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帝
第12章 宣统帝溥仪
清朝十二帝中最后一位、登极时年龄最小、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宣统帝溥仪。
对于光绪帝载湉和同治帝载淳的继承人,慈禧皇太后先后有过两个决策:第一,立溥儁为大阿哥,继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绪皇帝;第二,立溥仪承继皇位,继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绪皇帝。
从而演绎出同治与光绪之帝统的“立嗣—废储—再立”的戏剧一性一历史故事。
立嗣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
慈禧认为:光绪从4岁进宫,自己费心抚养成一人,却不听话,搞戊戌变法。
慈禧很伤心,想废掉他。
在光绪皇帝即位时,两宫太后曾有一个说法,等将来光绪帝载湉有了儿子,再过继给同治帝载淳为嗣。
但光绪无子,同治统绪由谁来继承?废帝后,光绪又怎么处置?慈禧反复思考这两个难题。
《崇陵传信录》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完早朝之后,慈禧单独召见荣禄。
慈禧与荣禄有一段对话:
荣禄问:传闻将有废立事,信乎?
慈禧答:无有也。
事故可行乎?
荣禄答:太后行之,谁敢谋其不可者!彼上(光绪)罪不明,外国公使将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慎也。
慈禧问:事且露,奈何?
荣禄答:无妨也,上(光绪)春秋已盛,无皇子,不如择近宗近支建为大阿哥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宫中,徐纂大统,则此举为有名矣!
慈禧曰:汝言是也。
慈禧与荣禄议立大阿哥,作为同治和光绪帝的继承人,逐步取代光绪皇帝。
由谁来做大阿哥呢?慈禧选中了载漪之子溥儁,为什么?
端郡王载漪第一,从溥儁的父系来说,溥儁是一爱一新觉罗的血统。
溥儁的曾祖父为嘉庆帝。
嘉庆帝第三子惇亲王绵恺没有儿子,以道光(旻宁)第五子奕脤过继给绵恺为后。
奕脤是溥儁的祖父。
奕脤第二子载漪是溥儁的父亲。
载漪又过继给嘉庆帝第四子瑞亲王绵忻之子瑞郡王奕(原名奕约)为后,袭贝勒。
后载漪晋封为端郡王(应作瑞郡王,因述旨疏误,错瑞为端,遂因之)。
第二,从溥儁的母系来说,溥儁有叶赫那拉氏的血统。
《清史稿·绵忻传》记载:“载漪福晋,承恩公桂祥女,太后姪也。”
就是说,溥儁既是慈禧太后一娘一家侄女的儿子,又是慈禧婆家堂侄的儿子,真是亲上加亲。
近年有学者考证,《清史稿·绵忻传》的上述记载有误,溥儁的母亲不是慈禧的侄女。
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
15岁的溥儁处在一爱一新觉罗氏与叶赫那拉氏两支血缘的交叉点上,因此被慈禧选作大阿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被囚,慈禧太后训政。
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慈禧同荣禄作了上述对话后,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懿旨,溥儁入继穆宗同治为嗣,号“大阿哥”。
随后大阿哥在弘德殿读书,师傅为同治帝的岳父、承恩公、尚书崇绮和大学士徐桐。
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初一日,溥儁恭代皇上到大高殿、奉先殿行礼。
废储慈禧预定庚子年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举行光绪禅位典礼,改年号为“保庆”。
但京师内外,议论纷纷。
大学士荣禄与庆亲王奕劻以各国公使有异议,各种势力也反对,建议此事停止。
不久,义和一团一事起,载漪笃信义和一团一,认为义和一团一是“义民”,不是“乱民”。
五月,载漪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日本使馆书记杉山彬、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义和一团一围攻东交民巷使馆。
七月,八国联军进一逼一京师,慈禧太后同光绪等一行西逃,载漪、溥儁父子随驾从行。
慈禧逃到大同,命载漪为军机大臣。
十二月,以载漪为这次事变的祸首,夺爵位,戍新疆。
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等回銮。
途中,以载漪纵容义和一团一,获罪祖宗,其子溥儁不宜做“皇储”,宣布废除“大阿哥”名号。
溥儁归宗,仍为载漪儿子。
另以醇亲王奕譞第六子载洵为奕后。
后来溥儁生活落魄,死得很惨。
这出“大阿哥”的闹剧刚收场,溥仪继位的正剧又开场。
再立《清德宗实录》记载:光绪皇帝临终前一天,慈禧懿旨由溥仪继承皇位。
慈禧皇太后又懿旨:“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
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皇位,承继同治皇帝为嗣,兼承光绪皇帝为嗣。
后一天,慈禧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崩于西苑仪銮殿。
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继承皇位?这要从溥仪的家世说起。
第一,溥仪的祖父奕譞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
在溥仪的曾祖父道光皇帝的儿子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第四子奕詝(咸丰皇帝),第六子奕訢,第七子奕譞(光绪父亲、溥仪祖父、咸丰同父异母弟)。
溥仪的祖父奕譞有四位福晋,共生7个儿子。
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生下四子:第二子载湉(光绪帝),其余三子早殇。
第一侧福晋颜扎氏,去世早,无子。
第二侧福晋刘佳氏,生有三子:第五子载沣、第六子载洵、第七子载涛。
第三侧福晋李佳氏,无子。
简单地说,奕譞嫡福晋叶赫那拉氏虽生育四个儿子,实际上只有一个存活,就是光绪皇帝。
第一、第三侧福晋没有儿子。
第二侧福晋刘佳氏虽生育三个儿子,但过继出去两个,家中只剩下第五子,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
就是说,奕譞七个儿子中,早殇三位,继承皇位一位(光绪帝),过继出去二位,只留下一位,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
第二,溥仪的母亲是慈禧的养女。
奕譞过世时,载沣8岁,因醇亲王“世袭罔替”而承袭为醇亲王。
载沣承袭醇亲王后,18岁开始在朝廷上效力,后任阅兵大臣。
慈禧懿旨将心腹权臣荣禄之女,又是慈禧认作养女的苏完瓜尔佳氏,指配给载沣为嫡福晋。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溥仪的外祖父荣禄。
荣禄,苏完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是清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后裔。
荣禄曾因贪一污罪,险些被肃顺处斩。
后花银子买了个直隶候补道。
同治初,荣禄为慈禧的亲信,任总管内务府大臣。
同治帝死,光绪即位。
慈禧遇到难题:将来新皇帝的儿子与新皇帝、与同治帝的关系怎样处置?对此,荣禄建言:等嗣皇帝(光绪)有子,承继同治为嗣,兼承光绪之祧。
这为慈禧提一供了解决上述关系的方案,很讨慈禧喜欢。
光绪元年(1875年),荣禄兼步军统领,后擢工部尚书。
二十年(1894年),任步军统领。
疏荐袁世凯练新军。
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二十四年(1898年),兼直隶总督、军机大臣。
在戊戌政变中,袁世凯出卖机密、通过荣禄奏报慈禧太后。
当时任步军统领的荣禄,奉懿旨捉拿康有为与梁启超、斩谭嗣同等六君子。
慈禧西逃回銮后,加太子太保,转文华殿大学士,即首席大学士。
荣禄身兼将相,权倾朝野。
《清史稿·荣禄传》记载:“荣禄久直内廷,得太后信仗。
眷顾之隆,一时无比。
事无巨细,常待一言决焉。”
荣禄之女,常入宫中,慈禧喜一爱一,认作养女。
慈禧将她指配给载沣。
时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已为他定亲,奏告慈禧太后。
慈禧坚持给载沣指婚,刘佳氏只有将儿子已订婚之福晋退亲。
载沣有两位福晋,共有四子。
嫡福晋姓苏完瓜尔佳氏,名幼兰,大学士、军机大臣荣禄之女、慈禧太后之养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与载沣完婚,生有两子——长子溥仪,次子溥杰(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生)。
侧福晋邓佳氏,民国二年(1913年)完婚,生有二子:三子溥,早殇;四子溥任,后改名金友之,民国七年(1918年)生。
从上可以看出:慈禧亲手指定的三位皇位继承人——光绪帝载湉是亲胞妹的儿子,大阿哥溥儁是亲侄女的儿子,宣统帝溥仪是养女的儿子。
这表明慈禧在一爱一新觉罗宗室中,挑选同叶赫那拉氏有关系之人,一代大清兴亡,系于懿亲宫闱!
虽然两代醇亲王家出了两个皇帝,但两代醇亲王还是谨谨慎慎,乾乾翼翼。
溥杰先生在《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中写道:“在慈禧和光绪的多年反目当中,在两派你死我活常年明争暗斗的既复杂又尖锐的政局中,一方面能和慈禧方面的荣禄等人诗酒往还,终于成为亲戚关系;一方面也和光绪方面的翁同龢等人以文会友地保持着相当的关系。
这是我的祖父所以能够一生荣显未遭蹉跌的主要原因。”
醇亲王载沣继承乃父奕譞的家风,小心谨慎,明哲保身。
他的厅堂挂着楹联:“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表明自己超然政治,读书为乐,只求平安无事。
这既有真情的流露,也为做给别人看。
他还在一团一扇上写着: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
借布袋和尚的偈诗,表示自己与世无争,超然物外。
但这对溥仪似乎没有多少影响。
溥仪短暂的皇帝生涯,经历了“登极—退位—复辟”的曲折复杂过程。
这是清朝十二帝中独一无二的。
慈禧皇太后于十月二十日懿旨由溥仪继承皇位。
醇亲王载沣领受要溥仪入宫的懿旨后,当日傍晚,同军机大臣、内监们回府,将溥仪从醇亲王府北府(今宋庆龄故居)迎入宫中。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当时的情形: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旧历十月二十日的傍晚,醇王府里发生了一场大混乱。
这边老福晋不等听完新就位的摄政王带回来的懿旨,先昏过去了,王府太监和妇差丫头们灌姜汁的灌姜汁,传大夫的传大夫,忙成一一团一;那边又传过来孩子的哭叫和大人们哄劝声。
摄政王手忙脚乱地跑出跑进,一会儿招呼着随他一起来的军机大臣和内监,叫人给孩子穿衣服,这时他忘掉了老福晋正昏迷不醒;一会被叫进去看老福晋,又忘掉了军机大臣还等着送未来的皇帝进宫。
这样闹腾好大一阵,老福晋苏醒过来,被扶送到里面去歇了。
这里未来的皇帝还在“抗旨”,连哭带打地不让内监过来抱他。
内监苦笑着看军机大臣怎么吩咐,军机大臣则束手无策地等摄政王商量办法,可是摄政王只会点头,什么办法也没有。
——那一场混乱后来还亏着一乳一母给结束的。
一乳一母看我哭得可怜,拿出一奶一来喂我,这才止住了我的哭叫。
这个卓越的举动启发了束手无策的老爷们。
军机大臣和我父亲商量了一下,决定由一乳一母抱我一起去,到了中南海,再交内监抱我见慈禧皇太后。
紫禁城西六宫溥仪从出生到3岁离开王府前,一直在祖母刘佳氏的抚育下。
醇王府的府例,头生孩子过满月后离开生母归祖母抚育,第二个孩子由母亲抚育。
所以,溥仪降生满月之后,就在祖母刘佳氏膝下抚育。
溥仪回忆录写道:“祖母非常疼一爱一我的。
听一乳一母说过,祖母每夜都要起来一两次,过来看我。
她来的时候连鞋都不穿,怕木底鞋的响声惊动了我,这样看我长到三岁。”
慈禧太后让溥仪进宫的懿旨,改变了溥仪一生的命运。
溥仪离府进宫,第二天光绪皇帝死。
溥仪是三岁的孩童,一会儿到光绪灵前磕头哭祭,一会儿到慈禧病榻前叩头祈福。
溥仪面对光绪的遗体,也面对慈禧行将入木的躯体,在惊恐、陌生、寒冷与悲哀的气氛中受着折磨。
第三天慈禧太后死。
光绪灵柩停在乾清宫,慈禧灵柩停在皇极殿。
两丧并祭,一片悲戚。
十一月初九日,溥仪登极大典在太和殿举行。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
我被他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一性一限度。
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监国摄政王宝是汗。
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叫也越来越响。
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典礼结束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议:“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
“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呵?”
王公大臣们,议论纷纷,垂头丧气,认为这是大清皇朝的不祥之兆。
宣统皇帝溥仪在宫内宫外,共有“三父七母”。
“三位父亲”:一位是生身父亲醇亲王载沣,一位是同治皇帝(过继给同治为嗣子),再一位是光绪皇帝(过继给光绪为嗣子)。
还有“七位母亲”:第一位是生身母亲瓜尔佳氏,第二位是庶母邓佳氏,第三位是同治帝瑜妃赫舍里氏,第四位是同治帝珣妃阿鲁特氏,第五位是同治帝瑨妃西林觉罗氏,第六位是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第七位是光绪瑾妃他他拉氏。
溥仪进宫后,离开生母,便被隆裕皇太后(光绪皇后)抚养,实际上是一乳一母王焦氏照料,一直用一乳一汁喂养溥仪。
宣统在母亲众多却没有母一爱一的环境中长大。
宣统从继位到退位,只有3年。
他的年龄,从3岁长到6岁,还是个幼儿。
6岁开始在毓庆宫读书,9岁开始写日记。
朝廷政务,由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执掌。
这3年时间,朝廷上下,宫廷内外,大事要事,多不胜举。
其中影响宣统一生最重大的事情,就是辛亥革命。
清朝饱受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八国联军再侵入北京,一次接一次的失败;《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次接一次的屈辱——“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人们厌恶帝制、希望共和,厌恶君主、渴望民一主。
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适应了人们的要求,“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推举孙中山先生任总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清廷颁诏宣布“仿行宪政”。
先是,诸大臣面奏请行宪政,但清廷谕旨:“大权统于朝廷”,“民智未开”,数年之后,再定期限。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同盟会组织民众在广东黄冈(今饶平)、安徽安庆、浙江绍兴等地起义,均告失败。
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同盟会发动广东新军起义,失败。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十九日,同盟会组织武昌新军起义,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一府,黎元洪为都督,废除宣统年号。
随之,湖南等13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一府迅速解体。
不久,各省代表到南京会议,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决议改用公历纪元。
本年为辛亥年,史称这年的鼎革之变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结束了268年的清朝统治,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
宣统三年(1912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此间,袁世凯与孙中山秘密协商,孙中山许袁世凯继任大总统。
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以清廷的名义,颁布了宣统皇帝退位诏书。
其文曰: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
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
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
南北暌隔,彼此相持。
商辍于途,士露于野。
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一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
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上述诏文,由张謇幕僚杨廷栋捉刀。
廷栋,清末举人,留学日本。
归国后,以其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文笔流畅,而为张謇器重。
廷栋受命起草诏文后,经张謇润色,袁世凯审阅,隆裕太后发布。
《退位诏书》最后说:“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一代皇朝之终结,中华两千年帝制之终结,说得如此之轻松,如此之清雅,极致文思,颇为得体,可谓大格局,亦为大手笔!
同日,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
《清宣统政纪》记载其主要内容是:
甲、关于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左:
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
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六、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Yan人。
七、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八、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乙、关于清族待遇之条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今因满、蒙、回、藏各民族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所以待遇者如左:
一、与汉人平等。
二、保护其原有之私产。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biàn)俸饷,仍旧支放。
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一由入籍。
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一由信仰。
以上条件,列为公文,由两方代表照会各国驻北京公使,转达各国政一府。
不过,宣统皇帝退位以后,还在寻找机会,进行复辟。
复辟溥仪退出皇位后,上演了一出张勋兵变、宣统复辟的闹剧。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为大总统,段祺瑞为内阁总理。
黎、段意见不合,时有冲突,称“府院之争”。
黎元洪召张勋率军入京相助。
张勋,少孤贫,后投军。
曾参加了中法之战,升至参将。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后升副将。
三十四年(1908年),升云南提督。
宣统三年(1911年),任江南提督。
武昌起义时,张勋镇守南京,与起义新军激战于雨花台,战败后退守徐州。
清廷任张勋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
袁世凯当大总统后,张勋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
宣统退位,张勋禁止部下剪辫,以示忠于清室,被称为“辫帅”,其兵被称为“辫子军”。
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于民国六年(1917年)五月,带3000辫子兵入京。
五月十二日(6月30日)夜,张勋等潜入故宫,与陈宝琛等会议,将复辟事告知前清宗室。
五月十三日(7月1日)凌晨,张勋穿纱袍马褂,戴红顶花翎,率康有为、北京政一府参谋总长兼陆军总长王士珍等50余人进入宫中。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到养心殿,召见张勋。
张勋说:“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
溥仪说:“我年龄小,当不了如此大任。”
张勋给溥仪讲了康熙8岁做皇帝的故事。
溥仪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溥仪将当天改为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7月1日)。
溥仪连发九道上谕封官授爵:封黎元洪为一等公;授七位内阁议政大臣,他们是张勋、王士珍、陈宝琛、梁敦彦、刘廷琛、袁大化、张镇芳;授各部尚书:梁敦彦为外务部尚书、张镇芳为度支部尚书、王士珍为参谋部大臣、雷震春为陆军部尚书、朱家一宝为民政部尚书;授徐世昌、康有为为弼德院正副院长;授赵尔巽等为顾问大臣;授原各省督军为总督、巡抚;授张勋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仍留北京;冯国璋为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等。
十四日(7月2日),授瞿鸿等为大学士,补授沈曾植为学部尚书、萨镇冰为海军部尚书、劳乃宣为法部尚书、李盛铎为农工商部尚书、詹天佑为邮传部尚书、贡桑诺尔布为理藩部尚书。
要求全国“遵用正朔,悬挂龙旗”。
当天,北京街上出现大门挂龙旗的现象。
张勋率兵入京,溥仪第二次登极当皇帝,是为溥仪复辟或宣统复辟。
这年为丁巳年,史称“丁巳复辟”。
但是,历史教科书及论著文章称作“张勋复辟”,这很值得商榷。
“复辟”二字:“复”,《史记·平原君列传》:“三去相,三复位。”
其意思是恢复;“辟”,《尔雅·释诂》:“辟,君也。”
其意思是君位。
“复”与“辟”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恢复君位或恢复帝位。
这次宣统复辟,是由张勋统兵进京,扶持溥仪重新恢复皇位。
张勋何许人也?张勋仅是一个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相当于省军区司令。
许多书文称“张勋复辟”,其有何“辟”之可“复”?实际上是张勋兵变,溥仪复辟或宣统复辟,而不是张勋复辟。
然而,黎元洪拒不受命,避居日本公使馆,电令各省出师讨伐;电请冯国璋代行大总统,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
湖南等省督军通电反对复辟。
十五日(3日),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自任总司令,讨伐张勋。
十八日(6日),冯国璋在南京就任代理大总统,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
十九日(7日),南苑航空学校派飞机向宫中投下三枚炸弹。
太妃们有的钻到桌子底下,有的吓得惊叫,太监们更为惊慌,宫里乱成一一团一。
同日,讨逆军败张勋军于廊坊。
二十一日(9日),北京公使一团一照会清室,劝告其解除张勋武装。
二十四日(12日),讨逆军进入北京,勋兵与战,兵寡失败。
张勋逃到东交民巷荷兰公使馆内。
溥仪的师傅和父亲替他拟好批准张勋辞职的谕旨和退位诏书。
这是溥仪的第二个退位诏书,溥仪看了放声大哭。
这年溥仪14岁。
历时12天的张勋兵变、溥仪复辟的闹剧结束。
溥仪复辟的闹剧刚闭幕,溥仪出宫的悲剧又开场。
溥仪复辟的一个后果是:许多人觉得“宣统太不安分了”!留溥仪在宫中,就等于给中华民国还留着一条辫子。
旧皇宫成为复辟势力的大本营。
于是,引出北京政变。
驱逐溥仪出宫的鹿钟麟国民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11月4日,民国政一府国务会议讨论并通过冯玉祥关于驱逐溥仪出宫的议案。
5日,正式下令将溥仪等驱逐出宫,废除帝号。
溥仪等成为国民。
溥仪被一逼一出宫,事情来得突然。
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限溥仪等要在2小时内全部搬离紫禁城。
溥仪觉得太匆忙,来不及准备。
他想找庄士敦、找醇亲王商量,但电话已被切断。
这时隆裕太后已死,敬懿(同治妃)、荣惠(同治妃)两位太妃死活不肯走。
载沣进宫,也没有主意。
鹿钟麟极力催促,声言时限已到,如果逾时不搬,外面就要开炮。
王公大臣要求宽限时间,以便入告,尽快决定。
鹿钟麟对军一警说:“赶快去!版诉外边部队,暂勿开炮,再限二十分钟!”内务府大臣绍英入告溥仪,限20分钟,否则要开炮。
溥仪在修正优待条件上签了字,决定出宫,去醇亲王府北府。
溥仪交出“皇帝之宝”和“宣统之宝”两颗宝玺。
当日下午4时10分,从故宫开出五辆汽车——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乘第一辆,溥仪乘第二辆,婉容、文绣及其他亲属、随侍人员乘第三辆、第四辆,警察总监张璧乘第五辆,首尾相连地直奔溥仪当年的出生地——醇亲王府北府。
这真是应了在宣统登极时说的那句话:“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现在溥仪回家了!
战犯1925年溥仪移居天津,先后住在张园、静园。
1931年到东北,1932年任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3月改称“满洲帝国皇帝”。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苏军俘虏,在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收容所。
1950年8月被移交中国政一府,后在抚顺战犯管理所。
溥仪前后共度过15年的监狱生活。
公民1959年溥仪得到特赦。
1964年任全国政一协委员。
1967年10月17日,因患肾癌病笔,终年61岁。
溥仪死后,一爱一新觉罗家族商量,决定将溥仪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公墓骨灰堂。
尔后,将溥仪骨灰重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这里补充一下。
溥仪3岁登极后,清室曾考虑为其选择“万年吉地”。
此事有两说:一说溥仪登极后选“吉壤”在清西陵崇陵旁旺隆村,并于宣统二年(1910年)破土动工;另一说1915年溥仪10岁时选定“吉壤”,也在旺隆村。
溥仪生前是否建陵,毓嶦(溥仪之侄)先生与笔者函中说:“梁鼎芬为(崇)陵工大臣,岂能同时为溥仪建陵?”
所以,溥仪在位时,并没有建陵。
1994年,香港人张世义出资,在清西陵崇陵(光绪陵)西北辟建“华龙陵园”。
张世义同溥仪遗孀李淑贤商量后,李淑贤于1995年1月26日,将溥仪骨灰迁葬于华龙陵园内。
李淑贤生前遗嘱,据毓君固《末代皇帝的二十年——一爱一新觉罗·毓嶦回忆录》记载:“我的骨灰坚决不要和溥仪葬在一起,我要去八宝山人民公墓。”
所以,李淑贤的骨灰没有在“华龙陵园”内同溥仪的骨灰合葬。
溥仪的家庭,他的父母、兄弟,前面已经叙述。
溥仪先后共有5位妻子:
(1)“皇后”郭博勒氏(又作郭布罗氏),名婉容,达斡尔族。
民国十一年(1922年),溥仪18岁时同婉容结婚。
婉容结婚前住在北京东城鼓楼南帽儿胡同今35、37号院。
溥仪在退位后结婚,但根据《优待条件》,其尊号仍不废。
故其结婚仍称“大婚”,婉容仍称“皇后”。
而实际上此时溥仪已经不是皇帝,郭布罗·婉容也就不成其为皇后。
(2)“淑妃”额尔德特·文绣,与婉容同日和溥仪结婚。
后来文绣在天津与溥仪离婚。
(3)“祥贵人”他他拉氏,后改姓谭,名玉龄,与溥仪在长春结婚。
谭于1942年死。
(4)“福贵人”李玉琴,1943年与溥仪在长春结婚,1957年离异。
李于2001年病逝。
(5)夫人李淑贤,1924年生,于1962年“五一”同溥仪结婚,则属平民婚姻。
李于1997年病死。
溥仪对清朝历史,因为年幼而没有独立政治责任。
对宣统皇帝的历史是非功过,用不着加以评论。
溥仪只是作为一个清朝末帝的历史符号,而存在于历史典册。
至于溥仪出宫以后的历史,不属于“清十二帝”的叙述范围,则不必赘言。
清朝皇帝有两个巧合的历史现象:
第一,清朝太祖高皇帝兴起于今抚顺市所属新宾赫图阿拉,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又监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
抚顺——既是清朝首位皇帝兴起的地方,又是清朝末位皇帝被囚禁的地方。
这是历史的巧合。
第二,清朝兴起时的皇后是叶赫那拉氏,清朝覆亡时的太后也是叶赫那拉氏。
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有一段话说:努尔哈赤建祭天之所堂子时,掘出一块石碑,上书六个大字;“灭建州者叶赫”!后果然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时清亡。
这是小说家言,属附会之词。
可以肯定地说:所有满文、汉文、朝文史料,没有关于这块石碑的记载。
宣统冲龄登极,成为大清末帝。
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以降,到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历经2132年,有492位皇帝。
溥仪不仅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
溥仪退位,既是大清皇朝的终结,又是中华帝制的终结。
辛亥革命与宣统退位是中华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从此,共和代替帝制,民一主代替君主。
溥仪个人小档案
姓名:一爱一新觉罗·溥仪
出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
属相:马
卒年:1967年
享年:62岁
谥号:无
庙号:无陵寝:先葬八宝山公墓,后移葬清西陵华龙陵园
父亲:载沣(醇亲王)母亲:苏完瓜尔佳氏
初婚:18岁结婚,配偶郭布罗·婉容
配偶:5人
子女:无
最得意:在紫禁城骑自行车
最失意:仓促离开紫禁城
最不幸:坐监狱15年
最痛心:无子女
最擅长: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