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战争史
第一节 贵州各族人民起义战争
一、起义的爆发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等十多个民族。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在清王朝封建统治下的贵州各族人民,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
雍正、乾隆时实行“改土归流”①后,贵州名义上废除了土司统治,实际上形成了“土流并存”的局面,各族人民遭受流官和土司、汉族地主和本民族地主的双重压迫。
“土司、通事挟其诈力,剝剥无已。
一切食米、烟火、丧葬、嫁娶、夫马供一应之费,无不取之于苗民。
……借事勒索,不倾其家不止,而苗民之生机绝矣。”
①少数民族地区大量肥田沃土被屯军侵占,官吏、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也以种种残酷手段榨取财物,掠夺土地。
少数民族农民失去土地,被赶进深山老林。
所耕之田,皆山头地角,收获很少,往往劳累一年,全家不得温饱,甚至“终日采芒为食,四时不能得一粟入口”,“而差徭采买,仍出于原户”,以致“当秋冬催比之际,有自掘祖坟银饰者”。
②
在残酷的封建统治和剥削下,贵州各族人民已经难以活下去了。
“犯法可以赊死,忍饥则将立毙”,为了生存,只有起而反抗。
1854年3月,布依族人杨元保领导本族农民在独山的丰宁上司起义,揭开了贵州各族人民起义的序幕。
起义军先后向都匀、荔波、独山等地进军,因遭清军和一团一练围攻,被迫退往广西。
当年5月,杨元保被俘遇害,起义失败。
同年9月,汉族斋教(白莲教支派)领袖杨凤(隆喜)和参加过杨元保起义的舒裁缝,领导群众在桐梓县九坝起义,一举攻占桐梓县城,创建“江汉”政权,改九坝为赛波府。
杨凤被推为都督大元帅,舒裁缝为皇帝。
他们发布文告,声讨清王朝的罪行,提出了“复明灭清,吊民伐罪”,“扫清四海,杀尽八旗,以除暴虐,以安民[良]善”③的战斗口号。
不久,起义军攻占仁怀,人数发展至二万以上,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为中心,包括桐梓、仁怀和遵义城郊的根据地。
后又分兵进攻绥一陽一、正安、黔西,席卷黔北,威一逼一贵一陽一。
云贵总督罗绕典率滇军入黔镇压,因作战失利,惊吓而死,起义军声势大振。
1855年1月,兼署贵州提督的四川提督万福率川军入黔,向起义军根据地进攻。
起义军作战失利,南走黔西,接着采取流动作战,转战于都匀、平越(治今福泉)等府州的广大地区;因遭川、滇、黔三省清军和地方一团一练围追堵截,力量损失很大。
4月22日,起义军在石阡葛彰司战败,杨凤身负重伤,自刎而死。
余部由舒裁缝率领,进入铜仁府、松桃厅,又由思南府回到遵义府境。
6月2日,舒裁缝战败被俘,惨遭杀害,起义失败。
杨元保和杨凤、舒裁缝领导的两次起义虽告失败,但他们在贵州广大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种一子,推动了各族人民的起义。
因此,“歼除首要之捷甫奏,而上下游之变蜂起”①。
在黔东南,台拱(今台江)苗民在张秀眉、包大度等领导下首先发难。
接着,潘新简领导水族农民起义于荔波县九阡,姜映芳领导侗族农民起义于天柱县执营乡,潘名杰领导苗民起义于麻哈州(今麻江)坝芒,罗光明领导汉族农民军活动于都匀、八寨(今丹寨)一带。
在黔北,白莲教领导的汉族农民相继起义。
同时,又先后爆发了黔西南回民起义和黔西北苗民起义。
这些起义汇成一股洪流,冲击着清王朝在贵州的反动统治。
二、起义的胜利发展
咸丰初年,清王朝倾全力镇压太平军,在贵州的军事力量比较薄弱。
贵州绿营兵额设三万六千余名,因调赴湖北等地与太平军作战,所存无几,而且战斗力极弱。
杨元保等起义之后,与贵州相邻的云南、四川、湖南等省先后派兵入黔,但为数不多,且多在边境一带活动。
这种情况,为起义军的发展提一供了有利条件。
(一)苗军控制黔东南地区
1855年4月30日(咸丰五年三月十五日),张秀眉和包大度、李鸿基等人在台拱首举义旗,黄平、清平等地苗民起而响应,起义很快扩展到整个黔东南苗民聚居地区。
起义军股数众多,互不统属,各自为战。
张秀眉主动与各地起义军联合,积极向清军进攻,很快就占领了台拱、黄平、清平、丹江(今雷山北)等地清军的大部分汛堡。
7月16日,张秀眉指挥苗民起义军智取岩门司①,毙署古州厅(治今榕江)同知彭汝玮、署龙里县知县陈毓书等多人。
接着,起义军又相继攻占了施洞(镇远南)、重安驿(今重安江)等地。
“岩门失而黄平危,施洞失而镇远危,重安失而驿道塞”②。
这些军事要点的占领,对清军造成很大的威胁,使其占踞的城市更加陷于孤立。
清军因补给线被切断,粮饷短缺,以致“草根树皮剥食殆尽,孑余之众,骨立菜色,守既无力,逃亦无路”③。
于是,各地苗军乘机进攻困守城市的清军,10月23日克丹江厅城,12月6日克下江厅城(今从江西)。
1856年,苗军更加壮大,先后攻克了永从(今黎平南)、凯里、施秉、清江(今剑河)、台拱、黄平、清平等厅州县城和军事要地,歼灭了大量清军和地主一团一练武装,并经受了战斗考验和锻炼,提高了军事素质。
咸丰帝对贵州的局势大为恼火,以“剿办不力”,“调度无方”等罪名将云贵总督恒春、贵州巡抚蒋霨远“革职留任”,命贵州提督孝顺“督办全省军务”。
1857年初,苗军又主动出击,以扩大胜利。
在黔南方面,杨大六、金干干、柳天成等领导的苗军与罗光明、潘新简领导的汉族、布依族、水族起义军活动于都匀、麻哈、独山一带,不断向清军进攻,迫使贵州提督孝顺困守都匀城一隅,一筹莫展。
3月,起义军数万人合攻丁家山营,孝顺亲自督战,兵败自一杀。
其后,新任贵州提督佟攀梅以数千之众,株守麻哈州城。
1858年2月,清廷以“拥兵株守”的罪名,将佟帮职,“仍留军营差遣委用”。
3月7日,苗军金干干和柳天成部攻入麻哈城,歼敌二千余人。
已革提督佟攀梅、署知州何铤等文武官员悉被击毙。
起义军乘胜南下,于3月14日攻占黔南最大的城市都匀,毙署知府高廷英等数百人。
总兵巴扬阿连夜向贵定逃窜,起义军跟踪追击,直至贵定瓮城桥,于是龙里告急,省城贵一陽一震动。
贵州苗民起义军用过的铁杈
在东线,早在1856年底,苗军即挺一进到湘黔边境的锦屏一带。
1857年春,苗军进图镇远府,在镇远附近与援黔川军参将蒋玉龙部对峙。
1858年2月,蒋玉龙补授贵州提督,离镇远赴思南镇压号军。
苗军乘机进攻镇远府卫二城。
镇远府城东、西、北三面依山,南临镇一陽一江(今一陽一河),卫城与府城仅一水之隔。
1858年9月,苗军包大度部北攻卫城。
署知府吴登甲率川军和练丁抗拒。
10月5日,苗军趁川军因饷乏擅自向思南溃逃之机,一举攻占镇远卫城,并连夜渡江直扑府城。
清军兵练惊恐四散,署知府吴登甲、署知县杨淮等均被击毙。
苗军随即占领了湘、黔大道上的军事要地镇远城,控制了镇一陽一江、清水江等水路交通线,使黔东南苗军和其它民族起义军同黔东北号军的占领区联成一片,各部起义军得以互相支援,配合作战。
经过三年多的起义战争,至1858年底,苗军基本上控制了东起湘黔边、西至贵一陽一城下的黔东南大片地区。
(二)号军建立根据地和围困贵一陽一
号军是白莲教支派灯花教组织的起义武装,因用不同颜色的头巾裹头(号褂和旗帜颜色亦各不相同),有红号、白号、黄号等名称。
贵州东部白莲教组织比较普遍。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清王朝令各地举办一团一练,白莲教徒即利用办一团一练的合法地位,公开发展武装,准备起义。
1855年11月,铜仁府举人徐廷杰、梅济鼎聚众起义,突入铜仁府城,刘世美和田宗达、吴灿奎等也分别起义于江口和印江,是为红号。
不久,起义失败,田瑞龙、包茅仙等继起,坚持斗争。
1858年1月,年近八旬的白莲教教主刘义顺和油匠何冠一等在思南府城北面的鹦鹉溪率众起义,称为白号。
3月,杨和风、贺济泮、胡胜海在安化(今思南)、婺川(今务川)一带分别起义,称为黄号。
号军攻破了不少城市,但均弃而不守,只占据一些险要的堡寨,往来游击。
新任贵州提督蒋玉龙虽奉命率川军由镇远前往思南等地镇压,但见号军势盛,驻军于偏刀水(今凤冈南琊川)大营,坚壁自守。
1859年11月,白号军攻占偏刀水川军大营,增修营垒,据为根据地。
蒋玉龙退至遵义城东要隘三渡关。
11月17日,白号军攻克湄潭县城,接着乘胜进捣三渡关,大败清军,兵锋直一逼一遵义近郊。
1861年4月,城头盖(今思南西)号军经由文家店渡过乌江,占据荆竹园(今思南西南)等地。
荆竹园周围数十里环山拱卫,峭壁悬崖,形势险要,黄号便以此为根据地。
不久清军由思南来攻,号军以攻为守,主动出击,一逼一攻石阡和思南府城,使敌人顾此失彼。
号军荆竹园根据地在斗争中逐渐巩固起来。
此外,余庆轿顶山,瓮安玉华山、平越尚大坪,也是黄号军的重要根据地。
刘义顺虽为白莲教老教主和各部号军的共同首领,但实际上并不能统一指挥互不统属的各部号军。
这种状况,成为号军继续发展的障碍。
因此,刘义顺等推举冒充明代皇帝朱氏后裔(冒名朱明月,一作朱民悦)的遵义人张保山为秦王(又称朱王),并继续采用杨隆喜的“江汉”年号。
不久,又立朱明月为嗣统真主,铸印铸钱,并提出了“灭此胡一党一,宏我汉京”的政治口号。
刘义顺自封为大丞相,以下有王、公、侯、乡正、元帅、将军、千里等职,分别拥有武装。
此后,号军各自为政的局面虽然没有根本一性一的改变,但各部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互相支援,互相配合,有的还与苗军等友军联合行动。
1863年,罗光明部起义军占都匀,苗军潘名杰部据贵定,号军何得胜部占开州(今开一陽一),彼此联合作战,对贵一陽一实行长期围困。
清军将领哀叹:“我军若右出都匀,则罗光明据其前,(潘)名杰袭其后,左出平越,则(何)得胜据其前,(罗)光明、(蓝)三寿袭其后,都难得志。
若中出贵定图麻哈,则(潘)名杰据其前,罗、何左右夹击,更难得手。
数年来贼踪不常,我军无可如何”。
①12月,潘、何联军在贵一陽一以北黑石头大败赵德昌部清军,进一逼一贵一陽一。
“附郭一带,烽火相望,阖城皆惊”。
②但贵一陽一城池坚固,又有重兵防守,起义军一时难以攻下,潘名杰、何得胜部遂时分时合,活动于城周各地。
其后虽数次攻城,终未能下。
在此期间,号军活动地区逐渐扩大,除黄号何得胜部在贵一陽一附近活动外,白号势力发展到遵义、大定(治今大方)二府的广大地区。
1864年和1865年,先后攻下桐梓、仁怀、黔西、大定、正安等城,整个黔北地区都成为号军的势力范围。
(三)黔西南回民军和黔西北苗民军的节节胜利
1858年12月,黔西南普安厅(治今盘县)回民在张凌翔、马河图等领导下起义,后队伍迅速壮大,并粉碎了兴义府(治今安龙)署知府胡霖澍的多次进攻。
兴义府的回、汉、布依、苗等族群众纷纷起义响应。
1859年秋,张凌翔联络张福田(回族)、涂令恒(汉族)、陆王松(布依族)、杨树森(苗族)等部起义军围攻新城(今兴仁),并设伏全歼前往救援的一团一练。
困守新城的清军闻援兵溃败,加之粮饷匮乏,水道又被起义军截断,军心离散。
11月28日夜,清军兵练开城取水,埋伏一在城下的起义军乘机攻入城中,占据新城。
新城三面环山,形势险要,为黔西南的军事要地。
张凌翔、马河图等便以此为根据地,建立了大元帅府。
张凌翔为大元帅,马河图为副元帅,总理全局。
另设都督、将军、都统、参军、中郎将、营长、先锋、队长等职。
张凌翔、马河图一面派人与太平军和云南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联系,一面在新城扩建城垣,修碉挖壕,准备长期坚守。
1860年,太平军曾广依部由广西进入黔西南,牵制了大量清军兵力,使回民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861年,回民军由新城向周围清军发动进攻。
4月,攻占贞丰州城。
7月1日,攻入普安县城,因城中无粮,旋即退出。
1862年1月,在苗族群众的配合下,回民军攻占册亨城。
4月,张凌翔率军攻克兴义府城。
9月,回民军再次攻克普安县城,10月1日攻占普安厅城,11月15日攻占安南(今晴隆),11月20日攻占兴义县城。
至此,黔西南兴义府和普安厅所属广大地区均为回民军占领。
当各族起义军在黔东南、黔北和黔西南各地蓬勃一发展的时候,在黔西北也爆发了农民起义。
1860年5月,苗族农民陶新春利用一万四千余苗、彝、布依族群众在韭菜坪(今赫章县境)举行降仙大会的机会,发动起义。
起义军一举摧毁三个土司衙门,攻占黔西北要隘七星关,控制了黔、滇、川三省的交通咽喉。
1861年2月,清军参将李有恒指挥湘军、滇军和一团一勇各一部向七星关进犯。
陶新春率苗军坚守月余后,主动撤向毕节县西北的猪拱箐。
猪拱箐地处滇黔边界,地势险峻,自然条件非常优越。
苗军在此修建房屋,开垦耕地,在险要关隘修筑营垒,派兵据守。
不久,李有恒从七星关进至猪拱箐东南峰顶山下,多次进攻未逞。
同年夏,太平军曾广依部经由大定府北上,李有恒闻讯,慌忙回守毕节。
陶新春率领起义军积极配合太平军围攻毕节县城,为太平军筹集粮食,充当向导。
李有恒龟缩城内不敢出战。
由于长期未能攻克毕节,加之太平军翼王石达开已率领大军到达四川东南,曾广依决定率部入川与之会合。
6月19日,太平军从毕节撤围,拟取道黔西、仁怀、桐梓等地前往四川,陶新春便率苗军和太平军伤员退回猪拱箐。
1863年,石达开部将李福猷率太平军经过黔西北,陶新春将其迎至猪拱箐休整。
在太平军的帮助下,苗军整顿了队伍,逐步建立起各种制度,加强了军事训练,提高了部队的军事素质。
在斗争中,苗军的领导核心逐步形成,陶新春自任统兵元帅,周国瑞(汉族,太平军成员)、基哉先生(彝族)为军师,陶三春、杨应再、熊万顺、杨八、张项七、张项八(均为苗挨)、罗幺大(布依族)等人为将军,顾朝礼为经略,此外还设有掌柜、宰辅、巨帅、礼师等职。
这样,黔西北苗军逐渐壮大,猪拱箐根据地日益巩固起来。
陶新春部苗军以猪拱箐为根据地,活动于贵州大定、黔西、威宁、毕节以及云南镇雄、彝良、大关、昭通和四川边界地区,与各族起义军互相配合,不断打击清军。
1864年,黔北号军向贵州西部发展,先占仁怀县城,11月13日又占黔西州城。
贵西道沈西序令署大定知府刘正朝率军从大定赶往黔西救援。
岩大五领导的苗、彝、布依族联军①与黔北号军乘大定空虚,于12月14日袭占大定府城。
陶新春率部由猪拱箐来到大定府城,与岩大五及号军领一导一人共同商定,分区作战,互相配合。
由于陶新春部苗军与黔北号军、岩大五部苗军等密切配合,主动向敌人进攻,清军往往不战而溃。
至此,各族人民起义的烽火燃遍了贵州全省,使当地的统治阶级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清政一府也为之忧心如焚。
三、起义军转入防御作战
(一)清军的谋黔方略与湘军三路“进剿”的破产
1864年7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全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但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回民起义和贵州各族人民起义仍在蓬勃一发 展。
1865年3月,清廷以“江浙肃清,东南底定”,令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就滇、黔两拾妥为区划”,“不以地属边陲,稍存漠视”。
①4月,曾国藩奏称:“滇省于天下为最远,黔省于天下为最贫。
……谋滇当以蜀为根本,即以筹饷责之四川总督;谋黔当以湘为根本,即以筹饷责之湖南巡抚。
蜀之南多与滇邻,湘之西多与黔邻,进剿即所以自防,势有不得已者,义亦不得而辞。
惟既令其专谋一方,则不能兼顾他剩”②曾国藩提出的川、湘两省镑谋一方,“谋黔当以湘为根本”的方略,得到清廷的认可,但由于这时太平军余部还在福建等地活动,湖南当局尚需预防太平军由福建经江西入湘,暂时还无力大举援黔。
1866年初,南方的太平军余部均遭失败,清王朝便调集湘、黔、川、滇、桂等省大量清军,向贵州各族起义军大举进攻。
早在1865年,四川总督骆秉章即派刘岳昭率湘军六千五百人援黔,先后攻占了正安州城和绥一陽一县城。
1866年初,清王朝一面令已升任云南巡抚的刘岳昭率湘军向黔西、大定、毕节一带进攻,一面令湖南巡抚李瀚章筹划进黔事宜。
李瀚章系曾国藩的老部下,李鸿章的胞兄,与湘军的渊源甚深。
湘军攻陷金陵后,大批被裁撤的湘军官兵回到原籍,李瀚章从中选练兵将二万余人,分三路向贵州“进剿”:新授贵州布政使兆琛昂责黔东军事,于湖南辰州府(治今沅陵)、沅州府(治今芷江)招集旧部五千人,编为“龙武军”十营,进驻贵州镇远,督同贵州黔军与湘军分途“进剿”,是为中路;已革浙江按察使、原湘军统领李元度与总兵王永章、候选知县李光燎等率兵六千人,由湘西麻一陽一(今麻一陽一西南)进驻贵州铜仁,向号军进攻,是为北路;总兵周洪印原率二十营湘军计万余人防守湘黔边界,待李元度等进至铜仁后,即由天柱直趋清江、台拱,与中路湘军成犄角之势,合攻黔东南苗军,是为南路。
面对清军的进攻,苗、号等起义军互相支援配合,利用当地山深林密的自然条件,节节阻击,迟滞和打击敌人。
虽然起义军处于防御地位,但黔东南苗军采劝深入疾归”的战法,插一入湘西敌后,袭扰湘军后方,牵制敌人,配合了号军等起义军的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妄图一举消灭黔北号军和黔东南苗军的一陰一谋。
1866年夏,李元度等率部自铜仁向号军根据地分进:李元度、王建章出印江大坝尝何家寨攻大小屯,李光燎自石阡西攻荆竹园。
号军在思南南八十里的高家田进行防御。
由于大小屯号军首领投敌,形势突然逆转,高家田号军被迫撤退,荆竹园便暴露在敌军面前。
为了救援号军,包大度等率领一支苗军由镇远进至铜仁,于12月1日猛攻府城,迫使北路湘军回援。
当敌军迫近时,苗军迅速撤离铜仁,转向湘西。
1867年1月,苗军由湘西回到铜仁,在离府城二十里的马脚岩击溃湘军罗建章部,毙参将周洪福,迫使李元度等再次回援。
由于苗军的支援和配合,号军顶一住了敌人的攻势,守住了荆竹园根据地。
在北路湘军向号军进攻的同时,兆琛率中路湘军由玉屏、青溪沿镇一陽一江西进,总兵周洪印率南路湘军由天柱西进,向黔东南苗军发起进攻。
苗军依托险要地势节节抗击,并派兵袭击湘军后方粮路和驻地。
湘军进展缓慢,迟至1866年11月,周洪印部才进至邛水(今三穗)以西的下德明、横坡地区,企图与兆琛部联络一气,共同向台拱地区进攻。
12月,苗军以四五千人猛攻龙西坡湘军军营,并由高寨绕出敌后,径扑邛水城垣。
另一部苗军六七千人深入湘军后方玉屏县,攻击洋坪湘军营地,然后进入湖南,一逼一近湘西晃州厅(今新晃东北)城,后又直薄沅州府城下,迫使天柱地区的湘军李金榜部回师湘西。
1867年2月,清江、台拱地区苗军向东南方向出击,攻克了锦屏县城,威胁南路湘军的后方,周洪印急忙回军湘西。
兆琚李元度、周洪印等部湘军三路入黔作战,不仅未能消灭号军、苗军,反而招来了苗军经常东进湘西,袭扰湘军后方,使湖南籍和在湖南的官吏大为不满。
1867年11月,清政一府给予兆璋先行开缺,交部议处”、周洪影降为参将”、李元度“降为二品顶戴”的处分,宣告了湘军三路“进剿”计划的破产。
(二)猪拱箐保卫战与黔西北苗军的失败
1866年4月,清王朝令贵州当局厚集兵练,与新任云南布政使岑毓英率领的滇军约期“会剿”猪拱箐。
猪拱箐包括八座大山,纵横数十里,三面峭岩绝壁,仅北面稍缓,由青松梁子可登上山顶。
其下为吴家屯,附近有二龙关和大溜口两个要隘,间道可通威宁州海马姑(今属赫章县境)。
海马姑距猪拱箐八十里,地势险峻,七星河环绕其下,是苗民起义军的另一个重要据点,与猪拱箐互为犄角。
为对付清军的进攻,陶新春领导的苗民起义军一面收缩兵力,一面在根据地内添筑营垒,扼守要隘。
附近地区的其它起义军,如号军何大五部,苗军岩大五、祝万春、何玉堂等部都派兵支援猪拱箐和海马姑。
1867年春,岑毓英由云南镇雄州到达贵州毕节,随即督军进攻黔西北苗军根据地。
他派一部兵力牵制海马姑的苗军,截断猪拱箐的外援,以主力进攻猪拱箐。
3月下旬,滇军攻占吴家屯,然后两面夹击,夺占了二龙关和大溜口等要隘,迫使苗军退回山顶坚守。
其后,滇军在猪拱箐半山腰扎营,准备向山顶苗军发动总攻。
云南巡抚刘岳昭一面指挥所率湘军进攻平远州(治今织金)牛场苗军,以断绝猪拱箐苗军外援,一面将军一火粮饷源源不断地运往滇军阵地,并将滇军后队三千余人调到猪拱箐前线。
岑毓英部在猪拱箐苗军阵地周围挖掘壕沟,构筑木城,修筑营垒,连营一百七十二座,把起义军阵地重重包围。
岑毓英为彻底孤立猪拱箐苗军,派总兵王丕烈会同贵州地主武装向红岩尖山进犯。
王丕烈驱使土目伪装苗军援军,混入起义军阵地,与清军里应外合,于6月21日占领了红岩尖山。
从此,海马姑与猪拱箐的联系被敌切断。
苗军与清军对峙数月之久,军一火、粮食极度缺乏,形势日趋危急。
更为严重的是,在革命高一潮时迫于形势参加起义的土目,这时大都动摇,纷纷投敌。
岑毓英等还根据少数民族“连袂踏歌,此唱彼和,以传心事”的习俗,编写瓦解起义军斗志的歌词,让清军中的苗、彝族士兵“遍山环歌”,致使起义军“闻歌而逸去者万余人”。
①
7月20日晨,清军利用起义军哨兵轮换吃饭之际,发动总攻。
潜伏一在起义军内部的投敌分子“导官兵自其守处入”,清军大队束草填壕,攻入起义军阵地。
经过激烈战斗,陶新春率领起义军余部退到山顶继续抗击。
中午,清军发射火箭,焚烧山顶的房屋和棚帐。
起义军和敌人展开最后的肉一搏战,许多人壮烈牺牲,陶新春、熊万顺、周国瑞等人力尽被俘遇害,猪拱箐苗军根据地终于陷入敌手。
8月16日,海马姑也被滇军和贵州兵练攻占。
苗军首领张项七牺牲,陶三春在突围中被俘。
由于猪拱箐保卫战的失败,苗军队伍大部丧失,黔西北农民起义基本上被镇压下去了。
(三)黔北号军的失败
湘军三路援黔失败后,清王朝对贵州的用兵方略发生了某些变化。
1867年秋,太常寺卿石赞清以“贵州全省糜烂,万难自强”,乃上书清廷,提出了“料理黔事,心须川楚合力”的主张。
对云南、贵州两省,他认为应“先黔后滇”,“黔省肃清,然后移得胜之师料理滇事”。
他分析了黔北号军和黔东南苗军的情形,认为苗军“多坐守巢一穴一,攻之似易而实难”,号军“飘忽游一移,击之似难而实易”,故建议集中湖南、四川、贵州三省兵力,先攻号军,再攻苗军。
①虽然石赞清的建议为清廷所否定,但他的基本观点却为不少人所接受。
因为贵州各民族起义军经常进入四川,危及四川当局的利益,所以四川总督骆秉章早就有“滇事似宜缓图,而黔寇亟应剿办”②的意见,并派遣湘军将领刘岳昭等率兵援黔。
1867年,骆秉章又奏请以候补知府唐炯率川军援黔。
接着,署四川总督崇实奏请由唐炯督办援黔军务,令其先与湘军并力进攻荆竹园,再攻玉华山、尚大坪,认为“号匪既平,苗贼亦必敛而归巢”③。
1867年11月,清政一府令席宝田代替被免职的兆琛总理湖南援黔军务(席宝田首先向荆竹园的号军进攻)。
这样,清政一府事实上承认并实行了“川楚合力”、“先黔后滇”、先号后苗的方略。
1868年1月初,席宝田率湘军到达贵州铜仁,以一部留防湘黔边界,自率七千余人驰赴荆竹园。
1月17日,席宝田与李元度两部湘军会师于三道水(距荆竹园仅八里),随即察看地形,研究进攻计划。
荆竹园西临大河,东、南石壁陡立,唯有北面地势稍平,但黄号军防守严密。
席宝田决定以步步为营的战术,指挥湘军从北面交替前进。
湘军营垒距号军营卡最近的仅数百步。
号军多次出卡反击,在湘军洋槍洋炮的轰击下,伤亡很大。
27日夜,湘军凭借火力优势,席宝田部攻北卡,李元度部攻东卡,于第二天黎明冲进荆竹园寨卡。
号军顽强抵抗,战斗异常激烈。
黄号军首领肖继盛、何瑞堂等牺牲,仅有二三千人突围转移到罗家岩。
湘军随即攻占罗家岩,守寨号军伤亡殆荆
2月,席宝田部攻陷轿顶山,黄号兴明王石廷士、大元帅马文祖被俘,惨遭杀害。
不久,因苗军攻入湘西沅州,威胁湘军后方,席宝田被迫回军湘西,轿顶山复为号军占领。
与此同时,李元度部湘军向乌江西岸的白号军进攻,并在军事进攻的同时,大搞招降活动。
由于军事上接连失利,一部分号军领一导一人发生动摇,接受招抚,这就加速了白号军的失败,使湘军逐渐攻占了偏刀水的外围据点。
3月24日,湘军先向距偏刀水仅四里的觉林寺进攻,遭到号军英勇反击,遂用劈山炮猛轰。
这时,早已投敌的孙洪顺从里面接应配合,湘军乘势夺卡,攻入号军营垒。
称为嗣统皇帝的号军领袖朱明月突围后被俘。
4月初,四川候补知府唐炯和总兵刘鹤龄率川军相继到达偏刀水,占据西、南两面。
唐炯、李元度一面派军队截击来援的黄号军,一面乘虚攻占了黄号军的重要据点水源沟等地。
清军将偏刀水周围的神仙峰、黄家寨、朱村、拖尾营等堡寨逐次攻占,并在周围挖壕堑、树木栅,派兵昼夜守护,使偏刀水白号军愈形孤立。
号军奋力坚守,打退川军、湘军的多次进攻。
清军以新式后膛开花炮向偏刀水轰击,号军伤亡渐多。
唐炯又派叛徒庞向忠潜往偏刀水号军内部诱降。
5月26日,川军、湘军会攻偏刀水,秘密投敌的号军首领向成高暗中打开寨门。
在里应外合、内外夹攻之下,偏刀水终于失陷。
白号军首领——寄信王田应武、黔一陽一王何继述、元帅何发喜、军师老教主王礼廷、李长俊等被俘遇害,号军战士七八千人被剃发遣散。
偏刀水失陷,标志着白号起义军基本失败,并使黄号军陷于孤立。
川军继续向余庆轿顶山、瓮安玉华山、平越尚大坪等地的黄号军进攻。
黄号首领何得胜已于上年10月病死,何妻黎氏统其众,由进攻转为防御,并放弃了与潘名杰苗军的联合。
之后,谭超凡(光前)在瓮安自称皇帝,与黎氏发生矛盾,导致武装冲突,自相残杀,使黄号军受到极大削弱。
贵州巡抚曾璧光令贵州提督张文德进攻龙里、贵定,牵制潘名杰部苗军,以便唐炯集中力量进攻号军。
唐炯采劝剿抚兼施”的方针,将部分投降的号军编入总兵刘鹤龄军中,令其引导川军前进;策动谭超凡暗约五十九寨黄号军向川军投降,作为内应;根据降众提一供的有关黄号占领区的地形和叛徒的献计,制定攻击玉华山、轿顶山和孤立尚大坪的作战方案。
7月27日,三路川军同时渡过清水江(乌江支流)。
左路邓锜率兵一千五百人和五百降众,从袁家渡渡河,谭超凡率已降清的五十九寨号军与川军配合,于8月7日占领瓮安县城。
8日,川军向大轿顶山进攻,号军降众从中纵火内应。
黄号军首领石士贵、张义方阵亡,大轿顶山为川军占领。
右路总兵唐大有从龙坑渡河,在号军叛徒配合下,于8月7日夜夺占小轿顶山,黄号首领何双富等被俘。
中路总兵刘鹤龄从江界河渡河,8月6日夜袭占长安营,一逼一玉华山而垒。
在叛众的煽惑下,黄号军军心涣散,纷纷出降。
川军乘势攀藤附葛上山,黄号军文定王陈绍虞乞降,并将拒不投降的王超凡捆献清军,致使玉华山陷入敌手。
至此,余庆、开州、瓮安等州县全部为川军控制。
川军攻占大小轿顶山、玉华山后,便合兵会攻尚大坪。
唐炯继续采用“剿抚兼施”的方针,将玉华山降众留强汰弱,编为五营。
8月14日,唐大有部川军和降众抵达大坂,控扼尚大坪之前,唐炯、刘鹤龄列营于左右。
这时,黔军参将唐天佑部也已渡过清水江,攻占王卡,切断了尚大坪的后路。
于是尚大坪号军处于川军、黔军四面包围之中。
15日夜,川军冒雨袭占岩门关、平果两处要隘,一逼一尚大坪而垒,并发动政治攻势。
8月16日,何黎氏等率号军及太平军数千人投降清军。
刘义顺和秦崽崽等数十人由小道突围被俘,后在成都惨遭杀害。
号军最后一个根据地尚大坪的陷落,标志着坚持了十四年之久的号军起义的最后失败。
(四)湘、川、黔军三路进攻黔东南苗军
1867年猪拱箐陷落和黔西北苗民起义的失败,1868年荆竹园失陷和黔北号军起义的失败,使贵州各民族起义军与清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起义战争转入了低潮,黔东南、黔西南等地的起义军面临着更为艰苦的防御作战任务。
1868年5月,席宝田由湘西沅州还军贵州邛水,于5月19日围攻邛水西南的苗军重要据点寨头。
“该处地当山半,三面劈削,一面下临深涧,坚垒重壕,层层环互”①,形势极为险要。
苗军守将甘保玉亲率苗军主力坚守在前哨阵地钉耙塘。
湘军从正面进攻,伤亡惨重。
席宝田便改变战术,一面从正面佯攻,一面派部队抄至寨头侧后,从高处袭击苗军。
苗军腹背受敌,甘保玉不幸牺牲,寨头终于失守。
其后张秀眉、包大度等率苗军数次反攻寨头,均未奏效。
后由于席宝田请假返回湖南,湘军便以酷暑为理由,暂停向苗区进攻。
唐炯在攻占尚大坪黄号根据地后,即率川军南下,进攻苗军。
8月25日,川军与黔军参将唐天佑部攻陷平越州城,11月3日攻陷麻哈州城。
唐炯利用号军叛徒陈绍虞等,由平越以东沿重安江东进,会合川军总兵刘鹤龄部,于11月28日占领黄平旧州城,12月7日占新州城。
贵州巡抚曾璧光则遣提督张文德率黔军由贵一陽一东进,连陷龙里、贵定,威一逼一都匀。
都匀地区苗军首领潘名杰投降。
余部在杨开国领导下继续战斗,终因寡不敌众,于11月27日撤离都匀。
同年11月初,席宝田又由湖南回到寨头湘军大营,继续向苗军进攻。
处于清军包围之中的苗军,一面依托险要山势节节抵抗,一面派兵绕袭敌后。
一部苗军进攻邛水东北的青溪、玉屏,并进入湖南,另一部攻击被湘军占领的荆竹园和上河等地,牵制湘军,使其不能全力进犯苗区。
金干干也率五千苗军,轻装深入川军后路,袭击其补给线。
席宝田、唐炯均感后路空虚,兵力不足,屡请增兵。
186一9年,清政一府进一步调兵增援贵州。
湖南巡抚刘昆遣记名按察使黄润昌、道员邓子垣率万余湘军入黔。
1月初,黄润昌进抵贵州青溪。
席宝田令黄润昌沿镇一陽一江西进,令记名提督荣维善由寨头北上,夹攻镇远。
3月10日,湘军攻占镇远府卫两城。
其后,黄润昌率军西攻施秉,荣维善则率军南下,与沿清水江西进的李光燎、戈鉴部会合,于4月9日攻占清江厅城。
接着,席宝田命荣维善由清江、彭芝亮由石阡,分率所部赴镇远,与黄润昌部会合。
4月30日,黄润昌、荣维善、彭芝亮等部湘军攻占施秉县城,苗军向西撤退。
(五)黄飘大捷
湘军攻占施秉后,为了迅速打通驿道,并与业已占据黄平、重安、清平等地的川军会合,便乘胜向黄平前进。
186一9年5月1日和2日,由黄润昌、荣维善、邓子垣等率领的湘军一万八千余人占领苗军重要据点白洗寨(施秉南二十余里)和瓮谷陇(黄平东南四十余里)。
瓮谷陇至黄平,中有黄飘(黄平东南二十里)等苗寨,地势奇险,仅有羊肠小道可以通行。
当时有人提议停止攻击,但黄润昌、荣维善等因胜而骄,认为“功在指顾”,“若舍之而去,则驿路仍被梗阻,计不如乘胜追之”①。
5月3日,湘军以荣维善为前队,总兵张宜道为二队,总兵苏元春为三队,邓子垣为四队,黄润昌为后队,由瓮谷陇出发,沿山路鱼贯而行。
尽避由于湘、川、黔军节节进一逼一,苗军遭受的威胁越来越大,但他们仍然保持着顽强的战斗意志。
苗军首领张秀眉令部将包大度率军万余人,在黄飘一带山上设伏,而以小部队前出诱敌。
当湘军进入伏击区时,苗军突起,前阻后截,“山上木石如雨”。
湘军争相逃命,但因道路狭窄,入马拥挤,乱作一一团一,自相践踏,死伤甚众。
苗军趁势由山上冲下,喊杀之一声响彻山谷。
黄润昌为“飞炮”击中头部,顿时毙命。
邓子垣企图救护,也被苗军乱刀砍死。
荣维善率亲兵二百余人冲出包围圈,沿山东逃,又为苗军包围,全部被歼。
黄飘一战,苗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湘军主力荣维善、黄润昌、邓子垣部大部被歼,仅苏元春率数千残兵逃出重围。
黄飘大捷之后不久,苗军又取得了重创黔军的巨大胜利。
186一9年5月初,贵州提督张文德指挥黔军三四千人分五路从都匀向八寨进犯。
苗军奋起阻击进犯之敌,并由金干干率军数千人,绕至平口、吴秀等地,从侧后袭击敌人,阻截敌人粮道。
黔军腹背受敌,到达八寨以西四十里的鸡贾河一带时,已无法前进。
由于从贵定、独山等地转运的粮食,多在途中被苗军截获,军中无粮,先则杀马为食,继则以草根树皮充饥,士无斗志,纷纷溃逃。
7月中旬,张文德迫于形势,率部向独山转移。
苗军早在楼山口埋伏重兵,当黔军从高寨坡登上楼山口时,伏兵突起,黔军顿时乱作一一团一,总兵马永胜、副将何遇春等当场毙命,兵勇死伤枕藉,三四千人全行溃灭。
张文德仅带亲兵二十余人徒步经独山逃回省城贵一陽一。
苗军乘胜于7月19日收复都匀府城。
当时的形势对苗军极为有利,如果各部力量一团一结一致,乘胜向敌人进攻,是有可能进一步变被动为主动的。
可惜苗军满足于已有的胜利,除了有限的几次小辨模的军事行动外,无所作为,从而失去了继续歼敌的良机,给了敌人以休整恢复的时间。
四、起义战争的最后失败
(一)湘、川军继续向苗军进攻
湘军黄飘大败之后,湖南巡抚刘昆极力为席宝田开脱,并从人力物力方面予以大力支援(由湖南增兵万人,又增设援黔营务处,负责转运粮饷)。
1870年4月上旬,席宝田率新募湘军回到贵州,进抵镇远以南二三十里的塘头,连同原有在黔湘军,共三十余营,随即部署向施洞一口进攻。
施洞一口位于清水江南岸,是镇远入台拱的要隘。
苗军首领九大白和报南烧率部坚守施洞一口,张秀眉和潘老冒也率部前来助守。
湘军占据清水江北岸的金钟山,几次抢渡清水江,都被苗军击退。
4月15日(三月十五日),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吃姊妹饭”节,苗军放松了戒备。
席宝田指挥湘军乘机从上下游暗渡,以一部由正面佯攻,一举袭占了苗军的重要据点施洞一口,取得了继续向清水江南岸苗区进攻的出发地。
但是,席宝田决定先攻清水江北岸,以期与川军会师。
5月,湘军相继攻占新城、瓮板、蓑衣坡等苗军据点。
6月上旬,又占领了施秉城南苗军重要据点白洗和岩门司。
与此同时,唐炯指挥的川军相继攻占了黄飘、白堡、瓮谷陇等苗军堡寨,迫使苗军数千人退守叫鸟硐。
该硐“宽广三里余,上下四门曲折相通,中有暗河一道,环护硐门,其内门遍开炮眼,势极坚险”。
①6月10日,川、黔军各一部联合发起进攻。
苗军从洞内开槍开炮,大量毙伤敌人。
后清军伐树木数万捆,加上硫磺,堆积洞一口,乘风纵火。
苗军为烟火熏灼,无法作战。
27日,清军进入洞内,将五千余人全部杀害。
接着,川军与湘军在瓮谷陇会师。
至此,镇远至黄平的驿道被打通了,清水江和重安江以北地区全被清军控制,苗军只得退守江南。
清制,客省军队的军饷应由主省暴给,因贵州贫瘠,仍由客省暴给。
号军失败,苗军退至清水江以南,已不能直接对四川、湖南造成威胁,两省的统治者便不愿出钱为他省代劳。
湖南巡抚刘昆强调“湖南自援黔以来,岁需饷银甚巨,积欠已多,湘中近日情形,尚须防维补救,自固根本”②,提出湘军拟暂缓南图;在此以前,席宝田以天暑疫作为由,返回湘西沅州,将军事付与唐本有等。
四川总督吴棠提出,全撤川师,以月饷五万交贵州,由其自办;接着,唐炯以疫重粮竭为由,率川军撤至平越、瓮安一线。
清廷不同意停饷撤兵之议,规定客省军队仍由客省暴给军饷,但为了解决粮饷困难,允许裁汰老弱。
川军因此军心不稳,提督陈希祥部先溃,其它各部继之。
贵州巡抚曾璧光以此弹劾唐炯。
清廷令贵州提督周达武(原川军将领)率领本部马步勇丁五千九百余人由川入黔,驰赴本任,唐炯各营分别裁撤,于是贵州与湖南、四川的矛盾暂时解决。
1870年10月,席宝田又指挥湘军,采取先攻台拱周围苗军堡寨,后攻台拱,数路分进,昼夜力攻的办法,大举向台拱地区进攻。
已有十余年没有遭受清朝官兵和地主豪绅压迫的台拱苗民,为了保卫家园,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张秀眉、金大五、杨兄洋等,率军沿途阻击,节节抵抗。
但湘军用洋槍、洋炮向苗军坚守的山寨轰击,给苗军造成很大伤亡。
不久,山丙、凯塘、革夷等据点相继失守,金大五冲出重围,杨兄洋被俘牺牲。
张秀眉见无险可守,主动退出一台拱城。
11月17日,台拱为湘军占领。
1871年春,清军继续向苗军进攻。
贵州提督周达武一面指挥黔军向苗军进攻,一面对苗军首领进行诱降。
2月,八寨苗军首领闻国兴(即小播五),为高官厚禄所诱,约同独山大河苗军首领唐大煊降清,“自率一团一众收复八寨、上江、下江、三脚各城”。
①都匀、麻哈、清平、黄平等城亦先后为黔军攻占。
4月,席宝田指挥湘军攻陷丹江厅城,5月,占领苗军的最后一座城市凯里,接着向苗军占据的雷公山进一逼一。
苗军在张秀眉领导下,撤出雷公山,退守丹江、凯里之间的山区。
由于天暑瘴发,湘军停止用兵,战争暂处间歇状态。
(二)乌鸦坡之战与苗军的失败
1871年秋,清军继续向苗军进攻。
11月,湘军攻占黄茅岭各寨,尽得苗军存粮。
张秀眉、杨大六、姜老拉、潘老冒、九大白、包大度、金大五等苗军将领率苗军和群众二十万人,齐集乌鸦坡。
乌鸦坡位于丹江、凯里边境,虽然“冈峦环抱,叠隘重关”,形势险要,但苗军除此之外,据点尽失,二十万人据此弹丸之地,不但没有机动回旋的余地,而且粮秣皆缺,形势极为不利。
在这生死存亡的严重时刻,以张秀眉为首的广大苗军将士,主张就地坚守,与清军决一死战。
李文彩(原为广西天地会起义军首领之一,后投奔石达开)则认为,在此固守,无异于坐以待毙,因而建议“广集苗船,乘春水涨发,引众浮清水江东走,径指洪江,下趋常德,以扰湖南腹地”①。
李文彩的方案,没有被张秀眉接受。
1872年春,湘军和黔军分数路向苗军进一逼一:湘军唐本有、谢兰阶部由凯里南下,攻乌鸦坡西北,龚继昌、苏元春部由开怀南下,攻乌鸦坡东南,戈鉴部由乌溜前进,与龚继昌等部相犄角;黔军则由漫洞进至舟溪,扼乌鸦坡西南。
苗军扼守牙塘、乌遂、猴子坳、小坳等数十寨。
4月19日,清军发动进攻。
苗军用原始武器与装备洋槍洋炮的清军激战十昼夜,清军每攻占一寨,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4月30日,苗军各寨先后被敌攻破,各部乘雨夜分头突围。
张秀眉、杨大六和九大白等率众由乌堡、冷水沟北走,为清军冲散。
负责断后的九大白英勇牺牲。
张秀眉、杨大六率余部走雷公山。
从5月7日开始,清军开始搜山。
姜老拉首先被俘。
张秀眉、杨大六退至乌东山时,仅剩四五百人。
在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张秀眉、杨大六仍率苗军战士持短刀死战。
后战败被俘,于湖南长沙慷慨就义。
潘老冒、金大五、李文彩、金干干、包大度等亦被清军俘获。
至此,为时十八年的苗民起义战争在湘、川、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三)新城之战与回民军的失败
当黔东南苗军在乌鸦坡等地与湘、黔军苦战时,黔西南回民军也正在兴义府城和新城浴血奋战,反击滇、黔军的联合进攻。
早在1864年10月,兴义府代理知府孙清彦等策动驻守兴义府城的回民军都督马忠叛变。
张凌翔、马河图闻讯,率军讨伐,马忠弃城逃跑。
后马忠引导清军向兴义府城反扑,回民军苦战失利,张凌翔、马河图壮烈牺牲。
1866年4月,金万照、张定中等设计杀马忠于新城,并再克兴义府城。
张、马牺牲后,起义军失去了核心领导,金万照名为经略大臣,总理全局,但实际上各不相属,力量逐渐衰弱。
当时清军主要兵力用于镇压号军和苗军,对黔西南回民军暂取守势,因此,两军处于相持状态。
但是,清军加强了对回民军的分化瓦解,有的起义军将领思想动摇,与敌人暗中勾搭。
1871年11月,原驻守盘江北岸的安义镇总兵何世华率领七营黔军,越过盘江上的铁索桥,向回民军进攻。
早已暗通清军的谭五受和杨九(杨树森)公开投敌,何世华部顺利地占领了安南县城,不久进至贞丰州城下。
12月19日夜,清军四面一逼一攻,守城的回民军和岩大五部苗军经激烈巷战后退出贞丰州城。
撤退途中,岩大五被俘,英勇就义。
之后,何世华指挥黔军和一团一练向占据兴义府城和新城的回民起义军进攻。
起义军顽强抵抗,何世华久攻不下,请求增兵。
贵州巡抚派记名道吴德溥、总兵文德盛率黔军赴援;云贵总督刘岳昭和云南巡抚岑毓英派云南盐法道沈寿榕、总兵吴奇忠(即吴元彪)等率滇军入黔,与黔军“会剿”起义军。
1872年3月,吴德溥至普安厅,即通知何世华以一部兵力牵制新城回民军,集中力量先攻兴义府。
何世华派部占据兴义府城北万寿山。
4月,吴奇忠率滇军赶至兴义府,扎营于城南铜鼓山,随即与黔军合力攻城。
张福禄、张福荫率回民军在城内坚守,并伺机出去,屡败清军。
5月19日,清军挖地道炸塌城墙数丈,起义军用事先准备好的木石迅速堵住缺口。
清军进攻失败,遂施用离间计,使中郎将马宗连等人互相猜忌,并暗中向敌人投降。
5月31日夜,在马宗连等的内应下,清军攻入城内。
回民军二千四百余人战死,张福禄、张福荫投水自尽,兴义府城为清军占领。
兴义府城失陷后,滇军、黔军和一团一练集中力量向回民军占据的最后一座城市新城进攻。
回民军对新城曾花大力经营,使它成为一个城坚粮足的据点;但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城市外围据点的建设。
对于敌人的进攻,回民军采取了单纯守城的方针。
新城城池高深坚固,回民军在四周险要之处皆修有石碉,各碉之间均有交通壕相通。
回民军白天坚守石碉,夜间则主动出击。
1872年4月,吴德溥率所部黔军至新城。
同年5月黔东南苗军失败后,贵州提督周达武令原镇压苗军的黔军除以一万五千人留守外,全部调赴新城前线,归何世华、钟开兰统领(合计二十营)。
不久,滇军亦从兴义府城赶来。
清军兵力不断增加,攻城却毫无进展,不得不采用吴德溥军中英国人麦根之策,沿城掘长壕以作久困之计。
回民军被围城中,外援断绝,处境十分困难,但在经略大臣金万照的领导下,仍英勇作战,使清军“动辄受创”。
1872年10月底,贵州提督周达武抵达新城前线。
他认为尽避滇、黔军多达数十营,一团一练数万人,但强攻伤亡太大,“以弹丸黑子之地,至掷万众之命以争之,亦殊得不偿失”,乃下令进行“招抚”。
①他一面让黔军打出“贵州提督周达武”的旗帜向回民军示威,一面派间谍潜入城内,诱降了一贯动摇的回军首领张定中。
11月5日,张定中将金万照骗出城外,让清军捉获,然后回到城中,命令起义军放下武器。
清军随即入城,将起义军将士及其家属残酷地加以杀害。
金万照被囚送贵一陽一,英勇就义。
至此,黔西南的回民军也最后失败了。
黔西南回民起义被镇压以后,贵州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并没有停止,但就全省范围而言,较大规模的起义战争至1872年底即基本上结束了。
这次战争历时十九年,由汉、苗、布依、侗、水、回、彝、瑶、仡佬等各族人民组成的数十支起义军,攻城略地,纵横驰骋在贵州高原上,不但控制了广大的村寨,而且先后攻陷府、厅、州、县城五十余座,捣毁反动政权机构,惩办贪一官污吏。
在湘、桂、滇、川、黔五省军队的联合镇压下,贵州各族人民起义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及其在贵州的封建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和意义是相当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