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新读
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1)
他们的武器,就是三寸之舌。
大国间的争斗,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更加多姿多彩。
诸侯的历史,竟然会被他们把握。
怀才不遇
苏秦是东周洛一陽一人,曾经东行到齐国拜师,向鬼谷先生学习,当时苏秦在洛一陽一时想去见周天子,只恨没有人向周天子推荐。
此后,苏秦在外游说了几年,没有什么成就,盘缠花光了,衣服破了,只好穷困潦倒地回到了家乡。
家中的兄弟姐妹、嫂子甚至妻妾都暗自嘲笑他,说:“周人的习俗是:安分管理好自己的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业,谋求至少十分之二的赢利。
苏秦现在放弃了最基本的事业而去卖弄口舌,穷困到如此地步,那真是活该啊!”
苏秦听到这话后羞愧不已,非常难过,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所有的书都读了一遍,说:“士人埋头读书,却不能靠自己的学识获取荣华富贵,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他找到了周书《一陰一符》,便伏案研读。
他非常用功,念书十分刻苦。
有时候念书念累了,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
他气急了,骂自己没出息,拿起锥子在大一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一出来了。
这一下子,一精一神可来了,他接着又念下去。
民间还传说,苏秦有时候太累了,就扑在案头上打瞌睡。
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拿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一头吊住自己的头发,如果他脑袋一往案头上扑,那根绳子就把他揪住。
这么脑袋一顿,头发一揪,就把他揪醒了。
他这么悬梁刺股,苦苦地熬了一年多工夫,读熟了周书《一陰一符》,记熟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还研究了诸侯的心理。
他认为自己的功课已经做好了,可以出山了。
于是先请求进见周显王。
周显王左右的人一向了解苏秦,都看不起他,不相信他的那套言论,于是都劝周王不要听信他的话。
结果周王没有接见他。
苏秦于是就往西到秦国去,恰巧碰上秦孝公去世。
苏秦便向秦惠王进言道:“秦国四面都有天险,背靠华山,又有渭水环绕,东面有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和黄河,西面有汉中,南面有巴郡和蜀郡,北面有代郡和马邑,真可谓是天府之国。
像秦国这样人口众多,兵源充足,军事教育又这样普及,足以一统天下,建立帝业而永保太平。”
秦惠王说:“鸟的羽一毛一还没有丰满,就不能高飞;国家的政绩还不够显著,就不能兼并天下。
就我们现在的形势怎么能如此夸大自己啊!”当时,秦国刚把商鞅处死,对说客没有好感,因此也没有任用苏秦。
苏秦就往东到赵国去。
正赶上赵肃侯任用他的弟弟公子成做相国,号称奉一陽一君。
奉一陽一君也不喜欢苏秦,苏秦只好离开赵国,到其他国家试试。
锋芒初露
苏秦又游历了燕国,一年多以后才见到燕文侯,他才找到展示自己才能学说的机会。
他向燕文侯进言道:“燕国东面有朝鲜、辽东,北面有林胡、楼烦,西面有云中、九原,南有易水,土地面积纵横有两千多里,在役士兵几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粮草足够维持数年。
南面有碣石山、雁门山丰饶的物产,北面的大枣、栗子也收益颇丰,百姓即使不耕种田地,仅凭大枣、栗子的收入也足够维持生计。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府之国了。
当今天下太平,百姓安乐,不见兵戈战火,将士阵亡,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比得上燕国。
大王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燕国之所以能免受他国侵略,是因为有赵国做它南面的屏障,阻挡贪婪的秦国啊!秦国与赵国曾经五次交战,秦国获胜两次,赵国获胜三次,秦、赵双方的国力都有所削减,而大王依仗赵国屏障的庇护,从背后对双方都有所制约,这就是燕国不受侵略的原因。
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的话,就得穿越云中、九原,经过代郡和上谷,行程数千里,即使占领燕国都城,秦国也明白根本守不住。
显而易见,秦国只能对燕国望而却步。
如果赵国要攻打燕国,号令一下,不出十天,几十万大军就可进驻东垣。
进而渡过易水,用不了四五天,就能抵达燕国的都城。
因此说,秦国攻打燕国,得在千里之外作战;赵国攻打燕国,只在百里之内作战。
而燕国不担心百里之内的战祸,而忧虑千里之外的祸患,可没有比这更失策的了。
所以,要是大王用我的计策,先跟邻近的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去联络中原诸侯一同抵抗秦国,齐赵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秦国那里,燕国就不用再担心会遭到齐赵的一騷一扰和攻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