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之学【原文】切韵之学①,本出于西域《梦溪笔谈》艺文二

梦溪笔谈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 艺文二

梦溪笔谈

艺文二

切韵之学

【原文】

切韵之学①,本出于西域。

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

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以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原也。

如“輭②”字,文从“而”、“犬”,亦切音也。

殆与声俱生,莫知从来。

【注释】

①切韵之学:指用反切法为汉字注音的学问。

反切法起于佛教传入中国后,西域僧人以梵文与汉文互相标音的做法,后来逐渐创出用汉字表示的声母和韵母,成为古人主流的拼音方式。

②輭:即“软”字。

古籍中以这两种写法通用。

【译文】

切韵这门学术,发源于西域语言学。

汉代学者为汉字注音,只称“读如某字”,还未曾用过反切的方法。

然而古汉语中已有用两个字的发音拼合成一个字的,如“不可”拼合成“叵”字、“何不”拼合成“盍”字、“如是”拼合成“尔”字、“而已”拼合成“耳”字、“之乎”拼合成“诸”字之类,用的都是西域以两个音(声母和韵母)拼合成一个字的方法,这大概就是反切注音的源头。

又如“輭”字,右旁由“而”、“犬”合成而表字音,也是一种拼音。

大约拼音是和语言一起产生的,人们无从知道它们起于哪个时代。

同甲会

【原文】

文潞公归洛日①,年七十八,同时有中散大夫程珦②、朝议大夫司马旦③、司封郎中致仕席汝言④,皆年七十八。

尝为同甲会,各赋一首。

潞公诗曰:“四人三百十二岁,况是同生丙午年。

招得梁园⑤为赋客,合成商岭⑥采芝仙。

清谭亹亹⑦风盈席,素发飘飘雪满肩。

此会从来诚未有,洛中应作画图传。”

【注释】

①文潞公:即文彦博(1006—1097)。

子宽夫,介休(今属山西)人。

历事仁宗至哲宗四朝,为将相五十余年。

封潞国公。

②程珦(1006—1090):字伯一温一 ,洛陽人。

理学家程颢、程颐之父。

历知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称病致仕。

③司马旦(1006—1087):字伯康,夏县(今属山西)人。

司马光之兄。

以大中大夫致仕。

④席汝言:字从君,洛陽人。

元丰中以郎中致仕。

⑤梁园:即梁苑。

西汉梁孝王所建(在今河南开封东南),以为招延一时名士游赏之所。

⑥商岭:即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

相传汉初“四皓”(以须发皆白而称)隐居于此。

⑦清谭:即“清谈”。

亹亹(wěi wěi):形容议论引人入胜。

【译文】

文潞公致仕回洛陽时,高年七十八,同时有中散大夫程珦、朝议大夫司马旦、致仕司封郎中席汝言,都是七十八岁。

四人曾举行同甲会,各赋诗一首。

潞公诗说:“四人三百十二岁,况是同生丙午年。

招得梁园为赋客,合成商岭采芝仙。

清谭亹亹风盈席,素发飘飘雪满肩。

此会从来诚未有,洛中应作画图传。”

鹳雀楼诗

【原文】

河中府①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一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②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诗曰:“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

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

王之涣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畅诸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释】

①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

②李益(748—829):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唐宪宗时官至礼部尚书。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陽(今山西太原)人。

历文安县尉。

畅诸:汝州(今河南临汝)人。

历许昌尉。

【译文】

河中府的三层鹳雀楼,前望中条山,下瞰黄河,唐一人在此留诗的很多,而只有李益、王之涣、畅诸的三篇诗最能描绘出登楼的景象情怀。

李益诗说:“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

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

王之涣诗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畅诸诗说:“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欧陽文忠推挽后学

【原文】

欧陽文忠好推挽后学。

王向少时为三班奉职①,干当滁州一镇②,时文忠守滁州。

有书生为学子不行束脩③,自往诣之,学子闭门不接。

书生讼于向,向判其牒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④。

先生既已自屈,弟子宁不少高?盍二物以收威⑤,岂两辞而造狱⑥!”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

公一阅,大称其才,遂为之延誉奖进,成就美名,卒为闻人。

【注释】

①王向:字子直,侯官(今福建闽侯)人。

嘉祐二年(1057)与兄王回同举进士,历官峡石主簿。

三班奉职:低级武阶官名。

②干当:即勾当公事。

“勾当”为管理之意,南宋人避高宗讳改为“干当”。

一镇:指滁州下属的一个镇(一般为小工商业聚集地点)。

③束脩(xiū):指一交一 学费入学。

④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此八字为《礼记·曲礼》之文,谓依据礼法,弟子应登师门求教,为师者则不应往弟子家授学。

⑤盍二物以收威:此用《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之文。

二物,指梗条(楸树条)、荆条,古时学塾用以处罚学生。

句意谓何不处罚学徒以保持为师的威仪。

盍,“何不”的合音字。

⑥岂两辞而造狱:为何要双方各执一词来打官司?

【译文】

欧陽修欧陽文忠公(修)喜欢提携好学的年轻人。

王向年轻时以三班奉职的衔名,管理滁州一个镇的公事,当时文忠公为滁州知州。

有个教书的儒生因为学生不一交一 学费入学,就亲自到学生家授教,结果学生闭门不接纳。

儒生就找王向递状子告这个学生,王向在他的状子上批写判词说:“自古礼数,只听说弟子来学,没听说先生往教。

先生既已自己屈尊前往,弟子又怎能不会慢待师道?何不行罚以收回你的师尊,哪用双方争竞来对簿公堂!”儒生以为王向的判决不公正,就直接拿着状子去找欧公。

欧公一看王向的判词,对他的才华大为称赏,因而为他传布名誉,鼓励他进取,终于使他成就了功名,成为知名的人士。

“枣”与“棘”之别

【原文】

枣与棘①相类,皆有刺。

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②,卑③而成林;以此为别。

其文皆从“朿④”,音刺,木芒刺也。

“束”而相戴⑤立生者,枣也。

“束”而相比⑥横生者,棘也。

不识二物者,观文可辨。

【注释】

①棘:植物名,即酸枣,也泛指各种有刺草木。

酸枣,鼠李科,落叶灌木,有刺,常野生成丛莽状,果实较枣小,味酸。

②列生:丛生。

列:排列成行,文中有“众多”的意思。

③卑:低矮。

④朿:木芒,今作“刺”。

⑤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文中指枣树的枝干一层层往上长。

⑥比:挨着,紧靠着。

【译文】

枣树与酸枣树很相似,都有刺。

枣树是单株独生的,树干高且横生的树枝较少;酸枣树是多株丛生的,树干低矮且长成一片,这就是它们的区别。

枣和棘的字形都从“朿”,读作“刺”,是“树木所长的芒刺”的意思。

树木的枝条一层层往上长的,就是枣树;枝条丛生、相互紧挨着长成一片的,就是酸枣树。

不认识这两种树的人,看看文字的字形也就能够辨别了。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梦溪笔谈》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切韵之学【原文】切韵之学①,本出于西域《梦溪笔谈》艺文二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