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课外文言文》袁宏道《天目》原文和译文

课外文言文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 袁宏道《天目》原文和译文

课外文言文

袁宏道《天目》原文和译文

[原文]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

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①。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石色苍润,石骨②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虽幽谷县岩,庵宇皆一精一,三绝也。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

然云变一态 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余谓大一江一 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③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

数日睛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④,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因大笑而别。

(袁宏道《天目》,选自大众文艺出版社《荆楚古诗文赏读》)

注释:①病:毛病,缺陷。

②骨:品质、风骨。

③出缠:指超脱尘世。

④子分:指缘分。

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

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

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

译文:

天目山幽深奇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从位于天目山的山脚的双清庄到山顶,路程大约有二十余里。

一般来说,位置偏僻的山大多荒无人烟,陡峭的山很少有盘旋迂回的山路;苍朴的山,很少有光彩艳丽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一精一巧雅致的趣味;以至于山高的话,就缺少流水潺潺,岩石陡峭的话,就缺少茂盛的树木;这些都是山的缺点。

天目山到处都是丘壑峡谷,瀑布水流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丝绸(倾泻而下),这是一绝。

山石的颜色深沉润泽,山石的棱角巧妙一精一致,山路盘旋迂回,悬崖陡峭耸立,这是第二绝。

虽然山谷偏僻幽深,山石耸立险峻,但寺庙都建筑的很好,这是第三绝。

我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而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听到的好像婴儿的啼哭,这是第四绝。

我早早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晓,在悬崖峭壁,云彩洁白纯净的就像棉花,飘荡变幻如同浪花,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五光十色的天地,仿佛到处都是美丽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如同散落的浮萍,这是第五绝。

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平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根本不能完全明白云彩的形态。

天目山高大的树木,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围”是计量圆周的单位,但具体是多少,说法不一。

一说五寸为围,一说直径一尺为围,也有说两手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为围,还有说两臂合抱的长度为围。

)松树的形态如同伞盖一样,树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第六绝。

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叶芳香扑鼻,比龙井茶还要馥郁。

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然而更加清淡悠长,这是第七绝也。

我说,长一江一 的南面,学佛归隐的地方,没有比天目山更好的,于是就起了归隐山林的念头。

我们住了一天,第二天早晨起来去看云彩,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后登上了天目山的顶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天目山地名,以险峻出名)。

等到明天,从活埋庵找到上山的路,顺势下山。

这几天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为这十分不平常,都下山互相集聚庆贺。

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谦卑恭敬的遵守着礼节,争着请我们吃饭。

等到要走的时候,和尚们说:“天目山荒凉偏僻,不足以招待你们这么重要的客人,真不知道怎么办”。

我说:“我们和天目山也有些细微的缘份,僧人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接受这种当面的赞誉”。

于是众人开怀大笑,互道分别,离开了天目山。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课外文言文》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原文]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课外文言文》袁宏道《天目》原文和译文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