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段时期中,皇太极进攻朝鲜,打了几《袁崇焕评传》八

袁崇焕评传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袁崇焕评传

袁崇焕评传 - 八

袁崇焕评传

在这段时期中,皇太极进攻朝鲜,打了几个胜仗后,朝鲜投降,订立了对满清十分有利的和约,每年从朝鲜得到粮食、金钱和物品的供应。

皇太极本来提出三个条件:割地、擒十毛十文龙、派兵一万助攻中国。

朝鲜对这三个条件无法接纳,但在经济上尽量满足满清的要求。

同时在此后的明清战争中,朝鲜改守中立,使满清去了后顾之忧。

在皇太极对朝鲜用兵之时,袁崇焕加紧修筑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的防御工事,派水师去支援皮岛的十毛十文龙,另派赵率教、朱梅等九员将领率兵九千,进兵三岔河,牵制清军,作朝鲜的声援。

但朝鲜不久就和满清订了城下之盟,赵率教等领兵而回,并未和清军接触。

皇太极无法和明朝达成和议,却见袁崇焕修筑城堡的工作进行得十分积极,时间越久,今后进攻会更加困难,于是决定“以战求和”,对宁远发动攻击。

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亲率两黄旗、两白旗十精十兵,进攻辽西诸城堡,攻陷明方大凌河、小凌河两个要塞,随即进攻宁远的外围要塞锦州。

五月十一,皇太极所率大军攻抵锦州,四面合围。

这时守锦州的是赵率教,他和监军太监纪用守城,派人去与皇太极议和,那自是缓兵之计,以待救兵。

皇太极不中计,攻城愈急。

袁崇焕派遣祖大寿和尤世禄带了四千十精十兵,绕到清军后路去包抄,又派水师去攻东路作为牵制。

这时天热,海上不结冰,水师用得着了。

赵率教是陕西人,这人的人品本来是相当不高的。

努尔哈赤攻辽十陽十时,赵率教是主帅袁应泰的中军(参谋长)。

袁应泰是不懂军事的文官,赵率教却没有尽他做参谋长的责任,这个战役指挥得一塌十胡十涂。

清军攻破辽十陽十,袁应泰殉难,赵率教却偷偷逃走了,论法当斩,不知如何得以幸免,想来是贿赂了上官。

后来王化贞大败,关外各城都成为无人管的地方,赵率教申请戴罪立功,带领了家丁前去接收前屯卫,但到达时发觉已被蒙古人占住,他便不敢再进。

努尔哈赤攻宁远,赵率教在前屯卫,距离很近,自己不亲去赴援,后来宁远大捷,他却想分功,以致给满桂痛骂,酿成了很大风波。

和满桂冲突时,袁崇焕相当支持他。

赵率教感恩图报,又得袁崇焕时时勉以忠义,到锦州大战时,他突然之间似乎变了一个人。

他和前锋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等率兵奋勇死战,和皇太极部下的十精十兵大战三场,胜了三场,小战二十五场,也是每战都胜。

从五月十一打到六月初四,二十四天之中,无日不战,战况的激烈,不下于当年宁远大战。

六月初四那天,皇太极增兵猛攻。

锦州城中放西洋大炮,又放火炮、火弹和矢石,清兵受创极重。

攻到天明时,皇太极见支持不住了,只得退兵,退到小凌河扎营,等候各路兵马集中整编。

赵率教转怯为勇,自见敌潜逃到拚死守城,自畏缩不前到激战二十四日,到后来更在保卫北京之役中血战阵亡,终于在历史上与满桂齐名,成为当时的两大良将。

他这个重大转变,非常突出的证明了袁崇焕的领导才能。

皇太极整理好了部队,转而去攻宁远。

清军上次在宁远吃过败仗,兵将心中对袁崇焕都是很忌惮的。

大贝勒代善见城中有备,就勒兵不攻。

皇太极对诸将说:“先汗攻宁远不克,这次我攻锦州又不克,若再攻不下宁远,我可要声名扫地了。”

于是下令总攻,击破城下明军骑兵,直薄城壁。

比之第一次宁远之战,袁崇焕部的战斗力已有增强,敢于到城外决战了。

上次要清军退后,才派五十名敢死队缒到城下拾箭枝,可见不敢开城门。

满桂率领明军在城南二里列阵,城墙下环列槍炮。

皇太极佯败,想引明军来攻,然后伏兵齐起。

但明军没有上当,守垒不追。

皇太极于是回军再战。

袁崇焕亲上城头督战,大声呼叫。

满桂战于城外。

祖大寿、尤世禄回师攻击清兵后路。

双方死伤均重,满桂身中数箭。

明军野战终于打不过清军,于是退入城中据守。

这场大战打得十分惨烈,城壕中填满了两方军士的死十十尸十十。

守军又以葡萄牙大炮轰击,击碎清方大营帐一座及皇太极的白龙旗,杀伤清兵不少。

明方的报告说,皇太极长子召力兔贝勒胸口中箭,另一子十浪十荡宁古贝勒在阵上被明军射杀,又杀固山(领七千五百人)四人、牛录(领三百人)三十余名。

这报告失之夸大,事实上并无皇太极的儿子在此役中阵亡。

但清方纪录中也说:济尔哈朗贝勒、萨哈廉贝勒、大将瓦克达、阿格等均受伤。

皇太极见部队损失重大,只得退兵,再攻锦州南面,亦不能拔,将士又遭到不少伤亡,将领觉多拜山、巴希等阵亡。

七月,清兵败回沈十陽十。

这一役明朝称为“宁锦大捷”,是明军对清军第二次血战胜利。

袁崇焕在报功的奏章中,力称功劳最大的是满桂<1>。

他和满桂向来颇有意见冲突,但在奏章中力称宁远大捷以满桂之功居多,可见光明磊落,大公无私。

第一次宁远大捷是天启六年正月,第二次宁锦大捷是七年五月,相隔一年零四个月。

在这短短的十六个月之间,袁崇焕加强了明军的战斗力,抢筑了锦州的防御工事,固守在清军的后路,使皇太极有后顾之忧,不敢久攻宁远。

同时清军先攻锦州不克,再攻宁远,气势已挫。

可见袁崇焕这十六个月中的准备工作收到了很大成效。

如果能多一些和平时期,局面当然更有改进。

这一仗大捷,军事上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是靠了葡萄牙的红衣大炮。

明朝这时本来已驱逐了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传教士。

传教士波尔、米克耳两人见到明清十十交十十兵,有机可乘,便发动澳门的葡人,向明朝提供军费和炮手。

明朝于是召还已驱逐了的教士。

本来秘密传教变成了公开,大批葡萄牙教士和炮手进入中国<2>。

后来中国在外国教士和技师指导之下自行铸炮。

所铸成的大炮也封了官,称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将军”,还派官祭炮,请将军发威破敌。

金人要直到数年之后,才因投降的明人之助而开始铸造大炮。

袁崇焕在政治上属于魏忠贤的敌对派系。

他中进士的主考官韩、保荐他的御史侯恂等都是东林十十党十十的巨头。

袁崇焕当然不肯克扣军饷去孝敬魏忠贤。

但为了大目标是守御锦州、宁远,他也相当的委曲求全。

各省督抚都为魏忠贤建生祠,袁崇焕如果不附和,立刻就会罢官,守御国土的大志无法得伸,因此当时也只得在蓟辽为魏忠贤建生祠。

但魏忠贤仍是不满意。

所以虽有宁锦大捷,袁崇焕却得不到甚么重赏,只升官一级。

奉承魏忠贤的官员却有数百人因此大捷而升官,理由是在朝中策划有功,连魏忠贤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从孙,也因此而封了伯爵。

魏忠贤是太监,没有儿子,只好大封他侄儿,封他侄儿的儿子。

魏忠贤这时更叫一名言官弹颏袁崇焕,说他没有去救锦州为“暮气”。

袁崇焕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只得自称有病,请求辞职。

魏忠贤立刻批准,派兵部尚书王之臣去接替。

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是大喜若狂,而听到加给袁崇焕的罪名与评语竟是“暮气”两字,恐怕大喜之余,却也不免愕然良久吧?袁崇焕这样的人竟算“暮气沉沉”,却不知谁才是“朝气蓬勃”?

袁崇焕离开宁远时,心中感慨万千,可想而知。

那时他还只四十岁左右,方当壮十盛的英年,正是要大展抱负的时候。

立了大功反而被迫退休,他的部属将士既感诧异,更是忿忿不平。

他写了一首诗给一个部将,诗中说:我们慷慨同仇,间关百战,功劳不小,皇上的恩遇也重。

但我的苦心,却只有后人知道了。

建功立业固然很好,回家休养也是不错。

对于我的去留,大家不必感到不平罢。

这首诗显得很有气度<3>。

不过他对于天启皇帝,还是十分感激的。

他本来是一个七品知县,自天启二年到七年夏天,短短的五年半之间,几乎年年升官,中间还跳级,直升到“巡抚辽东、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实在算是飞黄腾达。

他自觉升官太快,曾上疏辞谢。

他说在诸同年中,官职最高之人和他也差着好几级,为了要做部属武将的榜样,请皇帝收回升赏的成命。

皇帝批复说:你接连三次谦辞,品德很好,但你功劳大,升官是应该的<4>。

他在回广东故乡途中,经过大庾岭时写了一首诗,感念天启对他的知遇之恩<5>。

他心中明白,天启是个昏君,可是对待自己实在很好。

他到了广州,去光孝寺游览,踏足佛地,不禁想到生平杀人甚多,和环境大不调和<6>,然而那也只是感到不调和而已。

英雄豪杰,一往无悔,却也无须对菩萨低头,不必对杀了该杀之人有甚么遗憾。

【注释】

<1>袁崇焕的奏章中说:“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十奴十合马十十交十十锋,即臣去年,亦自城上而下攻。

自今始一刀一槍,下而拚命,不顾夷之凶狠剽悍。

臣复凭堞大呼,分路进追。

诸军忿恨,誓一战以挫此贼。

此皆将军满桂之功居多。”

<2>马耳丁的《鞑靼战记》中大吹葡萄牙传教的功劳,又说:“上帝对于信仰基督教的皇帝必予福佑,所以中国皇帝对鞑靼人(指满清)作战大胜。”

其实天启皇帝信仰的是鲁班先师,并没有信仰基督教的上帝。

据冯承钧译、沙不列撰:《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崇祯三年,澳门葡人队长率士卒四百、大炮十尊入境效力。

广州巨商恐失垄断中西贸易之利,厚赂朝臣,加以阻挠。

后葡军队长公沙的西劳阵亡于登莱。

《碧血剑》小说略取其意。

<3>袁崇焕《南还别陈翼所总戎》:“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功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

麋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

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

其中“功高明主眷”这一句,不免含有苦涩的意味。

天启决不是明主,天下皆知,自己功高如此,结果却得了这样的“眷”,这位“明主”,真是“明”得很了。

<4>袁崇焕《天启六年六月初十日谢升荫疏》中说:“且武人奔竞,少竖十立便欲厚迁,稍不合辄思激去,要挟朝廷,开衅同类,今边疆始终不得一人之用,臣最疾之。

臣今日不自处于恬,何以消诸将之竞?况臣原无富贵之心,又皇上所鉴也。”

对这个辞赏的奏章,朝廷的批答是:“奉圣旨:袁崇焕存城功高,加恩示酬,原不为过;乃三疏控辞,愈征克让。

还着遵旨祇承。

该部知道。”

<5>袁崇焕《归庾岭》:“功名劳十载,心迹渐依违。

忍说还山是?难言出塞非。

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

数卷封章外,浑然旧日归。”

<6>袁崇焕《遇诃林寺口占》:“四十年来过半身,望中祇树隔红尘。

如今着足空王地,多了从前学杀人。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袁崇焕评传》古典侠义小说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在这段时期中,皇太极进攻朝鲜,打了几《袁崇焕评传》八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