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
补遗 卷一
《诗》始于虞舜,编于孔子。
吾儒不奉两圣人之教,而远引佛老,何耶?阮亭好以禅悟比诗,人奉为至论。
余驳之曰:“《毛诗三百篇》,岂非绝调?不知尔时,禅在何处?佛在何方?”人不能答。
因告之曰:“诗者,人之性情也。
近取诸身而足矣。
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又曰:‘诗可以兴。
’两句相应。
惟其言之工妙,所以能使人感发而兴起;倘直率庸腐之言,能兴者其谁耶?”
二
李玉洲先生曰:“凡多读书,为诗家最要事。
所以必须胸有万卷者,欲其助我神气耳。
其隶事、不隶事,作诗者不自知,读诗者亦不知:方可谓之真诗。
若有心矜炫淹博,便落下乘。”
又有人问先生曰:“大题目用全力了却,固见力量;倘些小题,亦用长篇,岂不更见才人手段?”先生笑曰:“狮子搏兔,必用全力:终是狮子之愚。”
三
同一乐器:瑟曰鼓,琴曰操。
同一著述;文曰作,诗曰吟。
可知音节之不可不讲。
然音节一事,难以言传,少陵“群山万壑赴荆门”,使改“群”字为“千”字,便不入调。
王昌龄“不斩楼阑更不还”,使改“更”字为“终”字,又不入调。
字义一也;而差之毫厘,失以千里。
其他可以类推。
四
沈云椒侍郎未遇时,馆于陈梅岑家;其时梅岑尚髫也。
然梅岑诗笔清新,实为先生传授。
谚云:“开口乳要吃得好。”
此之谓也。
梅岑尝诵先生《午日秦淮》云:“菖蒲绿映石榴红,罂盎东西放几丛。
不辨谁家妆阁底,远山多在画屏中。”
“阑干影里绮疏横,艾酒齐酣笑语迎。
楼上衣风楼下水,一帘香雾不分明。”
“丹符风飑佛幡如,扇影参差漾碧虚。
一片湖光星万点,家家水阁上灯初。”
“柳一陰一槛外泊船头,都向尊前听短讴。
却到中流清景好,蒋王山上月如钩。”
《晚过枫桥》云:“雨不成丝柳带烟,暮天远水正无边。
客愁最怕钟声搅,不向枫桥夜泊船。”
《泛舟城北》云:“最是长条柳,依依一怆情。
芦花犹未白,已解作秋声。”
五
郑玑尺先生咏《镜》云:“朱颜谁不惜?白发尔先知。”
可谓佳矣。
后闻俞鹤龄秀才咏《镜》有“白发朱颜管一生”,七字尤佳。
其妙处在一“管”字。
六
赵云松《过苏小坟》云:“苏小坟邻岳王墓,英雄儿女各千秋。”
孙九成《过琵琶亭》云;“为有琵琶数行字,荻花枫叶也千秋。”
句法相似。
七
近日有巨公教人作诗,必须穷经读注疏,然后落笔,诗乃可传。
余闻之,笑曰:且勿论建安、大历,开府、参军,其经学何如,只问“关关雎鸠”、“采采卷耳”,是穷何经、何注疏,得此不朽之作?陶诗独绝千古,而“读书不求甚解”;何不读此疏以解之?梁昭明太子《与湘东王书》云:“夫六典、三礼,所施有地,所用有宜。
未闻吟咏情性,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
‘迟迟春日’,翻学《归藏》;‘湛湛一江一 水’,竟同《大诰》。”
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故为此语以晓之。
八
人问:“杜陵不喜陶诗,欧公不喜杜诗:何耶?”余曰:“人各有性情。
陶诗甘,杜诗苦,欧诗多因,杜诗多创:此其所以不合也。
元微之云:‘鸟不走,马不飞,不相能,一胡一 相讥?”’
九
宋人《渔父》词云:“归来月下渔舟暗,认得山妻结网灯。”
又云:“不愁日垂还家错,认得芭蕉出槿篱。”
二语相似。
余寓西湖德生庵,夜深断桥独步,常恐迷路,紧望僧庵灯影而归,方觉二诗之妙。
一O
凡菱笋、鱼虾,从水中采得,过半个时辰,则色味俱变;其为菱笋、鱼虾之形质,依然尚在,而其天则已失矣。
谚云:“死蛟龙,不若活老鼠。”
可悟作诗文之旨。
然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作者难,知者尤难。
一一
尹文端公出将入相,垂四十年,常谦谦然不自喜。
惟小妻张氏以所生女入宫,为皇子妃,诰封一品夫人,逢人必夸。
故《纪恩》诗曰:“瑞日瞳胧展翠屏,环阶拜舞祝慈宁。
争传王母瑶池会,竟见仙班列小星。”
一二
余屡觅同年杨兼山大琛诗不得。
今年到苏州,得其《古香堂诗稿》。
《秦宫》云;“五丈旗飘复道宽,晓妆人试绿云盘。
虚悬照胆秦宫镜,不见长城白骨寒。”
《舟中》云:“断云作意横遥岭,明月多情送短篷。
最爱风标两公子,一生消受绿芦风。”
又:“春衣典尽还赊酒,鹤俸分来又买花。”
皆骀荡可喜。
一三
庚申初春,余与兼山及诸同年在京师游陶然亭。
兼山《次壁间田退斋少宰韵》云:“欲雨不雨春昼一陰一,城南亭子同登临。
雪痕消尽苇根出,磬响断时禽语深。
且喜僧寮无俗韵,漫将宦迹托沉吟。
丁香几树才含萼,记取花时策杖寻。”
兼山晚年一宠一 妾,与夫人反目。
余戏之曰:“君可记四十年前《赠内》诗乎?”兼山请诵之。
曰:“‘百杵午窗频捣药,一灯子夜尚缝衣。
’此与唐明皇、王夫人,脱阿忠半臂作生日何殊?读之可作《同心院》矣。”
兼山笑而不答。
田少宰讳懋,山西相公从典之子,立朝有声。
一四
杭堇浦论七律,不喜拗体。
余道诗境甚宽,实有因拗转峭者。
因诵倪紫珍先生《客中忆西湖》云;“一江一 水不如湖水澄,南峰凉暖时堪登。
入云但问采樵客,踏叶偶随归寺僧。
一掬泉因瘦蛟活,满山桂与青霞蒸。
白波渺渺未可渡,空倚葛陂三尺藤。”
似此八句,一调平仄,便索然无味矣。
杭亦以为然。
先生官御史,古貌清标,识余于未第时。
余学写殿试卷,先生教以偏旁点画:致足感也。
记其《渡一江一 遇风》云:“越一陰一已夙戒,涉波复新懦。
忽然冯夷怒,叶舟竟掀播。
命只比毛轻,心已拼甑破。
且守柁樯立,独抱忠信卧。
须臾洪涛平,白鸥浮一个。”
《在试院中答厉衣围侍郎》云:“文入彀中须赏识,棋于局外易分明。”
《赠丹桂》云:“老干十年看独立,丹心一点早平分。”
其存心之公正可想。
《宿泸溪》云:“避风先泊岸,过雨更观澜。”
皆妙。
先生名国琏。
一五
李谨珲芝游灵隐寺:云林大师出示右军《感怀札》,纸墨残缺,如裂春冰。
又出山谷、襄一陽一二札。
李题云:“玉印何时勒,贞观十五年。
不多完笔墨,一半补云烟。
稀世无人信,名山有佛怜。
我来长跪读,深幸见残笺。”
《观梅》云:“步步梅花里,迟迟过石梁。
两山清涧合,一路白云香。
偶约探春侣,同登选佛场。
羡他修得到,愧我半生忙。”
又:“顾我忽无影,前峰落照微。”
十字亦超。
一六
余游武夷,至大藏峰;望半字山,穴中有桥板梁柱,大小百千根,参差堆架,灰墨色,长短不齐,既不朽烂,又不倾落。
其下湍急,舟难停泊。
有某官,击以鸟槍,落木梯数片。
朱子云:“是尧时民,避洪水居此。
水平时,人下而木存。”
想亦有理。
余还杭州后,与孙景高世讲谈及之。
孙出所藏虹桥板一片,长尺许,薄三分,云得自张芑堂,张又得于吴达夫。
梁山舟题云:“虹桥之板长径尺,付与幽人镇玉格。
延陵家藏东海题,题处天然一角白。
书不可信字可传,非松非柏无人识。
即今散落市廛中,君独何缘收拾得。
当年吹堕武夷峰,仙凡惝恍将毋同。
须防一夜 风霜起,飞上青天化断虹。”
主人题云:“虹桥遗迹倩谁搜,千载犹看片板留。
莫道仙踪渺难问,有人曾向武夷游。”
“九曲环溪锁翠烟,仙风吹堕几何年?题来好句尤珍重,慰我平生嗜古缘。”
一七
人馈得心大师鸡子四十,师大吞咽。
人笑之。
师作偈云:“混沌乾坤一口包,也无皮血也无毛。
老僧带尔西天去,免在人间受一刀。”
一八
金陵山川之气,散而不聚;以故土著者绝少传人。
王、谢渡一江一 ,多作寄公,亦复门户不久;此其证也。
然街衢宏阔,民气淳静,至今士大夫外来者,犹喜家焉。
桐城姚姬传太史掌教钟山,有移居之志。
赋诗云;“又向金陵十日留,依然双阙望牛头。
一交一 游聚处思移宅,衰病行时爱棹舟。
萧寺风多疑作雨,后湖烟淡总如秋。
僧书拟共舒王读,不吊兴亡惹泪流。”
余谓第四句尤合余意。
余当未衰时,亦喜舟行,畏陆行也。
太史七古雄厚,惜篇长难录。
录其《岳一陽一楼见月》云:“高楼深夜静秋空,荡荡江湖积气通。
万顷波平天四面,九霄风定月当中。
云间朱鸟峰何处?水上苍龙瑟未终。
便欲拂衣琼岛外,止留清啸落湘东。”
《吊王彦章》云;“乱世鸟飞难择木,男儿豹死自留皮。”
《哭刘耕南》云;“别来书到长安少,死去才教天下空。”
《淮上》云:“只愁天上桃花水,浸失淮南桂树山。”
《钓台》云:“可怜高鸟尽,回忆钓鱼矶。”
皆绝妙也。
己巳岁,余《中秋夜渡一江一 》云:“世上夜深秋正半,一江一 心风定月当中。”
亦与先生《岳一陽一》三四联相似。
先生从父南青讳范,在长安与余有车笠之好,学问淹博,而不喜吟诗。
余改官一江一 南,送行诗麻集,而南青无有也。
余调之云:“南青爱人如老妪,初入翰林殊栩栩。
平时著述千万言,临别赠我无一语。”
一九
闺秀吾浙为盛。
庚戌春,扫墓杭州,女弟子孙碧梧邀女士十三人,大会于湖楼,各以诗画为贽。
余设二席以待之。
徐裕馨,相国文穆公之孙女也,画法南田,诗吟中、晚。
《即景》云:“读罢《黄庭》卷懒开,静中消息费推裁。
吹灯欲禁花留影,刚卷珠帘月又来。”
《暮秋》云:“寒蝶低飞月满枝,海棠红冷桂凋时。
笑侬竞比黄花瘦,青女多情知未知?”《画眉》云:“柳梢枝上晓风柔,梦醒雕栏语未休。
莫向碧纱窗畔唤,美人犹是未梳头。”
《暮春》云:“残红片片卸檐前,树有余香蝶尚怜。
士女不来芳草外,秋千犹系绿杨边。
中庭风静游丝落,绣户帘垂紫燕穿。
恰好送春诗未就,瑶台有妹赠云笺。”
《夜雨》云:“夜雨小窗多少,春唤子规去了。
起来收拾余花,又把五更风恼。”
二O
汪绅,字巽为,号顺哉,秋御先生之女也。
《春日山居》云:“山居无事起常迟,不断溪声雨过时。
最爱学飞新燕子,帘钩低拂影差池。”
《闻虫》云;“四壁乱虫鸣,闻声暗自惊。
独怜秋一色,可奈月三更。
叹息余如助,丁宁梦未成。
可知为客者,缘尔倍关情。”
《秋月》云:“古戍鸣寒柝,孤城急暮砧。”
俱饶有唐音。
孙春岩观察滇南,娶姬人王氏,名玉如,善画工诗,与女公子云凤、云鹤闺房唱和,有林下风。
《喜弟自滇至》云:“既见翻疑误,凝眸各审详。
九年云出岫,一夕雁成行。
别后沧桑换,途中岁月长。
旧容惊半改,乡语叹全忘。
对月秋垂泪,听猿夜断肠。
逢人问消息,觅便寄衣裳。
剪烛心方慰,回头意转伤。
自余离故土,赖尔奉高堂。
感逝餐应减,思儿鬓恐霜。
弟能支菽水,妹可护一温一 凉。
闻已调琴瑟,曾无弄瓦璋。
当年送我处,今日遇君场。
彼此皆如梦,依依两渺茫。”
此诗置白太傅集中,几不可辨。
钱塘陆飞,字筱饮,乾隆乙酉解元。
性高旷,善画工诗,慕张志和之为人,自造一舟,妻孥茶灶,悉载其中,遨游西湖,以水为家。
《扬州遇雪》云;“雨随微霰集,船与断冰争。”
《渡钱一江一 》云:“万一弩一尚余沉铁在,群山浑欲勒潮回。”
《爆竹》云:“组袍易裂抛宜远,浊酒能醒近未妨。”
近来一习一 尚,丈夫多臂缠金镯,手弄椰珠。
余颇以为嫌。
而谨厚者,亦复为之。
陆作诗刺之云;“我闻远贾多艰虞,缠金或以资穷途。
途穷未必非怀宝,怀藏亦足来萑苻。
世人金多挥不足,举袖满堂黄映肉。
指环臂钏乃女子,男化女儿何日始?南方草木椰最久,实大如瓜浆作酒。
何年落子比玄珠,一串摩尼时在手。
有手不弄琴与书,有手不把犁与锄:可惜白日空摩挲,不有博弈犹贤乎?”
余尝求陈望之先生诗而不得,《诗话》中所载甚少。
近日王梦楼从楚中归,诵其《月夜登黄鹤楼》云:“丹楼天外峙,皓月空中行。
银涛与玉魄,相进出光明。
树暗汉一陽一渡,云低鄂渚城。
不知何处笛,解作落梅声。”
《泛舟登伯牙台》云:“伯牙台畔晓莺飞,梅子山前绿渐肥。
舟共凫鹭聊泛泛,柳遮楼阁似依依。
人琴千古知谁在?一江一 汉残春照鬓稀。
我欲临风弹一曲,落红成阵乱斜晖。”
二四
丙辰召试者二百余人,今五十五年矣,存者惟钱箨石阁学与余两人耳。
庚戌五月,相访嘉禾,则已中风,半身不遂;年八十有三,犹能酾酵清谈。
家徒壁立,卖画为生,官至二品,屡掌文衡,而清贫如此:真古人哉!刻《箨石斋诗集》四十九卷,最后,题春圃弟《茶舫图》云;“清凉山后阿兄题,大令名看小令齐。
三月柳遮一江一 路水,十年人隔夕一陽一低。”
拳拳念旧,盖物稀为贵,理应然也。
先生吟诗,多率真任意,有夫子自道之乐。
其《村居》云:“村居谁为闭门高?夜雨频添水半篙。
杨柳初丝亚文杏,木兰如玉照樱桃。
王官谷小云同住,华子冈深犬夜嗥。
短杖一枝扶便出,西轩北陌又东皋。”
《先人别业》云:“屋于高处非忘世,志欲终焉此读书。”
皆有骀宕之致。
先生名载,嘉兴人。
二五
家常语入诗最妙。
陈古渔布衣咏《牡丹》云:“楼高自有红云护,花好何须绿叶扶。”
国初徐贯时《寄妾》云:“善保玉容休怨别,可怜无益又伤身。”
二六
秋霜初下,木叶未凋,而浮萍先悴。
松一江一 张梦喈之女玉珍有句云:“梧一陰一尚覆阶前草,秋信先残水面花。”
虽眼前景,无人道过。
又《赠归燕》云;“空巢为汝殷勤护,重到休迷故主楼。”
真仁人之言。
玉珍嫁太仓秀才金瑚,有孝子之称。
二七
凡攻经学者,诗多晦滞。
独苏州一江一 郑堂藩诗能清拔;王兰泉司寇之高弟子也。
《登齐云山》云:“危梯高百步,曲折径通幽。
人与鸟争路,僧邀云住楼。
山收千里翠,石放众溪流。
空际闻钟磬,声从何处求?”《寓楼》云:“东风料峭觉衣单,楼阁虚空梦未残。
病里已教花事去,愁来肯放酒杯宽?画图劝客看山色,书卷留人忍夜寒。
去岁家书今岁达,老亲为我定加餐。”
《送兰泉从方伯升司寇入都》云:“民情爱冬日,朝命转秋官。”
抑何工切!
二八.
余十二岁,受王一交一 河先生兰生知,入学;十五岁,受李安溪先生清植知,补增;十九岁,受帅兰皋先生念祖知,食饩。
感知己之恩,求王、李二公诗不可得。
近在汪松萝《清诗大雅》中,得帅公《春园》云:“群香多扑鼻,空翠总沾衣。
良以得春趣,因之忘世机。
径幽当晓寂,禽小见人飞。
我意适如此,看云何处归。”
又,《秋信》云:“柳残池受月,花落径添泥。”
《弹琴》云:“耳边犹有韵,空外绝无声。”
二九
彭湘南布衣,与陈沧洲先生同乡一交一 好。
陈殁后,无所依归,以选诗为生。
癸酉来金陵,年七十余矣,杖头挂古钱数枚,朱履白发,招摇过市。
为余言:沧洲诗宗少陵;诵其《石峡看月》云:“薄暮村难辨,依微古渡旁。
空一江一 悬网罟,落日下牛羊。
水落滩声缓,山高树影凉。
开篷看月色,夜久渐为霜。”
他如:“夜雨邻灯舟似市,经年旅泊水为家。”
“竹榻耳随天籁寂,纸窗云共佛香飘。”
皆佳。
三0
松一江一 提督张云翼,以公侯世职;而《严滩》一首,独出新裁。
其词云:“漫整荷衣拜逸民,滩声犹自动星辰。
富春近日谁渔父?天子当年有故人。
名到先生才是隐,贤如光武不称臣。
只因曾作梅家婿,外氏家风爱隐沦。
严先生为梅福之婿,事见《逸史》。”
又;“明月到楼忘是夜,桃花无水不成春。”
俱有意思,不似贵人笔墨。
三一
康熙末年,布衣能诗者,金陵有屈思齐景贤,苏州有李客山果。
二人俱落落孤高,与朱草衣别一风格。
客山诗,余见甚少。
屈长于五古,工夫胜草衣,而性灵不如。
在僧壁见《与马秋田、沈方舟、姚玉亭观秋色》云:“香阁层峦上,登临落照边。
钟声传下界,人语近诸天。
红叶齐争艳,秋花静可怜。
萧然林壑外,归鸟度寒烟。”
《莫愁湖》云:“一自美人去,至今芳草生。”
诗境冷淡,可以想见其人。
余宰一江一 宁,从不来一见。
三二
天长陈烛门以刚壬辰进士,与王孟亭同年,论诗两不相合:以王好险拗,而陈平和故也。
陈长于投赠。
《赠顾侠君》云:“心厌承明恋钓槎,题名一江一 上有笼纱。
鼓钟清庙元和笔,箫管扬州大业花。
重碧千卮倾北道,软红十丈忆东华。
相看淮海诗人尽,携手平山日又斜。”
三三
沈一陽一唐俊公英司关九一江一 ,四方诗人游者,必有唱和。
余于《诗话》中已详言其坛坫之盛;先生诗,尚未见也。
近始得其《归舟即景》云:“逸兴忙中减,兹游片刻清。
岸虫随橹急,渔火贴波明。
山暗残一陽一灭,一江一 寒夜气生。
莫教惊野浦,恐散白鸥盟。”
《环翠亭纳凉》云:“古亭雅集趁新凉,明月依人照异乡。
老树静风鸦睡稳,山衙报漏鼓声忙。
向平心事谁知己?庾亮襟期自笑狂。
《白雪一陽一春》歌满座,不堪回首少年场。”
读之,想见盛世升平,官领闲曹之乐。
其子名寅保,貌如冠玉,早入翰林,出锡山嵇公之门:人以为先生礼士尊贤之报也。
三四
杜紫纶先生选《唐一人叩弹集》,专尚中、晚。
学者从兹入手,可免粗硬槎丫之病。
而宗法少陵、山谷者,意颇轻之。
先生《虎丘雨后》云:“六宫花老泪胭脂,点点残红坠晚枝。
自是东风无着处,本来西子有归时。
锦帆冷落青帘舫,玉管阑珊《白伫》词。
双桨绿波留不住,半塘烟柳雨如丝。”
先生翰林前辈,与余同试光明殿,恰未一握手。
三五
沈归愚言沈方舟诗,藏少弋家。
少弋已亡,求之不得。
杭堇浦言方舟诗在福建布政使张廷枚家。
或少弋即方伯之宗人,未可知也。
沈诗音节沉雄,得明七子梗概,而新颖过之。
足迹所到,足以助其豪宕之气。
如《下朝一陽一》云;“似闻风雨作,前有大滩来。
一气双一江一 合,孤城百粤开。
鳌身移岛屿,蜃口出楼台。
倚棹怀湘子,桥成力大哉。”
余每过滩,先闻声响,读此方知其妙。
他如叫、泊》云:“竹喧归鸟后,村静饲蚕时。”
《天启德陵》云:“内竖一朝祠宇遍,爱书三案士林空。”
《怀宗思陵》云:“一剑割将公主爱,九门报道寺人开。”
《泰山》云:“四岳共推青帝长,一峰还古丈人尊。”
皆脍炙人口。
有长安陶友兰者,爱其诗,临卒,命以《方舟诗集》置棺中为殓。
亦异人哉!
三六
虎丘山塘有白傅旧堤,其碑为居民埋匿。
汪松萝掘得之。
沈赋诗云:“片石苔封阅岁华,凭君磨洗认龙蛇。
从今觅得春风路,送与吴娘踏落花。”
王昊庐宗伯捐赀赎甲寅难妇百余口。
沈赠云:“红泪千行溅铁衣,倾家不惜援重围。
挥金欲笑曹瞒吝,只赎文姬一个归。”
三七
雍正间,宣城有布衣葛鹤、字云衢者,诗笔颇清,年未四十而亡。
陈古渔诵其佳句云:“巢倾争宿鸟,鞭响过桥驴。”
“衣雨屡迁孤客馆,秋风先瘦异乡人。”
三八
诗用眼前之典,能贴切便佳。
陈烛门《赠李天山》云:“老人吹火窥刘向,天子临轩问长卿。
’’杨兼山《在户部岁暮》云;“孙簿当年犹祭灶,崔丞近日只哦松。”
姚姬传《赠陶生》云;“贫无素业弹长铗,行入朱门着小冠。”
语俱妙。
而姚诗似有所讽。
三九
诗有无心而相同者。
陶篁村《偶成》云:“闭户浑如坐佛幢,弹琴作伴影成双。
多情只有萧萧竹,时带斜一陽一绿到窗。”
姚姬传亦有《凉阶》一首云:“凉阶今夕又飞萤,倚槛风前已涕零。
人迹不如修竹影,每随明月到中庭。”
陶《题阅一江一 楼》云:“木落天空阔,鼍鸣岸动摇。”
亦奇伟可喜。
沈方舟《出峡》云;“舟掷波心去,人穿石罅来。”
王兰泉《舟至玉屏》云:“人从激箭流中坐,船在崩崖罅里行。”
四O
丙子,年家子陶时行以一胡一 氏《一房山诗集》见示,作者六七人。
壬寅秋,余过芜湖。
主人漱泉淳邀游其处,屋不甚多;而窗对赭山,门临湖水,洵鸠一江一 一胜景也。
集中管松崖太史干珍云:“日夕山水碧,泠然秋更清。
微风湖面至,初月竹稍生。
排雁银筝柱,跳鱼玉尺声。
不愁归路晚,村火似星明。”
淡霞山明府如水云:“入室菊排三径秀,开窗风送一山秋。”
仲烛亭蕴檠秀才云:“小阁乍开双白板,秋山刚借一屏风。”
宋笠田明府树谷云:“沙外鸥眠闲胜客,竹间禽语妙于诗。”
主人《晓起》云:“残月林中挂,晴云空际生。
北窗幽梦觉,天色欲微明。
露沮蕉花重,烟凝竹叶清。
迎风倾两耳,恰好一蝉鸣。”
四一
出入权贵人家,能履朱门如蓬户,则炎凉之意,自无所动于中。
宋人咏《松》云:“白云功成谢龙去,归来自挂千年松。”
汪易堂苍霖咏《菊》云:“不蒙春风荣,讵畏秋气肃?”可谓见道之言。
汪又有《白桃花》云:“褪尽铅华露一丛,轻一陰一漠漠淡烟笼。
渔郎错认仙源路,洞口春深雪未融。”
《七夕呈冰玉主人》云:“神光瑷谴有无中,灵驾云衢一水通。
欲乞天孙为补拙,明朝移巧到城东。”
皆言外有意。
四二
宝山徐水乡,名崧,不事举业,专攻诗,年三十三而卒。
卒前十日,病卧床 ,语其父云;“儿往谒洞庭一陰一君矣。
惟一生心血在诗,可以遗稿付吾友浦翔春藏之。”
其时浦犹未知其死也,梦与水乡谈甚乐,自言已死四日矣。
今游赵秋谷先生门下,讲诗工夫大进,一笑而去。
浦为刻其诗,号《百删小草》。
《海上秋兴》云:“鱼鳞千户县初成,高筑回塘似带横。
天任孤城沦碧海,帝争尺土与苍生。
扶桑日射帆樯出,碣石云开岛屿明。
极目滔滔烟水阔,秋风无浪总堪惊。”
《吊韩蕲王》云:“宋家犹有西湖在,且自骑驴遣暮年。”
《此夕》云:“明知惜玉须完璞,无那看花想折枝。”
皆有性灵。
孔北海云:“今之后生,喜谤前辈。”
水乡咏《鹦鹉》刺之云:“怪侬巧弄无多舌,才解人言便骂人。”
又刺元稹云:“君臣儿女情无二,报国曾无薄行流。”
四三
水乡有友吕步瀛,字仙客,亦工诗而早亡。
《赠冯云九》云:“名士门生羽士师,仙坛步上少年时。
男儿只道封侯易,误到头颅白未知。”
冯弃儒入道,故吕羡之。
亡何,二人俱亡。
四四
余尝谓陆放翁、康对山俱一入权门,名为小损。
然士大夫宁为权门之草木,勿为权门之鹰犬。
何也?草木不过供其赏玩,可以免祸,恰无害于人;为其鹰犬,则有害于人,而己亦终难免祸。
东坡《咏马季长》云:“不碍依梁冀,何须害李公!”虽是落第二层身份而言之,亦可悲也。
四五
王兰泉方伯诗,多清微平远之音。
拟古乐府及初唐一人一体 ,最擅长。
自随阿将军征金川,在路间寄《南斗集》一册。
读之,做诡奇险,大得一江一 山之助;方信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缺一不可也。
《过瓮子洞》二首云:“急溜从东来,锐石忽西拒。
水为石所搏,奔流竟回注。
岂知限坡飑,欲走不得去。
回旋蹴浪花,蓄势作驰骛。
何为一叶舟,竟往杀其怒?舟水相撞舂,进退屡独豫。
乘间突而前,奇绝诧径度。”
大石如覆舟,小石如断臼。
其色侔猪肝,其状肖熊首,其积累重赢,其裂豁破缶。
谲诡非一形,争出扼溪口。
三石更颀然,似结烟霞友。
临空出窍穴,大小靡不有。
俾受篙师篙,真宰信非偶。”
《舁舆短歌》云:“下山走坂丸,上山逆水船。
下用四人夹,上用四人牵。
长绳系板当胸穿,舁者二耦趋而前。
二十四足相后先,如鱼逐队蚁附膻,如羊倒挂禽齐骞,我身托舆舆托肩。
肩上尺木垣以缘,莫怪倪倪走不前,脚底千峰方刺天。”
四六
人间:“惧内之说,始自何时?”余戏云:始于专诸。
《越绝书》称专诸与人斗,有万夫莫当之气;闻妻一呼,即还:岂非惧内之滥觞乎?五代时,朱一温一 虽凶暴,亦有专诸之风。
其他文学之士,如王、谢两公,张稷、李一陽一诸典故,固无论矣。
人又问:“惧内可见于诗歌否?”余只记唐中宗一宠一 韦后,优人因裴谈与宴,知君臣同病,唱《回波词》曰:“回波尔似栲栳,怕妇也是大好。
外边只有裴谈,内里无如李老。”
后喜,以束帛赐之。
四七
“哥”字最俗,不入诗文。
惟唐时张元一主司郎中《咏静乐县公主》云;“马带桃花锦,裙拖绿草罗。
定知帏帽底,仪容似大哥。”
其时,武懿宗短丑,而其妹甚长,人呼妹为“大哥”。
公主与则天并行,则天命元一嘲之,故云尔也。
此外,白香山诗有“何似沙哥领崔嫂,碧油幢引向东川”。
沙哥者,杨汝士小名。
居易,则杨之妹婿也。
元世祖称其臣董文炳为“董大哥”,亦奇。
四八
仪真石大年有《渔父》词云;“橛头艇子送生涯,来往苕溪与若耶。
手把一竿春又老,钓丝牵上野桃花。”
浦翔春《渔父》词云:“水之涯,山之麓,蓼花行,芦花宿,不脱蓑衣酣睡足。
得鱼换酒笑向天,月落空一江一 自歌曲。”
二诗俱妙。
石又有句云:“手劈芭蕉充茧纸,眼看蝌蚪学虫书。”
四九
路途行役之诗,明将军瑞有句云:“沿途听爆竹,逐驿读春联。”
邵元直孝廉有句云:“行旌最喜晴,畏热转思雨。”
皆行路之实情实景也。
邵又有句云:“马蹄易碍非芳草,鸦背难留是夕一陽一。”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剧怜车马驰驱苦,幸喜山川应接忙。”
皆妙。
又,“车前细雨织成帘”七字,亦颇是路中雨景。
五O
杨升庵曰:“诗至杜而极盛;然诗教之衰自杜始。
理学至程、朱而极明;然理学之暗自程、朱始。
非杜与程、朱之过也,是尊杜与程、朱者之过也。”
《客座赘语》曰:“李于鳞诗律细而调高;然似吴中暴富儿局面,止是华美一精一致。
若杜少陵,便如累世老财主,家中百物具足;即偶然陈朽间错,愈见其为富有也。”
两段议论甚佳,故录之。
五一
余丁巳流落长安,馆高怡园先生家三月。
后四十余年,先生亡矣。
余感其德,为撰墓志以报。
不料又隔数年,张蒙泉果寄《梦中缘》一册来,云:先生亡时,贫甚,家有九棺未葬,夜见梦于童君二树,以笺纸索画梅十幅。
童素不相识,惊醒,则案上有余所作墓志存焉。
所谓“短而癯者”,即其貌也。
以告蒙泉。
蒙泉曰:“得毋高公欲假君画以归土耶?”盖其时二人同客中州,而童画甚贵重故也。
童欣然握笔,及画成,买者无人。
适河南施我真太守来,见之叹曰:“画梅助葬,真盛德事。
,’乃取其画,而助葬资二百金。
题诗曰;“十幅梅花十万钱,诗中之伯画中仙。
耶溪太守捐清俸,了却幽人梦里缘。”
张招同人和其诗,号《梦中缘》云。
高公名景藩,官至观察。
五二
余亲家徐题客画《穿云沽酒图》。
余题云:“玉貌仙人衣带斜,腰间瓶插绿梅花。
穿云何事频来往?天上嫌无卖酒家。”
后读《王荆公集》,有句云:“花前若遇余杭姥,为道仙人忆酒家。”
与余意似不谋而合。
五三
某太史诗集四十余卷,余与一交一 好,欲采数言入《诗话》,苦其太多,托门下士周午塘代勘之。
周戏题见覆云:“何苦老词坛,篇篇别调弹。
披沙三万斛,检得寸金难。”
余不觉大笑,戏和云:“消夏闲无事,将人诗卷看。
选诗如选色,总觉动心难。
。
五四
黄煊,号补山,泰州别驾也。
有昏夜献金者,题其函云:“感君厚意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余仿其意,题《镜》云:“从无好丑向人说,只等君看自己知。”
五五
泾县赵星阁先生青藜,乾隆元年春阉第一人也,后官侍御,以耳聋去官。
为人古淡朴质,有诗集高尺许,记其祝某云:“退食常随鹤,闲行不杖鸠。”
《夜行》云:“高树引凉生腋下,远山衔月挂舆前。”
又,《阻风》云;“客舟牢系客心飞。”
七字尤妙。
五六
余买小仓山废园,旧为康熙间织造隋公之园,故仍其姓,易 “隋”为“随”,取随之时义大矣哉之意。
居四十余年矣,忽于小市上购得前朝顾尚书东桥先生手书诗幅,题云:“茂慈词丈就北山之麓,构园,名随园,索余赋诗。
因赠云:‘霜松雪竹忆归初,千载犹堪借客居。
雨过泉声飞卷幔,云生岚翠拥行裾。
金尊座对贤人酒,石室山藏太史书。
共说高情丘壑在,苍生凝望意何如?”’又曰:“谁向山居同掖咏?主人原是谢公才。”
读其诗,想见主人亦是词馆文学之士而归隐者。
北山之麓,当即在小仓山左右。
末署“天启五年,友弟顾起元书”。
事隔二百年,而园名与余先后相同,事亦奇矣。
惜茂慈二字,是字非名,终不知其为谁也。
后考邑志:茂慈名润生,焦弱侯之长子,守云南殉节。
五七
余丙辰年过广西全州,见一江一 上山凹有匣,非石非木,颇类棺状。
甲辰再过观之,其匣如故,丝毫无损。
相传武侯藏兵书处。
或用千里镜睨之,的系是木匣,非石也;但其上似无盖耳。
庚戌夏间,偶阅朱国祯《涌幢小品》云:“嘉靖时,上遣南昌姜御史访求奇书,入全州,张云梯募健卒探取,乃一棺;中函头颅甚巨,两牙长尺许,垂口外,如虎豹状。
卒取其骨下山。
卒暴死,姜埋其骨,而复奏焉。”
余曾戏题石壁云:“万叠惊涛百尺崖,山凹石匣有谁开?此中毕竟藏何物?枉费行人万古猜。
,’尔时未见《涌幢》所载,故用疑猜;若见此书,亦无可猜矣。
惜武夷山之红桥板,不得姜御史搭云梯而一探之!
五八
康熙辛亥,赵斗瞻从晋入都,道经定州清风店,宿逆旅。
主人家姓陈,号继鸣。
壁上有绝句一首云;“马足飞尘到鬓边,伤心羞整旧花钿。
回头难忆宫中事,衰柳空垂起暮烟。”
后跋云:“妾,广陵人也。
从事西宫,曾不一年,被虏旗下,出守秦中,马上琵琶,逐尘而去;逆旅过此,语不成章,非敢言文,惟幸我梓里同人见之,知妾浮萍之所归耳。
时庚寅秋杪也。
广陵叶眉娘题。”
五九
桐城张映沙若瀛倜傥负气,作热河巡检。
銮舆驾临,有太监某,横索金帛,其势汹汹。
知县遁矣,张以理谕之,太监大骂。
张命役擒下,重杖二十。
总督方公大惊,以为颠,据实参奏。
上嘉其官卑而能执法,将太监登时充发,而擢张为河北同知。
余按:唐敬宗五坊小儿,一騷一扰百姓。
长安令崔发遣人拘之,尚未讯也,中官率百余人,持棒直入,殴崔几薨。
敬宗犹怒其擅拘中人,下崔于狱。
以今较昔,圣主之圣,庸主之庸,岂不相悬万万哉?映沙恃圣明在上,得行其志。
在北路时,有上公庄头,强赎民田,戴花翎来说情者数辈。
映沙尽行挥去,拘强赎者杖之,众为慑伏。
映沙虽刚正,而喜诙谐。
桐城土俗呼“叔叔”为“椒椒”。
其时族弟曾敞编修,乡试分房,有叔某为大兴县丞,遵例迎送。
榜后,门生有献狐裘二袭者。
映沙赋诗嘲之云: “恩旨分房第一遭,马前迎送有椒椒。
鹿鸣宴罢怀银器,虎榜人来捏纸包。
白发门生双膝屈,蓝圈文字七篇高。
莫言分校无他乐,夫妇同时着大毛。”
六O
人有以诗重者,亦有诗以人重者。
古李、杜、韩、苏,俱以诗名千古。
然李、杜无功业,不得不以诗传。
韩、苏有功业,虽无诗,其人亦传也,而况其有诗乎?金陵方伯康茂园先生,清风惠政,人所共知。
在睢宁治河,落水中,神扶以起。
余记其事,载文集中。
公岂藉诗以传者哉?然重其人,则其诗亦因人而重。
今春三月,诗弟子陈熙为抄一册见寄。
录其《繁峙学署有怀》云;“吾怀仲夫子,负米欣然归。
吾爱楚老莱,翩跹舞斑衣。
人生离膝下,忽忽欲何之?忆我少年时,井里从儿嬉。
甫壮营薄禄,出门意迟迟。
一官为亲喜,山城复羁縻。
官冷饭不足,嗟哉无蚱遗!感此伤客心,晨昏忍暂违。
寒风生四壁,瑟瑟砭人肌。
以我念母日,知母忆儿时。
忆儿怜其少,忆母虑其衰。
人生愿为儿,结念常在兹。”
《登焦山》云:“浮玉摇天碧,回澜障海门。
人从初地入,峰到上方尊。
吴楚当轩合,云山远水吞。
我寻高士宅,三诏石犹存。”
此两首,一征仁孝之思,一存清妙之旨:读者如食绥山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矣。
公讳基田,丁丑科进士,山西兴县人。
六一
鳌沧来明府有妹名洁,为紫庭太史之女。
性一愛吟诗,年十六,适四品宗室魁明,年二十而寡,守志抚孤。
尝寄沧来云;“织尽人间寡女丝,三更涕泪一灯知。
近来焚却从前稿,不为怀兄不作诗。”
“儿女干啼湿哭余,偷闲才得寄家书。
望兄好继襄勤业,莫使官声竟不如。”
沧来,襄勤公成龙之曾孙也,历宰吴下,清慎勤敏,绰有祖风。
六二
俗称女子不宜为诗,陋哉言乎!圣人以《关雎》、《葛覃》、《卷耳》,冠《三百篇》之首,皆女子之诗。
第恐针黹之余,不暇弄笔墨,而又无人唱和而表章之,则淹没而不宣者多矣。
家龙文弟妇黄氏雅宜、香亭篷室吴氏香宜,俱有窈窕之容,同一居 一室,互相切磋。
黄咏《灯花》云:“银钍夺月吐光华,影入窗棂透碧纱。
未忍轻挑私问汝,不知何喜报吾家。”
吴咏《梅》云:“为爱春寒花放迟,游人偏采未开时。
依心恰爱天然好,不忍临风折一枝。”
《春晴》云:“细雨连宵湿软尘,今朝晴放一窗春。
柳丝低舞花添笑,都似风前得意人。”
皆清妙可诵。
又有淑端内史者,见二人诗而爱之,赠一绝云:“诵君佳句爱君才,未对菱花卷已开。
想是瑶池曾结伴,诗仙逃下一双来。”
余按:苟奉倩云:“女子以色为主,而才次之。”
李笠翁则云;“有色无才,断乎不可。”
有句云:“蓬心不称如花貌,金屋难藏没字碑。”
龙文候补粤西,家无担石,而家信来,诡云娶妾。
雅宜答以诗云:“郎君新得意,志气入云骄。
未置黄金屋,先谋贮阿一娇 。”
盖揶揄之也。
香宜知余采其诗入《诗话》,以诗谢云:“有志红窗学咏诗,绛帷深幸侍良师。
微名也许登《诗话》,荣似儿夫及第时。”
戏香亭也。
雅宜名桢,香宜名蕙,淑端姓孟,名楷。
六三
梁山舟侍讲南山扫墓,见方姓人家张壁一帧,乃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题名录》一纸,即市卖之。
物完好如故,且刻板一精一洁,比近日百倍。
正榜仅五十名,副榜十名,同考十二房,并主司官爵、表字、乡贯,一一详载于尺幅。
又监临提调三场题目皆全。
解元於潜伍涵芬,第七名即查声山先生也。
榜姓邱,百余年故纸,居然不毁,亦一奇也。
梁中乾隆丁卯举人,是科有重预鹿鸣之周名天相者,因题其后云:“我年二十五,卯岁领乡荐。
再上六十年,此榜实羔雁。
忆余乡赋时,群集随诸彦。
领袖鹤发翁,谓中《录》第四十二名。
周翁天相,钱塘人。
巍然灵光殿。
风貌既甚古,章服亦不贱。
私窃问姓名,爱莲分一瓣。
少年曾筮仕,秩视诸侯半。
归卧田里间,后生蔑由见。
恭逢盛典举,重预嘉宾宴。
今后卅年余,翁久随物变。
即余同年生,八九已露电。
乃于山人庐,忽睹纸半片。
上镌千佛名,一佛曾识面。
当年取士严,额解才大衍。
主司及同考,一一载乡贯。
字迹颇工整,首尾无漫漶。
想见玲卖时,狼籍坊市遍。
此纸逾百年,独再优昙现。
贤哉方山子,拾得常自玩。
藏弃比吟笺,装背作画卷。
某也后进入,彰美在所先。
率书五字诗,留下一重案。”
余道:此与康熙年间,吴鳞潭祭酒在启圣祠掘得元人题名三碑:一蒙古,一色目,一汉人:皆有正副。
余买得绍兴十八年朱子《题名碑》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