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
顾彦夫《村落嫁娶图记》原文和翻译
一、【原文】
村落嫁娶图记
(明)顾彦夫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
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
请曰:“君必为我记之。”
申请再三。
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
有华生者:世家一江一 北,备谙村落者也。
工丹青。
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
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
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
跨牛质矣。”
“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
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
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
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
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
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
凡容色皆若欷放洒泣者,伤离别也。
牛之前四人以鼓吹。
从事迎而导之者也。
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
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
又其股坐于小车之旁者,车人也。
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
去其林少许。
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
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
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
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
“去既远,又有林郁然。
竹篱茆茨,亦仿佛如女家。
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
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
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
将劳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
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
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
,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
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选自《明文海》)
二、【注释】
【从事①】任职。
【锦衣】锦衣卫官员。
【申请】提出请求。
【巾笥】装头巾的小箱子。
笥:sì盛饭或衣物的方形竹器。
【委曲】事情的经过;底细。
【谙】[ān].熟悉,精通。
【工丹青】擅长绘画。
【造】到,去。
【质】询问。
【肩舆】轿子。
【苍头】老人。
【盖】伞盖。
【昏礼宜昏】婚礼应当在黄昏举行。
【苦】为某种事所苦;苦于(对某种情况感到苦脑)。
【逼】接近,靠近,挨着。
【欷歔】[xīxū]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
【洒泣】挥泪。
【妓】歌舞女艺人。
【茆茨】[máocí]茅草屋。
【罄折】谦恭的样子。
【容色】容貌神色。
【鼓吹】演奏乐曲。
【从事②】指参加某种事情。
【次第】依次,按照顺序。
【尾】在后面跟。
【掖】[yè]把东西塞在衣袋或夹缝里。
【股】大腿。
【一皆】一律;全部。
【眄】[miǎn]斜着眼看。
【少许】少量;一点点。
【踊跃】跳跃。
【既……且……】既……又……;表示两方面同时存在。
【郁然】郁葱,树木繁盛的样子。
【咨诹】[zīzōu]询问。
【挈榼】[qièkē]手提酒器。
【使令】差遣,使唤。
【风声】传播出来的消息。
【缓急】是偏义复词,又称反义复词,义从“急”。
【逋】拖欠。
【文债】应约写文章而未一交一 稿。
【丈六金身】佛的三身之一。
指变化身中的小身。
因其高约一丈六尺,呈真金色,故名。
亦以指称佛像。
【呵笔】用口吹暖气,使笔解冻。
三、【译文】
某年春天的二月,我任京城锦衣卫官员。
周君拿出所说的村落图给我看,我察看他脸上表情,好像很喜欢的样子。
他向我请求说:“您一定要为我记述它。”
他反复多次提出请求,于是我就把图放在装头巾的小箱子里带回去。
把那幅图带回来已接近年终了,我还不知道这图的详细情况。
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在一江一 北居住,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他擅长绘画。
他到我家,我拿这幅图向他询问,我说:“你懂得图画,如同我懂得书一样,请问(图中)的妇女骑着牛,这是为什么呢?”
他回答说:“这是农家嫁女,没有能力准备轿子,就用牛来代替行走。
一个老人牵着牛走,看重自己的女儿,不让她自己驾驭牛。
这就是你问的骑牛的事了。”
(我又问)“可是又有一个老人拿着伞来保护她,这是为什么呢?”
他说:“结婚的仪式应当在黄昏举行。
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农家对灯烛的花费感到苦脑,都在白天送亲迎亲,就用伞来遮蔽一陽一光,这也是看重她。
一个老妇人挨着牛耳朵走,一个老头在牛的后面慢慢地跟随着,这是父母送他们的女儿。
一个老头拄着拐杖站着,一个老妇人在门边望着。
一个年纪稍大的小孩,带着弟弟,用手指指着并告诉他所指的情景。
所有容貌神色都好像哭泣流泪的,是为离别而伤悲。
牛的前面有四个人在演奏乐曲,这四人是做迎接导引的人。
路边有两只驴,按照顺序行走,骑驴的人,是乡村的歌女。
在那驴后面跟随并夹着古筝琵琶的人,是乡村歌女的两个仆人。
加上那个大腿坐在小车边沿的,是驾车人。
他们全部是路上偶然遇到而回头斜着眼看热闹的人。
距离那个树林一点点路,将又经过一片树林,两个小孩跳跃着去报告。
一个妇人从篱笆门里出来,用胳膊抱着一小孩,又有一个小孩牵着妇人的衣裳走着。
田里有两个农夫,锄完地,刚停下来。
这些都是看见那送亲的事而说说笑笑着的人。
距离更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繁盛的树林。
竹篱笆茅草屋,好象是新娘子的家。
门外有一个男子,穿戴礼服,留有一胡一 须,谦恭地站着,这是谁呢?”
他回答说:“这是她的丈夫。
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一胡一 须。
站着在这里等候,将迎接新娘进门。
有两个妇人朝前询问,这是妯娌们。
将去犒劳那新娘子的父母,并且迎接他们,两人提着酒器,一个拿着酒壶,这是迎接犒劳的必得用的东西,一个女仆跟在他们后面,是预备使唤的。
两个小孩一前一后地跟随着,其中大的小孩用手指指着并告诉他所指的情景,好像是说新娘子快到了。
一个老妇人在门边站着张望,她是分辨传来的消息并根据它来做迎亲礼节紧急之事的人。”
我听完这些,开玩笑地说:“你确实是乡下人啊,了解乡村的情况是真实的,我学识不够丰富,就用您的话给这幅图作记,来偿还我拖欠了很久的文债可以吗?”
华先生笑着说:“这是佛家所说的借一枝草化作一丈六尺黄金色的佛身。
有什么不可以呢?”
当时天气寒冷,我一边和跟随游玩的人谈话,一边用口吹暖气使笔解冻,然后写下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