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詝(zhǔ)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正说清朝十二帝》第09章 咸丰帝奕詝

正说清朝十二帝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正说清朝十二帝

正说清朝十二帝 - 第09章 咸丰帝奕詝

正说清朝十二帝

第09章 咸丰帝奕詝

奕詝(zhǔ)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

他20岁登极,在位11年,享年31岁。

年号咸丰,“咸”是普遍的意思,“丰”是富足的意思,“咸丰”是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

可是在当时,所谓“天下丰衣足食”,只能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咸丰皇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严重局面,而他却无胆识、无远略、无才能、无作为。

咸丰做了11年的皇帝,显然是个历史的误会。

陆游曾经在《钗头凤》中这样感叹差错凄惨的一爱一情: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一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陆游在这首《钗头凤》里,连续用了三个“错”字——错!错!错!这三个“错”字,借用在咸丰皇帝奕詝身上,竟或有几分贴切。

咸丰11年的皇帝生活,最明显的三个特点就是:“错”、“错”、“错”!咸丰皇帝第一错是错坐上皇帝宝座;第二错是英法联军入侵时错逃离皇都北京;第三错是临终之前错定了顾命八大臣。

下面讲咸丰皇帝第一错。

道光皇帝共有9个儿子:他立储时,长子奕纬(已死)、二子奕纲(已死)、三子奕继(已死)、四子奕詝(16岁)、五子奕脤(16岁,出继)、六子奕訢(15岁)、七子奕譞(5岁)、八子奕詥(3岁)、九子奕譓(2岁),其中奕纬、奕纲、奕继早逝,奕脤又过继给了惇亲王绵恺。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已是65岁的老人,这年奕詝16岁,奕訢15岁,其余的儿子都是5岁以下的孩子。

这就意味着有条件、有能力竞争帝位者,只有奕詝和奕訢两兄弟。

奕詝的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二等侍卫颐龄之女,家境寒素。

她入宫之初,封为嫔。

但她聪慧漂亮,妩媚动人,很讨道光皇帝的喜欢,晋封为贵妃。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她在紫禁城承乾宫生下奕詝(咸丰),这年她22岁,正是花样的年华。

钮祜禄贵妃生子奕詝两年后,皇后佟佳氏病死。

她时来运转,晋封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之事。

又过了一年,被册为皇后。

月盈则亏,一宠一极则衰。

钮祜禄氏虽身为皇后,但渐因色衰而一爱一弛,抑郁寡欢,得了大病。

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病死,年33岁。

奕詝当时只有10岁。

奕詝生母过世后,受静贵妃抚育。

静贵妃,姓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花郎阿之女。

她初为静贵人,后晋为贵妃。

静贵妃生有三个儿子: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和皇六子奕訢。

前面说过,奕纲和奕继已死,静贵妃膝下只有皇六子奕訢。

奕訢比奕詝小一岁。

静贵妃便将失去生母的奕詝收在膝下抚育。

奕詝孝敬静贵妃如同生母,视奕訢如同胞弟。

而同奕詝争夺皇储最有力者,就是他视作同胞的皇六弟奕訢。

奕詝和奕訢,他们俩都受静贵妃抚养。

道光在连丧三位皇后——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的悲伤之余,没有再册立皇后。

便册静贵妃为皇贵妃,摄六宫事。

奕詝和奕訢小兄弟俩,都在上书房读书,年龄相近,关系密切,并无嫌猜。

不过,奕詝读书比奕訢早一年。

奕詝6岁开始读书,师傅为杜受田。

杜受田,山东滨州人。

父堮,嘉庆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受田,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

十五年(1835年),入直上书房,教奕詝读书,后升为上书房总师傅。

杜受田师傅教导奕詝,尽心尽力,倾注心血。

史载:“受田朝夕教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

奕詝为皇子时,从猎南苑,驰逐群兽,坠马伤股。

经上驷院正骨医士治疗,留下残疾,行动不便。

他小时候还得过天花,脸上留下麻子。

奕訢也在上书房读书,但较奕詝聪明,师傅是卓秉恬。

史书说:“与文宗同在书房,肄武事”,“集花槍法二十八势,曰‘棣华协力’;刀法十八式,曰‘宝锷宣威’。”

皇父道光以“白虹刀”宝刀赐给奕訢。

奕訢身一体很好,头脑聪明,书文不错,武功也好,还有所发明和创造。

道光晚年,立储大事,犹豫不定:皇四子奕詝,“长且贤”,年龄最大,又很仁孝;皇六子奕訢,虽为庶出,但家法传嗣,不分嫡庶,而且“天资颖异”,能文能武。

随着他们年龄渐大,皇储争夺,暗藏机关。

道光帝秘密立储的故事,野史笔记和民间传说,多种多样,绘声绘色。

一说:追思亡后而施恩其子。

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由贵妃晋升为皇后不久,就突然死去。

有一首《清宫词》写她暴死,事多隐秘。

传说道光帝十分悲痛,决定不立其他妃嫔的儿子,而立皇后生的儿子奕詝,以此告慰孝全成皇后的亡灵。

二说:欲立奕訢而改立奕詝。

传说道光皇帝一宠一爱一奕詝的生母孝静皇贵妃,所以曾写好谕旨,要立奕訢。

但书写时被太监窥见,最后一笔特别长,猜想写的是“訢”字,而不是“詝”字。

这件事传了出去,道光帝很不高兴,便改立为奕詝。

以上虽属传说,却说明一个道理,就是道光应该立奕訢,而不该立奕詝,咸丰错坐了皇帝的宝座。

据野史记载:道光晚年,身一体衰病。

一日,召皇四子与皇六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

两位皇子都请教自己的师傅,问询如何应对。

奕訢师傅卓秉恬说:“皇父如有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奕詝师傅杜受田则对奕詝说:“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不敌六阿哥。

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就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

他们两兄弟都照着自己师傅说的做了。

道光对皇四子奕詝的话很高兴,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清史稿·杜受田传》记载同上面类似的故事:

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

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訢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

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

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

上文中的宣宗是道光帝,文宗就是后来的咸丰帝。

这就是《清史稿·杜受田传》所载“藏拙示仁”的故事。

以上故事,说明奕詝突出“仁”与“孝”。

这是道光立奕詝为皇太子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道光帝选择皇太子的主要标准是所谓的“德”。

本来皇太子的选择,应当是“德才兼备”,道光选择皇太子的时候,没有“德”、“才”兼顾,而是偏重“德”。

后来的事实证明,咸丰帝奕詝遇到大事时缺乏远略、胆识,而是退缩、逃避,证明他在“德”的方面也是有欠缺的。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道光帝密立储位,将皇四子奕詝名字书写密封于匣。

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危,急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冲阿、何如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公启匣,宣示建储朱谕:“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

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特谕。”

道光正式宣布: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

当日午时,道光帝崩于圆明园。

奕詝即位,改明年为咸丰元年(1851年)。

奕詝做了皇帝,其御名要避讳。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三月,谕旨:“以二名不偏讳,将来继体承绪者,上一字仍旧,无庸改避,亦无庸缺笔;其下一字应如何缺笔之处,临时酌定,以是著为令典。”

于是,命“将御名上一字仍旧书写,毋庸改避,下一字著缺写末一笔”。

以前所刻印的书籍,都不需改避。

道光身后留下的宝座,应当由奕訢坐。

皇六子奕訢论德论行,以文以武,在道光诸皇子中是最优秀的。

结果却被奕詝错坐了皇帝的宝座。

当然,这个历史责任不在咸丰,而在道光,或者说在“秘密立储制度”。

咸丰错坐了皇位,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悲剧,而且给民族和国家带来了悲剧!

下面讲咸丰皇帝第二错,英法联军入侵时错逃离皇都北京。

咸丰登极之后,面临“内忧”与“外患”两大难题:“内忧”——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外患”——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他被困扰11年,并无一日安宁。

咸丰对内碰到的最大难题,是太平天国的兴起。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奕詝告祭天地,即皇帝位。

当年十二月,便发生太平天国起义。

洪秀全在38岁生日这一天,即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攻占永安。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克武汉。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连克九江、安庆,攻占南京,定名为“天京”。

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攻陷天京。

太平军余部又奋争两年多失败。

此次战火,燃遍14省之广,历时14年之久,清朝统治,元气大伤,根本动摇。

回顾清朝统一华夏后,在中原地区有三次大规模的战争:第一次是康熙朝的吴三桂叛乱,第二次是嘉庆朝的白莲教民变,第三次则是咸、同两朝的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时间之长、地区之广、规模之大、耗银之多、死人之众、影响之深,成为有清一代中原战争之最。

咸丰对外碰到的最大难题,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先是,咸丰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一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等要求,遭到清廷拒绝。

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被击退。

咸丰七年(1857年)十一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两广总督叶名琛兵败,后被俘,解送印度加尔各达,死于囚禁。

咸丰、同治朝与列强签订的部分条约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英法联军及英、法、俄、美四国公使,抵达天津大沽口外,要求所谓“修约”。

咸丰令直隶总督谭廷襄“以夷制夷”:对俄示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诱劝,对英严辞责问。

谭廷襄奉旨行一事,结果没有成功。

四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一逼一近天津,清军8000余人溃败。

这时,咸丰想起当年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的耆英,但英、法拒绝同耆英谈判。

咸丰不得已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

五月,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分别与英、法、俄、美等国代表,签订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

条约样本奏上,咸丰虽然愤怒,却不得不批准。

他在盛怒之下,令耆英自尽,算是找了一只替罪羊。

同时,沙俄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趁火打劫,兵一逼一瑷珲(今一爱一辉),约黑龙江将军奕山谈判边界事务。

俄用武力迫使奕山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60万平方公里,并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为所谓中俄“共管”。

咸丰九年(1859年)五月,英、法借口换约,又率军舰到大沽口。

英法舰队,进攻大沽炮台。

清提督史荣椿下令开炮还击,重创英、法舰队,击沉4艘、击伤6艘,死伤400余人,重伤英舰队司令贺布。

英法联军在美舰掩护下狼狈退走。

咸丰见大沽获胜,尽毁《天津条约》。

尔后,英、法两国都在调兵遣将,准备新的侵略。

咸丰帝授权恭亲王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的上谕咸丰十年(1860年)春,英军18000余人,法军7000余人,陆续开赴中国。

尔后,占舟山、攻烟台。

六月,英法联军再向大沽进攻。

清僧格林沁率兵守大沽,而疏防北塘。

僧格林沁上奏要在大沽同英法联军决战,咸丰谕旨:“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师。”

七月,英法联军由北塘登陆。

咸丰战和不定,痛失歼敌良机。

英法联军攻陷塘沽后,又攻占天津。

咸丰派大学士桂良、直隶总督恒福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

英、法提出天津开埠、赔款等要求。

桂良拟好接受条款奏报,咸丰谕先退兵、后定约。

英法联军以谈判不成,向通州进军。

八月,咸丰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往通州议和。

载垣接受英、法要求,但英、法又提出向皇帝亲递国书,被载垣拒绝,谈判破裂。

载垣、穆荫拘囚英使巴夏礼等,解到北京。

英法联军继续进攻,大战于通州张家湾。

僧格林沁战败,退到通州八里桥。

英法联军6000余人犯八里桥,僧格林沁、胜保兵再败。

英法联军进一逼一北京,咸丰帝让皇六弟、恭亲王奕訢为钦差大臣,便宜行一事,办理和局。

咸丰心生一计:暗示大臣奏请“秋狝木兰”。

初八日,咸丰以“秋狝木兰”为名,从圆明园启程奔往热河。

英法联军进至北京德胜门外,二十二日(10月6日),攻占圆明园,总管园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

奕訢奏请放还巴夏礼等。

这个事件影响重大:

第一,签订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又定中俄《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60万平方公里,并将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40万平方公里,割给了俄国。

后来俄国又占去巴尔喀什湖以东44万平方公里土地。

第二,英、法两国索赔白银1600万两。

第三,九月初三日(10月18日),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大火冲天,数日不熄。

圆明园惨遭焚劫,使中华园林之瑰宝暨珍藏之文物珍品,或惨遭劫掠,或化为灰烬。

第四,英法联军侵入京师,这在中华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英法联军侵入京师,使得大清庙社震惊,圆明三园遭焚掠,京师百姓遭殃,中华文明受辱。

这是中华千古未有之奇变,也是民族千古未蒙之奇辱。

遭遇殖民侵略,外国有相似的例子。

在非洲,意大利曾经侵略并打败过埃塞俄比亚,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1894年(光绪二十年),意大利寻找借口,入侵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国王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军民抵抗侵略。

埃塞俄比亚国王孟尼利克二世,积极备战,发布公告:“我决心保卫我们的国家,给予敌人以反击,一切有力量的人都跟我来吧!”埃塞俄比亚军民空前一团一结,有力者出力——参军,有衣物者出衣物——捐出衣物、粮食,组成一支有11万人和40余门大炮的军队。

埃塞俄比亚军民用落后武器迎击意大利军的侵略。

经过两年奋战,打死打伤意军11000余人,意大利侵略者被打败了!意大利不得不乞和,签订《亚的斯亚贝巴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的完全独立,赔款1000万里拉。

可是,咸丰皇帝是怎样对付英法联军侵略的呢?

第一,咸丰没有下诏决战。

他没有作战决心,也没有周密部署。

起初,英军18000余人,法军7000余人,陆续开赴中国。

咸丰皇帝没有发布诏书,动员军民,积极抵抗;也没有派军队守住天津塘沽海口。

却在圆明园庆祝他的30寿辰,在正大光明殿接受百官朝贺,并在同乐园连演四天庆寿大戏。

咸丰和王公大臣沉醉在园内的听戏欢乐中,英法联军却加紧了军事进攻。

一个大清帝国,数以百万计官兵,难道还不如埃塞俄比亚的11万军队吗?而且,意大利到埃塞俄比亚很近,不像英、法到清朝那么远;埃塞俄比亚是个小一柄一,不像清朝那么地大、物博、人众、兵多!

第二,咸丰没有政治韬略。

咸丰战和不决,小胜即骄。

打了败仗,签订《天津条约》;略获小胜,又撕毁《天津条约》;再打败仗,又拒绝妥协;施展猫伶狗俐小技,使得事态不断扩大。

没有使天津谈判就地解决,而支持肃顺、载垣、穆荫一伙,将英使巴夏礼等诱擒到北京,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

咸丰帝没有韬略,没有格局,耍小把戏,玩小权术,使主动局面变成被动局面,又使被动局面更加被动。

第三,咸丰没有身守社稷。

面对英法联军6000余人犯八里桥,咸丰没有动员兵民“勤王”,全力守卫京师,而是准备逃跑。

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国门”,抵御入侵。

明朝的崇祯皇帝,在社稷危难之时,既不迁都逃跑,也不巡狩围猎,而是发出“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的哀叹,登上煤山,自缢而死。

可是,咸丰皇帝在大敌侵入之时,不尽职守,不守国门,却带领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美其名曰“巡狩”。

咸丰皇帝铸成了历史之大错、特错!

咸丰皇帝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做了些什么?是设法挽救国家危亡,还是关怀黎民涂炭?都不是。

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里贪女色、贪丝竹、贪美酒、贪鸦片!

一贪女色。

有书记载:奕詝置兵败于不顾,携妃嫔游行园中,寄情于声色既聊以自娱,又自我麻醉。

他有所谓汉女“四春”: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

此外还眷一爱一“天地一家春”,就是慈禧。

还有野史说咸丰养着一位民间寡一妇。

《野史叟闻》记载:咸丰钟情于一位寡一妇曹氏,山西人,长得秀美妖艳,妩媚动人。

入宫以后,帝最眷之。

野史类似的记载还有:“山西籍孀妇曹氏,风一流姝丽,脚甚纤小,喜欢在鞋履上缀以明珠。

咸丰帝召入宫中,最为眷一爱一。”

二贪丝竹。

咸丰一爱一看戏,一爱一唱戏,有时粉墨登场。

在热河行宫,他都经常点戏、看戏。

他有时指导太监演戏,如《教子》、《八扯》等戏,还演唱过《朱仙镇》、《青石山》、《平安如意》等戏。

他在热河逃难,更醉心于戏剧。

他把升平署(宫廷戏班)招到承德行宫承差,亲点戏目,钦定角色。

他在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听戏,几乎每天都要戏班承应,有时上午刚听过花唱,中午还要传旨清唱。

天暖之后,有时在“如意洲”看戏。

“如意洲”有水上戏台,凭水看戏,别有情趣。

薛福成《庸盦笔记》记载:咸丰帝在热河不但围猎,而且观剧。

“和议刚成,即召京师升平署人员,到热河行在唱戏,使咸丰帝乐不思蜀”。

三贪美酒。

咸丰贪杯,一饮即醉,一醉便闹,大耍酒风。

野史记载:“文宗嗜饮,每醉必盛怒。

每怒必有一二内侍或宫女遭殃,其甚则虽所一宠一爱一者,亦遭戮辱。

幸免于死者,及醒而悔,必一宠一爱一有加,多所赏赐,以偿其苦痛。

然未几而醉,则故态复萌矣。”

四贪鸦片。

咸丰继位不久,违背祖训,吸上鸦片,并美其名曰“益寿如意膏”。

咸丰北狩热河后,京师被英法联军侵占。

他不亲率军民抗击外敌侵略,却以吸食鸦片来刺激自己、麻醉自己。

咸丰皇帝没有国君的使命感,也没有历史的责任感。

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的历史责任上,不仅有过,而且有罪。

咸丰皇帝应是《北京条约》签订的直接责任者。

咸丰在外敌入京、义军蜂起、社稷多难、江山危急之时,逃离皇都北京,躲在避暑山庄,而且恐惧洋人,拒不回銮返京,从而铸成他在民族、国家危难关头逃离北京的第二个大“错”!。

咸丰皇帝第三错,是在临终前错误旨定顾命大臣。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

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祐瀛等。

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

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

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

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

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

十七日清晨,咸丰帝病逝。

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势力,可以分为三股:

第一,朝臣势力。

其集中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

下面把他们做个分析:

载垣:载垣为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五世孙,袭亲王爵。

道光时,任御前大臣,受顾命。

咸丰继位,为宗人府宗正,领侍卫内大臣。

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

同端华、肃顺相结,资深位重,权势日张。

端华:清开国奠基者舒尔哈齐之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道光年间袭郑亲王爵,授御前大臣。

道光帝死,受顾命。

咸丰继位后,为领侍卫内大臣。

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

端华与弟肃顺同朝用事。

肃顺:为宗室,郑亲王之后,端华之弟。

道光时为散秩大臣。

咸丰继位后,由护军统领、授御前侍卫。

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都统,后任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

肃顺同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互相依靠,排挤异己,掌握大权。

景寿:景寿先祖为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时进攻缅甸得胜而受封,世袭罔替。

三传至景庆,死。

弟景寿袭封。

景寿为御前大臣、恭亲王奕訢同母妹固伦公主额驸。

穆荫:满洲正白旗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国子监祭酒(非进士特旨)。

到天津议和,获巴夏礼送到北京,事情闹大,改派护驾热河。

匡源:道光进士,军机大臣。

杜翰:咸丰师傅杜受田之子。

因咸丰感激师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为军机大臣。

翰力驳董元醇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议,受到肃顺等赞赏。

焦祐瀛:为道光举人,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依附权臣肃顺,诏旨多出其手。

上述咸丰临终顾命、赞襄政务的八位大臣中,主要为两部分人:载垣、端华、肃顺、景寿四人为宗室贵族、军功贵族;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四人为军机大臣。

当时军机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户部左侍郎(尚书为肃顺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军机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者。

第二,帝胤势力。

咸丰死时,道光九个儿子中健在的还有五阿哥惇亲王奕、六阿哥恭亲王奕訢、七阿哥醇郡王奕、八阿哥钟郡王奕、九阿哥孚郡王奕等。

在咸丰死时恭亲王奕訢30岁、醇郡王奕20岁,都年富力强。

大敌当前,咸丰皇帝和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庄,几乎没有一个人身临前线。

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都是空有爵位的闲散亲王、郡王,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军机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却要挺身在第一线,处理那么一个乱摊子。

奕等本来就对咸丰登上皇位心怀不满,且被免掉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统,要往承德奔丧又遭到拒绝,特别是他作为咸丰皇帝的血亲而未列入“御赏”、“同道堂”章顾命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当。

旧怨新恨,汇聚一起。

况且,恭亲王奕訢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他同诸位兄弟——没有官职的醇郡王奕等联合起来,同帝后势力联合起来,同朝中顾命大臣以外的势力联合起来,成为朝中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第三,帝后势力。

就是6岁的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

他们虽是孤儿寡母,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

咸丰在临终之前,特制“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符信。

就是说,奏折“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俟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

这两颗印章,“御赏”之章,为印起;“同道堂”之章,为印讫(结束)。

将“御赏”章,交皇后钮祜禄氏收掌;而将“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因载淳年幼,“同道堂”章实际上是由其生母懿贵妃掌管。

咸丰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与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出现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专权的局面。

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实权在八大臣之上,因为她们均有对于八大臣所决策军政大事不予盖章的大公主(恭亲王长女)、大阿哥(同治帝)《荷亭晚钓图》否决权。

显然,如果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不加盖“御赏”和“同道堂”这两颗起、讫之章,那么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是发不出“诏书”和“谕旨”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之议决均不能生效。

相反,由内臣拟旨而不经过顾命八大臣同意,加盖“御赏”与“同道堂”两章即能生效。

因此,帝后势力是朝廷中最为重要的政治势力。

在对待顾命大臣的态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顾命八大臣。

在朝臣、帝胤、帝后三个政治集一团一的政治力量对比上,显然帝胤势力与帝后势力占有优势。

赞襄政务八位大臣的共同特点是:满洲贵族(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八旗贵族)与军机大臣结合。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权力平衡的结构,其实不然。

因为咸丰没有把帝胤贵族的势力纳入到“赞襄政务”的权力系统内。

比如说,用恭亲王奕訢“摄政”、或“议政”、或“辅政”、或“赞襄”,后来情况会不一样。

当时奕訢30岁、慈禧27岁,咸丰可能吸取了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引起叔嫂、叔侄矛盾的教训。

从后来慈禧一度重用奕訢来看,这种结合是难以避免的。

如果单从人数看,“赞襄政务”大臣八人;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的奕訢、奕才五个人,且帝、后为孤儿寡母。

然而,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奕、奕、奕、奕、奕等,却代表两个强大政治集一团一、两股强大政治势力。

因此,咸丰“赞襄政务”八大臣的安排,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将朝廷三股政治势力加以平衡,特别是咸丰对慈禧与奕訢两人的政治潜能、对权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局,认识不够,估计不足。

其结果是:帝后势力同帝胤势力结合,发动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摧毁了“赞襄政务”八大臣集一团一,代之以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合主政,继而出现慈禧太后专权的局面。

这是咸丰生前根本没有预料到的。

赞襄政务八大臣在“辛酉政变”中,政治力量对比不占优势,其失败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咸丰皇帝临终前没能正确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导致辛酉政变的发生,从而出现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影响中国历史近50年!这就铸成了咸丰皇帝的第三个大错!

个人小档案

姓名:一爱一新觉罗·奕詝

出生: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初九日

属相:兔卒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

享年:31岁

谥号:显皇帝

庙号:文宗

陵寝:定陵(清东陵)

父亲:旻宁(道光)

母亲:钮祜禄氏孝全成皇后

初婚:16岁结婚,配偶萨克达氏,为嫡福晋

配偶:16人,皇后萨克达氏等

子女:2子,1女

继位人:载淳(同治)

最得意:运用智巧登上皇位

最失意: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最不幸:签订《北京条约》

最痛心:圆明园被焚掠

最擅长:听戏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正说清朝十二帝》史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奕詝(zhǔ)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正说清朝十二帝》第09章 咸丰帝奕詝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