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胜在人○书信:咸丰九年十月二十一日致吴廷栋近《曾国藩文集》处世金针·治军之术

曾国藩文集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曾国藩文集

曾国藩文集 - 处世金针·治军之术

曾国藩文集

处世金针·治军之术

●制胜在人

○书信:咸丰九年十月二十一日致吴廷栋

近年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著眼,小处下手。

陆氏但称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辅以朱子韩积寸累工夫,则下梢全无把握。

故国藩治军,摒去一切高深神奇之说,专就粗浅纤悉处致力,虽坐是不免大有功效,然为钝拙计,则犹守约之方也。

○书信:咸丰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复李榕

凡与诸将语,理不宜深,令不宜烦,愈易愈简愈妙也。

不特与诸将语为然,即吾辈治心、治身,理亦不可太多,知亦不可不〔太〕杂,切身日日用得著的不过一、两句,所谓守约也。

○同治元年九月十一日与沅弟书

然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

鲍春霆并无洋枪洋药,然亦屡当大敌。

……和张在张在金陵时,洋人军器最多,而无救于十年三月之败。

弟若专从此等处用心,则风气所趋,恐部下将士,人人有务外取巧之习,无反己守拙之道,或流于和、张之门径而不自觉,不可不深思,不可不猛省。

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然则将士之真善战者,岂必力争洋枪洋药乎?

○书信: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一日复左宗棠

炸弹轮船虽利,然军中制胜,究在人不在器。

○书信:咸丰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复胡林翼

肢体虽大,针灸不过数穴;疆土虽广,力争不过数处。

○书信:咸丰十年十二月十八日致左宗棠

战事如鸡之伏卵,如妇之产子,气机惟己独知之,非他人所能遥度也。

○书信:成丰十年十月二十二日复胡林翼

长虑却顾,因谨慎而拙滞,此正侍用兵之短处。

○书信:咸丰九年三月十五日复胡林翼

军事不可无悍鸷之气,而骄气即与之相连;不可无安详之气,而惰气即与之相连。

有二气之利而无其害,有道君子尚难养得恰好,况弁勇乎。

○书信:咸丰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致李榕

军事之骄气、惰气,皆败气也。

孔子之临事而惧,则绝骄之源:“好谋而成”,则绝惰之源。

平日无时不谋,无事不谋,自无惰时矣。

○日记:咸丰九年十一月初一日

…… 带兵之道。

“勤、恕、廉、明”四字缺一不可。

○日记:咸丰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 军中骄气则有浮淫之色,惰气则有舐滞之色,须时时察看而补救之。

○日记: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七日

思州县之道,以四者为最要:一曰整躬以治署内,一曰明刑以清狱讼,一曰课农以尽地力,一曰崇俭以兴廉让。

将领之道,以四者为最要:一曰戒骚扰以安民,一曰禁烟赌以儆惰,一日勤训练以御寇,一曰尚廉俭以率下。

○日记: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廿七日

余因古人治兵之道,作诗之法,皆与音乐相通,而懵然不知,深以为耻。

○家书:同治元年十月十七日致沅弟

练兵如八股家之揣摩,只要有百篇烂熟之文,则布局立意,常有熟径可寻,而腔调亦左右逢源。

凡读文太多,而实无心得者,必不能文者也。

用兵宜有简练之营,有纯熟之将领阵法,不可贪多而无实。

○书信:咸丰十年七月十九日复李元度

《二十三史》除班、马外,皆文人以意为之,不知甲仗为何物,战阵为何物,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不可信。

仆于《通鉴》中之不可信者,皆用笔识出矣。

退庵若以编辑《二十三史》成书,为治军之蓝本,则门径已差,难与图功,阁下与之至交,须劝之尽弃故纸,专从事于点名、看操、查墙之诸事也。

○书信:咸丰三年四月二十一日与张荣组

弟不虑阁下之不善抚士,不善用奇,为谋,为勇,俱非所虑,但虑方寸稍存轻敌之见,则恐为士卒所窥,亦足长其骄气。

○书信:咸丰六年九月初二日与罗萱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自仆行军以来,每介疑胜败之际,战兢恐惧、上下怵惕者,其后常得大胜;或当志得意满之时,各路云集,狃于屡胜,将卒矜慢,其后常有意外之失。

○日记:咸丰九年九月初六日

夜与李申坎论营务处之道,一在树人,一在立法。

有心人不以不能战胜攻取为耻,而以不能树人立法为耻。

树人之道有二:一曰知人善任,一曰陶熔造就。

○书信;咸丰六年八月初八日与彭鹏罗萱

仆于用兵,深以“主客”为重。

扑营同以营盘为主,扑者为客;野战则以先至战地者为主,后至战地者为客;临阵则以先吶喊放枪者为主,后吶喊放枪者为客。

○书信:咸丰十年五月初九日友刘建德、姚体备

凡出队有宜速者,有宜迟者。

宜速者,我去寻贼先发制人者也;宜迟者,贼来寻我,以立待客者也。

主气常静,客气常动。

客气先盛而后衰,主气先微而后壮。

故善用兵者,最喜为主,不喜作客。

○日记:咸丰九年二月廿八日

又思战阵之事,须半动半静,动者如水,静者如山。

又思兵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不敢为先之心,须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也。

○书信:咸丰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加强运兰片

用兵之道与读书同,不日进则日退,须“田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为妙。

○家书:成丰八年正月初四夜致沅弟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日记:咸丰十年十月廿四日

是夜读《史记·律书》,古人以用兵之道通于声律,故听音乐而知兵之胜败、国之存亡。

○书信:咸丰九年二月十八日加邹懿德

军事非权不威,非势不行。

弟处无权、无势之位,常冒争权、争势之嫌,年年依人,顽钝寡效。

惟冀一、二有道君子,赐之针砭,兼亮苦衷,即深夜冥行,庶有见明之日。

○《曾胡治兵语录·和辑》

湘军之所以无敌者,全赖彼此相顾,彼此相救。

虽平日积怨深仇,临阵仍彼此照顾,虽上午口角参商,下午仍彼此救援。

○咸丰十年四月二十二日与沅弟书

弟在军中,望常以爱民诚恳之意,理学迂阔之语,时时与异兵说及,庶胜则可以立功,政亦不致造孽。

当此大乱之世,吾辈立身行间,最易造孽,亦最易积德。

吾自三年招勇时,即以爱民为第一义,历年以来,纵未必行得到,而寸心决不敢忘爱民两个字,尤悔颇寡。

○咸丰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与四弟书

吾家兄弟带兵,以杀人为业,择本已自不慎,推于禁止扰民、解散胁从、保全乡官三端痛下工夫,庶几于杀人之中,寓止暴之意。

○同治元年二月初二日与沅弟书

剿抚兼施之法,须在军威大振之后。

目下各路仅获大捷,贼心极涣,本可广为招抚。

第抚以收其头目,散其党众为上。

收其头目,准其略带党众数百人为次;收其头目,准其带所部二三千如丰军者,为又次,若准其仍带全部,并盘踞一方,则为下矣,今之李兆寿踞滁、全者是也。

弟可于此四等中酌度办理。

○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与沅弟书

李世忠辈暴戾险诈,最难驯驭。

投诚六年,官至一品,而其党众尚不脱盗贼行径。

吾辈待之之法,有应宽者二,有应严者二。

应宽者:一则银钱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充裕时则数十百万掷如粪土,当穷窘时则解囊分润,自甘困苦;一则不与争功,遇有胜仗,以全功归之,遇有保案,以优奖笼之。

应严者:一则利文疏淡,往还宜稀,书牍宜简,话不可多,情不可密;一则剖明是非,凡渠部弁勇有与百姓争讼而适在吾辈辖境及来诉告者,必当剖决曲直,毫不假借,请其严加德治。

应宽者,利也,名也。

应严者,礼也,义也。

四者兼全,而手下又有强兵,则无不可相处之悍将矣。

●择将为先

○书信:咸丰三年正月复彭申甫

窃尝以为无兵不足深化,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债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退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

○咸丰十年九月初十日与沅弟书

大抵欲言兵事者,默揣本军之人才,能坚守者见人?能陷阵者见人?……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与沅甫九弟

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次之。

○咸丰三年九月十七月与彭洋中·曾毓芳

抑又有请者,不难于勇,而难于带勇之人。

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

不公不明,则诸勇必不悦服;不勤,则营务细巨,皆废他不治,教第一要务在此。

不怕死,则临阵当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

为名利而出者,保举稍迟则怨,稍不如意则怨,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卒争毫釐,故又次之。

身体羸弱者,过劳则病,精神乏短者,久用则散,故又次之。

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闭其一,则万不可以带勇。

故弟尝谓带勇须智浑勇沉之士,文经武纬之才。

○咸丰十年七月初八日与沅、季二弟书

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尤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

……

○《曾胡治兵语录·将材》

拣选将材,必求智略深之人。

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

○书信: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三日与沅弟书

大约选将以打仗坚忍为第一义,而说话直有条理,利心不可太浓,两者亦第二义也。

○书信:咸丰三年十一月初一日复林源恩

其带勇之人,概求吾党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而兼嫻韬钤这秘者,与之共谋。

○书信:咸丰十年九月初九日复郭嵩燾、郭昆燾

军旅之才,以朴讷安定为主,自是至论。

○《曾胡治兵语录·将材》

军中须得好统领营官。

统领营官,须得好真心实肠,是第一义。

算路程之远近,粮仗之缺乏,算彼己之强弱,是第二义。

二者微有把握,此外良法虽多,调度虽难善,有效有不效,尽人事以听天而已。

○书信:咸丰八年四月二十三日与沅甫九弟书

弟之职分,以战守为第一义,爱民次之,联终上下官绅及营弁勇又次之。

已屡言之矣,务望持之以恒,始终如一为要。

○《曾胡治兵语录·诚实》

军宜多用朴实少心窍之人,则风气易于纯正,今大难之起,无一兵足供一割之用,实以官气太重,心窍太多,漓朴散醇,真意荡然。

湘军之兴,凡官气重心窍多者,在所斥。

历岁稍久,亦未免沾染习气,应切戒之。

○书信: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与沅甫九弟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

……故探骊之法,以善战为得珠,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协和上下官绅为第三义。

○奏稿:咸丰元年正月初九日选奉谕旨缕陈各路军情

至于行军之道,择将为先。

得一将则全军振兴,失一将则士气消阻。

○日记:咸丰十年闰三月十一日

念天下之稍有才智者,必思有所表见以自族异于人。

同当兵勇,则思于兵勇中翘然而出其类;同当长夫,则思于长夫中翘然而出其类;同当将官,则思于将官中翘然而出其类;同为主帅,则思于众帅中翘然而出其类。

虽才智有大小、深浅之不同,其不知足、不安分,则一世。

能打破此一副庸俗共有之识见,而后可与言道。

○书信:咸丰三年九月二十六日与彭洋中

带勇之人,诚如来示“不苟求乎全材,宜因量以器使”,然血性为主,廉明为用,三者缺一,若失(车+倪之右)(车兀),终不能行一步也。

○《曾胡治兵语录·诚实》

楚军水陆师之好处,全在无官气而有血性。

若官气增一分,血性必减一分。

○书信;咸丰三年十月初八日与王鑫

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世将弁,专恃粮重赏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

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

○书信:同治无年二月初三日加姚体备片

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惑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故楚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

○书信:咸丰十年四月初八日复事续宜

云岩打仗,能出则向前,入则殿后,此一端已有可为统领之质。

又有血性而不忘本,有诚意而不扰民,若加意培养磨练,将来或可成大器也。

○文:《大潜山房诗题语》

省三用兵,亦能模厉捷出,不主故常。

二十从戎,三十而拥疆寄,声施烂然,为时名将。

惟所向有功,未遭挫折,蔑视此虏之意多,临事而惧之念少。

若加以悚惕戒慎,豪侠而其敛退气象,尤可贵耳。

○书信:咸丰三年五月二十四复夏廷樾

目今武务中陋劣极多,苟有一长可取,即未宜轻,摈之也。

○《曾胡治兵语录·用人》

窥疑古人论将,神明变幻,不可方物,见于百长并集,一短难容。

恐变史册追崇之词,初非预定之品,要以衡材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无困寸朽而弃连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

斯先哲之恒言,虽愚蒙而可勉。

○《曾胡治兵语录·用人》

人材以陶治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家书:同治五年九月初九日谕纪泽、纪鸿

余所见将才杰出者极少,但有志气即可予以美名而奖成之。

●治军以严

○日记:咸丰九年三月廿四日

九弟临别,深言御下宜严,治事宜速。

余亦深知驭军驭吏,皆莫先于严。

太史公所谓循束者,法立令行,能识大体而已。

后世专尚慈惠,或以煦煦为仁者当之,失循吏之义矣。

因思为将帅之道,亦以法立令行,整齐严肃为先,不责煦妪也。

○书信:咸丰十年六月二十七日与季弟书

吾湖南近日风气,蒸蒸日上。

凡在行间,人人讲求将略,讲求品行,并讲求学术。

弟与沅弟既在行间,望以讲求将略为第一义。

点名看操等粗浅之事必躬亲之,练胆料敌等精微之事必苦思之。

品学二者,亦宜以余力自励。

○《曾胡治兵语录·严明》

古人用兵,光明功罪赏罚。

○《曾胡治兵语录·严明》

医者之治瘵痈,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

今日之劣弁赢兵,盖亦当为简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训练,以生其新者。

不循此二道,则武备之弛,殆不知所底止。

○书信:成丰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复张运兰

游勇抢奇者,假号牌入休城者,务乞立正军法,愈严愈好。

若不与以猛剂,则此后葛籐愈多,整顿愈难。

○书信:咸丰十年十一月十六日致宋梦兰

治军之道,以勤字以先。

身勤则强,佚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

惰者,暮气也。

○书信: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九日复宋梦兰

治军以勤字为先,实阅历而知其不可易。

未有平日不早起,而临敌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习劳,而临敌忽能习劳者;未有平日不能忍饥耐寒,而临敌能忍饥耐寒者。

○书信:咸丰十年九月二十四日与沅、季二弟书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曾胡治兵语录·诚实》

凡正话实说,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共亮其心。

即直话亦不妨多说,但不可以汗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曾胡治兵语录·诚实》

楚军之所以耐久者,亦由于办事结实,敦朴之气,未尽浇散。

若奏报浮伪,不特畏遐迩之指摘,亦恐坏桑梓之风气。

○书信:咸丰三年十一月初一日刘蓉

湘勇佳处有二:一则性质尚驯,可以理喻情感;一则齐心相顾,不肯轻弃伴侣。

其不佳处亦有二;一则乡思极切,无长征久战之志;一则体质薄脆,不耐劳苦,动多疾病。

○书信:咸丰三年二月与魁联

就现在之额兵练之,而化为有用,诚为善策,然习气太盛,安能更铸其面目荡涤其肠胃?恐岳王复生,半年可以教成其武艺,孔子复生,三年不能变革其恶习。

○书信:咸丰三年十月与刘蓉

然鄙意以为壮勇贵精而不贵多……要须简择精严,临阵不至兽骇鸟散,则虽少亦决其有济。

○书信:同治二年五月初十日复李榕

贪贼中资财,最易误事,吾见前此诸军因贪抢贼赃,转胜为败者,指不胜屈。

每谓骚扰为人鬼关,贪财为生死关,盖言爱民则人,扰民则鬼,力战遗财则生,贪财忘战则死也。

○书信:咸丰三年二月与刘长佑

军行战胜,尤须坚明约束,无令骚扰地方。

闻有并非楚勇、并非湘勇随之以去者,好淫掳掠,无所不至,尤须认真访查,斩数人以惩其余,是为至要。

○书信:咸丰三年二月二十六日与刘长佑·王鑫

军士所过,有取民间一草一木不给钱者,即行正法。

望两君日以斯言训做之。

○书信:咸丰九年十二月初八加英坤修片

凡兵勇与百姓交涉者,总宜伸民气而抑兵勇,所以感召天和者在此,即所以要获名誉者在此,望阁下实心行之,幸勿视为老生常谈也。

○日记:咸丰十年二月廿九日

论作文宜通小学、训诂,又论军务须从日用眠食上下手。

○书信:成丰三年九月初二日与文希范

近时所调之兵,天涯一百,海角五十,卒与卒不习,将与将不和,此营既败,彼营掉臂而不顾,哆口而微笑,各营习见。

夫危急之际,无人救应。

谁肯向前独履危地,出万死之城,以博他人之一微笑?鄙意欲练勇万人,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

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日记:咸丰六年六月初四

带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

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

待弁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立,望其发达之心,则人知思矣。

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小大,无欺慢,泰而不骄也。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严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

○书信:咸丰三年三月初七复张亮基

周金城之教艺,尽是花法,不中实用,其徒八十人,多油滑浮动,难可深恃。

弟前分三十人至贡院教湘勇,后见手足非是,仍尔谢遣。

鄙意本可浮慕戚氏教阵之虚名,反忘场上目击之实效。

○书信:咸丰三年十月初三日复夏迁樾

此次募勇,成军以出,要须卧薪尝胆,勤操苦练,养成艰难百战之卒,预为东征不归之计。

若草率从事,驱不教之士,执蛊脆之器,行三千里之远,以当虎狼百万之贼,未与交锋而军士之气固已馁矣,虽有一二主者忠义奋发,亦无以作其众而贞于久也。

○《曾胡治兵语录·仁爱》

吾辈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

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之困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

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勇感思,兵勇之父母亦感恩矣。

○《曾胡治兵语录·仁爱》

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回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

○诗:《水师得胜歌》

我待将官如兄弟,我待兵勇如子侄,你们随我也久长,人人晓得我心肠。

愿尔将官莫懈怠,愿尔兵勇莫学坏。

未曾算去先算回,未曾算脏先算败,各人努力各谨慎,自然万事都平顺。

○书信:同治二年三月初一日《复李鸿章》

次青之于平江勇,则的爱而无增,有奖而无激。

柳子厚所谓“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文:《笔记二十七则·克勤小物》

苟善治军,必见其有战则胜,有攻则取。

若不以目所共见者为效,而但凭心所急揣者为高,则将以虚薄为辨而贱名检,以望空为贤而笑勤恪。

○书信:同治元年二月初三日复江长贵

营中无事,以勤操为第一要义。

操队伍则临阵不至散乱,操枪炮则临阵不至早放。

○书信:咸丰七年十月二十七日与沅甫九弟书

军营虽以人多为贵,而有时亦以人多为累,凡军气宜聚不宜散,宜化危不宜悦豫;人多则悦豫,而气渐散矣。

营虽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二营,人虽多而可恃者谁在一二人。

如木然,根好株好而后枝叶有所托;如屋然,柱好梁好而后椽瓦有所倚。

……遇小敌时,则枝叶之茂橡瓦之美尽可了事;遇大敌时,全靠根株培得稳,柱樑立得固,断不可徒靠人数之多,气势之盛。

倘使根株不稳,柱樑不固,则一枝折而众叶随之,一瓦落而众椽随之,败如山崩,溃如河决,人多而反以为累矣。

战阵之法

○书信:同治元年九月二十四日与沅弟书

审机审势,犹在其后,第一先贵审力。

审力者,知己知彼之切实工夫。

……古人云兵骄必败,老子云两军相对哀者胜矣,不审力,则所谓骄也;审力而不自足,即老子之所谓哀也。

○书信:咸丰九年十月初八日复胡林翼

军事如枪法,门户宜紧;如拳法,有伸有缩。

若公入之太深,则有伸无缩矣。

○书信:咸丰六年五月初二与李元度

夫战,勇气也。

再而衰,三而竭。

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验,大约用兵无他谬〔妙〕巧,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候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惟荀茔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忽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敝,此善于用气者也。

足下忠勇内蕴,边往无前,惟猛进有余,好谋不中。

吾愿足下学陆抗,气未用而预筹之,不愿学苟莹,气已竭而复振之。

愿算毕而后战,不宜且战而余算。

○书信:同治元年十月十三日与沅弟书

罗罗山于五年八月至南康湖口一看,知其不足以图功,即决然捨我而去,另剿湖北。

其时有识者,皆佩服罗山用兵能识时务,能取远势;余虽私怨罗山之弃余而他往,而亦未尝不服其行军有伸有缩,有开有合也。

○书信:咸丰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复左宗棠

凡打仗,一鼓再鼓,而人不动者,则气必衰减;凡攻垒,一扑再扑,而人不动者,则气必衰减。

○书信:同治无年十月十三日与沅弟书

古人用兵,最重“变化不测”四字。

弟行军太少变化。

○书信:咸丰六年五月二十四日与罗萱

攻城最忌蛮攻。

兵法曰:“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罪也。”

故仆屡次寄书,以蛮攻为戒。

○书信:同治元年十月十五日与沅弟书

用兵之道,全军为上,保城池次之。

○书信:咸丰六年五月十四与彭鹏、罗萱

但很战浪追,为我军向来大弊。

此次必须谋定后战,切不可蛮攻蛮打,徒伤士卒。

○书信:咸丰十年十月初五日与沅弟书

贼初耒之日,不必出队与战,但在营内静看,看其强弱虚实,看得千准万难,可打则出管打仗,不可打则始终坚守营盘,或有几分把握。

○书信:咸丰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复左宗棠

守城煞非易事,银米、子药、油盐有一不备,不可言守备矣。

又须得一谋勇兼优者,为一城之主。

凡多备则力分,心专则虑周。

○书信: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九日与沅弟书

至军务之要,亦有二语。

曰“坚守已得之地,多筹游击之师”而已。

○书信:咸丰十年五月初十日复胡林翼

兵多则拓地远鹜,兵少则敛抑退回。

○书信: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八日复左宗棠

择地有两法:有自固者,有扼贼者。

自固者择高山、择要隘,扼贼者择平坦必经之路,择浅水津渡之处。

嗣后每立一军,则修碉二十座以为老营。

环老营之四面方三百里,皆可往来梭剿,庶几可战可守,可奇可正,得四军可靠者,则变化无穷。

○书信:同治元年十月二十日与沅弟书

弟在军已久,阅事颇多,以后宜多用活兵,少用呆兵;多用轻兵,少用重兵。

进退开合,变化不测,活兵也;屯宿一处,师老人顽,呆兵也;多用大炮辎重,文员大众,车船难齐,重兵也;器械轻灵,马驮辎重,不用车船轿夫,飙驰电击,轻兵也。

弟军积习已深,今欲全改为活兵、轻兵,势必不能,姑且改为半活半呆,半轻半重,亦有更战互休之时。

望弟力变大计,以金陵、金柱为呆兵、重兵,而以进剿东堤、二溧为活兵、轻兵,庶有济乎?

○书信:同治元年十月廿一日与沅弟书

渠言外之意,觉弟兵不可野战。

吾则因金陵士卒用命,乐为之死,觉弟兵尽可野战。

不知弟自度已力,野战果有几分把握否?要之能得众心,未有不可酣战之理。

望弟决从余计,分作两技。

一枝呆兵,屯扎金陵;一枝活兵,凡金柱、东坝、小丹阳、二溧、句容等处,听弟择地而驻,相机而进。

有急则两枝互相救应,去金陵总在二百里内外也,何如?

○书信:咸丰六年七月十五日与林源恩、李元度

久顿坚城之下,士气日报,直思所以抽掣之法,善退之道。

军事以气为主,瀹去旧气,乃能重生新气。

若不改头换面,长守此坚壁,以日夜严防而不得少息,则积而为陈腐之气,如败血之不足队养身也。

望两君子精心维持,于十里之外求一善地,相机而退扎一步,养息此气。

今日之善退,正以为他日善进之地。

○书信:同治二年五月初四日与沅弟书

惟不筹出一支结实可靠之活兵,在外纵横驰击,而专以合围攻坚为念,似非善计。

咸丰三、四、五年,向帅在金陵,兵不满三万,饷亦奇绌,向军与金陵悍贼相持,而又分兵援庐州,援宁国、打镇口、打芜湖,中外皆称向兵为天下劲旅,而余不甚以为然者,以其不能从大处落墨、空处著笔也。

弟用兵之规横远胜于和,而与向相等,空处全不著笔,专靠他军,可尽恃乎?

○《曾胡治兵语录·战守》

师行所至之处,必须多问多思。

思之于己,问之于人,皆好谋之实迹也。

昔王璞山带兵,有名将风。

每与敌遇,将接仗之前一夕,传各营官齐集,与之畅论敌情地势。

袖中出地图十余张,每人分给一张,令诸将各抒所见,如何进兵,如何分支,某营埋伏,某营并不接仗,待事毕后专派追剿。

诸将-一说毕,璞山乃将自己主意说出,每人发一传单,即议定之主意也。

次日战罢有与初议不符者,虽有功亦必加罚。

其平日无事,每三日必传各营官论战守之法。

○书信:咸丰八年四月十七日与沅甫九弟

初五日城贼猛扑,凭壕对击,坚忍不出,最为合法。

凡扑人之墙,扑人之壕,扑者客也,应者主也。

我若越壕而应之,则是反主为客,所谓致于人者也。

我不越境,则我常为主,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也。

稳守稳打,彼自意兴索然。

峙衡好越壕击贼,吾常不以为然。

凡此等处悉心推求,皆有一定之理。

迪安善战,其得决在不轻进不轻退六字,弟以类求之可也。

○书信:咸丰年九月十二月初九日复胡林翼

军无后继,是古来一大忌。

大旆不可深入,各营不宜散扎。

○书信:咸丰八年正月初四与沅甫九弟

带勇总以能打仗为第一义。

现在久顿坚城之下,无仗可打,亦是闷事。

如可移扎水东,当有一二大仗开。

第弟营之勇,锐气有余,沉毅不足,气浮而不敛,兵家之所忌也,当析细察。

偶作一对联箴弟云: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曾胡治兵语录·兵机》

危急之际,尤以全军保全士气为主。

孤军无助,粮饷不继,奔走疲惫,皆散乱必败之道。

○书信:同治元年九月初九日与沅弟书

凡用兵最重气势二字。

此次弟以二万人驻于该处,太不得势。

兵勇之力,须常留其有余,乃能养其锐气,缩地约守,亦所以蓄气也。

○书信:咸丰六年七月十八日致彭鹏、罗萱

敌援军多能战之士,如逼开仗,我省兵六营者不可出队太早,冲锋太快,须待楚军先打,而省兵后进,无以怯弱为耻。

队伍切要整齐,无使前者冲锋,后者不继,待为敌援军所笑。

○书信:咸丰十一年四月十二日与沅弟书

约期打仗,最易误事,余所见甚多。

○书信:咸丰十一年四月十二日与沅弟书

攻城攻垒,总以敌人出来接仗,击败之后,乃可乘势攻之。

若敌人静守不出,无隙可乘,则攻坚徒损精锐。

○书信:咸丰十一年四月十二日与沅弟书

用兵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书信:同治元年十月初三日与沅弟书

凡行军最忌有赫赫之名,为天下所指目,为贼匪所必争。

莫若从贼所不经意之处下手,既得之后,贼乃知其为要隘,起而争之,则我占先著矣。

○《曾胡治兵语录·兵机》

用兵之道,最忌势穷力弱四字。

力则指将士之精力言之。

势则指大局大计及粮饷之接续,人才之继否言之。

能战虽失亦算胜,不能战虽胜亦算败。

○书信: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与沅、季弟书

凡军行太速,气太锐,其中必有不整不齐之处,惟有一静字可以胜之。

不出队,不吶喊,枪炮不能命中者不许敌放一声,稳住一二日,则大局已定。

○书信:咸丰三年十一月初一日《复林源恩》

三叠枪阵法、撒星阵法,皆本之李穆堂侍郎。

自为破贼妙法,特操演不熟,则临事仍旧散乱。

古法可用者多,总在平日习惯,临阵不尽弃忘,斯为有补也。

○书信:同治二年五月二十一日与沅弟书

合围之道,总以断水中接济为第一义。

百余里之城,数十百元贼,断非户挑陆运所能养活。

○书信:同治二年十月二十二日与沅弟书

其孝陵卫以北,不妨空缺,不必合围。

盖大致米粮难入,则城中强者可得,弱者难求,必有内变争夺之事。

若合围太紧,水息不通,无分强弱,一律颗粒难通,则反足以固其心,而无争夺内变,投诚私逃之事矣。

不知弟亲历其境,以余此说为然否?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曾国藩文集》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制胜在人○书信:咸丰九年十月二十一日致吴廷栋近《曾国藩文集》处世金针·治军之术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