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前历史导读
12章 西周
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
文王-> 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共和行政→宣王→幽王
西周的兴起,发展及兴亡: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从武王灭商建国,到幽王亡国,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他的物质,一精一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先周是活动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
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音库)元妃姜嫄的儿子弃。
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
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
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
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
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昌继位。
昌号称”西伯”,仁慈一爱一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
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
周人以珍宝和美一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吕尚的辅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所谓的受命之主,而自称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
九年,周文王逝世。
其子发继位, 称武王。
他继续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
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
两年后,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
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
周朝经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国灭掉。
公元前770年, 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一陽一)。
丰镐二京在西,洛邑在东,习惯上称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的为东周。
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
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
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
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
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成王。
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以王叔摄政。
管叔、蔡叔不服,与殷纣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
周公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
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
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
周公还制澧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
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
但到第四代天子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
当时,王道微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却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
周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
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
他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
穆王又曾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
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由于周围戎狭的不断侵扰,王朝陷 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国内矛盾日益尖锐。
有的贵族也开始破产,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懑。
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一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 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
他就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
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音至),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
周厉王死后, 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
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 重。
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
为了博得一宠一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
最严重的问题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据走褒姒。
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一騷一扰。
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秦前历史》 东周
公元前770 ── 公元前256
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厘王胡齐→惠王阆→襄王郑→顷王壬臣→匡王班→定王瑜→简王夷→灵王泄心→景王贵→悼王猛→敬王□→元王仁→贞定王介→哀王去疾→思王叔→孝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骄→烈王喜→显王扁→慎靓王定→赧王延
东周从平王东迁开始便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依仗晋,郑等诸侯的力量迁都“洛邑”。
从此王室开始衰弱,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大夫专一政与夷夏斗争登上舞台。
战国时,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没有了,但仍在洛一陽一一带勉强维持。
西周初年营建洛邑时,共修建了两座城。
西边的方十七里,叫王城,东边的小些,叫成周。
战国时,由于王室内部争权和分封,先后出现了居于王城的西周公和以巩邑(今河南巩县)为都城的东周公,真正天子的周显王寄居于东周公治下。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一陽一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斩首四万。
西周君联合诸侯军队出伊阙(今河南洛一陽一南)攻秦,以隔断秦与一陽一城的通道。
秦昭王于是发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将其三十六邑全部献给秦,西周灭亡。
同年,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