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痹【脉】寸口喘而坚,痹在心;喘而浮,痹在肺;长而《脉因证治》卷一 第二节痹

脉因证治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脉因证治

脉因证治 - 卷一 第二节痹

脉因证治

卷一 第二节痹

第二节痹

【脉】寸口喘而坚,痹在心;喘而浮,痹在肺;长而左右弹,痹在肝;大而虚,痹在脾;坚而大,痹在肾。

【因】风,风为行痹。

风一性一善行。

寒,寒为痛痹。

寒主收引。

湿,湿为着痹。

湿本重滞。

三气致痹之原,或外兼他患有之。

若舍此而能痹,未有也。

【证】其合而为痹也。

以冬遇者,骨痹;春遇者,筋痹;夏遇者,脉痹;长夏遇者,肌痹;秋遇者,皮痹。

久而不去,内舍五脏之合。

待舍其合,难治矣。

《痹论》中议痹,乃三气皆可客于五脏,其风、寒、湿乘虚而客之故也。

筋痹不去,内舍于肝;皮痹不去,内舍于肺;肌痹不去,内舍于脾;脉痹不去,内舍于心;骨痹不去,内舍于肾。

其客于心,则烦心,上气嗌干,恐噫,厥胀是也。

其客于肺,使人烦满而喘吐。

其客于肝,多饮数溲,小腹痛如怀妊,夜卧则惊。

其客于脾,四肢解堕,发渴呕沫,上为大塞。

其客于肾,善胀,一尻一以代踵,脊以代头。

其客于肠,数饮而小一便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夫大肠乃传道之官,为冲和之气,三气乘虚客之,而和气闭矣。

水道不通,使糟粕不化,故喘争飧泄也。

其客于胞,小腹膀一胱,按之内痛。

若沃以汤,小一便涩,上为清涕。

夫三气客于胞中,则气不能化出,故胞满而水道不通,随经出鼻窍。

其客于血脉,随脉流通上下,升降一身,谓之周痹。

华佗论痹乃邪气合四时不正之气,感于脏腑所为。

有气、血、筋、肉、骨之分。

其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正气衰,邪气胜。

留于上,则胸腹痛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贯于舌,则不言;遗于腹,则不溺。

壅则痛,流则麻。

右寸脉沉而迟涩者是也。

其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甚,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营卫,因而血搏,渐成枯削失血之证。

左寸脉结而不流利是也。

其肉痹者,饮食不节,肥一美之为。

肉不荣,肤不泽,则纹理疏,三气入之,则四肢缓而不收持。

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涩也。

其筋痹者,由叫怒无时,行步奔急,一婬一邪伤肝,肝失其气,寒热客之,流入筋会,使筋急而不舒。

左关脉弦急而数,浮沉有力是也。

其骨痹者,乃嗜欲伤于肾气,内消而不能闭禁,邪气妄入。

脉迟则寒,数则热,浮则风,濡则湿,滑则虚。

治法各随其宜。

麻木余辨是风湿一热下陷入血分一陰一中,一陽一气不行。

其证合目则浑身麻。

亦有痰在血分痒者,血不营肌腠。

【治】附子汤治风、寒、湿痹。

附子(炮去皮脐)桂枝白芍甘草茯苓人参(各三钱)白术(一两)行痹,加麻黄桂汤;痛痹,加附子、姜茯汤;胞痹,加四苓;肠痹,加平胃、茱萸、草肉、豆蔻等。

戴人法苦剂涌寒痰,次与痰剂。

使白术(除湿)、茯苓(养肾水)、桂(伐木)、姜、附(寒胜加)。

麻木方人参(助一陽一道)当归(行一陰一)生甘草(去热)白术茯苓(除湿一热)升麻柴胡白芍苍术黄柏。

痰,加二陈。

忍冬藤膏治五痹拘挛。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脉因证治》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第二节痹【脉】寸口喘而坚,痹在心;喘而浮,痹在肺;长而《脉因证治》卷一 第二节痹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