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经部十一○书类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卷十一·经部十一○书类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十一·经部十一○书类一

《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

《小序》之依托,《五行传》之附会,久论定矣。

然诸家聚讼,犹有四端:曰今文、古文,曰错简,曰《禹贡》山水,曰《洪范》畴数。

夫古文之辨,至阎若璩始明。

朱彝尊谓是书久颁於学官,其言多缀辑逸经成文,无悖於理。

汾阴汉鼎,良亦善喻。

吴澄举而删之,非可行之道也。

禹迹大抵在中原,而论者多当南渡。

昔疏今密,其势则然。

然尺短寸长,互相补苴,固宜兼收并蓄,以证异同。

若夫刘向记《酒诰》、《召诰》脱简仅三,而诸儒动称数十。

班固牵《洪范》於《洛书》,诸儒并及《河图》,支离葛,淆经义矣。

故王柏《书疑》、蔡沈《皇极数》之类,非解经之正轨者,咸无取焉。

△《尚书正义》·二十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汉孔安国传”,其书至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奏於朝。

唐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为之疏,永徽四年长孙无忌等又加刊定。

孔《传》之依托,自朱子以来递有论辩。

至国朝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其事愈明。

其灼然可据者:梅《尚书考异》攻其注《禹贡》“水出河南北山”一条、“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一条,地名皆在安国後。

朱彝尊《经义考》攻其注《书序》“东海驹骊、扶馀干貊之属”一条,谓驹骊王朱蒙至汉元帝建昭二年始建国,安国武帝时人,亦不及见。

若璩则攻其注《泰誓》“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与所注《论语》相反。

又安国《传》有《汤誓》,而注《论语》“予小子履”一节乃以为《墨子》所引《汤誓》之文(案安国《论语》注今佚,此条乃何晏《集解》所引)。

皆证佐分明,更无疑义。

至若璩谓定从孔《传》,以孔颖达之故,则不尽然。

考《汉书·艺文志叙》,《古文尚书》但称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立於学官,不云作《传》。

而《经典释文叙录》乃称《艺文志》云安国献《尚书传》,遭巫蛊事,未立於学官,始增入一“传”字,以证实其事。

又称今以孔氏为正,则定从孔《传》者乃陆德明,非自颖达。

惟德明於《舜典》下注云:“孔氏《传》亡《舜典》一篇,时以王肃《注》颇类孔氏,故取王《注》从‘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以续孔《传》。”

又云:“‘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十二字,是姚方兴所上,孔氏《传》本无。

阮孝绪《七录》亦云,方兴本或此下更有‘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凡二十八字异,聊出之,於王《注》无施也。”

则开皇中虽增入此文,尚未增入孔《传》中,故德明云尔。

今本二十八字当为颖达增入耳。

梅赜之时,去古未远,其《传》实据王肃之《注》而附益以旧训,故《释文》称王肃亦注今文,所解大与古文相类,或肃私见孔《传》而秘之乎?此虽以末为本,未免倒置,亦足见其根据古义,非尽无稽矣。

颖达之《疏》,晁公武《读书志》谓因梁费《疏》广之。

然颖达原《序》称为《正义》者蔡大宝、巢猗、费、顾彪、刘焯、刘炫六家,而以刘焯、刘炫最为详雅。

其书实因二刘,非因费氏。

公武或以《经典释文》所列义疏仅一家,故云然欤?《朱子语录》谓“《五经》疏《周礼》最好,《诗》、《礼记》次之,《易》、《书》为下”,其言良允。

然名物训故究赖之以有考,亦何可轻也!

△《洪范口义》·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胡瑗撰。

瑗有《周易口义》,已著录。

是书《文献通考》作《洪范解》,朱彝尊《经义考》注云“未见”。

今其文散见《永乐大典》中,尚可排纂成书。

《周易口义》出倪天隐之手,旧有明文。

晁公武《读书志》谓此书亦瑗门人编录,故无诠次首尾。

盖二书同名《口义》,故以例推。

其为瑗所自著与否,固无显证。

至其说之存於经文各句下者,皆先後贯彻,条理整齐,非杂记、语录之比,与公武所说不符。

岂原书本无次第,修《永乐大典》者为散附经文之下,转排比顺序欤?抑或公武所见又别一本也?《洪范》以五事配庶徵,本经文所有。

伏生《大传》以下逮京房、刘向诸人,遽以阴阳灾异附合其文,刘知几排之详矣。

宋儒又流为象数之学,惟图书同异之是辨,《经》义愈不能明。

瑗生於北宋盛时,学问最为笃实,故其说惟发明天人合一之旨,不务新奇。

如谓天锡《洪范》为锡自帝尧,不取神龟负文之瑞;谓五行次第为箕子所陈,不辨《洛书》本文之多寡;谓五福六极之应通於四海,不当指一身而言:俱驳正注疏,自抒心得。

又详引《周官》之法,推演八政,以经注经,特为精确。

其要皆归於建中出治、定皇极为九畴之本辞。

虽平近而深得圣人立训之要,非谶纬术数者流所可同日语也。

《宋史》本作一卷。

今校定字句,析为二卷。

(案:朱彝尊《经义考》,凡训释一篇者,悉汇载各经之末,不与训释全经者叙时代先後。

然《隋志》载《系辞注》、《洪范五行传》、《月令章句》、《中庸讲疏》固杂置各经中也。

今从古例,不复别编。

後均仿此。

△《东坡书传》·十三卷(内府藏本)

宋苏轼撰。

轼有《东坡易传》,已著录。

是书《宋志》作十三卷,与今本同。

《万卷堂书目》作二十卷,疑其传写误也。

晁公武《读书志》称熙宁以後专用王氏之说进退多士,此书驳异其说为多。

今《新经尚书义》不传,不能尽考其同异。

但就其书而论,则轼究心经世之学,明於事势,又长於议论,於治乱兴亡披抉明畅,较他经独为擅长。

其释《禹贡》三江,定为南江、中江、北江,本诸郑康成,远有端绪。

惟未尝详审《经》文,考核水道,而附益以味别之说,遂以启後人之议。

至於以羲和旷职为贰於羿而忠於夏,则林之奇宗之。

以《康王之诰》服冕为非礼,引《左传》叔向之言为证,则蔡沈取之。

《朱子语录》亦称其解《吕刑篇》以“王享国百年耄”作一句,“荒度作刑”作一句,甚合於理。

後《与蔡沈帖》虽有“苏氏失之简”之语,然《语录》又称:“或问诸家《书》解谁最好,莫是东坡?曰:然。

又问:但若失之太简?曰:亦有只须如此解者。”

则又未尝以简为病。

洛闽诸儒以程子之故,与苏氏如水火,惟於此书有取焉,则其书可知矣。

△《尚书全解》·四十卷(内府藏本)

宋林之奇撰。

之奇字少颖,号拙斋,侯官人。

官至宗正丞。

事迹具《宋史·儒林传》。

之奇辞禄家居,博考诸儒之说,以成是书。

《宋志》作五十八卷。

此本仅标题四十卷。

考其孙井《後序》,称:“脱稿之初,为门人吕祖谦持去,诸生传录,仅十得二三。

书肆急於锓梓,遂讹以传讹。

至淳辛丑,井从陈元凤得宇文氏所传《书说拾遗》手稿一册,乃《康诰》至《君陈》之文。

乙巳得建安余氏所刻完本,始知麻沙所刻,自《洛诰》以下皆伪续。

又得叶真所藏《林、李二先生书解》,参校证验,为四十卷。”

然则《宋志》所载乃麻沙伪本之卷数,朱子所谓“《洛诰》以後非林氏解”者。

此本则井所重编,朱子所未见,夏亻巽作《尚书解》时亦未见,故所引之奇之说亦至《洛诰》止也。

然亻巽既称之奇初稿为吕祖谦持去,则祖谦必见完书,何以《东莱书说》始於《洛诰》以下云“续之奇之书”,毋乃井又有所增修,托之乃祖欤?自宋迨明,流传既久,又佚其三十四卷。

《多方》一篇,通志堂刊《九经解》,竭力购之,弗能补也。

惟《永乐大典》修自明初,其时犹见旧刻,故所载之奇《书解》,此篇独存。

今录而补之,乃得复还旧观。

之奇是书,颇多异说。

如以阳鸟为地名,三俊为常伯、常任、准人,皆未尝依傍前人。

至其辨析异同,贯穿史事,覃思积悟,实卓然成一家言。

虽真赝错杂,不可废也。

屡经散佚,而卒能完善,亦其精神刻挚有足以自传者矣。

前有《自序》一篇,述《尚书》始末甚详,然舛误特甚。

《汉书·艺文志》已明云《古文尚书》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不立於学官,而用伪孔《传序》藏於家之说,并谓刘歆未见。

《儒林传》明言伏生壁藏其书,汉兴,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而用卫宏《古文尚书序》使女传言之说,并谓齐语难晓,尤其致谬之大纲。

阎若璩诸人已有明辨,兹不具论焉。

△《郑敷文书说》·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郑伯熊撰。

伯熊字景望,永嘉人。

绍兴十五年进士,累官吏部郎,兼太子侍读,进国子司业、宗正少卿,以直龙图阁出知宁国府。

卒谥文肃。

其诗文有《景望集》,今已不传。

此乃所作《尚书讲义》,皆摘其大端而论之。

凡二十九条,每条各标题其目。

《浙江通志》称:“伯熊邃于经术,绍兴末伊洛之学稍息,伯熊复出而振起之。”

刘埙《隐居通义》亦谓:“伯熊明见天理,笃信固守,言与行应。”

盖永嘉之学自周行己倡于前,伯熊承于后,吕祖谦、陈傅良、叶适等皆奉以为宗。

是书虽为科举而作,而尚不汩于俗学。

惟误信《书序》,谓真孔子所作。

故于《太甲序》则以为体常尽变,存正明权,得《春秋》之法;于《泰誓序》则以为经称十三年者误,当依《序》作十一年;于《洪范序》则以为所称胜殷杀纣,亦诛独夫纣之义:皆未免牵合旧文,失于考证。

然其大端醇正。

如释“作服汝明”则发明服以象德之义,释“ㄈ扰天纪”则推言天人相应之机,《大禹谟》言“谦受益,满招损”,《仲虺之诰》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皆能反覆推详,以明其说。

于经世立教之义亦颇多阐发,有足采焉。

△《禹贡指南》·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毛晃撰。

晃,《宋史》无传,其始末未详。

世传其《增注礼部韵略》,於绍兴三十二年表进,自署曰“衢州免解进士”,盖高宗末年人也。

是书《宋史·艺文志》不著录。

焦《经籍志》载《禹贡指南》一卷,宋毛晃撰。

朱彝尊《经义考》云“未见”。

又云:“《文渊阁书目》有之,不著撰人,疑即晃作。”

则旧本之佚久矣。

今考《永乐大典》所载,与诸家注解散附经文各句下。

谨缀录成篇,为四卷。

以世无传本,其体例之旧不可见,谨以经文次第标列,其无注者则经文从略焉。

其书大抵引《尔雅》、《周礼》、《汉志》、《水经注》、《九域志》诸书,而旁引他说以证古今山水之原委,颇为简明。

虽生於南渡之後,僻处一隅,无由睹中原西北之古迹,一一统核其真,而援据考证,独不泥诸儒附会之说,故後来蔡氏《集传》多用之。

亦言地理者所当考证矣。

△《禹贡论》·五卷、《後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程大昌撰。

大昌有《易原》,已著录。

《宋史·艺文志》载大昌《禹贡论》五卷、《後论》一卷,又《禹贡论图》五卷。

陈振孙《书录解题》则谓《论》五十二篇、《後论》八篇、《图》三十一。

王应麟《玉海》则谓淳熙四年七月大昌上《禹贡论》五十二篇、《後论》八篇,诏付秘阁,不及其图。

盖偶遗也。

今诸论皆存,其图据归有光《跋》称吴纯甫家有淳熙辛丑泉州旧刻,则嘉靖中尚有传本,今已久佚。

故《通志堂经解》惟刻其《前、後论》,而所谓《禹贡山川地理图》者则仅刻其《叙说》。

今以《永乐大典》所载校之,只缺其《九州山水实证》及《禹河》、《汉河》二图耳。

其馀二十八图,岿然并在,诚世所未觏之本。

今依通志堂《图叙》原目,并为二卷,而大昌之书复完。

大昌喜谈地理之学,所著《雍录》及《北边备对》,皆刻意冥搜,考寻旧迹,是书论辨尤详。

周密《癸辛杂识》载“大昌以天官兼经筵,进讲《禹贡》,阙文疑义,疏说甚详,且多引外国幽奥地理。

阜陵颇厌之,宣谕宰执云:六经断简,阙疑可也,何必强为之说?且地理既非亲历,虽圣贤有所不知,朕殊不晓其说,想其治铨曹亦如此。

既而补外”云云,与《自序》及陈应行《後序》所言,殊相乖刺。

夫帝王之学与儒者异,大昌讲《尚书》於经筵,不举唐、虞、三代之法以资启沃,而徒炫博奥,此诚不解事理。

然以诂经而论,则考证不为无功。

盖其失在不当于经筵讲《禹贡》,而不在辨定《禹贡》之山水也。

其《前论》於江水、河水、淮水、汉水、济水、弱水、黑水皆纠旧传之误,《後论》则专论河水、汴水之患。

陈振孙讥其身不亲历,乌保其皆无牾,亦如孝宗之论。

归有光亦证其以鸟鼠同穴指为二山之非。

要其援据订,实为博洽,至今注《禹贡》者终不能废其书也。

△《尚书讲义》·二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史浩撰。

浩字直翁,鄞县人。

绍兴十四年进士。

孝宗为建王,浩以司封郎中兼直讲。

即位後,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累官右丞相,致仕。

事迹具《宋史》本传。

此书《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二卷。

《文渊阁书目》、《一斋书目》并载其名,而藏┑家已久无传本。

故朱彝尊《经义考》亦注云“未见”。

惟《永乐大典》各韵中尚全录其文。

谨依经文考次排订,为二十卷。

案宋《馆阁书目》云:“淳熙十六年正月,太傅史浩进《尚书讲义》二十卷,诏藏秘府。”

盖本当时经进之本,故其说皆顺文演绎,颇近经幄讲章之体。

其说大抵以注疏为主,参考诸儒而以己意融贯之。

当张浚用兵中原时,浩方为右仆射,独持异论。

论者责其沮恢复之谋。

今观其解《文侯之命》一篇,亦极美宣王之勤政复雠,而伤平王之无志恢复,则其意原不以用兵为非。

殆以浚未能度力量时,故不欲侥亻幸尝试耶?《朱子语类》尝称“史丞相说《书》亦有好处,如‘命公後’,众说皆云命伯禽为周公之後,史云成王既归,周公在後,看‘公定予往矣’一言,便见得周公且在後之意”云云,其後命蔡沈订正《书传》,实从浩说。

则朱子固於此书有所取。

孙应时《烛湖集》有《上史越王书》云:“《书传》多所发明帝王君臣精微正大之蕴,剖抉古今异同偏见,开悟後学心目,使人沛然饱满者,无虑数十百条。”

又云:“欲以疑义请教者一一疏诸下方。”

则浩此书实与应时商榷之,亦非率尔苟作矣。

△《尚书详解》·二十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夏亻巽撰。

亻巽字元肃,号柯山,龙游人。

时澜作是书《序》,称其少业是经,妙年撷其英,以掇巍第,则尝举进士也。

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是书集二孔、王、苏、陈、林、程、张及诸儒之说。

以时澜《序》及书中所引参考之,二孔者,安国、颖达之《传》、疏。

苏者,苏轼《书传》。

陈者,陈鹏飞《书解》。

林者,林之奇《尚书全解》。

程者,程子《书说》。

张者,张九成《尚书详说》。

惟王氏澜《序》不之及,盖王《新经尚书义》,讳言之也。

然亻巽虽博采诸家,而取於林之奇者实什之六七,盖其渊源在是矣。

明洪武间,初定科举条式,诏习《尚书》者并用夏氏、蔡氏两《传》。

后永乐中《书经大全》出,始独用蔡《传》,夏氏之书浸微。

亦犹《易》并用程朱,後程废而独用朱,《春秋》并用张、胡,後张废而独用胡也。

今观其书,视蔡《传》固不免少冗。

然其反覆条畅,深究详绎,使唐、虞、三代之大经大法灿然明白,究不失为说《书》之善本。

淳熙间,麻沙刘氏书坊有刻版,世久无传。

今惟存钞帙,脱误孔多。

浙江采进之本,《虞书·尧典》至《大禹谟》全阙,《周书》阙《泰誓中》、《泰誓下》、《牧誓》三篇,又阙《秦誓》之末简,谨以《永乐大典》参校。

惟《泰誓》《永乐大典》亦阙,无从校补外,其馀所载,尚并有全文。

各据以补辑,复成完帙。

书中文句则以《永乐大典》及浙本互校,择所长而从之。

原本分十六卷,《经》文下多附录重言、重意,乃宋代坊本陋式,最为鄙浅。

今悉删除,重加订,勒为二十六卷。

△《禹贡说断》·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傅寅撰。

寅字同叔,义乌人。

尝从唐仲友游,仲友称其职方、舆地尽在腹中。

是编其所著《禹贡图说》也。

案朱彝尊《经义考》有寅所著《禹贡集解》,二卷,通志堂尝刊入《九经解》中。

而《永乐大典》载其书,则题曰《禹贡说断》,无《集解》之名。

又《经解》所刊本称原阙四十馀简。

今检《永乐大典》,不独所阙咸在,且其《五服辨》三千馀言,《九州辨》千数百言,较之原注缺文多至数倍。

又《山川总会》及《九河》、《三江》、《九江》四图,《经解》俱误编入程大昌《禹贡论》中,与其书绝不相比附。

而《永乐大典》独系之《说断》篇内。

盖当时所见,实宋时原本,足以援据。

而《经解》刊行之本,则已传写错漏,致并书名而窜易之,非其旧矣。

书中博引众说,断以己意,具有特解,不肯蹈袭前人。

其论《孟子》“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为古沟洫之法,尤为诸儒所未及,洵卓然能自抒所见者。

今取《经解》刊本与《永乐大典》互相勘校,补阙正讹,析为四卷,仍题《说断》旧名,而於补阙之起讫,各加注语以别之,庶几承学之士得以复见完书焉。

△《书说》·三十五卷(内府藏本)

宋吕祖谦撰。

祖谦有《古周易》,已著录。

是编《文献通考》作十卷,赵希弁《读书附志》作六卷,悉与此本不合。

盖彼乃祖谦原书,未经编次,传钞者随意分卷,故二家互异。

此本则其门人时澜所增修也。

原书始《洛诰》,终《秦誓》。

其《召诰》以前,《尧典》以後,则门人杂记之语录,颇多俚俗。

澜始删润其文,成二十二卷。

又编定原书为十三卷,合成是编。

王应麟《玉海》云:“林少颖《书说》至《洛诰》而终,吕成公《书说》自《洛诰》而始。”

盖之奇受学於吕居仁,祖谦又受学於之奇,本以终始其师说为一家之学,而澜之所续则又终始祖谦一人之说也。

澜,婺州清江人。

厉鹗《宋诗纪事》收其诗一篇,而不能举其仕履。

考周必大《平园集》有祭澜文,称“从政郎差充西外睦宗院宗学教授”,而澜《自序》则称以西邸文学入三山监丞,盖作是书时为监丞,其後则以教授终也。

吴师道曰:“清江时铸字寿卿,吕成公同年进士,与弟钅长率群从子弟十馀人悉从公游。

若、若澜、若泾,尤时氏之秀。

成公辑《书说》,澜以平昔所闻纂成之,今所行《书传》是也。”

然则是书一名为《书传》矣。

又朱彝尊《经义考》是书三十五卷之外,又别出时澜增修《书说》三十卷,并注曰“存”。

今三十卷者未见,不知所据何本也。

△《尚书说》·七卷(内府藏本)

宋黄度撰。

度字文叔,号遂初,新昌人。

绍兴间登进士,宁宗时为御史。

尝劾韩胄误国,又劾内侍杨舜卿、陈源,又奏吴曦必反,以正直称。

累官礼部尚书、龙图阁学士。

谥宣献。

事迹具《宋史》本传。

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笃学穷经,老而不倦。

晚年制阃江淮,著述不辍。

时得新意,往往晨夜叩书塾,为友朋道之。

其勤挚如此。

所注有《书说》、《诗说》、《周礼说》。

《诗》与《周礼》说今佚,惟《书说》仅存。

此本乃明吕光洵与唐顺之所校。

前有光洵《序》,述度始末甚详。

当度之时,吴或《书裨传》始出,未为世所深信,尚不知孔安国《传》出於梅赜托名。

故度作是编,其训诂一以孔《传》为主。

然梅赜当东晋之初,去古未远,先儒旧义,往往而存。

注《尚书》者要於诸家为最古,度依据其文,究胜後来之臆解。

至於推论三代兴衰治乱之由,与夫人心、道心、精一、执中、安止、惟几、绥猷、协一、建中、建极诸义,亦皆深切著明。

以义理谈经者固有取焉。

△《五诰解》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杨简撰,简有《慈湖易传》,已著录。

昔韩愈称“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宋儒如吕祖谦《书说》,亦先释周诰而后及虞、夏、商书。

盖先通其难通者,则其馀易于究寻。

简作是书,惟解《康诰》以下五篇,亦是意也。

简受学於陆九渊,好举新民保赤之政,推本於心学。

又当《字说》盛行之後,喜穿凿字义,为新奇之论。

措辞亦迂曲委重,未能畅所欲言。

然如《康诰》言“惠不惠,懋不懋”,则归重於君身。

“服念旬时”,则疑孔《传》三月为过久。

《酒诰》“厥心疾很”,指民心而言。

《召诰》“顾畏于民{品石}”,谓民愚而神可畏如{品石}险。

《洛诰》“公无困哉”,谓困有倦勤之意。

皆能驳正旧文,自抒心得。

至如先卜黎水用郑康成、顾彪之说,封康叔时未营洛邑用苏氏《书传》之说,“复子明辟”之训诂、“圻父薄违”之句读用王氏《书义》之说,又能兼综群言,不专主一家之学矣。

此书世久失传。

《文渊阁书目》作一册,焦《经籍志》作一卷,朱彝尊《经义考》以为“未见”。

今从《永乐大典》各韵中案条荟萃,惟阙《梓材》一篇,馀皆章句完善。

谨依《经》文前後,为四卷。

△《斋家塾书钞》·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袁燮撰。

燮字和叔,斋其自号也,鄞县人。

淳熙辛丑进士,官至显谟阁学士。

谥正献。

事迹具《宋史》本传。

燮之学出陆九渊。

是编大旨在於发明本心,反覆引申,颇能畅其师说。

而於帝王治迹,尤参酌古今,一一标举其要领。

王应麟发明洛闽之学,多与金殊轨。

然於燮所解“儆诫无虞”诸条,特采入《困学纪闻》中。

盖其理至足,则异趣者亦不能易也。

其书《宋史·艺文志》作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称为燮子乔录其家庭所闻,至《君》而止。

则当时本未竟之书,且非手著。

绍定四年,其子甫刻置象山书院。

盖重其家学,不以未成完帙而废之。

明叶盛《べ竹堂书目》尚存其名,而诸家说《尚书》者罕闻引证。

知传本亦稀,故朱彝尊作《经义考》注云“未见”。

今圣代博采遗编,珍笈秘文,罔不毕出,而竟未睹是书之名,则其佚久矣。

谨从《永乐大典》所载,采辑编次,俾复还旧观。

以篇帙稍繁,为一十二卷。

蠹残简,复显於湮没之馀,亦可云燮之至幸矣。

乔字崇谦,尝为溧阳令。

与燮相继而卒,未显於世。

故《宋史》但有其弟甫传,而不立乔传。

据真德秀所作燮《行状》,称燮有子四人,乔其伯子,甫则其叔子云。

△《书集传》·六卷(通行本)

宋蔡沈撰。

沈字仲默,号九峰,建阳人。

元定之子也。

事迹附载《宋史·元定传》。

庆元己未,朱子属沈作《书传》。

至嘉定己巳,书成(案此据《自序》年月,真德秀作沈《墓志》称数十年然後克成,盖误衍一数字)。

淳中,其子杭表进於朝,称《集传》六卷、《小序》一卷、朱熹《问答》一卷,缮写成十二册。

其《问答》一卷久佚。

董鼎《书传纂注》,称淳经进本,录朱子《与蔡仲默帖》及语录数段,今各类入《纲领辑录》内。

是其文犹散见於鼎书中,其条目则不复可考。

《小序》一卷,沈亦逐条辨驳,如朱子之攻《诗序》。

今其文犹存,而书肆本皆削去不刊。

考朱升《尚书旁注》,称古文《书序》自为一篇,孔注移之,各冠篇首。

蔡氏删之而置於後,以存其旧。

盖朱子所授之旨(案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朱子《书古经》四卷、《序》一卷,则此本乃朱子所定,先有成书。

升以为所授之旨,盖偶未考)。

是元末明初,刊本尚连《小序》。

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则似自宋以来即惟以《集传》单行矣。

元和异孙《十一经问对》称吉州所刊《蔡传》,仍以《书序》置之各篇,初不害其为蔡《传》。

盖一家之版本,非通例也。

沈《序》称二《典》、三《谟》经朱子点定,然董鼎《纂注》於“正月朔旦”条下注曰:“朱子亲集《书传》,自孔《序》止此。

其他大义,悉口授蔡氏,并亲稿百馀段,俾足成之。”

则《大禹谟》犹未全竣。

《序》所云二《典》、三《谟》,特约举之辞。

鼎又引陈栎之言曰(案栎此条不载所作《书传纂疏》中,盖其《书传折中》之文也):“朱子订传原本有曰:正月,次年正月也。

神宗,说者以为舜祖颛顼而宗尧,因以神宗为尧庙,未知是否。

如帝之初等,盖未尝质言为尧庙。”

今本云云,其朱子後自改乎?抑蔡氏所改乎?则《序》所谓朱子点定者,亦不免有所窜易。

故宋末黄景昌等各有正误、辨疑之作。

陈栎、董鼎、金履祥皆笃信朱子之学者,而栎作《书传折衷》,鼎作《书传纂注》,履祥作《尚书表注》,断断有辞。

明洪武中修《书传会选》,改定至六十六条。

国朝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亦多所考订正。

盖在朱子之说《尚书》,主於通所可通,而阙其所不可通,见於《语录》者不啻再三。

而沈於殷盘、周诰,一一必求其解,其不能无憾也固宜。

然其疏通证明,较为简易。

且渊源有自,大体终醇。

元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见《元史·选举志》),而人置注疏肄此书;明与夏亻巽解并立学官(见杨慎《丹铅录》),而人亦置亻巽解肄此书:固有由矣。

△《尚书精义》·五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黄伦撰。

《宋史·艺文志》载有是书十六卷。

陈振孙《书录解题》亦著於录,称为三山黄伦彝卿所编,知为闽人。

此本前有余氏万卷堂刊行《小序》,称为“释褐黄君”,则又曾举进士。

然《闽书》及《福建通志》已均不载其名,其仕履则莫能详矣。

其刊书之余氏,亦不知何时人。

案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称,世所传九经本,以兴国于氏及建安余仁仲本为最善。

又林之奇《尚书全解》亦惟建安余氏刊本独得其真,见之奇孙井所作《跋》语中。

此篇所称余氏,当即其人。

是在宋时坊刻中犹为善本也。

其书荟萃诸说,依经胪载,不加论断。

间有同异,亦两存之。

其所徵引,自汉迄宋,亦极赅博。

惟编次不以时代,每条皆首列张九成之说,似即本九成所著《尚书详说》而推广之,故陈振孙颇疑其出於伪托。

然九成《详说》之目仅见《宋志》,久经湮晦,即使果相沿袭,亦未尝不可藉是书以传九成书也。

其他如杨氏绘、顾氏临、周氏范、李氏定、司马氏光、张氏沂、上官氏公裕、王氏日休、王氏当、黄氏君愈、颜氏复、胡氏伸、王氏安石、王氏、张氏纲、孔氏武仲、孔氏文仲、陈氏鹏飞、孙氏觉、朱氏震、苏氏洵、吴氏孜、朱氏正太、苏氏子才等当时著述,并已散佚,遗章剩句,犹得存什一於是编。

体裁虽稍涉泛滥,其裒辑之勤,要亦未可尽没矣。

其书传本久绝,朱彝尊《经义考》亦曰“已佚”。

今从《永乐大典》各韵中采撮编缀,梗概尚存。

惟《永乐大典》之例,凡诸解已见前条者,他书再相援引,则仅注“某氏曰见前”字。

其为全录、摘录,无由考校。

今亦不复补录,姑就所现存者订成帙,分为五十卷。

存宋人《书》说之梗概,备援证焉。

△《尚书详解》·五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陈经撰。

经字显之,一云字正甫,安福人。

庆元中登进士第,官至奉议郎,泉州泊所。

著有《诗讲义》、《存斋语录》诸书,已佚不传。

是编《宋史·艺文志》作五十卷。

今钞帙仅存,检勘卷目,犹为完本。

宁宗之世,正蔡氏《传》初出之时,而此书多取古注疏或间参以新意,与蔡氏颇有异同。

每援後世之事以证古经,盖赵岐注《孟子》已有此例,无庸以驳杂为嫌。

惟如解说筑傅岩引伊川访董五经事之类,稍为泛滥,当分别观之。

至於论舜放四凶云“欲安其居止,俾无所忧愁”,则欲明先王爱物之心,转失圣人惩恶之义,颇有未协。

又《自序》称“今日语诸友以读此书之法,当以古人之心求古人之书。

吾心与是书相契而无间,然後知典、谟、训、诰、誓、命皆吾胸中之所有,亦吾日用之所能行”云云,尤近於陆九渊“六经注我“之说,殆传金之学派者,亦不可立训。

然其句栉字比,疏证详明,往往发先儒所未发,实可与林之奇、夏亻巽诸家相为羽翼。

固无庸拘蔡氏之学,执一格以相绳焉。

△《融堂书解》·二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钱时撰。

时字子是,淳安人。

受学於杨简。

嘉熙中,以丞相乔行简荐,授秘阁校勘,迁史馆检阅。

案时《两汉笔记》之前载有尚书省札,列时所著诸书,有《尚书启蒙》。

又载严州进状,则称《尚书演义》。

同时案牍之文,已自相违异。

《永乐大典》所载则皆题钱时《融堂书解》,其名又殊。

然《永乐大典》皆据内府宋本采入,当必无讹。

朱彝尊《经义考》以《尚书演义》著录,盖未睹中秘书也。

旧本久佚,今采掇裒辑,重为编次。

惟《伊训》、《梓材》、《秦誓》三篇全佚,《说命》、《吕刑》亦间有阙文,馀尚皆篇帙完善,不失旧观。

时之意,主表章《书序》,每篇之首,皆条具大旨。

其《逸书》之《序》,则参考《史记》,核其时事以释篇题。

复采《经典释文》、《史记集解》、《史记索隐》所引马融、郑康成说,引伸其义。

虽因仍旧说,不知《书序》非《诗序》之比,未免稍失考证,然用意则可谓精勤。

所解如“羲和旷厥职”则本诸苏轼,康叔封卫在成王时则仍用孔安国《传》,《康王之诰》则兼采张九成《书说》,不专主一家之学。

至以《泰誓》为告西岐师旅,《牧誓》为告远方诸侯,皆不傍前人,自抒心得。

又谓《武成》本无脱简,前为武王告师之辞,後为史臣纪事之体。

《康诰》首节,以周公初基定为东都营洛邑,封康叔以抚顽民,不当移置於《洛诰》,尤为不惑於曲说。

亦宋人经解中之特出者也。

其书省札、进状皆不著卷数,《经义考》作八卷,未知何据。

今以篇帙颇繁,谨约略离析,勒为二十卷。

△《洪范统一》·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赵善湘撰。

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孙。

仕至资政殿大学士,封文水郡公,赠少师,事迹具《宋史》本传。

据其子汝某《周易辑闻序》,善湘於《易》学用力至深,而所著书五种皆不传。

此书藏┑之家亦罕著录,故朱彝尊《经义考》注曰“未见”。

今从《永乐大典》缮录,复为完编。

书成於开禧时,《宋史》谓之《洪范统论》,《文渊阁书目》又作《统纪》。

今据善湘谓“汉儒解传只以五事庶徵为五行之验,而五行八政谓畴散而不知所统,徵引事应,语多傅会。

因采欧阳修《唐志》、苏洵《洪范图论》遗意,定皇极为九畴之统。

每畴之中,如五行则水、火、木、金皆统於土,五事则貌、言、视、听皆统於思,得其统而九畴可一以贯之矣”云云,则《永乐大典》题曰《洪范统一》为名实相应矣。

考朱子与陆九渊论皇极之义,往复辨难,各持一说,此书以大中释皇极,本诸注疏,与陆氏合。

复谓九畴皆运於君心,发为至治,又合於朱子建极之旨。

盖能通怀彼我、兼取两家之说者。

生当分朋讲学之时,而超然不预於门户,是难能也。

△《尚书要义》·十七卷、《序说》·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宋魏了翁撰。

了翁谪居靖州时,著《九经要义》,凡二百六十三卷。

皆摘注疏中精要之语,标以目次,以便简阅。

其《周易要义》已著录。

此其所摘《尚书》注疏也。

孔安国《传》本出依托,循文衍义,无大发明,亦无大瑕。

故宋儒说《诗》排《小序》,说《春秋》排三《传》,而说《书》则不甚排孔氏。

孔颖达《正义》虽诠释《传》文,不肯稍立同异,而原原本本,考证粲然。

故《朱子语录》亦谓《尚书》名物、典制当看疏文。

然《尚书》文既聱牙,注疏复又浩汗,学者卒业为艰。

了翁汰其冗文,使後人不病於芜杂,而一切考证之实学已精华毕撷,是亦读注疏者之津梁矣。

是书传写颇稀。

此本有“旷翁手识”一印、“山阴祁氏藏书”一印、“澹生堂经籍记”一印,犹明末祁彪佳家所藏也。

原目二十卷中,第七卷、第八卷、第九卷并佚,无别本可以校补,今亦姑仍其阙焉。

△《尚书集传或问》·二卷(内府藏本)

宋陈大猷撰。

《自序》称既集《书》传,复因同志问难,记其去取曲折以成此编。

则此编本因《集传》而作。

今《集传》巳佚,存者惟此两卷。

朱彝尊《经义考》引张章之言,谓大猷东阳人,登绍定二年进士(案绍定刻本误绍兴,今改正)。

由从仕郎历六部架阁,著《尚书集传》。

又有都昌陈大猷者,号东斋,饶双峰弟子,著《书传会通》,仕为黄州军州判官。

乃陈氵皓之父,与东阳陈氏实为两人,彝尊附辨其说,则谓鄱阳董氏《书传纂注》列引用姓氏,於陈氏《书集传》特注明东斋字,未可定《集传》为东阳陈氏之书,而非都昌陈氏之书。

纳喇性德作是书《序》,则仍从章之说。

案董鼎《书传纂注》所引,其见於《辑录》者有《东斋书传》、《复斋集义》。

其见於《纂注》者,则一称复斋陈氏,仍连其号;一称陈氏大猷,惟举其名(案是书标氏标名,例不画一,大抵北宋以前皆称某氏,南宋以後则入朱子学派者称某氏,不入朱子学派者虽王十朋、刘一止皆称其名)。

所列大猷诸说,此书不载,盖皆《集传》之文。

惟《甘誓》“怠弃三正”一条,采用此书,亦称陈氏大猷,则所谓陈氏大猷者,即此人,而非东斋矣。

又此书皆论《集传》去取诸说之故,与朱子《四书或问》例同。

董鼎书於《禹贡》“冀州”引《东斋书传》一条,谓“与蔡民《传》所论梁州错法不合,然蔡亦似未的”云云,於此书之例当有辨定,而书中不一及之。

知其《集传》中无此条矣。

且此陈大猷为理宗初人,故所引诸家仅及蔡沈而止。

其称朱子曰朱氏、晦氏,持论颇示异同。

至论《尧典》“敬”字一条,首举“心之精神谓之圣”。

此《孔丛子》之语而杨简标为宗旨者,其学出慈湖,更无疑义。

若都昌陈大猷乃开庆元年进士(见其子氵皓《礼记集说序》),当理宗之末年,时代既後。

又大猷受业饶鲁,鲁受业黄,受业朱子,渊源相接。

尊朱子若神明,而视杨氏若敌国,安有是语哉!彝尊盖偶见董鼎注“东斋”字,而未及核检其书也。

今参考诸说,仍定为东阳陈大猷之书,著於录焉。

△《尚书详解》·十三卷(内府藏本)

宋胡士行撰。

士行,庐陵人。

官临江军军学教授。

是编焦《国史·经籍志》作《书集解》。

朱彝尊《经义考》又作《初学尚书详解》。

称名互异,其实一书也。

其解经多以孔《传》为主,而存异说於後。

孔《传》有未善,则引杨时、林之奇、吕祖谦、夏亻巽诸说补之。

诸说复有所未备,则以己意解之。

《尧典》星辰之伏见列为四图,以验分至。

《洪范》“初一曰五行”,则补绘《太极图》以释“初”字,见五行生克之有本。

虽皆根据旧说,要能荟萃以成一家言,犹解经之笃实者也。

所引汉晋人训诂间有异字。

如《益稷篇》引郑康成云“黹,纟失也,纟失以为绣也”,与注疏所载不同。

凡斯之类,亦见其留心古义,不但空谈名理矣。

△《尚书表注》·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金履祥撰。

履祥字吉父,号仁山,兰溪人。

从学於王柏。

德初,以史馆编修召,不赴。

入元,隐居教授以终。

事迹具《元史·儒学传》。

初,履祥作《尚书注》十二卷,柳贯所撰《行状》称“早岁所著《尚书章释句解》,已有成书”是也。

朱彝尊《经义考》称其尚存,今未之见,惟此书刻《通志堂经解》中。

前有《自序》,称:“摆脱众说,独抱遗经,复读玩味,为之正句画段,提其章旨与其义理之微,事为之概。

考正文字之误,表诸四阑之外。”

盖其晚年定本也。

其书於每页之上下、左右,细字标识,纵横错落,初无行款,於古来著经之家别为一体,大抵捃摭旧说,折衷已意,与蔡沈《集传》颇有异同。

其徵引伏氏、孔氏文字同异,亦确有根原。

所列作书岁月,则与所作《通鉴前编》悉本胡宏《皇王大纪》。

参考後先,虽未必一一尽确,然要非尽无据而作也。

至於过为高论,求异先儒,如欲以《康诰》之《叙》冠於《梓材》篇首,谓:“前为周公咸勤之事,後即洪大诰治之文。

集庶邦则营东都以均四方朝贡之道里,先後迷民则所谓毖殷迁洛以密迩王化。”

其说甚辨。

而於篇首“王曰封”三字,究无以解,因复谓“王”字当作“周公”,“封”字因上篇《酒诰》而衍,则未免於窜改经文以就己意矣。

是则其瑜不掩瑕者也。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经部十一○书类一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