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题解】燕王哙时,齐湣王因燕乱《古文观止》乐毅报燕王书·原文·译文·翻译

古文观止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 乐毅报燕王书·原文·译文·翻译

古文观止

乐毅报燕王书·原文·译文·翻译

《战国策》

【题解】燕王哙时,齐湣王因燕乱起兵攻燕,掳掠燕国宝器运回齐国。

燕人共立太子平为燕昭王。

昭王厚礼招聘贤人,用乐毅为上将军,联合五国的军队攻破齐国。

湣王死,齐人拥护襄王,乐毅攻莒、即墨,数年攻不破。

燕惠王派骑劫代乐毅,乐毅奔赵。

齐人一大破燕军,杀骑劫。

燕惠王因而写信给乐毅,乐毅写这信来回答。

乐毅针对燕惠王来信中说的“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从两方面予以回答:一,写他为了报先王知遇之恩,作了详尽规划,再率军队彻底报了积怨。

二,考虑到“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所以“负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免得“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从而保留先王知人之明。

这第二点,正是回答惠王责备自己的“弃燕归赵”。

最后再说明“君子一交一 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他在回答第二点时只用典而不点破,正是“不出恶声”;他不避“遁逃奔赵”,正是“不洁其名”。

这封信,回答燕惠王的责问,措辞极为婉转得体;又恰到好处地显示出自己的善于谋划,善于用兵,以及善于全身保名。

靠君臣知遇来建功立业,是古代不少有才能的人的想望,所以这封信成为历代所传诵的名篇。

【原文】

臣不佞(1),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2),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3),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4),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5)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一交一 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6),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7),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8)。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9),闲于兵甲(10),一习一 于战攻。

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11)。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12)。

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13),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14),起兵随而攻齐。

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15)。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16)。

齐王逃遁走莒(17),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18)。

蓟丘之植植于汶皇(19)。

自五伯以来(20),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21),使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22);早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23),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24),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一江一 (25)。

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

子胥不早见主之不同量,故入一江一 而不改(26)。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非(27),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一交一 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28)。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

唯君之留意焉。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战国策》

臣不才,不能秉承先王的教导,来顺从您的心意,恐怕触犯死罪,来伤害先王知人的明察,又损害您的正义,所以逃奔到赵国。

自己背着不肖的罪名,所以不敢作解释。

现在大王派使人来数说自己的罪行,我怕您不能体察先王之所以养畜亲爱臣的道理,又不明白臣怎样为先王办事的用心,所以敢于用书信来对答。

我听说贤眀的君主,不用俸禄偏爱他的亲人,而是给与才能相当的人。

所以考察才能来给与官位的,是成功的君主;评论操行来结一交一 的,是建立名誉的士子。

臣拿所学的来观察,先王的举动处置,有高出世俗的想法,所以借着魏昭王的使节,亲自到燕国来考察。

先王过分推举,把我从宾客中选拔出来,位置提升到群臣之上,不跟父辈同辈商量,却命我作为次卿。

我自以为接受命令,秉承教导,可以徼幸无罪了,所以接受命令不辞让。

先王命令我说:“我对齐国久已有深仇大恨,不考虑燕国的弱小,而打算对齐国报复。”

臣答道:“齐秉承霸国的一些教导,留有屡次战胜的遗迹,熟悉兵事,熟一习一 战争。

大王倘要攻击它,那一定要发动天下来算计它,那就没有快于联结赵国了。

况且准北和宋国地方,楚国和魏国都愿意得到的。

赵国倘使赞同,约楚国和魏国尽力帮助,合四国力量来攻打它,齐国可以彻底打败的。”

先王说:“好。”

臣才接受命令,准备了使人的符节,使臣向南出使到赵国。

很快回来覆命,起兵跟着去攻打齐国。

靠着合乎天道和先王的英明,齐国黄河北面的土地,随着先王进兵到济水上都占有了。

在济水上的军队,接受命令攻击齐军,大破齐军。

拿着一精一锐武器的轻装大军,长驱直达齐国都城。

齐王逃奔到莒,幸免一死。

珠玉财宝,车子、盔甲、宝器,全都被缴获运回燕国。

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燕国的旧鼎运回到历室殿,齐国的宝器陈设在宁台。

燕国蓟丘竖立的旗帜插在齐国汶水上的竹田里。

自从五霸以来,功业没有及到先王的。

先王认为满足了他的志愿,认为臣不废他的命令,所以分地来封臣,使臣得跟小国诸侯相比。

臣不才,自认为接受命令,秉承教导,可以徼幸地无罪了,所以接受封爵的命令没有推辞。

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功业建立了不会废掉,所以记载在《春秋》里;有先知的士子,声名确立了不会毁坏,所以被后世所称赞。

系先王的报怨雪耻,平定万乘强国,收缴齐国八百年的积蓄,到了抛弃群臣的日子,留下诏告后嗣的遗嘱,执政任事的臣子秉承遗教,所以能够安抚庶孽,推及百姓徒隶,都可以传教到后代。

臣听说善于创作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善于开始的不一定善于终结。

从前伍子胥的话得到阖闾的听信,所以吴王的足迹远到楚国的郢都;夫差听不进子胥的话,赐给他革囊,让它的一尸一体在一江一 里飘浮。

吴王夫差不觉悟先见的可以立功,所以把子胥沉在一江一 里而不后悔。

子胥不先见君主的气度不同,所以被投入一江一 内仍不改变他的怨愤。

使自身免于祸患,保全功名,来表扬先王的行事的,这是臣的上策。

遭受毁辱的错误处置,毁坏先王的声名的,这是臣子所非常担心的。

面临不测之罪,以徼幸不死为利的,是按照义来行事的人不敢做的。

臣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一交一 时也不发生恶毒的声音;忠臣的出走,不想勉强保全他的好名声。

臣虽不才,已多次受到君子的教导了。

怕您轻信旁边人的话,不考

察疏远的臣的行为,所以敢于用书信来回报,只望您的留意。

(周振甫)

【注释】

(1)臣:乐毅自称。

不佞:不才,自谦无能之辞。

乐毅,战国赵灵寿(今属河北)人。

为魏昭王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客礼相待,遂留燕,昭王用为亚卿。

使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

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毅率赵、楚、韩、魏、燕五国兵攻齐,破齐军于济西。

毅独率燕军攻占齐七十余城,惟莒、即墨未下。

以功封昌国君。

燕惠王继位,齐行反间计,惠王使骑劫代毅。

毅惧诛,出奔赵。

齐国兴兵,大破燕军,尽复失地。

毅在赵,赵封于观津,号望诸君。

燕惠王乃致书谢乐毅,毅复通燕,往来燕赵间,死在赵国。

(2)先王:指昭王。

抵:触犯。

斧质之罪:死罪;质通锧,腰斩时用的砧板。

(3)数:数说。

(4)侍御者:犹左右,借指惠王。

畜:养。

幸:亲爱。

(5)不白,不明白。

(6)举错:举动措施。

(7)假节于魏王:借用魏昭王的使臣节到燕国。

(8)亚卿:次卿。

(9)霸国之余教:春秋时齐桓公建立霸业,到战国时还保存霸业的教导。

骤胜之遗事:屡次战胜的事迹。

骤,屡次。

(10)闲:通“娴”,熟一习一 。

(11)径:快,速。

(12)准北、宋地:楚欲得淮北,魏欲得宋,皆为齐所占领。

宋的辖地在河南东部及山东、一江一 苏、安徽三省间。

(13)“宋”字疑衍。

(14)顾反命:刚回来覆命,言神速。

反同返。

(15)济上:济水之上,指山东北部地。

(16)国:齐国都临淄(在今山东)。

(17)齐王:齐湣王。

莒,在今山东。

(18)大吕:齐钟名。

元英、历室:皆燕宫名,在宁台下。

宁台在今河北宛平县。

故鼎:齐所得燕鼎。

(19)蓟丘:在今河北宛平县。

植:竖豆的旗帜。

汶皇(篁):齐国汶水上的竹田。

(20)五伯: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21)顿:犹坠。

裂地而封之:封乐毅为昌国君。

昌国在今山东淄川县。

(22)《春秋》:记载春秋时代鲁国历史的编年体著作。

(23)夷:平定。

万乘:能出一万辆兵车,指大国。

八百岁:从姜尚开始建立齐国,到齐湣王,约历时八百年。

(24)庶孽:非嫡妻所生之子。

庶孽容易作乱,应使之顺从。

施及萌隶:教令推行到百姓和徒隶。

萌通氓,百姓。

(25)伍子胥:名员,春秋楚人。

父奢兄尚,皆以无罪被楚平王所杀。

子胥奔吴,佐吴王阖闾攻入楚郢都(在今湖北一江一 陵县)。

阖闾子吴王夫差败越,越请和,子胥谏不听。

夫差迫子胥自一杀,把一尸一体盛在鸱夷里,投入一江一 中。

鸱夷,革囊。

(26)不改:《史记·伍子胥传》作“不化”,《索隐》:“言子胥怨恨,故虽投一江一 而神不化,犹为波涛之臣也。”

(27)离:通“罹”,遭遇。

(28)一交一 绝不出恶声:指不说已长而谈彼短。

不洁其名:指不毁其君而自洁。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译文·翻译 石碏谏宠州吁·原文·译文·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译文·翻译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译文·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翻译 宫之奇谏假道·原文·译文·翻译 子鱼论战·原文·译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翻译 勾践灭吴·原文·译文·翻译 邵工谏厉王弭谤·原文·译文·翻译 赵宣子论比与党·原文·译文·翻译 吴子使札来聘·原文·译文·翻译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古文观止》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战国策》【题解】燕王哙时,齐湣王因燕乱《古文观止》乐毅报燕王书·原文·译文·翻译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