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自己的名字元皆佛有何涵义吗?我们依据中华传统姓名学理论,提供姓名测试元皆佛算命,元皆佛名字测试,测名字元皆佛预测名字与人生的关系,并且提供姓名查询解释,根据词典逐字解释名字元皆佛的含义。
汉字 | 繁体 | 拼音 | 五行 | 笔划 | 姓名学解释 |
元 | 元 | yuán | 木 | 4 | 環境良好,克己助人,福壽興家,妻賢子貴,榮華之字。 (吉) |
皆 | 皆 | jiē | 木 | 9 | 晚婚遲得子大吉,出外吉祥,中年勞苦,晚年吉慶。 (吉) |
佛 | 佛 | fó | 水 | 7 | 溫和慈祥,清雅榮貴,中年成功隆昌,晚年勞神。 (吉) |
元:元的本义是指头,引申为首、开始、第一、善、大、整体等,如常见词语元首、元旦、元年、单元、元素、元音等都包含上述意义。作人名时,一般取用元字的开始、第一、大等字义。(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499280次)
元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0002,第01卷上,一部第3字 [康熙字典]:页123第06
元
(會意。從一,從兀。甲骨文字形。像人形。上面一橫指明頭的部位。上一短橫是後加上去的,依漢字造字規律,頂端是一橫的,其上可加一短橫。本義:頭)
同本義 [head]
元,始也。--《說文》。按,當訓首也。
元,體之長也。--《左傳·襄公九年》
始加元服。--《儀禮·士冠禮》
狄人歸其元。--《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歸國子之元。--《左傳·哀公十一年》
勇士不忘喪其元。--《孟子》
牛曰一元大武。--《禮記·曲禮》。註:「頭也。」
吐蕃叛換方熾,敬玄失律,審禮喪元,安可更為西方生事?--《新唐書》
又如:元首(頭)
天 [
元yuan
⒈頭:歸(送還)其~。〈引〉居首的:~首。~帥。~勳。
⒉開始,第一:~始。~旦。~月。~年。
⒊基本,根由,根本:~素。~ ~本本。
⒋構成一個整體的:~件。單~。
⒌朝代名。元朝,公元1279-1368年。第一代君主是忽必烈。1206年蒙古族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改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中國。
⒍同"圓"。貨幣名:銅~。銀~。伍拾~。
⒎[元素]在化學上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統稱。如氫、氧、銅、鐵、開等一百多種元素。
⒏[元音]發音時,從肺裡出來的氣使聲帶顫動,經口腔而不受阻塞,所發出的聲音。又叫"母音"。如a、e、i、o、u等均是元音。
⒐[元宵]
1湯元。
2元宵節(正月十五日):鬧~宵。
皆:意指都,全。(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2540次)
皆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2216,第04卷上,白部第2字 [康熙字典]:页786第12
皆〈副〉
(會意。從比,從白。從「比」,有「並」的意思。本義:都,全)
同本義 [all;every]
皆,俱詞也。--《說文》
百堵皆興。
皆死皆殯。--《左傳·哀公十一年》
予及汝皆亡。--《書·湯誓》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戰國策·齊策》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左傳·隱公元年》
皆以美於徐公。--《戰國策·齊策》
皆自於人歟。--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所在皆是。--宋·蘇軾《石鍾山記》
皆托忠烈之名。--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環村居者皆獵戶。--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吾村十
皆jiē全,都,俱,同:盡人~知。全民~兵。放之四海而~准。桃、李、杏~是水果。
佛:意为大彻大悟的人,取名用此字,多表示温和慈祥之意。(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3330次)
佛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4995,第08卷上,人部第72字 [康熙字典]:页99第04
佛〈名〉
梵文 Buddha音譯「佛陀」的簡稱 [梵文Buddha]。意譯為「覺者」、「知者」、「覺」。覺有三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據稱,凡夫缺此三項,聲聞、緣覺缺後二項,菩薩缺最後一項,只有佛才三項俱全。小乘講的「佛」,一般是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除指釋迦牟尼外, 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宣稱三世十方,到處有佛
西方有神,名曰佛。--《後漢書·西域傳》
又如:佛天(佛;西天;美好的地方);佛化(佛的教化);佛光(佛所帶來的光明);佛會(佛菩薩眾聖會聚的地方);佛圖(佛塔);佛位(成佛正果之位)
佛教 [Buddh
佛 fo
⒈梵語"佛陀"的簡稱。"佛"是佛教徒對修行圓滿的人(得道者)的稱呼:拜~。特用於尊稱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祖。
⒉
【佛教】〈古〉印度釋迦牟尼創立的宗教。
⒊見fu。
────────────────—
佛(彿、拂) fu
⒈
【彷彿】見"fǎng仿"。
⒉見fo。
────────────────—
佛bo 1.興起貌。
────────────────—
佛bi 1.見"佛肸"﹑"佛狸"。 2.通"弼"。輔助。《詩.周頌.敬之》:"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鄭玄箋:"佛,輔也。"陸德明釋文:"鄭音弼。"馬瑞辰通釋:"古字其音均與近,故可借作也。"一說,佛訓為"大"。《詩.周頌.敬之》"佛時仔肩"毛傳:"佛,大也。"參閱清錢大昕《潛研堂集.答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