【原文】《诗》曰,“衣锦尚絅(1)《中庸》中庸白话文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中庸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中庸

中庸 - 中庸白话文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中庸

中庸白话文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原文】

《诗》曰,“衣锦尚絅(1)。”

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暗然(2)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3)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4)!”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5)。”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一靡一有争(6)。”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7)。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8)。”

是故君于笃恭而天下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9)”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一毛一(10)。”

一毛一犹有(11),“上天之载,无声无臭(12)。”

至矣!

【注释】

(1)衣锦尚絅:引自《诗经·卫风,硕人》。

衣(yi),此处作动词用,指穿衣。

锦,指色彩鲜艳的衣服。

尚,加。

絅(jiong),同“裟”,用麻布制的罩衣。

(2)暗然:隐藏不露。

(3)的(di)然,鲜明,显著。

(4)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诗经·小雅·正月》。

孔,很。

昭,《诗经》原作“沼”·昭、搁同,意为明显。

(5)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诗经·大雅·抑》。

相,注视。

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小帐的地方。

相传是神明所在,所以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

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起坏念头。

(6)奏假无言,时一靡一有争:引自。

诗经·商颂·烈祖》。

奏,进奉,假(ge),通“格”,即感通,指诚心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

一靡一(mi),没有,(7)鈇(fu)钺(yue):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

(8)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诗经·周颂,烈文》。

不显,“不”通”丕”,不显即大显。

辟(bi),诸侯。

刑,通“型”,示范,效法。

(9)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引自《诗经·大雅·皇矣》。

声,号令。

色,容貌。

以,与。

(10)德輶如一毛一:引自《诗经·大雅·杰民)。

輶(you),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为轻,(11)伦:比。

(12)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

臭(Xiou),气味。

【译文】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

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个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

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

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

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

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

肃穆无言,没有争执。”

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

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

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一毛一。”

轻如毫一毛一还是有物可比拟。

“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

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读解】

这种最高的境界就是空气的境界。

空气无声无色无味,谁也看不见听下到嗅不出,可是谁也离它不开。

德行能到这种境界,当然是种仙至人了。

可谁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就是孔圣人也未必就能达到吧。

所以还有次一等的境界,这就是“轻如毫一毛一”的境界。

借用诗圣杜甫的诗,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的境界。

这种境界,和风细雨,沁人心脾而入人肺腑,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这大概就是圣人的境界吧。

至于那种声色俱厉的疾风暴雨式的做法,那种强制一性一的劳动改造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说:“末也!”已谈不上什么境界,不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罢了。

本章是《中庸》全篇的结尾,重在强调德行的实施。

从天理到人道,从知到行,从理沦到实践,从”君子笃恭”到”天下平”,既回到与《大学》相呼应的人生进修阶梯之上,又撮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

各段文字,既有诗为证又引申发挥。

难怪得朱熹要在《中庸章句》的末尾大发感叹:“这样反复叮咛以教人的用意是多么深切啊,后世学者难道可以不用心去钻研体会吗?”

的确也是如此啊!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庸》诸子百家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原文】《诗》曰,“衣锦尚絅(1)《中庸》中庸白话文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