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经典说说》
1 .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2 .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3 .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4 . 婉若银钩,源若惊鸾。
5 . 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6 .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7 . 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8 .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9 .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10 .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
11 . 老夫之书,本无法也。
12 .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13 . 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
14 .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15 .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
16 .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17 .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18 .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19 .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20 .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21 .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
22 .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23 . 写字如画**,越描越**。
24 .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25 .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26 . 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27 .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28 . 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
29 .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30 . 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
31 .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32 .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33 .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34 .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35 . 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
36 .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37 . 2025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38 .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39 . 2025怒蹄蹴踏苍山颓,岧嶤臃肿难为状。
40 .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
41 .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42 .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43 .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44 . 人貌有好**,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45 . 2025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
46 .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47 .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在于心手。
48 .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49 .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50 .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Time:202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