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新读
三晋风云(13)
秦昭王与魏国
魏安僖王时期,国家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对外完全处于被动。
此时,西边的秦国已经十分强大,兵强马壮,经常发动对外战争,获取了不少利益。
一次,秦昭王把他的左右大臣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询问:“诸位一爱一卿帮寡人分析一下,现在的韩国、魏国与当初相比,哪个时期更为强盛?”
大臣们议论纷纷,都认为当初的两国强盛。
昭王接着问:“那么两国的如耳、魏其与当初的孟尝君、芒卯相比,谁更为贤能呢?”
群臣都认为后者更为贤能。
于是,昭王放心的说:“当年孟尝君、芒卯凭借自己的贤能,率领强盛时期的韩国、魏国来攻打我国,还不能把我国怎么样。
现在,无能的如耳、魏其,率领弱小的韩国、魏国要是来攻打我国,那就更不会有什么威胁了。
我国反而可以出兵,用不了几个回合,就会很轻松地打败它们,你们说是不是啊?”
群臣听了之后频频点头称是,都认为昭王言之有理。
正当昭王沉醉在群臣的称赞中声时,大夫中旗从群臣中走了出来表示异议。
他对昭王鞠了一躬说:“大王,您对天下的形势估计错了。
当初,晋国六卿并立时,智氏最为强大,它先后灭了范氏、中行氏,接着又率领韩、魏的军队把赵襄子围困在晋一陽一,掘开晋水淹灌晋一陽一城,晋一陽一城只剩下三版宽的地方没有被水淹。
智伯到战场上巡视水势,魏桓子前来为他赶车,韩康子在身边陪乘,那是多么威风啊!智伯当时已是目空一切,指着滔一滔一不一绝的河水说:‘我现在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啊!’因为魏国的安邑紧邻汾水,韩国的平一陽一紧邻绛水,智伯的军事行动威胁到了两国的安全。
所以,魏桓子与韩康子互相暗递眼色,达成了默契,寻机将来一定要联手除掉智氏。
后来,二人联合赵襄子灭亡了智氏,瓜分了它的封地。
现在,秦国虽然兵强马壮,但是不会超过当年的智氏,韩国、魏国虽然弱小,但还是比当年它们在晋一陽一城下时的力量强大。
现在,也正是它们达成默契的时候,希望大王千万不要轻视它们,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当年智氏那样的下场。”
秦昭王听了他的这一番分析之后,才如梦方醒,心里面对两国也感到了恐惧。
从此之后再也不敢小瞧他们了。
后来,齐国、楚国联合攻打魏国。
魏国节节抵抗,边战边退,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
魏王派人向秦国求救,派出的使臣络绎不绝,而秦国那边一直风平一浪一静,没有任何反应,秦国救兵也迟迟不来。
魏国有位名叫唐雎的老人,已经九十多岁了,他看到自己的国家危在旦夕,心急如焚,便拄着拐棍,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向皇宫,跪在地上向魏王请命说:“陛下,老臣请求西去游说秦王,让秦国的救兵比老臣先到达魏国。”
魏王听了之后非常感动,亲自下殿把唐雎搀扶起来,动容地对他说:“老人家,魏国百姓的安危就托付给你了。”
然后赶紧吩咐人准备车马送他出发。
唐雎一路上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终于在第一时间到达了秦国,拜见了秦王。
秦王看到他已经一大把年纪了,赶紧给他赐坐,感慨地对他说:“您老人家远道而来,实在是辛苦您啊!魏国几次派人求救,我已经知道魏国已经相当危急了。”
唐雎起身回答说:“大王既然知道魏国危急,却迟迟不发救兵,我认为是那些为您出谋划策的大臣们无能。
魏国,是众所周知的大国,然而,它之所以向西来侍奉秦国,自称为秦国的东方藩属、接受秦国赐给的冠带、按时向秦国进献贡品,是因为强大的秦国是个值得信赖的盟国。
现在,齐国、楚国的联军已经在魏国都城的郊外会合,随时都有将魏国灭亡的危险。
而秦国救兵却迟迟不发,那就是秦国认为魏国不太急迫罢了。
如果秦国坐等魏国大急,被迫加入合纵行列,那时候还要秦国的救兵干什么呢?这样的话,秦国将要失去魏国这么一个东方藩属,而使齐、楚两个敌国强盛,这又对您有什么好处呢?”
秦昭王这才感到事态的严重一性一。
立即派兵救援魏国,魏国才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