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秘闻
揭秘唐朝士兵:武装到牙齿
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士兵出征的很多装备得自己掏钱购置。
人均一张弓,三十支箭及一种叫胡禄的箭囊;横刀一把。
还得有后勤装备,即磨刀石、毡帽、毡装、行李箱各一件。
人均携麦饭九斗、米二斗。
唐朝的大部分士兵穿明光铠,骑兵还要在身上、腿上和手膀上配置铁甲,背上有长槍。
唐朝是中国古代军事上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其优秀的军事将领层出不穷,早期的李靖、李积、秦叔宝、尉迟恭,稍晚的薛仁贵、苏定方、刘仁轨,盛唐后的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乃至后期的李晟、李塑父子,个个都有拿得出手的战绩。
然而,军事是个科学活、技术活,不仅要看将军打得多威风,还得看单兵的装备、兵一团一的配合及战术的运用,这些枯燥的东西,往往能反映出战争的真实面目。
本期国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唐朝士兵的装备和组织情况。
唐史料对装备的记载
具体到每支部队有几匹马、几口锅
关于军队的装备,一些演义里的描述是极其粗线条的,或者说是不靠谱的。
例如《三国演义》,只有大将们叱咤风云、横扫战场的大场面描写,至于士兵穿什么、吃什么、带多少装备,那都是未知数。
《说唐演义全传》则开始涉及到军队基层单位,诸如薛仁贵,传说他当过伙夫,但是薛大哥是英雄,一心想着上战场厮杀,具体怎么做饭,一餐做多少量,也是笔糊涂账。
历史是琐碎的,要了解它的真相,得去翻史料,比如对于唐朝军队的装备,《新唐书》的“兵志”就有记录。
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是民与兵合一的机制。
这种兵制的特点之一就是士兵出征的很多装备得自己掏钱购置,“皆自备”。
具体自备哪些东西呢?《新唐书》交代得很清楚:人均一张弓,三十支箭及一种叫胡禄的箭囊;横刀一把——一种佩刀,日本现在有完整样本。
武器有了,还得有后勤装备,即磨刀石、毡帽、毡装、行李箱各一件。
当然,还有吃的:人均携麦饭九斗、米二斗。
此外,还有着装要求,唐朝的大部分士兵穿明光铠,骑兵还要在身上、腿上和手膀上配置铁甲,背上有长槍。
以上装备是不是都直接配置在士兵身上呢?不得而知,如果是这样,那份量也不轻,不过根据记载来看,军队里有驮马。
这些装备在平时都储存在折冲府的军库里,当有军事行动时,再看具体情况进行发放。
隋炀帝时期远征高丽,因为路途遥远,粮食运输艰难,所以每名野战士兵身上要负重好多天的粮食,严重影响行军速度和战斗力。
也因此,有些士兵冒着杀头和饿肚子的危险,将粮食埋在地下。
如果是和平时期,这些府兵就配备横刀和弓矢。
个人装备如此,那么单位的配备情况又如何呢?唐初士兵三百人形成一个一团一,每五十个人组成一个队,每十个人组成一个火。
火是一个很小的军事单位,但仍会配备六匹驮马,如果弟兄们实在差钱,可以用驴子代替驮马。
同时还有布幕、铁马盂、铲子、凿子、箩筐、斧头、钳子、甲一床一等各两件,锅子、火钻、盐袋、碓等各一件,马缰绳三件。
马盂是什么呢?据唐朝人李筌的《太白陰经》记载,它是一种盛食品的容具,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容量为三升,能保温,“冬月可以暖食”。
唐朝的军粮可能还是未脱皮的,上了前线,还得用舂米工具,这工具就是“碓”。
还有火钻这玩意,别以为这是取火工作,实际上它是一种兵器,打仗的时候,在火钻上浇上油,点上火,直接往敌人阵地上扔,大约可以算是原始手雷吧。
此外,每人还配备一把锤子,象牙做的。
这锤子可管用了,可以用来开箱撬锁,类似瑞士军一刀吧。
这样看来,大唐王朝单兵的装备确实杠杠的。
而对于战马,政一府是有补贴的,不是直接给战马,而是每个骑兵发二万五千钱,自个儿买马去。
如果战马过了服役年龄,就卖到民用市场上,用所得资金再买新的战马。
不过这战马会不会和机动车一样折旧,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唐朝历时将近三百年,其军制也是在变化发展中,后来的情况如何呢?
唐朝募兵考试
射击命中率要求在50%以上
到唐玄宗的时候,由于拓边战争增多,原来的兵力明显不够用,于是改为募兵制,关于这个制度如何,咱们没必要做学术一性一的研究,还是看细节吧。
唐朝募兵,首先身高是有要求的,20岁入伍,身高应该在五尺七寸(大约1.7米)以上,就算降低要求,也要在五尺以上。
入伍男子免除赋税。
对士兵使用兵器也有要求,即要求士兵能够自主使用伏远一弩一,射程三百步;要求士兵在四发中能命中两发,50%的命中率才算过关;对擘张一弩一的应用会有场考试,擘张一弩一是一种用双臂拉开的弓一弩一,射程二百三十步,要求是四发二中,也是50%的命中率。
以上两种是重射击武器,对于轻射击武器的使用,则是这样的:角弓一弩一,射程二百步,要求是四发三中,对于命中率的要求提高了25%;单弓一弩一,射程一百六十步,要求是四发二中。
兵力战术分配
战斗人员占七成 弓一弩一手比例不低
别以为古代打仗场面,就像影视里面那样,将军大吼一声,然后就奔跑吧兄弟,大伙儿一窝蜂上去群殴。
实际的战争场面蛮复杂的,这里,咱们参考一下唐朝神一般的战将李靖的《李卫公兵法》吧。
当然,这部兵法在宋朝散失得很厉害,幸亏杜佑的《通典》里还保存了一部分。
李靖可不是托塔天王。
《封神榜》和《西游记》里的李靖是个传说,唐朝的李靖却是实实在在的名将,平定江南,灭东突厥,因此他的军事着作也是有说服力的。
在《李卫公兵法》里,每次出征时的军队数量是有规定的,大将出征,一般每次授兵两万。
当然,这也不是死指标,会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减,“临时更定”。
至于兵种的组成结构,李将军说得很详细:一支四千人的野战部队,称为“中军”,必须有2800名战斗人员,比例为70%。
这2800战斗人员当中,有800名弓一弩一手,弓一弩一手又再细分:弓箭手400人,弓一弩一手400人,骑兵1000人,刀盾手500人,唐朝管这类士兵叫“跳荡”。
还剩下500人干什么?他们是“奇兵”,是用来机动作战的。
按照唐朝部队编制,机动作战人员必须占三成,“大率十分之中,以三分为奇兵”。
唐代史料也记载了唐前期军队训练情况。
《新唐书·兵志》对这个程序有详细记载。
“每岁冬季”,是全国士兵集中训练的时机。
以一个折冲都尉府为单位,分左右两个校尉统领,每个校尉手下有十支步兵队,一支骑兵队。
还没有正式集合的时候,士兵们都打开旗帜,分散站立。
第一通号角吹起,指挥官马上集合手下士兵,步兵和骑兵都排成队列,“诸校皆敛人骑为队”。
第二通号角吹起,将军旗和长矛都放下,有点偃旗息鼓的味道。
第三通号角吹起,军旗和长矛都举起来,似乎进入战斗状态。
接下来,擂起战鼓,两支部队鼓噪冲锋。
当然,绝对不是漫无纪律的群殴,还是有章法的:先是右校尉这边鸣金,队伍稍稍退却,左校尉分队进入右校尉的位置;接着,相反一操一作。
两支部队退却之后,又上前迎面对杀,进入演习状态。
最后,三通号角,演习结束。
然后,大伙去自一由狩猎,猎物各自分配,“是日夜,因纵猎,获各入其人”。
事实上,狩猎也是增强战斗力的一种方式。
军队训练要各司其职,不能逾越。
有一回唐太宗在骊山上看到山谷里的军队自一由散漫,不成队伍,正要大发雷霆,处分校尉,旁边的人把他劝住了:“皇上,这不是你管的事儿,别坏了规矩。”
唐太宗只好强忍怒气,交由有关部门去处理。
宋朝小民的硬气 敢当路挡住宰相大骂 宋捷:一个名字改变一代国运 唐朝的全民马术热潮:唐明皇亲自参加马球比赛 林白水以讥讽对联和辛辣时评为慈禧祝寿 赤壁之战的大功臣黄盖为何差点冻死在厕所里 高欢和娄昭君为何不待见才貌双全的儿子高淯? 换种方式讲西汉:吕雉为何要拉谋圣张良 朱元璋血洗湖南浏阳的历史真相 历史上托孤大臣为何总无好下场 老想制约皇帝 秦始皇为什么要杀吕不韦?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是真是假 历史上真有秋香 刘邦为何对萧何最放心 刘邦、萧何关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