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纪妖”就是考订怪异之事的意思《论衡》纪妖篇

论衡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论衡

论衡 - 纪妖篇

论衡

纪妖篇

【题解】

“纪妖”就是考订怪异之事的意思。

本篇对史书上记载的八件离奇古怪的传说,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王充认为,各种神鬼传说,从上帝到石头一精一,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

他用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思想对此作了推论和解释:“夫非实则象,象则妖也。

妖则所见之物非物也,非物则气也。”

这些所谓“非物则气”的妖象,与人死为鬼有所不同,所以难予解释。

但是,王充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这些鬼神的存在,只是强加解释,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妖象”说,认为各种神怪都是由陽气构成的预示国家和个人吉凶的一种征兆。

他在本书《订鬼篇》中,从理论上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这一观点。

【原文】

64·1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夜闻鼓新声者,说之,使人问之,左右皆报弗闻。

召师涓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其状似鬼,子为我听而写之。”

师涓曰:“诺。”

因静坐抚琴而写之。

明日报曰:“臣得之矣,然而未一习一 ,请更宿而一习一 之。”

灵公曰:“诺。”

因复宿。

明日已一习一 ,遂去之晋。

【注释】

卫灵公:参见16·25注。

濮(pú葡)水:古河名,今已淤塞,故道在今河南东北部和山东西南部。

师涓:卫灵公的乐师。

【译文】

卫灵公将要到晋国去,到达濮水岸边,晚上听见有人在弹奏新曲子,很喜欢,派人寻问弹奏的人,身边的人都说没有听见弹奏。

卫灵公召见师涓并把此事告诉他说:“有弹奏新曲子的人,派人寻问,我身边的人全都说没有听见,这种现象有点像是鬼在那里弹奏,您为我认真听曲子把它谱写下来。”

师涓说:“是。”

于是静坐弹琴而谱写曲子。

第二天向卫灵公报告说:“我掌握这个新曲了,然而还不熟练,请求再住一夜 让我熟练它。”

卫灵公说:“好吧。”

第二天师涓完全熟练了此曲,于是离开此地而往晋国去。

【原文】

64·2晋平公觞之施夷之台,酒酣,灵公起曰:“有新声,愿请奏以示公。”

公曰:“善。”

乃召师涓,令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

未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一声 ,不可遂也。”

平公曰:“此何道出?”

师旷曰:“此师延所作一婬一声,与纣为靡靡之乐也。

武王诛纣,悬之白旄,师延东走,至濮水而自投,故闻此声者必于濮水之上。

先闻此声者其国削,不可遂也。”

平公曰:“寡人好者音也,子其使遂之。”

师涓鼓究之。

【注释】

晋平公:参见19·9注。

觞(shāng伤):盛酒的器皿。

这里指请人喝酒。

施夷:《左传》作“■祁”,《韩非子·十过》作“施夷”,《史记·乐书》作“施惠”。

古地名。

《春秋大事年表》七之三:“今平陽府曲沃县西四十九里,有■祁宫址,地连降州之闻喜县界。”

师旷:参见16·6注。

师延:殷纣王的乐师。

王逸《楚辞章句》:“师延,殷纣之臣也,为纣作新声。”

一婬一声:放荡、不正派的音乐。

寡人:古时诸侯对下的自称,谓寡德之人。

唐以后皇帝用以自称。

据《史记·乐书》、《韩非子·十过》“寡人”后有“所”字,下文亦有“所”字,当据补。

【译文】

晋平公请卫灵公在施夷宫喝酒,喝得很酣畅时,灵公离席对平公说:“有新曲子,请允许奏给您听听。”

平公说:“好吧。”

就召来师涓,让他坐在师旷的身旁,拿琴弹奏起来。

曲子尚未奏完,师旷按住琴制止弹奏,说:“这是亡国之音,不可奏完。”

平公问:“这支曲子是从哪里来的呢?”

师旷回答说:“这是师延所作的一婬一荡音乐,奏给纣王听的靡靡之音。

因武王诛灭纣王,把纣王的头悬挂在白旄旗杆上,师延往东逃跑,到濮水时投河自一杀,所以听见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岸边。

先听见这支曲子的,他的国土会被侵占而亡国,所以不能让它奏完。”

平公说:“我所喜欢的就是音乐,你让他奏完吧。”

师涓弹奏完这支曲子。

【原文】

64·3平公曰:“此所谓何声也?”

师旷曰:“此所谓清商。”

公曰:“清商固最悲乎?”

师旷曰:“不如清徵。”

公曰:“清徵可得闻乎?”

师旷曰:“不可!古之得听清徵者,皆有德义之君也。

今吾君德薄,不足以听之。”

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试听之。”

师旷不得已,援琴鼓之。

一奏,有玄鹤二八从南方来,集于郭门之上危,再奏而列,三奏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音中宫商之一声 ,声彻于天。

平公大悦,坐者皆喜。

【注释】

商:五音中的一音。

参见38·2注。

清商:古曲名。

清徵:古乐曲名。

郭:本书《感虚篇》作“郎门之危”,应为“郎”字。

郎:通“廊”。

【译文】

平公问:“这称做什么曲子?”

师旷说:“这称为清商曲。”

平公问:“清商曲确实最悲哀吗?”

师旷说:“不如清徵悲哀。”

平公问:“清徵曲能够听听吗?”

师旷说:“不行!古代能够听清徵曲的人,都是有德义的君王,现在我国君王德义浅薄,不配听清徵曲。”

平公说:“我所喜欢的就是音乐,希望能听听清徵曲。”

师旷迫不得已,只好拿琴来弹奏清徵曲。

奏第一遍,有黑鹤十六只从南方飞来,停聚在廊门高高的屋脊上,奏第二遍黑鹤排列成队形,奏第三遍黑鹤伸长颈子鸣叫,展翅起舞。

鹤的叫声合乎宫商之一声 ,声音响彻天空。

平公很高兴,在座的人全都欣喜不已。

【原文】

64·4平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反坐而问曰:“乐莫悲于清徵乎?”

师旷曰:“不如清角。”

平公曰:“清角可得闻乎?”

师旷曰:“不可!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大山之上,驾象舆,六玄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虫蛇伏地,白云覆上,大合鬼神,乃作为清角。

今主君德薄,不足以听之。

听之,将恐有败。”

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听之。”

师旷不得已而鼓之。

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

平公恐惧,伏于廊室。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平公之身遂癃玻何谓也(11)?

【注释】

清角:古乐曲名。

西大山:传说中的山名。

有人认为即泰山。

玄龙:《韩非子》、《墨子》作“蛟龙”,《风俗通义·声音》作“一交一 龙”,疑“玄”为“一交一 ”字之误。

毕方:传说中的火神。

辖:车轴头上的键。

风伯:神话中的风神。

详见76·5注。

雨师:神话中的雨神。

《周礼·春官上》郑玄注,以毕宿为雨师。

《风俗通义》卷八以元(玄)冥为雨师。

《山海经·海外东经》郭璞注,以屏翳为雨师。

详见后76·5注。

俎(ǔ祖)、豆:古代的两种祭器。

俎用以盛牛羊肉等祭品。

豆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以盛食物,多陶质。

“廊室”下应依《史记》、《韩非子》补“之间”二字,古者廊下无室,不得云廊室。

赤地:严重的旱、虫灾,使地面寸草不生。

癃(lóng龙)病:一种手脚麻痹的玻以上事参见《韩非子·十过》、《史记·乐书》。

(11)据本篇文例,“何”字前应有“是”字。

【译文】

平公举着酒杯站起来,向师旷敬酒表示祝贺,回到座位上问道:“乐曲没有比清徵更悲哀的了吗?”

师旷说:“清徵不如清角悲哀。”

平公问:“清角曲可以听听吗?”

师旷说:“不行!从前黄帝召集鬼神于西大山上,驾着象车,六条黑龙和毕方并列站在车键上,蚩尤坐在车前面,风伯扫地开路,雨师清洒道路,虎狼走在车前,鬼神跟在车后,虫蛇伏在地上,白云覆盖在车上空,召集众多鬼神,这才弹奏清角曲。

现今您的德薄,不配听清角曲。

听了清角曲,恐怕会有凶祸。”

平公说:“我老了,所喜欢的就是音乐,就让我听听它吧。”

师旷不得已而弹奏清角曲。

奏第一遍清角曲,有乌云从西北方升起,奏第二遍清角曲,暴风刮来,大雨随风而降,帷幕被撕裂,俎、豆礼器被打破,廊房上的瓦都吹落下来,在座的人都逃散了。

平公很害怕,仆伏在廊室之间。

晋国遭大旱,三年寸草不生。

平公的身体害了手脚麻痹玻这怎么解释呢?

【原文】

64·5曰:是非卫灵公国且削,则晋平公且病,若国且旱亡妖也。

师旷曰“先闻此声者国削”,二国先闻之矣。

何知新声非师延所鼓也?曰:师延自投濮水,形体腐于水中,一精一气消于泥涂,安能复鼓琴?屈原自沉于一江一 ,屈原善著文,师延善鼓琴,如师延能鼓琴,则屈原能复书矣。

杨子云吊屈原,屈原何不报?倔原生时,文无不作,不能报子云者,死为泥涂,手既朽,无用书也。

屈原手朽无用书,则师延指败无用鼓琴矣。

孔子当泗水而葬,泗水却流,世谓孔子神而能却泗水。

孔子好教授,犹师延之好鼓琴也。

师延能鼓琴于濮水之中,孔子何为不能教授于泗水之侧乎?

【注释】

曰:以下是王充的解释。

本篇用“曰”字开始的句、段都是如此。

亡:当为“之”。

隶书形相近而误。

下文句例可证。

二国先闻之:意即卫、晋二国的君王都听了乐曲,但并没有丧失国土,因此它不是“卫灵公国且削”的妖象。

“何”字下脱“以”字,下文句例可证。

杨子云吊屈原:《汉书·扬雄传》“作书往往摭《离騷》文而反之,自崏山投诸一江一 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騷》。”

【译文】

解释说:“这如果不是卫灵公将要亡国,那就是晋平公将要得病,或者晋国将遭大旱的妖象。

师旷说“首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被侵占而灭亡”,卫、晋二国君王都首先听了乐曲并未亡国。

怎么知道新曲子不是师延所弹奏的呢?解释说:师延投濮水自一杀,形体腐烂在河水中,一精一气消失于污泥之中,怎么能再奏琴呢?屈原自投于汨罗一江一 而死,屈原善于写文章,师延善于奏琴,如果师延能在水中奏琴,那么屈原也能又在一江一 底写文章了。

杨子云写文章悼念屈原,屈原为什么不回答他呢?屈原活着的时候,什么文章都能写,不能回答杨子云,是由于死后变成污泥,手已经腐烂了,没有手来写文章的缘故。

屈原手腐烂了不能用来写文章,那么师延的手指腐烂了也不能用来奏琴了。

孔子面对泗水埋葬,泗水倒流,世人认为孔子神灵而能使泗水倒流。

孔子喜欢教书传授知识,就象师延爱好奏琴一样。

师延死后能在濮水之中奏琴,孔子死后为什么不能在泗水岸边教书传授知识呢?

【原文】

64·6赵简子病,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于是召进扁鹊。

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问扁鹊,扁鹊曰:“血脉治也,而怪?昔秦缪公尝如此矣,七日悟。

悟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

吾所以久者,适有学也。

帝告我晋国且大乱,五世不安,其復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

’公孙支书而藏之,于箧于是。

晋献公之乱,文公之霸(11),襄公败秦师于崤而归纵一婬一(12),此之所谓(13)。

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病必间,间必有言也。”

【注释】

董安于:参见8·9注(14)。

而怪:《史记·赵世家》作“而何怪”,应据补“何”字。

秦缪公:即秦穆公。

参见7·5注。

公孙支、子舆:两人都是春秋时秦国大夫。

五世不安:指晋献公逼死太子申生,随后四个君王奚齐、悼子、晋惠公、晋怀公又相继争夺君位事。

復:据《史记·赵世家》应作“后(後)”。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风俗通义·皇霸》亦作“后”。

未老而死:指晋文公活不到老年就会死去。

实际上晋文公死时已七十岁左右了。

霸者之子:指晋文公之子晋襄公。

男女无别:yín乱。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襄公将会使秦国发生yín乱。

具体史实不详。

于箧于是:递修本作“秦箧于是”,《史记·赵世家》作“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

应据《史记》改。

谶(chèn衬):预示吉凶的隐语。

晋献公之乱:晋献公一宠一 骊姬,逼死太子申生,立骊姬子奚齐。

另外两个公子重耳、夷吾也逃亡在外。

献公死后,晋大夫里克杀死奚齐及其弟悼子,鞭杀骊姬于市,迎立夷吾为晋惠公。

惠公死,其子怀公又迫害重耳。

大臣杀怀公,重耳由秦发兵护送回国,被立为晋君,即晋文公。

(11)文公之霸:晋文公重耳在践士(今河南原陽西南)主盟诸侯,周天子亦奉召参加,策命他为“侯伯”(霸主)。

(12)崤(xiáo淆,又读yáo摇):崤山,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襄公元年(前627年),晋国打败秦师于此。

(13)此之所谓:据《史记·赵世家》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应作“此子之所闻”。

【译文】

赵简子病了,五天不省人事,官员们都很担忧,于是召来扁鹊。

扁鹊进去看病,出来时,董安于向扁鹊打听病情,扁鹊说:“血脉正常,你为什么要大惊小怪呢?过去秦穆公曾经也是这样,七天就苏醒了。

穆公醒过来的那天,告诉公孙支和子舆说:‘我去到上帝住的地方,非常高兴。

我所以要去这么久,是因为正好有所领教埃上帝告诉我晋国将要大乱,五世不得安宁,晋国的后代将会成就霸业,但不到老年便会死去,霸主的儿子将会使你们国家发生yín乱之事。

’公孙支记下穆公的话并收藏起来,秦国的谶语就从这里出现。

晋献公引起的祸乱,晋文公的霸业,晋襄公在崤山打败秦国军队回来后纵欲yín乱,这些都是你所知道的事情。

现在赵简子的病与秦穆公的相同,不出三天,病必然好转,病好转后一定会有话要讲。”

【原文】

64·7居二日半,简子悟,告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靡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

有一熊欲授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

有罴来,我又射之,中罴,罴死。

帝甚喜,赐我一笥,皆有副。

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长也,以赐之。

’帝告我:‘晋国且襄,十世而亡,嬴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

今余将思虞舜之勋,适余将以其胃女孟姚配而十世之孙。

’”董安于受言而书藏之,以扁鹊言告简子。

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注释】

靡:据章录杨校宋本应作“广”。

各书叙此事者多作“广乐”。

授:据《史记·赵世家》应作“援”。

一:据章录杨校宋本应作“二”。

《史记》及下文亦作“二笥”。

副:备用的笥。

翟:通“狄”。

襄:据《史记·赵世家》应作“衰”。

十:据《史记·赵世家》应作“七”。

七世:七代,指晋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考公、静公七代。

嬴姓:即赵氏。

赵氏的祖先是嬴姓。

据《史记》“赵氏之先与秦共祖”,“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后来,“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周人:指卫人。

卫国的祖先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后来封于卫。

大败周人:指后来赵成侯伐卫,侵占了七十三邑。

范魁:古地名。

孟姚:人名。

十:据《史记·赵世家》应作“七”。

七世之孙:指赵武灵王,他是赵简子的七世孙。

【译文】

停了两天半,赵简子苏醒过来,他告诉其他官员说:“我去到上帝住的地方,非常高兴,与众神仙遨游在天的中央,宏丽的乐曲多番演奏,万人齐舞,不像夏、商、周三代的乐曲,乐曲声激动人心。

有一头熊想要抓我,上帝命令我射熊,我射中熊,熊死了。

有一头罴过来,我又射罴,射中罴,罴也死了。

上帝很高兴,赏赐我两个竹笥,都有备用的笥。

我看到一个小孩子在上帝身边,上帝一交一 给我一条狄犬,说:‘等到你的儿子长大以后,就把这条狄犬赐给他。

’上帝告诉我说:‘晋国将要衰败,七代以后就要灭亡,嬴姓将要在范魁之西大败卫国,但也不能占有它。

我现在思念舜的功劳,正要把他的后代的女儿孟姚许配给你的七世孙。

’”董安于听了赵简子的话后写下来收藏起,并把扁鹊说的事告诉了赵简子。

赵简子赏赐四万亩田给扁鹊。

【原文】

64·8他日,简子出,有人当道,辟之不去,从者将拘之。

当道者曰:“吾欲有谒于主君。”

从者以闻,简子召之,曰:“嘻!吾有所见子游也。”

当道者曰:“屏左右,愿有谒。”

简子屏人。

当道者曰:“日者主君之病,臣在帝侧。”

简子曰:“然,有之。

子见我何为?”

当道者曰:“帝令主君射熊与罴皆死。”

简子曰:“是何也?”

当道者曰:“晋国且有大难,主君首之。

帝令主君灭二卿,夫罢罴皆其祖也。”

简子曰:“帝赐我二笥,皆有副,何也?”

当道者曰:“主君之子将克二国于翟,皆子姓也。”

简子曰:“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长,以赐之。

’夫儿何说以赐翟犬?”

当道者曰:“儿,主君之子也。

翟犬,代之先也。

主君之子,且必有代。

及主君之后嗣,且有革政而一胡一 服,并二国翟。”

简子问其姓而延之以官。

当道者曰:“臣野人,致帝命。”

遂不见。

是何谓也?

【注释】

游:据《史记·赵世家》当作“晰”。

《风俗通义》亦作“晰”。

《史记索隐》:“简子见当道者,乃寤曰:嘻,是故吾前梦所见者,知其名子晰也。”

子晰:人名。

二卿:指晋国的中行文子和范昭子。

公元前490年,他们被赵简子打败。

罢:据伦明录涩一江一 校宋本当作“熊”。

《史记》亦作“熊”。

主君之子:指赵襄子,名无恤。

参见10·10注。

二国:指代国和知氏领地。

知氏是晋国六卿之一,公元前453年,赵襄子和韩、魏共灭知氏,瓜分了他的领地。

代:古国名。

在今河北蔚县。

公元前457年为赵襄子所灭。

襄子把它封给其侄赵周,称为代成君。

后嗣:指赵武灵王。

据《史记·赵世家》“翟”字前有“于”字。

《风俗通义》亦有“于”字。

二国:指下文所说的“中山”和“一胡一 地”。

以上事参见《史记·赵世家》。

【译文】

有一天,赵简子外出,有人挡住道路,驱赶他也不离开,随从的人准备逮捕他。

挡路的人说:“我有事要当面告诉主君。”

随从的人把他的话告诉了赵简子,简子召见了他,说:“好呀!这是我在梦中见到过的子晰埃”挡路的人说:“请屏退随从的人,有事当面告诉您。”

简子屏退了随从的人。

挡路的人说:“前些时候主君生病,我在上帝的身旁。”

简子说:“对,有这回事。

您见我在干什么呢?”

挡路的人说:“上帝命令你射熊与罴,熊罴都射死了。”

简子问:“这意味着什么呢?”

挡路的人说:“晋国将有大难,主君首当其冲。

上帝命令主君消灭二卿,那个熊罴都是他们的祖先。”

简子问:“上帝赐给我两个竹笥,都有备用的笥,意味着什么呢?”

挡路的人说:“主君的儿子将在翟战胜代国和知氏,两国都姓子。”

简子问:“我看见小孩子在上帝身边,上帝一交一 给我一条狄犬,说‘等到你的儿子长大后就把这条狄犬赐给他’,把狄犬赐给儿子是什么意思呢?”

挡路的人说:“小孩,是主君的儿子。

狄犬,是代国的祖先。

主君的儿子一定会拥有代国。

到主君的后代,将会有革新政治而穿一胡一 人衣服,在翟地吞并二国的事。”

简子问他的姓名要请他当官。

挡路的人说:“我是山野之人,只是传达上帝的命令。”

于是就不见了。

这怎么解释呢?

【原文】

64·9曰:是皆妖也。

其占皆如当道者言所见于帝前之事。

所见当道之人,妖人也。

其后晋二卿范氏、中行氏作乱,简子攻之,中行昭子、范文子败,出奔齐。

始,简子使姑布子卿相诸子,英吉,至翟妇之子无恤,以为贵。

简子与语,贤之。

简子募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之上,先得者赏。”

诸子皆上山,无所得。

无恤还曰:“已得符矣。”

简子问之,无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

简子以为贤,乃废太子而立之。

简子死,无恤代,是为襄子。

襄子既立,诱杀代王而并其地。

又并知氏之地。

后取空同戎。

【注释】

中行昭子、范文子:据《左传·定公十三年》应作“中行文子、范昭子”。

此文上下互误。

中行文子:荀寅又称中行寅,春秋时晋国大夫。

范昭子:即范吉射,又称士吉射,晋国大夫。

姑布子卿:姓姑布,名子卿。

一个相面的人。

翟妇之子:指赵简子与狄族婢女所生的儿子。

翟妇:本书《骨相篇》作“翟婢”,与《史记》同。

常山:即恒山,在今河北曲陽西北。

太子:指赵简子原先的太子伯鲁。

诱杀代王:公元前457年,赵襄子宴请代王,叫人把他当场打死,随后就发兵占领了代地。

事见《吕氏春秋·长攻篇》。

空同戎:古代少数民族,以崆峒山为姓氏。

后取空同戎:《史记·赵世家》作“其后娶空同氏,生五子。”

【译文】

解释说:这些全都是妖象。

这些妖象预示的内容,完全和挡路的人说的在上帝面前发生的事情一样。

简子所见到的挡路人是个妖人。

那以后,晋国的二卿范氏和中行氏作乱,简子攻击他们,中行文子和范昭子失败,逃亡到齐国去。

当初,简子让姑布子卿给自己的几个儿子看相,没有一个是吉相,看到狄妇生的儿子无恤时,认为他是贵人之相。

简子和无恤谈话,很器重他。

简子召集几个儿子说:“我在常山上藏有宝符,谁先找到它有赏。”

各个儿子都上山去找,谁也没有找到。

无恤回来说:“我已经找到宝符了。”

简子问这件事,无恤说:“从常山上下临代国,代国就可以占领。”

简子认为他有才能,就废掉太子而立无恤为太子。

简子死后,无恤继位,这就是赵襄子。

襄子继位以后,诱杀代王并吞并了代国土地,又吞并了知氏的领地。

后来娶空同戎女子为妻。

【原文】

64·10自简子后,十世至武灵王,吴庆入其母姓羸,子孟姚。

其后,武灵王遂取中山,并一胡一 地。

武灵王之十九年,更为一胡一 服,国人化之。

皆如其言,无不然者。

盖妖祥见于兆,审矣,皆非实事。

吉凶之渐,若天告之。

何以知天下实告之也?以当道之人在帝侧也。

夫在天帝之侧,皆贵神也,致帝之命,是天使者也。

人君之使,车骑备具,天帝之使,单身当道,非其状也。

天宫百二十,与地之王者无以异也。

地之王者,官属备具,法象天官,禀取制度。

天地之官同,则其使者亦宜钧。

官同人异者,未可然也。

【注释】

十:据《史记·赵世家》应作“七”。

武灵王:战国时赵国君王,公元前325~前229年在位。

庆、母姓羸:据《史记·赵世家》应作“广”、“女娃嬴”。

吴广:人名。

传说是舜的后代。

娃嬴:人名。

子孟姚:据《史记·赵世家》应作“孟姚也”。

这两句当作“吴广入其女娃嬴孟姚也。”

事亦见《烈女传》七。

中山:中山国,在今河北中、南部。

一胡一 地: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一带。

妖祥:这里指吉凶。

兆:征兆。

这里指赵简子梦见上帝一事。

天官百二十:汉代一些学者宣扬天上有一百二十种官,古代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一七一大 夫、八十一元士,共一百二十种官,就是模仿天官而设置的。

《五经异义》:“天子三公,一曰司徒,二曰司马,三曰司空。

九卿,二十一七一大 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

在天为星辰,在地为山川。”

参见《公羊传·桓公八年》注。

【译文】

自赵简子以后,七代传到赵武灵王,吴广献他的女儿娃嬴给武灵王,她就是上帝提到的孟姚。

从那以后,武灵王终于夺取了中山国,吞并了一胡一 地。

武灵王十九年,更换为一胡一 人的服装,国内的人也习惯了这种一胡一 装。

这一切都如挡路的人所预言的那样,没有一处不是如此。

这是吉凶通过某些征兆表现出来,就很清楚的了,全都不是真实的事情。

吉凶的苗头,好像是上天在预告一般。

根据什么知道上天不如实预告人呢?根据挡路的人在上帝的身旁。

在上帝的身旁,都是些贵神,传达上帝的命令,是上天的使者。

人君的使者,车骑全都俱备,天帝的使者,独自一人挡在路上,这不是天帝使者的样子。

天官有一百二十个,和地上君王的官数没有什么不同。

地上的君王,大小官吏俱备,效法于天官,承受上天的制度。

天上与地上的官制既然相同,那么他们的使者也应当一样。

官制相同而人不同,不能认为是正确的。

【原文】

64·11何以知简子所见帝非实帝也?以梦占知之。

楼台山陵,官位之象也。

人梦上楼台、升山陵,辄得官位。

实楼台山陵非官位也,则知简子所梦见帝者非天帝也。

人臣梦见人君,人君必不见,又必不赐。

以人臣梦占之,知帝赐二笥、翟犬者,非天帝也。

非天帝,则其言与百鬼游于钧天,非天也。

鲁叔孙穆子梦天压己者,审然,是天下至地也。

至地,则有楼台之抗,不得及己。

及己,则楼台宜坏。

楼台不坏,是天不至地。

不至地,则不得压己。

不得压己,则压己者,非天也,则天之象也。

叔孙穆子所梦压己之天非天,则知赵简子所游之天非天也。

【注释】

非天帝:意即梦见楼台山陵只是当官的征兆。

楼台山陵并不是官位,因此也可以推断梦见的天帝是一种征兆,并不真是天帝。

叔孙穆子:叔孙豹。

参见71·12注。

以上事参见《左传·昭公四年》。

【译文】

根据什么知道简子所梦见的上帝不是真实的上帝呢?根据梦来推断可以知道这一点。

楼台山陵,是官位的象征。

人梦见上楼台、登山陵,往往可以获得官位。

实际上楼台山陵并不是官位,就可知简子所梦见的天帝并不真是天帝。

臣子梦见君王,君王一定没有见过臣子,也必然不会赏赐臣子。

根据臣子的梦来推测,知道梦中上帝赐给简子两个竹笥和一条狄犬,这个天帝并不是真天帝。

不是真天帝,那么简子说他和百鬼在天中央遨游,那并不是真的天堂。

鲁国叔孙穆子梦见天压住了自己,如果真是这么回事,这是天掉到地上来了。

天掉到地上,就有楼台顶住它,不会压倒叔孙穆子自己的身上。

如果压到他自己的身上,那么楼台该是被压坏了。

楼台没有压坏,这是天没有掉到地上。

天没有掉到地上,就不会压到他自己的身上。

不会压到他自己的身上,那么压到他自己身上的,就不是天了,而是天的象征。

叔孙穆子所梦见的压在自己身上的天不是天,那么就知道赵简子所遨游的天也并不是天。

【原文】

64·12或曰:“人亦有直梦,见甲,明日则见甲矣。

梦见君,明日则见君矣。”

曰:然。

人有直梦,直梦皆象也,其象直耳。

何以明之?直梦者,梦见甲,梦见君,明日见甲与君,此直也。

如问甲与君,甲与君则不见也。

甲与君不见,所梦见甲与君者,象类之也。

乃甲与君象类之,则知简子所帝者象类帝也。

且人之梦也,占者谓之魂行。

梦见帝,是魂之上天也。

上天犹上山也。

梦上山,足登山,手引木,然后能升。

升天无所缘,何能得上?天之去人以万里数。

人之行,日百里,魂与体形俱,尚不能疾,况魂独行,安能速乎?使魂行与形体等,则简子之上下天,宜数岁乃悟,七日辄觉,期何疾也?

【注释】

直梦:直接应验了的梦。

《潜夫论·梦列篇》:“凡梦,有直,有象,有一精一,有想,有人,有感,有时,有反,有病,有性。”

《淮南子·地形训》高注:“悟如其梦,故曰直梦。”

“见甲”前依文例当有“梦”字。

象:王充指的是由“陽气”构成的虚象。

以万里数:王充认为天是个实体,距地有六万里。

参见本书《谈天篇》。

【译文】

有人说:“人也有直接应验了的梦,梦见某甲,第二天就见到某甲了。

梦见君王,第二天就见到君王了。”

解释说:确实如此。

人有直接应验的梦,直梦全都是虚像,这种虚象不过是直接应验的罢了。

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所谓直梦梦见某甲,梦见君王,第二天见到某甲和君王,这就叫直梦。

如果去问某甲和君王,某甲与君王则没有见到他。

某甲与君王没有见到他,他所梦见的某甲与君王,只是类似某甲与君王的虚象。

用某甲与君王的虚象来类推这件事,就知道简子所梦见的天帝只是类似天帝的虚象而已。

况且人所做的梦,占卜者认为它是魂在行动。

梦见天帝,是魂到天上去了。

上天如同登山。

梦见上山,足登山路,手攀树木,然后才能登上去。

升天没有可以登攀的东西,怎么能上得去呢?天距离人要以万里计算。

人行走,每天不过一百里,魂与形体在一起,尚且不能走得很快,何况魂单独行走,怎么能走得快呢?假使魂行走的速度与形体相等,那么简子上天下地,应该几年才能苏醒,七天就醒过来,为什么往返得这么快呢?

【原文】

64·13夫魂者,一精一气也,一精一气之行与云烟等,案云烟之行不能疾。

使魂行若蜚鸟乎?行不能疾。

人或梦蜚者,用魂蜚也,其蜚不能疾于鸟。

天地之气尤疾速者,飘风也。

飘风之发,不能终一日。

使魂行若飘风乎,则其速不过一日之行,亦不能至天。

人梦上天,一卧之顷也,其觉,或尚在天上,未终下也。

若人梦行至雒陽,觉,因从雒陽悟矣。

魂神蜚驰何疾也!疾则必非其状,必非其状则其上天非实事也。

非实事则为妖祥矣。

夫当道之人,简子病,见于帝侧,后见当道象人而言,与相见帝侧之时,无以异也。

由此言之,卧梦为陰侯,觉为陽占,审矣。

【注释】

蜚:通“飞”。

飘风:狂风,大风。

雒陽:即洛陽。

陰侯:梦中出现的征兆。

陽占:醒时见到的征兆。

参见《潜夫论·梦烈篇》。

【译文】

魂,是一精一气,一精一气行走和云烟相同,经考察云烟飘行不能很快。

要说魂行如同飞鸟一样吗?魂行就不能很快。

人有时梦见在飞行,是靠魂在飞,它飞行的速度并不比鸟快。

天地之气中速度最快的,是狂风。

狂风吹起来,不能吹一整天。

要说魂行如同狂风一样吗?那么它的速度不过是狂风一天的距离,也不能到达天上。

人梦见上天,不过睡一觉那么短的时间,醒来的时候,感到自己也许还在天上,而没有最终回到地上来。

好像有人做梦到了洛陽,醒来的时候,就感到自己是在洛陽醒过来的了。

简子的魂神飞驰何等的迅速啊!飞得极快就一定不是他的样子,一定不是他的样子那么他上天就不是实事了,不是实事就是表示吉凶的征兆了。

那个挡路的人,简子病中见到他在上帝身旁,后来见他挡在路上像人一样的说话,和在上帝身旁相见的时候,没有什么不同。

由此说来,睡梦中出现的征兆是“陰侯”,醒时看到的征兆是“陽占”。

这就很清楚了。

【原文】

64·14赵襄子既立,知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予之;请地于赵,赵不予。

知伯益怒,遂率韩、魏攻赵襄子。

襄子惧,乃奔保晋陽。

原过从,后,至于托平驿,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

予原过竹二节,莫通,曰:“为我以是遗赵无恤。”

既至,以告襄子。

襄子齐三日,亲自割竹,有赤书曰:“赵无恤,余霍大山陽侯,天子。

三月丙戌,余将使汝灭知氏,汝亦祀我百邑,余将赐汝林一胡一 之地。”

襄子再拜,受神之命(11)。

是何谓也?

【注释】

知伯:指知瑶,春秋末晋国执政大夫之一。

晋陽: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原过:人名,赵襄子的属官。

从:指跟着逃跑。

托平驿:据《史记·赵世家》应为“王泽”。

王泽:古地名,在今山西新绛东南。

齐:通“斋”。

斋戒。

豁:据《史记·赵世家》当为“剖”。

《风俗通义·皇霸》亦作“剖”。

大:据递修本应作“太”,下文“霍大山”的“大”字同此。

霍太山:一称霍山、太岳山,在今山西中部。

《水经注》:“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陽,即霍太山。”

据《史记·赵世家》“山”字应重。

天子:据《史记·赵世家》应为“天使”。

百邑:古地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南。

林一胡一 :古代一胡一 族的一支。

林一胡一 之地:指今山西朔县西北至内蒙古包头市以南一带。

(11)命:《史记》、《风俗通义》并作“令”。

以上事参见《史记·赵世家》。

【译文】

赵襄子继位后,知伯更加骄横,他向韩国和魏国索取土地,韩国和魏国给予了他;他向赵国索取土地,赵国不给。

知伯更是发怒,于是率领韩、魏进攻赵襄子。

襄子惧怕,于是逃跑出去守住晋陽。

原过随他逃跑,落在后边,到达王泽,看到三个人,自腰带以上部分看得见,自腰带以下部分看不见。

三人给原过两节竹子,竹节不通,说:“为我们把这两节竹子赠送给赵无恤。”

原过赶上赵襄子,把这件事告诉了襄子。

襄子斋戒三天,亲自剖开竹子,竹子里有红字,写的是:“赵无恤,我是霍太山山陽侯,是天使。

三月丙戌日,我将让你消灭知氏,你也要在百邑祭祀我,我将把林一胡一 之地赐给你。”

襄子拜了两拜,接受了神的指示。

这怎么解释呢?

【原文】

64·15曰:是盖襄子且胜之祥也。

三国攻晋陽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板。

襄子惧,使相张孟谈私于韩、魏,韩、魏与合谋,竟以三月丙戌之日,大灭知氏,共分其地。

盖妖祥之气象人之形,称霍大山之神,犹夏庭之妖象龙,称褒之二君,赵简子之祥象人,称帝之使也。

何以知非霍大山之神也?曰:“大山,地之体,犹人有骨节,骨节安得神?如大山有神,宜象大山之形。

何则?人谓鬼者死人之一精一,其象如生人之形。

今大山广长不与人同,而其精神不异于人。

不异于人,则鬼之类人。

鬼之类人,则妖祥之气也。

【注释】

三国:指韩、魏和知氏。

汾水:今山西汾河。

板:指古代筑墙用的板,一般宽二尺,合今一尺多。

《公羊传》何休注:“入尺曰板。”

相:官名。

张孟谈:人名。

大:据《史记·赵世家》当作“反”。

称褒之二君:传说夏朝将要灭亡时,宫廷中出现两条龙相斗,自称是褒国的两位国君。

事见《国语·郑语》,参见本书《异虚篇》。

鬼:王充反对人死精神为鬼的说法,但他承认“陽气”可以构成鬼象。

妖祥之气:构成妖祥的气,即陽气。

【译文】

解释说:这大概是赵襄子将要取胜的预兆吧。

三国进攻晋陽一年多,引汾河水灌晋陽城,城只差三板就要淹没了。

襄子惧怕,派相官张孟谈和韩、魏私下谈判,韩、魏与赵合谋,竟然在三月丙戌日那天,反而灭掉了知氏,三国共分了知氏的领地。

大概是妖祥之气像人的形状,自称是霍太山的神,如同夏朝宫廷的妖象像龙,自称是褒国的两位君王一样。

赵简子遇到的妖象像人,自称是天帝的使者。

根据什么知道不是霍太山的神呢?解释说:太山,是地的形体,好比人有骨节一样,骨节怎么会成为神呢?如果霍太山有神,这个神应该像霍太山的形状。

为什么呢?人们认为鬼是死人的精神变的,它的形象如同活人的形象。

现在霍太山又广又长与人不相同,而它的精神却和人没有一点不同。

和人没有一点不同,那就不是山神而是鬼类似于人。

鬼类似于人,那就是妖祥之气构成的了。

【原文】

64·16秦始皇帝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星坠下,至地为石。

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

始皇闻之,令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家人诛之,因燔其石。

妖,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陰平野,或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我遗镐池君。”

因言曰:“今年祖龙死。”

使者问之,因忽不见,置其璧去。

使者奉璧具以言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不过知一岁事。”

乃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

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一江一 所沉璧也(11)。

明三十七年(12),梦与海神战,如人状。

是何谓也?

【注释】

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

荧惑:即火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

守:迫近,侵犯。

心:心宿,二十八宿之一。

荧惑守心:迷信说法认为这是凶兆。

据本书《语增篇》“民或刻其石”,此句前当有“民或”二字。

《汉书·五行志》亦有“民或”二字。

地分:国土分裂。

指国家的统一被破坏,出现割据局面。

御史:官名,主要掌管纠察。

妖: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当作“秋”。

野: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当作“舒”。

关东:今河南函谷关以东。

华陰:今陕西华陰。

平舒:古地名,在今华陰西北。

《水经注》十九云:“渭水又东经平舒北,城枕渭滨,半破沦水,南面通衢。

昔秦之将亡也,一江一 神返璧于华陰平舒道,即其处也。”

镐(hào号)池:古池名,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

镐池君:谓水神。

今:当作“明”。

三十六年言祖龙死,果三十七年始皇崩,其言验。

祖龙:指秦始皇。

《史记》裴骃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

御府:掌管制造和供一应宫廷服饰的机构。

(11)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

(12)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

【译文】

秦始皇帝三十六年,荧惑星侵犯心宿,有星从天坠下来,到地上变为石头。

有老百姓在这块殒石上刻字:“始皇当死国土分裂。”

始皇听见这件事,命令御史追查,没有人承认,就把住在殒石旁的人全部抓来杀掉,随着烧毁了这块殒石。

秋天,秦始皇的使者在晚上从关东路过华陰平舒,有人拿着一块璧拦住使者,说:“请为我把璧赠送给镐池君。”

随着又说:“明年祖龙要死了。”

使者想问这件事,忽然这个人就不见了,留下那块璧就离开了。

使者献上璧并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报告了秦始皇。

秦始皇沉默很久,说:“山鬼只不过知道一年以内的事情。”

于是又说:“‘祖龙’是人的祖先。”

让御府官来看这块璧,原来是二十八年出巡时沉入一江一 中的那块璧。

第二年是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梦见与海神一交一 战,海神像人的形状。

这怎么解释呢?

【原文】

64·17曰:皆始皇且死之妖也。

始皇梦与海神战,恚怒,入海,候神射大鱼,自琅邪至劳、成山不见。

至之罘山,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旁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到沙丘而崩。

当星坠之时,荧惑为妖,故石旁家人刻书其石,若或为之,文曰“始皇死”,或教之也。

犹世间童谣,非童所为,气异之也。

【注释】

劳:即崂山,在今山东崂山县。

成山:又称荣成山,在今山东荣成县东北。

劳、成山:《史记·秦始皇本纪》作“荣成山”。

之罘(fú浮)山:亦作芝罘,在今山东烟台市北。

平原津:古黄河渡口名,在今山东平原县南境。

沙丘:古地名,在今河北巨鹿东南。

以上事参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若或为之:好像有什么东西让人这样刻的。

意思是,其实不是人有意刻的,而是“陽气”诱人刻的。

气:指“陽气”。

王充认为,童谣是“陽气”诱导儿童唱出来的。

参见本书《订鬼篇》。

【译文】

解释说:这些全是秦始皇将要死去而出现的妖象。

始皇梦见和海神一交一 战,很愤怒,就乘船入海,等候射杀象征海神的大鱼,从琅邪山直到劳山、成山都没有看见大鱼。

到了之罘山,回来时看见了大鱼,射死一条大鱼,于是沿着海岸向西航行到达平原津渡口秦始皇就病了,到了沙丘秦始皇就死了。

当天上的星坠下之时,荧惑出现妖象,所以殒石旁的家人刻写字在殒石上,好像是有什么东西让人刻石的,刻的字是“始皇死”,好像是有什么东西教人这样刻的。

如同世间上的童谣,不是儿童所编造的,是“陽气”诱导他们唱的。

【原文】

64·18凡妖之发,或象人为鬼,或为人象鬼而使,其实一也。

晋公子重耳失国,乏食于道,从耕者乞饭。

耕者奉块土以赐公子,公子怒。

咎犯曰:“此吉祥,天赐土地也。”

其后公子得国复土,如咎犯之言。

齐田单保即墨之城,欲诈燕军,云“天神下助我。”

有一人前曰:“我可以为神乎?”

田单却走再拜事之,竟以神下之言闻于燕军。

燕军信其有神,又见牛若五采之文,遂信畏惧,军破兵北。

田单卒胜,复获侵地。

此人象鬼之妖也。

【注释】

人象鬼而使:有的是人像鬼而活动。

王充认为这种人和“鬼”起的作用一样,也是“陽气”在作怪,所以也属于妖象。

参见本书《订鬼篇》。

咎犯:参见18·9注。

以上事参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田单:战国时齐国将领。

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以功封安平君,后入赵为相,封平都君。

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田单保即墨之城:此事发生在公元前279年。

燕将乐毅破齐,连下七十余城。

田单率领宗人走保即墨,被推为将军,据城拒燕军。

燕昭王死,他施反间计于燕惠王,使之调走乐毅,以骑劫代将。

又故示虚弱,遣使约降于燕,乘敌不备,用火牛阵突袭燕军,大获全胜,一举收复七十余城,迎襄王复位。

此处文与《史记》有异。

五采:青、赤、黄、白、黑五色。

牛若五采之文:据《史记·田单列传记载》;田单在夜间从即墨城中赶出许多牛,牛角上带尖刀,身上绑着画有五彩龙纹的红丝绸。

牛群冲向燕军,后面跟着齐军,使燕军看到非常害怕。

北:败。

侵地:指被燕军侵占的土地。

【译文】

凡是妖象出现,有的是像人形的鬼,有的是人像鬼而活动,其实质都是一样的。

晋公子重耳逃亡别国,在路上断绝了粮食,向耕田的人乞讨饭食。

耕田的人献上一块土给公子,公子很冒火。

咎犯说:“这是吉祥的征兆,是上天赐给你土地。”

事后公子重建国家收复了国土,完全像咎犯所讲的一样。

齐国的田单守卫即墨城,想欺骗燕军,说“有天神下来帮助我。”

有一个人上前说:“我可以成为神吗?”

田单退走两次拜他,侍奉他为神,终于把神从天上下来帮助齐国的话传到了燕军那里。

燕军相信齐国有神帮助,又看见牛身上好像有五色花纹,于是更加相信而害怕,燕军被攻破吃了败仗。

田单终于获胜,又收复了被侵占的国土。

这是人像鬼的妖象。

【原文】

64·19使者过华陰,人持璧遮道,委璧而去,妖鬼象人之形也。

夫沉璧于一江一 ,欲求福也。

今还璧,示不受物,福不可得也。

璧者,象前所沉之璧,其实非也。

何以明之?以鬼象人而见,非实人也。

人见鬼象生存之人,定问生存之人,不与己相见,妖气象类人也。

妖气象人之形,则其所赍持之物,非其物矣。

“祖龙死”,谓始皇也。

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

人,物类,则其言祸亦放矣。

【注释】

己:指看见鬼的那个人。

人、物类:指上文所说的持璧者和璧都是一种类似于人和璧的虚象。

放:通“仿”。

相似。

【译文】

秦始皇的使者路过华陰,有人拿着璧拦在路上,又放下璧而离去,是妖气构成的鬼像人的形状。

沉璧在一江一 中,是想祈求福佑。

现在水神把璧归还秦始皇,是表示他不接受礼物,秦始皇就不可能获得福佑。

这块璧,像从前沉于一江一 中的那块璧,其实并不是同一块璧。

用什么证明它呢?根据鬼像人的形状而出现,它并不是真实的人来证明。

有人看见鬼像是某个活着的人,一定会去问这个活着的人,这个活着的人并没有与自己见过面,是妖气构成的鬼像人的形状。

妖气构成的鬼像人的形状,那么它所拿着的璧,就不是真的璧。

“祖龙死”,说的是秦始皇。

祖,是人的祖先;龙,是君王的象征。

人和物都是类似的虚象,那么所预言的祖龙死也只是一种比方而己。

【原文】

64·20汉高皇帝以秦始皇崩之岁,为泗上亭长,送徒至骊山。

徒多道亡,因纵所将徒,遂行不还。

被酒,夜经泽中,令一人居前。

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道,愿还。”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1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两。

径开,行数里,醉因卧。

高祖后人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之。

人曰:“妪何为哭?”

妪曰:“人杀吾子。”

人曰:“妪子为何见杀?”

妪曰:“吾子,白帝子,化为蛇当径,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

人以妪为妖言,因欲笞之,妪因忽不见。

何谓也?

【注释】

经:当依《史记》作“径”。

经本小道,而用为动词。

白帝:汉代陰陽五行说中的五天帝之一。

五天帝指东方苍帝,西方白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

以上事参见《史记·高祖本纪》。

依本篇文例,“何”字前当有“是”字。

【译文】

汉高皇帝在秦始皇死的那一年,当泗上亭长,押送服劳役的人去骊山。

役徒大部分在半路上逃跑了,高祖随着放走了所要押送的役徒,于是役徒全都走了不再回来。

高祖带着酒意,于夜间在大泽中小道上行走,让一个人走在前头。

走在前头的人回来报告说:“前面有大蛇挡在路上,请往回走吧。”

高祖醉了,说:“壮士行路,怕什么1于是往前走,拔剑砍斩大蛇,于是大蛇被分成两截。

小道通了,走了几里路,高祖由于酒醉而躺下来。

跟随高祖而落在后边的人走到斩蛇的地方,有一个老妇人在夜间哭这条蛇。

后边来的人问:“老妇为什么事痛哭?”

老妇说:“有人杀了我的儿子。”

后边的人问:“你的儿子为什么被杀呢?”

老妇说:“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变化成蛇挡在小道上。

现在,赤帝的儿子斩杀了他,所以我痛哭。”

后边的人认为老妇说的是妖言,因此想用鞭子打她,老妇人忽然不见了。

这怎么解释呢?

【原文】

64·21曰:是高祖初起威胜之祥也。

何以明之?以妪忽然不见也。

不见,非人,非人则鬼妖矣。

夫以妪非人,则知所斩之蛇非蛇也。

云白帝子,何故为蛇夜而当道?谓蛇白帝子,高祖赤帝子,白帝子为蛇,赤帝子为人。

五帝皆天之神也,子或为蛇,或为人。

人与蛇异物,而其为帝同神,非天道也。

且蛇为白帝子,则妪为白帝后乎?帝者之后,前后宜备,帝者之子,官属宜盛。

今一蛇死于径,一妪哭于道,云白帝子,非实,明矣。

【注释】

前后宜备:指前后应该有开道和护卫的随从。

【译文】

解释说:“这是高祖刚刚兴起威力胜人的祥兆。

用什么来证明呢?根据老妇人忽然不见来证明。

忽然不见,必不是人,不是人那就是鬼妖了。

由于老妇不是人,就可知高祖斩杀的蛇不是蛇。

说是白帝的儿子,为什么变为蛇在夜间挡在小道上呢?说蛇是白帝的儿子,高祖是赤帝的儿子,白帝的儿子为蛇,赤帝的儿子却为人。

五帝都是天上的神,有的儿子为蛇,有的儿子却为人。

人和蛇是不同的物类,而他们的父亲都是五帝之一同为天神,这不符合天道。

况且蛇是白帝的儿子,那么老妇是白帝的妻子吗?白帝的妻子,前后该有随从,白帝的儿子,官员下属应该很多。

现在一条蛇死在小道上,一个妇人在小道上痛哭,说他是白帝的儿子,并不是真实的,就很明白了。

【原文】

64·22夫非实则象,象则妖也,妖则所见之物皆非物也,非物则气也。

高祖所杀之蛇非蛇也,则夫郑厉公将入郑之时,邑中之蛇与邑外之蛇斗者非蛇也,厉公将入郑,妖气象蛇而斗也。

郑国斗蛇非蛇,则知夏庭二龙为龙象。

为龙象,则知郑子产之时龙战非龙也。

天道难知,使非,妖也;使是,亦妖也。

【注释】

郑厉公:春秋时郑国君王,公元前700~前697年在位。

郑:指新郑,郑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

郑厉公将入郑:厉公与兄昭公争夺君位,厉公失败逃亡,后又率兵打回都城,杀昭公。

传说在这之前,都城南门中有内蛇和外蛇争斗,内蛇死,当时认为是厉公将取胜的征兆。

参见《左传·庄公十四年》、《洪范五行传》。

邑:指郑国都城新郑。

龙战:传说子产掌权时,都城外一条河中有龙相斗。

当时郑国较弱,因此“龙斗”被认为是郑国将要和大国发生战争而遭失败的征兆。

但因为子产采取了措施,避免了战争,征兆并没有应验。

参见《左传·昭公十九年》、《汉书·五行志》。

【译文】

不真实则是虚象,虚象则是妖,是妖那么所见到的东西就不是真实的物,不是真实的物则是陽气了。

高祖斩杀的那蛇不是真实的蛇,郑厉公将要进入都城新郑时,妖气像蛇的形状而相斗。

郑国相斗的蛇不是真实的蛇,那么可知夏朝宫廷里出现的两条龙是陽气构成的龙象,是龙象,那么可知郑国子产时互相争斗的龙不是真正的龙。

天道难以知晓,如果不是龙、蛇;那么就是妖象;如果是龙、蛇,那么也还是妖象。

【原文】

64·23留侯张良椎秦始皇,误中副车。

始皇大怒,索求张良。

张良变姓名亡匿下邳。

常闲从容步游下邳泗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泗下,顾谓张良:“孺子下取履1良愕然,欲殴之,以其老,为强忍下取履,因跪进履。

父以足受履,笑去。

良大惊,父去里许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期此。”

良怪之,因跪曰:“诺。”

【注释】

留侯:张良的封爵。

“留”是他的封地,在今一江一 苏沛县东南。

椎:同“槌”。

副车:随从的车。

古代天子出行,有副车三十六乘。

下邳(pī批):古县名。

在今一江一 苏邳县南。

泗:据《史记·留侯世家》当作“圯”。

下同。

圯(yí宜):桥。

直:特地,故意。

【译文】

留侯张良槌杀秦始皇,误中随从的车。

始皇大怒,命令搜捕张良。

张良改名换姓逃跑去躲藏在下邳。

张良经常闲适从容地在下邳桥上散步游览,有一个老头穿着粗布衣来到张良散步的地方,故意把他的鞋掉到桥下去,看着张良说:“小后生到桥下面去给我捡鞋子。”

张良很惊呀,想揍这位老头,因为老头年纪大,勉强忍气到桥下面捡鞋子,接着跪下奉上鞋子,老头用脚接受鞋,笑着离开了。

张良很惊奇。

老头走了一里左右又回来,说:“后生有出息可把本事传给你。

五天以后天刚亮时,和我在此相见。”

张良很奇怪,就跪下说:“好的。”

【原文】

64·24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复往,父又已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来,喜曰:“当如是矣。”

出一篇书,曰:“读是则为帝者师。

后十三年,子见我济北,谷成山下黄石即我也。”

遂去,无他言,弗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一习一 读之。

是何谓也?

【注释】

济北:郡名,在今山东东平、秦安、济南、庆云一带。

谷成山:在今山东东阿南。

《太公兵法》:传说是姜太公著的一部兵书,已佚。

以上事参见《史记·留侯世家》。

【译文】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去那里,老头已经先在那里了,很不高兴地说:“和老年人约会,迟到,怎么回事呢?回去!五天后早点来见面。”

五天后鸡叫时张良又去,老头又已经先在那里了,又不高兴地说:“又迟到,怎么回事呢?回去!五天后再早点来。”

五天后,张良未到半夜就去了,一会儿,老头来到,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埃”老头拿出一本书,说:“读了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

十三年后,你在济北来见我,谷成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于是就离开了,没有说其他的话,也不再见张良。

第二天张良看这本书,是一部《太公兵法》。

张良因此很珍奇这部书,熟读这部书。

这怎么解释呢?

【原文】

64·25曰:是高祖将起,张良为辅之祥也。

良居下邳,任侠,十年陈涉等起,沛公略地下邳,良从,遂为师、将,封为留侯。

后十三年,后高祖过济北界,得谷成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及留侯死,并葬黄石。

盖吉凶之象神矣,天地之化巧矣,使老父象黄石,黄石象老父,何其神邪!

【注释】

十年:《史记·留侯世家》作“后十年”。

陈涉:即陈胜(?~公元前208年),字涉,陽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后:据递修本应作“从”。

《史记》亦作“从”。

葆:通“宝”。

【译文】

这是汉高祖将要兴起,张良成为辅佐的吉兆。

张良隐居在下邳,仰强扶弱,十年后陈涉等人起兵,沛公占领下邳,张良跟随沛公,沛公于是以张良为师、将,封张良为留侯。

十三年后,张良随高祖经过济北界,遇到谷成山下的黄石。

取回来极尊贵地祭祀它。

等到留侯死时,与黄石同时下葬。

大概吉凶之象很神奇,天地的变化很巧妙,让老头像黄石,黄石像者老头,多么神妙啊!

【原文】

64·26问曰:“黄石审老父,老父审黄石耶?”

曰:石不能为老父,老父不能为黄石。

妖祥之气见,故验也。

何以明之?晋平公之时,石言魏榆。

平公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

对曰:“石不能言,或凭依也。

不然,民听偏也。”

夫石不能人言,则亦不能人形矣。

石言,与始皇时石坠车郡,民刻之,无异也。

刻为文,言为辞。

辞之与文,一实也。

民刻文,气发言,民之与气,一性也。

夫石不能自刻,则亦不能言。

不能言,则亦不能为人矣。

《太公兵法》,气象之也。

何以知非实也?以老父非人,知书亦非太公之书也。

气象生人之形,则亦能象太公之书。

【注释】

据递修本,“曰”字下有“黄”字。

魏榆:古地名,在今山西榆次市。

《元和郡志》:“太原郡榆次,汉旧县,春秋时,晋魏榆地。

《史记》秦庄襄王二年,使蒙骜攻赵魏榆。”

偏:《左传》作“滥”。

杜注:“滥,失也。”

以上事参见《左传·昭公八年》。

车:据递修本应作“东”。

东郡:郡名,在今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

【译文】

问道:“黄石真能变老人,老人真能变黄石吗?”

回答说:黄石不能变老人,老人不能变黄石。

妖祥之气出现,所以有征兆。

用什么来证明呢?晋平公的时候,魏榆的石头说了话。

平公问师旷:“石头为什么说话?”

师旷回答说:“石头不能说话,是有什么东西凭借石头说话。

如不是这样,就是老百姓听错了。”

石头不能说人的话,那么也就不能变成一人 的形状。

石头说话,与秦始皇时候殒石坠一落 在东郡,老百姓在石头上刻字,没有什么不同。

雕刻出来就是文字,说出来就是言辞。

言辞与文字,实质上是一样的。

老百姓雕刻文字,气能发出语言,老百姓与气,性质是一样的。

石头不能自己刻自己,那么也就不能说话。

不能说话,那也就不能变成一人 了。

《太公兵法》是陽气构成的虚象。

根据什么知道它不是真实的呢?根据老人不是真实的人,可知书也不是太公的书。

陽气能构成像活人的形状,那么也能构成像太公之书那样的书。

【原文】

64·27问曰:“气无刀笔,何以为文?”

曰:鲁惠公夫人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掌,曰:“为鲁夫人”。

晋唐叔虞文在其手,曰:“虞”。

鲁成季友文在其手,曰“友”。

三文之书,性自然;老父之书,气自成也。

性自然,气自成,与夫童谣口自言,无以异也。

当童之谣也,不知所受,口自言之。

口自言,文自成,或为之也。

推此以省太公钓得巨鱼,刳鱼得书,云“吕尚封齐”,及武王得白鱼,喉下文曰“以予发”,盖不虚矣。

因此复原《河图》、《洛书》言兴衰存亡、帝王际会,审有其文矣。

皆妖祥之气,吉凶之端也。

【注释】

鲁惠公、仲子:参见23·19注。

晋唐叔虞:即唐叔虞。

参见54·8注。

鲁成季友:即公子友。

参见54·8注。

刳(kū哭):剖开。

吕尚封齐:《说苑》:“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三日三夜,鱼无食者。

与农人言,农人者,古之老贤人也,谓望曰:‘子将复钓,必细其纶,芳其饵,徐徐而投之,无令鱼骇。

’望如其言,初下得鲋,次得鲤,刳腹得书,书文曰‘吕望封于齐’。”

发:指周武王姬发。

事见《尚书中侯·合符后》。

帝王际会:指帝王遇到祥瑞,即帝王的兴起。

【译文】

问道:“气没有刀笔,用什么写成文字呢?”

回答说:鲁惠公的夫人仲子,生下来就有字在她的手掌上,字是“为鲁国君的夫人”这几个字。

晋唐叔虞有文字在他的手上,字是“虞”字。

鲁成季友有字在他的手上,字是“友”字。

三个人手掌上的字是天生就有的;老人所传的书,是陽气自然形成的。

天生就有的,气自然形成的,和那些童谣是儿童口里自己说出来的,没有什么不同。

倘若童谣,不知是谁传授的,是儿童口中自说的。

童谣由口中自说,手上的文字自然形成,都象是有什么东西造成的。

从这里推测知道太公钓得一条大鱼,剖开鱼得到一本书,书上说:“吕尚将封在齐”,以及周武王得到白鱼,喉下有文字:“把天下给姬发”,大概都不会是虚假的了。

由此又考察《河图》、《洛书》上所说的国家的兴衰存亡、帝王的兴起,确实有那些文字了。

这些全都是妖祥之气构成的,是吉凶的征兆。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论衡》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题解】“纪妖”就是考订怪异之事的意思《论衡》纪妖篇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