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传别讲
下传08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
又明于忧患与故。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万变不离其宗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孔子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易经》这本书的学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不可远”。
它无论在任何情形下都会适合我们的人生,也就是说我们随时随地都离不开它的范围。
换言之,它都在你的旁边,像宗教家讲的,上帝与你同在,这就是“不可远”。
同时这个意思也是说,《易经》这本书的学问是很浅近、很平凡的,是跟我们日常生活最切近、最有关系的学问,不是远在天边、高不可攀的。
所以我们不可向很深远的方面去想,去求。
换句话说,也就是禅宗所说的不可以“高推圣境”,不可以把圣人的境界高捧得太过了。
因为圣人的境界也是很平易、很通达的。
天地间越是了不起的学问,越是平易、平凡,这就是不可“高推圣境”的道理。
“为道也屡迁”,你如用呆板的法则学《易经》,那就错了。
《易经》这一门学问是活的学问,不是死的学问,也就是宇宙的法则。
宇宙的法则没有永恒不变的。
所以懂了《易经》的道理,也就懂了宇宙的法则随时在变。
这也就是佛学所讲的“无常”。
宇宙间的事不可能有一刻不变的,变就形成了我们平常说的“时与运”的问题。
“时与运”在卦里很重要,看一个卦象,变要看时空两者的关系,时空是相对的,随时都在变动。
其实也不仅《易经》如此,一切学问都是一样,尤其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变动不居”,因为宇宙万物随时间空间而变化,一切现象都在变化。
你要识变、适变,因此学《易经》、卜卦、算命,同样没有一个呆板的法则。
如果有个呆板的法则,你要求的答案就不对了,你的判断一定不会准确的。
“周流六虚”,“六虚”就是上古文化中的六一合,也就是上下四方。
东南西北上下就代表了宇宙间的空间。
这个道理就是无处不充满,也就是宗教家所讲的神、上帝无所在,无所不在。
宗教家把它穿上宗教的外衣,便成了神。
事实上无所在,无所不在充满法界,就是《易经》的“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周是圆的,表示圆满充实。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上下、下上是不一定的。
比如说山地是剥卦,反过来地雷就是复卦了。
站的位置不同,看的角度不同,观点就两样,现象就变啦。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刚柔”是一陰一陽一,“相易”是变化,一陰一极一陽一生,刚极变柔。
变来变去,就是:“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所以学《易经》要特别注意,卜卦算命的方法不是死的。
孔子告诉我们说“唯变所适”,我们后人把孔子的像画得像个死人的样子,尤其宋朝以后的儒家把孔子讲得令人生厌。
其实孔子非常活泼,《孔子家语》上讲的,孔子是“无可无不可”的。
“无可无不可”多滑头呀!他的道就是“不可为典要”,没有一个确定的事,时间有变化,空间也有变化。
所以学《易经》的要记住下面“唯变所适”这一句话。
看向哪个方面变。
懂了这个道理,如果你当个领一导一人,领导一个一团一体,第一天到职一看,就知道这个单位哪些地方非变不可。
“唯变所适”,只有变才能使它进步。
这几句话是这篇的结论。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
又明于忧患与故。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一进一出有一定的法则。
你懂了这个就知道宇宙万物随时在变,随地在变。
但是变有一定的法则,不是乱变的。
譬如我们坐在这里要想到外面去,一定先要站起来,一步一步地走出去,这就是变中一定的法则。
所以在变的中间,外卦、内卦、外在、内在都要知道。
做人做事当知天地宇宙随时在变,随时都要戒慎恐惧。
譬如说危险,危险就在不危险的里头,但反过来,你看一骈不危险,却随时会有问题。
所以要“外内使知惧”,知道危险。
“又明于忧患与故”,同时要明白《易经》学问的一精一神,人随时都要注意到忧患。
人没有一天是不生病的,如果有一天觉得很健康,便是生病的开始。
大意一点就出一毛一病,人随时都在忧患之中,所以要“明于忧患与故”,明白它的原因,它发生在哪里。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易经》这一门学问,并不是宗教,也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
但它又是宗教,又是哲学,又是科学,同佛学的最高处有相通之处。
“无有师保”,没有人随时随地可以保护你,也没有人可以指导你,人一切只有靠自己,时时刻刻知道恐惧“忧患”。
如临父母,就像随时随地都在父母的身边一样,那样的恭敬,那样的戒慎。
实际上我们中华文化的人生哲学,这是这两句话,但不是宗教一性一的。
《易经》的道理没有这些宗教外衣。
当然,我们做一个人随时都在忧患中,没有人可以依赖,只有靠自己,“无有师保,如临父母”,这是一个总结。
同时也是说明,当一个卦辞用之于卜卦的时候,只有靠自己的智慧来判断这个卦,不需要求菩萨、求神,要靠自己的智慧。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关于《易经》的判断事务,不一定用卜卦,而是告诉大家平常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叫做“不可远”。
不要以为一定在卜卦的时候才能用这个法则,我们现在本身就在卦中,乃至一举一动都在卦中。
开始这卦一动,“率其辞而揆其方”。
研究《易经》对《周易》这本书,一看它的卦辞、象辞、爻辞就可以知方,可以猜测研究它的方向。
乍天它是不定的,但它有典常,“既有典常”。
千古以来学《易经》的人很多,能不能达到最高的程度、最高的境界?这个不是靠菩萨、求上帝的,就是在你自己。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这个是在于”人道“、人的力量,你有这个智慧,就搞通了。
你如果不是这个人,你学了死板的《易经》也没有用,这道就虚行了,是假的、空搞一场、白搞一场。
这是《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的大概内容。
后面大部分是判断《易经》,当然大部分是用之于人生哲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