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大全 - 名字测试元年兵,元年兵姓名测试2025,元年兵起名用字解释

元年兵名字测试,2025 姓名测试元年兵,起名字测试元年兵

你想了解自己的名字元年兵有何涵义吗?我们依据中华传统姓名学理论,提供姓名测试元年兵算命,元年兵名字测试,测名字元年兵预测名字与人生的关系,并且提供姓名查询解释,根据词典逐字解释名字元年兵的含义。

请输入您的姓名:

汉字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划 姓名学解释
   元  yuán  木  4  環境良好,克己助人,福壽興家,妻賢子貴,榮華之字。 (
   年  nián  火  6  刑克父母,一生多才多能,中年勞,晚年成功隆昌。 (
   兵  bīng  水  7  二子吉祥,內心多憂,中年多災,晚年吉祥。 (

元字 起名用字参考

元:元的本义是指头,引申为首、开始、第一、善、大、整体等,如常见词语元首、元旦、元年、单元、元素、元音等都包含上述意义。作人名时,一般取用元字的开始、第一、大等字义。(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499280次)

元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0002,第01卷上,一部第3字 [康熙字典]:页123第06

元字的解释

(會意。從一,從兀。甲骨文字形。像人形。上面一橫指明頭的部位。上一短橫是後加上去的,依漢字造字規律,頂端是一橫的,其上可加一短橫。本義:頭)

同本義 [head]

元,始也。--《說文》。按,當訓首也。

元,體之長也。--《左傳·襄公九年》

始加元服。--《儀禮·士冠禮》

狄人歸其元。--《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歸國子之元。--《左傳·哀公十一年》

勇士不忘喪其元。--《孟子》

牛曰一元大武。--《禮記·曲禮》。註:「頭也。」

吐蕃叛換方熾,敬玄失律,審禮喪元,安可更為西方生事?--《新唐書》

又如:元首(頭)

天 [

元yuan

⒈頭:歸(送還)其~。〈引〉居首的:~首。~帥。~勳。

⒉開始,第一:~始。~旦。~月。~年。

⒊基本,根由,根本:~素。~ ~本本。

⒋構成一個整體的:~件。單~。

⒌朝代名。元朝,公元1279-1368年。第一代君主是忽必烈。1206年蒙古族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改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中國。

⒍同"圓"。貨幣名:銅~。銀~。伍拾~。

⒎[元素]在化學上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統稱。如氫、氧、銅、鐵、開等一百多種元素。

⒏[元音]發音時,從肺裡出來的氣使聲帶顫動,經口腔而不受阻塞,所發出的聲音。又叫"母音"。如a、e、i、o、u等均是元音。

⒐[元宵]

1湯元。

2元宵節(正月十五日):鬧~宵。

年字 起名用字参考

年:年字的原意是指农业收成的好坏,把五谷成熟的时期称为年。(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86760次)

年字出处:[康熙字典]:页340第01

年字的解释

(形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負禾。小篆字形,從禾,千聲。本義:年成,五穀成熟)

同本義 [ripe]

年,谷熟也。--《說文》

五穀皆熟為有年也。--《谷梁傳·桓公三年》

五穀大熟為大有年。--《谷梁傳·宣公十六年》

豐年多黍多年。--《詩·周頌·豐年》

有年。--《左傳·桓公二年》。疏:「年訓為稔。」

爾厥有干,有年於芘洛。--《書·多士》

又指一年的收成

凶年免於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凶年不免於死亡。

又如:年登(穀物豐收);年荒(穀物歉收);年豐(年成豐收);年饑(年成荒

年(年)nian

⒈時間單位。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因為有餘數,所以公歷規定, 平年三百六十五天, 閏年三百六十六天。

⒉歲數:~齡。~紀。也指按年齡劃分的階段:青~。壯~。老~。

⒊時期:乾隆~間。清朝末~。

⒋年節,有關年節的:過~。新~。~畫。~糕。

⒌莊稼收成情況:~景。~成。豐~。

⒍[年華]年歲,時光:虛度~華。~華如流。

⒎[年號]舊時帝王所立的紀年的名號,如"光緒"是清朝德宗的年號。

⒏[年頭兒]

1一年:一晃就是兩個~頭兒。

2時代:舊社會那~頭兒,窮人夠苦呀。

3年景:這個~頭兒好,大豐收。

兵字 起名用字参考

兵:兵字的含义最早是指作战用的兵器和武器,后也引申指手执武器的战士,以及与使用武器有关的军队、战争、军事等。人名用兵字,主要是取用其战士,标兵,精兵等含义。(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435540次)

兵字出处:[说文解字]:编号1759,第03卷上,廾部第14字 [康熙字典]:页127第10

兵字的解释

(會意。從廾,從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類;下面是「廾」雙手),像雙手持斤。本義:兵器,武器)

同本義 [arm;weapon]

兵,械也。--《說文》

掌五兵。--《周禮·司兵》。司農註:「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陳五兵。--《谷梁傳·莊公二十五年》。註:「矛、戟、鉞、楯、弓矢也。」

謂五方之兵,東矛、南弩、西戈、北鎩、中央劍也。」--《匡謬正俗》

離為戈兵。--《易·說卦》

修爾車馬,弓矢戎兵。--《詩·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議兵》

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孟

诗词歌赋文档
在线说文解字
黄历日期查询
健康自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