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中医基础理论》二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3 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二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3 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二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3 五行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属元素论的宇宙观,是一种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天地万物的运动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则的统一支配。

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十性十的统一。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十性十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

五个系统乃至每个系统之中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即所谓“五行大系”。

五行大系还寻求和规定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统摄自然与人事。

人在天中,天在人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人十十交十十相生胜。

五行学说认为大干世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变化世界,宇宙是一个动十态的宇宙。

五行学说是说明世界永恒运动的一种观念。

一方面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对世界的本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另一方面又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所以,五行学说不仅具有唯物观,而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用以认识宇宙,解释宇宙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法则的一种学说。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系统结构观点来观察人十体,阐述人十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十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加强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论证,使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进一步系统化,对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与哲学上的五行学说日趋分离,着重用五行互藏理论说明自然界多维、多层次无限可分的物质结构和属十性十,以及脏腑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人十体五脏之中各兼五脏,即五脏互藏规律,揭示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动十态平衡的调节机制,阐明健康与疾病、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规律。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含义

1.五行的哲学含义: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

“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切不可将五行看作是静态的,而应看作是五种动十态的相互作用。

五行不仅是物质和运动,而且又不再是物质和运动,不即不离,亦即亦离,是五种物、五种十性十、五种能力,故称五德。

五行学说和十陰十陽十学说一样,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说文解字》:“五”作"”,“五行也,从二,十陰十陽十在天地之间十十交十十舞也”。

五行的“行”宇、五运的“运”字都是运行不息的意思。

五行的概念,不是表示五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而是代表五种功能属十性十,“是五种强大的力量不停地循环运动而不是消极无动十性十的基本(主要的)物质”(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自然界客观事物内部十陰十陽十运动变化过程中五种状态的十抽十象,属于十抽十象的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

2.五行的医学含义:中医学的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五行范畴与中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对五行概念赋予了十陰十陽十的含义,认为木、火、土、金、水乃至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是十陰十陽十的矛盾运动所产生。

十陰十陽十的运动变化可以通过在天之风、热、十温十、燥、湿、寒六气和在地之木、火、土、金、水五行反映出来。

中医学的五行不仅仅是指五类事物及其属十性十,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五类事物内部的十陰十陽十矛盾运动。

中医学的五行概念,一是标示着物质世界,不论自然还是生命都是物质形态的多样十性十统一;二是标示着一种中国整体思想中的一种多元结构联系的思维形态.多元结构联系的整体思维是中国古代相关十性十思维的典型形态之——-这种思维形态在中医学中获得了更典型、更充分的表达。

中医学的五行概念,旨在说明人十体结构的各个部分,以及人十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属医学科学中的哲学概念,与纯粹哲学概念不同,

(二)五行与气、十陰十陽十的关系

1.五行与气:气与五行均为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本原认识的哲学范畴。

气范畴说明物质世界的统一十性十,而五行范畴则说明物质世界的物质形态的多样十性十。

气与五行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和“多”的辩证统一,万物本原于一气,一气分五行,五行归于一气。

2,五行与十陰十陽十:十陰十陽十是宇宙的总规律,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气有十陰十陽十,一气分五行,故五行也含十陰十陽十。

五行的运动也必然受十陰十陽十的制约。

十陰十变十陽十合而生五行。

五行中木火属十陽十,金水土属十陰十,而五行中每一行又各具十陰十陽十。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对事物属十性十的五行分类

1.五行的特十性十:五行的特十性十,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之上,进行十抽十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

五行的特十性十是:

(1)“木日曲直”: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

即能曲能伸之义.木具有生长、能曲能.伸、升发的特十性十。

木代表生发力量的十性十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

凡具有这类特十性十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2)“火日炎上”:炎,热也;上,向上。

火具有发十热、十温十暖、向上的特十性十。

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十性十能。

凡具有十温十十热、升腾、茂盛十性十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3)“土十爱十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

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十性十,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

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

五行以土为贵。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十性十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

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十性十。

金代表固体的十性十能,凡物生长之后,必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十性十。

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

凡具有这类十性十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

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十性十。

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十性十能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水”。

由此可以看出,医学上所说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十性十的十抽十象概括。

2.事物属十性十的五行分类:五行学说根据五行特十性十,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相类比,运用归类和推演等方法,将其最终分成五大类。

其具体推理方法是:

(1)类比: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十性十或关系上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方法。

类比也是一种推理方法。

类比法,中医学称之为“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

中医学五行学说运用类比方法,将事物的形象(指事物的十性十质、作用、形态)与五行属十性十相类比,物象具有与某行相类似的特十性十,便将其归属于某行。

如方位配五行、五脏配五行等。

方位配五行,旭日东升,与木之升发特十性十相类,故东方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之炎上特十性十相类,故南方归属于火。

又如五脏配五行,脾主运化而类于土之化物,故脾归属于土,肺主肃降而类于金之肃杀,故肺归属于金,等等。

(2)推衍:推衍是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属十性十,推衍至其他相关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属十性十的推理方法。

属中国古代的类推形式,包括平行式推衍和包含式推衍两种类型。

平行式推衍:与类比思维相比,实际上是发生了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思维作水方向运动的十性十质。

通常是某种法则或范本的延伸,这种法则、范本与新的推衍对象之间并不存在包含关系。

以木行推衍为例,已知肝属于木,而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故胆、筋、目眦属于木。

他如五志之怒、五声之呼、变动之握,以及五季之春、五方之东、五气之风、五化之生、五色之青、五味之酸、五时之平旦、五音之角等等,亦归于本。

根据木行的特十性十,在人十体以肝为中心,推衍至胆、目、筋、怒、呼、握;在自然界以春为中心,推衍至东、风、生、青、酸、平旦、角等。

肝与胆、目、筋、怒、呼、握,以及春与东、风、生、青、酸、平旦、角等之间并不存在包含关系,仅是在五脏之肝、五季之春的基础上发生了量的增加,其他四行均类此。

包含式推衍:包含式推衍又可分为十抽十象模型推衍和类命题推衍两种形式。

五行学说按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生克制化规律,说明人十体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以及人十体与自然环境各不同要素之间的统一十性十,便是五行结构模型推衍的具体应用。

类命题推衍属中国古代的三段论推理。

中国古代的三段论属“不完整不规范”的推理形式,尚不具备类型或范式的意义。

在五行推衍中不若模型推衍应用广泛,故在此从略。

总之,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十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十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十性十进行归纳,即凡具有生发、柔和特十性十者统属于木;具有十陽十热、上炎特十性十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化育特十性十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十性十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十性十者统属于水。

从而将人十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十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十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十性十。

五行属十性十归类表

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具有勤于观察、善于推类、十精十于运数、重于应用和长于辩证的特点。

推类,即善于用举一反三、引而伸之的推类方法去研究自然界的未知事物。

在“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的基础上,“以类族辨物”,并进一步“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即触类旁通,由已知事物推广到其他未知的事物。

五行学说的归类和推演的思维方法是:观物——取象——比类——运数(五行)——求道(规律),即应象以尽意。

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立象类比是手段,尽意求道是目的。

这是一种以直接观察为基础的综合类比的思维方法。

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维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思维的横向十性十和联想十性十。

所谓横向十性十是指思维是在个别或具体的事物与现象之间的水平运动,从个别走向个别,从具体走向具体,从事物与现象走向事物与现象。

在横向思维中涉及的两端之间并无本质上的类属关系,仅是一种表象上的“类”似,与纵向思维沿着种属即从千般到个别的垂直方向进行不同。

所谓联想十性十是指思维具有随意十性十,只要两个物象在某一点上具有相似十性十,思维就可以跨越巨大的种类界限和知识空间,在两个看似完全不着边际的物象之间建立联系,而不像推理必须在一个限定范围内循规蹈矩地进行。

类比思维具有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虽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优点,但它缺少严格的客观准则的制约,易陷于主观无据的泥潭。

它也必然具有类比的推理特点,即其结论是或然的,可靠十性十小、创造十性十大。

因此,五行归类,或称五行大系,不仅要揭示自然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使上自碧落下迄黄泉,无可逃逸其间,而且又刻意地去寻求和规定自然与人事之间的联系,将大干世界网罗净尽,不免有牵强附会、机械类比之嫌。

但五行大系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宇宙万事万物各以类相从并相互作用,构成五个结构系统图式,组成一幅有序平衡、生机盎然的生存形态图,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之道。

(二)五行的调节机制

1.五行的正常调节机制: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1)相生规律:相生即递相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称作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所以五行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

以火为例,生“我”者木,木能生火,则木为火之母;“我”生者土,火能生土,则土为火之子。

余可类推。

(2)相克规律: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之意。

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

木得金敛,则木不过散;水得火伏,则火不过炎;土得木疏,则土不过湿;金得火十温十,则金不过收;水得土渗,则水不过润。

皆气化自然之妙用。

在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黄帝内经》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

“我克”者为“所胜”。

所以,五行相克的关系,又叫“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以土为例,“克我”者木,则木为土之“所不胜”。

“我克”者水,则水为土之“所胜”。

余可类推。

在上述生克关系中,任何一行皆有“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二四个方面的关系。

以木为例,“生我”者水,“我生”者火;“克我”者金,“我克”者土。

(3)制化规律:五行中的制化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

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五行之间这种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称之为制化。

其规律是: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以相生言之,木能生火,是“母来顾子”之意,但是木之本身又受水之所生,这种“生我”、“我生”的关系是平衡的。

如果只有“我生”而无“生我”,那么对木来说,会形成太过,宛如收入与支出不平衡一样。

另一方面,水与火之间,又是相克的关系,所以相生之中,又寓有相克的关系,而不是绝对的相生,这样就保证了生克之间的动十态平衡。

以相克言之,木能克土,金又能克木(我克、克我),而土与金之间,又是相生的关系,所以就形成了木克土、土生金、金又克木(子复母仇)。

这说明五行相克不是绝对的,相克之中,必须寓有相生,才能维持平衡。

换句话说,被克者本身有反制作用,所以当发生相克太过而产生贼害的时候,才能够保持正常的平衡协调关系。

生克制化规律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在人十体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

在这种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关系中,还可以看出五行之间伪协调平衡是相对的。

因为相生相克的过程,也就是事物消长发展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太过和不及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出现,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克的调节。

这样,又复出现再一次的协调平衡。

这种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代替的循环运动,就不断地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五行学说用这一理论来说明自然界气候的正常变迁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以及人十体的生理活动.

2.五行的异常调节机制: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胜复:五行结构系统在异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为子母相及和乘侮胜复。

(1)子母相及:及,影响所及之意。

子母相及是指五行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的相生现象。

包括母及于子和子及于母两个方面。

母及于子与相生次序一致,子及于母则与相生的次序相反。

如木行,影响到火行,叫作母及于子;影响到水行,则叫作子及于母。

(2)相乘相侮:相乘相侮,实际上是反常情况下的相克现象。

相乘规律:乘,即乘虚侵袭之意。

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

五行之间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但被克者更加虚弱。

相乘现象可分两个方面:其一,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不足(衰弱),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乘虚侵袭(乘),而使它更加不足,即乘其虚而袭之:如以木克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克土,木为克者,土为被克者,由于它们之间相互制约而维持着相对平衡状态。

异常情况下,木仍然处于正常水平,但土本身不足(衰弱),因此,两者之间失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则木乘土之虚而克它。

这样的相克,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关系,使土更虚。

其二,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过度亢盛,而原来受它克制的那一行仍处于正常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被克”一方正常,但由于“克”的一方超过了正常水平,所以也同样会打破两者之间的正常制约关系,出现过度相克的现象。

如仍以木克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能制约土,维持正常的相对平衡,若土本身仍然处于正常水平,但由于木过度亢十进,从而使两者之间失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出现了木亢乘土的现象。

“相克”和“相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后者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的异常相克现象。

在人十体,前者为生理现象,而后者为病理表现。

但是近人十习十惯将相克与反常的相乘混同,病理的木乘土,也称木克土。

相侮规律: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

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相侮现象也表现为两个方面,如以木为例:其一,当木过度亢盛时,金原是克木的,但由于木过度亢盛,则金不仅不能去克木,反而被木所克制,使金受损,这叫木反悔金。

其二,当木过度衰弱时,金原克木,木又克土,但由于木过度衰弱,则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土亦乘木之衰而反侮之。

十习十惯上把土反侮木称之为“土壅木郁”。

相乘相侮均为破坏相对协调统一的异常表现。

乘侮,都凭其太过而乘袭或欺侮。

“乘”为相克之有余,而危害于被克者,也就是某一行对其“所胜”过度克制。

“侮”为被克者有余,而反侮其克者,也就是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克。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乘侮分别开来一一加以分析:实际上,相乘和相侮是休戚相关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现在,我们将两者统一起来分析之。

如木有余而金不能对木加以克制,木便过度克制其所胜之土,这叫作“乘”,同时,木还恃己之强反去克制其“所不胜”的金,这叫作“侮”。

反之,木不足,则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其所胜之土又乘其虚而侮之。

所以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

(3)胜复规律:胜复指胜气和复气钓关系。

五行学说把由于太过或不及引起的对“己所胜”的过度克制称之为“胜气”,而这种胜气在五行系统内必然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报复之气),将其压抑下去,这种能报复“胜气”之气,称为“复气”,总称“胜复之气”。

“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这是五行结构系统本身作为系统整体对于太过或不及的自行调节机制,旨在使之恢复正常制化调节状态。

如木气太过,作为胜气则过度克土,而使土气偏衰,土衰不能制水,则水气偏胜而加剧克火,火气受制而减弱克金之力,于是金气旺盛起来,把太过的木气克伐下去,使其恢复正常。

反之,若木气不足,则将受到金的过度克制,同时又因木衰不能制土而引起土气偏亢,土气偏亢则加强抑水而水气偏衰,水衰无以制火而火偏亢,火偏亢则导致金偏衰而不能制木,从而使不及的木气复归于平,以维持其正常调节状态。

故曰:“形有胜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素问·天元纪大论》)。

胜复的调节规律是:先有胜,后必有复,以报其胜。

“胜气”重,“复气”也重;“胜气”轻,“复气”也轻。

在五行具有相克关系的各行之间有多少太过,便会招致多少不及;有多少不及,又会招致多少太过。

由于五行为单数,所以对于任何一行,有“胜气”必有“复气”,而且数量上相等。

故曰:“有重则复,无胜则否”(《素问·至真要大论》),“微者复微,甚则复甚”(《素问·五常政大论》)。

这是五行运动的法则。

通过胜复调节机制,使五行结构系统整体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进行自身调节,继续维持其整体的相对平衡。

总之,五行结构系统具有两种调节机制,一为正常情况下的生克制化调节机制,一为异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机制。

通过这两种调节机制,形成并保障了五行结构系统的动十态平衡和循环运动。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特十性十来分析和归纳人十体的形体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外界环境各种要素的五行属十性十;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阐述人十体五脏系统之间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用五行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不图2—11五行胜复规律示意图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有指导临十床十诊断、治疗和养生康复的实际意义。

五行学说的应用,加强了中医学关于人十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论证,使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更进一步系统化。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人十体组织结构的分属:中医学在五行配五脏的基础上,又以类比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十性十能、特点,将人十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以六腑(实际上是五腑:胃、小肠、大肠、膀十胱、胆)为配合,支配五体·(筋、脉、肉、皮十毛十、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组织(爪、面、唇、十毛十、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的结构系统,从而为脏象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五行学说,将人十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十性十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

如:木十性十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十性十,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火十性十十温十十热,其十性十炎上,心属火,故心十陽十有十温十煦之功;土十性十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十性十,脾属土,脾有消化水谷,运送十精十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金十性十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清肃之十性十,肺气有肃降之能;水十性十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十性十,肾属水,故肾主闭藏,有藏十精十、主水等功能。

3.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五行学说对五脏五行的分属,不仅阐明了五脏的功能和特十性十,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

五脏之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用五行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联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十温十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十精十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十精十,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十精十、纳气、主水之功。

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十精十,肝藏血,肾十精十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十陽十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十陽十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

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

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

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十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外,尚有五行互藏。

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既有杂,故一行当体,即有五义”(《五行大义·卷二》)。

而明代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经图翼·五行统论》)。

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

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余类推。

中医学根据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脏互藏理论,即五脏的网络调节机制。

4.说明人十体与内外环境的统一:事物属十性十的五行归类,除了将人十体的脏腑组织结构分别归属于五行外,同时也将自然的有关事物和现象进行了归属。

例如,人十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相应,这样就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

这种归类方法,不仅说明了人十体内在脏腑的整体统一,而且也反映出人十体与外界的协调统一。

如春应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十温十和,气主生发,万物滋生。

人十体肝气与之相应,肝气旺于春。

这样就将人十体肝系统和自然春木之气统一起来。

从而反映出人十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

(二)说明五脏十病变的传变规律

1.发病:五脏外应五时,所以六气发病的规律,一般是主时之脏受邪发病。

由于五脏各以所主之时而受病,当其时者,必先受之。

所以,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主时之脏受邪发病,这是一般的规律,但是也有所胜和所不胜之脏受病的。

气候失常,时令未到而气先至,属太过之气;时令已到而气未至,属不及之气。

太过之气的发病规律,不仅可以反侮其所不胜之脏,而且还要乘其所胜之脏;不及之气的发病规律,不仅所胜之脏妄行而反侮,即使是我生之脏,亦有受病的可能。

这是根据五行所胜与所不胜的生克乘侮规律而推测的。

这种发病规律的推测,虽然不能完全符合临十床十实践,但它说明了五脏疾病的发生,受着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

2.传变:由于人十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之间又是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因而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

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

从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十病变的传变,可以分为相生关系传变和相克关系传变。

(1)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

①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

母病及子系病邪从母脏传来,侵入属子之脏,即先有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

如水不涵木,即肾十陰十虚不能滋养肝木,其临十床十表现在肾,则为肾十陰十不足,多见耳鸣、腰膝酸十软、遗十精十等;在肝,则为肝之十陰十血不足,多见眩晕、消瘦、乏力、肢十体麻木,或手足蠕十动,甚则震颤十抽十掣等。

十陰十虚生内热,故亦现低热、颧红、五心烦热等症状。

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

现水不生木,其病由肾及肝,由母传子。

由于相生的关系,病情虽有发展,但互相滋生作用不绝,病情较轻。

②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

子病犯母系病邪从子脏传来,侵入属母十之脏,即先有子脏的病变,后有母脏的病变。

如心火亢盛而致肝火炽盛,有升无降,最终导致心肝火旺。

心火亢盛,则现心烦或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舌十尖红赤疼痛等症状;肝火偏旺,则现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状。

心属火,肝属木,木能生火。

肝为母,心为子.其病由心及肝,由于传母,病情较重。

疾病按相生规律传变,有轻重之分,“母病及子”为顺,其病轻;“子病犯母”为逆,病重。

(2)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和“反侮”两个方面。

①相乘:是相克太过为病,如木旺乘土,又称木横克土。

木旺乘土,即肝木克伐脾胃,先有肝的病变,后有脾胃的病变。

由于肝气横逆,疏泄太过,影响脾胃,导致消化机能紊乱,肝气横逆,则现眩晕头痛、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等症状;及脾则表现为脘腹胀痛、厌食、大便溏泄或不调等脾虚之候;及胃则表现为纳呆、嗳气、吞酸、呕吐等胃失和降之证。

由肝传脾称肝气犯脾,由肝传胃称肝气犯胃:木旺乘土,除了肝气横逆的病变外,往往是脾气虚弱和胃失和降的病变同时存在。

肝属木,脾(胃)属土,木能克土,木气有余,相克太过,其病由肝传脾(胃,)。

病邪从相克方面传来,侵犯被克脏器。

②相侮:又称反侮,是反克为害,如木火刑金,由于肝火偏旺,影响肺气清肃,临十床十表现既有胸胁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过旺之证,又有咳嗽、咳痰,甚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候:肝病在先,肺病在后。

肝属木,肺属金,金能克木,今肝木太过,反侮肺金,其病由肝传肺。

病邪从被克脏器传来,此属相侮规律传变,生理上既制约于我,病则其邪必微,其病较轻,故《难经》谓“从所胜来者为微邪”。

总之,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及其传变规律,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

如肝脏有病,可以传心称为母病及子;传肾,称为子病及母。

这是按相生规律传变,其病轻浅,《难经》称为“顺传”。

若肝病传脾,称为木乘土;传肺,称为木侮金。

这是按乘侮规律传变,其病深重,《难经》称为“逆传”,

(三)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人十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当内脏有病时,人十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

由于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分类归属形成了一定的联系,这种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为诊断和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因此,在临十床十诊断疾病时,就可以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根据五行的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

1.从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2.推断脏腑相兼病变:·从他脏所主之色来推测五脏十病的传变。

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十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克火,等等。

3.推断病变的预后:从脉与色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如肝病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得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若得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

(四)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

五行学说在治疗上的应用,体现于药物、针灸、十精十神等疗法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疾病传变:运用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规律,可以判断五脏疾病的发展趋势。

一脏受病,可以波及其他四脏,如肝脏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

他脏有病亦可传给本脏,如心、肺、脾、肾之病变,也可以影响到肝: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他有关脏腑的传变关系。

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与不及,控制其传变,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

如肝气太过,木旺必克土,此时应先健脾胃以防其传变。

脾胃不伤,则病不传,易于痊愈。

这是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阐述疾病传变规律和确定预防十性十治疗措施。

至于能否传变,则取决于脏腑的机能状态,即五脏虚则传,实则不传。

在临十床十工作中,我们既要掌握疾病在发展传变过程中的生克乘侮关系,藉以根据这种规律及早控制传变和指导治疗,防患于未然,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而辨证施治,切勿把它当作刻板的公式而机械地套用。

2.确定治则治法:五行学说不仅用以说明人十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现象,综合四诊,推断病情,而且也可以确定治疗原则和制订治疗方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临十床十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多属母病及子,其次为子盗母气。

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所谓“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

补母:补母即“虚则补其母”,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

如肾十陰十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而致肝十陰十不足者,称为水不生木或水不涵木。

其治疗,不直接治肝,而补肾之虚。

因为肾为肝母,肾水生肝木,所以补肾水以生肝木。

又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影响脾之健运而导致脾虚。

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脾土生肺金,所以可用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方法治疗。

针灸疗法,凡是虚证,可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十穴十,如肝虚证取用肾经合十穴十(水十穴十)十陰十谷,或本经合十穴十(水十穴十)曲泉来治疗。

这些虚证,利用母子关系治疗,即所谓“虚则补其母”。

相生不及,补母则能令子实。

泻子:泻子即“实者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

如肝火炽盛,有升无降,出现肝实证时,肝木是母,心火是子,这种肝之实火的治疗,可采用泻心法,泻心火有助于泻肝火。

针灸疗法,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十穴十。

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十穴十(火十穴十)少府,或本经荥十穴十(火十穴十)行间治疗。

这就是“实者泻其子”的意思。

临十床十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除母病及子、子盗母气外,还有单纯子病,均可用母子关系加强相生力量。

所以相生治法的运用,主要是掌握母子关系,它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凡母虚累子,应先有母的症状;子盗母气,应先有子的症状;单纯子病,须有子虚久不复原的病史。

这样,三者治法相似,处方则有主次之分。

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十陰十以养肝十陰十的方法,又称滋养肝肾法、滋补肝肾法、乙癸同源法。

适用于肾十陰十亏损而肝十陰十不足,甚者肝十陽十偏亢之证。

表现为头目眩晕,眼干目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十软,男子遗十精十,女子月十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等。

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是十温十肾十陽十而补脾十陽十的一种方法,又称十温十肾健脾法、十温十补脾肾法,适用于肾十陽十式微而致脾十陽十不振之证。

表现为畏寒,四肢不十温十,纳减腹胀,泄泻,浮肿等。

这里必须说明,就五行生克关系而言,心属火、脾属土。

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

但是,我们所说的“火不生土”多是指命门之火(肾十陽十)不能十温十煦脾土的脾肾十陽十虚之证,少指心火与脾十陽十的关系。

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是用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候。

·该证表现为久咳不已,痰多清稀,或痰少而粘,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四肢乏力,舌淡脉弱等。

金水相生法: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十陰十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

金水相生是肺肾同治的方法,有“金能生水,水能润金之妙”(《时病论·卷之四》)。

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十液以滋肾,或肾十陰十不足,十精十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十陰十虚者,表现为咳嗽气逆,干咳或咳血,音哑,骨蒸潮热,口干,盗汗,遗十精十,腰酸腿软,身十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临十床十上由于相克规律的异常而出现的病理变化,虽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反克之不同,但总的来说,可分强弱两个方面,即克者属强,表现为功能亢十进,被克者属弱,表现为功能衰退。

因而,在治疗上同时采取抑强扶弱的手段,并侧重在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

另一方面强盛而尚未发生相克现象,必要时也可利用这一规律,预先加强被克者的力量,以防止病情的发展。

抑强:用于相克太过。

如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克土,用疏肝、平肝为主。

或者木本克土,反为土克,称为反克,亦叫反侮。

如脾胃壅滞,影响肝气条达,当以运脾和胃为主。

抑制其强者,则被克者的功能自然易于恢复。

扶弱:用于相克不及。

如肝虚郁滞,影响脾胃健运,称为木不疏土。

治宜和肝为主,兼顾健脾,以加强双方的功能。

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来治疗,必须分清主次.或是治母为主,兼顾其子;治子为主,兼顾其母。

或是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扶弱为主,抑强为辅。

但是又要从矛盾双方来考虑,不得顾此失彼。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抑木扶土法: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

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属此法范畴,适用于木旺克土之证,临十床十表现为胸闷胁胀,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或秘或溏或脘痞腹痛,嗳气,矢气等。

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是用十温十运脾十陽十或十温十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方法,又称敦土利水法、十温十肾健脾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候。

若肾十陽十虚衰,不能十温十煦脾十陽十,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常见于水肿证,这是水反克土。

治当十温十肾为主,兼顾健脾。

所谓培土制水法,是用于脾肾十陽十虚,水湿不化所致的水肿胀满之证。

如以脾虚为主,则重在十温十运脾十陽十;若以肾虚为主,则重在十温十十陽十利水,实际上是脾肾同治法。

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肝清肺法。

临十床十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又称“木火刑金”。

表现为胁痛,口苦,咳嗽,痰中带血,急躁烦闷,脉弦数等。

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十陰十降火法。

适用于肾十陰十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十十交十十之证。

该证表现为腰膝酸痛,心烦失眠,遗十精十等。

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这是水不制火时的治法。

但必须指出,肾为水火之脏,肾十陰十虚亦能使相火偏亢,出现梦十遗、耳鸣、喉痛、咽干等,也称水不制火,这种属于一脏本身水火十陰十陽十的偏盛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的水不克火混为一谈。

3.指导脏腑用十药:中药以色味为基础,以归经和十性十能为依据,按五行学说加以归类:如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

这种归类是脏腑选择用十药的参考依据。

4.指导针灸取十穴十:在针灸疗法上,针灸医学将手足十二经四肢末端的十穴十位分属于五行,即井、荥、俞、经、合五种十穴十位属于木、火、土、金、水。

临十床十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进行选十穴十治疗。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十精十神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情志疾病。

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着生克关系,所以;情志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

由于在生理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相互抑制的作用,在病理上和内脏有密切关系,故在临十床十上可以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十陰十陽十应象大论》)。

即所谓以情胜情。

由此可见,临十床十上依据五行生克规律进行治疗,确有其一定的实用价值。

但是,并非所有的疾病都可用五行生克这一规律来治疗,不要机械地生搬硬套。

换言之,在临十床十上既要正确地掌握五行生克的规律,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医基础理论》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中医基础理论》二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3 五行学说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