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5.4 《文选》:艳而不妖的庄重之花
【《文逊其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已经从政治、历史等领域中独立出来,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由于文学作品的数量众多,就需要对它们进行品鉴别裁﹑一精一简提炼,在这样的情况下,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就产生了。
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有两百五十部文学总集,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是流传下来的,只有《文逊。
《文逊全名《昭明文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朝梁太子萧统编著。
萧统和淮南王刘安一样,门下有许多文人,当时负有重名的刘孝绰﹑王筠﹑殷芸以及《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都曾做过东宫太子的属官或为萧统所赏识,一起讨论典籍,商榷古今,《文逊就有可能是这些名家共同创作的。
《文逊共收录了130位作家,上起子夏﹑屈原,一直到当时,但是不录还健在的人,只收录作古的人的作品。
这些作家的作品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3大类,又分列赋﹑诗﹑一騷一等38小类。
但后世一些学者如章学诚,批评这种分类方法太烦琐了。
《文逊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因此,儒家经典、历史书以及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眩选录的内容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
【文选名句】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翦截。
解读:像周公的典籍、孔子的文章,是忠孝和敬重的标准,人伦纲常的师友,怎么能拿来裁剪编著呢。
这是《文逊的序言中,解释不选择经典的原因。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孔子的言论就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圣标准了。
这也是《文逊专注于文学讨论的证明。
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解读:文章的内容和神韵都要有君子的风度。
不能过于浮华而没有内容,也不能太过质朴而没有美感。
文章不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要尽量追求典雅庄重。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解读:有人怀疑陶渊明的诗中篇篇有酒,我看他的诗意不在酒上,而是以酒来寄托感情。
这是《文逊中对陶渊明诗集的评价。
欧一陽一修有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陶渊明写酒,也是同样的意思,不过萧统评价在前,欧一陽一修作文在后,可以说欧一陽一修的文章是受了萧统的评价的启发而成的。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此篇明高才之人,仕宦未达,知人者稀也。
解读:“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是说才华很高的人,在政治上没有施展抱负,也因此感叹缺少知己。
《文逊的格式就是这样,前面引用原文,后面解说这首诗的意图。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竹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也。
解读:竹结根于山上,比喻的女子将自己托付给君子。
这是写男一女一爱一情。
【《文逊故事】
昭明太子
萧统生活在一千五百年以前,父亲是梁武帝萧衍。
作为长子,萧统在两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了。
萧统作为太子,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自从15岁行成年的冠礼后,他便协助父亲梁武帝处理政事,批阅公文,所以萧统很少有机会直接了解社会生活。
萧统少年时候,一性一情纯孝仁厚。
在他16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一带。
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在父亲几次下旨劝一逼一之下,才勉强进食,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都感动得落泪。
萧统宅心仁厚,他有一次去观看审判犯人,在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情有可原,让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
事后,刑官向梁武帝汇报了情况,萧衍听了连连点头微笑,很高兴儿子是一个的宽厚的人。
不过大臣们知道他好说话,遇到一些想从宽处理的事情,就故意拉上萧统,让他来判决。
有一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
萧统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
他在主管军服事务的时候,每年都要多做上千件衣服,送给贫民过冬。
《文逊编成时,萧统不过二十五六岁,还是涉世不深的太子殿下,但是他的书本知识却极丰富。
前朝的文集他都有条件阅读,这样,他吟诗作文的时候,动辄用典。
但是萧统不喜欢艳歌,他的诗文偏重典雅而不华丽,一直是读书人的必读课本。
有一句俗语说:“《文逊烂,秀才半。”
只要读好了这本书,差不多也就是半个秀才了。
令人惋惜的是,这位文采斐然的太子,还没有等到即位,便在30岁的时候去世了,谥号昭明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