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黄帝问曰:岁之所以皆同病《针灸甲乙经》卷六

针灸甲乙经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 卷六

针灸甲乙经

卷六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黄帝问曰: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气使然?少师对曰:此八正之候也。

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

风从南方来者,名曰虚风,贼伤人者也。

其以夜半至者,万民皆卧而不犯,故其岁民少病。

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邪风,故民多病。

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一陽一气大发,腠理开。

有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皆中虚风。

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名曰遇岁露焉。

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曰:虚邪之风,其所贵贱何如,候之奈何?曰:正月朔日,风从西方来而大,名曰白骨。

将国有殃,人多死亡。

正月朔日,平旦西北风行,民病多,十有三也。

正月朔日,日中北风,夏,民多死(一作多病)者。

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春,民多死者。

正月朔日,夕时北风,秋,民多死者。

正月朔日,天时和温不风,民无病;大寒疾风,民多病。

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

三月戌不温,民多寒热病。

四月巳不暑,民多瘅病。

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

诸所谓风者,发屋拔树,扬沙石,起毫一毛一,发腠理者也。

风从其冲后来者,名曰虚风,贼伤人者也,主杀害,必谨候虚风而谨避之。

避邪之道,如避矢石,然后邪弗能害也。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

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其气主为热。

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

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肉,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

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

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

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一陽一之脉,脉绝则泄,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

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

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

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

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湿。

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

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于肌,其气主为体重。

凡此八风者,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

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

两虚一实,则为淋露寒热。

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

故圣人避邪,如避矢石。

其三虚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曰:四时八风之中人也,因有寒暑。

寒则皮肤急,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腠理开。

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风邪,乃能伤人乎?曰: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

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亟(一作极)也疾,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人也徐以迟。

曰:其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曰:人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固常有时也。

夫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一毛一发坚,腠理郄,■〈月困〉垢著。

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亦不深。

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血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缓,腠理开,一毛一发薄,■〈月困〉垢泽。

当是之时,遇贼风,其入深,其病人卒暴。

曰:人有卒然暴死者,何邪使然?曰:得三虚者其死疾;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也。

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人气乏少,因为贼风邪气所伤,是谓三虚。

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

若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伤也。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黄帝问曰:治民治身,可得闻乎?岐伯对曰: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者,夫唯顺而已矣。

故入国问其俗,临病人问所便。

曰:便病奈何?曰: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

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

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色,脐以下皮寒。

胃中寒则填胀。

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胃中寒,肠中热,则胀且泄。

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少腹痛胀。

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治之奈何?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曰:便其相逆者奈何?曰:便此者,食饮衣服,欲适寒温。

寒无凄怆,暑无出汗。

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寒温中适,故气搏持,乃不致邪僻。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热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

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调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气同(同一作固)气,小大不利治其标。

小大便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察间甚而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小大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

东方滨海傍水,其民食鱼嗜咸。

鱼者使人热中,咸者胜血。

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多壅肿,其治宜砭石。

西方水土刚强,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一药。

北方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一乳一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南方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臊,故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中央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物者众,其民食杂而不劳。

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故圣人离合以治,各得其宜。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形苦志苦,病生于困竭(一作咽喝),治之以甘药。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醴。

是谓五形。

故志曰刺一陽一明出一血气,刺太一陽一出一血恶气,刺少一陽一出气恶血,刺太一陰一出气恶血,刺少一陰一出一血恶血,刺厥一陰一出一血恶气。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黄帝问曰: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也?岐伯对曰: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志意通达,内连骨髓,而成形。

五脏之道。

皆出于经渠,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守经渠焉。

神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忧(《素问》作悲,王冰曰作忧者误)。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凄厥(《素问》作洒淅)起于毫一毛一,未入于经络,故命曰神之微。

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一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神不足者,视其虚络,切而致之,刺而和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曰: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足(《素问》作不足),神气乃得复。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有余则泻其经渠,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

不足则补其经渠,无出其气。

曰: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

曰:故将深之,适人必革,一精一气自伏,邪气乱散,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慧(《素问》作恐)。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

有余则刺其盛经,出其血。

不足则视其虚,内针其脉中,久留之血至(《素问》作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曰:刺留奈何?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病。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一作溢)动,名曰微风。

有余则泻其一陽一经,不足则补其一陽一络。

曰:刺微奈何?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伤。

有余则泻。

然筋血者出其血,不足则补其复溜。

曰:剌未并奈何?曰:即取之无中其经,以去其邪,乃能立虚。

曰: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曰:血气已并,一陰一陽一相顷,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一陰一,气并于一陽一,故为惊狂。

血并于一陽一,气并于一陰一,乃为炅中。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闷,善怒。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素》作善忘)。

曰:血并于一陰一,气并于一陽一,如是血气离居。

何者为实,何者为虚?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

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

络之与孙脉,俱注(一作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曰:实者何道从来。

虚者何道从去?曰夫一陰一与一陽一,皆有输会。

一陽一注于一陰一,一陰一满之外,一陰一陽一紃(音巡)平(《素》作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名曰平人。

夫邪之所生,或生于一陽一,或生于一陰一。

其生于一陽一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一陰一者,得之饮食起居,一陰一陽一喜怒。

曰:风雨之伤人奈何?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乃注于大经脉,血气与邪气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

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按之则痛。

曰:寒湿之伤人奈何?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素问》作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涩,卫气去,故曰虚。

虚者摄辟气不足,血涩,按之则气足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曰:一陰一之生实奈何?曰:喜怒不节,则一陰一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一陽一气走之,故曰实。

曰:一陰一之生虚奈何?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空虚,因寒饮食,寒气动脏(一作重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

曰:一陽一虚则外寒,一陰一虚则内热,一陽一盛则外热,一陰一盛则内寒,不知所由然?曰:一陽一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不通则寒独留于外,故寒栗。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焦(《素问》作下脘)不通,胃气热,熏胸中,故内热。

上焦不通利,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素问》下有玄府二字)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腠理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曰:一陰一与一陽一并,血气与并,病形已成,刺之奈何?曰:刺此者取之经渠,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曰:血气已并,病形已成,一陰一陽一相顷,补泻奈何?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一精一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曰:补虚奈何?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一精一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一精一气乃得存,动后时(《素问》作动气后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曰:虚实有十,生于五脏五脉耳。

夫十二经脉者,皆生百(《素》作其)病,今独言五脏。

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乎?曰:五脏与六腑为表里,经络肢节,各生虚实,视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诸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

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

病在骨,焠针药熨。

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

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

必谨察其九候,针道毕矣。

一陰一陽一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黄帝问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岐伯对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而治,相逆而乱。

曰:何谓相顺而治?曰:经脉十二,以应十二月。

十二月者,分为四时。

四时者,春夏秋冬,其气各异。

营卫相随,一陰一陽一相合,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而治矣。

曰:何谓相逆而乱?曰:清气在一陰一,浊气在一陽一,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

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默,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按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痛(一作头重)眩仆。

气在心者,取之手少一陰一心主之俞。

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一陰一荥,足少一陰一俞。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手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灵枢》作手)太一陽一之荥俞。

气在臂足者,先去血脉,后取其一陽一明、少一陽一之荥俞。

徐入徐出,是谓之导气。

补泻无形,是谓之同一精一。

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黄帝问曰: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疾雨,或病或不病或皆死,其故何也?岐伯对曰:春温风,夏一陽一风,秋凉风,冬寒风。

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诀不同形。

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表色薄皮弱肉者,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冬之虚风;曰:黑色不病乎?曰: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能伤于四时之风。

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

其皮厚而肌肉坚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不病矣。

其皮厚而肌肉坚者,必重感于寒,内外皆然,乃病也。

曰: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

今有不离屏一蔽,不出室一穴一之中,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

若有所坠堕,恶血在内而不去。

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不通(《素》下有其开二字),而适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

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矣。

曰:夫子之所言皆病人所自知也,其无遇邪风,又无怵惕之志,卒然而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也。

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似鬼神。

曰:其有祝由而已者,其故何也?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百病之所从者,可祝由而已也。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黄帝问曰: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一陰一有一陽一,愿闻其方?岐伯对曰:一陰一中有一陽一,一陽一中有一陰一,审知一陰一陽一,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

是故内有一陰一陽一,外有一陰一陽一。

在内者,五脏为一陰一,六腑为一陽一;在外者,筋骨为一陰一,皮肤为一陽一。

故曰病在一陰一之一陰一者,刺一陰一之荥俞;病在一陽一之一陽一者,刺一陽一之合;病在一陽一之一陰一者,刺一陰一之经;病在一陰一之一陽一者,刺一陽一之络。

病在一陽一者名曰风,病在一陰一者名曰痹,一陰一陽一俱病名曰风痹。

病有形而不痛者,一陽一之类;无形而痛者,一陰一之类。

无形而痛者,其一陽一完(《九墟》完作缓,下同)而一陰一伤,急治其一陽一。

无攻其一陰一(《九墟》作急治其一陰一,无攻其一陽一);有形而不痛者,其一陰一完而一陽一伤,急治其一陰一,无攻其一陽一(《九墟》作急治其一陽一,无攻其一陰一)。

一陰一陽一俱动,乍有乍无,加以烦心,名曰一陰一胜其一陽一,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也。

曰:形气病之先后,内外之应奈何?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

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

此形气内外之相应也。

曰:刺之奈何?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

病一月者,十刺而已。

多少远近,以此衰之。

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去其血。

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曰: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刺之半其日;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外内难易之应也。

曰:何以知其皮肉血气筋骨之病也?曰:色起两眉间薄泽者,病在皮。

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千金翼》方作脉)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

耳焦枯受尘垢者,病在骨。

曰:形病何如,取之奈何?曰:皮有部,肉有柱,气血有俞(《千金翼》下有筋有结),骨有属。

皮之部俞在于四末。

肉之柱在臂胻诸一陽一肉分间,与足少一陰一分间。

气血之俞在于诸络脉,气血留居,则盛而起。

筋部无一陰一无一陽一,无左无右,候病所在。

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液而溢脑髓者也。

曰:取之奈何?曰夫病之变化,浮沉浅深,不可胜穷,各在其处。

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少之,甚者众之。

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也。

曰:人之肥瘦小大寒温,有老壮少小之别奈何?曰:人年五十以上为老,三十以上为壮,十八以上为少,六岁以上为小。

曰:何以度其肥瘦?曰:人有脂,有膏,有肉。

曰:别此奈何?曰:■〈月困〉肉坚,皮满者,脂。

■〈月困〉肉不坚,皮缓者,膏。

皮肉不相离者,肉。

曰:身之寒温何如?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

脂者其肉坚,细理者和(《灵》作热),粗理者,寒。

(少肉者寒温之症未详)曰:其肥瘦大小奈何?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肉者,身一体容大。

脂者,其身收小。

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也。

肉者多血,多血者则形充,形充者则平也。

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此别于众人也。

曰:众人如何?曰:众人之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也,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名曰众人。

曰:治之奈何?曰:必先别其五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

是故膏人者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

曰: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者,何也?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

亦应之,以一日一一夜分为四时之气,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则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

曰:其时有反者何也?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曰:治之奈何?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

顺者为工,逆者为粗也。

一陰一陽一大论第七

一陰一静一陽一躁,一陽一生一陰一长,一陽一杀一陰一藏。

一陽一化气,一陰一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填胀。

此一陰一陽一反作,病之逆顺也。

故清一陽一为天,浊一陰一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一陽一出上窍,浊一陰一出下窍;清一陽一发腠理,浊一陰一走五脏;清一陽一实四肢,浊一陰一归六腑。

水为一陰一,火为一陽一。

一陽一为气,一陰一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一精一,一精一归化。

一精一食气,形食味,化生一精一,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一精一,一精一化为气,气伤于味,一陰一味出下窍,一陽一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一陰一,薄为一陰一之一陽一;气厚者为一陽一,薄为一陰一之一陰一。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一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一陽一,酸苦涌泄为一陰一。

一陰一胜则一陽一病,一陽一胜则一陰一病。

一陰一病则热,一陽一病则寒(《素问》作一陽一胜则热,一陰一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一陰一,暴喜伤一陽一,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故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重一陰一必一陽一,重一陽一必一陰一,此一陰一陽一之变也。

夫一陰一在内,一陽一之守也;一陽一在外,一陰一之使也。

一陽一胜则身热,腠理闭,喘一息粗,为之后闷(《素问》作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闷腹胀死,耐冬不耐夏。

一陰一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耐夏不耐冬。

此一陰一陽一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曰:调此二者奈何?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也;不知用此,则早衰矣。

清一陽一上天,浊一陰一归地。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咽,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暴风象雷,逆气象一陽一。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一毛一,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生半死矣。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一陰一引一陽一,从一陽一引一陰一,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知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一陰一陽一。

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一息,听声音,而知病所苦;观权衡、视规矩,而知病所生;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则无过,以诊则无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可刺而已,其盛也,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一精一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形者,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一陰一陽一,以别柔刚。

一陽一病治一陰一,一陰一病治一陽一。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实宜掣之引之。

一陽一从右,一陰一从左(《素问》作一陽一从左,一陰一从右)。

老从上,少从下。

是以春夏归一陽一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

是以气之多少逆顺,皆为厥。

有余者,厥也。

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气上不下,头痛癫疾,求一陽一不得,求之于一陰一(《素问》作求一陰一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目。

春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一陰一陽一皆绝,期在孟春。

冬三月之病,病合一陽一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于春(《素问》作始春)。

春三月之病,曰一陽一杀,一陰一陽一皆绝,期在草干。

夏三月之病,至一陰一不过十日,一陰一陽一交,期在溓水。

秋三月之病,三一陽一俱起,不治自已。

一陰一陽一交一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

三一陽一独至,期在石水,二一陰一独至,期在盛水。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黄帝问曰:一婬一邪泮衍奈何?岐伯对曰:正邪从外袭内,未有定舍,反一婬一于脏,不得定处,与荣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

凡气一婬一于腑,则梦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一婬一于脏,则梦有余于内,不足于外。

曰:有余不足有形乎?曰:一陰一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一陽一盛则梦大火而燔焫,一陰一陽一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

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

肝气盛则梦怒。

肺气盛则梦哭泣,恐惧飞扬。

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怖。

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一举。

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而不属。

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

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器及奇物。

客于肝,则梦见山林树木。

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

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

客于膀一胱,则梦游行。

客于胃,则梦饮食。

客于大肠,则梦见田野。

客于小肠,则梦见聚邑行街(一作冲衢)。

客于胆,则梦见斗讼自刳。

客于一陰一器,则梦接内。

客于项,则梦斩首。

客于胻,则梦行走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

客于股肱,则梦礼节拜跪。

客于胞,则梦溲便利。

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黄帝问曰:谷气有五味,其入脏分别奈何?岐伯对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

故谷味酸,先走肝。

《九卷》又曰:酸入胃,其气涩(一作涩以收),不能出入。

不出则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一注于膀一胱之胞,膀一胱之胞薄以软,得酸则缩绻,约而不能,水道不行,故癃。

一陰一者,积筋之所终聚也,故酸入胃而走于筋。

《素问》曰: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其义相顺。

又曰:肝欲辛,多食酸,由肉胝而唇揭。

谓木胜土也。

(木辛与《九卷》义错。

《素问》肝欲辛作欲酸。

苦先走心。

《九卷》又曰:苦入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

苦入下脘。

下脘者,三焦之路,皆闭而不通,故气变呕也。

齿者,骨之所终也。

故苦入胃而走骨,入而复出,必黧疏,是知其走骨也。

水火相既,骨气通于心也。

《素问》曰: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其义相顺。

又曰:心欲酸,食苦则皮槁而一毛一拔。

谓火胜金也。

(火酸与《九卷》义错)

臼先走脾。

《九卷》又曰:甘入脾,其气弱少,不能上至上焦,而与谷俱留于胃中。

甘者,令人柔润也。

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心闷。

其气通于皮,故曰甘走皮。

皮者,肉之余。

盖皮虽属肺,与肉连体,故甘润肌肉并皮也。

《素问》曰: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其义相顺。

又曰: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谓土胜水也。

(与《九卷》不错。

辛先走肺。

《九卷》又曰:辛入胃,其气走于上焦。

上焦者,受诸气而营诸一陽一者也。

姜韭之气,熏至营卫,营卫不时受之,久留于心下,故洞(一作煴)心。

辛者,与气俱行,故辛入胃,则与汗俱出矣,(《千金》云:辛入胃而走气,与气俱出,故气盛)。

《素问》曰: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其义相顺。

又曰:肺欲苦,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谓金胜木也。

(肺欲苦与《九卷》义错)

咸先走肾。

《九卷》又曰:咸入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诸脉。

脉者,血之所走也。

血与咸相得则血涘(一作凝,下同),血涘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干而善渴。

血脉者,中焦之路,故咸入而走血矣。

肾合三焦,血脉虽属肝心,而为中焦之道,故咸入而走血也。

《素问》曰: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其义相顺。

又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谓水胜火也。

(虽俱言血脉,其义不同)。

谷气营卫俱行,津一液已行,营卫大通,乃糟粕以次传下。

曰:营卫俱行奈何?曰:谷始入于胃,其一精一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焦,行于营卫之道。

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气海,出于肺,循于喉咙,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一精一气,其大数常出三而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曰:五谷:粳米甘,麻(《素问》作小豆)酸,大豆咸,小麦苦,黄黍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肉甘,犬肉酸,豕肉咸,羊肉苦,鸡肉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五色:黄宜甘,青宜酸,黑宜咸,赤宜苦,白宜辛。

脾病者,宜食粳米、牛肉、枣、葵,甘者入脾用之。

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苦者,入心用之。

肾病者,宜食大豆、豕肉、栗、藿。

咸者,入肾用之。

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辛者,入肺用之。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酸者,入肝用之。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

疚,足厥一陰一、少一陽一主治。

肝苦急,食甘以缓之。

心,手少一陰一、太一陽一主治。

心苦缓,急食咸以收之。

脾,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主治。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手太一陰一、一陽一明主治。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足少一陰一、太一陽一主治。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一液,通气隧也。

毒一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一精一益气。

此五味者,各有所利,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肺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虚则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取其经厥一陰一与少一陽一血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又曰: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一陽一、厥一陰一,甚则入肝。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两胠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经少一陰一、太一陽一血者(《素问》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又曰:胸中痛,支满腰脊相引而痛,过在手少一陰一、太一陽一。

(《素问》云: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一陽一、少一陰一。

脾病者,身重善饥,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疭,脚下痛。

虚则腹胀,肠鸣飧泄,食不化。

取其经太一陰一、一陽一明、少一陰一血者。

又曰:腹满填胀,支满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

疚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一尻一陰一股膝挛,髀腨胻足皆痛。

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喉咙干。

取其经手太一陰一、足太一陽一外厥一陰一内少一陰一血者,又曰:咳嗽上气,病(《素问》作厥)在胸中,过在手一陽一明、太一陰一。

肾病者,腹大胫肿痛,咳喘身重,寝汗出憎风。

虚则胸中痛,大肠小肠(《素问》作大腹小竟)痛,清厥,意不乐。

取其经少一陰一、太一陽一血者。

又曰:头痛癫疾,下实上虚,过在足少一陰一、太一陽一,甚则入肾。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病在肝,俞于夏。

夏不愈,甚于秋。

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

病在肝,愈于丙丁。

丙丁不愈。

加于庚辛。

庚辛不加(《素问》作不死,下同),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禁当风。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病在心,愈于长夏。

长夏不愈,甚于冬。

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

病在心,愈于戊己。

戊己不愈,加于壬癸。

壬癸不加,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禁衣温食热。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病在脾,愈于秋。

秋不愈,甚于春。

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

病在脾,愈于庚辛。

庚辛不愈,加于甲乙。

甲乙不加,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禁温衣湿地(《素问》云:禁温衣饱食湿地濡衣)。

病在脾,日昳慧,平旦(《素问》作日出)甚,下晡静。

病在肺,俞于冬。

冬不愈,甚于夏。

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

病在肺,愈于壬癸。

壬癸不愈,加于丙丁。

丙丁不加,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禁寒衣、冷饮食。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病在肾,愈于春。

春不愈,甚至长夏。

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

病在肾,愈于甲乙。

甲乙不愈,加于戊己。

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禁犯焠■〈火矣〉,无食热,无温衣(《素问》作犯焠■〈火矣〉、热食、温炙衣)病在肾,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静。

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鬲中。

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

涌水者,按其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肠鸣濯濯,如囊裹浆,治主肺者(《素问》作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一胱,则癃溺血。

膀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虎,必代几〉瘕,为沉。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溲,名曰食■〈亻亦〉,又胃移热于胆,亦名食■〈亻亦〉。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传为衄■〈目蔑〉暝目,故得之厥也。

正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病之且死,必先传其所行,至不胜乃死。

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疚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

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

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

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

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

一日一一夜五脏之此,所以占死者之早暮也。

黄帝问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按摩灸熨,刺饮药,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对曰:诸人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曰: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

余已闻一陰一陽一之要,虚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

愿闻病之变化,一婬一传绝败而不可治者,可得闻乎?曰:要乎哉问,道昭乎其如旦醒,窘乎其如夜瞑。

能被而服之,神与俱成。

毕将服之,神自得之。

生神之理,可著于竹帛,不可传之于子孙也。

曰:何谓旦醒?曰:明于一陰一陽一,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曰:何谓夜暝?曰:喑乎其无声,漠乎其无形。

折一毛一发理,正气横倾。

一婬一邪泮衍,血脉传留。

大气入脏,腹痛下一婬一。

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曰:大气入脏奈何?曰:病先发于心,心痛。

一日之肺而咳。

三日之肝肋支满。

五日之脾闭塞不通,身一体重。

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夏日中。

病先发于肺,喘咳。

三日之肝胁支满。

一日之脾而身一体痛。

五日之胃而胀。

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日出。

病先发于肝,头痛目眩,肋支满。

一日之脾而身一体痛。

五日之胃而腹胀。

三日之肾,腰脊少腹痛,胻酸。

三日不已,死。

冬日中(《素问》作日入),夏早食。

病先发于脾,身痛体重。

一日之胃而胀。

二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胻酸。

三日之膀一胱,背膂筋痛,小一便闭。

十日不已,死。

冬人定,夏晏食。

病先发于胃,胀满。

五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胻酸。

三日之膀一胱,背膂筋痛,小一便闭。

五日而上之心,身重。

六日不已,死。

冬夜半,夏日昳。

病先发于肾,少腹腰脊痛,胻酸。

三日之膀一胱,背膂筋痛,小一便闭。

三日而上之心(按《灵枢》、《素问》云三日而上之小肠,此云三日而上之心,乃皇甫士安合二书为此篇文也),心胀。

三日之小肠,两胁支痛。

三日不已,死。

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发于膀一胱,小一便闭。

五日之肾,少腹胀,腰脊痛,胻酸。

一日之小肠而腹胀。

二日之脾而身一体痛。

二日不已,死。

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黄帝问曰: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伯高对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

皮与肉相裹则寿,不相裹则夭。

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曰:何谓形缓急?曰:形充而皮肤缓则寿,形充而皮肤急则夭。

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也,衰则危矣。

形充而颧不起者肾小也,小则夭矣。

形充而大,皮肉■〈月困〉坚而有分者肉坚,坚则寿矣。

形充而大,皮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脆则夭矣。

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也。

必明于此,以立形定气,而后可以临病人,决死生也。

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也。

凡五脏者中之府,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禀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一精一明之府,头倾视深,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掉栗,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者为一精一,不足为消。

应太过,不足为一精一;应不足,有余为消。

一陰一陽一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人之骨强筋劲,肉缓皮肤厚者,耐痛。

其于针石之痛,大热亦然。

加以黑色而善(一本作美)骨者,耐火。

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亦然。

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胃厚色黑,大骨肉肥者,皆胜毒;其瘦而薄者,皆不胜毒也。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黄帝问曰:气之盛衰,可得闻乎?岐伯对曰:人年十岁(一作十六),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平定,腠理始开,荣华剥落,鬓发颁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六十岁,心气始衰,乃善忧悲,血气懈堕,故好卧。

七十岁,脾气虚,皮肤始枯,故四肢不一举。

八十岁,肺气衰,魂魄离散,故言善误。

九十岁,肾气焦,脏乃萎枯,经脉空虚。

至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尽矣。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天水至(《素问》作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一体盛壮。

五七一陽一明脉衰,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一作任)脉衰少,天水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耳。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水至而一精一气溢泻,一陰一陽一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一陽一气衰于上,面焦,鬓发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水竭,一精一少,肾气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一精一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懈骨堕,天水尽矣。

故发鬓白,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针灸甲乙经》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黄帝问曰:岁之所以皆同病《针灸甲乙经》卷六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