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秘闻
古代避讳的故事:李贺犯讳 晋进风波
全国叫“国庆”的人无计其数。
姓名相同,如今是常见的事,并没什么是非,可在古时,姓名“相同”,会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非。
如果与帝王的姓名相同,那怕是同一个字,或是一个字同音,都是不许可的,往往会受帝王讳名之祸。
《容斋随笔·帝王讳名》中曰:“帝王讳名,自周世始有此制,然只避之于本庙中耳。”
避讳,初时,范围很小,只避于本宗庙。
可自秦始皇后,帝王讳名,渐渐风起云涌。
《容斋随笔·帝王讳名》曰:“唯秦始皇以父庄襄王名楚,称楚曰荆,其名曰政,自避其嫌,以正月为一月。”
秦始皇父名“楚”,为避讳,改“楚地”为“荆地”。
秦始皇名蠃政,“政”字与“正”字同音,所以,秦始皇自避讳,把一年十二个月中的正月改为一月。
不可一世的帝王如此避讳,大臣、草民谁敢不避讳?“讳害”之风因此越吹越凶。
大臣、草民与皇帝姓名相同,就得马上避讳改过来,不然,“吏民犯者有刑”。
后来,讳名之害不断扩大化,“讳害”扩大到皇室、皇事,扩大到“同音”。
唐代就出现过这样一次“讳名风波”。
唐代“三李”(李白、李隐商、李贺)之一的李贺(790一816),唐代中期著名文学家。
据《新唐书·列传·李贺》载:“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变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一大惊,自是有名。”
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学子,为了圆进士梦,在家境不太好的情况下,从小坚持读书。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18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获“乡贡进士”资格。
李贺将向京城进军,参加京城进士考试。
李贺才高八斗,及第十分有望。
这就招来一些文人的妒忌,那些竞争者想出了“避讳计”,大造舆论,把李贺父亲名“晋”与“进”(士)同音提到讳名的高度上。
制造了““晋”“进”风波”。
“旋有与贺争名者毁之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
”原来,争名者发现李贺父亲李晋肃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字同音,于是说,李贺应避讳,不能参加京城的进士考试。
虽然秦始皇后,帝王讳名愈演愈烈,但唐代太宗时,李世民对于帝王讳名,并不当回事。
但死后却是另一样风景,唐高宗时,“讳害”使大臣改名,朝廷民部改为户部。
“讳害”之势在高宗时期开始扩展。
中国古时科举考试,源于隋代,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选贤心切,新开了进士科。
读书学子,只要考中进士,就会官运亨通。
进士,是每个读书学子一生的奋斗目标。
所以,竞争十分激烈。
““晋”“进”风波”愈吹愈烈,有人说李贺因父名犯了“讳”,即使参考,考官也会将他弄“消失”,弄不好,还会因考招来横祸。
有人劝李贺,为避讳,还是不要参加进士考试好。
这种声音传到韩愈耳里,韩愈很生气,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劝李贺参考。
韩愈的信,也成了当时议论的焦点。
为了抨击““晋”“进”风波”,韩愈写了《讳辩》一文,尽避韩愈在《讳辩》中说尽了道理,但“讳害”并未因理而减弱。
李贺听从韩愈劝说,进京参考,但最后还是未得准许。
《旧唐书·列传·李贺》曰:“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
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
可怜一代才子,就这样被“讳害”害了。
宋朝小民的硬气 敢当路挡住宰相大骂 宋捷:一个名字改变一代国运 唐朝的全民马术热潮:唐明皇亲自参加马球比赛 林白水以讥讽对联和辛辣时评为慈禧祝寿 赤壁之战的大功臣黄盖为何差点冻死在厕所里 高欢和娄昭君为何不待见才貌双全的儿子高淯? 换种方式讲西汉:吕雉为何要拉谋圣张良 朱元璋血洗湖南浏阳的历史真相 历史上托孤大臣为何总无好下场 老想制约皇帝 秦始皇为什么要杀吕不韦?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是真是假 历史上真有秋香 刘邦为何对萧何最放心 刘邦、萧何关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