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
卷第一百七 报应六(金刚经)
王忠干 王偁 李元一 鱼万盈 于李回 强伯达 僧惟恭 王淝 董进朝 康仲戚 吴可久 开行立 僧法正 沙弥道荫 何老 勾龙义 赵安
王忠干
唐大(“大”原作“元”,按旧唐书讨李同在文宗大和间,“元”当是“大”字之误。
)和三年,李同捷阻兵沧(原本“沧”下有州字,据明抄本删。
)景,帝命李祐统齐德军讨之。
初围德州城,城坚不拔。
翌日又攻之,自卯至未,伤十八九,竟不能拔。
时有齐州衙内八将官健儿王忠干,博野县人,长念金刚经,积二十余年,日数不缺。
其日,忠干上飞梯,将及堞,身中箭如猬,为卯木击落。
同火卒曳出羊马城外,置之水濠里岸。
祐以暮夜,命抽军,其时城上矢下如雨,同火忙,忘取忠干一尸一。
忠干即死,如梦,至荒野,遇大河,欲渡无因,仰天哭。
忽闻人语声,忠干见一人,长丈余,疑其神人,因求指营路。
其人云:“尔莫怕,我令尔可得渡此河。”
忠干拜之,才头低未举,神人把腰,掷之空中,久方著地。
忽如梦觉,闻贼城上一交一 二更。
初不记过水,亦不知疮,抬手扪面,血涂眉睫,方知伤损。
乃举身强行,百余步却倒,复见向人持刀叱曰:“起起!”忠干惊惧,走一里余,坐歇,方闻本军喝号声,遂及本营。
访同火卒,方如其身死水濠岸里,即是梦中所过的河也。
(出《酉一陽一杂俎》)
唐朝元和三年,李同捷在沧州景州一带阻止兵进。
皇帝命李祐统帅齐德军讨伐他。
起初围德州城,城坚固不能拿下。
第二天又攻打,从卯时到未时,共伤了十八九个人,竟然不能攻下。
当时在齐州衙内有个八将官健儿王忠干,是博野县人,常念金刚经,一共二十多年,一天也不缺。
有一天,忠干上飞梯,将要到城墙上,身上中箭象刺猬一样,被雷木击落。
同伙兵卒把他拉到羊马城外,把他放在水濠岸里。
李祐见天黑了,于是命撤军。
当时城上箭如雨下,同伙忙乱之中,忘记带走忠干的一尸一体。
忠干已经死了,就象做梦一样,到了荒野。
遇见一大河,欲要过去又没有凭借的东西,就仰天大哭。
忽然听到人说话声,忠干看见一人,一丈多高。
忠干疑心他是神人,因此向他请求指条通向军营的路。
那个人说:“你不要害怕,我可让你渡过这条河。”
忠干拜谢他,才低头还没抬起来,神人便搂住他的腰,把他扔到空中,很久才落地。
忽然象梦醒了一样,听到贼城上打二更。
起初不记得自己过河,也不知道是受伤。
抬手摸脸,满脸是血,才知道受了伤,于是站起来强走,走了一百多步就又摔倒了,又看见先前的那个人拿着刀呵叱道:“起来,起来!”忠干惊慌害怕,走了一里多路。
坐下来休息,正听到本军的号令声,于是就到了本营。
问同伙兵卒,才知道自己死在水濠岸里,就是梦中所过的河。
王偁
王偁家于晋州,性顽鄙。
唐元和四年,其家疾疫,亡者十八九,唯偁偶免。
方疾,食狗肉,目遂盲,不知医药,唯祷鬼神,数年无报。
忽有一异僧请饭,谓曰:“吾师之文,有金刚经,能排众苦,报应神速,居士能受之乎?”
偁辞愚,又无目,固不可记。
僧劝写之。
偁从其言,得七卷,请僧诵之。
数日,梦前僧持刀决其目,乃惊寤,觉有所见,久而遍明,数月如旧。
偁终身转经不替。
(出《报应记》)
王偁家住在晋州,为人固执粗俗。
唐元和四年,他家人得了瘟疫,死了十八九个人,唯独王偁得免。
他正得病,吃了狗肉眼睛就失明了,不知道求医用药,只是祈祷鬼神,几年也没有报应。
忽然有一个奇怪的和尚前来化斋,对他说:“我师傅有金刚经,能排除众人的苦难,报应很快,你能念吗?”
王偁言称自己笨,又眼瞎,一定记不住。
和尚劝他写下来,王偁听从了他的话,写了七卷,请和尚吟诵。
几天后,梦见和尚手拿刀子挖他的眼睛,才惊醒过来,觉得有点能看见了,过了很久眼睛全看见了,几个月之后就和原先的一样。
王偁便终身撰写经书不停。
李元一
李元一,唐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
有女居别院,中宵忽见神人,惊悸而卒,颜色不改。
其夫严讷自秦来,至苍湖,恍惚见其妻行水上而至。
讷惊问之,妻泣曰:“某已亡矣,今鬼也。”
讷骇异之。
曰:“近此雁浦村,有严夫子,教众学,彼有奇术,公往恳请哀救,某庶得复生矣。”
讷后果见严夫子,拜谒泣诉,尽启根本。
严初甚怒:“郎君风疾,何乃见凌!”讷又拜悲泣,久乃方许,曰:“杀夫人者,王将军也。
葬在此堂内西北柱下,可为写金刚经,令僧转读,于其所祠焉,小娘子必当还也。”
讷拜谢,疾往郡城。
明日到,具白元一,写经,速令读之。
七遍,女乃开目,久之能言,愧谢其夫曰:“兹堂某柱下,有王将军枯骨,抱一短剑,为改葬之,剑请使留,以报公德。”
发之果验,遂改瘗,留其剑。
元一因写经数百卷,以施冥寞。
(出《报应记》)
李元一,唐代元和五年任饶州司马。
有一个女儿住在另一个院中。
半夜中忽然看见神人,惊吓而死,她的颜色并不改变。
她的丈夫严讷从秦来,到达苍湖。
恍恍惚惚地看见他的妻子从水上走过来。
严讷惊讶地问。
他的妻子哭泣着说:“我已经死了。
今天成了鬼了。”
严讷惊讶而奇怪。
他的妻子又说:“离这不远有个雁浦村。
有一个严夫子。
教了许多学生,他有奇术。
你去恳请哀救,我差不多能够复一活。”
严讷以后果然见到了严夫子。
拜见哭泣地把事情的始末完全告诉了他。
严夫子起初很生气:“你妻是不是得上急病,怎么来欺负我?”
严讷又哭泣又拜请,很久,严夫子才答应了,说:“杀死你夫人的是王将军,他葬在这厅堂内西北的柱子下,你可以写金刚经。
让和尚为她诵读,就在那被害处供奉,你的娘子一定能复一活。”
严讷拜谢,快速地去了郡城。
第二天就把这些事告诉了元一。
于是元一去写经书,并让和尚诵读了七遍经书。
他的女儿才睁开眼睛,过了很久才能说话。
她惭愧地感谢丈夫说:“在这厅堂某某柱子下,有王将军的一尸一骨,抱着一只短剑。
改换一个地方埋葬他,把他的剑留下,来报答您的恩德。”
挖开后果然如说的那样。
于是改葬王将军,留下他的剑。
元一于是写经书几百卷,以报答冥间的恩德。
鱼万盈
鱼万盈,京兆市井粗猛之人。
唐元和七年,其所居宅有大毒蛇,其家见者皆惊怖。
万盈怒,一旦持巨棒,伺其出,击杀之,烹炙以食,因得疾,脏腑痛楚,遂卒,心尚微暖。
七日后苏,云:初见冥使三四人追去,行暗中十余里,见一人独行,其光绕身,四照数尺,口念经。
随走就其光,问姓字,云:“我姓赵名某,常念金刚经者,汝但莫离我。”
使者不敢进,渐失所在。
久之,至其家,万盈拜谢曰:“向不遇至人,定不回矣。”
其人授以金刚经,念得遂还。
及再生,持本重念,更无遗缺,所疾亦失。
因断酒肉,不复杀害,日念经五十遍。
(出《报应记》)
鱼万盈,是京兆市井中的粗野之人。
唐朝元和七年。
他所住的房子有大毒蛇,他的家人看见都惊恐害怕。
万盈发怒,一天拿着一根大棒,等蛇出来,就把它打死了,并且烹烤而食因此得了病,五脏六腑疼痛难忍,于是就死了。
但心还是暖热的,七天后才复苏。
他说:“刚看到冥间的使者三四个人追出去,在黑暗中走了十多里,看见一个人独自行走,光围绕着他的周身,四下里照出去几尺,嘴里念着经。
就借着光跟着他走。
问他姓名,他说:“我姓赵名某,常念金刚经的人,你只是别离开我。”
使者就不敢靠近,渐渐地不见了。
过了很久,便到了他家,万盈拜谢说:“先前不遇到你,一定不能回来了。”
那个人送给他金刚经,念完后就复一活了。
再生后,拿着经书念,更不敢有一点马虎遗漏,所得的病也没了。
万盈于是断绝酒肉,不再杀生,每天念五十遍经。
于李回
于李回举进士,唐元和八年,下第将归。
有僧劝曰:“郎君欲速及第,何不读金刚经?”
遂日念数十遍。
至王桥宿,因步月,有一美一女 与言,遂被诱去。
十余里至一村舍,戏笑甚喧,引入升堂,见五六人皆女郎。
李回虑是一精一怪,乃一陰一念经,忽有异光自口出,群女震骇奔走。
但闻腥秽之气,盖狐狸所定,榛棘满目,李回茫然,不知所适。
俄有白犬,色逾霜雪,似导李回前行,口中有光,复照路,逡巡达本所。
后至数万遍。
(出《报应记》)
于李回考进士,唐朝元和八年,应举落第而回。
有一次和尚说:“你想很快地中举,为什么不读金刚经呢?”
于是李回便每日念几十遍。
有一次去王桥住下,在月下散步,忽然有一个美一女 和他说话,他便被诱骗而去,走了十多里路到了一个村舍,戏笑声很大,美一女 把他领进正堂,看见五六个人都是女郎。
李回想到这是妖一精一,就暗中念经。
忽然有一道异光从口中射出,群怪惊骇而逃走。
只闻到了腥秽的气味,这大概是狐狸的住所。
李回一看,到处是荆棘,李回茫然不知所措。
不一会,有一只白色的狗,颜色比霜雪更白,好象引着李回往前走,口中也有光,又照着前面的路,曲折地到达他住的原处。
以后他念经达到几万遍。
强伯达
唐强伯达,元和九年,家于房州,世传恶疾,子孙少小,便患风癞之病,二百年矣。
伯达才冠便患,嘱于父兄:“疾必不起,虑贻后患,请送山中。”
父兄裹粮送之岩下,泣涕而去。
绝食无几,忽有僧过,伤之曰:“汝可念金刚经内一四句偈,或脱斯苦。”
伯达既念,数日不绝。
方昼,有虎来,伯达惧甚,但瞑目至诚念偈。
虎乃遍舐其疮,唯觉凉冷,如傅上药,了无他苦,良久自看,其疮悉已干合。
明旦,僧复至,伯达具说。
僧即于山边,拾青草一握以授,曰:“可以洗疮,但归家,煎此以浴。”
乃呜咽拜谢。
僧抚背而别。
及到家,父母大惊异,因启本末。
浴讫。
身体鲜白。
都无疮疾。
从此相传之疾遂止,念偈终身。
(出《报应记》)
唐朝元和九年,强伯达家住在房州,祖传的疾病,子孙后代,都患风癞病,已二百年了。
伯达刚到二十岁就患了这种病,对他的父兄说:“病一定不能好,担心的是留下后患,请把我送到山里去。”
父兄带着粮食把他送到岩石下,洒泪而别。
伯达绝食不久,就有一个和尚路过这里,同情他说:“你可以念金刚经里一个四句的偈语,也许能摆脱这种苦痛。”
伯达就念经,几天不停。
一天白天,有老虎来,伯达非常恐惧,只是闭着眼睛一心念经,老虎就舐遍了他全身的疮。
他只觉得凉冷,象敷上了药一样,他一点也没有痛苦,过了好一会他自己一看,身上疮全都已愈合。
第二天早晨,和尚又到了,伯达都告诉了他,和尚就在山边,拾来一把青草给他说:“可以用它洗浴,只管回家,把这草煮了之后洗浴。”
伯达流泪拜谢。
和尚抚摸着他的后背而走。
他到家中,父母非常惊异,于是他把经过说了一遍。
用草液洗完,身体便变得白净,都没有疮病了。
从此祖传的病就没有了,伯达便终身念经。
僧惟恭
唐荆州法性寺僧惟恭,三十余年念金刚经,日五十遍,不拘僧仪。
好酒,多是非,为众僧所恶。
遇病且死,同寺有僧灵岿。
其迹类惟恭,为一寺二害。
因他故出,去寺一里,逢五六人,年少甚都,衣服鲜洁,各执乐器,如龟兹部,问灵岿:“惟恭上人何在?”
灵岿即语其处所,疑寺中有供也。
及晚回,入寺闻钟声,惟恭已死。
因说向来所见。
其日,合寺闻丝竹声,竟无乐人入寺。
当时名僧云:“惟恭盖承经之力,生不动国,(“国”原作“罔”,据明抄本改。
)亦以其迹勉灵岿也。”
灵岿感悟,折节缁门。
(出《酉一陽一杂俎》)
唐朝荆州法性寺和尚惟恭,念金刚经三十多年,每天念五十遍。
不受和尚的规矩所拘泥,好喝酒、搬弄是非,被众僧厌恶。
得了病并且死了。
同寺的和尚灵岿,他的行为很象惟恭,是一寺中的二害。
因别的原因出去,到了另一个寺里,遇到五六个人,都很年轻,衣服新鲜而干净。
各自拿着乐器,象龟兹国人一样。
问来,进入寺中听到钟声,惟恭已死了。
于是诉说了他先前的所见所闻。
那天,整个寺中都听到丝竹的声音,竟然没有奏乐的人进入寺内。
当时的名僧说:“惟恭大概托经书的力量,生不动国死后也是用他的表现来劝勉灵岿的。”
灵岿受感动终于明白了,终守佛们。
王 淝
唐元和中,严司空绶在一江一 陵时,岑一陽一镇将王淝,常持金刚经。
因使归州勘事,回至咤滩,船破,五人同溺。
淝初入水,若有人授竹一竿,随波出没,至下牢镇,著岸不死。
视手中物,乃金刚经也。
咤滩至于下牢镇三百余里。
(出《酉一陽一杂俎》)
唐朝元和年中,严司空在一江一 陵做官,岑一陽一镇将王淝,常念金刚经。
因被派他回州办理公事,回来到咤滩,船破了,五人一齐落入水中。
王淝刚入水,就好象有人给他一根竹竿,随波而出没,一直到下牢镇,靠岸免死。
看手中拿的东西,原来是金刚经。
咤滩到下牢镇有三百多里路。
董进朝
董进朝,唐元和中入军,时宿直城东楼上。
一夕月明,忽见四人著黄从东来,聚立城下,说己姓名,状若追捕。
因相语曰:“董进朝常持金刚经,以一分功德祝庇冥司,我辈蒙惠,如何杀之?须枉命相待。
若此人他去,我等无所赖矣。”
其一人云:“董进朝对门有一人,同年同姓,寿根相埒,可以代矣。”
因忽不见,进朝惊异之。
及明,闻对门哭声,问其故,死者父母云:“子昨宵暴卒。”
进朝感泣说之,因为殡葬,供养其母。
后出家,法名慧通,住兴元寺。
(出《报应记》)
董进朝,唐朝元和年中参军,当时住在城东门楼上。
一天晚上月明,忽然看见四个穿着黄衣服的人从东面来,都站在城下,说自己的姓名,好象要追捕他。
他们商议说:“董进朝常念金刚经,用一分的功德祝福庇祐冥司,我等蒙受他的恩惠,怎么能杀他呢?必须枉命来等待他,如果这个人走去其他地方,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抓的了。”
其中的一个人说:“董进朝对门有一个人和他同年同姓,寿命相近,可以代替他。”
于是忽然就不见了这些人。
进朝惊异,到天亮,听到对门的哭声,问他原因,死者的父母说:“儿子昨天清早突然死去了。”
进朝感动地流泪说了,并为他殡葬,供养他的母亲。
以后他便出家,法名叫慧通,住在兴元寺。
康仲戚
康仲戚,唐元和十一年往海东,数岁不归。
其母唯一子,日久忆念。
有僧乞食,母具语之。
僧曰:“但持金刚经,儿疾回矣。”
母不识字,令写得经,乃凿屋柱以陷之,加漆其上,晨暮敬礼。
一夕,雷霆大震,拔此柱去。
月余,儿果还,以锦囊盛巨木以至家,入拜跪母。
母问之,仲戚曰:“海中遇风,舟破坠水,忽有雷震,投此木于波上,某因就浮之,得至岸。
某命是其所与,敢不尊敬!”母惊曰:“必吾藏经之柱。”
即破柱得经,母子常同诵念。
(出《报应记》)
康仲戚,唐朝元和十一年去海东,几年不回来,他的母亲只有他这一个儿子,时间长了非常想念,有一个和尚前来化斋,母亲对他说了。
和尚说:“只要念金刚经,你的儿子很快就会回来了。”
他的母亲不识字,叫别人写了很多经书,就凿开屋子的柱子放在那里,在柱子上涂上油漆,早晚敬礼。
一天晚上,雷霆大震,这个柱子就被拔走了,一个多月,她的儿子果然回来了。
用锦囊盛着巨大的木回到家里,入房跪拜母亲,母亲问他,仲戚说:“大海上遇到狂风,船破落入水中,忽然有雷霆震动,把这块木扔到水上,我就靠着它浮在水上,才能够到达岸边。
我的命就是它所给的,怎敢不尊敬它。”
母亲惊奇地说:“一定是我藏经的柱子。”
于是打开柱子找到了经书,母子俩常常一起诵念。
吴可久
吴可久,越人,唐元和十五年居长安,奉摩尼教。
妻王氏,亦从之。
岁余,妻暴亡,经三载,见梦其夫曰:“某坐邪见为蛇,在皇子陂浮图下,明旦当死,愿为请僧,就彼转金刚经,冀免他苦。”
梦中不信,叱之。
妻怒,唾其面。
惊觉,面肿痛不可忍。
妻复梦于夫之兄曰:“园中取龙舌草,捣傅立愈。”
兄寤走取,授其弟,寻愈。
诘旦,兄弟同往,请僧转金刚经。
俄有大蛇从塔中出,举首遍视,经终而毙。
可久归佛,常持此经。
(出《报应记》)
吴可久是越地的人,唐朝元和十五年住在长安,信奉摩尼教。
他的妻子王氏,也跟从他信教。
一年多,他的妻子突然死去了,过了三年,托梦给她的丈夫说:“我犯了罪才被变成蛇,在皇子陂浮图下,明天将死,希你为我向和尚请求,就在那念金刚经,希望能免除别的苦难。”
因梦中是不可信的,所以丈夫叱责她,妻子发怒,唾他的脸。
不久惊醒,脸肿痛不能忍。
妻子又托梦给他丈夫的哥哥说:“园中取龙舌草,捣乱敷在上面就立刻好了。”
他哥哥醒来急忙去园中取来,送给弟弟,不久弟弟脸消了肿。
第二天一早,兄弟俩一起前往,请和尚念金刚经。
忽然有条大蛇从塔中出来,抬头四处观看。
经念完了它就死了。
可久归于佛门,常念这个经书。
开行立
唐开行立,陕州人,不识字。
长庆初,常持金刚经一卷随身,到处焚香拜礼。
忽驮货出同州,遇十余贼,行立弃货而逃。
不五六十斤,贼举之,竟不能动。
相视惊异,追行立,问之。
对曰:“中有金刚经,恐是神力。”
贼发囊,果有经焉,却与百余千。
请其去,誓不作贼,受持终身。
(出《报应记》)
唐朝开行立是陕州人,不识字。
长庆年初常把一卷金刚经随身携带,每到一处便焚香礼拜。
忽然一次驮着货物出同州,遇到十几个贼,行立便丢下货物逃走。
货物不到五六十斤,贼拿它,竟然拿不动。
彼此惊异,追上行立,问他,回答说:“当中有金刚经,恐怕是神的力量。”
贼便打开货物,果然有经书。
就给他几百上千钱,请去经书,发誓不再作贼,终身念经。
僧法正
唐一江一 陵开元寺般若院僧法正,日持金刚经三七遍。
长庆初,得病卒。
至冥司,见若王者,问师生平作何功德。
答曰:“常念金刚经。”
乃揖上殿,登绣座,念经七遍。
侍卫悉合掌,阶下考掠论对,皆停息而听。
念毕,遣一吏引还,王下阶送曰:“上人更得三十年在人间,忽废读诵。”
因随吏行数十里,至一大坑,吏因临坑,自后推之,若陨空焉。
死已七日,惟面不冷。
荆州僧常靖亲见其事。
(出《酉一陽一杂俎》)
唐朝一江一 陵开元寺般若院的和尚法正,每天念金刚经三到七遍。
长庆年初,得病而死。
到了冥司,看见一个象大王的人,问:“师傅平生有什么功德?”
回答说:“常念金刚经。”
于是请上殿,登上绣座,念七遍经。
侍卫都合掌,阶下的考问对答都停下来听,念完,就派一官吏领他回去。
大王下阶送他说:“你还能在人间活三十年,不要荒废了读诵的机会。”
于是法正就跟着官吏走了几十里,到了一个大坑。
官吏于是对着坑从他背后推他。
他好象落到空中一样。
已经死了七天了,只是面容不冷。
荆州和尚常靖亲眼看见这件事。
沙弥道荫
唐石首县,有沙弥道荫,常念金刚经。
长庆初,因他出夜归,中路忽遇虎,吼掷而前。
沙弥知不免,乃闭目坐,默念金刚经,心期救护。
虎遂伏草守之。
及曙,村中人来往,虎乃去。
视其蹲处,涎流于地。
(出《酉一陽一杂俎》)
唐朝石首县,有一个沙弥道荫,常念《金刚经》。
长庆年初,因为到别处,夜里才回来,半路上忽然遇见老虎,吼叫地奔到他跟前。
沙弥知道不能免死,就闭目静坐,默念金刚经,心里期望救护。
老虎就趴在草边守着他,等到天亮了,村中人来来往往,老虎才走了,看虎蹲坐的地方,满地都是虎流的口水。
何 老
何老,鄂州人,常为商,专诵金刚经.唐长庆中,因佣人负货,夜憩于山路,忽困寐,为佣者刭其首,投于涧中.取货而趋市,方鬻,见何老来,惶骇甚。
何曰:“我得诵经之力,誓不言于人。”
遂相与为僧。
(出《报应记》)
何老是鄂州人,常常行商,专诵读金刚经。
唐朝长庆年中,雇用佣人背货,夜里在山路上休息,忽然困乏而睡,被佣人砍了他的头,投到深涧里。
拿了货而快速到了集市。
正要卖掉,看见何老走来,非常害怕。
何老说:“我得到诵读金刚经的帮助,发誓不和别人说。”
于是就一同做了和尚。
勾龙义
勾龙义,间州俚(“俚”原本作“里”。
据明抄本改。
“间”疑“简”字之误。
)人。
唐长庆中,于郪县佣力自给。
常以邑人有疾,往省之,见写金刚经,龙义无故毁弃而止绝之。
归即喑哑,医不能愈,顽嚣无识,亦竟不悔。
仅五六年,忽闻邻人有念是经者,惕然自责曰:“我前谤真经,得此哑病。
今若悔谢,终身敬奉,却能言否。”
自后每闻念经,即倚壁专心而听之,月余,疑如念得。
数日,偶行入寺,逢一老僧,礼之。
僧问何事,遂指口中哑。
僧遂以刀割舌下,便能语。
因与念经。
正如邻人之一声 。
久而访僧,都不复见。
壁画须菩提,指曰:“此是也。”
乃写经,画须菩提像,终身礼拜。
(出《报应记》)
勾龙义是简州里人,唐朝长庆年中,在郪县靠出卖劳力而自给。
曾因乡人有病,前去探望,看见他写金刚经。
龙义无缘无故地毁掉,不让他写。
回家后就哑了,治了也不好。
他固执傲慢没有见识,终竟不悔改。
仅仅五六年,忽然听到邻居有人念金刚经的。
猛然省悟,自责道:“我以前毁谤真经,才得了这种哑病,今天如果悔改谢罪,终身敬奉真经,能不能说话呢?”
从此后每当听到念经,就倚着墙壁专心听经。
一个多月,疑心自己象能够念经一样,几天后,偶然进入寺庙,碰着一个老和尚,施礼,和尚问他何事,他就指着口中告诉和尚他说不出话。
和尚就用刀割他的舌头下面,就能说话了。
也和和尚一起念经,正象邻居的声音。
过了很久想拜访和尚,都没有看见。
墙壁上画着须菩提,指着说:“这就是那个和尚。”
于是他就写经,画须菩提的像,终身礼拜。
赵 安
赵安,成都人,唐大和四年,常持金刚经,日十遍。
会蛮寇退归,安于道中见军器,辄收置于家,为仇者所告。
吏捕至门,涕泣礼经而去。
为狱吏所掠,遂自诬服,罪将科断。
到节帅厅,枷杻自解。
乃诘之,安曰:“某不为盗,皆得之巷陌,每读金刚经,恐是其力。”
节帅叱之不信。
及过次,忽于安名下书一放字,后即云余并准法,竟不知何意也。
及还,洗浴礼经,开匣视之,其经揉裂折轴,若壮夫之拉也。
妻曰:“某忽闻匣中有声,如有斫扑。”
乃安被考讯之时,无差失也。
(出《报应记》)
赵安,是成都人,唐朝大和四年,常念金刚经,每天十遍。
正赶上蛮寇退归,在路上看见了军队的兵器,就收到家中,被仇人所诬告。
官吏到他家去逮捕他,他洒泪拜经而别,又被狱吏所打,就被冤枉而认供,将判定他有罪。
到了节帅大堂上,枷锁自然脱落。
于是就责问他,赵安说:“我不是盗贼,这些都是在巷道里捡来的,常常读金刚经,恐怕是它的神力吧?”
节帅叱责他并不相信,等到点到了赵安的时候,忽然就在赵安的名字下面写着一个“放”字,以后就都说其余的一并按法处理,竟然不知道是什么用意。
等他被放回来,洗了澡,对着经书礼拜,打开匣子看,那个经书已皱裂断轴就象是被大力士拉扯过似的。
他的妻子说:“我忽然听到匣子里有声音,就象有砍扑的声音。”
正是赵安被拷打审讯的时候,丝毫也没有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