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传别讲
下传05章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一精一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不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
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灭趾,无咎。
此之谓也。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佛去也。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灭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
言不胜其任也。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
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只悔,元吉。
天地缊,万物化醇。
男一女构一精一,万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孔子研究这一篇的报告虽然很简单,但含义非常深刻,懂了下经的道理,人在患难之时,才懂古人的两句话。
一句是“事到万难须放胆”,事情到了万难像做生意,今天支票不兑现,明天就要垮,这就看你的镇定功夫了。
垮了怎么样?垮了以后所有的脏话,都骂到你身上来了,这个时候便要不动心,做了就做 倒楣就倒楣,这就是事到万难须放胆。
另一句是“宜于两可莫粗心”,宜于两可之时,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这个股票看来电动机很好,想想又不对,可以买又不可以买,那就要看定力了。
所以说“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不要粗心大意。
这种基本的修养要有,中国文化非常简单。
我常说中国的哲学是在文学诗词里头,有些诗词里边一句两句拿出来,就是一部大书,即所谓诗文之道。
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诗的文化,可是现代人都不会做诗了。
诗是讲情的,不能讲理,诗一讲理,便没有什么可读了。
凡是讲理的诗,另成一派,有它的好处,大我都成为格言一类了。
孔夫子的道行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孔子这一篇报告,道德提出来《易经》上说的“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这是咸卦九四爻的爻辞、咸卦是
,九四爻是一陽一爻。
假设卜卦卜到了咸卦,它的结论要看动爻,所谓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假定动爻在九四爻,它的爻辞是“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它形容这个人心里很不安,语音很多,思想不定,一奶一难下决心,想把它放下,丢掉不要管吧,又感觉事情还有希望,禁不住又在心里起了涟漪,一下来,一下去,思想不定。
“朋”是很多很多,像朋友一样,说不定有两三个,乃至七八十来个,“朋从尔思”,跟着你思想来来去去。
人为什么要看相算命?俗话说“看相算命,心思不定”,卜卦也是这样,假如我们在街上摆个卦摊,有人来卜卦,你可以大胆地说:“先生,你很有心事呀!”这句话一定灵,没有心事他会来卜卦呢?如果你要跑江湖卜卦的话,这就是秘诀。
我们再回头看,“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这八个字非常简单,但在文章里边,包含了很多意思。
人们的思想永远断不了,形容人们的思想,就是“憧憧往来”,这个去了,那个来了,这是第一层意思。
“朋从尔思“,你有思想,就有联想、感想、理想、幻想……我们中文就有这样的好处,一个想字,上面可以加很多形容词,成各种不同的想,究竟起来,就是一种心理状况。
普通人心理状况是不一定的,随时因客观环境而变化,这是第二层意思。
这八个字就有那么多意义,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读古文可不那么简单,不像看一篇白话文,只要眼睛晃一晃,看几个字,全篇的意思就已经了然了。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也可以说是哲学层次的道理。
我们说思想,东方哲学与西洋哲学不同。
东方哲学,人就是靠思想,人如果没有思想,就没有人文世界。
以前常听人说一句话“某某人思想有问题”,我说你真胡说!哪个人思想没有问题?只有一个人思想没有问题,死人、殡仪馆的人。
凡是活人就有思想,每一个思想本身都是问题。
思想本身有问题,问题就又产生思想。
如说某人政治思想有问题,生活思想有问题,那还可以通,随便讲思想有问题,这是不通、不合逻辑、不合乎哲学思想的说法。
为什么人的思想“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思想达到没有问题、专一了、宁静了,就是东方哲学修养的境界。
这是儒家、道家、佛家所走的路子。
西方哲学只提到静思,不能说思想专 。
这种修养的方法,都保存在东方的哲学里、宗教里。
世界上的宗教主没有一个是西方的,耶稣是东方人,穆罕默德是东方人。
也只有东方的宗教哲学,才有思想专一的修养功夫。
孔子的解释,跟佛家、道家都一样。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
思想是空的,没有一个思想是真实的。
“天下何思何虑”,就是像佛学所讲的,人的思想都是妄想。
佛经称思想为妄想,就是说思想是不会停留的,早上一个偏差到了晚上想想早上想的是什么,早已忘了。
人们的思想是“憧憧往来”,但能够思想的那个“能”,并未动摇。
思想的现状太多了,那个能思想的,是不属于思想的,我们能思想的那个东西,它是无思无想的。
所谓修道啦!打坐修定啦!你能达到“何思何虑”的境界,就走到能够思想的根本上去了。
在一般人看来,孔子不是一个宗教家,也没有修道,当然更谈不上得道了。
这种说法是空话,孔子当然是有成就的人,不过他不愿意表现宗教的气氛与神的意识,而是向人道方面去走,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天下同归而殊涂”,“涂”就是“途”,不管你是哪一派宗教,哪一派哲学思想,这个能思想的是无思无虑的,是空的。
但是思想本身那个东西,判断事物的那个,是靠你的思想来的。
你思想本身对不对,靠不靠得住,知识逻辑,思想的方法,东方哲学,各家跟孔子说的一样,“同归而殊涂”。
殊途,道路不同,每一个人的思想习惯,各有各的想法,最后归到什么?“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其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
那个能够思想的,佛家叫做空,道家叫清静,中国儒家没有提出一个什么,也没有什么名称,就是这么一个东西——“一致”。
其理只有一个,那个能“一致而百虑”,它起作用的时候,每一个人的见解都不一样。
所以在教育上,我们今天犯了一个很大的赞美,就是做父母的往往把自己的失败冀望在后代,希望我的儿女将来比我强,希望从孩子身上找回来。
自己不懂科学,拼命让孩子去学科学,自己文章写得不好,要儿子好好给他写文章,自己倒楣也让儿子跟他倒楣,你将来要为家里争争气呀……所以孩子们的负担很重,处境很可怜,其实做得到吗?做不到!每一个人的思想各有各的路子,但是能思想的那个东西只有一个,所起的作用就是“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了。
所以要想统一天下人的思想,这种想法错了,不可能!任何一党一派,任何宗教,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都想全世界统一在一个思想之下。
但宗教的教主们不是这样的,宗教的教主们是当傀儡的,他本身不希望当教主,是后人把他捧起来当教主的。
宗教也可说是一个统治,懂了这个才可以做领袖。
反对没有关系,“一致而百虑”,这是自然现象,“天下何思何虑”?
形而上的境界,那是没有思想的思想,能思想的那个东西是无思想的。
有思想是人为的变化,那个靠不住,人思想是多途的。
所以孔子的名言,我们读古书就常常遇到,“同归而殊涂”,这就是《系传》所说的,我们现在用“殊途同归”这句话,就是根据这个来的。
上台容易下台难
孔子由这时所发挥的道理,是咸卦九四爻辞的两句话。
这个卦是泽山咸,如果我们把咸卦构成一个图案,这个图案是山顶上有一个沼泽,我们中国有一个世界名山,山上有湖,就是雁荡山,山上的湖就是雁荡湖,在浙江乐清我的家乡。
可惜我没有上去过。
雁荡山的隐声瀑布也是世界有名的。
万丈深渊的瀑布,加上雁荡七十二奇峰,湖在山顶,蔚为奇观。
云南的洱海也是山上有海,风景也很好,是佛教的圣一地。
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也在洱海鸡足山那个石山里头入定,到现在还在那里。
为什么讲到这里?大家看这个“咸”,泽山咸,是上面有水,下面有山的一个图案。
至于为什么泽山就叫“咸”,以后讲师以卦的时候再说。
九四爻的爻辞是“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泽山咸的图案是山上有海、海中有山。
洱海这就是样,当然风景之美使你无法想象,上面是蓝天白云,气候温和。
所以我常说,如果我归隐,我愿意到那里去。
台湾虽然是宝岛,气候不错,但是不及云南。
昆明比台湾舒服得多。
昆明虽那么好,还不及洱海,那里的风景真可说是“天下妙境,人闻奇观”。
这么一个情景,孔子为什么把它引用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去了?我们暂把这两句话搁下来,再看后面的文章。
文字很好看,但这中间的分际便很难懂啦!我们看看孔子是怎么讲的。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孔子说这个宇宙的现象是“日往则月来”,太一陽一下去,月亮上来。
“月往则日来”,太一陽一上来,夜来了,白天跑了。
拿天体的现象来说,有两个大标准,早晚、昼夜、寒暑、秋夏,孔子形容是“日月相推”。
中国图谶里的《推背图》,也就是这里所说,太一陽一与月亮彼此相推的意思,在背上推它一掌,你出去,我来啦,这就是推。
孔子没有用日月相排。
排就不同了,把它排列在哪里?既不合宇宙盍自然法则的情,也不合文字之美,所以写古文一个字之差,就失之千里了。
这些都要注意。
现在如果把它另换一个字,改为日月相换,那就更不对啦!这个“换”字不像推字那么活,“换”是一个理念的字,这个东西换过来,相“推”是一个现象,“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光明在白天,黑暗在夜里。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冷天过去,热天来了,“寒往暑来,暑往寒来”,实际上一年只有两个现象,“冷”跟“热”。
科天与奏是不冷不热,在冷与热的中间。
拿热天来讲,春天是开始要热的,由小热慢慢到大热。
秋天是要冷的,由小冷慢慢到大冷,所以一年四季只有两个现象,“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都相推而岁成焉”。
日月相推是一月,寒都相推是一年。
宇宙间的物理岁月是这样来的,也就是天体的自然现象。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白天太一陽一把月亮推下去了,晚上太一陽一退位,月亮当权。
这个时候,看似太一陽一倒楣,屈服了。
其实不然,它是在准备它的第二招,等待明天早上再来。
“来者信也”,来的时候也许有成功,也许没有。
“信”的意思就是申,伸出来。
譬如我们碰到一条蛇,蛇嘴里伸出来那个舌头,就叫信。
来者就叫伸,去的呢?就叫屈。
收缩来放到包包里去,就是屈。
抖开拿出来用,就是伸。
为什么要这样呢?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一收一放,一上一下,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这个蹭,就看你的智慧,如何善于利用它。
一涨一跌之间,互相感应,互相影响,“而利生焉”。
你有没有智慧,就看在这个地方能不能把握了。
有白天一定有黑夜,有黑夜一定有白天,有跌价一定会涨价,有涨价一定会跌价,有上观一定有下台。
所以我们年轻时出门做事,老一辈的一定告诉我们:孩子!要记住啊!“上台终有下台时”、“上台容易下台难”呀!上台很容易,走马上任就可以了。
但是下台下得很好,也确实不容易啊!做战将打胜仗容易,败仗很难打,打败仗打得好的,千古一人,只有诸葛亮。
他六出祁山都是败仗,没有少了一个人。
这种仗最难打,善于失败的人才能成功。
失败比成功还要难,所以上台容易下台难!这个道理大家要知道。
孵豆芽的学问
上面我们由天地日月的法则,讲到宇宙的法则,“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孔子这一段话启发我们去了解:夜里有夜里的生命价值,白天有白天的生命价值,危险有危险的生命价值,不危险有顺途的生命价值。
他认为这个物理的现象,与天地的现象都是一样的。
从大的方面看,太一陽一月亮,一年四季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坏处,大家从这里可以体会出我们人生的道理。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一精一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这是讲物理世界的现象,“尺蠖”爬行的时候,先把腰弓起来,狗也是一样,要攻击对方的时候,也是先把腰弓起来。
你如果碰蚯蚓一下,它马上把身一子卷曲起来,以保护自己。
所以“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它要把身一子弓起来才能伸,才好发挥力量。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蛰”,十二辟卦里边有个节气叫“惊蛰”,就是这个“蛰”字。
动物到了冬天的时候,尤其是蛇啦、青蛙啦,嘴里含块泥巴,钻到泥土里边,不食不动,过一个冬天。
有些修道人炼气功,就是参照这个原理来的。
只要一口气存在肚子里,便不会饿死的。
动物过一个冬天,要三个月之久,这时我们一般人都叫它冬眠。
现代医学也把打坐入定比做冬眠状态。
这个比方是不对的,不过一般人不懂,以为就是这样。
动物的冬眠好像死亡,但是它没有死,等到二月惊蛰这个节气,便又复生了!在台湾日期不很标准,大一陆中原地区非常准确,每年春天的第一声春雷,就是惊蛰节来了,一切虫蛇动物马上出土,不到这个节气,它们是不出来的。
这些虫蛇由于气候、地气的发动,到了这个节气,自己就会感受到地球生命的动能,它们把嘴里的泥巴吐掉,又开始了第二年春天的生命。
龙蛇到了冬眠期好像一点出息都没有,这正如几十年前上海的流行话“孵豆芽”。
现在这句话很少听到了。
意思就象一个人生意做垮了,欠了债躲在家中不敢出来,就叫孵豆芽。
人到了倒楣的时候,就认倒楣,先躲起来。
躲起来并不就是失败,等待第二回合有机会再出来,这就是所谓“以存身也”。
我们在中国旧小说里常常看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两句话,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把自己的生命保住,才能谈第二回合的冲一刺。
一精一义入神
《易经》告诉我们天地是这个样子,物理也是这个样子,可是,这中间要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的运用,就靠你的智慧了。
这个智慧有四个字,也是我国文化的哲学一精一神,就是“一精一义入神”。
你的一精一神,你的学问,你的行为要一精一益求一精一。
义就是理,把宇宙的理,万物的理,一切的物理与人生的理,鬲会贯通,看清楚了自己的一切。
一精一义到什么境界?到了神妙的境界。
孟子解释这个神字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佛学经常用的“不可思议”,不是你可以想象到的。
所以智慧用在人生境界,物理境界,就是“一精一义入神”。
“一精一义入神,以致用也。”
真正能起用,这是讲智慧的最高境界。
换句话说,“天下何思何虑”?是“一精一义入神”了。
我们就文字技巧来研究,关照上文,下面是“以致用也”,这就是八股文的作法了。
八股文是要讲究起承转合,前后关照的。
所以这句话就是说智慧、学问、一精一神、一切达到入神的境界,是为了要施用于社会人类。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懂了天地之理,万物之理,把握这个真理的一精一神,自己能够晓得用的这个智慧,圣人没有办法告诉你,懂了《易经》没有办法。
决定你的命运的,是在你的智慧,不是命运。
这就是“一精一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的一精一神所在。
明白了这点,就晓得人生富有富的好处,穷有穷的好处。
我们中国过去的名言,叫化子当了三年,连皇帝都不想干了。
这是真的,那真自一由,天下人的房子就是他的房子,大家煮饭都是给他吃的,虽然是吃剩下来的,没有关系,这就是“利用安身”。
大家要知道安身之难心安已经很难了,身安也很难。
修道的境界就是要自己能够“利用”,好的坏的都能用得上,都能够适应。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上古所谓的德,不是道德的德,而是得到的得,是成果的意思。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孔子说他研究的结果,超过了人文世界的范围,神鬼、上帝、菩萨会保佑你吗?他不知道。
不但孔子不知道,任何人也没有答案。
宗教哲学,我最佩服释迦牟尼佛,他是不讲迷信的。
拜佛,佛就保佑你,那不是佛。
佛真正的教义跟孔子一样,一切在于你。
能够作主宰的是你自己,是你自身的业力,没有任何教主可以作你的主宰。
这个宇宙是无主宰,非自然,一切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所谓“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就是前因后果。
因就在果中,果就在因中,未来的事,也都在因果之中。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孔子用字很妙,超出前面所说的以外,也许我不知道,也许你们知道,佛知道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孔子的态度,非常客观,非常谦虚,破除了一切的迷信。
“穷神知化”,“穷”就是研究透彻,把神妙最高的境界弄清楚,就是“穷神”;“知化”也可以说是智慧领导了变化,也可以说是智慧到了最高层,知道适应什么环境,知道怎么变化。
这个变化要能适应,便要“穷神知化”,“一精一义入神”的那个神,自己本身到达神妙不可思议的境界,自然能够应付一切变化,就是“德之盛也”,是最高的成果。
这是孔子以咸卦九四爻爻辞的两句自豪感,引伸了这么多的道理。
可是这个智慧不是乱想来的。
乱想没有用,智慧不是聪明思想的境界。
智慧是字根表到极点自行透出来的,就是“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的道理。
大家常说打坐是培养智慧的一种学问,也就是“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所以打坐为甚么对身一体会产生好处?会长生不老?就是因为“龙蛇之蛰”的道理。
非所困而困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这是孔子解释泽水困,六三爻的爻辞。
泽水困卦的意思,就像在太平洋里弄一个养鱼池,外边还是有水包围着,这就是困。
泽就是水池,水池在大水的中间,这样子就叫困。
意思是外面的力量太大了,里边是小水,外面是大水,你这一点小水算什么!这就是困卦卦象的写意图。
这里讲的六三爻,六就是一陰一爻的代号,六三就是第三爻。
就这个卦的图象看,从第二爻到第四爻象个水井一样,这就叫困。
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这是六三爻的爻辞。
卜卦卜到这一卦,糟透啦!这个人不但生意垮台,又犯了法,只有逃了!逃到哪里?逃到荒郊野外的茅草棚下,乱石堆里,地上长的都是蒺藜(蒺藜结的子有刺,能刺人),躲在这里等天黑,再偷偷回家,家里老婆也不见了。
这是一幅很悲惨的图画,跟越王勾践被俘虏后卧薪尝胆一样,太太还要到吴王宫里做苦工、做佣人,越王自己睡在草上。
当时的勾践就是困到了极点。
前面孔子研究的是咸卦。
这里提出了困卦,这里边有着深义。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非所困而困焉”,不应该倒楣而倒楣,是自己制造出来倒楣的局面,是因为自己没有智慧。
本来不应该受困,就因为自己有脾气、有主见、不肯接纳别人的建议、刚愎自用,而遭到失败,这个困难是自己招来的。
孔子说照这个卦的现象看,并不是没有办法处理,因为你没有智慧,碰到困卦六三爻,外面是个大池,里面是个井。
等于我们今天工业社会,你要做生意,同行四面八方都是酱很雄厚的人,人家拥有国际市场,外资合作,或者跟日本人合作,或者跟美国人合作。
而你同样的电子工厂,夹在人家的中间,人家欢迎你来入股,大家合作,你偏不肯,一定要自己干,看你怎么生存!
假设我们的青年朋友碰到这种状况,怎么打破这个困境呢?怎么办?你等于坐在井里,四面八方大酱家都把你包围了,而你却还陶醉在自己技术好、本事大的观念中。
照理说这些都是很不错的条件,但人家资本雄厚,待遇高,工人都被挖去了,你只有一个工人——你的太太。
这样跟那些资本大的工厂来竞争,这个困境你怎么解?我们想想这个图案,处境是什么情况,便不问可知了。
所以孔子说,不应该困而困的时候,“名必辱”。
假使是我,我干脆把井打破,使井跟海水合而为一,还有什么好困的?那不是很简单吗?如果硬要造一口井,把自己困起来,那有什么办法?事实上天下有什么困难打不破呢?“事到万难须放胆”,不能放胆,那不是活该倒楣吗?
我们看古人的历史,刘备在曹营里,有一天曹一操一很高兴,请刘备来煮酒谈心,而论天下英雄。
曹一操一说:“天下的英雄唯使君与一操一耳!”刘备听了,吓得把筷子都掉到地上了。
这情形被曹一操一看到,刚好碰到打雷。
刘备说:“我胆子小,怕打雷,一声大雷把筷子都吓掉了。”
这几句话把曹一操一骗住了。
曹一操一认为刘备胆小,不能成大事,就把他放了。
有些人“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必受侮辱。
你要突破这个困难,不是没办法,是要用你的智慧。
“非所据而据焉”,脚下站的却是有刺的蒺藜,乱石堆,站的立足点不对。
立足点站不稳,外面又有石头困住,有蒺藜在刺着,如何能站得稳?立足点无所谓,没有凭借,在这个情形下,“身必危”。
外面遭到的是攻击侮辱,而本身没有立场,自身注定要完了。
“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人都快要死了,哪里还能看到自己的老婆!
孔子没有再加以解释,只讲了几句,到此为止。
这里边很妙的,有个玄关。
孔子卖的什么关子?他以为大家都懂了,所以不再详细地解说。
但是我们后代人永远不懂,那种环境,“困于石,据于蒺藜,死期将至”,并不是一定真要死了,还有救,你要突破这个困难侮辱才有办法,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想办法,不然就家破人亡了。
所以各位要注意,做一件事情,不论是做什么,如果把自己造成这么个局面,就毁了自己。
我常常告诉朋友,打跨你的不是你的敌人,往往是你旁边的最亲近的人!胜也一样,一切成败在于自己,这些环境都是自己造成的。
这是孔子举出来的第二个爻辞。
第三个爻辞,孔子又举出一个卦象,就是解卦上六爻的爻辞,加以引伸。
这里要注意!孔子为什么道德拿了咸卦这一爻的爻辞?第二次又拿出困卦这一爻?这里又拿出解卦的爻辞来?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他一共拿出来了八个卦,还是八卦,注意孔子把人生哲学在这几卦中如何引伸。
所以读《易经》要跟以参禅一样,要熟读,随时要“一精一义入神”。
你要去思想它、研究它。
你说你听过《易经》,但又不思想,又不研究,是没有用的。
所以古人提出来《易经》的一精一神是“一精一义入神”,要一精一思,才能有所得。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不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这是解卦上六爻的爻辞。
这个卦,我们先要把卦象弄清楚。
雷水解,上面打雷,下面下雨。
在台湾大家都熟知一句成语“一雷破九台”,刮台风的时候,碰到打雷,不会长久的。
尤其是夏天,遇到雷,雨便慢慢小,再打,雷也小了,风也散了。
这是物理作用,雷电的作用把气流排开了。
为什么成语要说“一雷破九台”呢?雷雨这个气候,雷碰到冷气一团一,一打雷,一磨一擦,气象就转变了,就是这个图案所表示的。
所以雷水就解了,就是解散的意思。
这一卦的上六爻,是一幅射猎的图画,如果卜卦卜到这一卦,一定大吉大利。
大家知道,一卦有一卦的图案,一爻有一爻的图案,这个图案就很妙了,可以说是一幅很美的动一态画面。
“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公”在古代是代表年龄长、地位高的长者,他也是个领袖。
平常所谓的王侯将相,公侯伯子男,都是古时的阶级官秩。
“公用射隼”,就是领袖去打猎,看到一只鸟。
“隼”在北方就是鹞子这一类的鸟,比鹰稍小,飞得很快,会吃其他的鸟。
所有的鸟看到鹞子一来,就胆战心惊怕死了,无论如何都飞不开,逃不掉,被鹞子一叼就叼走了。
这位领袖去打猎,看到这个“隼”要把它射下来。
“射隼于高墉之上”,“墉”就是用土堆起来的,像高台一样,站在这个最高处,射程就拉近了,假使在平地上射,射程就远得多了。
如果你做生意,卜到这一卦,那很好,一定赚钱,你的理想目标会达得到,这是很好的一卦。
孔子对这一卦的解释是这样的,“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
有弓有箭,弓箭是要人用的,地位又站得很好,这一箭射去一定命中。
现在我们就人生境界来看,一个人有目标、有计划、有准备,站的位置也很好,时机也对。
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要有工具,做生意要资本,打天下要有军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具血自己的条件才行。
其次还要有人,有干部。
如果这些人都是老弱残兵,行动不便,那也没有什么用。
槍也有,子弹也有,目标也有,就是没有人来射击,或者只有一个一千度近视眼的老兵,希望他能把鸟射下来,很难!可知一件事业的成功,有目标、有本钱、又要有人才……这样你才有胜算,才有把握。
所以孔子说:“君于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孔子以为一个人要成功一件事业,非要有自己的本事不可。
有了学问,有了能力,就是所谓的“藏器于身”。
绝不能靠人啊!如果你以为我有几个人帮我做事,你已经注定要失败了,就算成功也是失败的,因为个个天下不是你打来的。
要注意“藏器于身”,大家要注意这个“藏”字,深藏不露,还不要表示出来。
有器不用可以,但不可无器。
所以当领袖的人要样样都行才可,你不行我都会,才可以当领袖。
如果你以为当领袖的人可以不必懂,反正都是别人做的,当领袖的都是无为的,那是你没有把书读通。
无为是无不为,没有不能为的。
真的要能合一拢这个世界,匡救时代的危机,不是任何人都能的。
譬如说唐吴兢《贞观通鉴》也一样,那是司马光写给皇帝读的,是当皇帝的作业练习本。
所以千万要注意“藏器于身”,能藏器于身,有智慧,有本事,才能创造你的历史。
唐太宗样样都行,谈书法,唐太宗书法好;论武功,唐太宗武功好;论诗,唐太宗诗也比别人高明。
那真是天才儿童,样样都好。
所以唐代的文化那么盛,因为唐太宗行,才有那么高明的部下,这就在于上边的领导。
如果你什么都不懂,你还能当班长?那才是怪事!所以做领袖的,不是笨人能够当的。
这是第一,自己要有本事。
第二还要有机会。
你有了本事,机会未到,命运未到,我看还是跟我一样,教教书算啦!跷起二郎脚,在茶馆里吃吃茶、吹个牛,还有人听听;如果说评书,还可以混两个钱吃烧饼。
你说你本事很大,但这个时代不属于你,命运不属于你,那没有用的。
前天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朋友来聊天,他说他二十多岁时就知道这个时代已不属于他啦!所以拱手拜拜再见。
不属于我的,争亦无用。
就像打牌一样,每一个人都有赢钱的希望,但个个也都有输钱的可能,这一张不可知的牌,究竟到了谁的手里?不知道,但是有先见之明的人就知道。
这张牌既然不会到我手里了,要我付出太多的代价去碰运气,算算还是划不来,我不干。
记得当年读一首唐诗:“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劝君莫话卦侯印,一将成名万骨枯。”
这是唐一人的诗,想想一个人就是成功,这个成功的金字塔也是建立在千千万万个骷髅上的,放下算啦。
“劝君莫话卦侯印,一将成名万骨枯”就是这个道理。
做生意也是这个样子。
你在股票市场赚了一千万,你可知道多少家都在哭呀!那也是一将成名万骨枯啊!所以古人说“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一家人吃饱了肚子,多少家的人都在仇视你、忌恨你。
你在股票市场赚了一亿,说不定有人就因为赔钱,支票不能兑现,让太太去板桥监狱坐牢了。
这是个哲学问题,所以一家饱暖,一家发财,就有千百家破财。
你一家吃得特别好,别人会妒忌,“格老子,他一家为什么会这么好、那么豪华呢?”
所以说一家饱暖千家怨。
“半世功名百世愆”,半辈子的功名富贵,百世,一百代的罪过。
虽然这些都是消极的人生哲学,但大家在这些地方都要留意,得意时须想到失意人。
这就是我们中国持盈保泰的道理。
同时这也是“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道理。
时代不属于我时,明哲保身算啦,时代属于我时,当然也不可坐而不动。
如果你放弃时代而不干,同样也是罪过。
你不干,别的人上来干的话,也许死的人会更多。
从前历史上的人物,因一念之间的慈悲,不忍杀一个人,结果贻误天下苍生。
所以孔子说“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动而不括”,不动则已,一动就是全面的;“是以出而有获”,一件事情不做则已,一做就要有成果。
这是孔子对上面这篇文章的结论。
“语成器而动者也”,所以你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先问问自己本身的条件够不够。
首先你要“藏器于身”,本身要有本事,有条件,如果你说你有个朋友很能干,有个老师会帮你,那是空的;你说你有个好太太,也靠不住啊!也许明天就跟你离婚了!这些都靠不住,甚至连你自己也靠不住。
天下事就是如此,各位千万要注意。
所以要“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是很深刻的道理。
然后“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
构成了这些条件,便可以“获之无不利”了。
我们看项羽刘邦出来争天下,两个人都想当皇帝,但是成功的还是有他的条件的。
朱璋当了皇帝,下朝回宫,大一腿一跷,跟他太太说:当年当和尚,讨饭都讨不到,几乎自一杀,想不到今天会当皇帝。
这是真话,汉光武也讲过类似的话,当年出来并没有想过当皇帝,只求自保而已。
为了自保,长期地奋斗,时势造成了后来的结果,当然也因为他是“藏器于身”的人。
学问与治事
下面孔子又提出了火雷噬嗑卦初九爻的爻辞。
火雷噬嗑,上面是大太一陽一下面打雷,这种情形大家恐怕很少碰到过,如果到高山上就经常可以看到了。
过去在大一陆西康、四川的高山上,都常看到这种情形。
有一次我从峨嵋山下山,走了一半,上面是大太一陽一,忽然一道闪光,向下一看,下面是一层乌云,都是黑的,乌云下面那个闪电,金的、银的、红的、白的……交相闪动,那真是一种奇观。
但听不到声音,晓得下面在下雨打雷,雷声在乌云的下面,看看峨嵋山上界的神仙,对下界众生的情形一点也看不见,因为全被乌云遮住了。
所以大家也不要求菩萨,菩萨看不见下界的事情,下界都被乌云遮住了,求菩萨保佑没有用的,这是我的经验。
你跪下来磕头,佛菩萨看不见,你已经被乌云包住了,你的业力那么重,上帝也帮不上忙。
虽然佛菩萨的眼光会比我好一点,但你在层层的乌云里,佛菩萨的法力一下子也不能把那些乌云都驱散啊!上界的神仙是风和日丽,下界的众生是狂风暴雨,雷电交加,这就是火雷噬嗑的景象。
又好像台风来的情形一样。
风雨交加,一个人骂条小船在海洋上漂;又像山洪暴发,人被卷入这个洪流之中,像一片树叶……这种境界就是火雷噬嗑,就卦象上看是如此。
也像吃牛排一样,一块牛排送到嘴里用牙齿咬,这也是火雷噬嗑的景象。
孔子对火雷噬嗑被 九爻爻辞提出了他的意见: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
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灭趾,无咎。
此之谓也。
昨天有位山东老朋友跟我讲笑话,谈到山东的孔孟文化,他说一个人要好事坏事全懂了,才能够通达。
这话不错。
做人就是要通达,通达人一性一,通达人情,才能够谈学问,谈治事。
孔子说:“小人不耻不仁”,“小人”是普通一般人,“耻”就是难堪,如果他没有碰到钉子,你没有给他难堪,他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也难改正自己的过错。
你人了他难堪,羞辱了他或者使他见不得人,他才能够改得过来。
“小人不畏不义”,你研究一般人的心理,纯用教化、用仁义来道让他学好是做不到的,那些仁义之道都是假的。
一般人因为怕法律,怕社会不齿,因为有个“怕”在媾,所以才讲仁义。
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人要有个可怕的东西在心里,在背后,才可以使他上进向善。
宗教也是这个作用。
有个上帝,有个菩萨管着你,你就会乖一点。
如果没有所畏,永远不会做好人,不会做好事。
所以如要一般普通人做好事,一定要有个促使他向善的力量在后边才可以。
“不见利不劝”,普通一般人没有好处、没有利益可图,他不会干的。
“劝”就是劝导他,教导他的方式。
“不威不惩”,没有鞭子打下来,没有威武在他面前,没有惩戒,不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不会改过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不见棺材不掉泪。
人很很有生而向善的,除非是菩萨,是圣人。
以上这四句话,古今中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
我们不要自以为自己是君子,不在其列,其实我们也包括在内。
除了得道的、真正成就了的人以外,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如此。
所以这四句话在后世的老庄、《易经》中,大家都认为是帝王之学,统治的道理。
一个社会承平久了,不用严刑重法那就不得了。
所以今天所谓的民一主自一由,是不是对人民有利益,这个制度是不是对,到现在还很难下定论。
历史进入这个阶段,到处都在叫自一由、民一主,这个名词叫得声音很大,一浪一头也高得很,将来是不是走得通,会不会一毛一病更大,还作不了结论。
所以《易经》、老庄被人用得偏的时候,就是法治的思想;用得宽大的时候,就是儒家的仁治思想。
教育的原理也是这样。
我经常说,我是主张用体罚的。
体罚有什么不对?差不多该用的时候就用。
有一次亚历山大问的老师亚里斯多德说:当皇帝真正的办法在哪里?这个大哲学家就告诉他说:你不是看到前面田里的麦子长得很好吗?你看那几棵长得特别高的,把它砍平就好啦!这句话一点都不错。
一片田地,稻子麦子都长得一般高,有几棵很特别突出的,长得特别高,那很讨厌,把那几棵砍掉就平啦。
这个道理很对,不过亚里斯多德嘴巴里讲出来的,没有我们东方的说法高明。
孔子这四句话的道理说得更清楚。
换句话说,这句话就是群众心里学,用人这道也是这样。
小人不耻就不仁,不畏就不义,不见利就驱策不动,不惩就不试,所以他说有时候是“小惩而大诫”。
譬如教育,有时候打两下手心,罚个站,打几下没有什么了不起。
“小惩而大诫”,受一点小小的惩罚,他一辈子都记得要去做好人。
所以人生的道理,太得意的时候,碰到一点倒楣挫折,如果你懂得《易经》,反而应该是好运气。
假设一个人永远在好运中,这个人就完了,他永远没有大的出息。
所以不小地惩罚他,便不会做大的坏事,这反而是小人的福气。
一个人没有倒过楣,便永远没有出息。
一个领一导一人,像有些帝王,把自己最心一爱一的大臣一下子革去,不让他干了,或者把宰相一下子派去当县长,或者乡镇长,就是这个道理。
这些都是高明的帝王,希望这部下将来能有更大的担待。
这就是“小惩而大诫,小人之福也”的道理。
孔子怎么悟到了这个道理呢?断了脚趾学个乖,是孔夫子的因果观。
他看到了噬嗑卦初九爻的爻辞,这个爻辞是“ 校、灭趾、无咎”,孔子说“此之谓也”,这一爻就是这个道理。
“屦校”就是我们台湾过去穿的木拖板。
我们中国古人不穿鞋子,是穿木屐的。
木屐外面加个边就叫“屦校”,“灭趾”是穿着木屐走路,脚歪了一下,把脚指头碰伤、碰断的意思。
卜到这一卦,要去做生意会倒楣,会赔本。
不过没有关系,伤一个小脚指头而已。
虽然有些不顺,但还是小灾。
噬嗑卦一路都是凶卦。
初九爻是无咎,没有一毛一病,但人已经伤了,脚指头也断了,怎么还说是无咎呢?无咎不算是很坏的运气,还算是不错的。
由此,孔子司到了人生的道理,虽然指头伤啦,这是小伤呀!不然这个人走路永远不注意,不小心。
如果跌倒,或者中风了,变成半身不遂,那麻烦就大啦,就更糟啦!所以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孔子解释这一卦初九爻的爻辞,所引伸出来的人生哲理。
因果报应
说到这城我们要插一句话。
很多人以为因果报应是佛家的话,其实中国文化从我们老祖宗开始,第一就是讲因果报应。
早晨吃饭我们还谈到,每一个朝代怎么开始便怎么结束!清朝孤儿寡一妇带四万人入关,统治了四万万人的中国,最后结束的时候,也是孤儿寡一妇挟一个小包袱回去了。
牛元璋是当和尚的,结果当了皇帝,最后明朝结束了,连个女儿也出家当尼姑。
当他去世以后,孙子也被一逼一着去当了和尚,可见他是欠了和尚的,子孙还要当和尚尼姑去还。
天地间的事,怎么来就怎么去。
这是历史 上的一个定律。
越匡胤这个皇帝嘛,不算坏,很纯厚,冥冥中也给他留了一个后代。
传说无朝最后一个皇帝,不是蒙古人,而是越匡胤的子孙,这也是因果报应。
元朝的末代皇帝反而是中国人,它的出处在哪里?有一本书叫《庚申外史》,记载了元朝的本身就是汉人,而且是赵家的后代。
所以明朝的大元帅徐达把蒙古人赶出北京后,便不再向前打了。
当时朱元璋很生气,他那副元帅是搞情报的,秘密向朱元璋报告说徐达拥兵不进,朱元璋就调徐达回京,军事会审。
徐达心里有数,便带着自己的卫队,从天津坐船到南京,船停在江心里,请皇帝上船上来谈话。
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上船来。
徐达摆的阵仗非常威严,皇帝上了船,徐达行过军礼,请皇帝上座。
皇帝说:你为什么不到南京来?徐达说:我如进了南京,脑袋就要搬家了,所以我请你到船上来,咱们谈清楚。
你现在对我还不放心,怕我造反,其实我要想做皇帝早就可以做了。
那个时候不做,现在也不会做,你安心当你的皇帝吧!当然他们是好朋友,也是换贴兄弟,这就是徐达大将军的高明处。
如果徐达一进南京上朝求见,一个卫士也不能带,武器也没有,那一进朝不就完了吗!请皇帝上船,皇帝想怎么也奈何不了他,不然便“伏一尸一二人,流血五步”,连皇帝也完蛋了。
所以朱元璋说:你怎么会这样想,我决无此意。
这样一说,两个人什么事情都没有了。
于是朱元璋问徐达:你既然把蒙古人赶出北京,为什么不向蒙古进兵呢?徐达说:他们好歹也统治中国七八十年,他们也是汉人,你知道的,何必要赶尽杀绝呢?让他一个汉人在蒙古当当皇帝也不错嘛!朱元璋说:对,就这么办,赶快回去。
当初赵匡胤不太欺侮周家孤儿寡一妇,所以也就保全了他的后代。
这是历史的因果,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几乎都是因果,谁也无法改变。
但是中国文化讲因果是三世的,这一代,上一代,后一代,是直线的。
印度文化讲因果是横线的,是讲个人的,前一生,这一生,下一生。
所以印度的文化进来之一,就和中国的文化结合,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十字架,成了中国因果报应的学说基础。
天将厚其福而报之
孔子在这里提出来噬嗑卦这一爻来解说,这是孔子的名言,是中国文化的中心,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记得。
孔子说: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佛去也。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灭耳,凶。
这几句话大家千万要背得来。
我们看《三国演义》,后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的故事,那不是小说,是事实,正史、小说都有记载。
刘备告诉自己的儿子啊斗刘禅说:“莫以善小而不为。”
不要以为善小而不肯做,小的善事也要做。
有的人以为这是小善,我何必干呢?没有什么意思。
不知道小善也是善。
他又说:“莫以恶小而为之。”
不要以为一件小事情,马马虎虎可以原谅。
你要知道,积小恶就成大恶,到那个时候可怕了。
刘备快死了,为什么对儿子讲这两句话呢?要知道刘备书也读得不错啊!他也是卢植的学生。
与他同时的荆州刘表,还是《易经》大家,有著作传世。
三国时代的这些人,都读过书,都很了不起。
曹一操一的诗文更好。
不要认为他们都是只会打仗的老粗啊!刘备告诉他儿子这句话的一精一神,就是从《系传》这里来的。
我们中国人骂人时,说这个人很坏,快要完了,就说他“恶贯满盈”。
贯就是跟铜钱一样地患起来,满勇就是像电脑资料库装满了,装不下了。
到了这时候就开始报应了。
所以我们中国老百姓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
不过中国也有人怀疑这善恶报应的问题,司马迁就说过,中国人讲报应是真的吗?他在《史记·伯夷列传》里就讲到,我看社会上成功的都是坏蛋,好人都没有好报,天道说福善祸一婬一,是真的吗?司马过讲这话,当然是很愤慨的。
其实这个中间也有个道理。
中国又有句话说:“天将厚其福而报之。”
譬如一个坏人,他坏事做得很多,不但没有遭到报应,反而更春风得意。
因为他更得意,他便更造孽,更作恶,做坏事的本钱更雄厚,力量也更大,使他快一点把坏事做满,做绝,好接受报应。
也就是西洋人说的“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的道理是一样的。
有时候你感觉用心机很得意,那就太可怕了,上帝必厚其福而报之。
你的福气好,上帝还要再加一点给你,因为加一点以后,你就快一点把福报消耗完了,好快一点接受报应。
孔子作《春秋》,《春秋》的大义在什么地方?就是说明一部历史的因果。
春秋两百七十年,杀了几十个国君,亡国几十个。
孔子在坤卦《文言》中也讲过“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部下杀长官,儿子杀父亲,这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
等于我们看到台湾社会上的问题,很感叹,这个社会这么糜烂,这么奢侈,也是“非一朝一夕之故”所形成的。
我看到大家这几十年来过分的享受,心中也非常感慨。
初到台湾来的进修,大家都穿木拖板。
我们由基隆上岸一看,啊!台湾的女孩子真漂亮,就是满口金牙、两条烂腿不敢领教。
因为不用蚊帐,女孩子的腿被蚊子咬了!这么漂亮的腿,变得一个疤一个疤的,真叫人可惜。
可是这二十年来了一个突变,大家都忘了过去二十年的痛苦,太过分了,真怕“天将厚其福而报之”。
静观越想越觉得可怕,在座的诸位要注意呀!
所以佛家常常教人要惜福,珍惜自己的福气,不要享受得太过分了。
这也就是孔子说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成名就是成功,一个人想成功要做好事,但不是说做了一件好事你就可以成功了。
你今天跟人家打架报纸登出来,你成名了,这个名靠不住啊!善要慢慢地累积起来,才有真正的幸福。
做坏事也一样,坏要累积起来,不累积还不至于灭身,上天还不会马上报应你。
所以说,“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这个原理一般人不清楚,有些人以小善没有多大意义而不为。
路上见到一块石头,应该马上捡起来放在路边,以免后来的人碰到了跌倒,这是我们小时候的教育。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马路上的香蕉皮,尤其基隆、高雄在过去几年,那真是司空见惯。
如果把石头、香蕉皮捡起来,避免人家跌交,就是勿以小善而不为,积小善可以为大善。
所以不要“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小一毛一病就要改,不能不改,不改累积起来就成大恶大患,就要吃大亏。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自己不要以为有点小一毛一病没有关系,累积起来就是大一毛一病。
“故恶积而不可掩”,掩饰不了,到了罪大恶极的时候,永远也无法解决了。
孔子为什么讲出这个道理?这是他读了噬嗑卦上九爻的爻辞“何校灭耳,凶”的感想而来。
平常我们以为《易经》很难读,什么叫“何校”?“何”字加一个草字头就是荷花的荷,荷也作“负”讲,如王维的诗:“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校”就是刑械,初爻是“屦校”,上爻是“何校”,“何校”是负着枷锁,负担太重把耳朵都磨掉了。
脚指头少了一个没有关系,所以说是“无咎”。
但是耳朵少了一个就不好看了,所以说是“何校灭耳,凶!”
第二个解释,就是说肩上背了两块大木头,负担太重了,就倒下来了。
“灭耳”!死掉了!“耳”不作耳朵讲,作虚字讲。
罪恶太大,负担太重,怎么办?死而已矣!所以说是“灭耳”!死了不能再活了,这是孔子用噬嗑卦说明中国文化的一精一神。
其亡 其亡 系于苞桑
下面讲否卦九五爻的爻辞。
否卦与泰卦相对,地天就是泰卦,倒过来天地就是否卦。
大家仔细研究我们的《易经》,非常奇妙,地在上面,天在下面,反而太平,是好事;倒过来地在下面,天在上面,就糟糕,就不对了。
年轻时我们对这个道理弄不清楚,后来一想天地混沌的时候反而没有事,一有了天地麻烦就来了。
有天地而后有男一女,有男一女而后有夫妇,有夫妇便有是非、烦恼,这样天地间的问题就无穷无尽了。
所以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叫天地否卦,上帝创造了万的,却给人类带来了烦恼与痛苦,这是笑话。
我们常常引用否极就泰来,所以懂了《易经》的人,没有什么叫好运坏运的。
换句话说,坏里边有好,好里边有坏,好的过去坏的就来,坏的过去好的就来!
孔子解释这一段政治哲学说: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我们今天台湾的社会,大家都忘了这句名言,这是很危险的。
否卦的九五爻就说:“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其亡!其亡!”快要掉下来啦!快要掉下来啦!“系于苞桑”,好象很重的东西,吊在很细的桑树枝上,风一吹摇摇晃晃的,那根细枝一断便完了。
所以孔子说:“危者,安其位者也”。
人的危险在哪里?很多朋友出门坐飞机怕飞机出事,走在马路上怕被汽车撞上。
其实最危险的地方是在你自己家里一床一上。
过去不是发生过这种事情吗?一家人都在家里,飞机掉下来把一家人统统都压死了。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危险随时都有。
什么叫危险呢?“安其位者也。”
自己今天的位置,今天的成就,自己觉得很满足,便会大意,以为自己没有问题,这才是最危险的。
危险在不危险里头,平安里头就有危险,路马路不一定危险,坐收音机也不一定危险。
“亡者,保其存者也。”
乡下老太婆有几千块钱,一定用袋子装起来,放在她最秘密的地方,小偷一来,一下就找到了。
天地间的东西想永远保存,希望永远属于你,那是不可能的。
“亡者”,一个国家灭亡,就在他强盛的进修已种下灭亡的种一子了。
一个人的失败,就在他成功的进修就种下失败的种一子了。
所以说,“亡者,保其存者也”。
社会为什么会乱呢?“乱者,有其治者也,”乱出在太平,我们看历史就知道,时代坏了,出来革命,打下天下,争得统治。
时代好了,太平了,又种下乱因,因果就在这里。
要把这个政治哲学道理搞清楚,就要反过来,“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人生没有太平的,生命随时有麻烦,随时要小心。
“存而不忘亡”,当我们现在存在的时候,就要想到有一天不属于我的时候。
“治而不忘乱”,社会安定太平的时候,便要想到随时会有乱的发生。
所以大政治家们就是善于堵老鼠洞的人。
老房子,一有老鼠洞就把它堵起来,一部机器一个小螺丝钉掉了,马上把它补起来,这部机器就不会坏了。
不然今天掉一个螺丝钉,明天又掉一个螺丝帽,不要好久,这部机器就报销了。
大政治家们对国家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小地方的问题,都已经知道了,一个政策下去,已经把那老鼠洞堵好了。
《易经》的道理告诉我们这个“治而不忘乱”,懂了这个道理,懂了否卦九五爻的爻辞,我们这个生命,以及宇宙间一切的事情,就像这个卦里说的一样,“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苞”也叫苞萝,也叫鸟萝,江渐一带叫鸟萝。
鸟萝并不是鸟巢,而是一大一团一的草窠,上边只有一点点小藤吊着,风一吹,摇摇摆摆,非常危险。
生命的道理就像这个草苞子吊在那里,象征着生命的朝不保夕。
任何的成功也是这样。
所以《易经》的哲学看通了,跟佛家的哲学一样,看人的生命也同样的是朝不保夕。
张公百忍
下面的一段是鼎卦的九四爻。
火风鼎,鼎就是饭锅,是上面一个锅子,下面用火烧的意思。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言不胜其任也。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这是鼎卦九四爻的爻辞。
鼎折足是断了一只脚的鼎。
鼎字原来是个图案,现在写成方块鼎字了。
古代的鼎是家庭用的饭锅,唐代以前的大家族就是用鼎来煮饭的,《滕王阁序》中便有“钟鸣鼎食之家”的话。
中国人讲大家族是五代同堂,一个家庭有一两百口人,比一个社会复杂得多啦!三个媳妇,又有八个孙媳妇,又有十几个曾孙媳妇……再加上三个女人一个菜市场,你看一个家庭有多少个菜市场啊!那个社会复杂得不得了。
所以唐朝有个张功艺,五代同堂,一百多口人家,钟鸣鼎食,大锅菜拿上来,大家添一碗就走,决不能用小厨房,以示公平。
皇帝唐世宗召见他,很感慨地问他,用什么方法能够把家庭事情处理得这样好?张功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后世就叫他“张公百忍”。
作为一个领袖,一个家长,就是这样。
这个忍,不光是忍气啊!忍的意义很多,气要忍,什么事情都要忍,当一个大家长也只有“忍”才能应万变,处众纷。
张公百忍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皇帝看了只顾点头,对!对!对!做皇帝有时也很苦。
当领袖的人,每天下面那些正反不同的意见,乱七八糟的报告,直言的,拍马屁的……我们知道的他都知道……所以当了领袖也只有忍。
忍!很难啊!
这一爻的意思是说这个鼎断了一只脚,一锅热饭翻出来了,一翻翻到脸上,“其形渥”,难看极了,饭也倒在地上,吃不成啦……如果你卜卦卜到这一爻,做生意,做事,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虽然不至坐牢,但可能会变成过街老鼠!
德薄位尊
“德薄而位位尊”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的道德与学问不够,但位置很高。
等于我们做生意,找个笨蛋来当总经理,尤其现在人做生意,叫自己的太太当懂事长,支票由太太出名,出了事太太去坐牢。
太太们又不懂“德薄而位尊”的道理,自己分明是在家里做饭的人,现在挂上了董事长名衔,当然非倒楣不可。
“智小而谋大”,自己又没有智慧,做官想越大越好,生意赚钱越多越好,或者想买个小岛当国王,自己智慧又不够,计划倒是大得很,人小鬼大。
“力小而任重”,五斤放在肩膀上还背不动,坐飞机连手提行李还要用轮子拖,却自以为千斤大力士,那不是吹牛吗?
有一次跟何敬公和一些教授们去日本,偏偏碰到日本的火车出一轨,大家只好下火车步行了。
距离住宿处比台北后火车站经过天桥到前站还要远一倍。
大家说怎么办?我说走呀,但找不到红帽子提行李,我说自己拿嘛!大家都发愁怎么拿得动,我说我有两个皮箱,再给我一个,三个。
你们两个人抬一个总可以吧?他们说看你穿着长袍,个子那么小,怎么能拿动三个大皮箱?我说试试看,我好多年已经没有练过啦。
于是肩上扛一个,两手提两个,走了一段,我心里有数,外面看似若无其事,里边已经满身大汗了。
大家看了说:“原来你真有武功呀!”我说我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他们说,那是怎么回事?你还那么从容!我说你们说我是学佛的嘛!如果我不表示一点从容,那佛学到哪里去了?其实我都累得快没命了,里边衣服也都湿一透了,只是他们不知道而已。
走到半路,我已经快顶不住了,两个人抬一个箱子的,还在半路歇了两三次,我早就到了目的地了。
他们说“你一定有功夫”,我说什么功夫也没有,我要是跟你们一样,歇歇走走,一个也拿不起来了。
这是真话,那时候我就是“力小任重”,差点没有出了洋相,所以人不要不自量力,“力小任重”。
自己力量不够,偏要挑一个大责任,等于太太们当了董事长一样,以为生意好做,最后当了代罪的羔羊。
由此我们知道,有三个基本的错误是不能犯的:
一是“德薄而位尊”,道德学问都不行,大家来恭维你,尤是出家人,小小的年纪出了家,人家看到你便拜,那真可怕得很!你以为头发刮了就得道了吗?不是那么回事。
另外两项是“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
如果犯了这三大戒,“鲜不及矣”,一定倒大楣,很少有例外的。
所以孔子说“覆公餗”,一锅饭倒了吃不成了,还把自己弄得满身起泡。
这个现象就是“不胜其任也”。
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我能不能挑一动这副担子,负不负得起这个责任,自己先要称量一下自己。
原世凯的二儿子劝袁世凯不要当皇帝,他有两句诗说:
“山泉绕屋知深浅,微念沧波感不平。”
这是中国文人的诗,“山泉绕屋知深浅”,他并没有劝他父亲不要如何,只用山泉绕屋来比方。
“微念”,只要有一个小念头在心里,便会像大海波一浪一一样不平了。
他劝父亲劝得那么好,可惜袁世凯不能听,使后人徒叹袁世凯有这么一个好儿子,可惜!可惜!
几与神
下面是讲豫卦六二爻的爻辞,豫卦是雷地豫。
这一爻的重点是讲“几”,就是机会的机。
古人的“机”字不用木字旁,只用“几”。
木字旁的“机”是机器的机,都是有形的,这个“几”是无形的,将动未动之间的谓之“几”。
等于我们站在门的中间,你说我是进来还是出去?请你猜猜看,你说我进来,我出去啦;你说我出去,那不然,我进来啦。
那个进出未定之间的就叫“几”。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
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孔子说:“知几其神乎!”一个人自己智慧能够“知几”,就是达到神通的境界,一件事情一发动,就知道结果了。
所以真正的神通是由智慧而来,不是什么头上放光,知道过去未来之类。
真正的大智慧才是真神通,孔子引伸这个道理,认为政治也好,做事也好,要能做到“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就可以达到“知几”,达到“介如石”的境界。
不要因为上司提携就逢迎拍马,今天发表你长官,对长官也不拍马屁或谄媚;对部下或不知你的人,也不要轻慢他,仍要尊重他。
平常做人就要如此。
换句话说,平常的时候态度如此,飞黄腾达的时候也是这样。
对有钱的人、没有钱的人都是这样,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精一神,后来变成为一句名言,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淡如水”就是没有味道,大家平平淡淡的,老一辈的人自小都会懂。
这句话是出自《增广昔时贤文》一书里,过去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我们十来岁都已经会背了,原文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这个道理,诸葛亮的文章里也曾提到。
诸葛亮除了功业以外,千古名文只有两篇,就是前后《出师表》,另外留下来的有几卦家书。
诸葛亮的书信都很短,可见他公事很忙,没有时间说很多话,可是意思都很深远。
譬如给他儿子讲交友的信中说,君子之交“温不增华,寒不改叶”。
“温不增华”,是说春天到了,花已经开了,不要再加一朵花,锦上添花的事不要来。
这也就是“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的意思。
朋友得意时,不去锦上添花,朋友倒楣时,也不要看不起他,还是跟平常一样。
朋友之间的感情不能像是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