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
卷一天人解
简介
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
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
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
慨自越人、仲景而后,秘典弗著,至教无传。
叹帝宰之杳茫,怅民义之幽深,徒讬大象,不测其原,空抚渺躬,莫解其要。
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群称一乳一虎,众号苍鹰。
哀彼下泉之人,念我同门之友,作天人解。
-------
一陰一陽一变化
一陰一陽一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一陰一陽一,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一性一也。
升则为一陽一,降则为一陰一,一陰一陽一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一陰一陽一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
木之气一温一,升而不已,积一温一成热,而化火矣。
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
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
四象即一陰一陽一之升降,一陰一陽一即中气之浮沉。
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一陰一陽一。
分而言之,则曰一陰一陽一,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
一陽一升于岁半之前,一陰一降于岁半之后。
一陽一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一陰一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
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一温一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
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
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五行生克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一温一西凉。
一陽一升于东,则一温一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一陰一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
春之一温一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一温一。
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
其实水火一交一蒸,乃生湿气。
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一逼一,是以湿动。
湿者,水火之中气。
土寄位于西南,南热而西凉,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
木一性一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一性一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一性一濡一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一性一收敛,一温一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一性一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
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脏腑生成
人与天地相参也。
一陰一陽一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
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伦。
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
祖气之内,含抱一陰一陽一,一陰一陽一之间,是谓中气。
中者,土也。
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
戊土为胃,己土为脾。
己土上行,一陰一升而化一陽一,一陽一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一陽一降而化一陰一,一陰一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
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
是人之五行也。
五行之中,各有一陰一陽一,一陰一生五藏,一陽一生六府。
肾为癸水,膀一胱为壬水,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
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
藏有心主相火之一陰一,府有三焦相火之一陽一也。
气血原本
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
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一温一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
午半一陰一生,一陰一生则降,三一陰一右降,则为肺金。
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一性一收敛。
子半一陽一生,一陽一生则升,三一陽一左升,则为肝木。
肝木即肾水之一温一升者也,故肝血一温一暖而一性一生发。
肾水一温一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
气统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布也,其在脏腑则曰气,而在经络则为卫。
血统于肝,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脏腑则曰血,而在经络则为营。
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
一精一神化生
肝血一温一升,升而不已,一温一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
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
一陰一极则一陽一生,故纯一陰一之中,又含一陽一气。
火之热者,六府之尽发也。
一陽一极则一陰一生,故纯一陽一之中,又胎一陰一气。
一陰一中有一陽一,则水一温一而一精一盈;一陽一中有一陰一,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一陽一魂;一精一藏于肾,方其在肺,一精一未盈也,而先结其一陰一魄。
《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一精一出入者谓之魄。
盖一陽一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一陽一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
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
一陰一气方降,未能生一精一,先生其魄,一陰一气全降,则魄变而为一精一。
魄者,一精一之始基,故并一精一而出入也。
形体结聚
肝主筋,其荣爪;心主脉,其荣色;脾主肉,其荣唇;肺主皮,其荣一毛一;肾主骨,其荣发。
凡人之身,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肤。
皮一毛一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气盛则皮一毛一致密而润泽。
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
脉络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条达。
筋膜者,肝木之所生也,肝气盛则筋膜滋荣而和畅。
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则髓骨坚凝而轻利。
五气皆备,形成而体具矣。
五官开窍
肝窍于目,心窍于舌,脾窍于口,肺窍于鼻,肾窍于耳。
五藏之一精一气,开窍于头上,是谓五官。
手之三一陽一,自手走头,足之三一陽一,自头走足。
头为手足六一陽一之所聚会。
五藏一陰一也,一陰一极生一陽一,一陽一性一清虚而亲上,清虚之极,神明出焉。
五神发露,上开七窍,声色臭味,于此攸辨。
官窍者,神气之门户也。
清一陽一上升,则七窍空灵;浊一陰一上逆,则五官窒塞。
清升浊降,一定之位。
人之少壮,清升而浊降,故上虚而下实;人之衰老,清陷而浊逆,故下虚而上实。
七窍之空灵者,以其上虚;五官之窒塞者,以其上实。
其实者,以其虚也,其虚者,以其实也。
五气分主
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
心属火,其臭焦,其味苦,其声笑,其液汗,其色赤。
脾属土,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其色黄,其臭香。
肺属金,其声哭,其液涕,其色白,其臭腥,其味辛。
肾属水,其液唾,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
盖肝主五色,五藏之色,皆肝气之所入也。
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
心主五臭,五藏之臭,皆心气之所入也。
入脾为香,入肺为腥,入肾为腐,入肝为臊。
脾主五味,五藏之味,皆脾气之所入也。
入肺为辛,入肾为咸,入肝为酸,入心为苦。
肺主五声,五藏之一声,皆肺气之所入也。
入肾为呻,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
肾主五液,五藏之液,皆肾气之所入也。
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
五味根原
木曰曲直,曲直做酸。
火曰炎上,炎上作苦。
金曰从革,从革作辛。
水曰润下,润下作咸。
土爰稼穑,稼穑作甘。
火一性一炎上,上炎则作苦。
水一性一润下,下润则作咸。
木一性一升发,直则升而曲则不升,郁而不升,是以作酸。
金一性一降敛,从则降而革则不降,滞而不降,是以作辛。
使坎离一交一媾,龙虎回环,则火下炎而不苦,水上润而不咸,木直升而不酸,金从降而不辛。
金木者,水火所由以升降也。
木直则肾水随木而左升,金从则心火随金而右降。
木曲而不直,故肾水下润;金革而不从,故心火上炎。
而一交一济水火,升降金木之权,总在于土。
土者,水火金木之中气,左旋则化木火,右转则化金水,实四象之父母也。
不苦、不咸、不酸、不辛,是以味甘。
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而作酸咸;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而作苦辛。
缘土主五味,四象之酸苦辛咸,皆土气之中郁也。
四象之内,各含土气,土郁则传于四藏,而作诸味。
调和五藏之原,职在中宫也。
五情缘起
肝之气风,其志为怒。
心之气热,其志为喜。
肺之气燥,其志为悲。
肾之气寒,其志为恐。
脾之气湿,其志为思。
盖一陽一升而化火则热,一陰一降而化水则寒。
离火上热,泄而不藏,敛之以燥金,则火一交一于坎府;坎水下寒,藏而不一泄,动之以风木,则水一交一于离宫。
木生而火长,金收而水藏。
当其半生,未能茂长,则郁勃而为怒。
既长而神气畅达,是以喜也。
当其半收,将至闭藏,则牢落而为悲。
既藏而志意幽沦,是以恐也。
物情乐升而恶降。
升为得位,降为失位,得位则喜,未得则怒,失位则恐,将失则悲。
自然之一性一如此,其实总土气之回周而变化也。
己土东升,则木火生长;戊土西降,则金水收藏。
生长则为喜怒,收藏则为悲恐。
若轮枢莫运,升降失职,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则土气凝滞,而生忧思。
心之志喜,故其声笑,笑者,气之升达而酣适也。
肾之志恐,故其声呻,呻者,气之沉陷而幽菀也。
肝之志怒,故其声呼,呼者,气方升而未达也。
肺之志悲,故其声哭,哭者,气方沉而将陷也。
脾之志忧,故其声歌,歌者,中气结郁,故长歌以泄怀也。
一精一华滋生
一陰一生于上,胃以纯一陽一而含一陰一气,有一陰一则降,浊一陰一下降,是以清虚而善容纳。
一陽一生于下,脾以纯一陰一而含一陽一气,有一陽一则升,清一陽一上升,是以一温一暖而善消磨。
水谷入胃,脾一陽一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一精一华上奉,而变气血。
气统于肺,血藏于肝。
肝血一温一升,则化一陽一神;肺气清降,则产一陰一精一。
五藏皆有一精一,悉受之于肾;五藏皆有神,悉受之于心;五藏皆有血,悉受之于肝;五藏皆有气,悉受之于肺。
总由土气之所化生也。
土爰稼穑,稼穑作甘,谷味之甘者,秉土气也。
五谷香甘,以养脾胃,土气充盈,分输四子。
己土左旋,谷气归于心肺;戊土右转,谷一精一归于肾肝。
脾胃者,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人有胃气则生,绝胃气则死。
胃气即水谷所化,食为民天,所关非细也。
糟粕传导
水谷入胃,消于脾一陽一,水之消化,较难于谷。
缘脾土磨化,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一陽一蒸动,水谷一精一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肺金清肃,雾气降洒,化而为水,如釜水沸腾,气蒸为雾也。
气化之水,有一精一有粗。
一精一者入于脏腑而为津一液,粗者入于膀一胱而为溲溺。
溲溺通利,胃无停水,糟粕后传,是以便干。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
及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
水流而下,盛于膀一胱,故如川渎。
川渎之决,由于三焦。
《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盖三焦之火秘,则上一温一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则下陷膀一胱而水窍闭。
《灵枢•本输》:三焦者,足太一陽一少一陰一之所将,太一陽一之别也。
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一陽一,并太一陽一之正,入络膀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以水一性一蛰藏,太一陽一寒水蛰藏,三焦之火秘于肾藏,则内一温一而外清。
水府清通,上窍常开,是以气化之水渗于膀一胱,而小一便利。
若太一陽一寒水不能蛰藏,三焦之火泄于膀一胱,膀一胱热癃,水窍不开,脾胃寒郁,但能消谷,不能消水,水不化气上腾,爰与谷滓并入二肠,而为泄利。
泄利之家,水入二肠而不入膀一胱,是以小一便不利。
所谓实则闭癃者,三焦之火泄于膀一胱也。
经脉起止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一胱,是谓六府。
肝、心、脾、肺、肾、心包,是谓六藏。
六藏六府,是生十二经。
经有手足不同,一陽一明大肠、太一陽一小肠、少一陽一三焦,是谓手之三一陽一经。
一陽一明胃、太一陽一膀一胱、少一陽一胆,是谓足之三一陽一经。
太一陰一脾、少一陰一肾、厥一陰一肝,是谓足之三一陰一经。
太一陰一肺、少一陰一心、厥一陰一心主,是谓手之三一陰一经。
手之三一陽一,自手走头。
手一陽一明,自次指,出合谷,循臂上廉,上颈,入下齿,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太一陽一,自小指,从手外侧,循臂下廉,上颈,至目内眦。
手少一陽一,自名指,循手表,出臂外,上颈,至目锐眦。
三经皆自臂外而走头,一陽一明在前,太一陽一在后,少一陽一在中。
足之三一陽一,自头走足。
足一陽一明行身之前,自鼻之一交一頞,循喉咙,入缺盆,下一乳一,挟脐,循胫外,入大指次指。
足太一陽一行身之后,自目内眦,上额,一交一巅,下项,挟脊,抵腰,贯一臀一,入腘中,出外踝,至小指。
足少一陽一行身之侧,自目锐眦,从耳后,下颈,入缺盆,下胸,循胁,从膝外廉,出外踝,入名指。
三经皆自腿外而走足,一陽一明在前,太一陽一在后,少一陽一在中。
足之三一陰一,自足走胸。
足太一陰一行身之前,自大指,上内踝,入腹,上膈。
足少一陰一行身之后,自小指,循内踝,贯脊,上膈,注胸中。
足厥一陰一行身之侧,自大指,上内踝,抵小腹,贯膈,布胁肋。
三经皆自腿里而走胸,太一陰一在前,少一陰一在后,厥一陰一在中。
手之三一陰一,自胸走手。
手太一陰一,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前廉,入寸口,至大指。
手少一陰一,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后廉,抵掌后,至小指。
手厥一陰一,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入掌中,至中指。
三经皆自臂里而走手,太一陰一在前,少一陰一在后,厥一陰一在中。
手三一陽一之走头,足三一陽一之走足,皆属其本府而络其所相表里之藏。
足三一陰一之走胸,手三一陰一之走手,皆属其本藏而络其所相表里之府。
手一陽一明与手太一陰一为表里,足一陽一明与足太一陰一为表里,手太一陽一与手少一陰一为表里,足太一陽一与足少一陰一为表里,手少一陽一与手厥一陰一为表里,足少一陽一与足厥一陰一为表里。
六一陽一六一陰一,分行于左右手足,是谓二十四经也。
奇经部次
奇经八脉,督、任、冲、带、一陽一蹻、一陰一蹻、一陽一维、一陰一维。
督脉行于身后,起于下极之俞,并入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诸一陽一之纲也。
任脉行于身前,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里,上关元,入目,络舌,诸一陰一之领也。
冲脉起于气冲,并足少一陰一,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诸经之海也。
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环腰如带,诸经之约也。
一陽一蹻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于风池,主左右之一陽一也。
一陰一蹻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一交一贯冲脉,主左右之一陰一也。
一陽一维起于诸一陽一会,维络于身,主一身之表也。
一陰一维起于诸一陰一交一,维络于身,主一身之里也。
一陽一蹻、一陽一维者,足太一陽一之别,一陰一蹻、一陰一维者,足少一陰一之别。
凡此八脉者,经脉之络也。
经脉隆盛,入于络脉,络脉满溢,不拘于经,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别道自行,谓之奇经也。
营气运行
水谷入胃,化生气血。
气之慓悍者,行于脉外,命之曰卫;血之一精一专者,行于脉中,命之曰营。
营卫运行,一日一一夜,周身五十度。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脉六动。
一息六动,人之常也。
一动脉行一寸,六动脉行六寸。
《灵枢•脉度》:手之六一陽一,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
手之六一陰一,从手至胸,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一陽一,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一陰一,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蹻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
平人一日一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一息脉行六寸,十息脉行六尺,一日百刻,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人气半周于身,脉行八丈一尺,两刻二百七十息,人气一周于身,脉行十六丈二尺,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人气五十周于身,脉行八百一十丈。
营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手太一陰一之寸口始。
自手太一陰一注手一陽一明,足一陽一明注足太一陰一,手少一陰一注手太一陽一,足太一陽一注足少一陰一,手厥一陰一注手少一陽一,足少一陽一注足厥一陰一,终于两蹻、督、任,是谓一周也。
二十八脉,周而复始,一陰一陽一相贯,如环无端。
五十周毕,明日寅时,又会于寸口,此营气之度也。
卫气出入
卫气昼行一陽一经二十五周,夜行一陰一藏二十五周。
卫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一陽一之睛明始。
睛明在目之内眦,足太一陽一之一穴一也。
平旦一陽一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一陽一,至小指之端。
别入目内眦,下手太一陽一,至小指之端。
别入目锐眦,下足少一陽一,至小指次指之端。
上循手少一陽一之分侧,下至名指之端。
别入耳前,下足一陽一明,至中指之端。
别入耳下,下手一陽一明,至次指之端。
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入足少一陰一经。
一陰一蹻者,足少一陰一之别,属于目内眦。
自一陰一蹻而复合于目,一交一于足太一陽一之睛明,是谓一周。
如此者二十五周,日入一陽一尽,而一陰一受气矣,于是内入于一陰一藏。
其入于一陰一也,常从足少一陰一之经而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是谓一周。
如此者二十五周,平旦一陰一尽而一陽一受气矣,于是外出于一陽一经。
其出于一陽一也,常从肾至足少一陰一之经,而复合于目。
卫气入于一陰一则寐,出于一陽一则寤。
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卫气之度也。
《难经》营卫相随之义,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相附而行,非谓其同行于一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