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之门户分於宋,医之门户分於金、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子部十三○医家类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卷一百三·子部十三○医家类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一百三·子部十三○医家类一

儒之门户分於宋,医之门户分於金、元。

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

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也。

然儒有定理,而医无定法。

病情万变,难守一宗。

故今所叙录,兼众说焉。

明制,定医院十三科,颇为繁碎。

而诸家所著,往往以一书兼数科,分隶为难。

今通以时代为次。

《汉志》医经、经方二家後有房中、神仙二家,後人误读为一,故服饵导引,歧涂颇杂,今悉删除。

《周礼》有兽医,《隋志》载《治马经》等九家,杂列医书间,今从其例,附录此门,而退置於末简。

贵人贱物之义也。

《太素脉法》,不关治疗,今别收入术数家,兹不著录。

△《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内府藏本)

唐王冰注。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

後汉张机《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篇之数合,则《素问》之名起於汉、晋间矣。

故《隋书·经籍志》始著录也,然《隋志》所载只八卷,全元起所注已阙其第七。

冰为宝应中人,乃自谓得旧藏之本,补足此卷。

宋林亿等校正,谓天元纪大论以下,卷帙独多,与《素问》馀篇绝不相通,疑即张机《伤寒论》序所称阴阳大论之文,冰取以补所亡之卷,理或然也。

其刺法论、本病论则冰本亦阙,不能复补矣。

冰本颇更其篇次,然每篇之下必注全元起本第几字,犹可考见其旧第。

所注排抉隐奥,多所发明。

其称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

无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无水者不必去火,宜壮水之主以镇阳光。

遂开明代薛已诸人探本命门之一法,其亦深於医理者矣。

冰名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为京兆府参军。

林亿等引《人物志》,谓冰为太仆令。

未知孰是。

然医家皆称王太仆,习读亿书也。

其名晁公武《读书志》作王水,《杜甫集》有赠重表侄王水诗,亦复相合。

然唐、宋志皆作冰,而世传宋椠本亦作冰字。

或公武因杜诗而误欤。

△《灵枢经》·十二卷(大理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案晁公武《读书志》曰:王冰谓《灵枢》即《汉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之九,或谓好事者於皇甫谧所集《内经·仓公论》中钞出之,名为古书,未知孰是。

又李濂《医史》载元吕复《群经古方论》曰:《内经》,《灵枢》,汉、隋、唐志皆不录,隋有《针经》九卷,唐有灵宝注《黄帝九灵经》十二卷而已。

或谓王冰以《九灵》更名为《灵枢》,又谓《九灵》尤详於针,故皇甫谧名之为《针经》。

苟一经而二名,不应《唐志》别出《针经》十二卷,是《灵枢》不及《素问》之古,宋、元人已言之矣。

近时杭世骏《道古堂集》亦有《灵枢经跋》,曰《七略》、《汉·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篇,皇甫谧以《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合十八篇当之。

《隋书·经籍志》、《针经》九卷,《黄帝九灵》十二卷。

是《九灵》自《九灵》,《针经》自《针经》,不可合而为一也。

王冰以《九灵》名《灵枢》,不知其何所本。

余观其文义浅短,与《素问》之言不类,又似窃取《素问》而铺张之。

其为王冰所伪托可知。

後人莫有传其书者。

至宋绍兴中,锦官史崧乃云家藏旧本《灵枢》九卷,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官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

是此书至宋中世而始出,未经高保衡、林亿等校定也。

其中十二经水一篇,黄帝时无此名,冰特据身所见而妄臆度之云云。

其考证尤为明晰。

然李杲精究医理,而使罗天益作《类经》,兼采《素问》、《灵枢》。

吕复亦称善学者,当与《素问》并观其旨义,互相发明。

盖其书虽伪,而其言则缀合古经,具有源本。

譬之梅赜古文,杂采逸书,联成篇目,虽牴牾罅漏,赝托显然,而先王遗训,多赖其蒐辑以有传,不可废也。

此本前有绍兴乙亥史崧序,称旧本九卷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於卷末。

又目录首题峰熊宗立点校重刊,末题原二十四卷,今并为十二卷。

是此本为熊氏重刊所并。

吕复称史崧并是书为十二卷,以复其旧,殆误以熊本为史本欤?

△《难经本义》·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周秦越人撰,元滑寿注越。

人即扁鹊,事迹具《史记·本传》。

寿字伯仁,《明史·方技传》称为许州人,寄居鄞县。

案朱右《扌婴宁生传》曰:世为许州襄城大家,元初,祖父官江南,自许徙仪真,而寿生焉。

又曰:在淮南曰滑寿,在吴曰伯仁氏,在鄞越曰扌婴宁生,然则许乃祖贯,鄞乃寄居,实则仪真人也。

寿卒於明洪武中,故《明史》列之方技传。

然戴良《九灵山房集》有怀滑扌婴宁诗曰:海日苍凉两鬓丝,异乡飘泊已多时。

欲为散木留官道,故托长桑说上池。

蜀客著书人岂识,韩公卖药世偏知。

道涂同是伤心者,只合相从赋黍离。

则寿亦抱节之遗老,托於医以自晦者也。

是书首有张翥序,称寿家去东垣近,早传李杲之学。

《扌婴宁生传》则称学医於京口王居中,学针法於东平高洞阳。

考李杲足迹未至江南,与寿时代亦不相及。

翥所云云,殆因许近东垣,附会其说欤?《难经》八十一篇,《汉·艺文志》不载。

隋、唐志始载《难经》二卷,秦越人著,吴太医令吕广尝注之。

则其文当出三国前。

《广书》今不传,未审即此本否?然唐张守节注《史记·扁鹊列传》所引《难经》,悉与今合,则今书犹古本矣。

其曰《难经》者,谓经文有疑,各设问难以明之。

其中有此称经云而《素问》、《灵枢》无之者,则今本《内经》传写脱简也。

其文辨析精微,词致简远,读者不能遽晓,故历代医家多有注释。

寿所采摭凡十一家,今惟寿书传於世。

其书首列汇考一篇,论书之名义源流。

次列阙误总类一篇,记脱文误字。

又次图说一篇,皆不入卷数。

其注则融会诸家之说而以己意折衷之,辨论精核,考证亦极详审。

《扌婴宁生传》称《难经》本《灵枢》、《素问》之旨,设难释义,其间荣卫部位,脏府脉法,与夫经络腧穴,辨之博矣,而阙误或多。

愚将本其旨义,注而读之。

即此本也。

寿本儒者,能通解古书文义,故其所注视他家所得为多云。

△《甲乙经》·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晋皇甫谧撰。

谧有《高士传》,已著录。

是编皆论针灸之道。

《隋书·经籍志》称黄帝甲乙经十卷,注曰音一卷,梁十二卷,不著撰人姓名。

考此书首有谧自序,称《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

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案:此四字,文义未明,疑有脱误,今仍旧本录之,谨附识於此。

)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词,除其重复,至为十二卷(案:至字文义未明,亦疑有误。

)云云。

是此书乃裒合旧文而成,故《隋志》冠以黄帝。

然删除谧名,似乎黄帝所自作,则於文为谬。

《旧唐书·经籍志》称《黄帝三部针经》十三卷,始著谧名,然较梁本多一卷,其并音一卷计之欤。

《新唐书·艺文志》既有《黄帝甲乙经》十二卷,又有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经》十三卷,兼袭二志之文,则更舛误矣。

书凡一百一十八篇,内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篇、疾形脉诊篇、针灸禁忌篇、五脏传病发寒热篇、阴受病发Φ篇、阳受病发风篇各分上、下,经脉篇、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篇各分上、中、下,实一百二十八篇。

句中夹注,多引杨上达《太素经》、孙思邈《千金方》、王冰《素问注》、王惟德《铜人图》,参考异同。

其书皆在谧後,盖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正所加,非谧之旧也。

考《隋志》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图》三卷,《又明堂孔穴图》三卷。

《唐志》有《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图》一卷,《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黄帝明堂》三卷,又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杨玄孙《黄帝明堂》三卷。

今并亡佚,惟赖是书存其精要,且节解章分,具有条理,亦寻省较易。

至今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盖有由矣。

△《金匮要略论注》·二十四卷(通行本)

汉张机撰,国朝徐彬注。

机字仲景,南阳人。

尝举孝廉,建安中官至长沙太守。

是书亦名《金匮玉函经》,乃晋高平王叔和所编次。

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此书乃王洙於馆阁蠹简中得之,曰《金匮玉函要略》。

上卷论伤寒,中论杂病,下载其方,并疗妇人。

乃录而传之,今书以逐方次於证候之下,以便检用。

其所论伤寒,文多简略,故但取杂病以下止服食禁忌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而仍其旧名云云。

则此书叔和所编,本为三卷,洙抄存其後二卷,後又以方一卷散附於二十五篇内,盖已非叔和之旧。

然自宋以来,医家奉为典型,与《素问》、《难经》并重,得其一知半解,皆可以起死回生,则亦岐、黄之正传,和、扁之嫡嗣矣。

机所作《伤寒卒病论》,自金成无己之後,注家各自争名,互相窜改。

如宋儒之谈错简,原书端绪,久已瞀乱难寻,独此编仅仅散附诸方,尚未失其初旨,尤可宝也。

汉代遗书,文句简奥,而古来无注,医家猝不易读,彬注成於康熙辛亥,注释尚为显明,今录存之,以便讲肄。

彬字忠可,嘉兴人。

江西喻昌之弟子,故所学颇有师承云。

△《伤寒论注》·十卷、附《伤寒明理论》·三卷、《论方》一卷(内府藏本)

《伤寒论》十卷,汉张机撰,晋王叔和编,金成无己注。

《明理论》三卷,论方一卷,则无己所自撰,以发明机说者也。

叔和,高平人,官太医令。

无巳,聊摄人,生於宋嘉、治平间。

後聊摄地入於金,遂为金人。

至海陵王正隆丙子,年九十馀尚存。

见开禧元年历阳张孝忠跋中。

明吴勉学刻此书,题曰宋人,误也。

《伤寒论》前有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上序,称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能考正。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今先校定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三方(案:一十三原本误作一十二,今改正),今请颁行。

又称自仲景於今八百馀年,惟王叔和能学之云云。

而明方有执作《伤寒论条辨》,则诋叔和所编与无己所注多所改易窜乱,并以序例一篇为叔和伪托而删之。

国朝喻昌作《尚论篇》,於叔和编次之舛,序例之谬,及无己所注,林亿等所校之失,攻击尤详。

皆重为考定,自谓复长沙之旧本。

其书盛行於世,而王氏、成氏之书遂微。

然叔和为一代名医,又去古未远,其学当有所受。

无己於斯一帙,研究终身,亦必深有所得,似未可概从屏斥,尽以为非。

夫朱子改《大学》为一经十传,分《中庸》为三十三章,於学者不为无裨。

必以谓孔门之旧本如是,则终无确证可凭也。

今《大学》、《中庸》列朱子之本於学官,亦列郑玄之本於学官,原不偏废,又乌可以後人重定此书,遂废王氏、成氏之本乎?无己所作《明理论》凡五十篇,又论方二十篇,於君臣佐使之义,阐发尤明。

严器之序,称无己撰述《伤寒》义,皆前人未经道者。

指在定体分形析证,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释战栗有内外之诊,论烦燥有阴阳之别。

讠严语郑声,令虚实之灼知,四逆与厥,使浅深之类明云云。

其推挹甚至。

张孝忠跋亦称无己此二集自北而南,先以绍兴庚戌得《伤寒论注》十卷於医士王光廷家,後守荆门,又於襄阳访得《明理论》四卷,因为刊版於郴山。

则在当时固已深重其书矣。

△《肘後备急方》·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晋葛洪撰。

洪字稚川,句容人。

元帝为丞相时,辟为掾。

以平贼功,赐爵关内侯,迁散骑常侍。

自乞出为句漏令。

後终於罗浮山,年八十一。

事迹具《晋书·本传》。

是书初名《肘後卒救方》,梁陶宏景补其阙漏,得一百一首,为《肘後百一方》。

金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诸方附於肘後随证之下,为《附广肘後方》。

元世祖至元间,有乌某者,得其本於平乡郭氏,始刻而传之。

段成己为之序,称葛、陶二君共成此编,而不及杨用道。

此本为明嘉靖中襄阳知府吕容所刊,始并列葛、陶、杨三序於卷首。

书中凡杨氏所增,皆别题附方二字,列之於後。

而葛、陶二家之方则不加分析,无可辨别。

案《隋书·经籍志》,葛洪《肘後方》六卷,梁二卷。

陶宏景补阙《肘後百一方》九卷,亡。

《宋史·艺文志》止有葛书而无陶书。

是陶书在隋已亡,不应元时复出。

又陶书原目九卷,而此本合杨用道所附只有八卷,篇帙多寡,亦不相合。

疑此书本无百一方在内,特後人取宏景原序冠之耳。

书凡分五十一类,有方无论,不用难得之药,简要易明。

虽颇经後来增损,而大旨精切,犹未尽失其本意焉。

△《褚氏遗书》·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旧本题南齐褚澄撰。

澄字彦适,阳翟人,褚渊弟也。

尚宋文帝女庐江公主,拜驸马都尉。

入齐为吴郡太守,官至左民尚书。

事迹具《南齐书·本传》。

是书分受形、本气、平脉、津润、分体、精血、除疾、审微、辨书、问子十篇,大旨发挥人身气血阴阳之奥。

《宋史》始著於录。

前有後唐清泰二年萧渊序,云黄巢时群盗发冢,得石刻弃之,先人偶见载归,後遗命即以褚石为椁。

又有释义堪序,云石刻得之萧氏冢中,凡十有九片,其一即萧渊序也。

又有嘉泰元年丁介跋,称此书初得萧氏父子护其石而始全,继得僧义堪笔之纸而始存,今得刘义先锓之木而始传云云。

考周密《癸辛杂识》,引其非男非女之身一条,则宋代已有此本,所谓刻於嘉泰中者,殆非虚语。

其书於《灵枢》、《素问》之理颇有发明,李时珍、王肯堂俱采用之。

其论寡妇僧尼必有异乎妻妾之疗,发前人所未发。

而论吐血便血饮寒凉百不一生,尤千古之龟鉴。

疑宋时精医理者所著,而伪托澄以传。

然其言可采,虽赝本不可废也。

中颇论精血化生之理,所以辨病源、戒保啬耳。

高儒《百川书志》列之房中类,则其误甚矣。

△《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隋大业中太医博士巢元方等奉诏撰。

考《隋书·经籍志》有《诸病源侯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撰,《旧唐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撰。

皆不言巢氏书。

《宋史·艺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又无吴氏书。

惟《新唐书·艺文志》二书并载,书名卷数并同。

不应如是之相复,疑当时本属官书,元方与景一为监修,一为编撰,故或题景名,或题元方名,实止一书,《新唐书》偶然重出,观晁公武《读书志》,称隋巢元方等撰,足证旧本所列不止一名。

然则《隋志》吴景作吴景贤、贤或监字之误。

其作五卷,亦当脱一十字。

如止五卷,不应目录有一卷矣。

此本为明汪济川方钅广所校,前有宋绶奉敕撰序。

考《玉海》载天圣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贤校理晁宗悫、王举正校定《黄帝内经》、《素问》、《难经》、《巢氏病源候论》。

五年四月乙未,令国子监摹印颁行,诏学士宋绶撰病源序,是其事也。

书凡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二十论。

陈振孙《书录解题》称,王焘《外台秘要诸论》,多本此书,今勘之,信然。

又第六卷解散病诸候,为服寒食散者而作,惟六朝人有此证。

第二十六卷猫鬼病候,见於《北史》及《太平广记》者亦惟周、齐时有之,皆非唐以後语,其为旧本无疑。

其书但论病源,不载方药,盖犹《素问》、《难经》之例,惟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亦不言法出谁氏。

考《隋志》有导引图三卷,注曰立一坐一卧一,或即以其说编入欤?《读书志》称宋朝旧制,用此书课试医士,而《太平兴国》中集圣惠方,每门之首亦必冠以此书。

盖其时去古未远,汉以来经方脉论,存者尚多。

又裒集众长,共相讨论,故其言深密精邃,非後人之所能及。

《内经》以下,自张机、王叔和、葛洪数家书外,此为最古。

究其旨要,亦可云证治之津梁矣。

王《青岩丛录》尝议其惟知风寒二湿,而不著湿热之说,以为疏漏。

然病机万变,前人所未及言,经後人阐明者甚多,未可以一节病是书也。

△《千金要方》·九十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唐孙思邈撰。

思邈,华原人。

《唐书·隐逸传》称其少时,周洛州刺史独孤信称为圣童。

及长,隐居太白山。

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徵,不起。

则思邈生於周朝,入隋已长。

然卢照邻《病梨树赋序》,称癸酉岁於长安见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今年九十二。

则思邈生於隋朝。

照邻乃思邈之弟子,记其师言,必不妄。

惟以《隋书》考之,开皇纪号凡二十年,止於庚申,次年辛酉,已改元仁寿,与史殊不相符。

又由唐高宗咸亨四年癸酉上推九十二年,为开皇二年壬寅,实非辛酉,干支亦不相应。

然自癸酉上推九十三年,正得开皇元年辛丑。

盖《照邻集》传写讹异,以辛丑为辛酉,以九十三为九十二也。

史又称思邈卒於永淳元年,年百馀岁,自是年上推至开皇辛丑,正一百二年,数亦相合。

则生於後周,隐居不仕之说,为史误审矣。

思邈尝谓人命至重,贵於千金,一方济之,德逾於此。

故所著方书以千金名。

凡诊治之诀,针灸之法,以至导引养生之术,无不周悉,犹虑有阙道,更撰翼方辅之。

考晁、陈诸家著录,载《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

钱曾《读书敏求记》所载,卷数亦同。

又谓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等校正刊行,後列禁经二卷。

合二书计之,止六十二卷。

此本增多三十一卷,疑後人并为一书,而离析其卷帙。

叶梦得《避暑录话》,称思邈作《千金前方》时已百馀岁,妙尽古今方书之要。

独伤寒未之尽,似未尽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论。

後三十年,(案:百馀岁及後三十年之说皆因仍旧误,今姑仍原本录之。

)作《千金翼》,论伤寒者居半,盖始得之,其用志精审不苟如此云云。

则二书本相因而作,亦相济为用,合之亦未害宏旨也。

《太平广记》载,思邈曾救昆明池龙,得龙宫仙方三十首,散入《千金方》各卷之中,盖小说家附会之谈,固无足深辨焉。

△《银海精微》·二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唐孙思邈撰。

唐、宋艺文志皆不著录,思邈本传亦不言有是书。

其曰银海者,盖取目为银海之义。

考苏轼雪诗有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句。

《瀛奎律髓》引王安石之说,谓道书以肩为玉楼,目为银海。

银海为目,仅见於此。

然迄今无人能举安石所引出何道书者,则安石以前绝无此说,其为宋以後书明矣。

前有齐一经序,称管河北道时得於同僚李氏,亦不著时代年月,莫知何许人也。

其辨析诸证,颇为明晰。

其法补泻兼施,寒温互用,亦无偏主一格之弊。

方技之家,率多依托。

但求其术之可用,无庸核其书之必真,《本草》称神农,《素问》言黄帝,固不能一一确也。

此书疗目之方,较为可取,则亦就书论书而已。

△《外台秘要》·四十卷(通行本)

唐王焘撰。

焘,人。

王孙也。

《唐书》附见传。

称其性至孝,为徐州司马,母有疾,弥年不废带,视絮汤剂。

(案:视絮二字未详,然《玉海》所引亦同,是宋本已然,姑仍其旧。

)数从高医游,遂穷其术。

因以所学作《外台秘要》,讨绎精明,世宝焉。

历给事中、邺郡太守。

《艺文志》载《外台秘要》四十卷,又《外台要略》十卷。

今《要略》久佚,惟《秘要》尚传。

此本为宋治平四年孙兆等所校,明程衍道所重刻,前有天宝十一载焘自序,又有皇二年内降子及兆校上序,其卷首乃题林亿等名。

考《书录解题》引《宋会要》,称嘉二年置校正医书局於编修院,以直集贤院掌禹锡、林亿,校理张洞,校勘苏颂等并为校正,後又命孙奇、高保衡、孙兆同校正。

每一书毕,即奏上,亿等皆为之序。

则卷首题林亿名,乃统以一局之长,故有等字也。

焘居馆阁二十馀年,多见宏文馆图籍方书。

其作是编,则成於守邺时。

其结衔称持节邺郡诸军事,兼守刺史,故曰外台。

(案:《猗觉寮杂记》曰,外台见《唐高元裕传故事》,三司监院官带御史者,号外台。

)《书录解题》作《外台秘要方》,自序亦同。

《唐书》及孙兆序中皆无方字,盖相沿省其文耳。

书分一千一百四门,皆先论而後方。

其论多以巢氏病源为主,每条下必详注原书在某卷,世传引书注卷第,有李涪《刊误》及程大昌《演繁露》,而不知例创於焘,可以见其详确。

其方多古来专门秘授之遗。

陈振孙在南宋末,已称所引小品深师崔氏、许仁则、张文仲之类,今无传者,犹间见於此书。

今去振孙四五百年,古书益多散佚,惟赖焘此编以存,弥可宝贵矣。

其中间及禁术,盖《千金翼方》已有此例。

唐小说载贾耽以千年梳治虱瘕为异闻,其方乃出此书第十二卷中。

宋小说载以念珠取误吞渔钩为奇技,其方乃在今八卷中。

又唐制腊日赐口脂面药,今不知为何物,其方亦具在三十一卷中。

皆足以资博物,三十七卷、三十八卷皆乳石论。

《世说》载何晏称服五石散,令人神情开朗,《玉台新咏》有姬人怨服散诗,盖江左以来,用为服食之术,今无所用。

又二十八卷载猫鬼野道方,与《巢氏病源》同。

亦南北朝时鬼病,唐以後绝不复闻,然存之亦足资考订也。

衍道刻此书,颇有校正,惟不甚解唐以前语与後世多异,如痢门称疗痢稍较。

衍道注曰,较字疑误。

考唐人方言,以稍可为校,故薛能黄蜀葵诗有记得玉人春病校句,冯班校《才调集》辨之甚明。

衍道知其有误,而不知较为校误,犹为未审。

然大致多所订定,故今亦并存焉。

△《颅囟经》·二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世亦别无传本,独《永乐大典》内载有其书。

考历代史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至《宋·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囟经》二卷。

今检此书,前有序文一篇,称王母金文,黄帝得之天,秘藏金匮,名曰《内经》,百姓莫可见之。

後穆王贤士师巫於崆峒山得而释之云云。

其所谓师巫,与《宋志》相合,当即此本。

疑是唐末宋初人所为,以王冰《素问注》第七卷内有师氏藏之一语,遂托名师巫以自神其说耳。

其名颅卤者,案首骨曰颅,脑盖曰囟,殆因小儿初生,颅囟未合,证治各别,故取以名其书。

首论脉候至数之法,小儿与大人不同。

次论受病之本与治疗之术,皆极中肯綮,要言不烦。

次论火丹证治分别十五名目。

皆他书所未尝见。

其论杂证,亦多秘方,非後世俗医所可及。

盖必别有师承,故能精晰如此。

《宋史·方技传》载,钱乙始以《颅囟经》著名,召至京师,视长公主女疾,授翰林医学。

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而其源实出於此书,亦可知其术之精矣。

谨据《永乐大典》所载,裒而辑之,依《宋志》旧目厘为二卷,俾不至无传於後焉。

△《铜人针灸经》·七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按晁公武《读书後志》曰:《铜人腧穴针灸图》三卷,皇朝王惟德撰。

仁宗尝诏惟德考次针灸之法,铸铜人为式,分脏腑十二经,旁注腧穴所会,刻题其名,并为图法及主疗之术,刻版传於世。

王应麟《玉海》曰:天圣五年十月壬辰,医官院上所铸腧穴铜人式二。

诏一置医官院,一置大相国寺仁济殿。

先是,上以针砭之法传述不同,命尚药奉御王惟一考明堂气穴经络之会,铸铜人式。

又纂集旧问,订正讹谬,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至是上之,摹印颁行。

翰林学士夏竦序所言与晁氏略同,惟王惟德作惟一,人名小异耳。

此本卷数不符,而大致与二家所言合。

疑或天圣之旧本而後人析为七卷欤。

周密《齐东野语》曰:尝闻舅氏章叔恭云,昔倅襄州日,尝获试针铜人全像,以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

其外腧穴则错金书穴名於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

盖旧都用此以试医者。

其法外涂黄蜡,中实以水,俾医工以分折寸,案穴试针。

中穴则针入而水出,稍差则针不可入矣。

亦奇巧之器也。

後赵南仲归之内府,叔恭尝写二图,刻梓以传焉。

今宋铜人及章氏图皆不传,惟此书存其梗概尔。

△《明堂灸经》·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题曰西方子撰,不知何许人。

与《铜人针灸经》俱刊於山西平阳府。

其书专论灸法。

《铜人》惟有正背左右人形,此则兼及侧伏,较更详密。

考《唐志》有《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兹或其遗法欤?其曰明堂者,钱曾《读书敏求记》曰,昔黄帝问岐伯以人之经络,尽书其言,藏於灵兰之室。

洎雷公请问,乃坐明堂授之。

後世言明堂者以此。

今医家记针灸之穴,为偶人,点志其处,名明堂,非也。

今考《旧唐书·经籍志》,以明堂经脉别为一类,则曾之说信矣。

古法多针灸并言,或惟言针以该灸,《灵枢》称《针经》是也。

自王焘《外台秘要》始力言误针之害,凡针法针穴俱删不录,惟立灸法为一门。

此书言灸不言针,盖犹焘志也。

△《博济方》·五卷(永乐大典本)

宋王衮撰。

衮,太原人。

其仕履未详,惟郎简原序称其尝为钱塘酒官而已。

此书诸家书目皆著录,惟《宋史·艺文志》、陈振孙《书录解题》俱作三卷,晁公武《读书志》作五卷,稍有不同。

盖三五字形相近,传写者有一讹也。

公武又称衮於庆历间因官滑台,暇日出家藏七十馀方,择其善者为此书,名医云其方用之无不效。

如草还丹治大风,太乙丹治鬼胎,尤奇验。

今案衮自序有云,向侍家君之任滑台,道次得疾,遇医之庸者,妄投汤剂,疾竟不瘳。

据此,则官滑台者乃衮之父,而公武即以为衮,殊为失考。

衮又言,博采禁方逾二十载,所得方论凡七千馀道,因於中择其尤精要者得五百馀首。

而公武乃云家藏七十馀方,则又传写之误也。

原书久无传本,惟《永乐大典》内载有其文。

裒辑编次,共得三百五十馀方。

视衮序所称五百首者,尚存十之七。

谨分立三十五类,依次排比,从《读书志》之目,厘为五卷。

其中方药,多他书所未备,今虽不尽可施用,而当时实著有奇效,足为医家触类旁通之助。

惟颇好奇异,往往杂以方术家言。

如论服杏仁,则云彭祖、夏姬、商山四皓炼杏仁为丹,王子晋服四十年而腾空,丁令威服二十年而身飞,此类殊诞妄不足信。

今故取服食诸法,编附卷末,以著其谬。

俾读者知所持择焉。

△《苏沈良方》·八卷(永乐大典本)

宋沈括所集方书,而後人又以苏轼之说附之者也。

考《宋史·艺文志》有《括灵苑方》二十卷,《良方》十卷,而别出《苏沈良方》十五卷。

注云,沈括、苏轼所著。

陈振孙《书录解题》有《苏沈良方》十卷,而无《沈存中良方》。

尤袤《遂初堂书目》亦同。

晁公武《读书志》则二书并列,而於《沈存中良方》下云,或以苏子瞻论医药杂说附之。

《苏沈良方》下亦云,括集得效方成一书,後人附益以苏轼医学杂说。

盖晁氏所载良方,即括之原本,其云或以苏子瞻论医药杂说附之者,即指《苏沈良方》。

由其书初尚并行,故晁氏两载。

其後附苏说者盛行,原本遂微,故尤氏、陈氏遂不载其原本。

今《永乐大典》载有《苏沈良方》原序一篇,亦括一人所作,且自言予所作良方云云,无一字及轼,是亦後人增附之後,并其标题追改也。

案明晁栗《宝文堂书目》有《苏沈二内翰良方》一部,是正嘉以前,传本未绝,其後不知何时散佚。

今据《永乐大典》所载,掇拾编次,厘为八卷。

史称括於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今所传括《梦溪笔谈》,末为药议一卷,於形状性味,真伪同异,辨别尤精。

轼杂著时言医理,於是事亦颇究心。

盖方药之事,术家能习其技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儒者能明其理而又往往未经试验,此书以经效之方而集於博通物理者之手,固宜非他方所能及矣。

△《寿亲养老新书》·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第一卷为宋陈直撰,本名《养老奉亲书》。

第二卷以後则元大德中泰宁邹钅所续增,与直书合为一编,更题今名。

直於元丰时为泰州兴化令。

《文献通考》载有直所著《奉亲养老书》一卷,而此本则题曰《养老奉亲书》,其文互异。

然此本为至正中浙江刊本,犹据旧帙翻雕,不应标题有误,盖《通考》传写倒置也。

钅号冰壑,又号敬直老人。

书中称其曾祖曰南谷,叔祖曰朴。

以《福建通志》考之,南谷为宋参知政事应龙,朴为宋江西提刑应博,皆有名於时。

据周应紫序,称为总管邹君,又称其官中都时,则钅亦曾登仕版者,特《通志》不载其仕履,不可详考矣。

直书自饮食调治至简妙老人备急方,分为十五篇,二百三十三条,节宣之法甚备。

明高濂作尊生八笺,其四时调摄笺所录诸药品,大抵本於是书。

钅所续者,前一卷为古今嘉言善行七十二事,後两卷则凡寝兴器服饣粥饮膳药石之宜,更为赅具,而附以妇人小儿食治诸方,凡二百五十六条。

其中如祝寿诗词,连篇载入,不免失於冗杂。

又叙述闲适之趣,往往词意纤仄,采掇琐碎。

明季清言小品,实亦滥觞於此。

然徵引方药,类多奇秘,於高年颐养之法,不无小补,固为人子所宜究心也。

△《脚气治法总要》·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董汲撰。

汲字及之,东平人。

始末未详,钱乙尝序其癍疹论,则其著书在元丰、元之间。

是书《书录解题》作一卷,《宋史·艺文志》亦同。

久无传本,今从《永乐大典》所载排纂成帙。

以篇页稍繁,分为二卷。

上卷论十二篇,大旨谓脚气必由於风湿,风湿兼有冷热,皆原本肾虚。

阴阳虚实,病之别也;春夏秋冬,治之异也;高燥卑湿,地之辨也;老壮男女,人之殊也。

说赅备矣。

下卷方四十六,独活汤、木香散、传信方、防风粥、桑枝煎专治风,天麻丸、茴香丸、乌蛇丸、趁痛丸专治湿,薏苡仁汤、海桐皮散、木瓜丸治风湿相兼,独活、寄生汤、石楠丸、牛滕丸治风湿挟虚,金牙酒治风湿瘴疠,八味丸、肾沥汤、地黄粥治虚,神功丸、麻仁丸、三脘散、大黄汤治实。

属阴者兼冷,木香饮子治其偏於阴也。

属阳者兼热,红雪治其偏於阳也。

绛宫丸、白皮小豆散、木通散治其属於阴阳而兼淋闭者也。

松节散、食前丸、食後丸,橘皮丸治寻常法也。

三仁丸、润肠丸、五柔丸治老人血枯法也。

天门冬大煎,则为总治法。

淋蒸熨五方,则为外治法。

而以针灸法为始。

原序方有一十九门,大约不出於此,即阙佚亦廑矣。

考脚气即《素问》所谓厥疾,至唐始有此名,治法亦渐以详备。

然李暄及苏敬、徐玉、唐侍中诸家之书,今多不传,独汲此帙尚存,颇为周密醇正。

观其自述,称尝患此疾至剧,因深思其源,遂得秘要。

殆所谓三折肱而为良医者欤?今特录而存之,以备专门之一种焉。

△《旅舍备要方》·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董汲撰。

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有董汲《小儿癍疹论》、《脚气治法》,不及此书。

然《宋史·艺文志》载之,卷帙亦同。

盖陈氏偶未见也。

汲因客途猝病,医药尤难,特集经效之方百有馀道,内如蚰蜒入耳及中药毒,最为险急,而所用之药,至为简易。

其杂伤五方,古书中不少概见,今亦罕传,尤见奇特。

盖古所谓专门禁方,用之则神验,至求其理,则和、扁有所不能解,即此类也。

至於小半夏汤、五苓散两方,本於汉之张机。

今以半夏汤治湿痰,仍其本法。

至五苓散本治伤寒汗後不解及有水气之病,今书中引为通行利水之剂,殆亦变通用之。

如河间益元散本双解半表半里之伤寒,而後人取以医暑欤。

其治中暑一方,似即李杲清暑益气汤之蓝本。

其无比香薷散,与後来局方稍有出入,盖亦本古方为加减。

然云治两脚转筋疼痛,而反去主治之木瓜,则不解其故矣。

小儿一门,大概与同时钱乙《药证直诀》相出入。

第以柔脆之肠胃而多用腻粉朱砂诸峻药。

古人气厚,服之无妨,在後来亦未可概施也。

原本久佚。

今从《永乐大典》收掇排纂,得方尚几五十,仍旧目分为一十有二类。

其触寒心痛厥风涎潮等证,有录无书,无从校补,则亦阙焉。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三卷、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刘温舒撰。

温舒里居未详。

前有元符己卯自序,题朝散郎太医学司业,盖以医通籍者也。

晁公武《读书志》云,温舒以《素问》气运为治病之要,而答问纷糅,文辞古奥,读者难知,因为三十论二十七图上於朝。

今详考其图,实二十九。

盖十干起运十二支司天二图,原本别题曰诀,故公武不以入数,仅曰二十有七。

其论实为三十一篇。

末五行胜复论一篇,原本别注附字,故公武亦不以入数,仅曰三十也。

卷末别附刺法论一卷,题曰《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按刺法论之亡在王冰作注之前,温舒生北宋之末,何从得此?其注亦不知出自何人,殆不免有所依托,未可尽信。

焦《经籍志》载此书四卷,合此论为一书,益舛误矣。

△《伤寒微旨》·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韩祗和撰。

是书《宋史·艺文志》不载。

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有其名,亦不著作者名氏。

但据序题元丙寅,知其为哲宗时人而已。

今检《永乐大典》各卷内,此书散见颇多,每条悉标韩祗和之名。

而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亦称自後汉张机著《伤寒论》,晋王叔和、宋成无己(案:无己乃金人,说见前《伤寒论》条下),庞安常、朱肱、许叔微、韩祗和、王宾之流,皆互相阐发,其间祗和姓名,与《永乐大典》相合。

是祗和实北宋名医,以伤寒为专门者,特《宋史·方技传》不载,其履贯遂不可考耳。

书凡十五篇,间附方论。

大抵皆推阐张机之旨,而能变通於其间。

其可下篇,不立汤液,惟以早下为大戒。

盖为气质羸弱者言。

然当以脉证相参,知其邪入阳明与否,以分汗下,不宜矫枉过直,竟废古方。

至如辨脉篇,据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乃毙,承气入胃,阴盛乃亡之义,以攻杨氏之谬误。

可汗篇,分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阴阳俱盛三门,则俱能师张氏而神明其意矣。

又如汗下温三法,分案时候辰刻,而参之脉理病情,乃因张机正伤寒之法而通之於春夏伤寒,更通之於冬月伤寒,亦颇能察微知著。

又如以阳黄归之汗温太过,阴黄归之过下亡津,则於金匮发阳发阴之论,研析精微,不特伤寒之黄切中穷要,即杂病之黄亦可以例推矣。

其书向惟王好古《阴证略例》中,间引其文,而原本久佚。

今采掇荟卒,复成完帙,谨依原目,厘为上下二卷。

陈振孙所称之原序,则《永乐大典》不载,无从采补。

殆编纂之时,旧本已阙欤。

△《伤寒总病论》·六卷、附《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

宋庞安时撰。

安时字安常,蕲水人。

(案:袁文《瓮牖闲评》,载苏轼称蜀人庞安常,未详孰是。

)安时本士人,习与苏轼、黄庭坚游。

第六卷末附与苏轼书一篇,论是编之义甚悉。

卷首载轼答安时一帖,犹从手迹钩摹,形模略具。

又以黄庭坚後序一篇冠之於前,序末称前序海上人诺为之,故虚其右以待。

署元符三年三月作,时轼方谪儋州,至五月始移廉州,七月始渡海至廉,故是年三月犹称海上人也。

然轼以是年八月北归,至次年七月,即卒於常州。

前序竟未及作,故即移後序为弁也。

序中产刂去庭坚名,帖中亦产刂去轼名。

考卷末附载《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题政和癸巳门人董炳编字,知正当禁绝苏、黄文字之日,讳而阙之。

此本犹从宋本钞出,故仍其旧耳。

《宋史·艺文志》但载安时《难经解》,前後两见,而不载此书。

《文献通考》载庞氏家藏《秘宝方》五卷,引陈振孙之言,谓安时以医名世者惟伤寒而已。

此书南城吴炎《晦叔录》以见遗,似乎别为一书,而下列庭坚之序与此本同。

疑当时已无刻本,故传写互异欤。

又载张耒一跋云,张仲景《伤寒论》,病方纤悉必具,又为之增损进退之法以预告人。

嗟夫仁人之用心哉!自非通神造妙不能为也。

安常又窃忧其有病证而无方者,续著为论数卷。

淮南人谓安常能与伤寒说话,岂不信哉!此本未载此跋,殆传写偶佚欤。

又耒作《明道杂志》,记安时治验,极其推挹。

而叶梦得《避暑录话》乃颇不满於安时。

盖耒,苏轼客;梦得,蔡京客;其门户异也。

然曾敏行《独醒杂志》亦记其治泗州守王公弼中丹石毒甚奇,又记其治公弼之女尤神异。

敏行於元、绍圣两局均无恩怨,则所记当为公论矣。

△《圣济总录纂要》·二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政和中奉敕编,国朝程林删定。

林字来,休宁人。

初,徽宗御制《圣济经》十卷四十二章,又诏集海内名医出御府所藏禁方秘论纂辑成编,凡二百卷。

其书久而佚脱。

林购求残帙,凡得三本,互相补苴,尚阙一百七十三卷至一百七十七卷,不可复见。

以其繁重难行,乃撮其旨要,重为纂辑,门类悉依其旧,所阙《小儿方》五卷,则倩其友项睿补之。

仍冠以徽宗原序,大德四年集贤学士焦惠校上序,及校刊诸臣衔名。

考晁、陈二氏书目,但有徽宗《圣济经》,不载是书。

观焦惠序,称始成於政和,重刊於大定。

殆汴京破後,随内府图籍北行,南渡诸人,未睹其本欤?今未见其原书,然宋代崇尚医学,搜罗至富,就所采录古来专门授受之方,尚可以见其大略。

其每类冠论一篇,亦皆词简而理明,均足以资考订。

原本之末有《神仙服饵》三卷,或言烹砂炼石,或言嚼柏咀松,或言吐纳清和,或言斩除三尸。

盖是时道教方兴,故有是妄语。

林病其荒诞,一概汰除,惟约取其寻常颐养之药三十馀方,其别择具有条理。

故所录诸方多可行用,与胶执古法者异焉。

△《证类本草》·三十卷(两淮江广达家藏本)

宋唐慎微撰。

案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此书三十卷,名《大观本草》。

晁公武《读书志》则作《证类本草》三十二卷,亦题唐慎微撰。

是宋时已有两本矣。

《玉海》载绍兴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日,王继先上校定《大观本草》三十二卷,《释音》一卷,诏秘书省修润付胄监镂版行之。

则南宋且有官本。

然皆未见其原刊。

今行於世者亦有两本,一为明万历丁丑翻刻元大德壬寅宗文书院本。

前有大观二年仁和县尉艾晟序,称其书三十一卷,目录一卷。

集贤孙公得其本而善之,命官校正镂版,以广其传。

慎微不知何许人,传其书者失其邑里族氏,故不载焉。

陈氏所见盖此本,故题曰《大观本草》。

一为明成化戊子翻刻金泰和甲子晦明轩本。

前有宋政和六年提举医学曹孝忠序,称钦奉玉音,使臣杨戬总工刊写,继又命孝忠校正润色之。

其改称《政和本草》,盖由於此,实一书也。

书末又有金皇统三年翰林学士宇文虚中跋,称慎微字审元,成都华阳人,治病百不失一。

为士人疗病,不取一钱,但以名方秘为请,以此士人尤喜之。

每於经史诸书中得一药名,一方论,必录以告,遂集为此书。

尚书左丞蒲传正欲以执政恩例奏与一官,拒而不受。

又称元间虚中为儿童时,见慎微治其父风毒,预期某年月日再发,缄方以俟,临期服之神验。

则慎微始末,虚中述之甚明。

盖靖康以後,内府图籍悉入於金,故陈振孙未见此本,不知慎微何许人。

而晁公武所云三十二卷者,殆合目录计之,亦未见政和所刻也。

然考赵与[B081]《宾退录》,则称唐慎微,蜀州晋原人。

世为医,深於经方。

元间蜀帅李端伯招之,居成都。

尝著《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艾晟序其书,谓慎微不知何许人,故为表出,蜀州今为崇庆府云云。

所序履贯小异,岂虚中儿时见之,但知其寄籍欤。

大德中所刻大观本作三十一卷,与艾晟所言合。

泰和中所刻政和本,则以第三十一卷移於三十卷之前,合为一卷,已非大观之旧。

又有大定己酉麻革序及刘祁跋,并称平阳张存惠增入寇宗《本草衍义》,则益非慎微之旧。

然考大德所刻大观本,亦增入宗《衍义》,与泰和本同。

盖元代重刻,又从金本录入也。

今以二本互校,大德本於朱书墨盖(案:原本每条称墨盖以下为慎微所续,其式如今刻工所称之鱼尾。

)较为分明,泰和本则多与条例不相应,然刊刻清整,首末序跋完具,则泰和本为胜,今以泰和本著录,大德本则附见其名於此,不别存目焉。

△《全生指迷方》·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王贶撰。

案《书录解题》,贶字子亨,考城人,名医宋毅叔之婿。

宣和中以医得幸,官至朝请大夫。

是书《宋史·艺文志》作三卷,而传本久绝。

故医家罕所徵引,或至不知其名。

今检《永乐大典》所收,案条掇拾,虽未必尽符原本,然大要已略具矣。

方书所载,大都皆标某汤某丸,主治某病,详其药品铢两而止。

独贶此书,於每证之前,非惟详其病状,且一一论其病源,使读者有所据依,易於运用。

其脉论及辨脉法诸条,皆明白晓畅,凡三部九候之形,病证变化之象,及脉与病相应不相应之故,无不辨其疑似,剖析微茫,亦可为诊家之枢要。

谨详加订正,分为二十一门,依类编次,而以论脉诸篇冠之於首。

因篇页稍繁,厘为四卷,不复如其原数焉。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二十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凡论一百条,自初生以至成童,无不悉备,论後各附以方。

前有嘉定丙午和安大夫特差判太医局何大任序,称家藏是书六十馀载,不知作者为谁。

博加搜访,亦未尝闻此书之流播。

因锓於行在太医院(案:南宋虽定都临安,而当时犹称行在,以示恢复之意,咸淳《临安志》所载甚明),以广其传。

案北宋钱乙,始以治小儿得名,其《药证直诀》一书,仅有传本,亦不免阙略。

其他如晁、陈二氏所著录者,有《婴童宝镜小儿灵秘方》、《小儿至诀》、《小儿医方妙选》、《小儿癍疹论》诸书,皆不可得见。

是书详载各证,如梗舌鳞疮之类,悉近时医书所未备。

其议论亦笃实明晰,无明以来诸医家党同伐异,自立门户之习,诚保婴之要书也。

此本为明宏治己酉济南朱臣刻於宁国府者,改名《保幼大全》。

今考嘉定本原序,复题本名。

臣序又称得之医者郑和,和称得之古冢中,其说迂怪。

盖方技家自神其授受,亦无取焉。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许叔微撰。

叔微字知可,或曰扬州人,或曰毗陵人,惟曾敏行《独醒杂志》作真州人。

二人同时,当不误也。

绍兴二年进士。

医家谓之许学士。

宋代词臣率以学士为通称,不知所历何官也。

是书载经验诸方,兼记医案,故以本事为名。

朱国桢《涌幢小品》载,权微尝获乡荐,春闱不利而归,舟次平望,梦白衣人劝学医,遂得卢、扁之妙。

凡有病者,诊候与药,不取其直。

晚岁取平生已试之方,并记其事实,以为本事方。

取本事诗之例以名之云云。

即指此书。

然考《独醒杂志》,叔微虽有梦见神人事,而学医则在其前,不知国桢何本也。

叔微於诊治之术,最为精诣,故姚宽《西溪丛语》称,许叔微精於医,载其论肺虫上行一条,以为微论。

其书属词简雅,不谐於俗,故明以来不甚传布。

此本从宋椠钞出,其中凡丸字皆作圆,犹是汉张机《伤寒论》、《金匮要略》旧例也。

国桢又记叔微所著尚有《拟伤寒歌》三卷,凡百篇。

又有《治法》八十一篇,及《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二卷,《辨类》五卷。

今皆未见传本,疑其散佚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指南总论》·三卷(两淮监政采进本)旧本题宋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陈师文等奉敕编。

案王应麟《玉海》云,大观中,陈师文等校正《和剂局方》五卷,二百九十七道,二十一门。

晁公武《读书志》云,大观中,诏通医刊正药局方书,阅岁,书成,校正七百八字,增损七十馀方。

又《读书後志》曰,《太医局方》十卷,元丰中,诏天下高手医各以得效秘方进,下太医局验试,依方制药鬻之,仍摹本传於世。

是大观之本实因神宗时旧本重修,故公武有校正增损之语也。

然此本止十四门,而方乃七百八十八。

考《玉海》又载,绍兴十八年闰八月二十三日,改熟药所为太平惠民局。

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以监本药方颁诸略。

此本以太平惠民为名,是绍兴所颁之监本,非大观之旧矣。

其中又有宝庆、淳续添诸方,更在绍兴之後。

兼附《用药总论指南》三卷,皆从《图经本草》抄撮增入,亦不知何时所加。

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和剂局方》其後时有增补,殆指此类欤?戴良《九灵山房集》有丹溪翁《朱震亨传》曰,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

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又称震亨得罗知悌之学以归,诸医泥陈、裴之学者,闻其言,大惊而笑且排。

及治许谦末疾良验,笑且排者始皆心服。

是此书盛行於宋、元之间,至《震亨局方》发挥出,而医学始一变也。

又岳珂《呈史》曰,《和剂局方》乃当时精集诸家名方,凡几经名医之手,至提领以从官内臣参校,可谓精矣。

然其间差讹者亦自不少,且以牛黄清心丸一方言之,凡用药二十九味,寒热讹杂,殊不可晓。

尝见一名医云,此方只前八味至蒲黄而止,自乾山药以下凡二十一味,乃补虚门中山芋丸。

当时不知缘何误写在此方之後,因循不曾改正。

余因其说而考之,信然。

如此之类,必多有之云云。

是并不能无所舛误矣。

然历代相传专门禁方,多在是焉,在用者详审而已。

必因噎而废食,则又一偏之见矣。

△《卫生十全方》·三卷、《奇疾方》·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夏德撰。

德字子益,其里贯始末未详。

是书有唐仲友原序云,友人夏子益,裒其师傅之方,经常简易,用辄得效者为十卷,并取旧所家藏他方,掇其佳者为二卷,附以自著《奇疾方》一卷。

共十三卷。

则此书非一人之所著。

观其治腰肾疼方,即唐郑相国方,其明证也。

今从《永乐大典》录出,辑为上、中、下三卷,虽与原书卷数十不逮其三四,然诸证方药论说,亦已略具其中。

如肝胀离魂、眼见禽虫飞走及眼赤、浑身生斑、毛发起如铜铁、鼻中毛长五尺、口鼻腥臭水流有铁色鲰鱼等证,皆罕见之变怪,而治法甚为平近。

盖本于相传禁方,不主寻常之轨辙。

他如奏功散之治翻胃,交加散之治产后中风,率皆平正简当,则固非徒矜新异者矣。

《书录解题》仅《载奇疾方》一卷,《宋史·艺文志》所载则书名卷数与仲友序并合。

其奇疾三十八方,已附见《传信适用方》中;又散见《本草纲目》中,然不可以他书所引,转废其本书。

故今仍辑为一卷,附之于后。

至其孰为师传之十卷,孰为家藏旧方之二卷,则已不可辨别,故亦合而编之焉。

△《传信适用方》·二卷(两淮监政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

《宋史·艺文志》载此书,亦不云谁作,而别有刘禹锡《传信方》二卷。

考此书每方之下皆注传自某人,中有引及《和剂局方》者,必非禹锡书也。

《书录解题》有《传道适用方》二卷,称拙吴彦夔淳熙庚子撰,与此本卷帙正同。

知此即彦夔之书,传写讹信为道也。

此本由宋椠影写,前後无序跋,所录皆经验之方,中有八味圆问难一条,尤深得制方之旨。

其馀各方,虽经後人选用,而采择未尽者尚多。

末附夏子益治奇疾方三十八道,其书罕见单行之本。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疑或从此钞出也。

△《卫济宝书》·二卷(永乐大典本)

旧本题东轩居士撰,不著名氏。

陈振孙《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皆列其目为一卷。

世间久无传本,惟《永乐大典》内尚有其文,并原序一篇。

称予家藏《痈疽方论》二十二篇,图证悉具,可传无穷,故记之曰《家传卫济宝书》。

序中具述方论之所自来,而复言凭文注解,片言只字,皆不妄发云云。

然则是书所载,本以经验旧方裒辑成帙,惟中间注语乃东轩居士所增入耳。

又别有董琏序一篇,纪其得此书於妻家汪氏始末。

中有乾道纪年,知东轩居士尚当为孝宗以前人,特其姓名终不可考。

至徐文礼不过校正刊行,而所作後序,亦有举诸家治法集成一书之语,乃当时坊本售名欺世之陋习,不足信也。

其书首列论治诸条,皆设为问答之词。

原序以为传之不老山高先生,其说颇荒诞不可稽。

而剖晰精微,深中奥妙,实非有所师授者不能。

其後胪列诸方,附以图说,於药物之修制,针灸之利害,抉摘无遗,多後来医流所未见。

谨因其旧文,掇拾排比,析为上、下二卷,著之於录,以备医家之一种。

其乳痈、软疖二门,则别系之卷末,俾各从其类焉。

△《医说》·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张杲撰。

杲字季明,新安人。

其伯祖张扩,尝受业於庞安时,以医名京、洛间。

罗愿《鄂州小集》有扩传,叙其治验甚详。

此书前有淳熙己酉罗顼序,亦称扩授其弟子发,子发授其子彦仁。

杲,彦仁子也,承其家学,亦喜谈医。

尝欲集古来医案勒为一书。

初期满一千事,猝不易足,因先采掇诸书,据其见闻所及为是编,凡分四十七门。

前七门总叙古来名医、医书及针灸、诊视之类,次分杂证二十八门,次杂论六门,次妇人小儿二门,次疮及五绝、痹、疝三门,而以医功、报应终焉。

其间杂采说部,颇涉神怪,又既载天灵盖不可用,乃复收陈藏器本草人肉一条,亦为驳杂。

然取材既富,奇疾险证,颇足以资触发,而古之专门禁方,亦往往在焉。

盖三世之医,渊源有自,固与道听涂说者殊矣。

△《针灸资生经》·七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旧本题叶氏广勤堂新刊,盖麻沙本也。

不著撰人名氏。

前有嘉定庚辰徐正卿初刊序,称东嘉王叔权作。

又有绍定四年赵纶重刊序,称澧阳郡博士王执中作,而疑叔权为执中字。

以字义推之,其说是也。

其书第一卷总载诸穴,二卷至末分论诸证。

经纬相资,各有条理,颇为明白易晓。

旧本冠以徽宗崇宁中陈承、裴宗元、陈师文等校奏医书一表,与序与书皆不相应。

考裴宗元、陈师文等即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人,殆书贾移他书进表置之卷端,欲以官书取重欤?然宋代官书,自有王惟德《铜人针灸经》,曷可诬也。

△《妇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

宋陈自明撰。

自明字良父,临川人。

官建府医学教授。

是编凡分八门,首调经,次众疾,次求嗣,次胎教,次妊娠,次坐月,次产难,次产後。

每门数十证,总二百六十馀论,论後附方案。

妇人专科始唐昝殷《产宝》,其后有李师圣之《产育宝庆集》,陆子正之《胎产经验方》。

大抵卷帙简略,流传亦鲜,自明采摭诸家,提纲挈领,於妇科证治,详悉无遗。

明薛己《医案》曾以己意删订,附入治验,自为一书。

是编刻於勤有书堂,犹为自明原本。

前有嘉熙元年自序,称三世学医,家藏医书若干卷,又遍行东南,所至必索方书以观。

其用心亦可云勤矣。

△《太医局程文》·九卷(永乐大典本)

宋时考试医学之制也。

其命题有六,一曰墨义,试以记问之博;二曰脉义,试以察脉之精;三曰大义,试以天地之奥与脏腑之源;四曰论方,试以古人制方佐辅之法;五曰假令,试以证候方治之宜;六曰运气,试以一岁阴阳客主与人身感应之理。

考《宋史》,医学初隶太常寺,元丰间始置提举判局,设三科以教之,曰方脉科、针科、疡科。

凡方脉以《素问》、《难经》、《脉经》为大经,以《巢氏病源》、《龙树论》、《千金翼方》为小经,针科、疡科则去《脉经》而增《三部针灸经》。

常以春试,学生愿与者听。

迨崇宁间,改隶国子监;分上舍、内舍、外舍。

其考试法,第一场问三经大义五道。

次场方脉及临证运气各二道,针科、疡科试小经大义三道,运气二道。

三场假令治病法三道。

中格高等,为尚药局医师以下职。

乾道中罢局而存御医诸科,後更不置局,仅存医学科。

淳熙中又稍变其制焉。

此太医局系绍熙二年後所置,程文以墨义为第一道,较旧制又稍异矣。

其裒为一集,不知何人所编,世亦别无传本。

今从《永乐大典》中排纂,得墨义九道,脉义六道,大义三十七道,论方八道,假令十八道,运气九道,谨厘次为九卷。

其文皆通贯三经,及三部针灸之法,暨金石之品,草木之性,辨析精微,足资启发。

盖有宋一代,於医学最为留意,自皇中於古来经方脉论皆命孙兆、林亿、高保衡等校刊颁行,垂为程式。

故学者沿波讨流,各得以专门名家。

观於是编,可以见当时讨论之详矣。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十八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

宋陈言撰。

言字无择,莆田人。

是书分别三因,归於一治,其说出《金匮要略》。

三因者,一曰内因,为七情,发自脏腑,形於肢体;一曰外因,为六淫,起自经络,舍於脏腑;一曰不内外因,为饮食饥饱,叫呼伤气,以及虎狼毒虫,金疮压溺之类。

每类有论有方,文词典雅而理致简该,非他家鄙俚冗杂之比。

苏轼《传圣散子方》,叶梦得《避暑录话》极论其谬,而不能明其所以然,言亦指其通治伤寒诸证之非,而独谓其方为寒疫所不废,可谓持平。

《吴澄集》有《易简归一序》,称近代医方惟陈无择议论最有根柢,而其药多不验;严子礼剽取其论,而附以平日所用经验之药,则兼美矣。

是严氏济生方其源出於此书也。

《宋志》著录六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同。

此本分为十八卷,盖何钜所分。

第二卷中太医习业一条,有五经二十一史之语,非南宋人所应见,然证以诸家所引,实为原书。

其词气亦非近人所及,疑明代传录此书者不学无术,但闻有廿一史之说,遂妄改古书,不及核其时代也。

△《产育宝庆方》·二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宋史·艺文志》以为郭稽中撰。

考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濮阳李师圣得《产论》二十一篇,有说无方。

医学教授郭稽中为时良医,以方附诸论末,遂为完书。

则稽中特因师圣所得旧本,增以新方,非所自撰。

《宋史》所载,似未见陈氏说也。

然稽中所增,合原论共为一卷,与此本不合。

以卷首诸序考之,盖括苍陈言撰《三因方》,尝取其方论各评得失,婺医杜{艹收}因采其所评,附入各条之下,後赵莹得《产乳备要》,增以杨子建《七说》,合於《产论》为一集。

有冀致君者,又掇《御药院杂病方论》,及《八月产图》、《体元子借地法》、《安产藏衣方位》缀於其末。

是辗转增益,已非郭氏之旧,特沿其旧名耳。

其书世罕传本。

今载於《永乐大典》者得论二十一,陈言评十六,方三十四为一卷;《产乳备要》暨《经气妊娠》等证方六十二为一卷。

其《体元子借地法》,《永乐大典》佚不载,今亦阙焉。

案胎教之法,古人所重,贾谊《新书》所引青史氏之说,刘向《列女传》所记太任育文王之事,尚可见其崖略。

惟《产育方药》则罕专书,《唐书·艺文志》有昝殷《产宝》一卷,始别立一门。

今其书不传,则讲妊育者当以是书为最古矣。

卷中惟陈言之评标识姓名,馀皆不标为谁说。

今以原本体例推之,上卷之方皆出郭氏,下卷娩乳、安产、经气三条外,殆即杨氏之说,所附方药,殆即冀致君所采御药院方也。

陈言即撰《三因方》者。

杨子建名亻炎,有杨氏《家藏方》,今未见。

李师圣等皆南宋人,冀致君序称诸人为宋儒,又称近在燕、赵间,盖元人云。

△《集验背疽方》·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李迅撰。

迅字嗣立,泉州人。

官大理评事,以医著名。

此书见於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所集凡五十三条,其议论详尽曲当。

马端临《经籍考》亦著於录,而题作李逸撰,与《书录解题》不合。

今案此书前有郭应祥序,亦云嗣立名迅,则《通考》误也。

背疽为患至钜,俗医剽窃一二丹方,或妄施刀针,而於受病之源,发病之形,及夫用药次第,节宣禁忌之所宜,俱置不讲,故夭阏者十恒八九。

今迅所撰,於集方之前俱系以论说,凡诊候之虚实,治疗之节度,无不斟酌轻重,辨析毫芒,使读者如指掌。

中如五香连翘汤,内补十宣散,加料十全汤,加减八味凡,立效散之类,皆醇粹无疵,足称良剂。

至忍冬丸与治乳痈发背神方,皆只金银花一味,用药易而收功多。

於穷乡僻壤难以觅医,或贫家无力服药者,尤为有益,洵疡科中之善本矣。

谨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裒订,仍为一卷。

其麦饭石膏及神异膏二方,乃诸方中最神妙者,而《永乐大典》乃偶佚之,今据《苏沈良方》及危亦林《得效方》补入。

又《赤水玄珠》亦载有神异膏方,与得效方稍有不同,今并列之,以备参考焉。

△《济生方》·八卷(永乐大典本)

宋严用和撰。

用和始末未详。

《吴澄集》有《易简归一序》,称严子礼剽陈氏《三因方》之论,而附以经验之药。

以其名推之,子礼似即用和字,其人盖在陈言後矣。

澄又有《古今通变仁寿方序》,曰:世之医科不一,惟有所传授,得之尝试者多验。

予最嘉严氏《济生方》之药,不泛不繁,用之辄有功。

盖严师於刘,其方乃平日所尝试而验者也。

则澄盖甚重此书矣。

其书分门别类,条列甚备,皆立论於前,而以所处诸方次列於後。

自序称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

用之十五年,收效甚多,因锓梓以传。

明以来传本颇稀,又大抵脱佚错谬,失其本旨,故医家亦罕相研究。

今据《永乐大典》所载,补阙订讹,厘为八卷。

书中议论平正,条分缕析,往往深中肯綮,如论补益云,药惟平补,柔而不僭,专而不杂,间有药用群队,必使刚柔相济,佐使合宜。

又云,用药在乎稳重。

论咳嗽云,今人治嗽,喜用伤脾之剂,服之未见其效,气先有所损。

论吐衄云,寒凉之剂不宜过进。

诸方备列,参而用之,盖其用药主於小心畏慎。

虽不善学之,亦可以模棱贻误。

然用意谨严,固可与张从正、刘完素诸家互相调剂云。

△《产宝诸方》·一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宋史·艺文志》不载,惟陈振孙《书录解题》有之。

自明以来诸家书目,亦罕有著录者。

今检《永乐大典》所载,尚得七十馀方。

又有十二月产图一篇,与振孙所记并合,盖即宋时之原本。

又别有序论一首,王卿月序一首,文皆残阙,当亦原书之佚简也。

其方於保产之法颇为赅备,而原第为《永乐大典》所乱,已不可复考。

谨详加厘订,以类分排。

首调经养血,次安胎,次胎中诸病,次催生,次产後,次杂病,仍为一卷。

其中所引各方,多为後人所承用。

如人参饮子一方,与朱震亨所制达生散,虽品味多寡不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儒之门户分於宋,医之门户分於金、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子部十三○医家类一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