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五 经络 6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
所以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可能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人舍于脏腑也”(《素问·皮部论》)。
经络是外邪从皮十毛十腠理内传于五脏六腑的传变途径。
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沟通联系,所以经络还可成为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如足厥十陰十肝经挟胃、注肺中,所以肝病可犯胃、犯肺;足少十陰十肾经人肺、络心,所以肾虚水泛可凌心、射肺。
至于相为表里的两经,更因络属于相同的脏腑,因而使相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如心火可下移小肠,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使肺气不利而喘咳胸满等等。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人里和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通过经络的传导,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于外,表现于某些特定的部位或与其相应的官窍。
如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少腹胀痛,这就是因为足厥十陰十肝经抵小腹、布胁肋;真心痛,不仅表现为心前区疼痛,且常引及上肢内侧尺侧缘,这是因为手少十陰十心经行于上肢内侧后缘。
其他如胃火炽盛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见目赤等等。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络属的脏腑,它可以反映所属经络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十床十上,就可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是肺的病变。
又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十陽十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十陽十经有关;痛在后头部及项部者,多与太十陽十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厥十陰十经有关。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也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辨证体系。
在临十床十实践中,还发现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十穴十位处,有明显的压痛或有结节状、条索状的反应物,或局部皮肤的形态变化,也常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如肺脏有病时可在肺俞十穴十出现结节或中府十穴十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十穴十有压痛,长期消化不十良的病人可在脾俞十穴十见到异常变化等等。
“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十温十,何经所在”(《灵枢·官能》),就指出了经络对于指导临十床十诊断的意义和作用。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以指导临十床十各科的治疗。
特别是对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针灸与按摩疗法,主要是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循行的远隔部位上取十穴十,通过针灸或按摩,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而十穴十位的选取,就必须按经络学说进行辨证,断定疾病属于何经后,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十穴十,这就是“循经取十穴十”。
药物治疗也要以经络为渠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才能使药到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
在长期临十床十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确定了“药物归经”理论:金元时期的医家,发展了这方面的理论,张洁古、李呆按照经络学说,提出“引经报使”药,如治头痛,属太十陽十经的可用羌活,属十陽十明经的可用白芷,属少十陽十经的可用柴十胡十。
羌活、白芷、柴十胡十,不仅分别归手足太十陽十、十陽十明、少十陽十经,且能引他药归人上述各经而发挥治疗作用。
此外,当前被广泛用于临十床十的针刺麻醉,以及耳针\电针、十穴十位埋线、十穴十位结扎等等治疗方法,都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使经络学说得到一定的发展。
经络系统遍布全身,气、血、津十液主要靠经络为其运行途径,才能输布人十体各部,发挥其濡养、十温十煦作用。
脏腑之间,脏腑与人十体各部分之间,也是通过经络维持其密切联系,使其各自发挥正常的功能。
所以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内外,联络上下,将人十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保持着人十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平衡协调。
经络又能将气血津十液等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运送到全身,使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此外,经络又是人十体的信息传导网,它能够接受和输出各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