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自己的名字戴卓有何涵义吗?我们依据中华传统姓名学理论,提供姓名测试戴卓算命,戴卓名字测试,测名字戴卓预测名字与人生的关系,并且提供姓名查询解释,根据词典逐字解释名字戴卓的含义。
汉字 | 繁体 | 拼音 | 五行 | 笔划 | 姓名学解释 |
戴 | 戴 | dài | 火 | 18 | 出外逢貴得財,克己助人,中年勞,晚年成功隆昌。 (吉) |
卓 | 卓 | zhuó | 火 | 8 | 刑偶傷子,憂心勞神,中年多災,晚年吉祥。 (吉) |
戴:尊奉,推崇,拥护;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2680次)
戴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1769,第03卷上,異部第2字 [康熙字典]:页414第25
戴
(形聲。本義:增益)
同本義 [gain]
分物得增益曰戴。--《說文》。段玉裁註:「引申之凡加於上皆曰戴。」
古國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權縣東 [Dai State]
宋人、蔡人、衛人伐戴。--《春秋》
戴
加在頭、頸、面、肩上、胸上 [wear;put on]
戴,覆也。--《爾雅》
日抱戴。--《孝經·援神契》。註:「在上曰戴。」
戴勝降於桑。--《禮記·月令》
垂發戴白。--《後漢書·鄧禹傳》。註:「戴白,父母也。」
頒白者(老人)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無戴其蒼,地履其黃。--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戴朱
戴 dai
1把衣物等加在頭、面、頸、手等處:~帽子、~手錶。
2尊敬;推崇:愛~、擁~。
3姓。
【戴高樂】(1890-1970)法國總統(1959-1969)。畢業於聖西爾軍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堅決抗擊德國法西斯對法國的入侵,並在英國領導運動,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1958年12月當選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促使法國於1964年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戴季陶】(1890-1949)名傳賢,號天仇。祖籍浙江吳興。曾留學日本,參加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後投奔孫中山。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積極參加西山會議派的反革命活動,反對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1927南京國民黨政府成立後,歷任國民政府委員、考試院院長等職。為蔣介石的謀士。1949年2月在廣州自殺。
【戴金盔的男子】油畫。荷蘭畫家倫勃朗創作於1650年。
【戴笠】(1897-1946)國民黨軍統特務頭子。字雨農,浙江江山人,肄業於黃埔軍校。追隨蔣介石,積極發展軍統特務勢力,與人民為敵。1946年3月從北平飛往南京途中,飛機墜毀身亡。
【戴名世】(1653-1713)清代學者。安徽桐城人,字田有,號南山。康熙進士。曾遊歷於南北各地,留心明代史事。因所撰《南山集》等著作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跡,被處斬。株連致死、流放數百人,是清初著名的文字獄之一。
【戴維】(1778-1829)英國化學家。於1801年被聘為英國皇家化學學院主講,開始電化學研究。1807年首次用電解法獲得了鉀、鈉等鹼金屬,1808年又獲得了鋇、鎂、鈣、鍶等鹼土金屬,並制備了硼,對氯元素也有一定研究。
【戴維斯杯網球賽】國際草地網球聯合會主辦的網球冠軍賽。始於1900年,每年1次。比賽規定為4場單打和1場雙打,贏3場的隊獲勝。
【戴震】(1724-1777)清思想家、學者。字東原。安徽休寧人。初以教書為生。乾隆時修《四庫全書》,被召為纂修官,賜同進士出身,翰林院為庶吉士。在天文、數學、歷史、哲學、地理等方面有精深研究,對經學、語言學作出重要貢獻,並精於名物訓詁。是一代考據大師。1777年病逝。
卓:意为高超、杰出、卓越。(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148440次)
卓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5198,第08卷上,匕部第8字 [康熙字典]:页156第29
卓
(卓的古字。形聲。匕形早聲。「匕」表示「人」。本義:超然獨立;高明;高超)
同本義 [distinguished;outstanding]
卓,高也。--《說文》
十日卜為卓。--《續漢書·五行志》
如有所立,卓爾。--《論語》
鴻卓之義,發於顛沛之朝。--《論衡》
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世說新語·容止》
不膠者卓矣。--漢·揚雄《法言》
又如:卓犖不羈(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卓爾獨行(超越眾人);卓奪(作出高明的決斷);卓殊(卓越,特異);卓逸(卓越超絕)
高遠;遙遠 [far-away]
卓行殊遠而糧不絕。--《漢書·霍去病傳》
卓如日月。
卓zhuo
⒈高,高超,不平凡:~見。~識。~絕。~著。~越。~有成效。
⒉〈古〉遠:~行。
⒊高且直:~立。~爾不群。
────────────────—
卓zhuō 1.高超;超絕。 2.遙遠。 3.建立;豎立。 4.停;停留。 5.謂以所執之物豎向叩擊。 6.謂一物穿插在另一直立之物上。 7.桌子。今作桌﹑棹。 8.正;當。參見"卓午"。 9.見"卓勺"。 10.著實,確實。 11.姓。戰國楚有卓滑,見《戰國策.楚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