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看出了明朝的虚实,知道高经略无《袁崇焕评传》五

袁崇焕评传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袁崇焕评传

袁崇焕评传 - 五

袁崇焕评传

满清看出了明朝的虚实,知道高经略无用,袁崇焕无人支持,于天启六年正月大举渡辽河攻宁远,兵十三万(在这几年中,清军的实力已扩充了一倍),号称二十万。

二十三日攻抵宁远。

大敌终于攻来了。

朝廷荒唐,主帅荒谬,援军是一定不会有的。

那怎么办?弃城而退是服从主帅命令;守城罢,宁远一城孤军,怎能挡满清的倾国之师?

在这紧急关头,袁崇焕奋发了英雄之气,决意抗敌。

他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何可纲等,集将士誓死守城。

袁崇焕刺出自己鲜血,写成文告,让将士传阅,更向士卒下拜,激以忠义。

全军上下在他的激励下人人热血沸腾,决心死战。

他又下令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凡是宁远有兵将逃回来,一概抓住斩首。

山海关有他的上司辽东经略高第镇守,袁崇焕的职权本来只能管到宁远和前屯,山海关总兵杨麒他是管不着的。

但这时还管他甚么上司不上司,职权不职权,“×他十妈十,顶硬上,几大就几大!”(淞沪之战时,十九路军广东兵守上海,抗御日军侵略,当时“×他十妈十,顶硬上”的广东三字经,在十江十南一带赢得了人民的热烈崇敬。

因为大家都说:广东兵一骂“×他十妈十!”就挺槍冲锋,向日军杀去了。

他母亲和妻子这时也在辽西,大概住在山海关或前屯卫后方。

他将母亲和妻子都搬到宁远城中来住。

全家和宁远共存亡的决心,表现得再清楚也没有了<1>。

二十四日,清兵到达城下。

袁崇焕初次见到“辫子兵”的威猛。

清兵都有辫子,在那时,汉人只要听到“辫子兵”三字,不由自主的就胆战心惊,直到十余年后是如此。

李自成部下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将健卒,席卷而东,攻破北京,在山海关前的一片石和吴三桂部大战时,丝毫不落下风。

但清兵突然出现,李自成军中响起“辫子兵来了!辫子兵来了!”的惊呼,二十万大军就此全军大溃,一败涂地。

李自成逃出北京,向西急窜,“大顺”朝终于覆灭。

在那时候,“辫子兵”就是“无敌雄师”的代名词。

袁崇焕并不是比李自成更会打仗,他部下的兵将也并不更为勇十猛。

但他更加镇定,更加坚决,他没有个人的自私欲十望,不像李自成那样想做皇帝。

真所谓“无欲则刚”,所以他比李自成更刚强。

他是“×他十妈十,顶硬上”的英雄。

但他部下的兵将不是广东人,主要是辽河两岸的关外健儿,其他各省的都有。

只因为主帅有“顶硬上”的英锐之气,部属也都跟着他“顶硬上”了。

这时宁远守兵约一万,而清兵有十三万。

向来明清十十交十十战,总是明兵多而清兵少,这次却众寡易势,大军都在经略高第手中。

高第全军据守山海关,果然并不派兵来救。

努尔哈赤先分遣部队绕过宁远,在城南里处切断了通向山海关的大路,然后放几名俘虏来的汉人去宁远向袁崇焕传话:“我这次带了二十万大军来攻,宁远非破不可。

守城官如投降,我一定大加优待,封为大官。”

袁崇焕回答说:“你突然领兵来攻,那是甚么道理?锦州与宁远两城,你本来已经占领,又再放弃。

我修筑好了来住,自然要死守,怎肯投降?你说有二十万兵,未免夸大。

你真正的兵力大约是十三万,我倒也不以为来兵太少了。”

<2>

努尔哈赤于是大举攻城。

当时朝鲜使者带同翻译官韩瑗去北京朝见皇帝,刚到达宁远。

袁崇焕很高兴地招待使节及其随从。

朝鲜使节见守军甚是镇定,暗暗感到奇怪。

袁崇焕和三数幕僚闲谈,及报清兵攻到,袁崇焕乘轿至战楼,又与韩瑗等谈古论今,泰然自若,全无忧色。

过了不久,忽听得一声大炮,声动天地。

韩瑗大惊,只吓得低下了头抬不起来。

袁崇焕笑道:“贼兵来了!”打开城头敌楼的窗子,向外望去,只见清兵蔽野而来。

城中却声息全无。

成千成万的辫子兵冲到了城边,突然之间,城头举起千千万万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

战事越来越激烈,明军忽然从城头的每一个石堞间推出一个又长又大的木柜,这些大木柜一半在堞内,一半探出城外,大柜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将大本柜拉进来,再装矢石出去投掷。

跟着地雷爆发,土石飞扬,无数清兵和马匹被震上半空<3>。

攻城清兵的先锋部队是铁甲军,每人身上都披两层铁甲,称为“铁头子”。

清兵以坚车攻城,车顶以生牛皮蒙住,矢石不能伤。

城内架起西洋大炮十一门,在城头轮流轰击,每一炮打出去,破坏杀伤及于数里<4>。

清兵奋勇迫近,推了铁裹车猛十撞城墙,声音轰隆轰隆,势道惊人,撞击了很久,城墙撞破的地方很多。

清兵再用像云梯那样的裹铁高车来撞击城墙高处。

随后又把裹铁车推到城墙边,上面用木板遮住,以挡城头投下的矢石,车里藏了兵士,用铁锹挖掘城墙墙脚。

清兵攻进了城墙下的死角,大炮已打他们不到。

在这危急之时,守军想到了计策,抬了屋子前的长条大阶沿石从城上投下去。

阶石十分沉重,铁车上的木板挡不住,压死了不少清兵。

攻城时候经历很久,城基被清兵挖成了一个个凹龛,清兵躲在城墙洞内向里挖掘,城上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

这时宁远四周十余里的城墙墙脚已被挖得千孔百疮,眼看城破在即,满城百姓惊惶得很,都抱怨说:“袁爷为了他自己一人,害死了我们满城百姓。”

大家正在彷徨无策之时,通判金启倧(浙十江十人)临时想出了几件新式武器,将火药撒在褥子和被单上,纷纷投到城下去。

他将这件新式武器取名为“万人敌”。

当时是正月,气候酷寒,攻城清兵见到被褥,就都来抢夺,城上将火箭、硝磺等引火物投下去,“万人敌”立即燃十烧,烧死了无数清兵。

另有一种“万人敌”是将火药放在空心的大泥十十团十十中,外面围以木框,点燃了药引投下城去,泥十十团十十不断旋转喷火,烧死敌兵。

那位通判在赶制“万人敌”之时,火药碰到火星,不幸被烧死了<5>。

这时城墙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焕不能再泰然自若了,亲自搬石来堵塞缺口,连受了两次伤。

部将劝他保重。

他厉声道:“宁远虽只区区一城,但与中国的存亡有关。

宁远要是不守,数年之后,咱们的父母兄弟都成为鞑子的十奴十隶了。

我若胆小怕死,就算侥幸保得一命,又有甚么乐趣?”

撕下战袍来裹了左臂的伤口又战。

将士在他的榜样之下,人人奋勇,终于堵上了缺口<6>。

二十日清兵又猛攻,袁崇焕督将士死战。

清太祖努尔哈赤也受了伤。

血战三日,清兵损失惨重,终于不得不下令退兵。

此役杀死了清军中着锦衣的军官十余人,即满洲人称为“牛录额真”的。

清兵退去后,守军将十名敢死队用长绳缒到城下,拾到了十余万支箭。

城墙上给清兵挖出的洞十穴十有七十余个。

这时点查火药库,火药也用尽了,局面真是危险得很。

敌军解围而去之后,百姓感到安全了,满城大哭,纷纷去拜谢袁崇焕与满桂的救命之恩。

为甚么要“满城大哭”?想来是既感激又惭愧,又是说不出的欣喜罢?

第二天早晨,清兵大队人马拥聚在城外大平原一边。

袁崇焕派遣一名使者,备了礼物去送给努尔哈赤,对他说:“老将横行天下为时已久,今日败于小子之手,只怕是天意了。”

努尔哈赤已受重伤,于是回送礼物及名马,约期再战。

所谓“约期再战”,只是掩饰面子的话。

努尔哈赤不敢再攻宁远,转而去攻觉华岛泄愤。

袁崇焕招募来的两广子弟兵,在宁远之战中似乎并未发生如何重大的作用。

据我猜想,极可能是袁崇焕派了广东水师守觉华岛。

觉华岛现在叫做菊花岛,在宁远海外,当时是关外屯聚粮草的重地,因为关外军粮靠海运接济,在觉华岛起卸最方便。

寒冬之际,海面结了厚冰,变成了陆地,广东兵所擅长的水战完全用不上,只得把车辆排起来当防御工事,在冰上和清兵打陆战,结果全军覆没,岛上十余万石粮食尽被焚毁。

这几千名广东海军,大概多数在这一役中牺牲了<7>。

努尔哈赤对诸贝勒说:“我自二十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为甚么单是宁远一城就打不下来?”

心中十分恼怒。

此后伤势一直未愈,七月间到清河十温十泉疗养,派人去召大福晋(正妃)来,同回沈十陽十,在离沈十陽十四十里的叆鸡堡逝世,年六十八岁。

努尔哈赤一生只打了这一个大败仗。

清人从此对袁崇焕十分敬畏<8>。

袁崇焕指挥这个战役很有儒将风度,坐轿子在城头敌楼中督战,打了胜仗之后,派使者送礼物给努尔哈赤,颇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羽扇纶巾、谈笑用兵的气派;也似南朝梁朝大将韦睿临阵时轻袍缓带,乘舆坐椅,手持竹如意指挥军队。

韦睿身十子瘦弱,但战无不胜,敌军畏之如虎,称为“韦虎”。

不过到了当真危急之时,袁崇焕也不能再扮儒将了,只得以“蛮子”姿态来死拚。

【注释】

<1>见李光涛《清入关前之真象》。

但此节不见于其他记载,不知李先生有何根据。

<2>《清太祖实录》卷十。

<3>据日人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中所引述朝鲜使者当时在宁远城头的目睹记。

<4>据《胪天颂笔》。

<5>据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引宁远围城时在鼓楼前开店的一名花椒商人所述。

<6>据梁启超《袁崇焕传》。

该传中叙述清兵败退后,“崇焕复开垒袭击,追北三十余里,清军大乱,死者逾万人。”

与其他资料不符,今不取。

<7>袁崇焕《祭觉华岛阵亡兵将文》:“慨自战守乖方,屡失疆土,天子赫然震怒,调南北水陆舟师,谓尔乘船如马,遂调之来为进取也。

据尔等间关远至,岂不欲灭此朝食,一航而金复归,再航而黄龙扫哉?奈未尽其用而敌即来。

冱寒之月,冰结舟胶,窘尔之所长,乌得不及于难?说者谓谋之不臧。

不臧固不臧矣,然排山倒海之势,以十八万而临数千之水卒,即臧可奈何?而尔等计无复之,愤然以死,略无芥蒂,视当年之弃曳倒奔者,加一等也。

人之罪至死而免,人之品至死而定。

今将略尔罪而嘉乃忠,请命于天子,谅为之恤,所以不没汝等者,良有在也。

吁嗟,巨十浪十茫茫,空山寂寂,皆汝等忠灵之所栖荡也,望故乡以何日?即转劫而无期,苒苒游魂,何不相结为厉,歼仇泄愤?在生之志,借死以伸,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尔其勉之。

不腆之奠,涕与俱之。

尚飨。”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广州府部·祠庙考》中,记载东莞县有一座敕建忠愍祠,“天启七年,奉敕建,为辽将死事阵策,在教场尾。”

陈策不知怎样在辽西牺牲,相信他是袁崇焕从故乡带去的子弟兵之一。

天启七年的冬天,袁崇焕已回东莞,这座忠愍祠很可能是他向朝廷申请,由皇帝下敕建造,以纪念他在关外殉国的旧部。

<8>清人所修的《明史·袁崇焕传》中说:“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

诸将罔敢议战守。

议战守自崇焕始。”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袁崇焕评传》古典侠义小说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满清看出了明朝的虚实,知道高经略无《袁崇焕评传》五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