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材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四 利水渗湿药
茯苓
【药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菌核的白色部份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
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临床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
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
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
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
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
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处方用名】1.茯苓、白茯苓、云茯苓、云苓(去皮,蒸熟,切片,晒干用。
偏于健脾宁心)
2.赤茯苓、赤苓(去皮,取菌核的淡红色部份,蒸透切片,或辗碎用。
偏于渗湿泄热)
3.朱茯苓、辰茯苓、朱砂拌茯苓(取白茯苓净片,用朱砂2%拌匀后用。
可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
)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1.茯苓皮:即茯苓菌核的外皮。
性味甘、淡、平。
功能利水消肿。
适用于水肿用量、用法同茯苓。
2.茯神:即茯苓菌核中间抱有松根的部份。
性味甘、平。
功能宁心安神。
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
用量、用法同茯苓。
【按语】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两得其宜之药也。
利水湿以治水肿小便不利,化痰饮以治咳咳嗽、痰湿入络之症,健脾胃而能止泻止带,宁心神治惊悸失眠。
药性平和,无伤正气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
【方剂举例】五苓散(《伤寒论》):茯苓、猪苓、泽泻、白朮、桂枝。
治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
苓桂朮甘汤(《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
治痰饮停聚,头眩,心悸,咳嗽。
指迷茯苓丸(《医方考》):半夏、茯苓、枳壳、风化硝、生姜。
治痰湿内停,流注四肢,肩臂酸痛,两手疲软者。
【文献摘录】《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
《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
《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
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
但补少利多。
」
一 发散风寒药·一 解表药 麻黄的作用与功效·一 解表药 桂枝的作用与功效·一 解表药 紫苏的作用与功效·一 解表药 荆芥的作用与功效·一 解表药 防风的作用与功效·一 解表药 羌活的作用与功效·一 解表药 细辛的作用与功效·一 解表药 白芷的作用与功效·一 解表药 藁本的作用与功效·一 解表药 香薷的作用与功效·一 解表药 生姜的作用与功效·一 解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