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
列传第六十六 孙绍 张普惠
孙绍,字世庆,昌黎人。
世仕慕容氏。
祖志入国,卒于济一陽一太守。
父协,字文和,上一党一太守。
绍少好学,通涉经史,颇有文才,一陰一陽一术数,多所贯涉。
初为校书郎,稍迁给事中,自长兼羽林监,为门下录事。
朝廷大事,好言得失,遂为世知。
曾著《释典论》,虽不具美,时有可存。
与常景等共修律令。
延昌中,绍表曰:
臣闻建国有计,虽危必安;施化能和,虽寡必盛;治乖人理,虽合必离;作用失机,虽成必败。
此乃古今同然,百王之定法也。
伏惟大魏应天明命,兆启无穷,毕世后仁,祚隆七百。
今二虢京门,了无严防;南、北二中,复阙固守。
长安、鄴城,股肱之寄;穰城、上一党一,腹背所凭。
四军五校之轨,领、护分事之式,征兵储粟之要,舟车水陆之资,山河要害之权,缓急去来之用,持平赴救之方,节用应时之法,特宜修置,以固堂堂之基。
持盈之体,何得而忽?居安之辰,故应危惧矣。
且法开清浊,而清浊不平;申滞理望,而卑寒亦免。
士庶同悲,兵徒怀怨。
中正卖望于下里,主案舞笔于上台,真伪混淆,知而不纠,得者不欣,失者倍怨。
使门齐身等,而泾渭奄殊;类应同役,而苦乐悬异。
士人居职,不以为荣;兵士役苦,心不亡乱。
故有竞弃本生,飘藏他土。
或诡名托养,散在人间;或亡命山薮,渔猎为命;或投仗强豪,寄命衣食。
又应迁之户,逐乐诸州;应留之徒,避寒归暖。
兼职人子弟,随逐浮游,南北东西,卜居莫定。
关禁不修,任意取适。
如此之徒,不可胜数。
爪牙不复为用,百工争弃其业。
混一之计,事实阙如;考课之方,责办无日。
流一浪一之徒,决须一精一校。
今强敌窥时,边黎伺隙,内民不平,久戍怀怨,战国之势,窃谓危矣。
必造祸源者,北边镇戍之人也。
若夫一统之年,持平用之者,大道之计也;乱离之期,纵横作之者,行权之势也。
故道不可久,须文质以换情;权不可恆,随洿隆以牧物。
文质应世,道形自安;洿隆获衷;权势亦济。
然则王者计法之趣,化物之规,圆方务得其境,人物不失其地。
又先帝时,律令并议,律寻施行,令独不出,十余年矣。
臣以令之为体,即帝王之身也。
分处百揆之仪,安置九服之节;经纬三才之伦,包罗六卿之职;措置风化之门,作用赏罚之要;乃是有为之枢机,世法之大本也。
然修令之人,亦皆博古,依古撰置,大体可观,比之前令,一精一粗有在。
但主议之家,太用古制。
若令依古,高祖之法,复须升降,谁敢措意有是非哉?以是争故,久废不理。
然律令相须,不可偏用,今律班令止,于事甚滞。
若令不班,是无典法,臣下执事,何依而行?臣等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
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未几,出除济一陰一太守。
还,历司徒功曹参军,步兵、长水校尉。
正光初,兼中书侍郎,使高丽。
还为镇远将军、右军将军。
久之,为徐兗和籴使。
还朝,大陈军国利害,不报。
绍又表曰:“臣闻文质互用,治道以之缉熙;洿隆得时,人物以之通济。
故能事恢三灵,仁洽九服。
伏惟陛下,应灵践阼,冲明照物,宰辅忠纯,伊霍均美,既致升平之基,应成无为之业。
而漠北叛命,陇右构逆,中州惊扰,民庶窃议,其故何哉?皆由上法不通,下情怨塞故也。
臣虽愚短,具鉴始末。
往在代都,武质而治安;中京以来,文华而政乱。
故臣昔于太和,极陈得失,具论四方华夷心态,高祖垂纳,文应可寻。
延昌、正光,奏疏频上,主者收录,不蒙报问,即日事势,乃至于此,尽微臣豫陈之验。
今东南有窃号之竖,西北有逆命之寇,岂得怨天,实尤人矣。
臣今不忧荒外,正虑中畿,急须改张,以宁其意。
若仍持疑,变乱寻作,肘腋一乖,大事去矣。
然臣奉国四世,欣戚是同,但职在冗散,不关枢密,宁济之计,欲陈无所,可谓经纬甚多,无机可织。
夫天下者,大器也;一正难倾,一倾难正。
当今之危,蹑足之急,臣备肉食,痛心无已。
泣血上陈,愿垂采察。
若得言参执事,献可替否,寇逆获除,社稷称庆,虽死如生,犬马情毕。”
绍一性一抗直,每上封事,常至垦切,不惮犯忤。
但天一性一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采纳。
绍兄世元早卒,世元善弹筝,绍后闻筝声便涕泗呜咽,舍之而去,世以此尚之。
除骁骑将军,使吐谷浑。
还,为太府少卿。
曾因朝见,灵太后谓曰:“卿年稍老矣。”
绍曰:“臣年虽老,臣节乃少。”
太后笑之。
迁右将军、太中大夫。
绍曾与百僚赴朝,东掖未开,守门候旦。
绍于众中引吏部郎中辛雄于众外,窃谓之曰:“此中诸人,寻当死尽,唯吾与卿犹享富贵。”
雄甚骇愕,不测所以。
未几有河一陰一之难。
绍善推禄命,事验甚多,知者异之。
建义初,除卫尉少卿,将军如故。
转金紫光禄大夫。
永安中,拜太府卿。
以前参议《正光壬子历》,赐爵新昌子。
太昌初,迁左卫将军、右光禄大夫。
永熙二年卒,时年六十九。
赠都督冀瀛沧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冀州刺史,谥曰宣。
子伯元,袭。
齐受禅,例降。
伯元弟叔利,右将军、太中大夫。
绍从父弟瑜,济州长史。
瑜弟彝,字凤伦。
太和中,举秀才,稍迁步兵校尉。
卒于武邑太守。
赠征虏将军、营州刺史。
子伯融,出继瑜后。
武定末,□□太守。
伯融嫡弟子宽,开府田曹参军。
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
身长八尺,容貌魁伟。
父晔,为齐州中水县令。
随父之县,受业齐土,专心坟典,克厉不息。
及还乡里,就程玄讲习,一精一于《三礼》,兼善《春秋》,百家之说,多所窥览,诸儒称之。
太和十九年,为主书,带制局监,与刘桃符、石荣、刘道斌同员共直,颇为高祖所知。
转尚书都令史。
任城王澄重其学业,为其声价。
仆射李冲曾至澄处,见普惠言论,亦善之。
世宗初,转积射将军。
澄为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启普惠为府录事参军,寻行冯翊郡事。
澄功衰在身,欲于七月七日集会文武,北园马射。
普惠奏记于澄曰:“窃闻三杀九亲,别疏昵之叙;五服六术,等衰麻之心。
皆因事饰情,不易之道者也。
然则莫大之痛,深于终身之外;书策之哀,除于丧纪之内。
外者不可无节,故断之以三年;内者不可遂除,故敦之以日月。
《礼》:大练之日,鼓素琴。
盖推以即吉也。
小宝以上,非虞祔练除不沐浴,此拘之以制也。
曾子问曰:‘相识有丧服,可以与于祭乎?孔子曰:‘缌不祭,又何助于人?祭既不与,疑无宴食之道。
’又曰:‘废丧服,可以与于馈奠之事乎?’子曰:‘脱衰与奠,非礼也。
’注云:‘为其忘哀疾。
’愚谓除丧之始,不与馈奠,小宝之内,其可观射乎?杂记云:‘大功以下,既葬适人,人食之,其一党一也食之,非一党一也不食。
’食犹择人,于射为惑。
伏见明教,立射会之限,将以二七令辰,集城中文武,肄武艺于北园,行揖让于中舍。
时非大阅之秋,景涉妨农之节,国家缟禫甫除,殿下功衰仍袭,释而为乐,以训百姓,便是易先王之典教,忘哀戚之情,恐非所以昭令德、视子孙者也。
按《射仪》,射者以礼乐为本,忘而从事,不可谓礼;钟鼓弗设,不可谓乐。
舍此二者,何用射为?又七日之戏,令制无之,班劳所施,虑违事体。
库府空虚,宜待新调。
二三之趣,停之为便。
乞至九月,备饰尽行,然后奏《狸首》之章,宣矍相之令,声轩悬,建云钲,神民忻暢于斯时也。
伏惟慈明远被,万民是望,举动所书,发言唯则,愿更广访,赐垂曲采,昭其管见之心,恕其谠言之责,则刍荛无遗歌,舆人有献诵矣。”
澄意纳其言,托辞自罢,乃答曰:“文武之道,自昔成规;明耻教战,振古常轨。
今虽非公制,而此州承前,已有斯式,既不劳民损公,任其私射,复何失也?且纂文习武,人之常艺,岂可于常艺之间,要须令制乎?比适欲依前州府,相率王务之暇,肄艺良辰,亦未言费用库物也。
《礼》:兄弟内除,明哀已杀;小宝,客至主不绝乐。
听乐则可,观武岂伤?直自事缘须罢,先以令停,方获此请,深具来意。”
澄转扬州,启普惠以羽林监领镇南大将军开府主簿,寻加威远将军。
普惠既为澄所知,历佐二籓,甚有声誉,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资。
还朝,仍羽林监。
又澄遭太妃忧,臣僚为立碑颂,题碑欲云“康王元妃之碑”。
澄访于普惠,答曰:“谨寻朝典,但有王妃,而无元字。
鲁夫人孟子称‘元妃’者,欲下与‘继室声子’相对。
今烈懿太妃作配先王,更无声子、仲子之嫌,窃谓不假‘元’字以别名位。
且以氏配姓,愚以为在生之称,故《春秋》:‘夫人姜氏至自齐。
’既葬,以谥配姓,故经书‘葬我小君文姜氏’,又曰‘来归夫人成风之襚’,皆以谥配姓。
古者妇人从夫谥,今烈懿太妃德冠一世,故特蒙褒锡,乃万代之高事,岂容于定名之重,而不称烈懿乎?”
澄从之。
及王师大举,重征钟离,普惠为安乐王诠别将长史。
班师,除扬烈将军、相州安北府司马。
迁步兵校尉。
后以本官领河南尹丞。
世宗崩,坐与甄楷等饮酒游从,免官。
骁骑将军刁整,家有旧训,将营俭葬。
普惠以为矫时太甚,与整书论之。
事在《刁雍传》。
故事:免官者,三载之后降一阶而叙;若才优擢授,不拘此限。
熙平中,吏部尚书李韶奏普惠有文学,依才优之例,宜特显叙,敕除宁远将军、司空仓曹参军。
朝议以不降阶为荣。
时任城王澄为司空,表议书记,多出普惠。
广陵王恭、北海王颢,疑为所生祖母服期与三年,博士执意不同,诏群僚会议。
普惠议曰:“谨按二王祖母,皆受命先朝,为二国太妃,可谓受命于天子,为始封之母矣。
《丧服》‘慈母如母’,在《三年章》。
《传》曰:‘贵父命也。
’郑注云:‘大夫之妾子,父在为母大功,则士之妾子为母期。
父卒则皆得申。
’此大夫命其妾子,以为母所慈,犹曰贵父命,为之三年,况天子命其子为列国王,命其所生母为国太妃,反自同公子为母练冠之与大功乎?轻重颠倒,不可之甚者也。
《传》曰:‘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则当服其亲服。
若鲁卫列国,相为服期,判无疑矣。
何以明之?《丧服》:‘君为姑姊妹女子嫁于国君者’,《传》曰:‘何以大功?尊同也。
尊同,则得服其亲服。
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祢先君。
’然则兄弟一体。
位列诸侯,自以尊同得相为服,不可还准公子,远厌天王。
故降有四品,君、大夫以尊降,公子、大夫之子以厌降。
名例不同,何可乱也?《礼》:大夫之妾子,以父命慈己,申其三年。
太妃既受命先帝,光昭一国,二王胙土茅社,显锡大邦,舍尊同之高据,附不祢之公子,虽许蔡失位,亦不是过。
《服问》曰:‘有从轻而重,公子之妻为其皇姑。
’公子虽厌,妻尚获申,况广陵、北海,论封则封君之子,语妃则命妃之孙。
承妃纂重,远别先皇,更以先后之正统,厌其所生之祖嫡,方之皇姑,不以遥乎?今既许其申服,而复限之以期,比之慈母,不亦爽欤!《经》曰:‘为君之祖父母、父母、妻、长子’,《传》曰:‘何以期?父母长子君服斩,妻则小君。
父卒,然后为祖后者服斩。
’今祖乃献文皇帝,诸侯不得祖之,母为太妃,盖二王三年之证。
议者近背正经以附非类,差之毫一毛一,所失或远。
且天子尊则配天,莫非臣妾,何为命之为国母而不听子服其亲乎?《记》曰:‘从服者,所从亡,则已。
’又曰:‘不为君母一之一党一服,则为其母一之一党一服。
今所从既亡,不以亲服服其所生,则属从之服于何所施?若以诸王入为公卿,便同大夫者,则当今之议,皆不须以国为言也。
今之诸王,自同列国,虽不之国,别置臣僚,玉食一方,不得以诸侯言之。
敢据《周礼》,辄同三年。”
当时议者亦有同异。
国子博士李郁于议罢之后,书难普惠。
普惠据《礼》还答,郑重三返,郁议遂屈。
转谏议大夫。
澄谓普惠曰:“不喜君得谏议,唯喜谏议得君。”
时灵太后父司徒胡国珍薨,赠相国、太上秦公。
普惠以前世后父无“太上”之号,诣阙上疏,陈其不可,左右畏惧,莫敢为通。
会闻胡家穿圹下坟有磐石,乃密表曰:
臣闻优名宝位,王者之所光锡;尊君一爱一亲,臣子所以慎终。
必使勋绩相侔,号秩相可,然后能显扬当时,传徽万代者矣。
窃见故侍中、司徒胡公,怀道含灵,实诞圣后,载育至尊,母仪四海,近枢克唯允之寄,居槐体论道之明。
故以功余九锡,褒假銮纛,深圣上之加隆,极慈后之至一爱一,宪章天下,不亦可乎?而“太上”之号,窃谓未衷。
何者?《易》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故曰“大哉乾元”,又曰“至哉坤元”,明乾坤不可并大。
《礼记》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尝禘郊社,尊无二上。”
明君臣不可并上。
伏见诏书,以司徒为太上秦公,夫人为太上秦君。
夫人蒙号于前,司徒系之于后,尊光之美盛矣。
窃惟高祖受禅于献文皇帝,故仰尊为太上皇,此因上上而生名也。
皇太后称令以系敕下,盖取三从之道,远同文母,列于十乱,则司徒之为太上,恐乖系敕之意。
《春秋传》曰:“葬称公,臣子辞。”
明不可复加上也。
《书》曰:“兹予大飨于先王,尔祖其从与飨之。”
司徒位尊属重,必当配飨先朝,称太上以为臣,以事太上皇,恐非司徒翼翼之心。
汉祖创有天下,尊父曰“太上皇”,母曰“昭灵后”,乃帝者之事。
晋有“小子侯”,尚曰僭之于天子。
司徒,三公也,其可同号于帝乎?孔子曰:“必也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易》曰:“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又曰:“困于上者必反于下,故受之以井。”
此克吉定兆,而以浅改卜,群心悲惋,亦或天地神灵所以垂至戒,启圣清。
伏愿圣后,回日月之明,察微臣之请,停司徒一逼一同之号,从卑下不逾之称,畏困上之鉴,邀谦光之福,则天下幸甚。
臣闻见灾修德,灾变成善。
此太戊所以兴殷,桑谷以之自灭。
况今卜迁方始,当修革之会,愚以为无上之名,不可假之,脱讥于千载,恐贻不言之咎。
且君之于臣,比葬三临之,礼也。
司徒诚为后父,实人臣也。
虽子尊不加于父,乃天下母以义断恩,不可遂在室之意,故曰:“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况乃应坤之载,承天之重,而朔望于司徒之殡,晨昏于郊墓之间,虽圣思蒸蒸,其不虞宜戒。
离宸极之严居,疲云跸于道路,此亦亿兆苍生,瞻仰失图。
伏愿寻《载驰》之不归,存静方之光大,则草木可繁,人灵斯穆。
臣职忝谏司,敢献狂瞽,谨冒上闻,不敢宣露,乞垂省览,昭臣微款,脱得奉谒圣颜,曲尽愚衷者,死且不朽。
太后览表,亲至国珍宅,召集王公、八座、卿尹及五品已上,博议其事,遣使召普惠与相问答,又令侍中元义、中常侍贾璨监观得失。
任城王澄问普惠曰:“汉高作帝,尊父为太上皇。
今圣母临朝,赠父太上公,求之故实,非为无准。
且君举作则,何必循旧?”
对曰:“天子称诏,太后称令,故周臣十乱,文母预焉。
仰思所难,窃谓非匹。”
澄曰:“前代太后亦有称诏,圣母自欲存谦光之义,故不称耳。
何得以诏令之别,而废严父之孝?”
对曰:“后父太上,自昔未有。
前代母后岂不欲尊崇其亲?王何以不远谟古义,而近顺今旨。
未审太后何故谦于称诏,而不谦于太上。
窃愿圣后终其谦光。”
太傅、清河王怿曰:“昔在僭晋,褚氏临朝,殷浩遗褚裒书曰‘足下,今之太上皇也’,况太上公而致疑?”
对曰:“褚裒以女辅政辞不入朝。
渊源讥其不恭,故有太上之刺。
本称其非,不记其是。
不谓殿下以此赐难。”
侍中崔光曰:“张生表中引晋有小子侯,出自郑注,非为正经。”
对曰:“虽非正经之文,然述正经之旨。
公好古习礼,复固斯难?”
御史中尉元匡因谓崔光曰:“张《表》云,晋之小子侯,以号同称僭。
今者,太上公名同太上皇,比晋小子,义似相类。
但不学不敢辨其是非。”
普惠对曰:“中丞既疑其是,不正其非,岂所望于三独?”
尚书崔亮曰:“谏议所见,正以太上之号不应施于人臣。
然周有太公尚父,亦兼二名。
人臣尊重之称,固知非始今日。”
普惠对曰:“尚父者,有德可称;太上者,上中之上。
名同义异,此亦非并。”
亮又曰:“古有文王、武王,亦有文子、武子。
然则太上皇、太上公亦何嫌于同也?”
普惠对曰:“文武者,德行之迹,故迹同则谥同。
太上者,尊极之位,岂得通施于臣下!”廷尉少卿袁翻曰:“《周官》:上公九命,上大夫四命。
命数虽殊,同名为上,何必上者皆是极尊?”
普惠厉声诃翻曰:“礼有下卿上士,何止大夫与公!但今所行,以太加上,二名双举,不得非极。
雕虫小艺,微或相许,至于此处,岂卿所及!”翻甚有惭色,默不复言。
任城王澄曰:“谏诤之体,各言所见,至于用舍,固在应时。
卿向答袁氏,声何太厉?”
普惠对曰:“所言若是,宜见采用;所言若非,惧有罪及。
是非须辨,非为苟竞。”
澄曰:“朝廷方开不讳之门,以广忠言之路。
卿今意在向义,何云乃虑罪罚?”
议者咸以太后当朝,志相一党一顺,遂奏曰:“张普惠辞虽不屈,然非臣等所同。
涣汗已流,请依前诏。”
太后复遣元义、贾璨宣令谓普惠曰:“朕向召卿与群臣对议,往复既终,皆不同卿表。
朕之所行,孝子之志;卿之所陈,忠臣之道。
群公已有成议,卿不得苦夺朕怀。
后有所见,勿得难言。”
普惠于是拜令辞还。
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泣。
普惠谓曰:“我当休明之朝,掌谏议之职,若不言所难言,谏所难谏,便是唯唯,旷官一尸一禄。
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然朝廷有道,汝辈勿忧。”
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
时中山庄弼遗书普惠曰:“明侯渊儒硕学,身负大才,秉此公方,来居谏职,謇謇如也,谔谔如也。
一昨承胡司徒等,当面折庭诤,虽问难锋至,而应对响出,宋城之带始萦,鲁门之柝裁警,终使群后逡巡,庶僚拱默,虽不见用于一时,固已传美于百代。
闻风快然,敬裁此白。”
普惠美其此书,每为口实。
普惠以天下民调,幅度长广,尚书计奏,复征绵麻,恐其劳民不堪命,上疏曰:
伏闻尚书奏复绵麻之调,尊先皇之轨,夙宵惟度,忻战交集。
何者?闻复高祖旧典,所以忻惟新;俱可复而不复,所以战违法。
仰惟高祖废大斗、去长尺、改重秤,所以一爱一万姓,从薄俺。
知军国须绵麻之用,故云幅度之间,亿兆应有绵麻之利,故绢上税绵八两,布上税麻十五斤。
万姓得废大斗、去长尺、改重秤,荷轻赋之饶,不适于绵麻而已,故歌舞以供其职,奔走以役其勤。
天子信于上,亿兆乐于下。
故《易》曰:“悦以使民,民忘其劳。”
此之谓也。
自兹以降,渐渐长阔,百姓嗟怨,闻于朝野。
伏惟皇太后未临朝之前,陛下居谅暗之日,宰辅不寻其本,知天下之怨绵麻,不察其辐广、度长、秤重、斗大,革其所弊,存其可存,而特放绵麻之调,以悦天下之心,此所谓悦之不以道,愚臣所以未悦者也。
尚书既知国少绵麻,不惟法度之□易,民言之可畏,便欲去天下之大信,弃已行之成诏,追前之非,遂后之失,奏求还复绵麻,以充国用。
不思库中大有绵麻,而群官共窃之。
愚臣以为于理未尽。
何者?今宫人请调度,造衣物,必度忖秤量。
绢布,匹有尺丈之盈,一犹不计其广;丝绵,斤兼百铢之剩,未闻依律罪州郡。
若一匹之滥,一斤之恶,则鞭户主,连三长,此所以教民以贪者也。
今百官请俸,人乐长阔,并欲厚重,无复准极。
得长阔厚重者,便云其州能调,绢布一精一阔且长,横发美誉,以乱视听;不闻嫌长恶广,求计还官者。
此百司所以仰负圣明也。
今若必复绵麻者,谓宜先令四海知其所由,明立严禁,复本幅度,新绵麻之典,依太和之税。
其在库绢布并及丝绵,不依典制者,请遣一尚书与太府卿、左右藏令,依今官度、官秤,计其斤两、广长,折给请俸之人。
总常俸之数,千俸所出,以布绵麻,亦应其一岁之用。
使天下知二圣之心,一爱一民惜法如此,则高祖之轨中兴于神龟,明明慈信照布于无穷,则孰不幸甚!伏愿亮臣悾悾之至,下慰苍生之心。
普惠又表乞朝直之日,时听奉见。
自此之后,月一陛见。
又以肃宗不亲视朝,过崇佛法,郊庙之事,多委有司,上疏曰:“臣闻明德恤祀,成汤光六百之祚;严父配天,孔子称周公其人也。
故能馨香上闻,福传遐世。
伏惟陛下,重晖纂统,钦明文思,天地属心,百神伫望,故宜敦崇祀礼,咸秩无文。
而告朔朝庙,不亲于明堂;尝禘郊社,多委于有司。
观射游苑,跃马骋中,危而非典,岂清跸之意,殖不思之冥业,损巨费于生民。
减禄削力,近供无事之僧;崇饰云殿,远邀未然之报。
昧爽之臣,稽首于外;玄寂之众,遨游于内。
愆礼忤时,人灵未穆。
愚谓从朝夕之因,求秪劫之果,未若先万国之忻心,以事其亲,使天下和平,灾害不生者也。
伏愿淑慎威仪,万邦作式,躬致郊庙之虔,亲纡朔望之礼,释奠成均,竭心千亩,明发不寐,洁诚禋稞。
孝悌可以通神明,德教可以光四海,则一人有喜,兆民赖之。
然后一精一进三宝,信心如来。
道由化深,故诸漏可尽;法随礼积,故彼岸可登。
量撤僧寺不急之华,还复百官久折之秩。
已兴之构,务从简成;将来之造,权令停息,仍旧亦可,何必改作?庶节用一爱一人,法俗俱赖。
臣学不经远,言多孟一浪一,忝职其忧,不敢默尔。”
寻别敕付外,议释奠之礼。
时史官克日蚀,豫敕罢朝。
普惠以逆废非礼,上疏陈之。
又表论时政得失。
一曰,审法度,平斗尺,调租务轻,赋役务省。
二曰,听舆言,察怨讼,先皇旧事有不便于政者,请悉追改。
三曰,进忠謇,退不肖,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四曰,兴灭国,继绝世,勋亲之胤,所宜收叙。
书奏,肃宗、灵太后引普惠于宣光殿,随事难诘,延对移时。
令曰:“宁有先皇之诏,一一翻改!”普惠僶俛不言。
令曰:“卿似欲致谏,故以左右有人,不肯苦言。
朕为卿屏左右,卿其尽陈之。”
对曰:“圣人之养庶物,一爱一之如伤。
况今二圣纂承洪绪,妻承夫,子承父,夫、父之不可,安然仍行,岂先帝传委之本意?仰惟先帝行一事,或有司之谬,或权时所行,在后以为不可者,皆追而正之。
圣上忘先帝之自新,不问理之伸屈,一皆抑之,岂苍生黎庶所仰望于圣德?”
太后曰:“小小细务,一一翻一动,更成烦扰。”
普惠曰:“圣上之养庶物,若慈母一之养赤子。
今赤子几临危壑,将赴水火,以烦劳而不救,岂赤子所望于慈母!”太后曰:“天下苍生,宁有如此苦事?”
普惠曰:“天下之亲懿,莫重于太师彭城王,然遂不免枉死。
微细之苦,何可得无?”
太后曰:“彭城之苦,吾已封其三子,何足复言!”普惠曰:“圣后封彭城之三子,天下莫不忻至德,知慈母一之在上。
臣所以重陈者,凡如此枉,乞垂圣察。”
太后曰:“卿云‘兴灭国,继绝世’,灭国绝世,竟复谁是?”
普惠曰:“昔淮南逆终,汉文封其四子,盖骨肉之不可弃,亲一亲故也。
窃见故太尉咸一陽一王、冀州刺史京兆王,乃皇子皇孙,一德之亏,自贻悔戾,沉一沦幽壤,缅焉弗收,岂是兴灭继绝之意?乞收葬二王,封其子孙,愚臣之愿。”
太后曰:“卿言有理,朕深戢之,当命公卿博议此事。”
及任城王澄薨,普惠以吏民之义,又荷其恩待,朔望奔赴,至于禫除,虽寒暑风雨,无不必至。
初,澄嘉赏普惠,临薨,启为尚书右丞。
灵太后既深悼澄,览启从之。
诏行之后,尚书诸郎以普惠地寒,不应便居管辖,相与为约,并欲不放上省,纷纭多日乃息。
正光二年,诏遣杨钧送蠕蠕主阿那瑰还国。
普惠谓遣之将贻后患,上疏曰:“臣闻乾元以利贞为大,非义则不动;皇王以博施为功,非类则不从。
故能始万物而化天下者也。
伏惟陛下叡哲钦明,道光虞舜,八表宅心,九服清晏。
蠕蠕相害于朔垂,妖师扇乱于江外,此乃封豕长蛇,不识王度,天将悔其罪,所以奉皇魏,故荼毒之、辛苦之,令知至道之可乐也。
宜安民以悦其志,恭己以怀其心。
而先自劳扰,艰难下民,兴师郊甸之内,远投荒塞之外,救累世之勍敌,可谓无名之师。
谚曰‘唯乱门之无过’,愚情未见其可。
当是边将窥窃一时之功,不思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者也。
夫白登之役,汉祖亲困之。
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以为不可,请斩之。
千载以为美。
况今旱酷异常,圣慈降膳,乃以万五千人使杨钧为将而欲定蠕蠕,忤时而动,其可济乎?阿那瑰投命皇朝,抚之可也,岂容困疲我兆民以资天丧之虏?昔庄公纳子纠,以致乾时之败;鲁僖以邾国,而有悬胄之耻。
今蠕蠕时乱,后主继立,虽云散亡,一奸一虞难抑。
脱有井陉之虑,杨钧之肉其可食乎!高车、蠕蠕,连兵积年,饥馑相仍,须其自毙,小亡大伤,然后一举而并之。
此卞氏之高略,所以获两虎,不可不图之。
今土山告难,简书相续,盖亦无能为也,正与今举相会,天其或者欲以告戒人,不欲使南北两强,并兴大众。
脱狂狡构间于其间,而复事连中国,何以宁之?今宰辅专欲好小名,不图安危大计,此微臣所以寒心者也。
那瑰之不还,负何信义?此机之际,北师宜停。
臣言不及义,文书所经过,不敢不陈。
兵犹火也,不戢将自一焚。
二虏自灭之形,可以为殷鉴。
伏愿辑和万国,以静四疆,混一之期,坐而自至矣。
臣愚昧多违,必无可采,匹夫之智,愿以呈献。”
表奏,诏答曰:“夫穷鸟归人,尚或兴恻,况那瑰婴祸流离,远来依庇,在情在国,何容弗矜?且纳亡兴丧,有国大义,皇魏堂堂,宁废斯德?后主乱亡,似当非谬,此送彼迎,想无拒战。
国义宜表,朝算已决,卿深诚厚虑,脱用嘉戢。
但此段机略,不获相从,脱后不逮,勿惮匡言。”
时萧衍义州刺史文僧明举城归顺,扬州刺史长孙稚遣别驾封寿入城固守,衍将裴邃、湛僧率众攻一逼一,诏普惠为持节、东道行台,摄军司赴援之。
军始渡淮,而封寿已弃城单马而退。
军罢还朝。
萧衍弟子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上疏,请赴扬州,移还萧氏,不从。
俄而,正德果逃还。
凉州刺史石士基、行台元洪超并赃货被绳,以普惠为右将军、凉州刺史,即为西行台。
以病辞免。
除光禄大夫,右丞如故。
先是,仇池武兴群氐数反,西垂郡戍,租运久绝。
诏普惠以本官为持节、西道行台。
给秦、岐、泾、华、雍、豳、东秦七州兵武三万人,任其召发,送南秦、东益二州兵租,分付诸戍,其所部将统,听于关西牧守之中随机召遣,军资板印之属,悉以自随。
普惠至南秦,停岐、泾、华、雍、豳、东秦六州兵武,召秦州兵武四千人,分配四统;令送租兵连营接栅,相继而进,运租车驴,随机输转。
别遣中散大夫封答慰喻南秦,员外常侍杨公熙宣劳东益氐民。
于时,南秦氐豪吴富聚合凶类,所在邀劫。
公熙既至,东益州刺史魏子建密与普惠书,言公熙旧是蕃国之胤,而诸氐与相见者,必有一陰一私,言宜加图防。
普惠乃符摄公熙,令赴南秦。
公熙果已密遣其从兄山虎与吴富同逆,又妄自说乡里,纷动群氐,托云与崔南秦有隙,拒而不赴。
租达平落,吴富等果胁车营,实公熙所潜遣也。
后吴富虽为左右所杀,而徒一党一犹盛。
秦□所绾武都、武阶,租颇得达。
东益群氐先款顺,故广业、仇鸠、河池三城粟便得入。
其应入东益十万石租,皆稽留费尽,升斗不至,镇戍兵武,遂致饥虚,咸恨普惠经略不广。
事讫,普惠拜表按劾公熙。
还朝,赐绢布一百段。
时诏访冤屈,普惠上疏曰:
《诗》称“文王孙子,本枝百世”,《易》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皆所以明德睦亲,维城作翰。
汉祖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又申之以丹书之信,重之以白马之盟。
其以强大分王,罪犯蹙邑者,盖有之矣;未闻父基子构,世载忠贤,一死一削,用为恆典者也。
故尚书令臣肇,未能远稽古义,近究成旨,以初封之诏,有亲王二千户、始蕃一千户、二蕃五百户、三蕃三百户,谓是亲疏世减之法;又以开国五等,有所减之言,以为世减之趣。
遂立格奏夺,称是高祖本意,仍被旨可。
差谬之来,亦已甚矣。
遂使勋亲怀屈,幽显同冤,纷讼弥年,莫之能息。
臣辄远研旨格,深穷其事,世变减夺,今古无据。
又寻诏书,称昔未可采,今始列辞,岂得混一,罔分久近也。
故乐良、乐安,同蕃异封;广一陽一、安丰,属别户等。
安定之嫡,邑齐亲王;河间戚近,更从蕃食。
是乃太和降旨,初封之伦级,勋亲兼树,非世减之大验者也。
博陵袭爵,亦在太和之年,时不世减,以父尝全食,足户充本,同之始封,减从今式。
如此,则减者减其所足之外,足者足其所减之内。
减足之旨,乃为所贡所食耳。
欲使诸王开国,弗专其民,赋役之差,贵贱有等。
盖准拟周礼公侯伯子男贡税之法,王食其半,公食三分之一,侯伯四分之一,子男五分之一。
是以新兴得足充本,清渊吏多减户。
故始封承袭,俱称所减谓减之以贡,食谓食之于国,斯实高祖霈然之诏。
减实之理,圣明自释,求之史帛,犹有未尽。
时尚书臣琇疑减足之参差,旨又判之,以开训所减之旨,可以不疑于世减矣。
而臣肇弗稽往事,曰五等有所减之格,用为世减之法;以王封有亲疏之等,谓是代削之条。
妄解成旨,雷同世夺。
以此毒天下,民其从乎!笔太傅、任城文宣王臣澄枢弼累朝,识洞今古,为尚书之日,殷勤执请,孜孜于重议。
被旨不许,于此遂停。
又律罪例减,及先帝之缌麻;令给亲恤,止当世之有服。
律、令相违,威泽异品。
使七庙曾玄,不治未恤,嫡封则爵禄无穷,枝庶则属内贬绝。
仪刑作孚,亿兆何观。
夫一人吁嗟,尚曰亏治。
今诸王五等,各称其冤;七庙之孙,并讼其切。
陈诉之案,盈于省曹,朝言巷议,咸云其苦。
恐非先王所以建万国,亲诸侯,睦九族之义也。
臣猥忝今任,于兹五年,推寻旨格,谓无世减之理。
请近遵高祖减食之谟,远循百代象贤之诰,退由九伐,进从九仪,则刑罚有伦,封不虚黜。
斯乃文王所以克慎,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今旨访冤滞,愚以此为大者。
求寻光锡之诏,并诸条格,所夺所请,事事穷审。
诸王开国,非犯罪削夺者,并求还复。
其昔尝全食,足户充本,减从令式者,从前则力多于亲懿,全夺则减足之格不行,愚谓禄力并应依所□之食而食之。
若是则力少蕃王,粟帛仍本户邑虽盈之减两。
秦既有全食足户之异,故不得同于新封之力耳。
亲恤所裒,请依律断。
伏惟亲一亲尊贤,位必功立。
尊贤以司民,可不慎乎?亲一亲以牧族,其可弃乎?如脱蒙允求以旨判为始,其前来吏秩,悉年久不追。
臣又闻明德慎罚,文王所以造周;咸有一德,殷汤所以革夏。
故能上令下从,风动草偃;畏之如雷电,敬之如明神。
是以天子家天下,绥万国,若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
迁都之构,庶方子来,泛泽所沾,降及陪皁。
宁有岳牧、二千石、县令、丞、尉、治中、别驾及诸军幢,受命于朝廷,而可不预乎?此之班驳,云雨之不平,谓是当时有司出纳之未允。
何以明之?仰寻世宗诏书,百官普进一级,中有朝臣刺史登时褒授,则内外贵贱,莫不同泽。
又覆奏称爰及陪皁,明无不逮。
自后人率其心纷纶,盈庭嫌少,误惑视听。
限以泛前,更为年断。
六年、三年之考,以意折之;泛前、泛后之岁,隔而绝之。
遂使如纶之旨,顿于一朝。
泛前六年上第者全不得泛,三年上第者蒙半阶而已。
泛前泛后合考者隔绝而不得,无考者无折而全。
泛前泛后,有考无考,并蒙全泛。
与否乖违,勤旧弥屈。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其此之谓乎?《易》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下,可不慎欤!”言之不从,无以抑之,遂奏夺牧守外禄,全不与泛。
散官改为四年之考,泛前者八年一阶。
政令不一,冤讼惟甚,与而复夺,其本在兹。
致使邀驾击鼓者,无理以加其罪;诽谤公听者,无辞以抑其言。
噂沓所由生,慢悖所由起。
夫琴瑟不调,浇而更张。
善人,国之本也,其可弃乎?《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尧典》曰:“克明俊德。”
《吕刑》曰:“何择非人。”
《周官》曰:“官弗必备惟其人。”
《咎繇》曰:“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悴。”
又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
如此则官必择人,泛则宜溥。
请远遵正始元旨,近准圣明二泛,内外百官,悉同一阶,不以泛前折考,不以散任增年,则同云共澍,四海均洽。
如谓未可,宜以权理折之。
《易》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实位曰仁。”
《春秋传》曰:“一曰择人。”
如此,则乃可无泛,不可无考,守宰之泛,既以追夺,则百官之泛,不应独沾。
溥泽既收,复谁敢怨!夫三载之考,兴于太和;再周之陟,通于景明。
闲剧禄力,自有加减。
陪臣以事省降,而考则三年,朝官既禄等平曹,更四周乃陟。
考禄参差,各称其枉。
且一日从军征戍,苦于烦任终年;专使决断,重于陪臣恆上。
若通为三载之考,无泛隔折,则各盈其分,亦足以近塞群口,远绥四方。
日昳求贤,犹有所失,况不遵择人之训,唯以停久而进乎?自今已后,考黜愿以三宅革心,选进愿以三俊居德。
《书》曰:“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非其人,惟尔弗任。”
斯周道所以佑辟康民,敢不敬守。
臣忝官枢副,毗察冤讼,寤寐惟省,谓宜追正,愚固所陈,万无可采。
出除左将军、东豫州刺史。
淮南九戍十三郡犹因萧衍前弊,别郡异县之民错杂居止,普惠乃依次括比,省减郡县,上表陈状。
诏许之。
宰守因此绾摄有方,一奸一盗不起,民以为便。
萧衍遣将胡广来寇安一陽一,军主陈明祖等胁白沙、鹿城二戍,衍又遣定州刺史田超秀、田僧达等窃陷石头戍,径据安陂城;郢州新塘之贼,近在州西数十里。
普惠前后命将拒战,并破之。
普惠不营财业,好有进举,敦于故旧。
冀州人侯坚固少时与其游学,早终,其子长瑜,普惠每于四时请禄,无不减赡给其衣食。
及为豫州,启长瑜解褐,携其合门拯给之。
孝昌元年三月,在州卒,时年五十八。
赠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谥曰宣恭。
长子荣俊,武定末,齐王相府属。
荣俊弟龙子,扬州骠骑府长史。
史臣曰:孙绍关右之士,又能指论世务,亦其志也。
张普惠明达典故,强直从官,侃然不挠,其有王臣之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