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淮南子》淮南子卷十五 兵略训

淮南子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淮南子

淮南子 - 淮南子卷十五 兵略训

淮南子

淮南子卷十五 兵略训

【原文】

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

凡有血气之虫,含牙带角,前爪后跃,有角者触,有齿者噬,有毒者螫,有蹄者驶,喜而相戏,怒而相害,天之一性一也。

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杂处,分不均、求不澹,则争。

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人无筋骨之强,爪牙之利,故割革而为甲,铄铁而为刃。

贪味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搔动,莫宁其所有。

圣人勃然而起,乃讨强一暴,平乱世,夷险除秽,以浊为清,以危为宁,故不得不中绝。

兵之所由来者远矣!黄帝尝与炎帝战矣,颛顼尝与共工争矣。

故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尧战于丹水之浦,舜伐有苗,启攻有扈,自五帝而弗能偃也,又况衰世乎!

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

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

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

教之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则临之以威武。

临之威武而不从,则制之以兵革。

故圣人之用兵也,若柿发褥苗,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

杀无罪之民,而养无义之君,害莫大焉;殚天下之财,而澹一人之欲,祸莫深焉。

使夏桀、殷纣有害于民而立被其患,不至于为炮烙;晋厉、宋康行一不义而身死国亡,不至于侵夺为暴。

此四君者,皆有小过而莫之讨也,故至于攘天下,害百姓,肆一人之邪,而长海内之祸,此大伦之所不取也。

所为立君者,以禁暴讨乱也。

今乘万民之力,而反为残贼,是为虎傅翼,易为弗除!

夫畜池鱼者必去猵獭,养禽一兽者必去豺狼,又况治人乎!故霸王之兵,以论虑之,以策图之,以义扶之,非以亡存也,将以存亡也。

故闻敌国之君有加虐于民者,则举兵而临其境,责之以不义,刺之以过行。

兵至其郊,乃令军师曰:“毋伐树木!毋抉坟墓!毋烧五谷!毋焚积聚!毋捕民虏!毋收六畜!”乃发号施令曰:“其国之君,做天侮鬼,决狱不辜,杀戮无罪,此天之所以诛也,民之所以仇也,兵之来也,以废不义而复有德也。

有逆天之道,帅民之贼者,身死族灭!以家听者,禄以家。

以里听者,赏以里。

以乡听者,封以乡。

以县听者,侯以县。

克国不及其民,废其君而易其政,尊其秀士而显其贤良,振其孤寡,恤其贫穷,出其囹圄,赏其有功。

百姓开门而待之,浙米而储之,唯恐其不来也。

此汤、武之所以致王,而齐桓之所以成霸也。

故君为无道,民之思兵也,若旱而望雨,渴而求饮,夫有谁与交兵接刀乎!故义兵之至也,至于不战而止。

晚世之兵,君虽无道,莫不设渠 ,傅堞而守。

攻者非以禁暴除害也,欲以侵地广壤也。

是故至于伏一尸一流血,相支以日,而霸王之功不世出者,自为之故也。

夫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为身战者不能立其功。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

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拙,得道而工;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

所谓道者,体圆而法方,背陰而抱陽,左柔而右刚,履幽而戴明,变化无常,得一之原,以应无方,是谓神明。

夫圆者,天也;方者,地也。

天圆而无端,故不可得而观;地方而无垠,故莫能窥其门。

天化育而无形象,地生长而无计量,浑浑沉沉,孰知其藏!凡物有朕,唯道无朕。

所以无朕者,以其无常形势也。

轮转而无穷,象日月之运行,若春秋有代谢,若日月有昼夜,终而复始,明而复晦,莫能得其纪。

制刑而无刑,故功可成;物物而不物,故胜而不屈。

刑,兵之极也,至于无刑,可谓极之矣。

是故大兵无创,与鬼神通,五兵不厉,天下莫之敢当,建鼓不出库,诸侯莫不慑墆沮胆其处。

故庙战者帝,神化者王。

所谓庙战者,法天道也;神化者,法四时也。

修政于境内而远方慕其德,制胜于未战而诸侯服其威,内政治也。

古得道者,静而法天地,动而顺日月,喜怒而合四时,叫呼而比雷霆,音气不戾八风,础伸不获五度。

下至介鳞,上及一毛一羽,条修叶贯,万物百族,由本至未,奠不有序。

是故入小而不一逼一,处大而不窕,浸乎金石,润乎草木,字中六一合,振豪之末,莫不顺比。

道之浸洽,滒淖纤微,无所不在,是以胜权多也。

夫射,仪度不得,则格的不中;骥,一节不用,而千里不至。

夫战而不胜者,非鼓 之日也,素行无刑久矣。

故得道之兵,车不发初,骑不被鞍,鼓不振尘,旗不解卷,甲不离矢,刃不尝血,朝不易位,贾不去肆,农不离野,招义而责之,大国必朝,小城必小。

因民之欲,乘民之力而为之,去残除贼也,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

顺道而动,天下为向;因民而虑,天下为斗,猎者逐禽,车驰人趁,各尽其力,无刑罚之威,而相为斥闽要遮者,同所利也。

同舟而济于江,卒遇风波,百族之子捷捽招抒船,若左右手,不以相德,其忧同也。

故明王之用兵也,为天下除害,而与万民共享其利,民之为用,犹子之为父,弟之为兄,威之所加,若崩山决塘,敌孰敢当!故善用兵者,用其启为用也;不能用兵者,用其为己用也。

用其自为用,则天下莫不可用也:用其为己用,所得者鲜矣。

兵有三诋: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隧,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前折冲千里之外,拱 揖指一抽一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

地广民众主贤将忠,国富兵强,约束信,号令明,两军相当,鼓錞相望,未至兵交接刃而敌人奔亡,此用兵之次也。

知土地之宜,习险隘之利,明奇正之变,察行陈解赎之数,维抱缩而鼓之,白刃合,流矢接,涉血属肠,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盈场,乃以决胜,此用兵之下也。

今夫天下皆知事治其末,而莫知务修其本,释其根而树其枝也。

夫兵之所以佐胜者众,而所以必胜者寡。

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轸,此军之大资也,而胜亡焉。

明于星辰日月之运,刑德奇责之数,背乡左右之便,此战之助也,而全亡焉。

良将之所以必胜者,恒有不原之智,不道之道,难以众同也。

夫论除谨,动静时,吏卒辨,兵甲治,正行伍,连什伯,明鼓旗,此尉之宫也。

前后知险易,见敌知难易,发斥不忘遗,此候之官也。

隧路 亟,行辎治,赋丈均,处军辑,井灶通,此司空之官也。

收藏于后,迁舍不离,无一婬一舆,无遗辎,此舆之官也。

凡此五官之于将也,犹身之有股肱手足也,必择其人,技能其才,使官胜其任,人能其事。

告之以政,申之以令,使之若虎豹有爪牙,飞鸟之有六翩,莫不为用。

然皆佐胜之具也,非所以必胜也。

兵之胜败,本在于政。

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

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

故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知强弱之势,此必胜之本也。

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

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

昔者楚人地,南卷沉、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郯、淮,颍、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山高寻云,谿肆无景,地利形便,卒民勇敢,蛟革犀兕,以为甲胃,修铩短鏦,齐为前行;积一弩一陪后,错车卫;疾如锥矢,合如雷电,解如风雨,然而兵殆于垂沙,众破于柏举。

楚国之强,大地计众,中分天下,然怀王北畏孟尝君,背社稷之守而委身强秦,兵挫地削,身死不还。

二世皇帝,势为天子,富有天下,人迹所至,舟檝所通,莫不为郡县。

然纵耳目之欲,穷侈一靡一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匾也,兴万乘之驾而作阿房之宫,发阎左之戍,收大半之赋,百姓之随逮肆刑,挽辂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万之数,天下敖然若焦热,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宁,吏民不相憀。

戍卒陈胜兴于大泽,攘臂袒右,称为大楚,而天下响应,当此之时,非有牢甲利兵劲一弩一强冲也,伐棘枣而为矜,周锥凿而为刃,剡摲筡奋儋?,以当修乾强一弩一,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天下为之麋沸蚁动,云彻席卷,方数千里。

势位至贱,而器械甚不利,然一人唱而天下应之者,积怨在于民也。

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记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一柄一。

当战之时,十日乱于上,风雨击于中,然而前无蹈难之赏,而后无遁北之刑,白刃不毕拔而天下得矣。

是故善守者无与御,而善战者无与斗,明于禁舍开塞之道,乘时势,因民欲而取天下。

故善为政者积其德,善用兵者畜其怒。

德积而民可用,怒畜而威可立也。

故文之所以加者浅,则势之所胜者小;德之所施者博,而威之所制者广。

威之所制者广,则我强而敌弱矣。

故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者也,故费不半而功自倍也。

汤之地方七十里而王者,修德也;智伯有千里之地而亡者,穷武也。

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

故全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德均则众者胜寡,力敌则智者胜愚,势侔则有数者禽无数。

凡用兵者,必先自庙战:主孰贤?将孰能?民孰附?国孰治?蓄积孰多?士卒孰一精一?甲兵孰利?器备孰便?故运筹于庙堂之上,而决胜乎千里之外矣。

夫有形埒者,天下讼见之;有篇籍者,世人传学之;此皆以形相胜者也,善者弗法也。

所贵道者,贵其无形也。

无形,则不可制迫也,不可度量也,不可巧诈也,不可规虑也。

智见者人为之谋,形见者人为之功;众见者人为之伏;器见者人为之备。

动作周还,偶句础伸,可巧诈者,皆非善者也。

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星耀而玄逐;进退拙伸,不见朕掇:骛举麟振,凤飞龙腾;发叶秋风,疾如骇龙。

当以生击死,以盛乘衰,以疾掩迟,以饱制饥;若以水灭火,若以汤沃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达?在中虚神,在外漠志,运于无形,出于不意:与飘飘往,与忽忽来,莫知其所之。

与条出,与间入,莫知其所集。

卒如雷霆,疾如风雨,若从地出,若从天下,独出独人,莫能应圉。

疾如镞矢,何可胜偶,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未见其发,固已至矣。

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

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善用兵,若声之与响,若镗之与翰,眯不给抚,呼不给吸。

当此之时,仰不见天,俯不见地,手不麾戈,兵不尽拔,击之若雷,薄之若风,炎之若火,凌之若波,敌之静不知其所守,动不知其所为。

故鼓鸣旗麾,当者莫不废滞崩阤,天下孰敢厉威抗节而当其前者!故凌人者胜,待人者败,为人构者死。

兵静则固,专一则威,分决则勇,心疑则北,力分则弱。

故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锱铢有余: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数倍不足。

故纣之卒,百万之心;武王之卒,三千人皆专而一。

故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将卒吏民,动静如身,乃可以应敌合战。

故计定而发,分决而动,将无疑谋,卒无二心,动无堕容,口无虚言,事无尝试,应敌必敏,发动必亟。

故将以民为体,而民以将为心。

心诚则支体亲刃,心疑则支体挠北。

心不专一,则体不节动,将不诚心,则卒不勇敢。

故良将之卒,若虎之牙,若兄之角、若鸟之羽,若蚈之足,可以行,可以举,可以噬,可以触,强而不相败,众而不相害,一心以使之也。

故民诚从其令,虽 少无畏;民不从令,虽众为寡。

故下不亲上,其心不用;卒不畏将,其形不战。

守有必固,而攻有必胜,不待交兵接刃,而存亡之机固以形矣。

兵有三势,有二权。

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

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厉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诚积逾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

硖路津关,大山名塞,龙蛇幡,却笠居,羊肠道,发苟门,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此谓地势。

因其劳倦怠乱,饥一渴摿冻喝,推其国国,挤其揭揭,此谓因势。

善用间谍,审错规虑,设蔚施伏,隐匿其形,出于不意,敌人之兵无所适备,此谓知权。

陈卒正,前行选,进退俱,什伍搏,“前后不相捻,左右不相干,受刃者少,伤敌者众,此谓事权。

权势必形,吏卒专一精一,选良用才,官得其人,计定谋决,明于死生,举措得失,莫不振惊。

故攻不待冲隆云梯而城拔,战不至交兵接刃而敌破,明于必胜之攻也。

故兵不必胜,不苟 接刃;攻不必取,不为苟发。

故胜定而后战,铃悬而后动。

故众聚而不虚散,兵出而不徒归。

唯无一动,动则凌天振地,抗泰山,荡四海,鬼神移徙,鸟兽惊骇。

如此,则野无校兵,国无守城矣。

静以合躁,治以持乱,无形而制有形,无为而应变,虽未能得胜于敌,敌不可得胜之道也。

敌先我动,则是见其形也;彼躁我静,则是罢其力也。

形见则胜可制也,力罢则威可立也。

视其所为,因与之化;观其邪正,以制其命;饵之以所欲,以罢其足。

彼若有间,急填其隙,极其变而束之,尽其节而仆之。

敌若反静,为之出奇,彼不吾应,独尽其调。

若动而应,有见所为,彼持后节,与之推移。

彼有所积,必有所亏,一精一若转左,陷其右陂。

敌溃而走,后必可移。

敌迫而不动,名之曰奄迟,击之如雷霆,斩之若草木,耀之若火电,欲疾以速,人不及步鋗,车不及转毅,兵如植木,弯如羊角,人虽众多,势莫敢格。

诸有象者,莫不可胜也;诸有形者,莫不可应 也;是以圣人藏形于无,而游心于虚。

风雨可障蔽,而寒暑不可开闭,以其无形故也夫能滑淖一精一微,贯金石,穷至远,放乎九天之上,蟠乎黄卢之下,唯无形者也。

善用兵者,当击其乱,不攻其治,是不袭堂堂之寇,不击填填之旗。

容未可见,以数相持。

彼有死形,因而制之。

敌人执数,动则就陰。

以虚应实,必为之禽。

虎豹不动,不入陷阶;糜鹿不动,不离置罘;飞鸟不动,不絓网罗;鱼鳖不动,不拨蜃喙。

物未有不以动而制者也。

是故圣人贵静。

静则能应躁,后则能应先,数则能胜疏,博则能禽缺。

故良将之用卒也,同其心,一其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止如丘山,发如风雨,所凌必破,一靡一不毁沮,动如一体,莫下应围,是故伤敌者众,而手战者寡矣。

夫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挃;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

今夫虎豹便捷,熊罴多力,然而人食其肉而席其革者,不能通其知而壹其力也。

夫水势胜火,章华之台烧,似升勺沃而救之,虽涸井而竭池,无奈之何也;举壶榼盆盎而以灌之,其灭可立而待也。

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也,而欲以少耦众,不 能成其功,亦明矣。

兵家或言曰:“少可以耦众。”

此言所将,非言所战也。

或将众而用寡者,势不齐也;将寡而用众者,用力谐也。

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以少胜众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神莫贵于天,势莫便于地,动莫急于时,用莫利于人。

凡此四者,兵之干植也,然必待道而后行,可一用也。

夫地利胜天时,巧举胜地利,势胜人,故任天者可迷也,任地者可束也,任时者可迫也,任人者可惑也。

夫仁勇信廉,人之美才也,然勇者可诱也,仁者可夺也,信者易欺也,廉者易谋也。

将众者,有一见焉,则为人禽矣。

由此观之,则兵以道理制胜,而不以人才之贤,亦自明矣。

是故为麋鹿者则可以置呆设也,为鱼鳖者则可以网罟取也,为鸿鹄者则可以矰缴加也,唯无形者无可奈也。

是故圣人藏于无原,故其情不可得而观;运于无形,故其陈不可得而经。

无法无仪,来而为之宜;无名无状,变而为之象。

深哉睭睭,远哉悠悠,且冬且夏,且春且秋,上穷至高之未,下测至深之底,变化消息,无所凝滞,建心乎窈冥之野,而藏志乎九旋之渊,虽有明目,孰能窥其情!

兵之所隐议者天道也,所图画者地形也,所明言者人事也,所以决胜者铃势也。

故上将之角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机,发之以势,是以无破军败兵。

乃至中将,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专用人与势,虽未必能万全,胜铃必多矣。

下将之用兵也,博闻而自乱,多知而自疑,居则恐惧,发则犹豫,是以动为人禽矣。

今使两人接刃,巧拙不异,而勇士必胜者,何也?其行之诚也。

夫以巨斧击桐薪,不待利时良日而后破之。

加巨斧于桐薪之上,而无人力之奉,虽顺招摇,挟刑德,而弗能破者,以其无势也。

故水激则悍,矢激则远。

夫括淇卫箘簵,载以银锡、虽有薄缟之赡,腐荷之矰,然犹不能独射也。

假之筋角之力,弓一弩一之势,则贯兕甲而径于革盾矣。

夫风之疾,至于飞屋折木;虚举之下大迟,自上高丘,人 之有所推也。

是故善用兵者,势如决积水于干仞之堤,若转员石于万丈之豁,天下见吾兵之必用也,则孰敢与我战者!故百人之必死也,贤于万人之必北也,况以三军之众、赴水火而不还踵乎!虽誂合刃于天下,谁敢在于上者!

所谓天数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所谓地利者,后生而前死,左牡而右一牝一。

所谓人事者,庆赏信而刑罚必,动静时,举措疾。

此世传之所以为仪表者固也,然而非所以生。

仪表者,因时而变化者也。

是故处于堂上之陰而知日月之次序,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暑。

夫物之所以相形者微,唯圣人达其至。

故鼓不与于五音而为五音主,水不与于五味而为五味调,将军不与于五官之事而为五官督。

故能调五音者,不与五音者也;能调五味者,不与五味者也;能治五官之事者,不可揆度者也。

是故将军之心,滔滔如春,弔弔如夏,湫漻如秋,典凝如冬,因形而与之化,随时 而与之移。

夫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清音浊。

观彼之所以来,各以其胜应之。

是故扶义而动,推理而行,掩节而断割,因资而成功。

使彼知吾所出而不知吾所入,知吾所举,而不知吾所集。

始如狐狸,彼故轻来;合如兕虎,敌故奔走。

夫飞鸟之挚也俛其首,猛兽之攫也匿其爪,虎豹不外其爪而噬不见齿。

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敦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先忤而后合,前冥而后明,若鬼之无迹,若水之无创。

故所乡非所之也,所见非所谋也,举措动静,莫能识也,若雷之击,不可为备。

所用不复,故胜可百全。

与玄明通,莫知其门,是谓至神。

兵之所以强者,民也,民之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能得者,威也。

是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义并行,是谓至强。

夫人之所乐者生也,而所憎者死也;然而高城深池,矢石若雨,平原广泽,白刃交接,而卒争先合者,彼非轻死而乐伤也,为其赏信而罚明也。

是故上视下如子,则下视上如父;上视下如弟,则下视上如兄。

上视下如子,则必王四海;下视上如父,则必正天下。

上亲下如弟,则不难为之死;下视上如兄,则不难为之亡。

是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与斗者,积恩先施也。

故四马不调,造父不能以致远;弓矢不调,弄不能以必中;君臣乖心,则孙子不能以应敌。

是故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其丑以服其威,察其劳佚以知其饱饥,故战日有期,视死若归。

故将必与卒同甘苦俟饥寒,故其死可得而尽也。

故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张盖,寒不被裘,所以程寒暑也,险隘不乘,上陵必下,所以齐劳佚也;军食孰然后敢食,军井通然后敢饮,所以同饥一渴也;合战必立矢射之所及,以共安危也。

故良将之用兵也,常以积德击积怨,以积一爱一击积憎,何故而不胜!

主之所求于民者二:求民为之劳也,欲 民为之死也。

民之所望于主者三:饥者能食之,劳者能息之,有功者能德之。

民以偿其二积,而上失其三望,国虽大,人虽众,兵犹且弱也,若苦者必得其乐,劳者必得其利,斩首之功必全,死事之后必赏,四者既信于民矣,主虽射云中之鸟,而钓深渊之鱼,弹琴瑟,声钟竽,敦六博,投高壶,兵犹且强,令犹且行也。

是故上足仰,则下可用也;德足慕,则威可立也。

将者,必有三隧、四义、五行、十守。

所谓三隧者,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

所谓四义者,便国不负兵,为主不顾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辟罪。

所谓五行者:柔而不可卷也,刚而不可折也,仁而不可犯也,信而不可欺也,勇而不可陵也。

所渭十守者;神清而不可浊也,谋远而不可慕也,一操一固而不可迁也,知明而不可蔽也,不贪于货,不一婬一于物,不嚂于辩,不推于方,不可喜也,不可怒也。

是谓至于窈窈冥冥,孰知其情!发必中铨,言必合数;动必顺时,解必中揍;通 动静之机,明开塞之节;审举措之利害,若合符节;疾如扩弯,势如发矢;一龙一蛇,动无常体;莫见其所中,莫知其所穷,攻则不可守,守则不可攻。

盖闻善用兵者,必先修诸己,而后求诸人;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

修己于人,求胜于敌。

己未能治也。

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救火,以水应水也,何所能制!今使陶人化而为植,则不能成盆盎;工女化而为丝,则不能织文锦;同莫足以相治也,故以异为奇。

两爵相与斗,未有死者也;鹯鹰至;则为之解,以其异类也。

故静为躁奇,治为乱奇,饱为饥奇,扶为劳奇。

奇正之相应,若水火金木之代为雌雄也。

善用兵者,持五杀以应,故能全其胜;拙者处五死以贪,故动而为人擒。

兵贵谋之不测也,形之隐匿也,出于不意、不可以设备也。

谋见则穷,形见则制。

故善用兵者,上隐之天,下隐之地,中隐之人。

隐之天者,无法制也。

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

何谓隐之地?山陵丘阜,林丛险阻,可以伏匿而不见形者也。

何谓隐之人?蔽之于前,望之于后,出奇行陈之间,发如雷霆,疾如风雨,捧巨旗,止鸣鼓,而出入无形,莫知其端绪者也。

故前后正齐,四方如绳,出入解续,不相越凌,翼轻边利,或前或后,离合散聚,不失行伍,此善修行陈者也。

明于奇正,赅陰陽、刑德、五行、望气、候星、龟策、机祥,此善为天道者也。

设规虑,施蔚伏,见用水火,出珍怪,鼓一操一军,所以营其耳也,曳梢肆柴,扬尘起竭,所以营其目者,此善为诈佯者也,錞钺牢重,固植而难恐,势利不能诱,死亡不能动,此善为充干者也。

剽疾轻悍,勇敢轻敌,疾若灭没,此善用轻出奇者也。

相地形,处次舍,治壁垒,审烟斥,居高陵,舍出处,此善为地形者也。

因其饥一渴冻暍、劳倦怠乱、恐惧窘步,乘之以选卒,击之以宵夜,此善因时应变者也。

易则用车,险则用骑,涉水一多弓,隘则用一弩一,昼则多旌,夜则多火,晦冥多鼓,此善为设施者也。

凡此八者,不可一无也,然而非兵之贵者也。

夫将者,必独见独知。

独见者,见人所不见也;独知者,知人所不知也。

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

神明者,先胜者也。

先胜者,守不可攻,战不可胜,攻不可守,虚实是也。

上下有隙,将吏不相得,所持不直,卒心积不服,所谓虚也。

主明将良,上下同心,气意俱起,所谓实也。

若以水投火,所当者陷,所薄者移,牢柔不相通,而胜相奇者,虚实之谓也。

故善战者不在少,善守者不在小,胜在得威,败在失气。

夫实则斗,虚则走,盛则强,衰则北。

吴王夫差地方二千里,带甲七十万,南与越战,栖之会稽;北与齐战,破之艾陵;西遇晋公,擒之黄池;此用民气之实也。

其后骄溢纵一欲,拒谏喜谀,悍遂过,不可正喻,大臣怨怼,百姓不附,越王选卒三千人,擒之于隧,因制其虚也。

夫气之有虚实也,若明之必晦也。

故胜兵者非常实也,败兵者非常虚也。

善者,能实其民气,以待人之虚也;不能者,虚其民气,以待人之实也。

故虚实之气,兵之贵者也。

凡国有难,君自宫召将,诏之曰:“社稷之命,在将军,即今国有难,愿请子将而应之。

将军受命,乃令祝史太卜斋宿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鼓旗。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

将入庙门,趁至堂下,北面而立。

主亲一操一锁,持头,授将军其一柄一,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一操一斧,持头,授将军其一柄一,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将已受斧锁,答曰:“国不可从外治也,军不可从中御也。

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臣既以受制于前矣,鼓旗斧钺之威,臣无还请,愿君亦以垂一言之命于臣也。

君若不许,臣不敢将。

君若许之,臣辞而行。”

乃爪鬋,设明衣也,凿凶门而出;乘将军车,载旌旗斧钺,累若不胜;其临敌决战,不顾必死,无有二心。

是故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 民是保,利合于主,国之实也,上将之道也。

如此,则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

气厉青云,疾如驰骛。

是故兵未交接,而敌人恐惧。

若战胜敌奔,毕受功赏,吏迁官,益爵禄,割地而为调,决于封外,卒论断于军中。

顾反于国,放旗以入斧锁,报毕于君曰:“军无后治。”

乃镐素辟舍,请罪于君。

君曰:“赦之。”

退,斋服,大胜三年反舍,中胜二年,下胜期年。

兵之所加者,必无道国也,故能战胜而不报,取地而不反。

民不疾疫,将不夭死,五谷丰昌,风雨时节。

战胜于外,福生于内,是故名必成而后无余害矣。

【译文】

古时候人的用兵,不是为了谋求扩大地域的利益和贪图获取金玉财宝,而是为了存亡继绝,平息天下暴乱,铲除百姓的祸害。

凡是有生命的动物,有的嘴长牙齿、有的头长犄角、有的脚上生着前爪后距。

这样,长着犄角的就用角触撞、长着牙齿的就用牙噬咬、长着毒刺的就用刺螫、长着蹄脚的就用蹄踢蹬。

这些动物高兴时互相嬉戏,发怒时互相伤残:这些均为天一性一。

人类也有衣食的欲求本能,但这些物资又不能充分满足,所以人们相聚杂处,分配不均匀,需求又不能满足,于是便发生了争斗。

争斗时,强壮的就胁迫弱小的,勇一猛的就欺凌怯懦的。

但同时人类又没有强健的筋骨和锋利的爪牙,于是就裁割兽皮做成甲胄、熔炼金属制成刀槍。

而那些贪婪财物且蛮横残暴的人残害天下百姓,使人民受到侵扰而不能安生。

这时圣人挺身而出,毅然兴兵讨伐强一暴、平定乱世、铲除险恶、清除混乱,使混浊变得清平、将危亡成为安宁,所以使那些凶恶强一暴者不得不停止作恶行为。

战争的由来已经很久远了,那就是黄帝曾经和炎帝打过仗,颛顼曾经和共工发生过战争。

所以是黄帝在琢鹿之野打败蚩尤,尧帝在丹水之浦消灭楚伯,舜帝讨伐过叛乱的有苗,夏启攻打过不服的有扈。

这说明战争即使在五帝时代也没有停息过,那就更不用说衰乱的时代了。

战争是用来制止凶暴和讨伐祸乱的。

炎帝造成了火灾,所以黄帝将他擒获;共工制造了水患,所以颛顼将他诛灭。

对这些事情的处理一般一性一是这样的:先用道理教育这些坏人,并用德行开导这些恶人,如果不听劝导,就用武力威势震慑他们,武力威势仍然不足以震慑他们,就只能用兵来对他们作出制裁了。

所以圣人用兵,如同梳头锄草,清除的是少数害虫,保护的是多数百姓的利益。

杀害无辜的百姓来保护不义的君主,祸害之中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穷尽天下的财物来满足一个暴君的欲一望,灾难之中没有比这更深的了。

假若桀和纣危害百姓的事一开始就被及时扼杀,就不会有以后制造炮烙酷刑的事;假若晋厉公和宋康王推行第一件不义的事时就被制止扼杀,就不会有以后侵略别国施强一暴的事了。

这四位暴君,都是在于只有小过错的时候没有来声讨他们,以至于发展到搞乱天下的地步、祸害百姓的境地。

所以,放纵一个暴君的邪恶,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天下的祸乱,也实际上对百姓造成了祸害,因此按天理人伦来说是不允许放纵一个邪恶的暴君的。

之所以要确立君主,为的是禁止强一暴讨伐叛乱,但现在设立了可统治万民的君主之后却来残害百姓,这实在不应该;如是这样设立残害百姓的君主,这就像给恶虎添翼,为什么不除掉他。

养鱼的人都知道只有清除池塘里的猵獭才能养好鱼,养家禽家畜的人也知道只有消灭豺狼才能养好家禽家畜,更何况是治理百姓的君主呢!所以能够称霸的诸侯用兵,用伦理来考虑,用策略来谋取,用正义来扶持,目的不是用来消灭存在着的国家,而是用来保存将要灭亡的国家。

所以当听到敌国君主有对人民实行暴政的事,就发动军队来到该国边境,谴责暴君的不义行为,列举暴君的罪状过失。

部队到达该国国都的郊外,便传令部队“不得砍伐树木、不得挖掘坟墓、不得烧毁庄稼、不得焚毁库存财物、不得俘获人民、不得没收家畜”。

接着又向该国的民众发布文告:“你们这个国家的君主傲视天命,欺侮神灵,制造冤狱,滥杀无辜,这就是上天要惩处他、人民仇恨他的原因。

今天我们正义之师来到你们国家,就是为了废除不义的昏君,恢复道德,让有德人士执掌朝政。

谁要是敢违背天意,保护害民国贼的,一旦抓获,本人处死、家族灭绝;谁能带领全家听从我军命令的,则赐给全家人俸禄;谁率领一里居民顺从我军的,则赏赐全里;谁率领全乡服从我军的命令,就将该乡赐封给领头人;谁率领全县归顺我军,就封他为县侯。”

攻克该国不牵连到该国人民,废除该国的昏君、替换该国的公卿、选拔优秀贤良的人士、赈济孤儿寡一妇、抚恤贫穷家庭、释放监狱中无辜的冤民、奖赏有功人士。

对于这样正义之师、解放大军,百姓是敞开家门等待着,淘好米准备烧饭,唯恐义军不到自己家里来。

这就是汤、武能取天下的原因,也是齐桓公能成霸主的原因。

所以若一国君主无道暴虐,该国的民众就思念义军的到来,这就像旱天盼及时雨、口渴想饮水一样,又有谁拿着刀槍来抵抗呢!所以义军所到之处,往往不交战就可以达到制止动乱、取得胜利的目的。

后世用兵打仗,某国国君尽管无道,但民众还是开挖壕沟,依靠城墙来防守,为什么这样呢?这是因为来进攻的部队不是为了铲除无道废除暴君的,而是借除暴安良的名义来侵占该国的土地以扩大自己的领土。

因此仗打得一尸一横血流、旷日持久,但是能称王称霸平天下的事业还是不能在世上出现,这是因为战争只是为了少数人利益的缘故。

为了扩张领地而发起的战争是不能实现称王平天下的目标的;同样,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发起的战争是不能建立丰功伟绩的。

发起战争是为人民的,人民就会帮助他;兴起战争是为自己的,人民就会抛弃他。

得到民众的支持,尽管弱小也必定会强大;被民众唾弃,即使强大也必定会灭亡。

军队失去了道就会衰弱,军队得到了道就会强大;部队将领失去了道就会变得笨拙,得到了道就会变得灵巧;国家得到了道就能长存,国家失去了道就会衰败。

所谓“道”,就是体现“圆”又取法“方”,背靠“陰”而怀抱“陽”,左手执“柔”而右手持“刚”,脚踩“幽”而头顶“明”。

事物变化没有常规,掌握纯一的本原——“道”,就能应对无穷,这就叫做“神明”。

那“圆”是天、那“方”是地。

圆圆的天穹没有开端,所以不可能看到它的形状;方方的大地没有界限,所以没法窥视它的门户。

上天化育万物没有形迹,大地生育万物无法计量,浑厚而深沉,谁知道其中的蕴藏!所有有形事物均有徵兆,而唯独“道”没有。

“道”之所以没有徵兆,是由于它没有固定的形态。

就像车轮转动没有止境,又像日月行空,还像四季更替、日月运动形成昼夜;它是终结了又开始了,明亮了又晦暗了,没有谁能找得出它其中的规律。

它制约有形的事物但自身却不受任何制约,所以能完成功业;它产生万物但自身却不归属物类,所以能战胜一切而不失败。

消灭敌军是战争用兵的最终目的;至于能够做到没有伤亡便使敌军屈服则可称作最理想的结局。

所以真正的战争并不造成伤害,这是因为战争的艺术一性一极高,已能与鬼神相通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用秣马厉兵,天下没人敢与之对抗;战鼓用不着推出兵械库,因为诸侯无不闻风丧胆。

因此能够在朝廷中通过决策取胜的人可以称为“帝”,能够在一精一神上感化别人的人可以称为“王”。

所谓在朝廷中通过决策取胜,是指效法天道;所谓在一精一神上感化别人,是指效法四季变化。

在国内整治政务,远方的异族就会仰慕你的德政,战争还没发生就已稳一操一胜券,诸侯也被你的声威所震慑,这是因为国内政治清平安定的缘故。

古代得道者静时效法天地,动时顺应日月,喜怒变化符合四时规律,呼喊与雷霆相应,声音气脉不逆八风,收缩伸展不乱五行。

下至甲鳞之虫,上达羽类飞鸟,欣欣向荣,生意盎然,万物林林总总,从本到末,无不井然有序。

因此,进入狭小而不感到一逼一迫,处于阔大而不感到空荡;它浸一润金石,滋润草木;大到宇宙天地,小至毫一毛一尖端,无不顺应有序。

“道”的浸一润,柔和细微,无所不在,所以得道者的谋略就多。

射箭如要领掌握不得法,就不能射中靶心;千里马如对它驾驭不好,就不能日行千里。

同样,战争不能取得胜利,原因不在于交战时有什么不妥,而在于平时治军训练就长期没有搞好。

所以得道的军队,其军事行动是战车不必启动,马匹不必套鞍,战鼓不振动尘埃,军旗不必展开,铠甲不遭箭射,兵刃不沾血腥;官员不必更改职位,商人不必离开店铺,农夫不必离开田地;举示正义而斥责不义,这样大国必定归服朝拜,小国必定不战而降。

顺应民众的意愿,凭借人民的力量,铲除残暴一奸一贼。

所以说利益一致的人就会拼死相报,情感相投的人会互相成全,愿望相同的人就会互相帮助。

遵循天道而行动,天下人就会向往应和;按人民的意愿而行一事,天下人就会为之奋战。

打猎的人追逐禽一兽,马车急驰,随从奔跑,各尽其力,这里并没有刑罚,命令威一逼一,却能齐心协力追捕,堵截猎物,这是因为大家利益一致——能共享猎物。

同船渡江,突遇风一浪一,平时素不相识的乘客都纷纷拿桨一操一篙,齐心协力帮助船工摆脱困难,这期间大家配合得就像左右手那样默契,他们并不是为了互相报恩德,而是因为共处危难忧虑之中。

所以英明的君王用兵,是为天下百姓除害,和万众百姓共享战争的利益,民众也为之前赴后继,这就像儿子为父亲,弟弟为兄长那样;这样产生的战争能量、威势加到对方敌人头上,有如山峰崩塌,河堤决口,哪个敌军能抵挡得住!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是会让士兵知道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斗;不善于用兵的人,是让部队为君主将帅的私利而卖命。

让士兵知道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斗,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可以被利用的;让部队为君主私利而卖命,那么所能得到的支持是少之又少。

用兵打仗大致有三种基本情况:治好国政,理顺要事,施行仁义,广布恩惠,健全法制,堵塞邪道,群臣亲附,百姓和睦,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臣服于他的威势,天下感怀他的恩德,在朝廷上修明政治就能使千里之外的敌军不敢进犯,从容指挥、轻松自如而天下纷纷响应,这是用兵的最高境界。

地广人多,主贤将忠,国富兵强,纪律严格,号令严明,两军对阵,双方鼓碄都能看清,但还没冲杀交手敌军就吓得奔走逃亡,这是次一等的用兵境界。

知道作战区域的相适环境,熟悉有利的险要地形,懂得灵活机变及正面交锋的变化,审察行军布阵,明白兵力分散和集中的规律,然后击鼓进军,刀刃相拼,飞箭迸撞,踩着血水,踏着伤亡者流一出的肚肠,抬回牺牲者的一尸一体,扶下伤员,流血千里,一尸一骸遍野,经过这样残酷的恶战才决出胜负,这是用兵的最下等的结局。

如今天下人都只知道致力于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的下策,而不懂得下功夫抓好一精一神感化和以德服人的根本方略,这真是砍去了树根而栽种树枝。

战争取胜的因素很多,但战争必胜的决定因素却很少。

铠甲坚固,兵器锋利,战车结实,马匹一精一良,储备丰富,给养充足,士卒众多且年轻体壮,这些都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但战争胜利并不取决于这些条件。

同样,知晓日月星辰运行规律、陰陽刑德变化道理、用兵诡秘之术、行军列阵、安营扎寨的方位选择等,这些对战争取胜都有帮助,但战争取胜仍然不决定于这些因素。

优秀的将帅打仗之所以常常取胜,总是因为有不可深究的智谋和不可言传的法术,是很难和普通人一样的。

那选择任命军吏谨慎、动静适合时宜、军吏士卒管理有方、兵器铠甲装备齐全,这是司马的职责。

军队行伍什佰编制齐整、组织严明、战鼓令旗明确,这是尉官的职责。

了解部队行军前方是否安全、敌军是否难以对付、始终不忘侦察瞭望敌情,这是候官的职责。

保持道路畅通、及时运输辎重并使之安全到达、军垒大小均平、营帐搭扎安稳、军灶水井齐备,这是司空的职责。

做到部队收容断后、转移驻扎时保证无人员离散、无流失的军车和无遗失的辎重,这是军舆的职责。

这五种官员的职责对于将帅来说,就像身一体和手足的关系,一定要挑选恰当的人来担任,使被挑选的人的才能能胜任其职责,并保证做好这些职责范围内的事情。

告诉他们的政务,向他们申述其军令,使他们像有爪牙的虎豹、有健翅的鹰鸟来为将帅效力。

然而这些仍然是取得胜利的辅助因素,而不是必胜的决定因素。

战争的胜负,根本在于政治。

政治能够驾驭民众,人民能亲附君主,那么军队也必然会强大;反之民众反对其现实政治,百姓又背叛君主,那么军队也必然会弱小。

所以德政、道义最为关键,德政道义足以感怀天下百姓,其事业就足以能应对天下的当务之急,选用的贤才足以得到天下贤士的拥戴,计谋智虑足以掌握敌我双方力量的强弱,这些才是取得胜利的根本因素。

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不足以成为强国;铠甲坚固、兵器锋利,不足以成为取胜的条件;高大城池、深深壕堑,不足以说明牢固;政令严酷、刑罚繁苛,不足以说明威严。

而实行仁政,即使是小国也必定能长存;实施暴政,即使是大国也必定要灭亡。

从前楚国的地盘:南方席卷沅水、湘水,北方有颍水、泗水环绕,西边包含巴郡、蜀郡,东面包裹一着郯、邳;把颍水、汝水当作壕沟;将长江、汉水当作护城河;把邓林险塞当作城墙;用方城作为环绕北疆的屏障;高山耸入云端,深溪不见日影。

地理形势十分有利,士卒百姓又非常勇敢。

用蛟龙犀牛的皮制成甲胄,长矛短槍整齐排列在前,连发的弓一弩一陈放在后,纹彩的战车护卫在旁,冲锋有如飞箭,集合如同雷电,散开有似风雨。

然而楚军却在垂沙陷入险境,又在柏举遭受挫败。

楚国的强大,如果丈量土地、计算人口的话,可算占天下的一半。

然而楚怀王北面畏惧齐国的孟尝君,又背弃社稷而将自身委于强悍的秦国,结果兵败地削,自己到死都不能回到自己的国家。

秦二世胡亥,论权势则身为天子,论富裕则拥有天下,凡人迹能到的地方、舟船通航的处所,都成为秦国的郡县。

但是二世放纵声色贪欲,穷尽奢侈糜烂的各种生活,不顾百姓的饥寒贫乏,调动万乘车辆修建阿房宫,征调贫苦百姓戍守边防,收敛天下一大半的财富作为赋税,百姓不断被捕处死,以至于拉着车子服劳役死在路上的,每天不计其数。

天下百姓的痛苦煎熬,如同在火上烧烤,难以忍受的痛苦使人奄奄待毙;这时全国上下都不安宁,小官吏和百姓一样不得安生。

戍卒陈胜被迫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振臂高呼号召反秦,自称“大楚”,天下于是纷纷响应。

开始的时候,起义军没有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强劲的弓一弩一和坚固的战车,他们砍下酸枣树作矛一柄一、按上椎子凿子作矛刃,挥舞着削尖的竹竿、扁担、锄头去抵抗秦军的长戟和硬一弩一,但起义军照样能攻城掠地,所到之所,没有不能攻克的。

天下也因此沸腾动荡起来,起义军如风卷残云,席卷震撼几千里。

陈胜当时的地位极低贱,而且部队的器械也十分简陋,但是就他陈胜能登高一呼,使天下为之响应,这是因为百姓们的心头早就积满了对秦王朝的怨恨和愤怒。

周武王讨伐纣王,向东进发而迎着太岁,到达汜水时遇大洪水,到达共头山时遇山崩。

接着又有彗星出现,其星一柄一指向殷,好像要助殷人一臂之力。

两军交战时,战斗异常激烈,真是天昏地暗、狂风乱作、骤雨肆虐。

但是武王的部队硬是在前无“蹈难之赏”后无“遁北之刑”的引一诱和威一逼一之下奋勇杀敌,使得许多后到的将士来不及拔一出刀剑,天下就被武王得到了。

所以,善于防御的人无须设防,善于战斗的人无须动真格。

知道禁塞邪恶扶助正气的治国之道,充分顺应时势,因顺民众的愿望,天下便能取得。

所以善于为政者是注意积蓄仁义德行,善于用兵者是注重积聚民众愤怒;仁义德行积蓄得多民众就可以使用,愤怒积聚得充分威严就可以确立。

因此,文治(仁义德行)对民众的影响浅少,这威势所能产生的慑服力就小;恩德施予的面广泛,这威势所能产生的慑服力就广。

威势慑服的面广,那么我方就强大,敌方就弱小。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是先使敌方衰弱,然后方与敌方交战,这样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商汤原先的领地只有七十里,但却能称王于天下,这是因为修德政的缘故。

智伯拥有千里领地,但却被消灭,这是因为穷兵黩武的缘故。

所以千乘小国如能施行仁政就能称王天下,万乘大国如好战就必然会灭亡。

因此胜利之师总是在政治上胜过对方后才开战的,而败军总是一味诉诸武力以求获胜,而实际结果并非如此。

交战双方的德政相同,这时人多的一方能战胜人少的一方;交战双方的兵力相等,这时有智谋的一方能战胜愚蠢的一方;交战双方的智谋相似,这时懂术数的一方能战胜不懂术数的一方。

大凡用兵作战,一定先要在朝廷内谋划好:双方君主哪个贤明?双方民众哪方亲附?双方将领哪方能干?国家政权哪方稳定?双方积蓄储备物资哪方充足?双方士兵哪方一精一悍?双方铠甲兵器哪方一精一锐?双方器械装备哪方完善一精一良?诸如此类都将一一在朝廷计算谋划好,这样才能决定千里之外的战场胜利。

有形迹的东西,天下人都能看得见它;记载在书籍文章里的内容,世人都能学习并能流传它:这些都是以形来取得胜利的,而高明者是不会效仿它们的。

人们之所以看重“道”,是在于“道”的无形。

因为“无形”,所以也就难以制迫它,也难以度量它,更不能用智巧来欺诈它,也无法来规划谋算它。

一般而言,你的智慧表现出来,人家也就会用智谋对付你;你的形迹表现出来,人家也就会以相应的行为来对付你;你的部队稍有暴露,人家就会打埋伏;你的器械装备一亮出来,人家就会做好充分的防备。

总之,动作周旋、曲直屈伸、使巧用诈,都不算是高明的。

高明的人的行为是,神出鬼没,如星辰闪烁不定,像天体恢宏运行,进退屈伸,不留痕迹;像鸾鸟飞升、麒麟跳跃、凤凰飞翔、神龙腾空;发动时如猋风,而迅猛得又像闪电;以生动灵活的态势击败呆滞死板,以旺盛的气势驾御暮气衰败,以迅猛有力压倒迟缓疲一软,以饱满一精一神制迫萎一靡一不振,这就像以水灭火、用汤浇雪——这样的神兵哪能会不如愿以偿?哪能会不达到目的?在内心使一精一神虚静,对外界使物欲淡漠,运动不留痕迹,攻击出其不意。

像飘忽的云风那样来往飘惚,谁也不知它要到哪里去;从缝隙中出入倏忽,谁也不知它在哪里停歇。

突然得像雷霆,快速得像风雨;像从地下冒出,又像从天而降;独来独往,没有办法应对它;快得像飞箭,没有什么能与之相匹敌?忽暗忽明,谁知道它的头绪?还没看到它出发,但早就来到你跟前。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看到敌方的弱点空虚,就紧紧一抓住而不放过,穷追猛打而不舍弃,一逼一迫而消灭之,绝不让敌人逃离。

用迅雷不及掩耳、闪电不及遮眼的气势,攻击及压倒犹豫不决之敌。

善于用兵,如同回音的应和,击鼓发出响声,使敌人眼睛被灰尘迷着都来不及一搓一摸,上气不接下气。

从天而降的神兵使敌人抬头看不见天、低头看不到地,完全没了方向,手不知挥动长矛,刀剑来不及拔一出;攻击迅猛如雷鸣,一逼一迫气势如狂风;像火势一样蔓延,像波涛一样汹涌。

这样使敌人静止时不知如何防守,行动时不知如何来一操一作。

这样的部队一旦擂响战鼓,挥动军旗来开战,对方还没来得及抵挡就土崩瓦解,天底下还有谁敢向这样的部队扬威抗衡、阻挡它前进!所以,能够驾驭对方的部队必胜,消极待敌的部队必败,成为人家攻击目标的部队只有死路一条。

军队安定就稳固,上下一心就有威力,官兵职责确定就勇敢;部队里官兵相互不信任就会导致失败,兵力分散就会削弱战斗力。

所以能分散敌军的兵力,使敌军内部产生疑惑,那么用少量的兵力就能绰绰有余对付敌军了。

反之,不能分散敌军兵力,不能使敌军内部产生疑惑,那么用数倍于敌的兵力去对付敌军也是不够用的。

所以纣王的士卒,百万人是百万条心;武王的部队,三千人是拧成一股绳,凝成一颗心。

这样,千人同心就能发挥千人力量,万人异心则抵不上一个人的作用。

将帅和士卒、官吏和百姓如能同心同德,互相配合行动像人一体各器一官那样协调,就可以对付敌军,与敌军决战。

所以计划制定之后就要坚决执行,任务明确之后就要付诸实施。

将帅计谋不犹豫、士卒思想无异心,行动就不会懈怠;将帅没有不切实际的口号,处事果断坚决,对付敌军就必定敏捷灵活,行动也必定快速。

所以将帅将民众当作自己的身一体,而民众把将帅看成是自己的心脏;心诚则肢一体亲附心脏,心疑则肢一体背离心脏;心不专一则躯体就不能有节奏地活动;将帅不诚信,士卒就不会勇敢。

所以良将的士卒,就像老虎的牙齿、兕牛的犄角、鸟雀的羽一毛一、百脚虫的脚,能行、能飞、能咬、能顶;强劲而不互相抵斗、众多而不互相伤残,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同一颗心的支配控制。

所以如果民众都听从将帅的命令,那么即使兵力少也不必害怕;如果民众都不听众将帅的指挥,那么即使兵多将广也等于势单力薄。

所以下层民众在战争期间不和上层将帅一条心,民众的心不能凝聚也就形成不了战斗力;下层的士卒不敬畏将帅,将帅没有威信也就不能使士卒奋勇作战乃至献出身躯。

防守有它必定牢固的条件和因素,进攻也有它必定胜利的条件和因素,不必等到两军交战、刀槍相见时才分出胜负,胜败存亡的徵兆早已就表现出来了。

用兵有“三势”和“二权”。

“三势”是“气势”、“地势”和“因势”。

将领充满勇气并且藐视敌人,士卒果断勇敢并且乐于参战,三军人马、百万雄师,壮志凌云、豪气冲天,声如雷霆,积聚忠诚之情,并在气势上压倒敌军,这就叫“气势”。

山峡险道,渡口关卡,大山名塞,像龙蛇蟠踞,似斗笠排列;羊肠小道,像鱼笱似的险隘,一人把持隘口,千人莫想通过,这就叫“地势”。

乘敌军劳累疲倦、松懈混乱、饥饿干渴、挨冻受热之机,将摇摇欲坠、动荡不安的敌军一逼一到死境,这就叫“因势”。

善于使用间谍侦察敌情,使用反间之计,然后措施审慎周密,规划行动慎重,设置疑阵、布置伏兵,隐藏部队的形迹,行动出乎敌人的意料,使敌人的部队难以适应和防范,这就叫“智权”。

排兵布阵严整,队列行军整齐,进退步调一致,队伍行距紧凑,前后不互相践踏,左右不互相干扰,使之受伤的少、杀敌的多,这就叫“事权”。

“二权”和“三势”都充分表现出来,军官和士兵都忠诚一精一悍,选用良才,用人恰当,计划明确,谋划决断,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避免牺牲,军事行动适应时势,这样的部队,没有谁不被震撼。

所以进攻不一定非要冲车和云梯才能使敌城池被攻下,战斗不一定非要刀剑相接才能使敌军败退,只要掌握上述这些战争要素然后进攻就能必胜。

所以战争没有必胜的把握就绝对不和敌军开战,进攻没有必胜的把握就绝对不发动进攻。

因此一定要料定能胜才开战,不打无准备之仗,审度权衡之后才行动。

这样,部队集积就不至于无功而散,部队出击就不至于空手而归。

部队要么不行动,一旦行动就要惊天动地,能撼动泰山,翻荡四海,吓走鬼神,惊散鸟兽,这样的话,那就野外无露营的军队、国家无需要防守的城池了。

以静对付躁,以治对付乱,用无形来制约有形,用无为来应付变化,这样即使不能战胜敌人,但也可使敌人不能取得胜利。

敌方如先于我方行动,就会暴露他们的形迹;敌方如急躁而我方如宁静,这就会使他们一精一疲力尽。

敌方形迹如暴露,那么我方就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敌方如一精一疲力尽,那么我方就在此时发挥我军的威力。

针对敌方的行动,我方也相应变化;观察敌方的“奇正”形势,来控制他们的命运;用敌方想要得到的东西作诱饵引他们上钩,并调动他们,使之疲于奔命;敌方如露出破绽,就要赶紧一抓着机会、乘虚而入;让敌方的变化招数使尽,然后才束缚他们使之无法动弹;等敌方一精一疲力尽之时才想法将他们打倒。

但反过来,敌人由运动返归宁静,那么我方就非得出奇招不可了;敌方如对我方奇招不理不睬,那么我方就可独自完成自己的调整;如果敌方有了反应,那么我们也就能在这当中观察到他们的意图了;如果敌方后于我们行动,控制了我方的行动,那么我方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在与他们周旋之中摆脱困境;敌方如集聚部队追打我方,那么他的后方也必定虚空;敌方的一精一锐部队在左方,那么我军就可攻击他的右方。

如敌方溃败逃走,那么敌方的后阵必定可以击破。

敌方如受我方的强大压力而龟缩不动,这就称之为淹留迟滞,我方就尽可用雷霆之势猛攻猛打,像割草伐木一样毫不留情地消灭他,像火烧雷电一样毫不留情地击穿烧毁他;这时的攻击行动务必神速,要使敌方都来不及开拔、战车来不及启动,兵器像插在地上的木头、弓一弩一像长在羊头上的角,来不及拔和来不及拿,这时敌方即使人多也无法抵挡着这攻势。

只要有动向形迹表现出来的敌人,没有不能战胜的;只要暴露形迹,就有办法对付他。

正因为这样,所以圣人就将自己隐藏在无形之中,并且让心神处于虚静之中。

风雨可以遮挡,是因为它们有形,而寒暑无法关闭控制,是因为它们无形。

能够薄滑柔和,一精一细隐微,贯穿金石,穷尽最遥远的区域,寄身于九天之上,蟠伏一在黄泉之下的,只有那“无形”的道。

善于用兵的人,必定会攻击那些阵脚混乱的敌军,但不会去攻击那些整肃的敌军,也不会去攻击那些气势威严的敌军,更不会去攻击那些阵容整齐的敌军。

敌方的情况还未摸清之前,就用各种方法与之相持周旋;敌方一旦露出致命的弱点,就因势消灭他。

敌方如果掌握术数、准备周密,我方妄动就是自寻凶险;敌方以“虚”来对付我方的“实”,我军也必定会被敌军擒获。

虎豹隐伏不乱跑是不会跌入陷阱的;麋鹿安详不乱动是不会触上罗网的;鸟儿停着不乱飞是不会被罗网系绊的;鱼鳖不乱游一动是难以被钓钩钩上嘴唇的。

万物无不因为妄动而被制约的。

所以圣人贵“静”。

因为“静”能制“动”,“后”能制“先”;周密能够胜过疏漏,完备能够制一服残缺。

所以优秀的将帅带兵,能使士卒同心协力。

优秀的将帅带兵能使勇敢的人不会只身逞强冲杀前进,也不使胆怯的人独自一人后退怯阵;优秀的将帅带兵,静止时像山丘那样纹丝不动,冲锋时又像风雨那样迅猛;遭到这样部队的攻击,也必定会溃不成军,没有不崩毁灭亡的。

这样优秀的将帅带出的部队,行动时有如一个有机的整体,试想天下谁能抵挡得着!所以是杀伤敌人的多,而遭遇短兵相接的情况少。

五根手指交替着弹击,就不如重拳狠狠一击;一万个人一个一个地上去,不如一百号人一起临战。

现在那虎豹虽然敏捷,熊罴虽然力大,但人还是能吃它们的肉,用它们的皮做垫席,这是因为它们之间不能互相沟通思想、统一力量。

水是能够灭火的,但是当章华台楼失火时还用勺子、升子盛水来灭火,即使舀干深井大池里的水,这火还是难以扑灭;但如果用大盆般的容器盛水灭火,这火也就能立刻扑灭。

现在人之间的差距尽管没有水火那样的一性一质差异,但却想以少胜多,那么不能取得胜利也是显而易见的。

有的军事家说“少可以胜多”,但要知道,这话是针对将帅如何带兵这一战略问题来说的,而不是指具体的每一次战斗。

有些将帅统率的人多,但战斗力却很弱,这是因为没有将士兵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有些将帅带的兵并不多,但战斗力却很强,这是因为将士兵的力量协调一致的缘故。

假若一支能协调众人力量的大部队,被一支小部队所打败,这大概是从古到今都没听说过的事。

用兵打仗,一精一神没有比合天道更可贵的,形势没有比占据有利地形更便利的,行动没有比适宜时机更急切的,功用没有比得人和更有用的。

以上四方面,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但一定得依赖“道”才可起作用,才能发挥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作用。

地形便利胜过天时,而巧妙行动又胜过地形,时势又胜过人和。

所以专靠天时可能被“天”迷惘,专靠地形可能被“地”束缚,专靠人和可能被“人”迷惑,专靠时势可能受“时”一逼一迫。

仁、勇、信、廉,是人的美好品质。

但是勇敢的人可能被诱骗,仁慈的人可能被侵夺,诚信的人容易被欺骗,廉洁的人容易被谋算。

统率大军的将帅一旦表现出以上四种美德的任何一种都有可能被人利用而制一服擒获。

由此看来,用兵打仗获取胜利,有它的内在规律,不仅仅只依靠人才的贤能,这是相当清楚的。

因此部队如像麋鹿那样妄动就有可能被人用兽网捕获,部队如像鱼鳖那样游窜就有可能被人用鱼网抓获,部队如像鸿鹄那样翱翔就有可能被人用飞箭射中。

所以唯有不露痕迹——无形,才奈何不得它。

因此圣人藏身于无源头的地方,这样他的真实面貌人们无法掌握和观察到;圣人就是行动也运行于无形之中,这样他的布阵用兵人们无法掌握和猜测到。

没有法度没有规矩,事情临头才采取相应的措施;没有名称没有形状,事情变化了也跟着变化形态。

深幽啊玄妙难测,遥远呵悠悠渺茫;从冬到夏、从春到秋,周而复始,没有尽头。

上达最高顶峰,下探最深底层;变化更替,无所阻碍和凝滞;心神游荡于幽静渺茫的旷野,志趣藏匿进九旋回曲的深渊。

即使有明亮的眼睛,又怎么能窥察到他的真情?

用兵打仗要考虑这几个因素,即揆度谋虑天象、绘测地理图形、客观评议人事,而用来决定战争胜利的是权变和气势。

所以高水平的将帅用兵是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再能运用机变,以气势因势来发动进攻,因此部队不会吃败仗。

次一等的将帅用兵是既不懂天道又不懂地利,而只靠人和与气势因势,这不一定能保证全胜,但取胜的谋略却还是不少的。

下等水平的将帅用兵是被道听途说的东西搅乱自己的正常思维,智谋多又不能决断、疑疑惑惑,平时患得患失、怕这怕那,战时又犹豫不决,这样稍有行动就被人窥破意图、被人擒获。

现在让两人持刀相打,两人武艺不相上下,但勇敢的一方取得胜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勇敢诚意,所以必胜。

用斧砍伐小树,不待吉日良辰就能砍断劈开小树;如果只是将斧头放在树枝上,却不用力气去砍伐,即使现在北斗星一柄一指向吉日良辰,且又占陰陽刑德的变化有利条件,但还是不能砍断劈开,这是因为不用力气的斧头没有砍伐力。

所以水流激荡就凶猛有力、箭被激发就射程远广。

现在有了良箭,再涂饰银锡,但即使是薄绢做成的车帷,腐叶烂草做成的盾牌,这涂饰银锡的衣箭还是不能自动穿透它。

但如果用上硬弓,再借助弓一弩一的弹力发射一出去,那么即使是犀牛皮做成的铠甲、皮制的盾牌也能被射穿。

那狂风的猛烈,能掀飞房顶、折断树木;然而空车脱离大路又上高坡,就要人来用力推动它。

所以善于用兵的将帅,他所带出来的兵,其气势如冲开决口的积水从千仞高的堤坝奔腾而下,又像滚一动的圆石冲下万丈深的溪谷。

天下别的军队看到我军官兵这种气贯长虹的气势,还有谁敢与我军交战!所以百把号人抱着拼死的决心,就能击溃一万人心思不齐的军队,更何况拥有赴汤蹈火不回头的三军人马呢?即使向天下挑战寻找交战对手,又有谁敢挡在前面!

所谓天数是指二十八宿的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的天体运行规律。

所谓地利是指处后则生处前则死,暴露(牡、陽)则凶隐蔽(一牝一、陰)则吉。

所谓人事是指赏罚分明说到做到,行动要适时,措施贯彻要坚决。

以上这些世代相传的东西被认为是军事法则,这当然没错,但这些还不能算作基本的军事法则。

基本的军事法则应该是“因时而变化”。

所以观察堂前的陰影移动而能知日月运行的位置,看到瓶中的水结冰而知天下寒暑的变化。

事物各自形成、变化的迹象都是相当微妙的,只有圣人能够达到认清这种变化的程度。

所以鼓不参与也不产生五音,但它却是五音的主宰,水没有味道,但却能与五味调和,将军不直接参与五官的事务,但却是五官的总督。

所以能协调五音的是那奏不出五音的“鼓”;能调和五味的是那没有五味的“水”;能督促管理五官各自完成事务的,是难以揣度估量的。

因此将军的心,和暖如春,清朗如夏,寂寥如秋,凝固如冬,因顺形势变化而变化,随着时势推移而推移。

物体是曲的,影子就不可能是直的;声音是清脆的,回声就不可能是浊的。

观察对方的行动意图,用我方的各种优势条件来对付他们。

所以战争行动要靠正义来扶持、用事理来推动,打乱对方的部署使其失去主动权,依靠我方的优势条件去获得成功;让对方看到我方的出现,但却不让他们知道我将隐入何处;让对方知道我方的行动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淮南子》诸子百家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原文】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淮南子》淮南子卷十五 兵略训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