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录之三文录三始嘉靖丙戌至戊子寄邹《王守仁全集》卷十一

王守仁全集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王守仁全集

王守仁全集 - 卷十一

王守仁全集

卷十一

静心录之三 文录三

始嘉靖丙戌至戊子

寄邹谦之(丙戌)

比遭家多难,工夫极费力,因见得良知两字比旧愈加亲切。

真所谓大本达道,舍此更无学问可讲矣。

“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大约未尝不是,只要根究下落,即未免捕风捉影,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

若复失之毫厘,便有千里之谬矣。

四方同志之至此者,但以此意提掇之,无不即有省发,只是着实能透彻者甚亦不易得也。

世间无志之人,既已见驱于声利词章之一习一 ,间有知得自己一性一分当求者,又被一种似是而非之学兜绊羁縻,终身不得出头。

缘人未有真为圣人之志,未免挟有见小欲速之私,则此重学问,极足支吾眼前得过。

是以虽在豪杰之士,而任重道远,志稍不力,即且安顿其中者多矣。

谦之之学,既以得其大原,近想涉历弥久,则功夫当益精明矣。

无因接席一论,以资切劘,倾企如何!范祠之建,实亦有裨风教。

仆于大字,本非所长,况已久不作,所须祠扁,必大笔自挥之,乃佳也。

使还,值岁冗,不欲尽言。

二(丙戌)

承示《谕俗礼要》,大抵一宗《文公家礼》而简约之,切近人情,甚善甚善!非吾谦之诚有意于化民成俗,未肯汲汲为此也!古礼之存于世者,老师宿儒当年不能穷其说,世之人苦其烦且难,遂皆废置而不行。

故今之为人上而欲异民于礼者,非详且备之为难,惟简切明白而使人易行之为贵耳。

中间如四代位次及社祔祭之类,固区区向时欲稍改以从俗者,今皆斟酌为之,于人情甚协。

盖天下古今之人,其情一而已矣。

先王制礼,皆因人情而为之节文,是以行之万世而皆准。

其或反之吾心而有所未安者,非其傅记之讹阙,则必古今风气一习一 俗之异宜者矣。

此虽先王未之有,亦可以义起,三王之所以不相袭礼也。

若徒拘泥于古,不得于心,而冥行焉,是乃非礼之礼,行不著而一习一 不察者矣。

后世心学不讲,人失其情,难乎与之言礼!然良知之在人心,则万古如一日。

苟顺吾心之良知以致之,则所谓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矣。

非天子不议礼制度,今之为此,非以议礼为也,徒以末世废礼之极,聊为之兆以兴起之。

故特为此简易之说,欲使之易知易从焉耳。

冠、婚、丧、祭之外,附以乡约,其于民俗亦甚有补。

至于射礼,似宜别为一书,以教学者,而非所以求谕于俗。

今以附于其间,却恐民间以非所常行,视为不切,又见其说之难晓,遂并其冠、婚、丧、祭之易晓者而弃之也。

《文公家礼》所以不及于射,或亦此意也欤?幸更裁之!

令先公墓表决不负约,但向在纷冗忧病中,近复咳患盛作,更求假以日月耳。

施、濮两生知解甚利,但已经炉鞴,则煅炼为易,自此益淬砺之,吾见其成之速也。

书院新成,欲为诸生择师,此诚盛德之事。

但刘伯光以家事促归;魏师伊乃兄适有官务,仓卒往视;何廷仁近亦归省,惟黄正之尚留彼。

意以登坛说法,非吾谦之身自任之不可。

须事定后,却与二三同志造访,因而连留旬月,相与砥砺开发,效匡翼之劳,亦所不辞也。

祠堂位次祔祭之义,往年曾与徐曰仁备论。

曰仁尝记其略,今使录一通奉览,以备采择。

或问:“《文公家礼》高、曾、祖、祢之位皆西上,以次而东。

于心切有未安。”

一陽一明子曰:“古者庙门皆南向,主皆东向。

合祭之时,昭之迁主列于北牖,穆之迁主列于南牖,皆统于太祖东向之尊。

是故西上,以次而东。

今祠堂之制既异于古,而又无太祖东向之统, 则西上之说诚有所未安。

”曰:“然则今当何如?”

曰:“礼以时为大,若事死如事生,则宜以高祖南向,而曾、祖、祢东西分列,席皆稍降而弗正对,似于人心为安。

曾见浦一江一 郑氏之祭,四代考妣。

皆异席。

高考妣南向,曾、祖、祢考皆西向,妣皆东向,名依世次,稍退半席。

其于男一女之列,尊卑之等,两得其宜。

今吾家亦如此行。

但恐民间厅事多浅隘,而器物亦有所不备,则不能以通行耳。”

又问:“无后者之祔于己之子侄,固可下列矣。

若在祖宗之行,宜何如祔?”

一陽一明子曰:“古者大夫三庙,不及其高矣;适士二庙,不及其曾矣。

今民间得祀高、曾,盖亦体顺人情之至,例以古制,则既为僭,况在其行之无后者乎!古者士大夫无子,则为之置后,无后者鲜矣。

后世人情偷薄,始有弃贫贱而不问者。

古所为无后,皆殇子之类耳。

《祭法》:‘王下祭殇五:适子、适孙、适曾孙、适玄孙、适来孙。

诸侯下祭三,大夫二,适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则无后之祔,皆子孙属也。

今民间既得假四代之祀,以义起之,虽及弟侄可矣。

往年湖湘一士人家,有曾伯祖与堂叔祖皆贤而无后者,欲为立嗣,则族众不可;欲弗祀,则思其贤,有所不忍也。

以问于某,某曰:不祀二三十年矣,而追为之嗣,势有所不行矣。

若在士大夫家,自可依古族属之义,于春、秋二社之次,特设一祭:凡族之无后而亲者,各以昭穆之次配祔之,于义亦可也。”

三(丙戌)

教札时及,足慰离索。

兼示《论语讲章》,明白痛快,足以发朱注之所未及。

诸生听之,当有油然而兴者矣。

后世人心陷溺,祸乱相寻,皆由此学不明之故。

只将此学字头脑处指掇得透彻,使人洞然知得是自己生身立命之原,不假外求,如木之有根,畅茂条达,自有所不容已,则所谓悦乐不愠者,皆不待言而喻。

书院记文,整严一精一确,迥尔不群,皆是直写胸中实见,一洗近儒影响雕饰之一习一 ,不徒作矣。

某近来却见得良知两字日益真切简易。

朝夕与朋辈讲一习一 ,只是发挥此两字不出。

缘此两字,人人所自有,故虽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觉。

若致其极,虽圣人天地不能无憾,故说此两字穷劫不能尽。

世儒尚有致疑于此,谓未足以尽道者,只是未尝实见得耳。

近有乡大夫请某讲学者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

某答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不番迩来谦之于此两字,见得比旧又如何矣?无因一面扣之,以快倾渴。

正之去,当能略尽鄙怀,不能一一。

后世大患,全是士夫以虚文相诳,略不知有诚心实意。

流积成风,虽有忠信之质,亦且迷溺其间,不自知觉。

是故以之为子,则非孝;以之为臣,则非忠。

流毒扇祸,生民之乱,尚未知所抵极。

今欲救之,惟有返朴还淳是对症之剂。

故吾侪今日用工,务在鞭辟近里,删削繁文始得。

然鞭辟近里,删削繁文,亦非草率可能,必须讲明致良知之学。

每以言于同志,不识谦之亦以为何如也?讲学之后,望时及之。

四(丙戌)

正之归,备谈政教之善,勤勤恳恳,开诱来学,毅然以斯道为己任,其为喜幸如何可言!前书“虚文相诳”之说,独以慨夫后儒之没溺词章,雕镂文字以希世盗名,虽贤知有所不免,而其流毒之深,非得根器力量如吾谦之者,莫能挽而回之也!而谦之顾犹歉然,欲以猛省寡过,此正吾谦之之所以为不可及也。

欣叹欣叹!

学绝道丧之余,苟有兴起向慕于是学者,皆可以为同志,不必铢称寸度而求其尽合于此,以之待人可也。

若在我之所以为造端立命者,则不容有毫发之或爽矣。

道一而已,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释氏之所以为释,老氏之所以为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皆是道也,宁有二乎?今古学术之诚伪邪正,何啻碔砆美玉!然有眩惑终身而不能辩者,正以此道之无二,而其变动不拘,充塞无间,纵横颠倒,皆可推之而通。

世之儒者,各就其一偏之见,而又饰之以比拟仿像之功,文之以章句假借之训,其为一习一 熟既足以自信,而条目又足以自安,此其所以诳己诳人,终身没溺而不悟焉耳!然其毫厘之差,而乃致千里之谬。

非诚有求为圣人之志而从事于惟一精一惟一之学者,莫能得其受病之源而发其神一奸一之所由伏也。

若某之不肖,盖亦尝陷溺于其间者几年,伥伥然既自以为是矣。

赖天之灵,偶有悟于良知之学,然后悔其向之所为者,固包藏祸机,作伪于外,而心劳日拙者也。

十余年来,虽痛自洗剔创艾,而病根深痼,萌蘖时生。

所幸良知在我,一操一得其要,譬犹舟之得舵,虽惊风巨一浪一颠沛不无,尚犹得免于倾覆者也。

夫旧一习一 之溺人,虽已觉悔悟,而其克治之功,尚且其难若此,又况溺而不悟,日益以深者,亦将何所抵极乎!以谦之精神力量,又以有觉于良如,自当如一江一 河之注海,沛然无复能有为之障碍者矣!默成深造之余,必有日新之得,可以警发昏惰者,便间不惜款款示及之。

五(丙戌)

张、陈二生来,适归余姚祭扫,遂不及相见,殊负深情也。

随事体认天理,即戒慎恐惧功夫,以为尚隔一尘,为世之所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而求之于外者言之耳。

若致良知之功明,则此语亦自无害,不然即犹未免于毫厘千里也。

来喻以为恐主于事者, 盖已深烛其弊矣。

寄示甘泉《尊经阁记》,甚善甚善!其间大意亦与区区《稽山书院》之作相同。

《稽山》之作,向尝以寄甘泉,自谓于此学颇有分毫发明。

今甘泉乃谓“今之谓聪明知觉,不必外求诸经者,不必呼而能觉”之类,则似急于立言,而未暇细察鄙人之意矣。

后世学术之不明,非为后人聪明识见之不及古人,大抵多由胜心为患,不能取善相下。

明明其说之已是矣,而又务为一说以高之,是以其说愈多而惑人愈甚。

凡今学术之不明,使后学无所适从,徒以致人之多言者,皆吾一党一 自相求胜之罪也。

今良知之说,已将学问头脑说得十分下落,只是各去胜心,务在共明此学,随人分限,以此循循善诱之,自当各有所至。

若只要自立门户,外假卫道之名,而内行求胜之实,不顾正学之因此而益荒,人心之因此而愈惑,一党一 同伐异,覆短争长,而惟以成其自私自利之谋,仁者之心有所不忍也!甘泉之意,未必由此,因事感触,辄漫及之。

盖今时讲学者,大抵多犯此症,在鄙人亦或有所未免,然不敢不痛自克治也。

如何如何?

答友人(丙戌)

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

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

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正以其无入而非学也。

若夫闻誉而喜,闻毁而戚,则将惶惶于外,惟日之不足矣,其何以为君子!往年驾在留都,左右一交一 谗某于武庙。

当时祸且不测,僚属咸危惧,谓群疑若此,宜图所以自解者。

某曰:“君子不求天下之信己也,自信而已。

吾方求以自信之不暇,而暇求人之信己乎?”

某于执事为世一交一 ,执事之心,某素能信之,而顾以相讯若此,岂亦犹有未能自信也乎?虽然,执事之心,又焉有所不自信者!至于防范之外,意料所不及,若校人之于子产者,亦安能保其必无。

则执事之恳恳以询于仆,固君子之严于自治,宜如此也。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 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今执事之见疑于人,其有其无,某皆不得而知。

纵或有之,亦何伤于执事之自信乎?不俟逾年,吾见有踵执事之门而悔谢者矣。

执事其益自信无怠,固将无入而非学,亦无入而不自得也矣!

答友人问(丙戌)

问:“自来先儒皆以学问思辩属知,而以笃行属行,分明是两截事。

今先生独谓知行合一,不能无疑。”

曰:此事吾已言之屡屡。

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

若着实做学问思辩的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

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辩矣。

若谓学问思辩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先去学问思辩得?行时又如何去得做学问思辩的事?行之明觉一精一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若行而不能一精一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工夫。

凡古人说知行,皆是就一个工夫上补偏救弊说,不似今人截然分作两件事做。

某今说知行合一,虽亦是就今时补偏救弊说,然知行体段亦本来如是。

吾契但着实就身心上体履,当下便自知得。

今却只从言语文义上窥测,所以牵制支离,转说转糊涂,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耳。

“象山论学与晦庵大有同异,先生尝称象山‘于学问头脑处见得直截分明’。

今观象山之论,却有谓学有讲明,有践履,及以致知格物为讲明之事,乃与晦庵之说无异,而与先生知行合一之说,反有不同。

何也?”

曰:君子之学,岂有心于同异?惟其是而已。

吾于象山之学有同者,非是苟同;其异者,自不掩其为异也。

吾于晦庵之论有异者,非是求异;其同者,自不害其为同也。

假使伯夷、柳下惠与孔、孟同处一堂之上,就其所见之偏全,其议论断亦不能皆合,然要之不害其同为圣贤也。

若后世论学之士,则全是一党一 同伐异,私心浮气所使,将圣贤事业作一场儿戏看了也。

又问:“知行合一之说,是先生论学最要紧处。

今既与象山之说异矣,敢问其所以同。”

曰: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

若头脑处见得分明,见得原是一个头脑,则虽把知行分作两个说,毕竟将来做那一个工夫,则始或未便融会,终所谓百虑而一致矣。

若头脑见得不分明,原看做两个了,则虽把知行合作一个说,亦恐终未有凑泊处,况又分作两截去做,则是从头至尾更没讨下落处也。

又问:“致良知之说,真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

象山已于头脑上见得分明,如何于此尚有不同?”

曰:致知格物,自来儒者皆相沿如此说,故象山亦遂相沿得来,不复致疑耳。

然此毕竟亦是象山见得未一精一一处,不可掩也。

又曰: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一精一察处,便是知。

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一精一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一精一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

行之时,其心不能明觉一精一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不是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不要明觉一精一察也。

知天地之化育,心体原是如此。

乾知大始,心体亦原是如此。

答南元善(丙戌)

别去忽逾三月,居尝思念,辄与诸生私相慨叹。

计归程之所及,此时当到家久矣。

太夫人康强,贵眷无恙,渭南风景,当与柴桑无异,而元善之识见兴趣,则又有出于元亮之上者矣。

近得中途寄来书,读之恍然如接颜色。

勤勤恳恳,惟以得闻道为喜,急问学为事,恐卒不得为圣人为忧,亹亹千数百言,略无一字及于得丧荣辱之间,此非真有朝闻夕死之志者,未易以涉斯境也。

浣慰何如!诸生递观传诵,相与叹仰歆服,因而兴起者多矣。

世之高抗通脱之士,捐富贵,轻利害,弃爵录,决然长往而不顾者,亦皆有之。

彼其或从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又或奋发于意气,感激于愤悱,牵溺于嗜好,有待于物以相胜,是以去彼取此而后能。

及其所之既倦,意衡心郁,情随事移,则忧愁悲苦随之而作。

果能捐富贵,轻利害,弃爵录,快然终身,无人而不自得已乎?夫惟有道之士,真有以见其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而同体。

太虚之中,何物不有?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

盖吾良知之体,本自聪明睿知,本自宽裕一温一 柔,本自发强刚毅,本自齐庄中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一爱一憎之可取舍。

盖吾之耳而非良知,则不能以听矣,又何有于聪?目而非良知,则不能以视矣,又何有于明?心而非良知,则不能以思与觉矣,又何有于睿知?然则,又何有于宽裕一温一 柔乎?又何有于发强刚毅乎?又何有于齐庄中正文理密察乎?又何有于溥博渊泉而时出之乎?故凡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一爱一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知之体,而窒吾渊泉时出之用。

若此者,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尘沙,聪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

其疾痛郁逆,将必速去之为快,而何能忍于时刻乎?故凡有道之士,其于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而取舍一爱一憎也,若洗目中之尘而拔耳中之楔。

其于富贵、贫贱、得丧、一爱一憎之相,值若飘风浮霭之往来变化于太虚,而太虚之体,固常廓然其无碍也。

元善今日之所造,其殆庶几于是矣乎!是岂有待于物以相胜而去彼取此?激昂于一时之意气者所能强?而声音笑貌以为之乎?元善自一爱一!元善自一爱一!

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沈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

然自横渠之后,此学不讲,或亦与四方无异矣。

自此关中之士有所振发兴起,进其文艺于道德之归,变其气节为圣贤之学,将必自吾元善昆季始也。

今日之归,谓天为无意乎?谓天为无意乎?元贞以病,不及别简,盖心同道同而学同,吾所以告之亦不能有他说也。

亮之亮之!

二(丙戌)

五月初得苏州书,后月,适遇王驿丞去,草草曾附短启。

其时私计行施,到家必已久矣。

是月三日,余门子回复,领手教,始知六月尚留汴城。

世途之险涩难料,每每若此也。

贱躯入夏咳作,兼以毒暑大旱,舟楫无所往,日与二三子讲息池傍小阁中。

每及贤昆玉,则喟然兴叹而已!郡中今岁之旱,比往年尤甚。

河渠曾蒙开浚者,百姓皆得资灌溉之利,相与啧啧追颂功德,然已控吁无及矣。

彼一奸一妒佥人号称士类者,乃独谗疾排构无所不至,曾细民之不若,亦独何哉!亦独何哉!色养之暇,埙篪协奏,切磋讲一习一 ,当日益深造矣。

里中英俊相从论学者几人?学绝道丧且几百年,居今之时,而苟知趋向于是,正所谓空谷之足音,皆今之豪杰矣。

便中示知之。

窃尝喜晦翁涵育薰陶之说,以为今时朋友相与必有此意,而后彼此一交一 益。

近来一二同志与人讲学,乃有规砺太刻,遂相愤戾而去者,大抵皆不免于以善服人之病耳。

楚国实又尔忧去,子京诸友亦不能亟相会,一齐众楚。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虽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非贤昆玉,畴足以语于斯乎!其余世情,真若浮虚之变一态 ,亮非元善之所屑闻者也,遂不一一及。

答季明德(丙戌)

书惠远及,以咳恙未平,忧念备至,感愧良深!食姜太多,非东南所宜,诚然。

此亦不过暂时劫剂耳。

近有一友为易“贝母丸” 服之,颇亦有效,乃终不若来谕“用养生之法拔去病根”者,为得本源之论。

然此又不但治病为然,学问之功亦当如是矣。

承示:“立志益坚,谓圣人必可以学而至。

兢兢焉,常磨炼于事为朋友之间,而厌烦之心比前差少。”

喜幸殊极!又谓:“圣人之学,不能无积累之渐。”

意亦切实。

中间以尧、舜、文王、孔、老诸说,发明“志学”一章之意,足知近来进修不懈。

居有司之烦而能一精一思力究若此,非朋辈所及。

然此在吾明德自以此意奋起其精神,砥切其志意,则可矣;必欲如此节节分疏引证,以为圣人进道一定之阶级,又连掇数圣人纸上之陈济,而入之以此一款条例之中,如以尧之试鲧为未能不惑,子夏之“启予”为未能耳顺之类,则是尚有比拟牵滞之累。

以此论圣人之亦必由学而至,则虽有所发明,然其阶级悬难,反觉高远深奥,而未见其为人皆可学。

乃不如末后一节,谓“至其极而矩之不逾,亦不过自此志之不已所积。

而‘不逾’之上,亦必有学可进,圣人岂绝然与人异哉!”又云:“善者,圣之体也。

害此善者,人欲而已。

人欲,吾之所本无。

去其本无之人欲,则善在我而圣体全。

圣无有余,我无不足,此以知圣人之必可学也。

然非有求为圣人之志,则亦不能以有成,”只如此论,自是亲切简易。

以此开喻来学,足以兴起之矣。

若如前说,未免使柔怯者畏缩而不敢当,高明者希高而外逐,不能无弊也。

圣贤垂训,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

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

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

一涉拘执比拟,则反为所缚。

虽或特见妙诣,开发之益一时不无,而意必之见流注潜伏,盖有反为良知之障蔽而不自知觉者矣。

其云“善者圣之体”,意固已好,善即良知,言良知则使人尤为易晓。

故区区近有“心之良知是谓圣”之说。

其间又云:“人之为学,求尽乎天而已。”

此明德之意,本欲合天人而为一,而未免反离而二之也。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而又亲切简易。

故不若言“人之为学,求尽乎心而已。”

知行之答,大段切实明白,词气亦平和,有足启发人者。

惟贤一书,识见甚进,间有语疵,则前所谓“意必之见流注潜伏”者之为病。

今既照破,久当自融释矣。

以“效”训“学”之说,凡字义之难通者,则以一字之相类而易晓者释之。

若今学字之义,本自明白,不必训释。

今遂以效训学,以学训效,皆无不可,不必有所拘执。

但效字终不若学字之混成耳。

率一性一而行则一性一,谓之道;修道而学则道,谓之教。

谓修道之为教,可也;谓修道之为学,亦可也。

自其道之示人无隐者而言,则道谓之教;自其功夫之修一习一 无违者而言,则道谓之学。

教也,学也,皆道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知此,则又何训释之有!所须《学记》,因病未能著笔,俟后便为之。

与王公弼(丙戌)

来书比旧所见益进,可喜可喜!中间谓“弃置富贵与轻于方父兄之命,只是一事。”

当弃富贵即弃富贵,只是致良知;当从父兄之命即从父兄之命,亦只是致良知。

其间权量轻重,稍有私意于良知,便自不安。

凡认贼作子者,缘不知在良知上用功,是以有此。

若只在良知上体认,所谓“虽不中,不远矣”。

二(丁亥)

老年得子,实出望外。

承相知一爱一念,勤卷若此,又重之以厚仪,感愧何可当也!两广之役, 积衰久病之余, 何能堪此!已具本辞免,但未知遂能得允否耳。

来书“提醒良知”之说,甚善甚善!所云“困勉之功”,亦只是提醒工夫未能纯一熟,须加人一己百之力,然后能无间断,非是提醒之外,别有一段困勉之事也。

与欧一陽一崇一(丙戌)

正之诸友下第归,备谈在京相与之详,近虽仕途纷扰中,而功力略无退转,甚难甚难!得来书,自咎真切,论学数条,卓有定见,非独无退转,且大有所进矣。

文蔚所疑,良不为过。

孟子谓“有诸己之谓信”,今吾未能有诸己,是未能自信也,宜乎文蔚之未能信我矣。

乃劳崇一逐一为我解嘲,然又不敢尽谓崇一解嘲之言为口给。

但在区区,则亦未能一一尽如崇一之所解者,为不能无愧耳!固不敢不勉力也!

寄陆原静(丙戌)

原静虽在忧苦中,其学问功夫所谓“颠沛必于是”者,不言可知矣,奚必论说讲究而后可以为学乎?南元善曾将原静后来论学数条刊入《后录》中,初心甚不欲渠如此,近日朋辈见之,却因此多有省悟。

始知古人相与辩论穷诘,亦不独要自己明白,直欲共明此学于天下耳。

盖此数条,同志中肯用功者,亦时有疑及之,然非原静,则亦莫肯如此披豁吐露;就欲如此披豁吐露,亦不能如此曲折详尽。

故此原静一问,其有益于同志,良不浅浅也。

自后但有可相启发者,不惜时寄及之,幸甚幸甚!

近得施聘之书,意向卓然出于流辈。

往年尝窃异其人,今果与俗不同也。

闲中曾相往复否?大事今冬能举得,便可无他绊系,如聘之者,不妨时时一会。

穷居独处,无朋友相砥切,最是一大患也。

贵乡有韦友名商臣者,闻其用工笃实,尤为难得,亦曾一相讲否?

答甘泉(丙戌)

音问虽疏,道德之一声 无日不闻于耳,所以启瞆消鄙者多矣。

向承狂生之谕,初闻极骇,彼虽愚悖之甚,不应遽至于尔。

既而细询其故,良亦有因。

近复来此,始得其实。

盖此生素有老佛之溺,为朋辈所攻激,遂高自矜大,以夸愚泄愤。

盖亦不过怪诞妖妄如近世方士呼雷斩蛟之说之类,而闻者不察,又从而增饰之耳。

近已与之痛绝,而此生深自悔责,若无所措其躬。

赖其资一性一颇可,或自此遂能改创,未可知也。

学绝道丧之余,苟以是心至,斯受之矣。

忠信明敏之资,绝不可得。

如生者,良亦千百中之一二,而又复不免于陷溺若此,可如何哉!可如何哉!龚生来访,自言素沐教极深,其资一性一甚纯谨,惜无可以进之者。

今复远求陶铸,自此当见其有成也。

答魏师说(丁亥)

师伊至,备闻日新之功,兼得来书,志意恳切,喜慰无尽!所云“任情任意,认作良知,及作意为之,不依本来良知,而自谓良知者,既已察识其病矣。”

意与良知当分别明白。

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

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

依得良知,即无有不是矣。

所疑拘于体面,格于事势等患,皆是致良知之心未能诚切专一。

若能诚切专一,自无此也。

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一,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

若见得透彻,即体面事势中,莫非良知之妙用。

除却体面事势之外,亦别天良知矣。

岂得又为体面所局,事势所格?即已动于私意,非复良知之本然矣。

今时同志中,虽皆知得良知无所不在,一涉酬应,便又将人情物理与良知看作两事,此诚不可以不察也。

与马一子莘(丁亥)

连得所寄书,诚慰倾渴!缔观来书,其字画文彩皆有加于畴昔,根本盛而枝叶茂,理固宜然。

然草木之花,千叶者无实,其花繁者,其实鲜矣。

迩来子莘之志,得无微有所溺乎?是亦不可以不省也!良知之说,往时亦尝备讲,不审迩来能益莹彻否?明道去:“吾学虽有所受,然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认出来。”

良知即是天理。

体认者,实有诸己之谓耳。

非若世之想像讲说者之为也。

近时同志,莫不知以良知为说,然亦未见有能实体认之者,是以尚未免于疑惑。

盖有谓良知不足以尽天下之理,而必假于穷索以增益之者,又以为徒致良知未必能合于天理,须以良知讲求其所谓天理者,而执之以为一定之则,然后可以率由而无弊。

是其为说,非实加体认之功而真有以见夫良知者,则亦莫能辩其言之似是而非也。

莆中故多贤,国英及志道二三同志之外,相与切磋砥砺者,亦复几人?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外良知以求知者,邪妄之知矣;外致知以为学者,异端之学矣。

道丧千载,良知之学久为赘疣,今之友朋知以此事日相讲求者,殆空谷之足音欤!想念虽切,无因面会一罄此怀,临书惘惘!不尽。

与毛古庵宪副(丁亥)

亟承书惠,既荷不遗,中间歉然下问之意,尤足以仰见贤者进修之功勤勤不懈,喜幸何可言也!无因促膝一陈鄙见,以求是正,可胜瞻驰!

凡鄙人所谓致良知之说,与今之所谓体认天理之说,本亦无大相远,但微有直截迂曲之差耳。

譬之种植,致良知者,是培其根本之生意而达之枝叶者也;体认天理者,是茂其枝叶之生意而求以复之根本者也。

然培其根本之生意,固自有以达之枝叶矣;欲茂其枝叶之生意,亦安能舍根本而别有生意可以茂之枝叶之间者乎?吾兄忠信近道之资既自出于侪辈之上,近见一胡一 正人,备谈吾兄平日工夫又皆笃实恳切,非若世之徇名远迹而徒以支离于其外者。

只如此用力不已,自当循循有至,所谓殊途而同归者也。

亦奚必改途易业,而别求所谓为学之方乎!惟吾兄益就平日用工得力处进步不息,譬之适京都者,始在偏州僻壤,未免经历于傍蹊曲径之中,苟志往不懈,未有不达于通衢大路者也。

病躯咳作,不能多及,寄去鄙录,末后论学一书,亦颇发明鄙见,暇中幸示及之!

与黄宗贤(丁亥)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日之所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驰然日就于颓一靡一者。

近与诚甫言,在京师相与者少,二君必须预先相约定,彼此但见微有动气处,即须提起致良知话头,互相规切。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胜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然见得良知亲切时,其工夫又自不难。

缘此数病,良知之所本无,只因良知昏昧蔽塞而后有,若良知一提醒时,即如白日一出,而魍魉自消矣。

《中庸》谓“知耻近乎勇”。

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今人多以言语不能屈服得人为耻,意气不能陵轧得人为耻,愤怒嗜欲不能直意任情得为耻,殊不知此数病者,皆是蔽塞自己良知之事,正君子之所宜深耻者。

今乃反以不能蔽塞自己良知为耻,正是耻非其所当耻,而不知耻其所当耻也。

可不大哀乎!诸君皆平日所知厚者,区区之心,一爱一莫为助,只愿诸君都做个古之大臣。

古之所谓大臣者,更不称他有甚知谋才略,只是一个断断无他技,休休如有容而已。

诸君知谋才略,自是超然出于众人之上,所未能自信者,只是未能致得自己良知,未全得断断休休体段耳。

今天下事势,如沈痾积痿,所望以起死回生者,实有在于诸君子。

若自己病痛未能除得,何以能疗得天下之病!此区区一念之诚,所以不能不为诸君一竭尽者也。

诸君每相见时,幸默以此意相规切之,须是克去己私,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实康济得天下,挽回三代之治,方是不负如此圣明之君,方能报得如此知遇,不枉了因此一大事来出世一遭也。

病卧山林,只好修药饵苟延喘一息。

但于诸君出处,亦有痛痒相关者,不觉缕缕至此。

幸亮此情也!

答以乘宪副(丁亥)

此学不明于世,久矣。

而旧闻旧一习一 障蔽缠绕,一旦骤闻吾说,未有不非诋疑议者。

然此心之良知,昭然不昧,万古一日。

但肯平心易气,而以吾说反之于心,亦未有不洞然明白者。

然不能即此奋志进步,勇脱窠臼,而犹依违观望于其间,则旧闻旧一习一 又从而牵滞蔽塞之矣。

此近时同志中往往皆有是病,不识以乘别后,意思却如何耳。

昔有十家之村,皆荒其百亩,而日惟转籴于市,取其嬴余以赡朝夕者。

邻村之农劝之曰:“尔朝夕转籴,劳费无期,曷若三年耕则余一年之食,数年耕可积而富矣。”

其二人听之,舍籴而田。

八家之人竞相非沮遏,室人老幼亦一交一 遍归谪曰:“我朝不籴,则无以为饔;暮不籴,则无以为餐。

朝夕不保,安能待秋而食乎?”

其一人力田不顾,卒成富家;其一人不得已,复弃田而籴,竟贫馁终身焉。

今天下之人,方皆转籴于市,忽有舍籴而田者,宁能免于非谪乎!要在深信弗疑,力田而不顾,乃克有成耳。

两承书来,皆有迈往直进相信不疑之志,殊为浣慰!人还,附知少致切劘之诚,当不以为迂也。

与戚秀夫(丁亥)

德洪诸友时时谈及盛德深情,追忆留都之会,恍若梦寐中矣。

盛使远辱,兼以书仪,感怍何既!此道之在人心,皎如白日,虽一陰一晴晦明千态万状,而白日之光未尝增减变动。

足下以迈特之资而能笃志问学,勤勤若是,其于此道真如扫云雾而睹者白日耳。

奚假于区区之为问乎?病废既久,偶承两广之命,方具辞疏。

使还,正当纷沓,草草不尽鄙怀。

与陈惟浚(丁亥)

一江一 西之会极草草,尚意得同舟旬日,从容一谈,不谓既入省城,人事纷沓,及登舟时,惟浚已行矣。

沿途甚怏怏。

抵梧后,即赴南宁,日不暇给,亦欲遣人相期来此,早晚略暇时可闲话。

而此中风土绝异,炎瘴尤不可当,家人辈到此,无不病者。

区区咳患亦因热大作,痰痢肿毒一交一 攻。

度惟浚断亦不可以居此,又复已之。

近得聂文蔚书,知已入漳。

患难困苦之余,所以动心忍一性一,增益其所不能者,宜必日有所进。

养之以福,正在此时,不得空放过也。

圣贤论学,无不可用之功,只是致良知三字,尤简易明白,有实下手处,更无走失。

近时同志亦已无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能于此实用功者绝少,皆缘见得良知未真,又将致字看太易了,是以多未有得力处。

虽比往时支离之说稍有头绪,然亦只是五十步百步之间耳。

就中亦有肯一精一心体究者,不觉又转入旧时窠臼中,反为文义所牵滞,工夫不得洒脱一精一一,此君子之道所以鲜也。

此事必须得师友时时相讲一习一 切劘,自然意思日新。

自出山来,不觉便是一年。

山中同志结庐相待者,尚数十人,时有书来,仅令人感动。

而地方重务,势难轻脱,病躯又日狼狈若此,不知天意竟如何也!文蔚书中所论,迥然大进,真有一日千里之势,可喜可喜!颇有所询,病中草草答大略。

见时可取视之,亦有所发也。

寄安福诸同志(丁亥)

诸友始为惜一陰一之会,当时惟恐只成虚语。

迩来乃闻远近豪杰闻风而至者以百数,此可以见良知之同然,而斯道大明之几,于此亦可以卜之矣。

喜慰可胜言耶!

得虞卿及诸同志寄来书,所见比旧又加亲切,足验工夫之进,可喜可喜!只如此用功去,当不能有他歧之惑矣。

明道有云:“宁学圣人而不至,不以一善而成名。”

此为有志圣人而未能真得圣人之学者,则可如此说。

若今日所讲良知之说,乃真是圣学之的传,但从此学圣人,却无有不至者。

惟恐吾侪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专心致志于此耳。

在会诸同志,虽未及一一面见,固已神一交一 于千里之外。

相见时幸出此共勉之。

王子茂寄问数条,亦皆明切。

中间所疑,在子茂亦是更须诚切用功。

到融化时,并其所疑亦皆释然沛然,不复有相阻碍,然后为真得也。

凡工夫只是要简易真切。

愈真切,愈简易;愈简易,愈真切。

病咳中不能多及,亦不能一一备列姓字,幸以意亮之而已!

与钱德洪、王汝中(丁亥)

家事赖廷豹纠正,而德洪、汝中又相与薰陶切劘于其间,吾可以无内顾矣。

绍兴书院中同志,不审近来意向如何?德洪、汝中既任其责,当能振作接引,有所兴起。

会讲之约但得不废,其间纵有一二懈驰,亦可因此夹持,不致遂有倾倒。

余姚又得应元诸友作兴鼓舞,想益日异而月不同。

老夫虽出山林,亦每以自一慰。

诸贤皆一日千里之足,岂俟区区有所警策?聊亦以此示鞭影耳。

即日已抵肇庆,去梧不三四日可到。

方入冗场,未能多及,千万心亮!绍兴书院及余姚各会同志诸贤,不能一一列名字,幸亮!

二(戊子)

地方事幸遂平息,相见渐可期矣。

近来不审同志叙会如何?得无法堂前今已草深一丈否?想卧龙之会,虽不能大有所益,亦不宜遂致荒落。

且存饩羊,后或兴起亦未可知。

余姚得应元诸友相与倡率,为益不小。

近有人自家乡来,闻龙山之讲至今不废,亦殊可喜。

书到,望为寄声,益相与勉之。

九、十弟与正宪辈,不审早晚能来亲近否?或彼自勉,望且诱掖接引之。

谅与人为善之心,当不俟多喋也。

魏廷豹决能不负所托,儿辈或不能率教,亦望相与夹持之。

人行匆匆,百不一及。

诸同志不能尽列姓字,均致此意。

三(戊子)

德洪、汝中书来,见近日工夫之有进,足为喜慰!而余姚、绍兴诸同志,又能相聚会讲切,奋发兴起,日勤不懈。

吾道之昌,真有火然泉达之机矣。

喜幸当何如哉!喜幸当何如哉!此间地方悉已平靖,只因二三大贼巢,为两省盗贼之根株渊薮,积为民患者,心亦不忍不为一除剪,又复迟留二三月。

今亦了事矣,旬月间便当就归途也。

守俭、守文二弟,近承夹持启迪,想亦渐有所进。

正宪尤极懒惰,若不痛加针砭,其病未易能去。

父子兄弟之间,情既迫切,责善反难,其任乃在师友之间。

想平日骨肉一道义之一爱一,当不俟于多嘱也。

书院规制,近闻颇加修葺,是亦可喜。

寄去银二十两,稍助工费。

墙垣之未坚完及一应合整备者,酌量为之。

余情面话不久。

答何廷仁(戊子)

区区病势日狼狈,自至广城,又增水泻,日夜数行,不得止,今遂两足不能坐立。

须稍定,即逾岭而东矣。

诸友皆不必相候。

果有山一陰一之兴,即须早鼓钱塘之舵,得与德洪、汝中辈一会聚,彼此当必有益。

区区养病本去已三月,旬日后必得旨,亦遂发舟而东。

纵未能遂归田之愿,亦必得一还一陽一明,与诸友一面而别,且后会又有可期也。

千万勿复迟疑,徒耽误日月。

总及随舟而行,沿途官吏送迎请谒,断亦不能有须臾之暇,宜悉此意。

书至,即拨冗。

德洪、汝中辈亦可促之早为北上之图。

伏枕潦草。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王守仁全集》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静心录之三文录三始嘉靖丙戌至戊子寄邹《王守仁全集》卷十一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