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道人遗墨》·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别集类二十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别集类二十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别集类二十一

△《梅花道人遗墨》·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吴镇撰。

镇字仲圭,自号梅花道人,嘉兴人。

《嘉兴志》称其卒於明洪武中。

考镇自书墓碣,称生於至元十七年庚辰,卒於至正十四年甲午。

则未尝入明,《志》为舛误。

又陈继儒《梅花庵集》,称镇自题墓碣为“梅花和尚之塔”。

後扎木扬喇勒智所至椎冢燔椁,独镇之墓疑为僧塔,遂舍去。

考扎木扬喇勒智发宋陵在至元甲申、乙酉之间,《元史》与《癸辛杂识》所记并同。

是时镇方五六岁,安有预题墓碣之事。

此好事者因镇明於易数,故神其说而未思岁月之颠舛。

继儒摭以为说,亦疏谬也。

镇以画传,初不以文章见重。

而抗怀孤往,穷饿不移。

胸次既高,吐属自能拔俗。

旧无专集。

此本题曰《遗墨》,乃其乡人钱捃拾题画之作,荟卒成编。

其中如《题竹诗》“阴凉生砚池,叶叶秋可数。

东华客梦醒,一片江南雨”一篇。

考镇杜门高隐,终於魏塘,足迹未至京师,不应有“东华客梦”之句。

核以高士奇《江村销夏录》,乃知为鲜于枢诗,镇偶书之,非其自作,盖未之详审。

又镇画深自矜重,不肯轻为人作。

後来假名求售,赝迹颇多,亦往往有庸俗画贾伪为题识。

如题画《骷髅》之《沁园春》词。

无论历代画家从无画及骷髅之事,即词中“漏泄元阳,爹娘搬贩,至今未休”诸句,鄙俚荒谬,亦决非镇之所为。

又如嘉禾八景之《酒泉子》词。

词既陋,其《序》末乃称梅花道人镇顿首。

偶自作画,为谁顿首耶?即题竹佚句之“我亦有亭深竹里,也思归去听秋声”,“亦”字、“也”字重叠而用,镇亦不应昧於字义如此。

凡斯之类,皆一例编载,未免失於决择。

然伪本虽多,真迹亦在,披沙简金,往往见宝。

要未可以糅杂之故,一例废斥之矣。

△《玩斋集》·十卷、《拾遗》·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贡师泰撰。

师泰字泰甫,宣城人。

以国子生中江浙乡试。

除泰和州判官,荐充应奉翰林文字。

出为绍兴府推官。

复入翰林,迁宣文阁授经郎。

至正十四年擢吏部侍郎,除浙江都水庸田使。

寻拜礼部尚书,调平江路总管。

张士诚据吴,避之海上,江浙行省丞相承制授参知政事。

二十年改户部尚书,命督海运。

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道卒。

事迹具《元史》本传。

明嘉靖中,李默作是集《跋》云:“予在宣州,诸生贡安国者,为言其先世礼部公流寓海宁时,自名其里曰小桃源。

元命既革,宋学士景濂尝过之,公为置酒饮。

夜分乃起,就卧仰药而毙。”

顾嗣立《元百家诗选》,则据其门人朱钅遂所作《纪年录》,及揭ι所作墓志,载至正十六年正月,张士诚陷平江,公抱印隐居吴淞江上,主钓台山长吴景文家,易姓名为端木氏,号戾契子、A3A3翁,二十六年卒於海宁寓舍。

证《默跋》所纪之诬。

案《明史·宋濂传》,濂乞假归省在至正二十五年乙巳。

师泰没於至正二十二年壬寅,其时濂无由至海宁。

且太祖称吴王在至正二十四年甲辰,称吴元年在二十七年丁未,元顺帝北趋上都在二十八年戊申七月,是为洪武元年。

师泰既没於壬寅,尚在元亡前六年,何以称“元命既革”。

此其後人之饰词,欲附於王之节,殊非事实。

嗣立疑之当矣。

师泰所著有《友迂集》,余阙序之;《玩斋集》,黄氵晋序之;《东轩集》,程文序之;又有《[B104]A4集》、《闽南集》见於李国凤之《序》。

其门人谢肃、刘钦类为一篇,总名曰《玩斋集》,今未之见。

明天顺间,宁国守会稽沈性重加辑,得诗文六百五十三首,厘为十卷,又《补遗》一卷,其年谱之类别为一卷附之,是为今本。

师泰本以政事传,而少承其父奎家学,又从吴澄受业,复与虞集、揭斯游,故文章亦具有源本。

其在元末,足以凌厉一时。

诗格尤为高雅,虞、杨、范、揭之後,可谓挺然晚秀矣。

集中《题陶渊明五柳图》绝句,《明诗别裁集》以为燕王篡位之後,建文旧臣江右袁敬所作,并记敬所本末甚详。

今考明孙原礼所撰《元音》,成於洪武甲子,张中达为之刊版在建文辛巳,均在逊国以前,而收入是诗,题为师泰所作,则为师泰之诗误附会於敬所,非敬所之诗误窜入师泰集中明矣。

△《羽庭集》·六卷(永乐大典本)

元刘仁本撰。

仁本字德元,天台人。

以进士乙科历官温州路总管,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

时方国珍据有温、台,招延诸郡士大夫,仁本入其幕中,参预谋议。

国珍岁治海舟,输江淮之粟於大都,仁本实司其事。

其所署省郎官,盖即元所授。

故集中诸作,大都感慨阽危,眷怀王室。

其从国珍,盖欲借其力以有为,徐图兴复,亦如罗隐之仕吴越,实心不忘唐。

观其《赠李员外自集庆回河南诗》云:“汉兵早已定中华,孙述犹鸣井底蛙。”

於明祖显然指斥,其志可知。

厥後国珍兵败,仁本就擒,抗节不挠,至鞭背溃烂而死。

则仁本终始元人,未尝一日入明。

《永乐大典》题曰“国朝刘仁本”,非其实也。

仁本学问淹雅,工於吟咏,多与赵ㄈ、谢理、朱右等唱和。

尝治兵馀姚,作雩咏亭於龙泉左麓,仿佛兰亭景物。

集一时文士,修禊赋诗,自为之序。

其文虽不见於集中,而石刻今日犹存。

文采风流,可以想见。

故所作皆清隽绝俗,不染尘氛。

其序记诸篇,述方国珍与察罕通使,及岁漕大都诸事,多记传所不载,亦可补史阙。

原本久佚,谨就《永乐大典》所载,以类编次,厘为诗四卷、文二卷。

仍改题曰“元刘仁本”,以存其真焉。

△《不系舟渔集》·十五卷、附录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陈高撰。

高字子上,温州平阳人。

至正十四年进士。

授庆元路录事。

未三年,辄自免去。

平阳陷,弃妻子往来闽、浙间,自号“不系舟渔者”。

至正十六年,浮海过山东,谒河南王库库特穆尔於怀庆,密论江南虚实。

库库特穆尔欲官之,会疾作卒。

盖当国祚阽危,犹力谋匡复。

明太祖称王保保真男子(即库库特穆尔)。

如高者,事虽不就,其志亦不愧王保保矣。

不但诗之足传也。

明洪武初,苏伯衡访其遗集,厘定成编,题曰《子上存稿》。

此本题《不系舟渔集》,不知何人所改,文格颇雅洁。

诗惟七言古体不擅场,绝句亦不甚经意。

其五言古体,源出陶潜;近体律诗,格从杜甫。

面目稍别,而神思不远,亦元季之铮铮者矣。

元又有嘉定僧祖柏,其诗亦名《不系舟集》,见顾嗣立《元诗选》。

集中有《题倪瓒芝秀图诗》,盖与高同时,然其诗不及高远甚。

今未见其本。

以集名相乱,附著其异於此,庶来者无疑焉。

△《居竹轩集》·四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成廷撰。

廷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扬州人。

好学不求仕进,惟以吟咏自娱。

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间,颇有山林意趣。

因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轩”。

晚遭世乱,避地吴中,踪迹多在松江。

故集中有《欲卜居海上》之作。

後竟没於间,其年盖已七十馀矣。

此集乃其友郜肃、刘钦搜辑遗稿所刊也。

廷与河东张翥为忘年交,其诗音律体制,多得法於翥,而声价亦与翥相亚。

观诗中所载酬答者,如杨维祯、危素、杨基、李黼、余阙、张雨、倪瓒,皆一代胜流。

而黼与阙之忠义,瓒之孤僻,尤非标榜声气之辈。

其倾倒於廷,必有所以取之矣。

刘钦称廷“五言务自然,不事雕刿。

七言律最为工深,合唐人之体”。

今观其七言古诗,亦颇遒丽。

惟五言古诗竟无一篇,似不应全卷遗佚。

或自知此体不擅长,遂不复作,亦如宋无之《翠寒集》欤。

△《句曲外史集》·三卷、《补遗》·三卷、《集外诗》·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张雨撰。

雨有《元品录》,已著录。

其平生诗文,尝手录成帙,然当时未及刊版。

故零缣断素,赏鉴家多传其墨迹,而集则无传。

明成化间,姚绶始购得其稿。

嘉靖甲午,陈应符始厘为三卷,校雠付刊,而以刘基所作墓志、姚绶所作小传附之。

崇祯中,常熟毛晋复取乌程闵元衢所录佚诗,为《补遗》三卷,附以同时酬赠之作。

晋又与甥冯武搜得雨《集外诗》若干首,续刻於後。

仍以徐世达原《序》冠於简端者,即此本也。

雨诗文豪迈洒落,体格遒上。

早年及识赵孟ぽ,晚年犹及见倪瓒、顾阿瑛、杨维桢,中间如虞集、范亨、袁桷、黄氵晋诸人,皆以方外之交,深相投契。

故耳濡目染,具有典型。

虽托迹黄冠,而谈艺之家位置於文士之列,不复以异教视之,厥有由矣。

△《侨吴集》·十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郑元撰。

元有《遂昌杂录》,已著录。

元家本遂昌,徙於钱塘。

而流寓平江凡四十年,为时最久,故其集名以“侨吴”。

实则杭州所作亦在其内,盖从其多者言之也。

集本其晚年所定,以授谢徽。

今此本後有弘治丙辰《张习跋》,乃称元本有《遂昌山人集》,与《侨吴集》多繁芜重出。

因通录之,得诗文之精纯者,并为十二卷,仍名《侨吴集》,用梓以传。

则此本为习所重订,非元手编之本矣。

凡文六卷、诗六卷。

其中《与张德常书》,有“仆赞郡无补,尝移李”之语,而苏大年所作墓志、卢熊《苏州府志》皆称元以大府荐,两为校官,不言尝为他职,与元仕履不合。

岂代人所作,失於标注耶?其文颇疏宕有气,诗亦苍古。

盖元生於至元之末,犹及见咸淳遗老。

中间又得见虞集诸人,得其绪论。

末年所与游者,亦皆顾阿瑛、倪瓒、张雨之流。

互相薰染,其气韵不同,固亦有自来矣。

△《咏物诗》·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谢宗可撰。

宗可自称金陵人,其始末无考。

相传为元人,故顾嗣立《元百家诗选》录是编於《戊集》之末,亦不知其当何代也。

昔屈原颂橘、荀况赋蚕,咏物之作,萌芽於是,然特赋家流耳。

汉武之《天马》,班固之《白雉》、《宝鼎》,亦皆因事抒文,非主於刻画一物。

其托物寄怀,见於诗篇者,蔡邕《咏庭前石榴》,其始见也。

沿及六朝,此风渐盛。

王融、谢至以唱和相高,而大致多主於隶事。

唐宋两朝,则作者蔚起,不可以屈指计矣。

其特出者,杜甫之比兴深微,苏轼、黄庭坚之譬喻奇巧,皆挺出众流。

其馀则唐尚形容,宋参议论,而寄情寓讽,旁见侧出於其中,其大较也。

中间如雍鹭鸶、崔鸳鸯、郑鹧鸪,各以摹写之工,得名当世。

而宋代谢蝴蝶等,遂一题衍至百首,但以得句相夸,不必缘情而作。

於是别岐为诗家小品,而咏物之变极矣。

宗可此编,凡一百六首,皆七言律诗。

如不咏燕蝶而咏睡燕睡蝶,不咏雁莺而咏雁字莺梭。

其标题亦皆纤仄,盖沿雍陶诸人之波,而弥趋新巧。

瞿宗吉《归田诗话》曰:“谢宗可百咏诗,世多传诵。

除《走马灯》、《莲叶舟》、《混堂》、《睡燕》数篇,难得全首佳者。”

其说信然。

然四诗亦非高作。

顾嗣立录其四十首,又摘其警句二十联。

其中如《笔阵》之“怒卷龙蛇雾泣,长驱风雨鬼神惊”,则伤於粗豪;《螳螂簪》之“鬓雪冷侵霜斧落,低压翠裳空”,则伤於凑砌。

特以格调虽卑,才思尚艳,诗教广大,宜无所不有。

元人旧帙,姑存之备一体耳。

《归田诗话》又曰:“曩见邱彦能诵宗可《卖花声诗》一诗,百咏中不载。

盖性既喜此一格,则随事成吟,非作此一集而绝笔。”

彦能所诵,殆出於此集既成之後欤。

△《鹿皮子集》·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陈樵撰。

樵字居采,婺州东阳人。

至正中,遭乱不仕,遁居┯谷。

每衣鹿皮,因自号鹿皮子。

考所作《北山别业诗》三十八首,备水石花竹之趣,则亦顾阿瑛、倪瓒之流,非穷乡苦寒之士也。

郑善夫《经世要言》称其经学为独到。

然所称神所知者谓之智,实慈湖之绪馀,而姚江之先导。

论其所长,当仍在文章。

是集题曰“卢联子友编”。

其古赋落落有奇气。

诗古体五言胜七言,近体七言胜五言。

大抵七言古体学温庭筠,以幽艳为宗;七言近体学陆龟蒙,而雕削往往太甚。

如“春在地中常不死,月行天尽又飞来”之类,则伤於粗俗;“诗无獭髓痕犹在,梦有鸾胶断若何”之类,则伤於纤巧。

顾嗣立《元诗选》乃标为佳句,列於小传之内,殊失别裁。

又古诗用韵,多以真、谆、臻、侵同用,沿吴或《韵补》之谬注,殊乖古法。

近体多以支、脂、之、微、齐通押,盖亦误信吴或之说。

夫诗各有体裁,韵亦各有界限。

既僻於复古,自可竟作古诗,何必更作今体。

既作今体,而又不用今韵,则驴非驴,马非马,龟兹王所谓骡矣。

是皆贤智之过,亦不必曲为樵讳也。

△《林外野言》·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郭翼撰。

翼有《雪履斋笔记》,已著录。

翼学问博洽,既老不得志,偃蹇学官,惟刻意於诗古文。

尝自号东郭生,又称野翁,而名所著集曰《林外野言》。

今所传本凡二卷,附《与顾仲瑛书》一篇。

考《玉山名胜》及《乾坤清气》诸集所录翼诗,不见此集者尚多。

又如《题刘龙洲墓道》、《道士游武当》诸诗,又皆别见吕诚集。

疑或後人重编,故多所舛漏,未必即翼手定之稿也。

翼从杨维桢游,诗颇近其流派。

其间如《望夫石》、《精卫词》诸篇,皆用铁崖乐府体,尤为酷似。

要其笔力挺劲,绝无懦响,在元季诗人中可谓矫然特出者矣。

△《傲轩吟稿》·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胡天游撰。

天游名乘龙,以字行,号松竹主人,又号傲轩,岳州平江人。

当元季之乱,隐居不仕。

邑人艾科为作传,称“使天假其年,遇明太祖,必为刘基、宋濂”则没於顺帝末年也。

其集兵燹之馀,仅存十一。

传称其七岁能诗,已具作者风力,名籍籍一时,视伯生、子昂,不输一筹。

今观所作,大都悲壮激烈,而颇病粗豪。

非惟未足抗虞集,亦未足以敌赵孟ぽ,传所称者殊过。

然长歌慷慨之中,能发乎情,止乎礼义,身处末季,然想见太平,犹有诗人忠厚之遗。

其在元季,要亦不失为作者也。

集中《陌上花诗小序》,误以钱Α为梁元帝,颇为乖舛。

盖兴酣落笔,记忆偶疏。

庾信“桂华”之语,误读《汉书》;王维“垂杨”之句,讹解《庄子》。

取其大端,则小疵可略,论古人者正不在寻章摘句间矣。

△《师山文集》·八卷、《遗文》·五卷、《附录》·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元郑玉撰。

玉有《春秋阙疑》,已著录。

是编《文集》八卷,前有至正丁亥《程文序》。

又有至正庚寅玉《自序》,盖即玉所自编。

惟《序》称“名曰《馀力稿》,以见吾学之不专於文词”,则集名似後人追改。

然《王序》及《杨士奇跋》已皆称《师山集》,则初刻时已改名矣。

《遗文》五卷,不知何人所编。

程敏政跋玉《钓台诗卷》,称其裔孙虬装潢成册。

张骏《和敏政诗跋》,亦称玉裔孙鲸虬,皆能诗。

其或出虬等之手欤。

《附录》一卷,则当时酬赠诗文,及後人题咏也。

玉《自序》谓:“韩、柳、欧、苏涂天下之耳目,置斯民於无闻见之地。

道之不明,文章障之;道之不行,文章尼之。”

其《与洪君实书》,又力诋唐皇甫,其言殊妄。

汪克宽作玉行状,称其文“以正大刚直之气,发为雄浑警拔之词。

感慨顿挫,简洁纯粹。

然纪事朴实,不为雕镂锻炼,跌宕怪神之作。

出入马迁、班固,而根之以六经之至理”。

其推尊亦太过。

然玉学术本醇,克宽所谓大抵主於明正道,扶世教者,其论不诬。

其文皆雅洁不支,欧阳玄所谓严而有法者(案玄此语亦见克宽志中),亦为不愧。

其《送葛子熙序》,称:“陆子之质高明,故好简易。

朱子之质笃实,故好邃密。

所入之途有不同,及其至也,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岂有不同者哉?况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尊周、孔,同排释、老;同以天理为公,同以人欲为私。

大本达道,无有不同者。

学者不求其所以同,惟求其所以异,此岂善学圣贤者哉?”

又《与汪真卿书》,称:“朱子尽取群贤之书,析其同异,归之至当。

使吾道在宇宙如青天白日,万象灿然,莫不毕见。

然自是以来,三尺之童,即谈忠恕。

目未识丁,亦闻性与天道。

一变而为口耳之弊。

盖古人之学,以所到之深浅为所见之高下,所言皆实事。

今人之学,所见虽远而皆空言。

此岂朱子毕尽精微以教世之意哉?”

其言皆辨别真伪,洞见症结,无讲学家门户之见。

知其授命成仁,扌耆拄名教,不自剽窃语录中来矣。

△《友石山人遗稿》·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王翰撰。

翰字用文,其先西夏人。

元初从下江淮,授领兵千户,镇庐州,因家焉。

翰少袭爵,有能名,累迁江西、福建行省郎中。

陈友定留居幕府,表授潮州路总管,兼督循、梅、惠三州。

友定败,浮海抵交趾,不果。

屏居永福之观猎山,著黄冠服者十一年。

洪武间辟书再至,翰以幼子托其故人吴海,遂自引决。

翰本将家子,志匡时难,不幸遭宗邦颠沛,其慷慨激烈之气,往往托之声诗。

故虽篇什无多,而沈郁顿挫,凛然足见其志节。

如《题画葵花》云:“怜渠自是无情物,犹解倾心向太阳。”

《送陈仲实还潮阳》云:“归去故人如有问,春山从此蕨薇多。”

《大都憔悴行吟》,不忘故国。

其《绝命诗》云:“昔在潮阳我欲死,崇嗣如丝我无子。

彼时我死作忠臣,覆祀绝宗良可耻。

今年辟书亲到门,丁男屋下三人存。

寸刃在手顾不惜,一死了却君亲恩。”

盖翰於死生之际,明决如此,亦可见其志之素定也。

顾嗣立《元诗选》仅载翰诗二十七首。

此本乃其子所辑,凡诸体诗八十四首。

前有《陈仲述序》。

後附志铭表词等七篇,皆吴海所作也。

△《闻过斋集》·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吴海撰。

海字朝宗,闽县人。

至正末,遭逢兵乱,绝意仕进。

明洪武初,守臣欲荐诸朝,力辞得免。

既而徵诸史局,亦力辞不赴。

事迹具《明史·隐逸传》。

是集为其门人王所编。

初,海与永福王翰善。

元亡之後,海以翰尝仕元,劝以死节。

而自抚其遗抚,教之成立,即是也。

《史》称其文“严整典雅,一归诸理”。

又载海尝言“杨、墨、释、老,圣道之贼;管、商、申、韩,治道之贼;稗官、野乘,正史之贼;支词、艳说,文章之贼。

上之人宜敕通经大臣,会诸儒定其品目,颁之天下。

民间非此不得辄藏,坊肆不得辄鬻”云云。

虽持论少狭,非古人兼资博考之义。

然其宗旨之正,亦於此可见矣。

其题曰“闻过斋”者,海平生虚怀乐善,有规过者,欣然立改,尝以“闻过”名其斋,因以名其集云。

△《学言诗稿》·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元吴当撰。

当字伯尚,崇仁人,澄之孙也。

以荫授万亿四库照磨。

荐为国子助教,预修《宋》、《辽》、《金》三史。

除翰林修撰,累迁直学士。

江南兵起,拜江西肃政廉访使,左迁抚州路总管。

旋罢归,後复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

未上官而陈友谅已陷江西,遂Т迹不出。

友谅遣人召之,当坚卧,以死自誓。

舁床载送江州,拘留一年,终不屈。

友谅灭,乃免。

洪武初,复迫致之。

见太祖,长揖不拜,竟得放归。

隐居吉水之谷坪,完节以终。

所著有《周礼纂言》,今已佚。

惟此集存。

原本九卷,明崇仁知县新安叶良贵所刊。

此本六卷,则国朝临川李绂重刊所并也。

澄於元代,致位通显,号曰大儒。

然实宋咸淳乡贡士。

出处之间,犹不免责备於贤者。

当不受僭窃之辟,则高於张宪诸人。

乃天下已定,仍不降礼於万乘,尤在杨维桢诸人上。

盖死生久付之度外,其不为谢枋得者,特天幸耳。

有元遗老,当其最矫矫乎。

其诗风格遒健,忠义之气,凛凛如生,亦元季之翘楚。

顾嗣立《元百家诗》仅摭其《浔阳舟中诗》三首,《送樊秀才诗》一首,附澄《草庐集》末。

其殆未见此本欤?

△《北郭集》·六卷、《补遗》·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许恕撰。

恕字如心,江阴人。

至正中荐授澄江书院山长,旋弃去。

会天下已乱,乃遁迹卖药於海上,与山僧野人为侣。

善自晦匿,罕相识者,故徵召不及。

至洪武甲寅乃卒。

是集其子礼部主事节所辑。

《范馀庆跋》,称其後张简编为七卷,今考定原本为六卷。

是今本六卷乃其原数。

顾嗣立《元诗选》云“所著《北郭集》十卷”,或“十”字“七”字字画相近而误欤。

集中每卷之首皆题五七言古一行,其实乃古体近体杂编,殊不可解,疑或传录者所妄加。

《补遗》卷内附录其子节诗六首、孙辂诗二首、又许穆诗二首,许诗一首,则其族孙裔所续入也。

恕诗格力颇遒,往往意境沉郁,而音节高朗,无元季靡靡之音。

近体颇似陈与义,或其所宗法者在《简斋集》耶。

中多愁苦之词。

然如《偶成诗》之“一迳豆苗绿,独行溪水西。

繁露坠丛竹,新流涨芳堤。

偶与樵者语,忽闻幽鸟啼”云云,亦未尝不然清远。

盖遭逢丧乱,故哀怨独深,有不能率其恬夷之素者矣。

△《玉笥集》·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张宪撰。

宪字思廉,山阴人。

家玉笥山,因以为号。

少负才不羁。

晚为张士诚所招。

署太尉府参谋,稍迁枢密院都事。

元亡後,变姓名,寄食僧寺以没。

《明史·文苑传》附载《陶宗仪传》末。

然二人出处不同,非气类也。

是集卷首有同时杨维桢、周砥、戴良及成化初安成刘钅于四《序》,又孙大雅《玉笥生传》一篇、杨基《玉笥生传书後》一篇。

其平生事状,尚略具梗概。

宪早岁入元都所作《红骝马歌》、《酬海一沤》诸篇,皆在集中,奇气郁勃,颇有志於功名。

後从淮张之招,非其本愿。

故其《枕上感兴诗》云:“拓疆良在念,择木讵忘。

嘉猷固久抱,忠愤欲谁展。”

盖初同王粲之依刘,晚类韦庄之仕蜀,亦自知所托非人,而贫贱衔恩,不能自拔。

读其词,可以知其志矣。

宪学诗於杨维桢,维桢许其独能古乐府。

今集中乐府《琴操》凡五卷,皆颇得维桢之体。

其他感时怀古诸作,类多磊落肮脏,豪气坌涌。

诗末间附评语,盖亦维桢所点定云。

△《青村遗稿》·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金涓撰。

涓字德原,义乌人。

本姓刘,先世避吴越王钱Α嫌名,改为金氏。

尝受经於许谦,又学文章於黄氵晋。

尝为虞集、柳贯所知,交荐於朝,皆辞不赴。

明初州郡辟召,亦坚拒不起,竟教授乡里以终。

所著有《湖西》、《青村》二集,共四十卷,兵燹不存。

嘉靖中,其六世孙魁始掇拾散亡,编为此本。

魁子江始刊版印行。

以所存无几,非涓手定之原集,故题曰《遗稿》。

涓於宋濂、王为同学,《赠涓诗》有“惜哉承平世,遗此磊落姿”句,颇嗟其沉晦。

而涓《送李子威之金陵诗》云:“若见潜溪宋夫子,勿云江汉有扁舟”,乃深虑其荐达,志趣颇高。

然其诗则不出江湖旧派,摹写山林,篇篇一律,殊未为超诣。

观集中有《钱塘行在》一篇,以元统、至正间人,何至指钱塘为行在?知由耽玩宋末诸集,以习熟而误沿旧语矣。

特以托意萧闲,不待矫语清高,自无俗韵。

又恬於仕宦,疏散寡营,亦无所怨尤,故品格终在江湖诗上耳。

诗道关乎性情,此亦一证矣。

△《丁鹤年集》·一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元丁鹤年撰。

鹤年字亦曰鹤年,盖用孟浩然字浩然例也。

色目人。

本世家子。

遭乱不求仕宦,笃尚志操,兼以孝闻。

乌斯道、戴良为作传,皆以申屠蟠拟之。

元亡避地四明,後归老武昌山中。

《明史·文苑传》附见《戴良传》末。

其诗本名《海巢集》。

此本题《丁鹤年先生集》,不知何人所编。

末附有鹤年长兄浙东佥事都元帅吉雅摩迪音诗九首、次兄翰林应奉阿里沙诗三首,又鹤年表兄樊川吴惟善诗五首,亦不知何人所续入也。

鹤年既绝意於功名,惟覃思吟咏,故所得颇深。

尤长於五七言近体,往往沉郁顿挫,逼近古人,无元季纤靡之习。

至顺帝北狩以後,兴亡之感,一托於诗。

悱恻缠绵,眷眷然不忘故国。

瞿宗吉《归田诗话》所称“行踪不异枭东徙,心事惟随雁北飞”句,及《逃禅室与苏生话旧》一篇,可以知其素志。

宗吉又称其《梧竹轩诗》,谓其时作者已满卷,此诗一出,皆为敛衽。

今考其诗中二联、堆砌无味,徒以起二句用凤凰事,以“栖梧桐”、“食竹实”关合;末二句用蔡邕事,以“焦尾桐”、“柯亭竹”关合,颇为工巧耳。

以是求鹤年之诗,失之远矣。

△《贞素斋集》·八卷、《附录》·一卷、《北庄遗稿》·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舒ν撰。

ν字道原,绩溪人。

至元丁丑,江东宪使辟为贵池教谕。

秩满调丹徒。

至正庚寅,转台州路儒学正。

以道梗不赴,归隐山中。

明兴,屡召不出,名所居曰贞素斋,著自守之志也。

所著有《古淡稿》、《华阳集》,今皆不传。

此本乃嘉靖中其曾孙旭、玄孙孔昭等所辑,绩溪知县遂宁赵春所刊。

其文章颇有法律。

诗则纵横排宕,不尚纤巧织组之习。

七言古体尤为擅场。

卷首有ν《自序》及自作小传,均以陶潜自比。

而其文乃多颂明功德。

盖元纲失驭,海水群飞,有德者兴,人归天与,原无所容其怨尤。

特遗老孤臣,义存故主,自抱其区区之志耳。

ν不忘旧国之恩,为出处之正;不掩新朝之美,亦是非之公。

固未可与剧秦美新一例而论也。

《附录》一卷,载俞希鲁、唐仲实等所作铭记数篇。

《北庄遗稿》一卷,则ν弟远逊遗诗,亦孔昭等所采入。

今并仍其旧录之焉。

△《一山文集》·九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李继本撰。

继本名延兴,以字行,东安人,占籍北平。

登至正十七年进士。

授太常奉礼,兼翰林检讨。

考其代雄县知县所作《祷雨文》,内称“洪武二十七年”,则其人明初尚存矣。

此集前有《李敏序》,称为其子方曙、方煦所辑。

而景泰中《黎公颖序》则曰其孙容城教谕伸所编。

意其父子相继为之欤。

朱彝尊《明诗综》罗最备,独未录是集。

殆以未仕於明,故与杨维桢诸人一例不载。

顾嗣立《元百家诗选》亦未收入。

则疑流传颇少,嗣立偶未见也。

其诗文俊伟疏达,能不失前人规范。

长歌纵横磊落,尤为擅场。

中有学李白不成,流为卢仝、马异格调者。

好奇之弊,其失不免犭广而野。

然愈於翦红刻翠,以词为诗者多矣。

△《江月松风集》·十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元钱惟善撰。

惟善字思复,自号心白道人,钱塘人。

领至正元年乡荐,官至儒学副提举。

张士诚据吴,退隐吴江之筒川,又移居华亭。

明洪武初卒。

惟善初应乡试时,题曰《罗刹江赋》。

锁院三千人,不知所出。

独惟善引枚乘《七发》,证钱塘之曲江即罗刹江,大为主司所称,由是知名。

其作《西湖竹枝词》,乃称断桥曰段家桥,为瞿宗范所讥,并见瞿宗吉《归田诗话》。

然考证之疏密与吟咏之工拙,各自一事,不以地理之偶误,病及其诗也。

其集在明不甚显,故焦《国史经籍志》收元人诗集颇夥,而惟善所作不著录。

其传於世者,惟赖良《大雅集》所录诗九首而已。

此本初为惟善手书真迹,藏於练川陆氏家。

後归嘉兴曹溶,康熙中金侃於溶家抄得。

又以甫里许氏藏本较其异同,始行於世。

顾嗣立《元诗选》所录,即据此本采入者也。

前有《陈旅序》,称其“妥清,娓娓乎有唐人之流风”,品题颇当。

又有至元五年淳安《夏溥序》,以宋末四灵指为晚唐之人,纰谬殊甚。

今惟录《旅序》以弁首,《溥序》则削不载焉。

△《龟巢集》·十七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谢应芳撰。

应芳有《思贤录》,已著录。

《集》一卷为赋,二卷至五卷为诗,六卷至十一卷为杂文,十二卷为诗馀,十三卷至十五卷又为杂文,十六卷、十七卷又为诗。

编次颇为无绪,疑後人传写,乱其旧第。

抑或本为前集十二卷,後集五卷,一则先诗而後文,一则先文而後诗。

传写误并为一集,故参错如是也。

史称其诗文雅丽酝藉。

今集中诗颇雅洁,文则多应酬之作。

然其中如《上周郎中论五事启》、《上奉使宣抚书》、《与王氏诸子书》、《上周参政正风俗书》、《上何太守书》、《上武进樊大尹书》、《与林掌谕请建先贤祠书》,皆有关於国计民生,人心风俗,非徒以笔墨为物役者。

史称其年益高,学行益邵,达官缙绅过郡者,必访其庐。

应芳布衣韦带,与之抗礼。

议论必关世教,切民隐,盖不诬焉。

△《石初集》·十卷、《附录》·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周霆震撰。

霆震字亨远,安成人。

以先世居石门田西,自号“石田子初”,省其文则曰“石初”。

早年刻意学问,多从宋诸遗老游,得其绪论。

延中行科举法,再试不售,遂杜门专意诗古文。

是集为庐陵晏璧所编,集後行状志铭之属,亦璧所附也。

霆震生於前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卒於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八十有八。

亲见元代之盛,又亲见元代之亡。

故其诗忧时伤乱,感愤至深。

如《二月十六日青兵逼城》、《古金城谣》、《李浔阳死节歌》、《兵前鼓》、《农谣》、《杜鹃行》、《过玉成砦》、《关城曲》、《郡城高》、《人食人》、《延平龙剑歌》、《寇至杂咏》、《寇自北来》、《军中苦乐谣》、《宿州歌》诸篇,并叙述乱离,沉痛酸楚,使异代尚如见其情状。

昔汪元量《水集》,论者以为宋末之诗史。

霆震此集,其亦元末之诗史欤。

△《山窗馀稿》·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甘复撰。

复字克敬,馀干人。

其诗源出於张翥。

虽不及翥之才力富健,诸体兼备,而风怀澄澹,意境然。

五言古体,绰有韦、柳之遗。

其格韵乃似在翥上。

盖才有所偏长,诣有所独至也。

元亡之後,遁迹以终。

著作散佚,仅存手墨於同里赵石蒲家,凡文数十篇、诗十余首。

明成化中,石蒲之孙琥始为缮录开雕,复见於世。

虽零篇断简,所剩无多。

而诗格文笔,一一高洁。

疑复当日自择其最得意者,手录此帙,故篇篇率有可观。

转胜於珠砾杂陈,务盈卷帙,徒供覆瓿者矣。

顾嗣立《元诗选》称琥刻是编,刘宪为序。

此本仅有《琥跋》,不载《宪序》,盖刊版散失之後,辗转传抄佚之矣。

然复集自足传,亦不以序之有无为轻重也。

△《梧溪集》·七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王逢撰。

逢字原吉,自称席帽山人,江阴人。

当至正间被荐不就,避地吴淞江,筑室上海之乌泾。

张氏据吴,东南之士咸为之用。

逢独高蹈远引。

及洪武初,徵召甚迫,又以老疾辞。

《明史·文苑传》附载於《戴良传》中,以二人皆义不负元者也。

逢少学诗於陈汉卿,得虞集之传。

才气宏敞,而不失谨严。

集中载宋、元之际忠孝节义之事甚备。

每作小序以标其崖略,足补史传所未及,盖其微意所寓也。

是诗传本差稀,王士祯属其乡人杨名时访得明末江阴老儒周荣起手录本,乃盛传於世。

荣起号砚农,究心六书,毛晋汲古阁刊版,多其所校,盖亦好古之士云。

△《吾吾类稿》·三卷(永乐大典本)

元吴皋传。

皋《元史》无传,志乘亦失载其姓名。

独《永乐大典》各韵中颇采录其诗文,题作《吴舜举吾吾类稿》。

又别收胡居敬等原序二篇,略具行履。

知其为临川人,乃宋丞相吴潜诸孙。

早游吴之门,尝官临江路儒学教授。

元亡後抗志不出,Т迹以终。

而不著其名。

惟王圻《续文献通考》载有吴皋《吾吾类稿》之目,而集中祝文亦有“皋忝游宦”语。

知皋为其名,舜举乃其字也。

皋工於韵语,所作大都以朴澹为主,不涉元末佻巧纤靡之习。

诗中纪年,多有庚寅、壬辰及癸卯、甲辰等岁名。

时值至正之季,盗贼纵横,目击艰危,每深忧愤。

如《和刘闻廷拟古十章》,反覆於国步将倾,藩维弛节。

而继之以“堂堂浔阳守,重义知所本”云云。

特表李黼之忠烈,以激厉当时。

其志有可悯者。

虽其骨格未坚,尚不能抗行古作者,而缠绵悱恻,要不失变雅之遗意焉。

集佚已久。

顾嗣立《元诗选》罗最广,亦阙而不载。

今从《永乐大典》裒辑,共得诗一百二十馀首,厘为三卷。

其杂文十馀首,亦附於後备考核焉。

△《樵独唱》·六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叶容撰。

容字景南,金华人。

志行高洁。

结庐城山东隅,名其地曰顶,自号顶天民。

是集乃其孙雍所编。

前有《自序》,谓“薪桂老而山高寒,音调古而岩谷绝响,故名曰《樵独唱》”。

《序》凡二篇,皆题至正甲午。

而集中多载入明诗,且後篇乃明兴後语。

疑原本後篇未著年月,传写者误以前篇年月补入也。

顾嗣立《元诗选》载:“叶樵容,字伯恺,洪武中登进士,官行人司副,免归。”

案集中《挽琳荆山上人》云:“大德庚子春,生我及此公。”

以年计之,当洪武戊申,景南年六十有九矣。

其《独乐歌》云:“屈指今年七十五。”

集中诗皆高旷之言,绝无及仕宦者。

袁布政凯《序》云:“使先生後生数年,际我朝之明盛,与一时俊,并列庶职,其事业必有可观。

惜其不然,而徒於言语文字间见之,其志不亦可哀乎?”

《袁序》作於成化间,不应有误。

《元诗选》所引,未知何所据也。

又《震泽编》载,东山叶容字伯昂,尝以乡贡为和靖书院山长,则又一同名姓者耳云云,其辨甚明。

案太学题名碑,建文庚辰科有叶容,亦金华人。

庚辰为建文三年,革除以後称洪武三十三年。

《元诗选》所引,当必因此而讹,嗣立特未之详考也。

其诗写闲适之怀,颇有流於颓唐者。

而胸次超然,殊有自得之趣。

天机所到,固不必以绳削求矣。

△《桐山老农文集》·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元鲁贞撰。

贞字起元,自号桐山老农,开化人。

集中《万青轩记》自称曲阜人,盖曲阜其祖贯也。

是集凡文三卷、诗一卷。

凡元代所作,皆题至正年号。

其入明以後,惟题甲子,殆亦栗里之遗意。

诗不出元末之格,且间有累句,殊非所长。

其文亦闻见颇狭,或失考正。

如《武安王庙记·迎神词》中有“兰佩下兮桂旗扬,乘赤兔兮从周仓”句。

考周仓之名不见史传,是直以委巷俚语镌刻金石,殊乖大雅。

然人品既高,胸怀夷旷,一切尘容俗状,无由入其笔端。

故称臆而谈,自饶清韵,譬诸深山幽谷,老柏苍松,虽不中绳规,而天然有出尘之意。

其故正不在语言文字间矣。

△《静思集》·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郭钰撰。

钰字彦章,吉水人。

《江西通志》称其元末遭乱,隐居不仕。

明初以茂才徵,辞疾不就。

集首有洪武二年庐陵《罗大已序》,亦称其“有经济,能自守”。

今案集中有“辛亥秋诏举秀才,余以耳聋足,县司逼迫非情,因成短句一诗”。

辛亥为洪武四年,又在作《序》後二年,则所谓能自守者信矣。

又《癸丑首正诗》中有“盲废倦题新甲子,醉来谩说旧山川。

贞元朝士今谁在,东郭先生每自怜”之句。

是其不忘故国,抗迹行吟,志操可以概见。

又有《乙卯新元六十生辰诗》,则其入明已八年矣。

迹其生平,大抵转侧兵戈,流离道路。

目击时事阽危之状,故见诸吟咏者每多愁苦之词。

如《悲庐陵》、《悲武昌》诸篇,慷慨激昂,於元末盗贼残破郡邑事实,言之确凿,尤足裨史传之阙。

其遗集本藏於家。

嘉靖间,罗洪先始为序而传之。

而其孙廷诏等不知编次之法,前後舛错,殊无义例。

以行世既久,今亦姑仍其旧录之云尔。

△《九灵山房集》·三十卷、《补编》·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戴良撰。

良字叔能,浦江人。

尝学文於柳贯、黄氵晋、吴莱,学诗於余阙。

《明史·文苑传》,明太祖初定金华时用为学正,良弃官逃去。

至正辛丑,顺帝用荐者言,授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

後至吴中依张士诚。

知士诚不足与谋,挈家浮海至胶州,欲间道归库库军。

库库即世所称王保保,百战以图恢复者也。

会道梗不达,侨居昌乐。

洪武六年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

十五年,徵入京,欲官之,以老疾辞。

太祖怒,羁留不释,次年四月卒於京师,然迄未食明禄也。

良世居金华九灵山下,故自号九灵山人。

其集曰《山居稿》,曰《吴游稿》,曰《鄞游稿》,曰《越游稿》。

后跋又云:“集外有《和陶诗》一卷。”

今检集中,《越游稿》内已有《和陶诗》一卷。

而其门人赵友同所作墓志亦云“《和陶诗》一卷、《九灵集》三十卷,不在集目之内”。

或本别有《和陶诗》一卷,而为後人合并於集中者,未可知也。

良诗风骨高秀,迥出一时。

卷怀宗国,慷慨激烈,发为吟咏,多磊落抑塞之音。

故其《自赞》谓“歌黍离麦秀之诗,咏剩水残山之句”。

苏伯衡赞其画像。

亦谓“其跋涉道途,如子房之报韩;其彷徨山泽,如正则之自放”云。

△《氵栾京杂咏》·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杨允孚撰。

允孚字和吉,吉水人。

其始末未详。

惟集後《罗大已跋》称:“杨君以布衣ゎ被,岁走万里,穷西北之胜。

凡山川、物产、典章、风俗,无不以咏歌记之。”

则允孚似未登仕版者。

然第四十九首注称:“每汤羊一膳具数十六,餐馀必赐左右大臣,日以为常,予尝职赐,故悉其详”云云。

则亦顺帝时尚食供奉之官,非游士矣。

又末数首中,一则曰“宫监何年百念消,冠簪惊见髻萧萧。

挑灯细说前朝事,客子朱颜一夕凋”,一则曰“强欲浇愁酒一卮,解鞍闲看古祠碑。

居庸千载兴亡事,惟有中天月色知”,一则曰“试将往事记从头,老鬓征衫总是愁。

天上人间今又昔,氵栾河珍重水长流”,则是集盖作於入明之後。

故《罗大已序》有“兵燹所过,莽为邱墟,回视曩游,慨然永叹”语也。

其诗凡一百八首,题曰《百咏》,盖举成数。

其曰“氵栾京”者,以氵栾河迳上都城南,故元时亦有此称。

诗中所记元一代避暑行幸之典,多史所未详。

其诗下自注,亦皆赅悉。

盖其体本王建宫词,而故宫禾黍之感,则与孟元老之《东京梦华录》、吴自牧之《梦粱录》、周密之《武林旧事》同一用意矣。

△《阳集》·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李祁撰。

祁字一初,别号希蘧,茶陵人。

元统元年进士。

除应奉翰林文字,改授婺源州同知。

迁江浙儒学副提举,以母忧解职。

会天下已乱,遂隐永新山中。

元亡,自称不二心老人,年七十馀乃卒。

祁为诗,冲融和平,自合节度。

文章亦雅洁有法。

其初登第也,元制以汉人、南人为左榜,蒙古、色目人为右榜。

(案元制尚右,故《元史·梁增传》称谕安南以新朝尚右之礼,蒙古、色目人为右榜以此。

)祁为左榜第二人,其右榜第三人则余阙也。

後阙死节,而祁独转侧兵戈间。

尝为阙序《青阳集》,以“不得乘一障,效死如廷心”为恨。

又称“世之贪生畏死,甘就屈辱,然以面目视人者,斯文之丧,益扫地尽矣”。

盖与阙虽出处稍殊,死生各异,而其故主,义不负元,则大节如一。

昔宋理宗宝四年榜得文天祥为状元,又得陆秀夫、谢枋得二人。

是榜得李黼为状元,而又得祁与阙二人。

黼不愧文天祥,阙不愧陆秀夫,而祁亦不愧谢枋得。

是二榜者,後先辉映,亦可云科名之盛事矣。

初,明兵至永新,祁中刃僵道左,千户俞子茂询知为祁,舁归礼待之。

虽幸不死,然洪武中徵召旧儒,祁独力拒不起。

子茂重其为人。

祁没之後,子茂为刻其遗集十卷,至弘治间,其五世从孙东阳,搜辑遗稿,属吉安守顾天锡重锓,即此本也。

国朝康熙中,广州释大汕复以意删削,并为四卷。

然大汕虽号方外,实权利之流,其学识不足以知祁,去取深为未当。

故今仍以原本著录,存其真焉。

△《南湖集》·七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贡性之撰。

性之字友初。

《归田诗话》作有初,未详孰是也。

宣城人。

尚书师泰之族子。

元季以胄子除簿尉,後补闽省理官。

洪武初,徵录师泰後人,大臣以性之荐。

性之避居山阴,更名悦。

其从弟仕於朝者,迎归金陵、宣城,俱不往。

躬耕自给以终其身。

其集名曰“南湖”。

虽仍以宣城祖居为目,实则没於浙东,终未归也。

集中《题画马诗》云“记得曾陪仙仗立,五深处隔花看”,《题葡萄诗》云“忆骑官马过氵栾阳,马乳累累压架香”,盖不忘故国。

又《题墨菊诗》曰:“柴桑生事日萧然,解印归来只自怜。

醉眼不知秋色改,看花浑似隔轻烟。”

《题陶靖节像》曰:“解印归来尚黑头,风尘吹满故园秋。

一生心事无人识,刚道逢迎愧督邮。”

其不事二姓之意,尤灼然可见。

贡钦作是集《序》曰:“会稽王元章善画梅,得其画者无贡南湖题诗则不贵重。”

故集中多咏梅诗。

尝题绝句云:“王郎胸次亦清奇,尽写孤山雪後枝。

老我江南无俗事,为渠日日赋新诗。”

又云:“王郎日日写梅花,写遍杭州百万家。

向我题诗如索债,诗成赢得世人夸。”

其他题画之作尤多。

盖人品既高,故得其题词则缣素为之增价,有不全系乎诗者。

《归田诗话》称其《吴山游女》及《送戴伯贞之广西》两篇,未足以尽性之也。

△《佩玉斋类稿》·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杨翮撰。

翮字文举,上元人。

父刚中,大德间官翰林待制,著有《霜月集》,今已不传。

翮初为江浙行省掾,至正中官休宁主簿,历江浙儒学提举,迁太常博士。

刚中为时名宿,所学具有原本,当代胜流多与之游。

翮承其家训,益镞厉为古文辞。

观虞集、杨维桢等所作《序》,皆俨然以父执自居,则其指授提撕,必为亲切。

故其文章格律,多得自师友见闻,意态波澜,能不失先民矩。

虽边幅未广,酝酿未深,而法度谨严,视无所师承,徒以才气驰骋者,则相去远矣。

是集刊於至正末,而刘仔肩选《明雅颂正音》,乃采入其诗。

又《杨基集·悼杨文举博士诗》,亦有“白苍髯老奉常,乱离终喜得还乡”句。

则翮之没当在洪武初年。

今以其未受明禄,故仍系之元人焉。

△《清阁集》·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元倪瓒撰。

瓒字元镇,号林(案梁清远《雕邱杂录》曰:倪林字元镇,而华亭夏正长寅《赠陈进之序》称为太宇,不知其何据,谨附识於此),无锡人。

画居逸品。

诗文不屑屑若吟,而神思散朗,意格自高,不可限以绳墨。

明天顺间,宜兴蹇朝阳有刻本。

至万历中,其八世孙呈等复为汇刊,凡十五卷。

岁久漫漶,惟毛晋所刊“十元人集”本行世。

国朝康熙癸巳,上海曹培廉重为编定,校勘付梓,多所增补。

考朱存理《楼居杂著》有《题林子诗後》一篇,称“素爱其诗,每见一篇一咏,辄收录之。

近得蹇氏新刻本,参校其所遗者,存而萃集成帙,多吴游之作。

诗得诸体诗及杂文共若干篇,为《外集》一卷。”

则蹇刻原非足本,故培廉更为辑也。

凡诗八卷、杂文二卷。

《外纪》二卷,上卷列遗事、传、铭并赠答、吊挽之作,下卷专载诸家品题诗、画语。

毛晋尝刊《林遗事》,於集外别行,培廉裒为一编。

瓒之始末,备列无遗矣。

世又有别本《文集》二卷,末有崇祯戊寅《纪同人跋》曰:“《林诗集》,毛子晋家有刊本。

此《文集》二卷,自沧江刘氏钞得之。

盖裒辑墨迹而成,非原本也。

後见刻本,较此本增多数篇,分为四卷,序次亦稍不同。

然文中《荆溪图序》一首,据《宜兴县志》载入者核之,即《题陈惟允画荆溪图》之节本。

前後复见,略不一检,则冗杂无绪可知。

不及此本之清整也”云云。

其考正颇核。

今考集中所载,如《题天香深处卷後》、《题紫华周公碑传行状後》、《题师子林图》、《重览紫华周公碑传》、《题周逊学府君遗翰後》、《鹤林周元初像赞》等六篇,皆词意猥鄙,决非瓒笔。

盖自伪本墨迹抄撮窜入,同人未及辨正。

培廉此本亦尚载集中。

以流传既久,姑仍刊本存之,而附著其可疑如右。

△《玉山璞稿》·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顾瑛撰。

瑛一名阿瑛,又名德辉,字仲瑛,昆山人。

少轻财结客。

年三十,始折节读书,与天下胜流相唱和。

举茂才,署会稽教谕,辟行省属官,皆不就。

年四十即以家产尽付其子元臣,卜筑玉山草堂。

池馆声伎,图画器玩,甲於江左。

风流文采,倾动一时。

後元臣仕为水军副都万户。

元亡,随例徙临濠。

瑛亦偕往,洪武二年卒。

尝自题其画像曰:“儒衣僧帽道人鞋,天下青山骨可埋。

若说旧时豪侠兴,五陵衣马洛阳街。”

纪其实也。

《明史·文苑传》附载《陶宗仪传》末。

杨循吉《苏谈》曰:“阿瑛好事而能文,其所作不逮诸客,而词语流丽,亦时动人。

故在当时,得以周旋骚坛之上,非独以财故也。”

今观所作,虽生当元季,正诗格绮靡之时,未能自拔於流俗。

而清丽芊绵,出入於温岐、李贺间,亦复自饶高韵,未可概以诗馀斥之。

集末附《步虚词》四章,体摹真诰。

又小词二首,文二篇,《拜石坛记》,颇疏峭。

《玉鸾》一传,为杨维桢得箫而作,摹拟毛颖、革华,则不免陈因窠臼矣。

△《麟原文集》·二十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王礼撰。

礼字子尚,後更字子让,庐陵人。

元末为广东元帅府照磨。

明兴不仕,聘为考官,亦不就。

《江西通志》载吉安人物有王子让,而无王礼,盖误以子让为名也。

礼工於文章,著述甚富。

尝选辑同时人诗为《天地间集》(案谢翱尝录宋遗民诗为《天地间集》,此袭其名,盖阴以自寓),其名见於郭钰《静思集》中。

今已久佚。

惟是编尚存,分前、後两集各十二卷。

前有李祁、刘定之二《序》。

《定之序》谓其“托耕凿以栖迹於运去物改之馀,依蘖以逃名於头童齿豁之际。

其文奇气兀胸臆,以未将周京故也。

有与子让同出元科目,佐幕府,其气亦有掣碧海戈苍之奇。

及攀附龙凤,自拟留文成。

然有所作,噫喑郁伊,扪舌も颜,曩昔豪气澌泯无馀矣。”

意盖借礼以诋刘基,然所评与礼文不甚似。

《祁序》称其“蔼然仁义之词,凛然忠愤之气,深切恳至,无不可人意者”。

斯得之矣。

△《来鹤亭诗》·八卷、《补遗》·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吕诚撰。

诚字敬夫,昆山人。

工於吟咏,诗格清丽,与同里郭翼、陆仁、袁华相唱和。

尝於园林蓄一鹤,後有鹤自来为伍,因筑来鹤亭,并以名其诗集。

考集中第一卷多岭南诗。

二卷有《洪武辛亥南归重渡梅关诗》云:“去年窜逐下南溟,万里归来鬓已星。”

辛亥为洪武四年,是明初尝谪迁广东,已而赦归。

其缘何事获谴,则不可考。

第八卷诗内有“洪武癸酉”纪年。

癸酉为洪武二十六年,而杨维桢《前序》作於至正七年丁亥,至是已四十七年,计其时诚亦耄矣。

诸书皆称吕处士,无言其尝仕於明者,则仍元遗老也。

集不知何人所编,《维桢序》称“尝和其古乐府,自上京至江南谣弄若干首”。

今集中皆无之,则原序虽存,诗已多所散佚,非其原本。

又顾嗣立《元人百家诗选》称其尚有《既白轩》、《竹洲》、《归田》诸稿。

今所见者惟此集。

或维桢所言,在其他集之内欤。

△《松巢集》·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朱希晦撰。

希晦,乐清人。

至正末,隐居瑶州,与四明吴主一、萧台、赵彦铭游咏雁山之中,称“雁山三老”。

明初有荐於朝者,朝命未至而卒。

是集乃其子豳所编,天台鲍原宏为之序。

正统中,其玄孙元谏刊版,章陬又为之序。

《原宏序》称其“飘逸放旷宗於李,典雅雄壮宗於杜”。

《陬序》称其“思致精深,词意丰赡。

滔滔汨汨如惊涛怒澜,蛟鼍出没,而可骇可愕”。

今观其诗,五言诗气格颇清,而边幅少狭,兴象未深,数首以外,词旨略同;七言稍为振拔,古体又胜於近体。

溯其宗派,盖瓣香於《剑南》一集。

《原序》所称,未为笃论也。

△《环谷集》·八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汪克宽撰。

克宽有《礼经补逸》,已著录。

其平生以聚徒讲学为业,本不留意於文章,谈艺之家亦未有以文章称克宽者。

然其学以朱子为宗,故其文皆持论谨严,敷词明达,无支离迂怪之习。

诗仅存十馀首,虽亦濂、洛风雅之派,而其中七言古诗数首,造语新警,乃颇近温庭筠、李贺之格。

较诸演语录以成篇,方言俚字,无不可以入集者,亦殊胜之。

在其乡人中,不失为陈栎、胡炳文之亚。

文士之文以词胜,而防其害理。

词胜而不至害理,则其词可传。

道学之文以理胜,而病其不文。

理胜而不至不文,则其理亦可传。

固不必以一格绳古人矣。

此集为国朝康熙初其裔孙宗豫所辑,前列行状、墓表、年谱,末附以汪泽民等序文,为胡传纂疏诸书而作者。

前有三原《孙枝蔚序》,称《祁门三汪先生集》。

今以时代不同,析之各著录焉。

△《性情集》·六卷(永乐大典本)

元周巽撰。

巽事迹不见於他书。

其诗集诸家亦未著录。

惟《文渊阁书目》载有周巽泉《性情集》一部、一册,与《永乐大典》标题同。

《吉安府志》又载有周巽亨《白鹭洲》、《洗耳亭》二诗,检勘亦与此集相合。

而集中《拟古乐府小序》,则自题曰“龙唐耄艾周巽”云云。

以诸条参互考之,知巽为其名,而巽泉、巽亨乃其号与字也。

集中自称尝从征道、贺二县犭寇,以功授永明簿。

则在元曾登仕版,而所纪干支有丙辰九月,当为洪武九年,则明初尚存矣。

巽诗格不高,颇乏沉郁顿挫之致。

然其抒怀写景,亦颇近自然,要自不失雅则。

集以“性情”为名,其所尚盖可知也。

元末吉州一郡,如周霆震、杨允孚、郭钰等,皆有诗集流传,而巽诗独佚,殆亦有幸不幸欤。

今据《永乐大典》所载,罗编辑,为六卷。

俾与《石初》诸集并存於世,亦未尝不分路争驰矣。

△《花溪集》·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沈梦麟撰。

梦麟字原昭,吴兴人。

举後至元己卯乡荐,授婺源州学正,迁武康令。

至正中,解官归隐。

明初以贤良徵,辞不起。

应聘入浙、闽校文者三,为会试同考者再,太祖称之曰“老试。”

官然知其志不可屈,亦不强以仕。

年垂九十而卒。

梦麟以前朝遗老,不能销声灭迹,自遁於山烟水之间,乃出预新朝贡举之事。

此与杨维桢等之修《元史》、胡行简等之修《礼书》,其踪迹相类。

以较丁鹤年诸人,当降一格。

然身经徵辟,卒不受官,较改节希荣者,终加一等。

仍系诸元,曲谅其本志也。

是集为其玄孙江西按察司佥事清所编。

凡诗文四百二十四篇。

梦麟与赵孟ぽ为姻家,传其诗法,七言律体最工,时称“沈八句”。

刘基早与之游,尝寄赠曰:“杜陵老去诗千首,陶令归来酒一樽。”

其文其人,具见於是矣。

△《樗隐集》·六卷(永乐大典本)

元胡行简撰。

行简字居敬,新喻人。

至正二年进士,授国子监助教,历翰林修撰,除江南道御史,迁江西廉访司经历。

遭世乱,乞归,以经学教授乡里。

事迹见《江西通志》中。

考《明史·礼志》,载洪武二年诏郡县举高洁博雅之士,同修《礼书》。

至者八人,而行简与焉。

是明初尚存。

故集中《晏公庙喻真人》二碑均有洪武年号。

然《明太祖实录》又载“徵江西儒士刘于、胡行简等至京,欲官之,俱以老病辞,各赐帛遣还”。

则尚未受明官也。

行简文章,以冲和澹雅为宗,虽波澜未阔,而能确守法度,不为支离冗赘之词。

拟之元末,殆李祁《阳集》之流。

其诗传者无多,《墨竹》一章,於故君旧国之思,再三致意,亦颇可见其节操。

焦《经籍志》所列元末明初诸集,为数最夥,而独无此集之目,是明代传本已鲜。

今从《永乐大典》辑编缀,厘为六卷,存其概焉。

△《东山存稿》·七卷、《附录》·一卷(内府藏本)

元赵氵方撰。

氵方有《周易文诠》,已著录。

初,氵方於洪武二年应召修《元史》,归未逾月而卒。

其门人汪荫裒辑遗文为一编。

後其门人范准又罗补缀,汪仲鲁为之序,但称若干卷而不详其数,似作《序》时尚未编定也。

又有嘉靖戊午《鲍志定序》,称“文集散佚,间辑於汪、范二君而未备也。

先翰林於先生为莫逆交,故诸所撰述,留余家藏书楼中大率悉备。

先君子棠野公追念世好,收摭先生遗文,总汇成集,携游北雍。

潜川豫汪君亟请绣梓”云云。

则此本乃志定之父所编,非汪荫、范准之旧也。

凡诗词一卷、文六卷,《附录》一卷。

诗文间注本事,有似氵方自注者。

有称氵方为先生,如《赠推命焦月岩》、《咏蟋蟀》二诗及《虞集私试江西六君子策》之类,灼然为後人所加者。

详其语意,殆汪、范二人所附欤。

康熙辛酉赵吉士重刊《跋》,称“第六卷虞集行状中阙二页”。

今考此篇之末,其文未毕,盖尚阙其末一页,不但二页也。

有元一代,经术莫深於黄泽,文律莫精於虞集。

氵方经术出於泽,文律得於集。

其渊源所自,皆天下第一。

故其议论有根柢,而波澜意度均有典型,在元季亦翘然独出。

诗词不甚留意,然往往颇近元体,无雕镂繁碎之态。

盖有本之学,与无所师承,剽窃语录自炫为载道之文者,固迥乎殊矣。

△《东维子集》·三十卷、《附录》·一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元杨维桢撰。

维桢有《春秋合题著说》,已著录。

此其初刊诗文集也。

维桢以诗才奇逸凌跨一时。

此编乃录文二十八卷,诗仅两卷,又以杂文六篇足之。

盖以文为主,诗特附行耳。

朱国桢《涌幢小品》载王彝尝诋维桢为“文妖”。

今观所传诸集,诗歌、乐府出入於卢仝、李贺之间,奇奇怪怪,溢为牛鬼蛇神者,诚所不免。

至其文则文从字顺,无所谓“翦红刻翠以为涂饰,聱牙棘口以为古奥”者也。

观其於句读疑似之处,必旁注一“句”字,使读者无所岐误。

此岂故为险僻,欲使人读不可解者哉?其作《鹿皮子文集序》曰:“卢殷之文凡千馀篇,李楚之诗凡八百篇,樊绍述著《樊子书》六十卷,杂诗文凡九百馀篇,今皆安在哉?非其文不传也,言庞义淫,非传世之器也。

孔孟而下,人乐传其文者屈原、荀况、董仲舒、司马迁。

又其次王通、韩愈、欧阳修、周敦颐、苏洵父子。

我朝则姚公燧、虞公集、吴公澄、李公孝光。

凡此十数君子,其言皆高而当,其义皆奥而通也。”

观其所论,则维桢之文不得概以妖目之矣。

陶宗仪《辍耕录》载维桢《辨统论》一篇,大旨谓元继宋而不继辽、金。

此集不载此篇,未喻其故。

今恭奉谕旨,补入集内。

盖维桢虽反颜吠主,罪甚扬雄,而其言可采,则不以其人废之。

仰见圣人衮钺之公,上超万古,非儒生浅见之能窥也。

△《铁崖古乐府》·十卷、《乐府补》·六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元杨维桢撰。

其门人吴复所编。

维桢以乐府擅名,此其全帙也。

乐府始於汉武,後遂以官署之名为文章之名。

其初郊祀等歌,依律制诗,横吹诸曲,采诗协律,与古诗原不甚分。

後乃声调迥殊,与诗异格,或拟旧谱,或制新题,辗转日增,体裁百出。

大抵奇矫始於鲍照,变化极於李白,幽艳奇诡、别出蹊径,岐於李贺。

元之季年,多效温庭筠体,柔媚旖旎,全类小词。

维桢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根柢於青莲、昌谷,纵横排,自辟町畦。

其高者或突过古人,其下者亦多堕入魔趣。

故文采照映一时,而弹射者亦复四起。

然其中如《拟白头吟》一篇曰:“买妾千黄金,许身不许心。

使君自有妇,夜夜白头吟。”

与三百篇风人之旨亦复何异?特其才务驰骋,意务新异,不免滋末流之弊,是其一短耳。

去其甚则可,欲竟废之则究不可磨灭也。

惟维桢於明初被召,不肯受官,赋《老客妇谣》以自况,其志操颇有可取。

而《乐府补》内有所作《大明铙歌鼓吹曲》,乃多非刺故国,颂美新朝,判然若出两手。

据《危素跋》,盖聘至金陵时所作。

或者惧明祖之羁留,故以逊词脱祸欤。

然核以大义,不止於白璧之微瑕矣。

△《复古诗集》·六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杨维桢撰。

所载皆琴操、宫词、冶春、游仙、香奁等作,而古乐府亦杂厕其间。

乃其门人章琬所编,以其体皆时俗所置而不为,故以“复古”为名。

《琬序》称辑前後所制者二百首,连吴复所编又三百首。

而今止一百五十二首,数不相符,或後人已有所删削,非完本欤。

其中《香奁》诸诗,为他本所不载。

古乐府诸篇则与《铁崖乐府》相复者数十首,而稍有异同。

如《石妇操》“山夫折山花”句上,乐府本尚有“峨峨孤竹冈,上有石鲁鲁”二句。

“山头朝石妇”句,乐府本作“岁岁山头歌石妇”。

又《烽燧曲》一首,乐府本以上二句作下二句,其文互有颠倒。

又乐府本所载诗题与此本异者,如《北郭词》之作《屈妇词》,《秦宫曲》之作《桑阴曲》,《合欢词》之作《生合欢》,《空桑曲》之作《高楼曲》。

此类不一而足。

盖吴复编《铁崖乐府》在至正六年,琬编此集在至正二十四年,相距几二十载。

殆维桢於旧稿又有所改定,故琬据而录之。

此当从其定本,不当泥其初稿者矣。

△《丽则遗音》·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元杨维桢撰。

维桢《东维子集》不载所作古赋,《铁崖文集》中亦仅有《土圭》、《莲花漏》、《记里鼓车》三作,而他赋概未之及。

是集为赋三十有二首,皆其应举时私拟程试之作。

乃维桢门人陈存礼所编,而刊版於钱塘者。

至正二年,维桢自为之序。

其後渐佚不传。

《明史·艺文志》中备录维桢著述书目,亦无是集之名。

明末常熟毛晋偶得元乙亥科湖广乡试《荆山璞赋》一册,而是集实附卷末,始为重刻以行。

其《荆山璞赋》五首,并缀录於後,以存其旧。

元代设科,例用古赋。

行之既久,亦复剽窃相仍,末年尤甚。

如刘基《龙虎台赋》,以场屋之作,为世传诵者,百中不一二也。

维桢才力富健,回飙驰霆激之气,以就有司之绳尺,格律不更,而神采迥异。

遽拟诸诗人之赋,虽未易言,然在科举之文,亦可云卷舒风,吐纳珠玉者矣。

△《夷白斋稿》·三十五卷、《外集》·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陈基撰。

基字敬初,临海人。

受业黄氵晋之门。

所作诗文皆操纵驰骋,而自有雍容揖让之度,能不失其师传。

至正中,以荐授经筵检讨。

尝为人草谏章,几获罪,引避归。

张士诚据吴,引为学士,书檄多出其手。

明兴,太祖召修《元史》,赐金而还。

《明史·文苑传》附见《赵埙传》中。

基寓舍有夷白斋,故以名其稿。

凡《内集》诗十一卷、文二十四卷,《外集》诗文合一卷,大抵皆元世所作也。

朱存理《楼居杂著》有《跋夷白斋稿》一篇,称“得钞本於王东郭家,临写一部,计二百九十六番,装为五册”,而不言其卷数。

又有《跋夷白斋拾遗》一篇,称“尚宝李公前修郡乘时,先得海虞人家本一册,复有遗文三十五篇,予悉录之。

今得王氏本相校异同,於海虞本录出为《拾遗》一卷。

吴中尤氏有遗墨数纸,内有《陈基传》、谢徽诗,并存《拾遗》後”云云。

据其所言,颇与今本相近。

然存理但云《拾遗》为遗文,而此本《外集》有诗,或後人又有所更定欤。

△《庸集》·十四卷(永乐大典本)

元宋禧撰。

禧初名元禧。

後改名禧,字无逸,庸其号也。

馀姚人。

元至正庚寅中浙江乡试,补繁昌教谕,寻弃归。

洪武初,召修《元史》。

所撰《外国传》,自高丽以下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梅花道人遗墨》·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别集类二十一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