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第二节 东晋 南朝
第二节 东晋 南朝
(317—420年)(420—589年)
东晋、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继续和发展。
在这期间,长江以南的开发迅速,经济发展较快。
一、东晋偏安江南
1.东晋的建立
永嘉南渡 永嘉(307—313年)是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
在这期间,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羯、氐、羌、鲜卑等相继起兵,匈奴贵族刘渊、刘聪等相继称帝,还连续攻破洛一陽一、长安,俘虏晋怀帝、愍(mǐn皿)帝,灭亡西晋。
史称此事件为“五胡乱华”。
当时的战争带有严重的民族仇杀的一性一质,所以十分残酷。
如匈奴人刘曜攻破洛一陽一时,杀戮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京师洛一陽一变为一片瓦砾。
羯人石勒在东郡击败晋军,杀王公以下十余万人。
汉族官民纷纷南逃,史称“永嘉南渡”。
西晋末年,琅邪王司马睿(ru&igra一ve;瑞)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驻建邺①。
江南战争很少,社会稳定,在永嘉及以后的时间中,北方的贵族、官僚及士族、大地主纷纷携眷南逃。
随同南逃的还有宗族、部曲、宾客等等。
同乡同里的居民也往往随从大地主南逃。
随从一户大地主南逃的居民多者有千余家,人口达数万人。
少的也有百余家,数百口人。
有的逃到广陵(今江苏扬州),有的逃到京口(今镇江)以南。
《晋书·王导传》曰:“洛一陽一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王与马,共天下 公元316年(建兴四年),西晋灭,南方的官僚和南逃的北方士族的首领们于次年拥立司马睿为晋王,又次年立为帝,是为元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
司马睿在洛一陽一时,就与王导“秦相亲善”,“契同友执”。
王导属琅邪王氏,是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
他随司马睿到建邺(建康),建议睿从南来的士族中,“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争劝侨姓士族”的拥护。
又建议拉拢江南“吴姓士族”。
司马睿果然得到“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的拥护。
司马睿称帝,王导和其族兄王敦的功劳最大。
他以王导任丞相,掌大权;以王敦任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几乎包括当时东晋全境)诸军事、江州刺史,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①之说。
在司马睿登帝位,接受将吏朝拜时,他让王导“升御一床一共坐”②,可见王家在东晋政权中的地位之高。
朝廷和地方官吏,几乎都由侨姓和吴姓士族及其子弟充当。
“侨置”与“土断” 永嘉南渡及以后的一段时间中,中原地区的人口南逃的极多,仅登录于官府户籍的,就约有七十万人。
还有相当数量被控制在大地主手中,作为私家奴役的人口,未登于户籍。
也有不少漂流不定的人口,叫做“浮一浪一人”,亦没有户籍。
这些南渡的人口叫做侨人、侨户。
侨人的绝大多数是按照宗族、乡里相聚而居的,侨姓士族、地主往往是侨人的自然首领或主人,他们以拥有侨人作为自己的势力。
东晋统治者为了控制侨人,也为了维护侨姓士族的利益,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叫做侨州、侨郡、侨县,简称“侨置”或“侨立”①。
如在京口侨置徐州,在江乘(sh&egra一ve;ng胜,今江苏句容北)侨置琅邪郡与临沂县。
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在原州、郡名前加一“北”字,与侨州、郡相区别,如北兖州(治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
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恢复旧名,而另在侨州、郡名前加一“南”字,如南兖州(治今江苏镇江)。
初置侨州、郡、县时,规定侨人有户籍的,免除赋役,这对招徕北人和鼓励登录流人于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南方原有的郡县叫做“土郡县”。
土断是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将侨人的户口编入土郡县的办法。
东晋设侨置,本来是一种临时措施。
侨置设立后,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
一、版籍混乱——侨置某个州、郡、县,本来是为某原州、郡、县的南来人口而设。
可是南来人口都是流民一性一质,在同一侨置中,往往杂居着来自不同州、郡、县的侨人,因之侨置郡县林立。
如今江苏南部就有侨郡三十三,侨县七十五。
又在侨置郡县中,所居不全是侨人。
如南徐州(治今江苏镇江)境内,全部人口为四十二万余人,其中侨人约为二十二万余人,其余二十万为土著。
许多土郡县内也有或多或少的侨人散处。
又由于侨人居处并不固定,经常流动,致使侨置郡县也常改变。
二、影响财政——侨置郡县或侨人是不征租税徭役的。
士族地主们乘机广占田地,大量地隐瞒户口,时间已久,这就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调。
晋成帝(326—342)时,已开始推行“土断”。
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又大规模地实行“土断”,称作“庚戌土断”。
土断由桓温主持,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n&igra一ve;昵)户口的豪族地主也给予惩处。
这次“土断”的成果很大。
“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
2.东晋北伐前秦南征
东晋建立前期,曾多次出兵北伐,最重要的是祖逖(t&igra一ve;替)和桓温的北伐。
在北方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些国家也曾一再南征,最重要的事件是由前秦南征而发生的“淝水之战”。
祖逖北伐 祖逖是范一陽一遒(qiú酋,今河北涞水县北)人,士族家庭出身,曾做过职位不高的官吏。
在刘曜攻陷洛一陽一时,他率亲族邻里数百家,南逃至泗口(今江苏清江市北)。
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后又调他到京口,任军谘(zī兹)祭酒。
祖逖上书司马睿,要求北伐。
他说:“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
①他估计,只要南方的晋兵一出,北方人民必然群起响应,中原可以收复。
可是司马睿只想在江南建立他的统治,对北伐并无兴趣。
因之给了祖逖以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名义,又给了一千人的口粮和三千匹布,作为军用物资,要他北伐;但却不给士卒和兵器,要他自行招募和打造。
永嘉七年(公元313年),祖逖毅然率领自己原有的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
他在长江中流击楫(jí集)、慷慨发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①祖逖在淮一陰一(今江苏清江)冶铸兵器,招募士卒,队伍扩大到二千余人。
他进军至今河南地区,联合当地的起义武装,大破石虎(石勒之侄)军五万余人,又连破石勒军,一时“黄河以南,尽为晋土”,“石勒不敢窥兵河南”。
可是正当祖逖准备渡河北上,“扫清冀、朔”②的时候,司马睿派来了戴渊为都督兖豫幽冀雍并六州诸军事、征西将军,以牵制祖逖。
祖逖忧愤成疾,于公元321年(大兴四年)病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北伐停止。
后来祖逖收复的土地又相继失去。
桓温北伐 桓温是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晋明帝之婿,任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公元347年(永和三年),他率军入蜀,灭了賨人李氏的汉国③,声威大振,他后来曾三次北伐。
第一次是在公元354年(永和十年),他亲率步骑四万余人,连败氐族所建的前秦,直抵霸上(今陕西长安东),当地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
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④桓温因军粮不继,未能攻克长安,退返襄一陽一。
第二次北伐是在公元356年,桓温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收复洛一陽一。
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一陽一;又建议自西晋末年以来南迁的士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
可是这时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均安于江南一隅,不愿北还。
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
后来桓温返回江南,洛一陽一和其他已收复的土地又相继失掉。
第三次北伐是在公元36一9年(太和四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人一大破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
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
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骑兵的追击,死者三万余人。
桓温北伐,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可是东晋统治集一团一内部却钩心斗角,破坏北伐,所以很难成功。
淝水之战 桓温死后,其弟桓冲为中军将军、扬豫二州刺史,代掌兵权。
这时前秦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对东晋的威胁日益严重。
桓氏原来与世家大族谢氏有矛盾。
桓冲为了缓和桓氏与谢氏以及东晋统治集一团一内部的矛盾,以便联合抗击前秦,就主动解除了自己所兼扬州刺史一职,让与辅政的谢安。
他出镇京口,与谢安协力,加强对前秦的防御。
谢安为了组织一支归中央直接指挥的得力军队,就让其侄、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谢玄招募来自徐、兖二州的侨人或其子孙,组成军队,并进行长期严格的训练,号为“北府兵”①。
北府兵的将卒都深受匈奴和羯人的仇杀之苦,因之有抵御前秦、保卫江南的决心。
前秦于公元382年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其疆域“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一陽一,北尽沙漠”。
②当时只有东晋与它对峙。
东晋在前秦皇帝苻坚的眼里③,是不足道的。
苻坚于统一北方的次年,就决定调士卒九十余万人南下灭东晋。
他还傲慢他说:“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④《晋书·苻坚载记》曰:“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
秦军前锋为二十五万人,由苻坚之弟苻融率领,很快攻下寿一陽一(今安徽寿县)。
东晋以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以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八万人迎击秦军。
谢玄军淝水东岸,与西岸的苻融军相对峙。
当时,苻坚曾派朱序至晋营,劝说谢石投降。
朱序原是晋的梁州刺史,镇守襄一陽一,在与秦军作战时,城破被俘。
他心向东晋,建议谢石曰:“若秦百万之众皆至,则莫可敌也。
及其众军未集,宜在速战。
若挫其前锋,可以得志。”
谢石采纳了这个建议。
谢玄遣使和苻融相约,建议秦军自淝水西岸“小退”,晋军愿到淝水西岸决战。
苻融企图乘晋军半渡之时,加以邀击,全歼晋军于淝水中,便下令士卒稍退。
可是秦军内部民族复杂,氐人很少,十之八、九是汉和其他族人民,他们被胁迫而来,不愿作战;特别是汉人,心向南方。
因此,一旦退却,不可复止,以为前方被击败,于是奔逃溃散,自相践踏,死伤遍野。
晋军乘势猛攻,秦军大败,苻融被杀,苻坚中流矢,单骑北逃。
他在路上“闻风声鹤唳,皆谓晋师之至。”
①苻坚逃到洛一陽一,收集散乱士卒,仅剩十余万人。
各族首领乘机反秦自立。
两年后(公元385年),苻坚为羌旅首领姚苌(cháng常)所杀。
淝水之战后,东晋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今河南、山东、陕西等部分地区)。
在淝水之战中,前秦所以失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复杂,矛盾严重;南侵是不义战争,士卒和人民并不支持;在军事上由于骄傲自满,缺乏周密计划和正确指挥。
东晋所以胜利,是由于在强敌压境之时,统治集一团一内部的矛盾有所缓和,所谓“君臣和睦,上下同心。”
北府兵有保卫江南、规复中原的思想和要求,将士用命;指挥比较正确。
这次战争的胜利,进一步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但东晋亦无力收复中原,于是南北对峙的局面长期延续了下来。
二、东晋灭亡
1.东晋的黑暗统治
世族门阀的残酷剥削 东晋的世族亦称士族或门阀,是地主阶级的最上层,其中较著名的,约有数十个大家族。
侨姓士族,以王、谢、袁、萧四家为代表。
吴姓士族以朱、张、顾、陆四家为代表。
王、谢两家又是这八家中的首姓。
这些士族在政治上把持军、政大权;在经济上,疯狂地强占土地,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
以谢氏为例,《宋书·谢弘微传》曰:“谢混仍世宰辅,一门两封,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
再以刁氏为例,《晋书·刁逵传》曰:
“逵为广州刺史……有田万顷,奴婢千人,余资称是。”
他们不仅强占田地,还封山锢泽,“万顷江湖”也会变成他们的私产。
官僚地主的田庄别墅,布满于建康附近和东南诸郡。
广大农民失掉土地和其他生产条件,贫困破产,沦为地主的佃客、部曲或奴仆。
一家地主竟占有佃客、奴仆数百、数千乃至上万。
政治黑暗 士族出身的官僚多安于逸乐,沉湎于酒色;尚“清谈”,自鸣清高。
他们甚至把“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①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规范。
简文帝司马昱(y&ugra一ve;玉)未当皇帝之前,以善谈“玄”著名;但却连稻子也不认识,问别人“是何草”②。
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官,“蓬首散带,不综府事”。
他任骑兵参军,车骑将军桓冲问:“卿署何曹?”
他答:“似是马曹。”
又问:“管几马?”
他答:“不知马,何由知数?”
又问:“马比死多少?”
他答:“未知生,焉知死?”
③
官僚、贵族贪一污成风。
他们连国家储备的军粮也大量偷盗,朝廷却不敢追究。
如荆州刺史庾翼曰,“往年偷石头仓米一百万斛,皆是豪将辈,而直打杀仓督监以塞责。”
④
在这样一个腐朽反动的集一团一的统治之下,赋税、徭役有增无已。
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废除了度田收租制,改为百姓不论有无土地或土地多少,每口人一律纳税米三斛,以后又增至五斛。
这样不税田而税人的制度对于田连阡陌的大地主非常有利,但对于无田少土的广大劳动人民则十分有害。
东晋的徭役之重,名目之多,达到惊人的地步。
范宁在上疏皇帝时说:“今之劳扰,殆无三日休停,至有残形、剪发,要求复除。
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妻娶。”
①
统治集一团一割据混战 淝水之战以后,东晋统治集一团一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
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兖青二州刺史、皇舅王恭联合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反对皇族、宰辅司马道子。
第二年,广州刺史桓玄、雍州刺史杨佺期也起兵响应,联合进攻建康。
不久,王恭败死,桓玄又火并了殷仲堪和杨佺期,控制了长江中、上游的广大地区,成为一个独立王国,与东晋的朝廷对立。
这时,长江下游的江北地区也脱离东晋朝廷的控制,成为独立王国。
朝廷所能控制的地区,不过是东南八郡②而已。
东南八郡是侨姓和吴姓士族集中的地区,农民的痛苦已很深重。
这时又惨遭内战的破坏,东晋王朝的全部负担几乎都压到这八郡劳动人民的头上,所以这里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日益加重,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2.东晋末农民战争
内战刚结束,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掌朝政,想建立自己的军队,就强征东南八郡的“免奴为客”的农民至建康当兵,称为“乐属”。
官府在征发“乐属”时,又侵扰勒索其它农民,“东土嚣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
①于是爆发了农民大起义。
孙恩起义 孙恩,琅邪人,世代信奉五斗米道。
他的叔父孙泰是著名的道教首领,曾任东晋王朝的太守等官。
后因密谋起兵,被司马道子诛杀。
孙恩逃到海岛上,聚合了一百余人,准备起事报仇。
在司马元显征发“乐属”时,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
孙恩乘机率众登陆,攻破上虞(今属浙江),杀县令。
又破会稽郡治山一陰一,杀内史王凝之(王羲之子),声威大振。
东南八郡的广大农民纷起响应,“旬日之中,众数十万。”
京师建康附近各县的农民也起义响应,“朝廷震惧,内外戒严。”
②这时,孙恩自称征东将军,率领起义群众,与东晋王朝展开了斗争。
许多官僚和士族被杀掉,不少官府和地主庄园被焚毁。
东晋王朝征调卫将军谢琰(谢安子)和辅国将军刘牢之,率领北府兵前往镇压。
起义军在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之后,转移到海岛上,当时有众二十万人。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五月,起义军第二次登陆,攻破余姚(今属浙江)、上虞,进至邢浦(今绍兴),击杀谢琰,使东晋朝廷大为震恐,连忙征调了几个将军前来截击,孙恩又率众回到海上。
第二年五月,孙恩第三次率领起义军登陆,进攻沪渎(今上海市),杀吴国内史袁山松。
六月,又率十万众由长江直抵京口,进一逼一京师建康。
可是在建康附近遇到大风,行进困难,就转而北上郁洲(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为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孙恩又南浮海上。
元兴元年(402年),起义军第四次登陆,在临海(今属浙江)为晋军击败,孙恩投海而死,部众仅剩数千人,由他的妹夫卢循率领,继续战斗。
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 卢循,涿(今河北涿州市)人,士族出身。
元兴二年,他率军泛海南到番禺(今广东广州),俘东晋广州刺史吴隐之,卢循自称平南将军,以他姐夫徐道覆为始兴(今韶关南)太守,建立农民革命政权。
在这时,卢循曾遣使向东晋皇帝进贡,并接受了东晋皇帝给予他征虏将军、广州刺史等封号,这表明卢循的革命态度并不坚决。
安帝义熙六年(410年),东晋派刘裕北伐南燕。
徐道覆催促卢循乘机北上。
当时,起义军有众十余万人,分为两路:一路由卢循率领,从番禺出发,沿湘江北上,进攻长沙;一路由徐道覆率领,从始兴出发,沿赣江北上,直取豫章(今江西南昌)。
大军所至,“诸郡守相皆委任奔走”。
至长江,两路大军会师东下,“戎卒十万,舳(zhú逐)舻千计。”
①大败东晋卫将军、北府名将刘毅于桑落洲(今江西九江江心),乘胜顺流而下,直抵建康城外。
这时,刘裕已灭南燕,率军南归,进驻京口。
卢循对于刘裕很惧怕,下令南撤。
在路上,多次作战失利,后来只剩下几千人。
义熙七年三月,卢循退至广州,此时番禺已为晋军所占。
卢循连攻不下,又西南进攻交州(治龙编,今越南境内),战败投水而死。
徐道覆退至始兴,二月间,与晋军作战,英勇牺牲了。
这次大起义共战斗了十二年,至此失败。
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前后共有数十万人参加,战斗了十二年之久,几乎扫荡了东晋的全境。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可是由于起义军的英勇战斗,给予以士族为核心的封建统治集一团一和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
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基本上摧毁了东晋王朝的反动统治——东晋王朝是腐朽反动的西晋王朝在南方的继续。
这次大起义诛杀了东晋许多重要将领和官吏,摧毁了许多东晋设在各地的统治机构,消灭了东晋王朝的大批军队,打乱了这个王朝的统治秩序,基本上摧毁了这个王朝赖以存在的基础,使东晋王朝从此名存实亡。
二、沉重打击了反动的士族地主——起义军主要打击的是整个地主阶级,但遭受打击最沉重的却是地主阶级的上层,即士族。
王、谢两大家族被起义军杀掉的著名人物,有王凝之、谢琰、谢肇、谢峻、谢邈(miǎo秒)、谢冲、谢明慧等,有的全家被杀掉。
经过这次打击,以王、谢为首的士族势力一蹶不振。
他们在政治上逐渐失去了垄断的地位;在军事上,在谢琰被杀以后,北府兵落入寒族地主的代表人物刘牢之和刘裕等的手中①。
士族从此走向没落。
三、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次起义给予东南八郡的士族地主以沉重打击,不仅有利于改变这一地区的政治状况,也对这一地区的土地占有关系、阶级关系有所调整。
有些土地回到劳动人民手中,有些佃客、“乐属”、奴婢、士兵的身份得到改善,或获得解放。
这些身份得到改善或获得解放的劳动人民,多数成为自耕农或小手工业者,他们的生产积极一性一大大提高,这对于当时长期遭受破坏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3.刘裕代晋
刘裕,字德舆,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后南徙丹徒(今镇江东南)。
幼年家贫,及长,在北府兵中任将领,为镇压孙恩、卢循起义军的主力。
在东晋统治集一团一中,是寒族地主的主要代表人物。
灭南燕、后秦 南燕是鲜卑贵族慕容氏建立的国家,在今山东和河南东部,以广固(今山东益都)为都城,屡次南侵,东晋的北边很不安宁。
义熙五年(409年),刘裕亲率大军北伐,水陆并进,连破燕军。
次年二月,就灭掉南燕。
后秦是羌族贵族建立的国家,在今陕西、甘肃和河南西部,以长安为都城。
桓玄、谯纵叛乱,都得到后秦的支持。
义熙十二年(416年),后秦的统治集一团一发生争权斗争,刘裕乘机出兵两路,于次年八月攻破长安,灭掉后秦。
刘裕伐南燕时,“河北居民荷戈负粮至者,日有千数。”
①伐后秦时,军粮不继,“百姓竞送义粟”,使晋军“军食复振”②。
可见这两次出兵都得到北方汉族人民的欢迎和支援。
整顿政治、经济 刘裕从他掌权时起,到他代晋做了皇帝,曾对当时积弊已久的政治、经济状况有所整顿。
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整顿吏治——他当时罢掉或处死的官吏有许多是士族或皇族出身。
他的亲信、功臣中有“骄纵贪侈,不恤政事”③的,他也严厉惩罚,甚之处死。
二、重用寒人——东晋时期,中央和州、郡的大权一直掌握在王、谢、庾、桓四大家族手中,选拔官吏,主要依据门第,所谓“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④。
选出的官吏多是无才无识之辈。
刘裕掌权后,下令改变这种状况,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的一精一神选拔人才。
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刘穆之、檀道济、王镇恶、赵伦之等。
三、继续实行“土断”,抑制兼并——刘裕于义熙九年(413年)再次实行“土断”政策。
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都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都依界土断。
多数侨置郡、县被合并或取消。
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
对于势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清查。
还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四、整顿赋役制度——刘裕下令严禁地方官吏滥征租税、徭役,规定租税、徭役,都以现存户口为准。
凡是州、郡、县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占据屯田、园地的,一律废除。
凡官府需要的物资,“与民和市”,照价给钱,不得征调。
还减轻杂税、徭役等。
刘裕对政治、经济的整顿,进一步打击了腐朽、黑暗的贵族、士族势力,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对劳动人民的痛苦亦有所减轻。
废晋建宋 刘裕由于功高权大,在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任相国,封宋公。
次年,进爵为王。
又次年,安帝死,恭帝立,刘裕辅政,掌握东晋军政大权,而且“冕十有二旒(liú流),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驾六马,”“乐舞八佾(y&igra一ve;艺)”。
①几乎已是皇帝了。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恭帝禅(sh&agra一ve;n善)位,刘裕正式称帝,是为武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年号永初。
三、南朝各代的更替
刘宋建立,中国的南方开始了“南朝”时期。
南朝相继出现的王朝为宋、齐、梁、陈。
此四个朝代的统治时间都很短,各为几十年,最后为隋朝所统一。
1.宋
刘裕称帝二年即死了。
其子文帝即位,继续执行改善政治、发展生产的政策,还多次免除人民所欠租赋,赈济灾民,因之社会稳定,生产有所发展,史称文帝时为“元嘉之治”。
但在元嘉后期,刘宋统治集一团一内部又一再发生争夺帝位之事。
元嘉三十年(453年),宋文帝被他的长子刘劭所杀,刘劭自立为帝。
不久,刘劭又为其三弟刘骏所杀,刘骏即帝位(孝武帝)。
当时,民间有一首歌谣曰:“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yíng营),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
①从此,宗室诸王间,内战连年不断,政治更加黑暗,横征暴敛日益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人民不断起义。
刘宋末年,皇族之间又连年混战,大权集中在中领军将军萧道成手中。
升明三年(公元479年),萧道成废宋顺帝刘准,自立为帝(齐高帝),国号齐,史称南齐或萧齐。
2.齐
萧道成称帝后,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以巩固他的统治,采取了一些比较积极的措施。
主要有继续实行“土断”政策,整理户籍,减轻租税等,还下令“诸王悉不得营立邑邸,封略山湖。”
②这些措施起过一定的作用。
可是,萧道成在位四年就死了,此后,他的子侄发生了争夺皇位的斗争,后来便爆发为内战,父子相杀,祖孙相杀。
萧鸾(道成侄)于公元494年,连杀两个新立的皇帝①,夺得了帝位(即明帝)。
在位五年,把萧道成和武帝萧赜(zé责)的子孙几乎都杀光了。
政治之黑暗,是历史上少有的。
萧道成死后,社会就日益动荡不安。
公元485年(永明三年),唐■(yǔ宇)之在富一陽一(今属浙江)领导农民起义,各地农民纷起响应,队伍迅速发展到三万余人,次年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自立为帝,国号吴。
后来益州地区也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些起义虽相继被镇压下去,可是齐王朝的统治已被大大削弱。
和帝中兴元年(501年),雍州刺史(治襄一陽一)萧衍率兵进入建康,任大司马录尚书事。
次年,衍为相国,进爵梁王。
不久,自立为帝(梁武帝),国号梁,史称萧梁。
3.梁
梁武帝即位后,为了使他的统治能够稳定,使他的子孙能永保江山,就采取了对皇族、官僚、地主在生活上优容、在政治上严加提防的方针。
他给予宗室诸王以崇高的政治地位,但却严加提防他们的政治动向。
至于他们残酷地剥削人民一事则不问。
梁武帝为了麻痹广大人民,还极力提倡儒学和佛教,以粉饰太平。
建康城内外修建了许多寺院,他自己三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群臣又聚钱把他赎出。
就是在他这样的统治之下,“民尽流离,邑皆荒毁。
由是,劫抄蜂起,盗窃群行……抵文者比室,陷辟(p&igra一ve;譬,法)者接门。
眚(shěng省)灾亟降,囹圄(líng yǔ玲予)随满。”
①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在梁武帝统治的后期(太清元年,547年),东魏大将侯景降梁。
侯景原为东魏河南道大行台,有士卒十万人。
降梁不久,即又叛变,并渡江围攻建康。
梁武帝的子孙各拥兵不救。
太清三年三月,建康城被攻破,城内原有十余万人,在被围的一百多天中,几乎都被饿死,活下来的只有二、三千人,梁武帝也被饿死。
侯景纵兵焚烧抢劫,建康城化为焦土。
侯景自立为帝,国号汉。
旋被镇守江陵的将军王僧辩和陈霸先击败。
侯景在逃跑时被部下杀死。
梁武帝之七子萧绎在江陵自立为帝(元帝),后为西魏所杀。
陈霸先立元帝之子萧方智为帝(敬帝),自掌大权。
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敬帝自立(陈武帝),国号陈。
4.陈
陈霸先只在位两年,就病死了,由他之侄陈蒨继位,是为文帝。
陈自建立后,江陵、襄一陽一以西为西魏(北周)所夺,江北则为北齐所占。
江南的土地,中央能控制的也不多。
如湘州、桂州、广州等地的刺史或郡守等,多拥兵众,割据一方,不听中央的命令。
陈朝末年,陈叔宝为帝,大建宫室,奢侈荒一婬一,政治黑暗,赋税、徭役繁重,百姓流离失所。
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隋军南下,攻破建康,陈叔宝被俘,陈亡,隋朝统一中国。
四、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
农业技术 两汉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以种水稻为主,“火耕水耨”。
虽然铁农具在推广,毕竟还不很普遍,许多地区亦未开发。
三国时期,孙吴建都建业,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东晋建立前后,自北方南来的人口中,有许多农民,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
他们南来,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尤其使铁制锸、铲、、锄和犁铧等工具及深耕细作、积肥粪田等技术得到推广,因之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有很大的进步。
水利 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事业有新的发展。
东晋时期,在晋陵曲阿(今江苏丹一陽一)修建的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
在乌程(今浙江湖州)修建的荻塘,溉田千顷。
又修复芍陂(qu&egra一ve;bēi却碑,在今安徽寿县),溉田万顷。
南朝时期,在荆州枝江开获湖,“堰湖开渎,通引江水,田多收获。”
①这也是“获湖”名称的由来。
与兴修水利的同时,各地大量围垦湖田。
刘宋时期,山一陰一县田少人多,有大量的贫苦农民迁移到余姚、鄞(yín寅,今浙江宁波)、贸(今宁波东)三县,开垦湖田。
沿海的一些地区还修建了海塘,以保护农田,免受潮水侵袭。
上述这些情况,都是南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
沈约曰:刘宋时,“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rěn忍),则数郡忘饥。”
②
南方的农业生产发展很不平衡。
三吴地区最发达,此外,鄱一陽一湖、洞庭湖沿岸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的粮食产地。
广州地区的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
其他地区仍相当落后,铁农具和耕牛缺少,以火耕水耨为主,耕作粗放。
官僚地主庄园 官僚地主主要是士族地主。
他们的庄园有四个主要特点:
一、庄园广大,田地众多——一般庄园,都有良田数十顷至数百顷,甚至还会更多。
庄园内有山有水,灌溉方便,生产条件比较好。
这些田地并不都报官纳税。
二、依附农民多——一般庄园的劳动者都是依附农民。
他们当中有土著农民,也有来自北方的侨人或其子孙。
这些依附农民多在官府无户口,是地主的私家农奴。
三、自然经济——一个地主庄园自成一个经济单位,按照满足地主的生活需要和保证进行简单再生产的要求,进行多种经营。
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蔬菜、桑麻、药草等等。
此外,还有手工业,如纺织、刺绣、酿酒、制饴(yí仪)、冶铁、铸铜、制竹木器等。
手工业者多由农民充当。
就整个庄园内的生产和生活来说,是自给自足的,依靠市场上购买的商品很少,为市场提一供的商品也不多,所以商业不甚发展。
四、封锢山泽——山林川泽在东汉以前,都归国家所有,劳动人民可以进入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东汉后期虽有官僚、大地主侵占山林川泽,但所占数量不多。
可是东晋、南朝时期,地主们把许多山林川泽圈占为私产,不许劳动人民进入。
《宋书·武帝纪》(中)曰:“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小民薪采渔钓,皆责税直(值)。”
这实际侵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部分重要生活来源,因之也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地主在庄园中拥有武装,又有众多的佃客、部曲和奴婢,经济力量也很雄厚,实际是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
他们与官府既勾结,又有矛盾,情况一有变化,就成为一方的割据势力。
寺院地主庄园 南朝的不少皇帝就笃信佛教,并大造佛寺。
如宋明帝造湘宫寺,梁武帝造大一爱一敬寺,都是有名之事。
可是所费之钱,都是搜刮人民而来的。
当时虞愿就曾当面批评宋明帝造湘宫寺说:“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
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
①梁武帝时,建康一地就有佛寺五百余所,僧尼十余万人。
每个佛寺都力求宏大壮丽,亦都拥有大量的田地和其他财产。
各个郡县也有很多的佛寺,每个佛寺同样都拥有众多的田产和僧众。
寺院经济和世俗的官僚地主的庄园经济差不多。
上层僧尼就是寺院地主,他(她)们坐食、空谈,生活奢侈,勾结官府,欺压人民。
寺院中有人数众多的一般僧、尼和“白徒”、“养女”,多来自破产的农民或其子女,是寺院中的被剥削者,他们终年为寺院种田、劳作,不得温饱。
寺院还占有佃客,为他们耕种田地。
僧尼、白徒、养女乃至佃客,多无户口,是寺院地主的私有人口。
寺院除经营农业外,还兼营商业和高利贷。
借贷要以黄金、白银、衣物、耕畜、农产品或其他财物为抵押。
这样的借贷关系是我国早期的典当业。
2.手工业
东晋南朝时期,手工业相当发展,这是南方的社会经济的一大进步。
冶铁业 冶铁业以官营为主,当时著名的冶铁地点有梅根冶(今安徽贵池)和冶唐(今湖北武昌)等。
所制铁器有锄、斧、凿、釜等农业和手工业及生活用具,还有各种兵器。
地主庄园内也多冶铸铁器。
冶铁时,多用水排以鼓风。
在炼钢技术上,也有很大的进步。
陶弘景的“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放在一起冶炼,再加锻打,可以成为优质钢。
还有一种“横法钢”,是经过百炼而成的。
青瓷业 青瓷业有很大的发展,三吴地区是青瓷器的主要产地。
所产瓷器多饰以莲花纹,光泽度也在不断提高。
三吴地区之外,不少州郡也烧造瓷器,技术水平相当高,有的接近于三吴地区的水平;在造型和釉色方面,又有自己的特点。
由于瓷器的大量生产,部分陶器、金属器和漆器,已为瓷器所代替。
纺织业 纺织业有丝织业和麻织业,相当发展,主要是与农业结合的家庭副业。
许多地区的农民,掌握了很高的养蚕一抽一丝技术。
如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一年培育四、五辈蚕;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一年培育八辈蚕,都能做茧一抽一丝。
所以每年三至十月,都是育蚕、一抽一丝季节。
江南在三国时期,丝织技术还较落后,没有织锦业。
东晋末年,刘裕灭后秦时,将长安的百工迁于建康,建立锦署,让他们生产锦,从此织锦技术也传于江南。
用亚麻织布的技术也有进步,夜间浣(hu&agra一ve;n换)纱,天明即织成布,叫做“鸡鸣布”。
造船业 江南多水,自古以来重视造船业。
三国以后,南方的人口增多,经济发展,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
内河有较小的船只往来运输,海上有巨型船只远航各地,或远达外洋,大船载重可达二万斛。
刘宋时,荆州作部已能“装战舰数百千艘”①。
侯景之乱时,出战舰千艘②。
可见当时江南船只之多。
造纸业 南方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的造纸业的迅速发展。
造纸的原料除用麻、楮(chǔ楚)皮外,还有桑皮、藤皮。
三吴地区及剡(sh&agra一ve;n善)溪(今浙江嵊县)、由拳(今嘉兴)等地产的藤纸,都很有名。
由于造纸原料多了,造纸技术有提高,纸的产量增多。
质量提高,成本降低,所以纸就代替了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3.商 业
国内商业 江南的商业也有发展。
不过由于地主庄园很多,农村的自给自足的特点突出,使商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首都建康的商业最发达,城内有四个市,秦淮河两岸的市集很多。
此外,江陵、山一陰一、成都、寿春、襄一陽一、番禺等,都是一方的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也是一方的商业中心。
主要商品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有粮食、绢、绵、纸、席、青瓷器、漆器、金银器、铜器、铁器、盐等,此外,还有玛瑙、琉璃③、玳瑁、香料等奢侈品,主要是供给贵族、官僚和大地主享用的。
南方的交通运输,以水路为主。
长江及其主要支流如赣江、湘江、沔(miǎn免)江(汉水)和郁水(粤江)及其支流,几乎遍布于南方各地,构成两大水运系统,把许多城市和乡村连结起来。
海外贸易 东晋南朝时期的海外贸易相当发展,番禺是最主要的口岸,当时有载重二万斛的大船远航南洋各国,西经印度洋,远达天竺(今印度)、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波斯(今伊朗)等国。
这些国家的海船也经常成批的前来。
东晋末年(399年),高僧法显赴印度取经,去时自长安西行,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至印度、尼泊尔。
回来时,乘船赴狮子国,又到爪哇岛,本来可航行到番禺,因中途遭遇大风,于公元412年(义熙八年)漂到青州长广郡劳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登陆。
当时我国自西亚、南亚和南洋输入的商品主要有象牙、犀角、玳瑁、珠玑、琉璃、香料等,输出的商品以绫、绢、锦等丝织品和丝为主。
南方和日本之间有海船定期往来。
所经路线有南北两条。
北线自长江口沿今山东半岛南部,经百济,到日本;南线自会稽东冶(今福建福州)出海,经夷洲(今台湾)之北、琉球,到日本。
两国之间不仅有商品交换关系,刘宋时期,中国的一些织工、缝工、陶工随日本使者到了日本,对日本的纺织业、缝纫业、制陶业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复习题:
*1. “王与马,共天下”之说有什么政治含义?
*2. 略述“淝水之战”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主要原因及这次战役的历史意义?
3. 孙恩、卢循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4.应当怎样评价刘裕?
5.什么是“封锢山泽”?
* 6.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7.南方的主要手工业有哪几种?
* 8.简述东晋南朝中外交通的状况。
重要名词:
* 祖逖* 桓温* 苻坚谢石谢玄孙恩卢循 *刘裕侯景
*陈霸先法显侨置土断
参考书:
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册第五章第三节。
2.张传玺、张仁忠合著:《中国古代史辅导讲座》第十二讲《东晋和南朝》。
3.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三册[肆]二(三)、(四),三。
(选读)
4.《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
① 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称建康(今江苏南京)。
① 依次见《晋书》之《王敦传》、《王导传》。
② 依次见《晋书》之《王敦传》、《王导传》。
①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
皆取旧之壤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
① 《晋书》卷六二《祖逖传》。
① 《晋书》卷六二《祖逖传》。
② 《晋书》卷六二《祖逖传》。
③ 李雄称成都王,国号成。
公元338年李寿(雄侄)改国号汉。
④ 《晋书》卷九八《桓温传》。
① 东晋都建康,军府在广陵,位于建康北,故称北府。
② 《高僧传·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传》。
③ 《集韵·模韵》:“苻,氐姓,本作蒲,至苻坚(按:应为苻洪)更改为苻。”
旧读pú,今通读fú。
④ 《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① 以上均引自《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① 《晋书》卷七五《刘惔传》。
② 《世说新语·尤悔》。
玄,玄虚、玄妙之意。
《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③ 《晋书》卷八○《王羲之传》附《王徽之传》。
① 《晋书》卷七五《范汪传》附《范宁传》。
剪发,为僧。
复除,免役。
② 东南八郡: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一陽一、新安。
① 《晋书》卷六一四《会稽王道子传》。
② 以上均见《晋书》卷一○○《卢循传》。
① 以上均见《晋书》卷一○○《卢循传》。
① 寒族:门第寒微的家族。
亦称寒家、寒人。
① 《宋书》卷一《武帝纪》。
② 《宋书》卷四五《王镇恶传》。
③ 《晋书》卷八五《诸葛长民传》。
④ 《宋书》卷九四《恩幸传·序》。
① 佾,乐舞的行列。
天子用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① 《魏书》卷九七《刘裕传》附《刘骏传》。
② 《南齐书》卷一《高帝纪》。
① 齐郁林王萧昭业和海陵王萧昭文。
① 《文苑英华》卷七五四何之元《梁典高祖事论》。
抵文,即抵法,依法受刑。
① 《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六《山南东道》五《荆州枝江县》。
② 《宋书》卷五四《孔季恭等传·论》。
① 《南史》卷七○《循吏列传·虞愿传》。
虞愿任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① 《南史》卷三七《沈庆之传》附《沈攸之传》。
② 《梁书》卷三三《王僧辩传》。
③ 琉璃:璧琉璃的简称,亦作流璃、流离,各种天然有光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