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自己的名字华俏佚有何涵义吗?我们依据中华传统姓名学理论,提供姓名测试华俏佚算命,华俏佚名字测试,测名字华俏佚预测名字与人生的关系,并且提供姓名查询解释,根据词典逐字解释名字华俏佚的含义。
汉字 | 繁体 | 拼音 | 五行 | 笔划 | 姓名学解释 |
华 | 華 | huá | 水 | 14 | 天生聪颖,多才贤能,忌车怕水,有爱情厄,中年有灾,晚年吉祥。 (吉) |
俏 | 俏 | qiào | 木 | 9 | (吉) |
佚 | 佚 | yì | 土 | 7 | (凶) |
华:象征光辉、生华,引申意为精华、美丽光彩、繁荣。(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3330440次)
华字出处:[康熙字典]:页156第22
华
华丽;光彩美丽 [magnificent;gorgeous]
金银华美之服。――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华堂之上。――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华衣乘马。――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又如:华扁(华丽的匾额);华彩(华美;光彩);华服(华丽的服装);华舆(华美的车辆或轿子);华筵(华美的筵席);华观(华丽的观阙,即宫门前的望楼);华毂(华丽的车)
豪华 [luxurious;sumptuous]
况我大魏天王,个为华侈。――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称美之词。通常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your]。如:华名(美名);华宗(对同族或同姓者的美称);华笺(对他人来信的敬称);华缄(
华(華)huā〈古〉同"花":桃~。
────────────────—
华(華)huá
⒈中华民族或中国的简称:~夏。~裔。~侨。~南。驻~使馆。
⒉美丽:~丽。〈引〉精美:精~。物~天宝。
⒊文才:才~清英。
⒋光彩:~服。光~。〈引〉显贵,显耀:荣~富贵。
⒌奢侈:浮~。
⒍兴旺:繁~。
⒎光阴:韶~(青年时代)。
⒏敬词:~诞(生日)。~函(书信)。
⒐ [华发] 花白头发:早生~发。
────────────────—
华(華)huà
⒈姓:~佗(汉代名医)。
⒉华山,又称"太华山",五岳中的西岳,在陕西省:~山天下险。智取~山。
────────────────—
华kuā 1.见"华离"
俏:相貌美好。(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24950次)
俏字出处:[康熙字典]:页104第22
俏〈形〉
(形聲。從人,肖聲。本義:相貌美好)
同本義 [pretty;handsome;smart]。如:俏倬(漂亮,風流俊俏);俏勤兒(俊俏風流的嫖客);俏膽(俏麗而有膽識);俏雅(美好);俏倬(妖艷;俊俏);俏俐(俏麗;俊俏美麗);扮得真俏
靈巧 [nimble]。如:俏泛兒(靈活巧妙的辦法);俏生生(靈活,好看);俏泛(靈巧的手段)
有利可圖 [profitable]
沒點膽子哪能找到這麼俏的事!--老捨《駱駝祥子》
貨物銷路好 [sell well]
這一批貨,現在可俏得很呢!--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
俏 〈動〉
通「肖」。相似 [resemble;be alike]
佹佹成者,俏成也,初非成也;佹佹敗者,俏
俏qiao
⒈漂亮,貌美:~麗。俊~。
⒉貨物銷路好:~貨。
⒊〈方〉烹飪時加上少量香菜、木耳或蒜苗等,以增加色澤、味道:~葷菜。
⒋[俏皮話]帶諷刺性的風趣話或開玩笑的話。
────────────────—
俏xiao 1.象;似。
佚:1、隐遁;不为世用;2、奔逸;逃亡;3、指使奔逸﹔使逃亡;4、安逸﹔安乐;5、指使安逸;使安乐;6、放逸;恣纵;7、过失;错误;8、失落;散失。(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1520次)
佚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5117,第08卷上,人部第194字 [康熙字典]:页99第03
佚
(形聲。從人,失聲。本義:隱逸的人)
同本義 [recluse;hermit]
佚民者,獨樂其身之民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又如:佚老(隱逸的老人);佚民(遁世隱居的人)
行列,通佾 [ranks]
其佚則接芬錯芳。--《古文苑·揚雄·蜀都賦》
不當行為;過失 [fault]
惟予一人有佚罰。--《書·盤庚上》
佚
散失 [be lost]
宣帝之時,得佚《尚書》及《易》、《禮》各一篇。--《論衡》
惟予一人有佚罰。--《書·盤庚上》。傳:「佚,失也。」
牛馬畜獸有郊佚者,取之不詰。--《逸周書》
又如:佚名;佚書(散失的書籍);佚文(散失的文
佚die〈動〉通"迭"輪流,更替>《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四國~興"
────────────────—
佚yi 1.隱遁;不為世用。 2.奔逸;逃亡。 3.指使奔逸﹔使逃亡。 4.安逸﹔安樂。 5.指使安逸;使安樂。 6.放逸;恣縱。 7.過失;錯誤。 8.失落;散失。 9.淫。參見"佚女"﹑"佚亂"。 10.通"軼"。超越,超過。 11.通"呹"。迅疾貌。 12.通"昳"。美。參見"佚女"。 13.通"佾"。古代樂舞的行列。 14.姓。春秋有佚之孤。見《左傳.僖公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