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害交关的生命意义第九篇《子罕》,可以说是《论语别裁》子罕第九

论语别裁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论语别裁

论语别裁 - 子罕第九

论语别裁

子罕第九

利害交关的生命意义

第九篇《子罕》,可以说是第五篇《公冶长》、第六篇《雍也》两篇内容的引申。

多半是讲孔子的思想,与学问教育的观点,以及一般历史思想观念的阐扬。

第一句话是: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一句话,我们要特别注意。

由这一篇的记载,就知道孔子平常很少讲“利”。

所谓“利”,现代的观念每每就只对钱财而言,而在这里的内容,同时也具有“利害关系”的意思,我们听了这句话好像有点不大服气,因为我们平常也似乎不大谈利害的关系。

其实不然,仔细研究起来,尤其研究历史,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随时随地,打利害关系的主意。

尤其春秋战国期间,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国与国之外交,随时随地都在利害的观点上。

我们知道中国的法家,荀子、韩非子,尤其韩非子有一篇《说难》,就谈到说话之难。

在春秋战国时候还没有考试,人要取得功名富贵、事业地位,多半要靠游说。

所谓游说之士,并不是乱吹就行,必须要学问渊博,同时具备丰富的现代知识。

去见各国的领一导一人,拿出个人的特别见解,指出当时的利害关系,所谓动之以利害,取得人主的信任,就可荣获功名地位。

所以这句话中“利”字的涵义,我们先要了解。

对人“说之以利害”,几乎没有人不动心的,人生能做到对一切名利无动于衷,就是真正最高的学问。

由这一篇书看,孔子讲不讲利害?“罕言利”,并不是绝对不讲,而是很少讲。

如果我们想象到一个圣人,绝对不讲利害关系,那也是过分地“高推圣境”,是绝不可能的事。

其次,孔子讲不讲命?后世以算命看相的“命”为命,但是这里的命是广义的,包涵生命来源的意义而言。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在说生命的来源,尤其说生命是神所创造的,几乎每个宗教都有类似的说法。

但由宗教发展到哲学、科学,一直到现在,究竟生命的来源怎样?还没有搞清楚。

从这一点,可见人类文化,不论东方、西方,都还幼稚可笑,对人类本身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宗教家解决不了而演变成哲学,哲学家解决不了而发展成科学,科学家分门别类去追究,向太空、向物理、向医学追究,都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是中国人不大追究生命来源这个问题,尤其孔子思想,在下论中就提到“未知生,焉知死?”

不要问,所以对于“命”,孔子很少讲。

因此,学校里念哲学的人、教哲学的人,并非真通哲学,只能说是替哲学家传播哲学知识。

真正哲学家,都不是学哲学出身的。

曾有一个在日本学医的学生说,学了医以后,感到痛苦,反而对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发生许多怀疑,所以需要学哲学,否则脑子要崩溃。

他这个意见很对,但从书本上学哲学很糟糕,结果只成为一个哲学书呆子,而不是哲学家。

真正的哲学家大多不是学哲学出身的,像现在流行的存在主义,也是一个医生搞出来的。

很多人懂得哲学而不是哲学家,譬如乡下没有读过书的人,往往就是大哲学家。

去问一位乡下老太太,这样大热天为什么还工作得那样辛苦?她说:“命不好啊!”这是大哲学家,她辛苦了还是心安理得,没有烦恼痛苦。

真有哲学知识的人,没有她痛快。

所以有许多学哲学的,最后学疯了,究竟人生为了什么?越搞越不清楚,后来觉得人生没有道理,为了解决自己,弄到只好自一杀,这就是不懂命。

孔子在教育方面,知道哲学上生命来源的道理,很难讲得清楚,所以很少讲。

第三,孔子很少说“仁”,这是一个大问题了。

我们讲中国文化,动辄讲孔子,而且动辄讲孔子思想中心的仁道。

现在我们根据《论语》,至少它的内容是孔子学生们直接的记载,这不能不承认的。

而这里说孔子很少说“仁”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但这里又说孔子很少讲仁;再说《论语》第四篇就是《里仁》,全篇都是有关仁的记载,这不是矛盾吗?所以我们讲《里仁》篇的时候,有一个重点,那里所讲的只是仁的作用、仁的一性一质,对于“仁”本身究竟是什么,《里仁》篇中并没有下定义。

所以这里说孔子很少讲“利”,很少讲“命”,很少讲“仁”。

这三种中心问题都很难讲。

现在讲到这里,我们暂时保留,因为下论讲到时,大家可以从《论语》全书中,自己找出答案。

历史文化先驱

下面继续叙述孔子。

达巷一党一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是一个地名。

一党一人的一党一不是现代观念的一党一,古代所谓一党一,就是地方社会的观念。

在达巷这地方有人说,伟大的孔子,有这样渊博的学问,他什么都懂,而不是仅仅某一样的专家。

这里“无所成名”的成名是指专学之名,就是不固定为某一项学问的名家。

在古代的书上常有“名家”这个名词,如对三民一主义的教授,可称为“某某先生是擅讲一党一义名家”。

他自成为一家了,就是他的成名表达了他的专长。

在这里所说“博学而无所成名”,就是说孔子样样懂,不止是哪一种学问的专家。

孔子听到了人家的这种评论,就很风趣地对他的弟子们说,这叫我抓住哪一点?作哪一种专家好呢?我去当骑马驾车的专家好?还是当军事射箭的专家好?我还是学驾驶吧!从字面上看,这段文章,就这样解释完了。

所以这些书,我们小时候读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头大得很。

这有什么意思呢?老师还要我们背诵,一边背诵一边在摇头晃脑,就是表示抗议。

老师要我们背诵只好背诵,不过就是靠这个办法,背诵以后经过几十年时间,如今一张口就念出来了。

后来仔细想一想,大有道理,他这个“执御”的驾驶人,意思是要领导文化,作一个历史时代的先驱者。

所以弟子们把他这句话记下来,是有深意的,并不是对不要紧的话都死记不忘。

礼的变一态

下面是讲孔子的思想:

子曰:麻冕,礼也。

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

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这是孔子的思想,他看到当时的时代感到悲哀。

上古时候,长辈死了,丧帽是麻做的,很考究。

孔子说这虽然是古礼,但现在的人,越来越简化了,用纯麻披孝就够了,比较节俭。

孔子对丧礼也取节丧的意义,他也同意节俭、简化。

中国本是礼义之邦,古代与人相见,跪下来拜,孔子说这是礼貌,“拜下,礼也。”

但现在的人,没有行礼的诚恳,“拜乎上”,拱拱手就算了,很讨厌跪拜行礼的事,只求自己舒服一点而偷懒,就是不诚恳。

对于这一点,孔子认为敬礼的一精一神,须要绝对的诚恳,这是不能改变的。

所以即使是违背了时代,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做法,但还是要保持我们古礼为上,因为它内涵传统文化的一精一神,并非徒重外表而已。

孔子当时所处时代的情势,可以说和我们今日所处的环境是相同的。

人与人之间的礼貌,都流于形式,只重外表不重一精一神。

甚至外表的形态上也成问题,譬如现在的敬礼,变成纯粹的招呼,就是打个招呼而已。

不但内心没有诚意,连外面的形态姿势都是花样百出,像希特勒式的举一举手、傲慢式翘翘下巴,欧美式的哈啰、嗨,统统出笼,洋洋大观。

这个时代问题,你我都有责任,尤其是家庭教育,更不可忽略。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很容易解释,很容易懂。

可是这不止是文字的问题,要在这一生中行为修养上做到,实在很难。

这里说孔子对于这四点,是绝对做到了。

第一是“毋意”,(这个“毋”与有无的“无”字通用,不过在《论语》上以及古书的否定词,多半用这个“毋”。

)这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

第二“毋必”,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

这一点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天下事没有一个“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

假使讲文学与哲学合流的境界,中国人有两句名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

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还无法向人诉苦,对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无法讲,这都是人生体验来的。

又有两句说:“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

这也代表个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个人当中,还找不到一个是真正的知己。

这就说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实上“毋必”,说想必然要做到怎样,世界上几乎没有这种事,所以中国文化的第一部书——《易经》,提出了八卦,阐发变易的道理。

天下事随时随地,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宇宙物理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物。

我们想求一个不变、固定的,不可能。

孔子深通这个道理,所以他“毋必”,就是能适变、能应变。

第三是“毋固”,不固执自己的成见。

“毋我”,专替一人着想,专为事着想。

这就是孔子学问修养的伟大处。

这里发挥起来,便要与别家的思想作一比较。

如一般人认为高深莫测,甚至有恐惧感的佛家思想中有名的《金刚经》。

(所谓“经”,也便是“四书五经”的“经”的意思。

)这部书中也有四个类似上面所说的观念,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在佛学中所谓“相”,就是形象或现象。

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感觉到很痛苦、烦恼,总是被现象困住了。

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无法做到“无我”。

有我就有你,有他。

有你、我、他,就有烦恼。

结果忘记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样的。

“大家一样”就是佛学所说的“平等相”。

而孔子的四绝观念,也就是平等相。

关于这一点,我曾在一次某大学社一团一举办的哲学讨论会中,讲过一个“我与无我”的专题。

我们常在哲学上看到作人做事要做到无我的境界。

可能吗?先就事实来说,不可能。

譬如有人说:“我告诉你,我绝对客观。”

这句话对不对?不对。

这已经非常主观,因为“我很客观了。”

这就是“我”的主观。

哪里是客观?等于说“中”,天下有没有一个“中”?因为“中”是对两边而言,才构成了“中”这个观念。

其实对比出的这个“中”,对另一点来说又是偏了,没有绝对的中。

又用方位来说,你站在一个房间,说自己是在中,前后左右是东南西北,可是站在北方看你是站在南方,在南方看你是站在北方,没有中间的。

所以说绝对“无我”,在观念上有这个名称,真要做到无我,几乎没有这样的人。

但不是绝对没有,一旦真的做到无我的话,就会非常快乐。

我们所有的痛苦,都因为自己“有我”而来的。

如果我们手里拿了一件东西,别人需要时,一定舍不得给人,因为别人需要它时,也正是自己需要它的时候。

假如能在这个时候,放弃了而给别人,就是最快乐的境界。

有一位学佛的朋友来问,什么叫“菩萨”?我说这是印度梵文的名称“菩提萨埵”,音译成中文,简称“菩萨”,所含的意义就是“觉悟有情”。

自己对于人生哲理觉悟了,可是对于这世界,对于一切的事物非常多情,而尽量施以助力。

所以中国人说“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这就是菩萨的境界,等于中国人说的圣贤,名称不同,发音不同而已。

他们又问学佛的人是否都成菩萨?我说没有,至少我没有看到过菩萨。

不过我朋友曾经看到一个人,可以说得上是菩萨。

那是二十年前,有一艘驶往澎湖的船,途中遇难了。

船上有一个认识的人,他本有肺病,因事乘了这船到澎湖去。

在海难来时,有船员看见他有病,丢一了一个救生圈给他,要他先离船逃生。

他接到救生圈后,仍然很从容,并没有立即套一上。

后来看见一个妇人抱了一个孩子逃上甲板,他就把那个救生圈转送给了这对母子。

他说他是有肺病的人,早死晚死一样的。

原来丢救生圈的船员,忙了一阵子回来,见他还逗留在船上,救生圈也没有了,问他怎么还不逃命?救生圈哪里去了?他只笑笑,(这种状况下,他还能安详地微笑,可见是什么样的胸襟了。

)也不讲话。

这位船员东找西找,又找了一个救生圈给他,他又送给了另外一个人逃生。

结果船沉了,他也沉了,非常从容。

这是“无我”。

他这样做不是被强迫的,完全是自动的,这就叫做“无我”、一爱一人。

我们心里觉得这件事情很悲惨,但在他的心境却很安然。

他不是自一杀,他觉得别人更值得同情、怜悯。

但在事实上,平常一般作人做事,没有办法真无我。

每个人同样画画,画出来各有不同。

你写文章如在文章里“无我”,就没有你的意境了,就不要写了。

同样一件事情做起来就有“我”的一精一神。

要将全副的我,摆到无我的境界里,才可以达到真的“无我相”。

孔子的这四点,大概用佛家的这观念来相互衬托一下。

实际上这四点是全部孔门学问的中坚,所以孔子教我们学问修养,就要效法他做到这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接下来以一个事实,来讲孔子为什么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

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是孔子一生中遭遇几件大事之一。

匡是一个地名,在宋国。

当时有一个坏人叫陽货,据说陽货貌如孔子,他的相貌长得和孔子一样,宋人都要杀掉他。

孔子带了一大堆学生,经过那里,大家以为他就是陽货,把他包围起来,要杀他。

这是有名的“子畏于匡”事件。

古代的文字简单,只用一个“畏”字。

实际上这个字代表很严重、很可怕、很危险的一件事故。

当然孔子的学生们感到很严重,也可以说吓死了。

可是孔子说,没有事,你们放心好了。

他非常相信命,不过这个命不是普通算命的命。

他说自文王死后,五百年来,中国文化衰落到现在,难道中国文化的命运真要断了?不要流传吗?如果上天有意一定要把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断绝,那么就应该是我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文化,可是事实上我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来。

假如说上天并无意断绝中国文化的根本,而要让他流传下去,那么今日就还要留着一点。

如果这样,老实说,我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是全心全力贡献在这件事上;也只有我对于中国文化,能够接受、能够发挥。

像这样,那么你们放心,我死不了,匡人也不会把我杀死。

我们看到孔子在一个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他始终不以宗教一精一神,来个祷告,求神保佑。

再说,这个时候,他如果谈军事一精一神,把学生马上一组织,变成战斗的力量,也很容易。

但是他不来这一套,所以他始终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他始终建立一个人文之道,处一切人、事,要自己增加自信。

这一段说明他作人处世,处困难当中的一精一神。

他这一次困难,如果不是身历其境的人,不容易体会。

等于现在和年轻人讲抗战时期的情形,讲死了他们也体会不出那种味道。

没有跑过警报,没有躲过炸弹,没有逃过难,那种味道年轻人始终不知道的。

孔子当时的处境是万分危险,但他始终不动声色,不在乎。

他反而慰勉学生,放心!死不了的。

中国文化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膀上,上天有意断绝中国文化,那是我们该死。

假使上天无意断绝中国文化,那我们不会死的。

这是孔子处患难中的一精一神。

良冶之门多钝铁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大”读“太”,大宰是春秋时代的职官名称。

有位大宰问子贡说,孔夫子这位老师,真是圣人,他为什么这样渊博,样样都会?子贡当然捧自己的老师,他说,那当然!天生的圣人,(等于现代说“他是当圣人的天才”。

)而且学问又渊博。

后来有人把他们的这段谈话报告孔子,孔子听了这个话就说,你们以为大宰真的了解我吗?不然,因为我是孤儿出身,从小从艰难困苦中站起来的,贫贱中什么事情都做过,人世间一切人情世故都通达了,所以对于人世间乃至下等的事都懂。

君子对自己要求很高,始终怕自己人生经验不充足,谁够得上称学问渊博呢?这种都是恭维的话,不能听信的,天下的知识是求不完的。

《庄子》也有一段话说:“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求无限的知识,太危险了。

这个道理是很对,但对年轻的学生,这下半截话,我们就打住不讲了。

否则,他们正好引《庄子》这句话为不读书的理由。

孔子这里讲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由此我们回过来看东西两方面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

而自艰苦中站出来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

所以对一个人的成就来说,有时候年轻多吃一点苦头,多受一点屈折艰难,是件好事。

我经常感觉这二十多年在台湾长大的这些青年们,大学毕业了,乃至研究所也毕业了,这二十多年中,从幼稚园一直到研究所,连一步路都不要走。

在这么好的环境中长大,学位是拿到了,但因为太幸福了,人就完蛋了,除了能念些书,又能够做些什么呢?人情世故不懂。

真正要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

老实说,我们这老一代,比他们都行。

为什么?我们所经历过这一时代的大乱,今日的年轻人看都没有看到过。

逃难、饿饭、国破家亡的痛苦,更没有经历过;也许说在电一影上看过,但那是坐在冷气里的沙发上看的。

学问是要体验来的。

所以孔子的这句话,要特别注意。

古之学者为己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牢是孔子的学生琴子开。

他说,孔子说“吾不试,故艺。”

这句话很妙了,如以现代观念来说笑话,孔子没有参加联考——考试,所以学问渊博了。

好像反过来说,一参加考试,就完了。

有没有这个道理?当然没有。

也有人解释说,孔子是说,因为我不轻于尝试,所以就多才多艺了。

这是怎么说法呢?他们说,在大庭广众之中,或在宴会里就看得到,凡是喜欢说话的人,总容易被人家看穿;而坐在那里,一问三不知,不表示意见的人,谁也不知他的学问多高深,实际上也许一点学问都没有。

这个道理,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运用过。

当时江南还没有平定下来,江南来的使臣是文学家,有名的才子,南唐的徐铉,奉命出使到宋朝来。

赵匡胤就考虑,在宋朝有哪一个大臣的学问可以压倒徐铉?经过一番讨论,决定不下来,结果宋太祖在自己卫队中,选了一个相貌堂堂的卫士,穿了外交礼服,去对付徐铉。

徐铉到了宋朝,一一表演,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哲学、科学、文学都搬出来。

而这位冒充外交官的卫士,唯唯是应,什么都不谈。

三天以后,徐铉就认为宋朝的确有人才,以这位负责接待的先生来说,深藏不露,不知道有多大的学问。

所以“吾不试,故艺。”

也可以从这第二个笑话去理解。

还有第三个笑话,是拿童二树的不考试来解释。

童二树这个人,我似乎提过,是清代的画家,梅花画得很好,也是有名的理学家、学问家,但没有参加过考试而没有功名。

古代考试都很麻烦,为了防止“夹带”要搜身。

童二树在进考场时,门口的警卫要搜查他。

他说国家开科取士,目的是要甄选天下的人才,现在我来应试,却先把我当小偷看待,我的人格就首先丧失了,那我何必参加考试?他就这样提着考篮走了。

从此不参加考试,在家里读书作学问。

作学问自己用得着,然后就成大名。

这是第三点解释。

这些都是拿《论语》当笑话讲的解释。

那么我们来寻求这句话的真正涵义,上面孔子刚刚讲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而下面由他的弟子琴牢说出,孔子说:“吾不试,故艺。”

这样连起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求学问,是为自己学问而学问,并不是为了要尝试什么,并不是拿学问来作工具求取功名。

秦汉以后的儒家多用孔、孟思想做敲门砖,求取功名,这不是孔子的一精一神。

孔子因为是为自己作学问,不以学问作功名富贵的尝试工具,所以他的学问,到达最高的艺术境界。

我们现在读书,进学校是为了将来求职业,为了前途,所以书读得没有艺术境界,很痛苦。

过去我们读书,像我个人,喜欢研究佛学,喜欢研究禅。

在当时来说,是开倒车,没有人理的古董,但是我喜欢,有兴趣,一爱一学什么就学什么。

若是让我学政治、银行或经济,恐怕打死我也学不好,说不定圈圈都会画错,一万元多一个圈就是十万元。

谁知道当年所走的冷门,几十年后的今天都变成这么热门,真是我想不到的。

那当年为什么求这个学问?为自己作,没人要求,只是自己兴趣所在,非做不可。

因为这样,才没有条件,没有限制,也不考虑这一套东西学了能不能混饭吃。

没有饭吃喝稀饭,没有稀饭还有西北风,谁管它那么多!必须有这个一精一神,才能深入,才能称为学问,所以“吾不试,故艺。”

大概可由此看到一些名堂了。

下面说到孔子真正学问的修养境界: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是孔子的真正修养,尤其是反映前面所讲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

孔子说,你们以为我真正有学问吗?我老实告诉你们,我一点学问都没有,我什么都不懂。

有不曾受教育的人来问我,我实在没有东西,就他的程度所问的,我便就我所知的答复。

如果他本身很鄙俗,来问我一个问题,我的确答不出。

那我怎么办?因为没有主观,没有成见,就“叩其两端而竭焉”,反问他提出问题的动机,就他相对思想观念的正反两面研究透了,给他一个结论。

所以我没什么学问,不是我给他答复,是他自己的意见提出来问我时,我替他整理作个结论而已。

教育本来就是这样,真正的学问修养也是这样。

知识最高处就是“无知”,就是始终宁静,没有主观,先没有一个东西存在,这是最高的学问境界。

不但孔子如此,世界上很多大宗教家、教主、哲学家,都是如此。

希腊第一位哲学家——西方文化中的孔子——苏格拉底,也和孔子一样,出身贫苦,什么都懂,行为作人也很相似于孔子,他说:“你们把我看成有学问,真笑话!我什么都不懂。”

这是真话。

释迦牟尼也讲过这样的话。

他十九岁放弃了王位而出家修道,到了三十二岁开始传教,八十一岁才死。

四十九年之间,他最后自己的结论说:“我这四十九年中,没有讲过一个字,没有说过一句话。”

真理是言语文字表达不出来的。

我们可以退一步说,孔子所讲的“无知”,是俗语说的“半罐水响叮当,满罐水不响。”

学问充实了以后,自己硬是觉得不懂,真的自己感觉到没有东西嘛!空空洞一洞的没有什么,这是有学问的真正境界。

如果有个人表现出自己很有学问,不必考虑,这一定是“半罐水”。

从学武的人就很容易看到,那些没练到家的人,就喜欢比划,他是筋骨发胀,并不是故意的。

而练到了家的人,站在那里好像风都会把他吹倒,打他两个耳光,他会躲开,绝不动手。

学问也是一样,一个人显得满腹经纶的样子,就是“有限公司”了。

所以孔子这一点,就是学问修养成就的真正境界。

下面是孔子晚年的感叹: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这是感叹时代,孔子认为自己一点希望都没有。

他的希望不是对他个人,而是对于时代,感叹时代的无法挽救。

我们中国文化中,有几样东西很奇怪的,就是龙、凤、麒麟。

中国文化是龙的文化。

黄帝的时候,就对龙的观念非常重视,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中国文化的标志就是龙。

讲到这里是一个大的问题了。

西方人据《圣经》,认为龙是恶魔,所以有一派教会,不准家里有龙的画及模型。

而且更认为第一次“黄祸”是元朝;还有第二次“黄祸”,就是东方这个“魔鬼”要来了。

这是西方文化的秘密。

过去英国人已经做了一百多年的试验,促使中国的孤儿与外国的孤儿结婚,结果第一代生下来,眼睛变黑了;再生一代,头发也变黑了;到了第三代皮肤也变黄了。

随便怎样配都是这样。

所以西方人看到中国人的东西,他们内心上都在防备。

我们身为中国人,对这件事,不能不知道。

所以西方政治方面的人物,知识分子,尽管对中国文化敬佩,但他们内心还是处处防着我们。

西方人有了这种思想,所以认为“龙”是可怕的,国内某一教派的人也有这种错误的观念。

另外,西方文化有一派认为中国的龙就是恐龙,这也错了。

我常告诉西方朋友,不要把恐龙当作中国文化中的龙。

但中国文化中的龙到底有没有?连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

在中国的历史上,始终没有一个人看到整个的一条龙,“神龙见首不见尾”看了龙头,看不见尾,看到身一子,看不到头尾。

所以把恐龙当作中国的龙,是一个大笑话。

但究竟有没有这个生物,不去管它,这只是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精一神。

到底是代表什么呢?八个字,就是《易经》的文化所表示的:“变化无常,隐现莫测。”

所以我们对中国文化,要有“子畏于匡”的那种信心,永远打不倒的,永远站起来的。

为什么要用龙来代表?因为中国人所讲的龙,是空中能飞,陆上能走,水里能游的动物,说大可以塞满宇宙,说小可以细如发一丝,这就是我们的龙。

中国文化就像这个龙。

至于凤,同龙一样,在画上画得和野鸡相似。

但始终没人看到过,只是传说上,要世界真正太平,圣哲的皇帝出来了,凤鸟才出来一下。

所以孔子用凤来感叹这个时代,所谓“凤鸟不至”,这句话的涵义,等于现在的说法——“这时代不是我们的了!”而“河不出图”这句话的意思呢?中国古代文化的来源是《易经》八卦,而八卦的来源,据说是黄河中出现了一条龙,龙变成了一匹马,这马的背上背了一个图案出来,这就是《河图》。

另有《洛书》,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对于天文地理工程的计算没有办法,后来在洛水里有一只白色的乌龟背了一个图案出来。

大禹看了以后,发明了数学最高原理,因此而计算出工程的结构,治好了水患。

于是《河图》、《洛书》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科学与哲学的先导。

孔子的感叹就是说像“凤鸟至”、“河出图”这样两个了不起的时代,再不会出现了。

换言之,他虽想挽救这个变乱的时代而达到太平,但自己想想年纪大,也办不到了。

这段表示孔子文化修养的高超,做事作人,挽救历史时代是那么热忱,那么有心,可是他觉得时间不属于他,大有力不从心的感慨。

行为心理学

下面再叙述孔子的行谊: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这几件事,从文学上看起来很平常,许多人都可以做到。

孔子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深入研究,就觉得不同。

这节所记载的,是孔子作人态度的诚敬。

尤其对这三种人,他是特别严肃的。

“冕衣裳”,“冕”是头上戴的帽子,古代代表执政的人,所谓贵人,掌政权的。

古代中国的衣服是上下装,“衣”是上装,“裳”是下装,像裙子一样,男一女都是穿裙子一样的下装,后世才演变为裤子。

我们所看到的古代衣冠,如孔子的塑像,长袍只到膝下,再下还有一截露出来的就是裳。

“冕衣裳”就是官方的礼服,代表贵官执政的人。

“瞽者”是瞎子。

孔子看到这三种人,“虽少必作”。

这个“少”字就是年轻。

过去讲儒家思想的人,说这个“少”是印错了,应该是“坐”,孔子虽然坐在那里,也必定要站起来。

这在朱熹注的四书上也有这样的解释,说孔子如果看见这三种人,即使坐在那里,也要很严肃地站起来。

其实并不需要改这个字,少就是少,意思是说孔子看见这三种人,不问他年龄的大小,他必“作”。

“作”就是变了脸色,也就是态度严肃起来。

看“齐衰”的人,是一种同情;看到执政的人,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必定要致敬;对于瞎子,是怜悯。

孔子对于这些人都是非常肃敬,不问他们多大年纪,“过之必趋”,如果要经过他们前面,一定很快的走过去。

字面是这样解释的,深一层看他的意义,为什么孔子看到这三种人神态都会变,而且还特别记载下来,指出这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呢?仔细研究,与心理的观念、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

现代有一门新的学问,所谓“行为科学”,或者叫做“行为心理学”,如果以这一种新的科学观点,来分析一个人的个一性一,和他作人做事的思想才具都有关系。

由此研究,就可以看出一个道理来了。

平时我们在街上看到出殡的行列,不伦不类,没有礼仪,乱七八糟,以致一般人对丧仪都无诚敬之心,所以一般人对死者也没有什么同情之感,有时候还觉得很讨厌。

这并不是对死者不怜悯,也不是对丧家遭遇的变故不同情,实际上是社会风气把礼仪弄坏了。

以前常看见人家门前贴了“当大事”、“制中”、“严制”、“慈制”等白纸条——现在恐怕有许多人对这些字条都看不懂了。

中国的礼仪,重视人生哲理,素来认为生死是一件大事,从出生到死亡,在人生过程中,实在是一件大事。

所以家中有人死了,便称“当大事”。

“制中”就是表示在服行丧事当中。

平日称父为“严”,称母为“慈”。

“严制”就是服父亲的丧制,“慈制”就是服母亲的丧制。

过去的教育里,我们对这种家庭,非常诚敬,到了他们的门口,都不敢喧哗。

这个态度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这方面素来诚敬;其次是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同情这个家庭发生了变故。

从前在大一陆的农村里,如有人家办丧事,邻居亲友都会自动去帮忙。

因为孝子心情太悲痛了,所以由大家帮忙,不让他管事。

现在变成好玩的了。

还有,过去我们读书,就受过这样的教育,即使自己的地位很高,官做得很大,回到家乡,如果经过祖坟或祠堂的时候,在相距一百步以外的地方,骑马的要下马,坐轿的要下轿,然后走路步行经过,乘船的要在船上站起来。

直到离开了一百步以外,才能再骑马或上轿,绝不可以骑马坐轿经过祖坟或祠堂的。

否则要被人骂,被人看不起。

我们从小在家里,看见父母长辈从自己的面前经过,都一定要站起来,两手还要拱一拱。

我个人的经验,几十岁了,回到家乡还是如此。

就是现在想起父亲,心里还是一种敬畏之心。

只是几十年来,学制改了,改成了所谓洋学堂,把这些礼仪都废了。

所以现在我们的国民礼仪,变得很可笑,中国礼仪没有了,洋礼节也不懂。

这里就说到孔子对礼仪的重视。

他看到有丧事的人,心里发生一种同情心,态度也随之肃然。

至于对第二点冕衣裳,穿制一服的人,执政的人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执政者的制一服代表了国家的体制,就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自然肃敬。

对于瞽者,就是对可怜的人,范围扩大包括了残废的人,看到这种人,心里自然肃然起来。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小动作,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从这上面可以看出一个人学问的修养、作人的修养到达什么程度。

拿行为科学来说,一个人看见别人遭遇痛苦的事情,而毫无同情心,甚至于像小孩子看到烧死老鼠一样,在旁拍手欢呼。

试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孔子看到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他心理上的修养。

不见顶相

下面引用了颜回对孔子的赞叹: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这是颜回对孔子崇敬的评论。

“喟然叹曰”的“喟”字,是叹气的意思。

距今两百多年前的一位才子金圣叹,许多人都知道他的。

他对《三国演义》、《西厢记》等有特别见解的评论。

他的名字就叫“金喟”,又名“圣叹”。

据说他姓张,并不姓金。

他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因为金圣叹出生时,他的祖父焦急地在厅中等待,当时厅上挂了一幅孔子的像,突然听见画中的孔子喟然叹了一口气,这时丫环从里面出来报喜,说生了一个孙少爷。

他祖父心里很难过,孙子生出来,孔子在叹气,觉得这个孙子将来会有问题,所以取名金喟,又名圣叹,这是一个传说,在此当闲话一提。

颜回赞叹孔子“仰之弥高”,就是抬头一看,越看越高。

后来印度传过来的佛教文化,对释迦牟尼也有类似的形容词。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有三十二种特殊的相,与众不同,其中有一种相名为“不见顶相”。

佛教徒们研究佛经很好玩的,起初研究,有些人奇怪,为什么看不见头顶,后来多读了书才明白。

所以有人来问我,为什么释迦牟尼会看不见头顶?我说如果看不见他的头顶,那不是佛,是妖怪,应该打倒。

实际上所谓“不见顶相”,就是“仰之弥高”的意思,太崇高了。

有些佛教徒或研究佛学的人,把这句话当成真的了,说释迦牟尼没有天灵盖,殊不知这是崇高伟大、没有止境的意思。

“钻之弥坚”,是赞叹孔子人格与学问造就的深厚,越钻研越厚实。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如果这两句话照字面讲,孔子有隐身法了,以武侠小说来看,功夫很高,抓不住了。

看见他在前面,追过去追不到,他突然又到了后面,好像太极拳、八卦拳,内功到了家似的。

实际上四句话连起来,可用一句土话解释,就是“这个人摸不透”。

他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人格到底多么崇高,无法估计,所以用这四句话的文学境界来形容,益见孔子的伟大。

这是颜回跟从孔子,对孔子所加赞叹的结论。

对于一个哲学家,一个民族文化伟大的圣人,譬如西方人尊重耶稣,以后都变成宗教一性一的“神格化”,替他穿上宗教的外衣,而犯了“高推圣境”的一毛一病,把圣人的境界推崇得太高了,好像摸不到顶,事实上是否这样呢?这点我们要注意。

事实上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平凡。

我们反过来,随便找一个乡下很土的种田人,一个老实人,对他研究研究看,就可发现一个平凡的人,也就是一个伟人。

所以说学问真正好的人,最后是最平凡。

如感觉到不凡,那是犯了“自命不凡”的一毛一病,有了这种心理,就可见这个人有限。

真正了不起的人,看起来是最平凡的,所以在哲学的观点上,就有“大智若愚”的说法。

如果真有学问的人,学问到了家,自己又变成很平凡、很普通,不“自命不凡”,那就是颜回所讲孔子这四句话的境界。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下面跟着说孔子教育人的态度:“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注意“循循”这两个字,“循”是跟着走。

不但是教育如此,作人处世也是如此,讲理论容易,做起来很难。

在学校里教学生,就常会感到非常讨厌,有时候心里会想:“你还没有懂?真蠢!”当我们有了这个心理的时候,马上感觉自己到底不是孔子。

颜回这里说孔子,对学生不会发这种脾气。

“循循然善诱人”,教育是诱导的,东方和西方都是一样。

什么是诱导?这是好听的名词,说穿了只是“骗人”而已,善意的“骗”。

好像小孩子玩火柴,这是多危险的事,你如说不准玩,他非玩不可,就要赶快拿另外一件玩具骗他,要诱导他,使他觉得别的玩具更好玩,把火柴丢一了,来拿其他的玩具。

这就是“循循善诱”,就是这样“骗”人。

教育如此,推而广之,诸位出去做领导的人,从事政治,都要做到“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然”就是循他的意志,循他的个一性一,循他的道理,把他带一个圈子,还是把他带上正路。

人一性一就必须这样处理。

所以从孔门思想的推演,到了孟子讲到人一性一,就主张堵不得的。

你说:“不可以!不行!”他就非做不可。

尤其是对一个小孩的教育,你说不准,他非反抗不可,至少在心理上反抗,表面上你是父母、是老师,听你的,但心里非常反感,从心理学来看,就只这一点反感,慢慢积累起来,到最后他对一切事物都有了反抗一性一的习惯了。

越是受压制的孩子,反抗越大,所以要想办法,循循然善诱。

当然有时候有例外,像军人带兵,老实说没有那么多理由,命令就是命令,教你如何就如何,没有理由,因为战场上必须这样,也就是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平常的教育则还是要“循循然善诱人。”

像对年轻人有一件事就感觉得到,有些书越禁止,他越偷偷的看。

所以循循善诱是一个原则。

方法怎样运用,则和用兵一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孔子的教育是依受教者的思想、品格而施教,不勉强人,不压制人,不挡住人,把门打开给他看,诱导他进去。

但用什么诱导他呢?用什么“骗”他呢?“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所谓人文的学问,就是这两句话。

什么是“博我以文?”

就是知识要渊博。

我时常感觉到,现在的教育,从五四运动白话文流行以后,有一大功劳,知识普及了,现在的青年知识渊博了,这就是“博我以文”。

尤其现在加上传播事业发达,每个家庭有电视,在社会上有电一影、报纸、刊物、广播,各种传播知识的工具,以致现在十几岁的青年,对于常识,比我们当年二三十岁时还知道的更多。

当年我们书是读得多,对于普通知识还是傻傻的。

乡下出来,看到飞机、轮船,还叫“飞轮机”、“火轮船”。

现在七八岁的孩子都知道太空了。

可是知识越渊博,学问越没有了,缺乏了下面“约我以礼”的涵养。

我们要了解,“博我以文”的“文”并不限于文字,而包括了一切知识。

知识要渊博。

但知识越渊博的人,思想越没有中心。

所以中国政治,在过去领导上有一个秘密。

当然,这在历史上不会写出来,任何一个皇帝成功了,都不会传给徒弟的。

这秘密是什么呢?他尽管采用知识多的人,渊博的人,而真守成的干部是找老实而学识不多的人,他稳得住。

凡是知识越渊博的人越靠不住,因为他没有中心思想。

对于这种人,给予的官位、头衔非常大,而真正行政的权力,并不交给他。

知识多了的人,好的可以说成坏的,坏的可以说成好的。

像现在的人好讲逻辑,把西方的一种思想方法,也当哲学来讲。

例如说到法理学的话,如果我们抓到小偷,送官署是对的。

但是打了他一下,他可以要求验伤,告你伤害。

他说他做小偷是犯了法,但你打他是侵犯人权,至少在判决确定前,他还只是一名嫌疑犯,你打他,侵犯了人权,人权第一,你犯了伤害罪。

讲法律逻辑,这是对的。

但从另一面讲,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坏人就该打,可以不跟他讲这一套。

像我们现在讲人权,而有些人却把人权、自一由、平等当成了他的武器。

这就是说死守逻辑的坏处,也就是说仅仅是“博我以文”的流弊。

以下面这句“约我以礼”来救这个流弊就对了。

知识要渊博,思想要有原则,走一个专一精一的道路,作人做事要保持文化思想的中心一精一神。

这是颜回第二点说到孔子教育他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他的心得。

第三点他说自己受孔子教育,大有“欲罢不能”之感,他说有时候自己想想算了,不再研究了,可是却像谈恋一爱一一样,藕断丝连,总摆不下来。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颜回说他自己,尽所有的才能、力量跟他学,然后感觉到很不错、很成功,好像自己建立了一个东西,自己觉得“卓尔”站起来了,可以不靠孔子,不依赖老师了,好像行了,结果冷静下来一反省,还是不行。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虽然跟着他的道路走,跟着他的一精一神那么做,但茫无头绪,不晓得怎么走,简直一点苗头都找不到。

这是颜回口中所描写出来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讲他的作人,崇高、伟大、平实,而摸不透。

第二点讲到孔子教育人家,是那么善于诱导,而且那么注重多方面的知识,知识渊博了以后,同时注意中心思想的建立。

第三点说明自己努力的结果,不论怎么,老是跟不上孔子。

讲到这里,我们联想到禅宗百丈大师的几句话:“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说够得上作一个禅宗大师的徒弟,要有一个条件——比老师还高明。

他说如果学生的学问见解和老师一样,已经是矮了半截了。

为什么?因为老师已经走了几十年了,这个学生还是在几十年以前的程度,在后面跟着老师走。

教育的目的希望后一代比前一代好,要年轻一代的学问见解,超过了老师,才可以作徒弟。

所以我经常有个感想,我们年纪大一点的朋友们,领导青年们,所期望于后一辈青年的,就要效法这几句话,希望后面的青年比我们行。

因为这几十年中,国家民族的时代遭遇太悲惨了。

有一次演讲,谈到命运的问题,我说我们这一代,不包括现在的青年,不必算命,如果要算八字,我对大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已经批断好了八个字:“生于忧患,死于忧患。”

我们这一代是命中注定垫墙基的。

但是不要自认悲哀,这是神圣的,一个建筑物基础不稳固就不好。

所以我们这一代要认清楚,是未来一代的基础,自己要建立得稳固,同时希望后一代,要胜过于我们,见解学识都超过我们,这是我们国家民族所最值得欣庆的事。

如果现在发现不及我们,这有什么用?要现在超过了我们。

如孟子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这种“见过于师”的青年就是英才,但是这种人才,始终很难得。

大丈夫当如是乎?

下面继续说孔子作人处世的态度: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这是说孔子的修养。

由这一段话看出两点,第一可见当时学生们,尤其子路、子贡这些人,对孔子的尊敬。

以另一个观点来研究,我个人经常认为——这里特别提醒大家注意,我个人见解不一定对,只是提一供大家作一个参考——孔子了不起的地方,除了他的学问、道德、修养以外,我以前说过,他在当时的确可以推翻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取而代之,但他绝不这样做。

说到取而代之,我们讲一点题外话。

读《史记》,刘邦和项羽两个人,分别看到秦始皇出巡的那种威风与排场。

项羽看后,对朋友说“彼可取而代之。”

用白话说是“老子可以把他拿下来,我来干!”刘邦看后则说“大丈夫当如是也。”

用白话来说:“一个大丈夫,应该做到这样,才够味道。”

根据行为心理,同样一个观念,但两个人表达的气度,就完全不同。

一个是非常粗犷的,好比你坐在椅子上,一个人走进来,把你拉下来:“你下来!我要坐。”

而另外一个人说:“这个位子,可让我坐坐吧?”

然后坐下来。

气量就不同。

所以我们读历史,这些文字上的要点,应该特别注意。

我们回头再说正题:孔子当时那么多门弟子,而在那么少人口对比下,等于现在一个非常大的一党一组织。

尤其在孔子那个时期,春秋战国的变乱已经那么久了,他又有三千弟子,都是各国的优秀分子,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人才都有。

只要稍微动一动,任何一国的政权,他都可以取而代之,但孔子始终不干这种事情。

为什么呢?他认为这样,影响并不久,不是千秋万代的事业,要影响得悠久而博大,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

在这节书里可以看到,这些弟子们对他,简直捧成一个大一党一魁。

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这是真正的王。

所谓“素王”,是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人类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

称孔子为“素王”,等于佛教中称释迦牟尼为“空王”是同样的道理。

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权力,而他的声望、权威和宇宙并存。

第二点看到孔子本身,始终是一副救人救世的心肠,并没有把富贵、权位当一件事情。

这里说,孔子有一段时间生病,子路就把同学组织起来。

把孔子视同一个皇帝或社会组织的领袖,而叫同学们为臣,好像是层层节制的部属。

这里的“臣”是阶级的观念,俨然显示出政一府组织的味道。

后来孔子病好了一点,知道了这件事,就感叹:“久矣哉!”他说我病了这样久,在这段期间“由之行诈也。”

他就骂子路,你怎么光做些欺骗的事情,自己欺骗了良心,违背了道德。

“无臣而为有臣”,我本来是个平民老百姓,又不是帝王,为什么把同学们组织成这样?把我变成这样?“吾谁欺?欺天乎?”

你骗人,这个罪过可是我背了,我本来是老百姓,你硬把我变成这样,这不是骗人吗?骗自己?还是骗天呢?

看到这里,我们有个感想,这感想要从经验来。

我们发现,有时候当一个领一导一人,往往会被部下捧坏了。

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自己并不想这样,下面的人会把我们捧成这样。

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要注意,假使将来有那样的地位,要留心被别人捧,到了那样地位,别人都说你的话说得对,都对你说“是的”。

这时你要考虑,不要给人捧坏了。

历史上有很多人,到了某一阶段会昏了头,就是被下面捧坏的。

还有,当一个领一导一人,自己要想下台下不了,下面的人不让你下来,像有位工商界的朋友,不想做。

我劝他说,你做做好事,你现在关门是舒服了,可是你要想到你下面一万多员工,加上他们的家属,有好几万人靠你吃饭,你不能说不干。

我劝他不要以工商的观点,而以社会事业的观点继续做,这样就伟大,所以人到某个时候,自己想下台,有下不了台的痛苦。

解脱生死

回头说到正题,孔子说“吾谁欺?欺天乎?”

用土话来说,就是“你为什么替一我摆这个臭架子?反而替一我丢一了人!”的意思。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子路对他恭敬,而他责备子路,当然没有像我们那样用土话痛快地骂子路一顿,他反而是“引咎自责”的态度,觉得自己没有把子路教育好,所以说“吾谁欺?欺天乎?”

下面又申述理由:“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他说我与其以君臣的关系,死在臣子的手边,还不如以师生的关系,死于你们学生的手边更好些。

这个话假如没有到那个位置去体会,是不知道的。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过,有些帝王死了好可怜,曾有好几个帝王死了以后,一尸一体发臭,生虫没人管,几个儿子,去争着当皇帝,真还不如一个老百姓。

明朝的崇祯皇帝,最后亡国自尽的时候,拿起宝剑要杀公主,公主年纪小,跪下来问自己有什么罪,皇帝说你没有罪,错在作了皇帝的女儿。

这便同南北朝时刘宋顺帝所说:“愿后身世世勿生帝王家。”

是一个道理。

所以一个人死得光明磊落、痛痛快快很难。

我有些朋友,其中学佛、学道,或打坐的来问我修道的工夫,我总是劝他们不要搞这一套,是有这种方法,但做不到,也不要想成佛成仙,一个人健康快乐的活着,死的时候干脆利落,不牵累别人、不拖累自己,就是第一等人。

这个话也是经验中得来的。

因为我的老朋友太多,而有许多老朋友真可怜,死得不干脆利落,拖累了别人,也苦了自己。

所以不要拖累别人,不要拖累自己。

如何安排自己将来的死,最好找一个洞,先进去睡好,自己差不多了,搬块石头把洞门一堵,好了。

否则拖累别人很痛苦。

不过,这也不够解脱,倒不如梁启超说的:“求仁得仁又何怨,老死何妨死路旁。”

说到这里想起了两位老朋友与殡仪馆的故事。

一位是上将军某公,有一次,他说真想在殡仪馆附近,最好隔壁找一幢房子。

我问他什么意思。

他说有两点理由。

第一,老朋友一个个凋零,经常要跑殡仪馆,方便些。

第二,有一天自己要去的时候,就走过去了,也方便。

第二个朋友也是一位将军,十多年前一个春节,碰到我说,今年真倒楣。

我向他为什么?他说刚过年,大正月坐三轮车去吊一个朋友的丧,到了门口付了车钱,那个三轮车夫问道:“先生你还回去不回去?”

可真把他气得不得了,大骂车夫:“你才不回去!”不料几个月后,这位朋友真到那里不再回去了。

就是这样巧的事情。

这是两个故事,也是两种绝对不同的观念。

由这一段,看到孔子思想的通达,他意思说,为什么死还要摆这种排场。

第三点,他告诉子路,你怕我死后不得大葬——就是国葬、公葬——得不到你们认为死后的光彩。

我们经常看到“生荣死哀”四个字,生的时候享尽了荣华,死后的荣耀,就是大家都会哀痛。

可是我们现在到殡仪馆吊丧,有许多人在那里已经没有哀痛之情了。

孔子这里是说,我虽然不得大葬,没有生荣死哀,“予死于道路乎?”

我也没有惨死,总是寿终正寝。

我们常常看到讣文上有“寿终正寝”这四个字,但现代往往与事实不符,因为现在的人都是死在医院,有几个寿终正寝的?古代说寿终正寝,是指死在自己的房间里,断气以后,才抬到正门的大厅上,所以是寿终正寝。

现在都死在医院,送到太平间,哪来的正寝?还有现在殡仪馆中,有许多太太挽丈夫,儿子挽父母的挽联,都不合理的。

因为照古礼,自己是当事人,没有心情在文学境界上作诗作联,所以亲人是没有挽联的。

若是自己不会写,由别人代写,更是莫名其妙。

挽联要与死者有感情才挽得出来,与之毫无感情,怎么代写?有感情的自己写,很简单。

白话的:“你死了,我也快来了!”或:“你先走一步,我会跟来的,你安心的去吧!”不很好吗?所以讲到中国文化,目前许多地方都是问题。

可是我们在这里,看到孔子对于他自己的生死,却看得非常平淡。

卖不出去的无价宝

下面这段文章,转了一个气势。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第二个“贾”字在这里念“姑五切,音古。”

行商坐贾,是古代商贾两个字的分别意义。

流动作生意的称为商;开店固定在一个地方做生意的称为贾。

子贡有一天和老师幽默一番,他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老师!你说我是把它放到保险柜里藏起来好呢?或者找一个好价钱把它卖掉了好呢?孔子一听就懂了,他说:决定卖!决定卖!我在这里等人来买的,可是卖不出去,没有人要!这是他师生之间的幽默。

也就是说孔子感觉到生不逢时,吾道不行,而借子贡的幽默表达出来。

所以接下来就叙述孔子的另一个想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是孔子平居时的一段闲话。

九夷是东南方一带蛮夷之地,当时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南方省份的边区。

这些地方还没开发,还是披发文身,非常落后的地区。

孔子当时想另外开辟一个天地,保留中国文化。

但有人说,那个地区太落后,没有文化,野蛮得很,怎么办?孔子说地区不怕落后,只要真有道德、真有学问的人,去任何地方,在任何时代,自己都有自处的办法,那有什么关系?读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最后的一句话“孔子云:何陋之有?”

就是从这里来的。

他引用时,说出了“孔子云”,便不算千古文章一大抄,只能算是借用的。

讲到这里就想到,书读多了,便会觉得今古文章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所谓“千古文章一大抄”,于今为烈!有人到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或别的什么地方,把几十年前的报纸找出来,多抄几篇报屁一股的文章,都变成了新的。

或者一瓶浆糊、一把剪刀,拼拼凑凑,就是一本书,新著作。

还有的人叫学生研究了半天,把资料拿来,拼凑一番,就是著作。

最近有一个学生,留学法国,暑假回来,找论文题目,他说法国老师要他作关于中国问题的某一个题目。

我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中国老师这样,外国教授也这样。

他根本不懂这个问题,所以指定你的博士论文作这个题目,他做指导老师,名义是他挂了,实际上是你替他研究,今日学术界,作学问都不老实,真是孔子讲的“吾谁欺?欺天乎?”

统统都是这样干。

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学生作论文,去研究。

学生要想拿这个功名——学位,只好去找资料,苦死了。

找来了以后都交给他,学生的学位完成了,他的知识也得到了,又不要费力气。

这是学术界的秘密,全世界一样。

绝不像古人教学生是“传道授业”的一精一神了。

人老了,对这些也看透了,实在也不想看了。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研究孔子的生平,这里也是他重要的资料。

这是孔子周游列国以后,到了晚年,他深感即使拿到了权力,也平定不了世界。

要想对社会、历史有贡献,只有从事文化与教育。

因此决定回到鲁国来,整理中国文化,由此产生了六经。

他说,我自从由卫国回到鲁国整理文化以后,中国文化的中心,把它改正了。

所以我们说“文化复兴”这个名词,在孔子这个时候,是一个阶段。

(在此以前大乱了一个时期后,经过孔子的整理,一直流传了几千年。

)文学的路子,与文化、文艺的路子配合,才走到正路上。

不落醉梦中

下面说孔子平常的生活: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在外面,参加政一府会议的时候,(“出则事公卿”的事字是动词。

)与这些高级的国家大臣一起,参加会议,正式从事于国家的政务。

回到家里则“事父兄”,规规矩矩是一个家族里的成员,也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没有官架子。

在父亲的立场就尽到父亲的责任;在弟弟的立场,对兄长、对家里的人就应该尽到作弟弟应尽的义务。

这两句话,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当一个公务员,上班的时候,规规矩矩从事公家的事,尽我的责任,守我的本分。

回到家里,做家庭中一个很好的成员,当父亲尽父亲的责任,当丈夫尽丈夫的责任,当妻子尽妻子的责任。

“丧事不敢不勉”,对于生死大事,尽量的周到,朋友之中有人家里出了大事,有人死亡,就尽量的帮忙。

对于朋友的红白帖子,喜事可以礼到人不到;对于丧事,礼到人也到,这是最后一次了,不去殡仪馆行个礼是讲不过去的。

对于丧家,要安慰问讯他们,有没有事需要自己帮忙,如果有,立刻就去。

这是孔子说的丧事不敢不勉,就是在患难时需要朋友,否则人类交朋友有什么意义?光景好的时候才来往,那不是多余!光景好到处都是朋友。

第四点孔子“不为酒困”,喝酒没有喝醉过。

我是天生不会喝酒,也讨厌喝酒的人。

不过因为不会喝酒,我也自己试验过,看看喝醉了什么滋味。

我的结论是不相信人会喝醉,如果有人喝了酒乱说话,我照样认为是装疯。

没有人会喝醉的,试试看他绝不会吃大便,他绝不会骂他的一妈一妈一,不会揍他最一爱一惜的人。

孔子说“不为酒困”不只是喝不醉的意思。

实际上人都在醉梦中,如果以哲学看人生,几乎没有一个人清醒过。

一爱一情的醉,富贵功名的醉,没有哪样不醉。

道家的吕纯陽有两句诗说:“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间死不醒。”

吕纯陽以道家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大家都在醉中,临死都没有清醒过。

现在《论语》上记载孔子“不为酒困”,在我个人的看法,就有这种意味。

当然,孔子的酒量很大的,在《乡一党一》篇中说孔子“唯酒无量,不及乱。”

如果解释为酒量很大,怎么说“无量”呢?也许一点都不会喝。

但也不对,否则又怎么说“不及乱”?所以研究起来,大概是酒量很大,从来没有喝醉过。

不过也不能说不会喝醉,“不为酒困”应该是不迷醉于酒,没有酒瘾,而且始终保持清醒,不会在喝酒以后,有酒态醉意,更不装疯卖傻的。

孔子说除了这几点以外,“何有于我哉!”意思说,我这个人非常平凡,出去作公务员就规规矩矩是个公务员,回到家里就规规矩矩是家里的一分子,朋友之间有困难,尤其是有丧事这类患难,则一定尽力帮忙,平常作人,不在迷醉中。

除了这几点以外,一无长处,一点学问都没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这里讲,为了体会得更亲切一点,就借用碧潭这个地方吧!孔子去郊游,他站在碧潭吊桥上,看到下面的流水说:“过去的就像这下面的流水一样,白天晚上都在流。”

这两句话的文学气息非常重,全部《论语》中,最富于哲学意味的,也就是这两句话。

从这里,有几个要点可以了解。

第一,道家思想方面,老子也和孔子这个观念一样,经常用水代表人生哲学。

老子教我们效法水,中国有一句老话“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

老子教我们学下流——不是普通所指不高尚的下流,是指水的下流——大海。

天下的水都向下流汇归成大海。

所谓下流,就是谦下,站在最下面,“人之所弃,我则取之。”

人要有容量,像大海一样包罗万象。

老子又教我们“上善若水”,最高的品德像水一样。

道家形容水很妙,水是绝对干净的,脏的东西到水里,都被水冲洗干净了。

让我们的心境,以及人品的修养,效法水一样,冰清玉洁,不受一点尘埃。

虽然容纳了许多废物、污垢,但仍然是水,水的一性一质没有变,而且永远自强不息。

第二,佛家也说过水,我们看到流水,永远只是一股流水而已。

照佛学的分析,人的心理就和流水一样,如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永远在流,真的吗?错了。

等于看到电灯光,说它一直亮着,也错了。

当我们看到一个一浪一头的时候,事实上这个一浪一头已经过去了,是接上来的另一个新一浪一头,当在看到这新的第二个一浪一头时,它又已经过去了。

灯光也是一样,当我们刚一打开开关时,所发出的光波已经消失了。

我们的思想、感觉、年龄、身一体,当一个钟头乃至一分钟前坐在这里的我,与此刻坐在这里的我,已经不知道经过多少变化了。

所以“今我非故我”,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前一分钟的我了。

都过去了,像流水一样,不断的向前去。

所谓“江水东流去不回”,历史永远不会回头,时间永远不会回头。

人生永远像一浪一头一样,一波又一波地过去了,要想拉回来是做不到的。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论语别裁》诸子百家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利害交关的生命意义第九篇《子罕》,可以说是《论语别裁》子罕第九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