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真语录安妃告曰:冲风繁激,将不能伐君之正性;绝飚勃郁《云笈七签》卷九十二 仙籍语论要记部一

云笈七签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云笈七签

云笈七签 - 卷九十二 仙籍语论要记部一

云笈七签

卷九十二 仙籍语论要记部一

◎众真语录

安妃告曰:冲风繁激,将不能伐君之正性;绝飚勃郁,焉能回己之清淳?尔乃空中自吟,虚心待神,营摄百绝,栖澄至真。

当使忧累靡干于玄宅,哀念莫挠于绛津。

太上曰:高才英秀,惟酒是<身除>,麦蘖薰心,性情颠倒。

破坏十善,兴隆十恶,四达既荒,六通亦塞。

天尊曰:一切众生,久一习一 颠倒。

心想杂乱,随逐诸尘。

舍一取一,无暂休止。

犹如猿猴,游于林泽,跳踯奔趋,不可禁止。

是诸凡夫,心性亦尔。

游五欲林,在六根泽。

纵逸腾跃,不可拘制。

又曰:人情难制,犹如风中竖幡,飘飘不止。

或思作伪,以邀名誉。

《定志经》云:人既受纳有形,形染六情。

六情一染,动之弊秽。

惑于所有,昧于所无。

因务因缘,以此而发。

招引罪垢,历世弥积。

轮回于三界,漂浪而忘反;流转于五道,长沦而弗悟。

婴抱痛毒,不能自知;驰神惶悸,惟罪是履。

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凶。

是以兵甲而无所陈之,以其不争。

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

垢辱者,人之所不欲。

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

得人所不争,则宁矣。

《妙真经》曰:视过其目,明不居;听过其耳,一精一泄漏;爱过其心,神出去。

牵过于利动惕惧。

结连一党一 友,以自助者,此非真也。

又曰:罪莫大于一婬一,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僣。

此三者,祸之车也。

小则亡身,大则残家。

道言:吉凶祸福,窈寞中来。

其灾祸也,非富贵者请而可避;其荣盛也,非贫贱者欲而可得。

盖修福则善应,为恶则祸来。

天尊曰:气不可极,数难可穷。

死而复生,幽而复明。

天地运转,如车之轮。

人之不灭,如影随形。

故难终也。

《妙林经》:天尊曰:夫有为生死,众生漂浪,如虚中云,如空中色,如谷中响,如水中月,如鉴中象,如热中炎,如电中火,如聋中听,如盲中视,如哑中言,如二头鹤,如三足鸡,如龟中毛,如兔中角。

如是无明,贪著爱见,生死之本,亦复如是。

必竟皆空,不可论说。

辟如灯灭,不可寻求。

生死本空,亦复如是。

如大猛火,如四毒蛇,不可亲近。

生死之法,亦复如是。

天尊告圣行真士曰:若复有人,于诸法中生有见心,舍于秽土,求三清乐。

舍众生身,求真道相。

欲断烦恼而入无为,求利诸见乃得寂灭。

如是等相,我说此人名大邪见。

譬如愚人畏于大地而欲走避,所至之处不离大地。

众生亦耳。

畏生死身疾,舍三界有心,厌离所得之身,不离生死。

如是众生,未能见法,求真道相,深实可哀。

真道相者,名为不作,无起无灭,非有非无,非常非断,非大非小,非色非心。

能体如此,名为修一习一 ,真道正行。

又告圣行真士曰:世间众生,无明重暗,真道在身,莫能睹见。

譬及愚人,东西驰走,求觅空色,而不能知即色是空。

一切世间,亦复如是。

心性驰走,欲求真道,不知身心,即是真道。

又如愚人,但见竹木,而不知火。

舍木求火,四散奔走。

一切世间,亦复如是。

舍身求道,不知道在身中尔。

又如愚人舍形求影,默声求响,而不知形是影根,声为响本。

以是当知世间邪见,烦恼炽盛,犹荆棘林,如蒺藜园,不可亲近。

我今宣示汝等,令知将来三清,不离烦恼;令知大道不在他方,但观身心,修一习一 正道,自然解脱。

天尊告遍通真士曰:一切众生心法如生。

云何一切众生心法如生?一切众生,本有生邪?若有生者,生从何有?一切众生,本无生邪?若无生者,见有生身,汝众今见身有耶?见身无耶?遍通答言:我等今众见身是无,何以故?前色灭己,后色生故。

天尊曰:心法亦尔。

非有非无,念念生灭。

前心灭故不为后因,后心生故不为前果。

是故我言,一切众生心法如生。

遍通又问曰:一切众生心法如生,生法见生,生法如心,心可见耶?天尊答曰:心法可见。

欲见心法,还如见生。

生无方所,欲见心法,亦无方所。

遍通又问:心法如生,俱无方所,云何安慰令得安乐?天尊答言:身可安耶?遍通曰:身法念念,不可安慰。

天尊曰:心法亦然,不可安慰。

遍通又问:既不可安,云何向言安慰其心令得乐耶?天尊答曰:为见有身,故令安慰。

既安慰,已知心非有,亦复非无,名得真心,故得安乐。

《保圣纂要》曰:情者,魂之使;性者,魄之吏。

情生于一陰一,以起造;性生于一陽一,以治理。

一陽一仁一陰一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和。

一精一多则魂魄强,气少则情性弱。

情性为嗜欲乱之,由素丝染于五色也。

又曰:人之情性,为利欲之所败,如冰雪之曝日,草木之沾霜,皆不移时而消坏矣。

冰雪以不消为体,而盛暑移其真;草木以不凋为质,而大寒夺其性。

人有久视之命,而嗜欲灭其寿。

若能遵引尽理,则长生罔极。

又曰:神者魂也,降之于天;鬼者魄也,经之于地。

是以神能服气,形能食味。

气清则神爽,形劳则魄浊。

服气者绵绵而不死,身飞于天;食味者混混而殂,形归于地。

理之自然也。

《仙经》曰:有者因无而生,形者须神而立。

故有为无之宫,形乃神之宅。

莫不全宅以安主,修身以养神。

若气散归空,游魂为变。

火之于烛,烛靡则火不居;水之于堤,堤坏则水不存。

魂劳神散,气竭命终矣。

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养神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

道与生相守,神与气相保,形神俱久矣。

圣母元君曰:功术之秘者,惟符药与气也。

符者,三光之灵文,天真之信也。

药者,五行之英,华池之一精一液也。

气者,一陰一陽一之和,万物之灵爽也。

此三者,致道之机要,求仙之所宝也。

又曰:凡人有一千恶者,后代袄逆,二千恶者为一奴一厮,三千恶者六疾孤穷,四千恶者恶病流徙,五千恶者为五狱鬼,六千恶者为二十八狱囚,七千恶者为诸方地狱徒,八千恶者堕寒冰狱,九千恶者入无边底狱,一万恶者堕薛荔狱。

万恶之基,起于三业。

一一相生,以至于万恶。

堕薛荔狱者,永无原期,渺渺终天,无由济援,得不痛哉?夫人觉有一恶,急宜改而不犯者,去道近矣。

若为魔邪所干者。

当洗心责己,悔过自修,即可反恶为善矣。

人有一善,则心定神安。

有十善则气力强壮,有百善则宝瑞降之,有千善则后代神真,有二千善则为圣真仙将吏,有三千善则为圣真仙曹掾,有四千善则为天下师圣真仙主统,有五千善则为圣真仙魁师,有六千善则为圣真仙卿大夫,有七千善则为圣真仙公王,有八千善则为圣真仙皇帝,有九千善则为元始五帝君,有万善则为太上玉皇帝。

元君曰:万善之基,亦在三业。

十善相生,至千万善。

行善益算,行恶夺算。

赏善罚恶,各有职司。

报应之理,毫分不失。

长生之本,惟善为基也。

又曰:专一精一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

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

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宝气以存一精一。

思虑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

身神并一,则近真矣。

道曰:凡人遇我以祸者,我当以福往。

是故福之气常至此,害之气重徒还在于彼,此学道者之行也。

徐来勒问曰:何谓兼忘?高玄真一人曰:“一切凡夫,从气氤氲际而起愚痴,染著诸有,虽积功勤,不能无滞。

故使备定,除其有滞。

有滞虽净,犹滞于空。

空有双净,故曰兼忘。

是故名初入正观之相。

《盟威经》云:道无不在,在师为师,在经为经,不离中矣。

《宝玄经》云:裁制偏邪,同归中正。

能返本流末,还至本源。

源即道也。

道无形状,假言象以为津。

既言冲用,用实无物。

《三皇经》曰:天下无常,岂有坚固者?故急当厌远之,求索自然,以脱身耳。”

又曰:“万物无有常,成者皆不久完。

三光明冥,天地常照然。

《黄老玄示经》曰:道者不可以言传,欲使学者,述书以相授,然可得闻也。

夫善述事者,必通其言。

善言词者,必通其意。

其意若通,道可得也。

夫天地之初,知其无联也。

入于虚无者,知其有实也。

故云:其以成法,其初始终也。

是以圣人见有书,即知本无书也;闻其言,即知其本无言也。

见书知言,闻言知意,知意即知道也。

知道即知其可以口言,不可以书传也。

故真一人以神听,听可尊也;圣人以身教,教可珍也。

太上告王母曰:夫人受天地之气生。

气之来也,谓之一精一。

一精一之媾也,谓之灵。

灵之变也,之谓神。

神之化也之谓魂。

随魂往来之谓识。

随魂出入之谓魄。

主管一精一魄之谓心。

心有所从之谓情。

情有所属之谓意。

意有所指之谓志。

志有所忆之谓思。

思而远慕之谓虑。

虑而用事之谓智。

智者,尽此诸见者也。

夫性者,静也;气者,动也。

动静一如,内外和顺,非至人安能措心于此哉!术藏于内,随务应变;法设于外,适时御民。

民用其道而不知其数者,术也。

悬教设令以示民者,法也。

气变万物而不见其象,术化万民而不见其形。

故天以气为灵,王以术为神。

《四等智慧观身经》云:夫道者,要在行合冥科,积善内足,然后始涉大道之境界。

若自不能尔,皆为徒劳于风尘耳!无益生命之修短也。

道在我,不由彼。

惟慈,惟爱,惟善,惟忍。

能行此四等,乃与道为邻耳。

《老君戒经》云:恶人者,胎于?离薄之一精一,形于刍狗之类。

魂微魄盛,一尸一毒腹满。

人面虫心,体性狼狼。

嫉妒蛆蛎,常怀一陰一贼。

坏成作败,言则噭嘅,自遇如玉,遇人如土。

一陽一推鬼黠,不计殃咎。

昔有一人,不念居业,专行偷盗,入大臣家,此入夜作狗形,既到其家,值其大功德。

吾时见此偷往作狗形,吾即叱之,令长作狗,使常?御巨石还此大臣家,积以为山。

《明威经》云:一婬一犯内外,逼掠非偶,翻覆一陰一陽一,公私戚属,相通奸狡,异类袄一交一 。

《本行经》云:昔有国王元庆,放心于爱欲之门。

值劫运终,寄胎于洪氏之胞。

上天以其先身好色,故转为女子,遂其先好也。

《太平经》云:何谓为多言?然一言而致大凶,是为上多言人也。

一言而致辱,是为中多言人也。

一言而见穷,是为下多言人也。

夫古今圣贤也,出言文辞满天地之间,尚苦其少有不及者,故灾害不绝。

后生贤圣,复重言之,天下以为法,不敢厌其言也。

故言而除害者,常苦其少。

是以善言无多,恶言无少。

故古之圣人将言也,皆思之。

圣心出而成经,置为人法。

愚者出言,为身灾害,还以自伤。

《真诰》曰:夫百思缠胸,寒热破神。

营此官务,当此风尘,口言吉凶之会,身扇得失之门。

众忧若是,万虑若此。

虽有真心,固不为笃。

抱道不行,握宝不用,而自然望头不白者,亦希闻也。

在官无事,夷真内炼,纷错不秽,其聪明争竞不一交一 于心胸者,此道士之在官也。

《太清中经》云:慎无卖吾以求宝也,慎无传吾非其人也,慎无闭吾绝其学也。

传吾学者昌,闭塞吾学者,虽独行之,必遇天殃。

传吾道者,当法则天地、一江一 河、淮海。

法则天地者,何等不生?何等不成?法则一江一 河淮海者,何水不流?何川不行?

《西升经》云:欲者,凶害之根也;无者,天地之元也。

莫知其根,莫识其元,是故圣人去欲入无,以辅其身。

《洞神诫身保命篇》云:黄帝曰:圣人保命之最,莫尚于身心。

利害身心,岂过于善恶?善恶所起,本于心。

心法不住,攀缘是用。

所缘者名曰境界,能缘者名曰之心。

故万品所起,万过于心。

萌于心者,名曰行业。

行业所操,名曰善恶。

故纵欲为恶,息贪为善。

善者能为济俗出尘之益,恶者必作败德染秽之资。

故圣人知无形而用者,心也;形不自运者,身也。

然心不记于身,则不能显班备用;身不藉于心,则亡灭不起。

故身心体异而理符,致用万善而趣一。

故能表里为用,动静相持。

身无独往,为心所使。

心法不静,惟欲攀缘。

身量无涯,纳行不息。

故心为凡圣之根,身为苦乐之聚。

圣人知患生于心,愆必由己,是以清心除患,洁志消愆。

凡俗之流,其即不然。

肆情纵欲,不知欲出于心;侮慢矜奢,不知慢生于己。

惟骋愚暴,不顾其身。

故以祸难所阶,由之不识危亡,自此日用不知,故圣达愍愚而垂教也。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云笈七签》道教书籍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众真语录安妃告曰:冲风繁激,将不能伐君之正性;绝飚勃郁《云笈七签》卷九十二 仙籍语论要记部一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