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集注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75]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76]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77]
【注释】
[75]《管子》一书认为难以建立大一统的中央帝国。
虽然秦始皇作成功了,但他并没有保持下来。
而以后的历代王朝的又如何呢?情况恰恰如老子在这里说的:“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什么是“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呢?就是说以积极努力的作为,如战争、徭役、镇压这些事情保持政权的延续。
老子非常明确地指出将“吾见其不得已”。
就是说,这么做不会有好下场的。
为什么呢?“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就是说,“作为”难免失败;“占有”难免丧失。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根据古代中国的历史,建立在强权上的统治因为不断受到内外的打击,所以一个小小的缺口就很可能导致整个建筑的崩溃。
[76]可是中国毕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的呀!人们会这么说。
的确,民族曾经长期处于一个政权的统治,但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政权呢?无为、无执。
还记得前面的一个注比较过中国与西方、日本的政治形式的区别吗?后二者的统治非常眩目,可以说是“为之”了;而中国的情况呢?中国社会历来务实,缺乏所谓的一浪一漫主义传统,所以在“神化”统治方面做得不如别人;中国同样非常大,人口非常多,这种情况导致中国在内部甚至就象不同国家彼此对立,所以很难在实质上称为“家庭”式的统治——尽管儒家和历代统治者努力把自己装扮成家长的样子。
即便说这是一个大家庭,也是十分恶劣的那种——就象《红楼梦》描写得那样。
所以尽管历代统治者在外表上总是摆出金碧辉煌的样子,但其实中央对地方的影响是消极的。
只有秦帝国时代才真正作到了从上至下的贯彻,“政出一人”。
但其结果也正如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了。
所以汉朝就出了个贾谊,鼓吹“法治”与“仁治”的对立了。
如果我们在这里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即便是“法治”,也可以有“轻重缓急”的不同;同样,仁治也可能变得非常残忍,如明朝末年。
那么究竟怎么办呢?老子说得十分潇洒,“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就是说没有一定的尺度,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判断。
[77]据说孔子在拜访老子时,老子老实不客气地告诉孔子,不要显得过于贪婪,过于安逸奢侈,这样对你没有好处!
【译文】
打算治理天下而又行有为之政,我看他不可能达到目的。
天下这个神圣的东西,不是可以勉强作为的。
勉强作为就会失败,执持而不放就会失去天下。
万物有的行于前,有的行于后,有的暖,有的寒,有的强,有的弱,有的成,有的坏。
因此,圣人必须去掉极端的、奢侈的。
过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