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汉一陽一激战之际,苏浙联军正会攻南京《中国近代战争史》第四节 苏浙联军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临时政府

中国近代战争史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中国近代战争史

中国近代战争史 - 第四节 苏浙联军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临时政府

中国近代战争史

第四节 苏浙联军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临时政府

当汉一陽一激战之际,苏浙联军正会攻南京。

11月初,上海、浙江、江苏先后宣布独立,但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东南重镇南京,尚为清廷所控制,并驻有重兵。

这对临近各省是个很大的威胁。

革命一党一人几次策动守军起义均未成功。

苏浙沪革命一党一人为了减轻武汉的压力,发展东南地区的革命力量,决定联合攻取南京。

一、驻宁新军与旧军的斗争

南京城内,原驻有以徐绍桢为统制的新军第九镇步兵第十七协,第十八协三十六标一个营,及炮标、骑标、工程、辎重等营,总人数约七千人。

另有江防会办、江南提督张勋统率的江防军二十营,赵会鹏统率的江宁巡防军五营,王有宏统率的新防军(又称缉私队)十营,由未裁绿营及饥民新编成的巡防军十营,江宁将军铁良新练的步兵一标、炮兵一营及督署卫队等,分驻城内外。

旧军总兵力约二万人。

著名的革命一党一人赵声等曾在第九镇进行兵运工作,因而该镇官兵具有一定的民一主革命思想。

武昌起义后,该镇官兵进一步向革命方面转化。

两江总督张人骏和江宁将军铁良认为新军不可恃,不予补充弹药,并派江防营进行监视。

10月31日,张人骏又命第九镇限期从市内移防至距城六十五里的秣陵关,由江防营及巡防营负责城内守卫,每人补充子弹五百发。

第九镇官兵对此愤愤不平,纷纷要求起事,但苦无弹药,不敢轻动。

第九镇移驻秣陵关后,张勋等派人监视,观察动静,并企图谋刺徐绍桢。

徐绍桢本无意革命,但被张人骏、铁良所一逼一,且各标营的革命呼声甚高,遂下决心联络革命一党一人,举行起义。

他一面派人去上海领取弹药,一面入城联络巡防军、督署卫队为内应,相约于11月8日以演习为名,同时行动,袭取南京城。

不料城内一些同情革命的人自行于7日仓促发动,被张勋调兵镇压,很多革命一党一人牺牲。

清军紧闭城门,严密戒备,并增派步兵三个营、骑兵一个营防守雨花台,在通济门、汉西门增设了山炮和机关槍。

第九镇闻城内起事,遂于11月8日誓师,兵分三路,进攻南京城。

其部署是:右路以步兵第三十六标第三营(缺一队)、骑兵第九标第一营(缺一队),经曹家桥向通济门进攻;进城后,占领督署。

左路以步兵第三十三标第三营、骑兵第九标第三营,经铁心桥、安德门向汉西门进攻;进城后,消灭清凉山守军,占领饷械局。

中路以步兵第三十四标、骑兵第九标第二营,经姑一娘一桥、花神庙向雨花台进攻;进城后,分军渡江,占领浦口。

同时,约镇江步兵第十八协第三十五标进攻朝一陽一门;进城后,占领将军署。

当时,第九镇官兵每人只有子弹三五发,重武器则有炮无弹。

上午11时,各路部队在无名纬河南岸高地集结待命,准备夜间行动。

中路的骑兵因求战心切,竟不顾统一号令,单独北进,在一逼一近雨花台时,遭清军炮击,退至花神庙。

这时,步兵三十三、三十四两标,也先后发起进攻,因无统一指挥,形成各自为战。

黄昏,中路部队向雨花台发起冲击,遭敌火力压制,伤亡较大。

当晚,革命军连续三次冲锋,终因弹药不足,守军工事坚固,未能奏效。

待至9日拂晓,革命军弹药用尽,被迫退往镇江。

二、苏浙联军会攻南京(参见附图二十五)

(一)联军总司令部成立和攻城作战部署

新军第九镇进攻南京失败后,徐绍桢赴上海与革命一党一洽商。

上海都督陈其美与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会议推徐绍桢为总司令,设司令部于镇江,设总兵站于上海。

11月15日至20日,各处革命军陆续集中于镇江及其西南地区。

计有:江苏军步兵四营、炮兵一队、骑兵一队,约三千人,由刘之洁统带,驻句容、丹一陽一等地;浙江军步兵二标(缺二营)、游击队二营、骑兵一队、炮兵一营(携炮四门)、工程辎重各一队,共三千余人,由朱瑞统带,驻高资;淞军①步兵六百人,由黎天才统带,驻镇江金山河;沪军步兵一千人,由洪承典统带,驻镇江;镇江军步兵二协,约四五千人,由林述庆、柏文蔚统带,驻高资、下蜀和镇江。

此外,还有前来会师的其它零星部队和起义海军舰艇十四艘。

总兵力一万四千余人。

在联军开始集结的同时,总司令部召开了两次军事会议,研究确定先驱逐南京城外清军,夺取镑要塞炮台,再攻取南京城。

具体部署如下:以淞军为右翼,攻取乌龙山及幕府山炮台;浙江军为中路,由麒麟门进占紫金山,向朝一陽一门、太平门进攻;江苏军为左翼,经淳化镇向雨花台进攻;镇江军为预备队,随同中路前进,进攻天保城;沪军担任警戒;海军配合陆军进攻,掩护、运载陆军登岸;镇江军一部及扬州徐宝山部进攻浦口,断敌退路。

(二)联军三面进攻,夺占城外各要点

南京城垣高厚,北有乌龙、幕府两山,南有雨花台,紫金山天保城扼其中,均筑有坚固工事。

城内外炮台环列,易守难攻。

清军司令部设在北极阁。

紫金山有野炮十七门,雨花台有要塞重炮一门,各城门配有野炮多门,由江防营分别监守。

皇城内有旗兵及巡防兵五营,准备三路机动。

其余兵力分驻于城内外各炮台及交通要道,每处有一营至数营不等。

清军昼夜巡逻,防守严密,但士气低落,有不少官兵同情革命。

11月24日夜,右路淞军和浙江军一营,乘兵舰直趋乌龙山麓,在守台官兵内应下,很快攻占了乌龙山炮台。

25日晨,又

将幕府山炮台占领。

革命军当即用炮台的大炮向清军北极阁司令部及狮子山炮台轰击。

清军慌作一一团一,水师营参将率战船四十只归顺,下关东西炮台守军亦降。

同日,中路浙江军进至马群,清军五个营据守四道防线,进行顽强抵抗。

经数小时激战,浙江军突破敌人防线,毙伤清军甚众。

清军统领王有宏亦被击毙。

下午2时,又攻占孝陵卫,前出至紫金山一线。

26日,清军以三营兵力向幕府山、以五营兵力向孝陵卫实施反击,均被联军击退,缩入城内。

此时,左路江苏军已占领上方镇、高桥门,进一逼一雨花台。

(三)联军攻占南京城

11月27日,联军进行攻城准备。

28日,中路浙江军向朝一陽一门发起攻击,因攻城器械不足,多次掷放炸药轰城不果,并遭天保城清军炮火袭击,伤亡多人。

左路江苏军进攻雨花台,亦未奏效。

第一次攻城遂告失败。

为了迅速攻下南京城,联军总司令部决定集中镇江军、浙军、沪军近万人,合力进攻天保城。

另以江苏军一部进攻雨花台,作为牵制。

天保城位于紫金山半山腰,地势险要,上筑要塞炮台,有炮十余门、机关槍四挺,由江防兵一营及旗兵四百人防守。

11月30日,联军向天保城发起攻击,清军据险顽抗。

在敌火炮和机关槍扫射下,联军

伤亡较大,无法前进。

随后,联军组织敢死队,以一队从紫金山正面攻天保城东侧,另一队攻其侧背。

第二次攻击发起后,敢死队不怕牺牲,攀岩登壁,勇一猛一冲锋,各军亦相继跟进。

清军不支,遂假示投降。

联军受骗,死伤百余人。

革命军官兵愤极,冒死前进。

经一一夜激战,将守敌全部歼灭。

联军控制了这一俯瞰全城的制高点后,即于次日凌晨用缴获的大炮向朝一陽一门、富贵山、太平门等处轰击,连连命中目标。

此时,雨花台也被江苏军攻占。

由于围绕南京的制高点相继为联军所控制,城内清军顿形动遥张人骏、铁良等于当天夜间逃遁;张勋率部由汉西门逃出,经浦口逃往徐州;城内残存的清军开城投降。

12月2日,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苏浙联军在兵力数量上不占优势,其所以能取得攻城作战的胜利,主要由于来自不同地区的各支武装能够一团一结一致,在联军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发扬了不怕牺牲和压倒敌人的一精一神;在作战指挥上,注意集中兵力各个攻占制高点,迫使清军丧失守城的信心,从而比较顺利地夺取了南京城。

苏浙联军攻取东南重镇南京,对袁世凯是个沉重打击,大大减弱了北洋军攻陷汉口、汉一陽一的意义;对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个很大的鼓舞,开始扭转了革命军株守武昌的不利形势。

从此,革命一党一人以南京为基地,形成一个新的革命中心,并为南京临时政一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矗

三、临时政一府的成立和反对袁世凯

篡权斗争的失败

武昌起义后,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一府。

但这时,一些革命一党一人的权势思想、地域观念和宗派情绪有了发展,革命营垒中原有各派系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经过分化、组合,形成了湖北、江浙两大集一团一。

两集一团一对于临时革命政一府的人选和所在地点争论不休,相持不下,以致造成临时政一府难产,同时,也丧失了联合起来,共同反击北洋军的有利时机。

袁世凯的北洋军虽然攻占了汉口、汉一陽一,但已师老兵疲,官兵厌战情绪日益增长。

而这时北方和东北的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展开,南方独立各省正派出援兵源源向武昌集中。

北洋军不仅无力攻占武昌,而且后方不稳,进退两难。

在这种局势下,袁世凯便加紧施展诱和伎俩,以达到其扑灭革命和篡夺革命果实的目的。

他勾结英国驻中国大使朱尔典,通过英国驻汉口总领事戈飞出面调停,提出停战议和的建议。

当时在国内的革命一党一某些领一导一人,不仅看不到有利的革命形势,相反对袁世凯心存畏葸和幻想,加之受到妥协势力的包围,因而表示愿意和谈。

12月18日,双方代表在上海开始“南北和谈”。

在袁世凯的胁迫和帝国主义的干预下,南方代表表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一逼一清帝退位,就可以将大总统职位让给他。

当时,许多革命一党一人纷纷反对议和,主张组织北伐军,用武力完成南北统一,但他们的正确主张不占主导地位,无法阻止和议的进行。

正当南北代表进行和谈之际,革命领袖孙中山于12月25日从海外回到国内。

因众望所归,于29日被独立各省代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一府所在地。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尽避孙中山对袁世凯有所戒备,但因受到革命政一府内部妥协势力的胁迫,和他本人有“但求早固国基”的思想,故在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后,不得不致电袁世凯,作出了“暂时承乏”,“虚位以待”的承诺。

袁世凯对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甚为不满,通电指责南方

先组政一府,选举总统,违背和谈协约。

袁还唆使北洋将领段祺瑞、冯国璋等四十余人发出通电,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共和,声言要以“开战”来解决政体问题。

在袁世凯的军事讹诈面前,孙中山针锋相对,激励各地军民,积极准备北伐。

他指出:和议无论如何,北伐断不可懈。

1月11日,孙中山宣布自任北伐军总指挥,黄兴为北伐陆军参谋长,并制定了六路北伐计划:“以鄂、湘为第一军,由京汉路前进;宁、皖为第二军,向河南前进,与第一军会合于开封、郑州之间;淮、扬为第三军,烟台为第四军,向山东前进,会于济南;秦皇岛合关外之军为第五军,山(晋)、陕为第六军,向北京前进。

第一、二、三、四军既达第一步目的后,再与第五、六军会合,共扑虏廷”①。

1月13日,北伐军在津浦铁路上首战告捷,败清军于宿州等地,战略重镇徐州不战而下。

湖北的革命军则由襄樊东下随、枣,并北出河南唐河、邓县,威胁南一陽一、洛一陽一。

段祺瑞害怕后路被切断,急忙将其大营由孝感撤至信一陽一。

当时,袁世凯所拥有的反革命军队,总数不超过十万,所控制的地区,只有河南、山东、直隶等少数省份。

而分别集结在湖北、江苏两省的革命军各约有十万之众,加上其它各独立省的军队,总数不下三四十万人。

北方各省的革命一党一人也在积极活动,准备与北伐军遥相呼应。

如果革命军坚持北伐,袁世凯的北洋军有可能被击败,革命形势将起重大变化。

但就在这时,帝国主义公开为其新的代理人袁世凯撑腰。

它们声称只有由袁世凯统一南北,才肯承认中华民国政一府,并从财政上、军事上、舆论上对南京临时政一府施加巨大压力。

在临时政一府中的立宪派、旧官僚,则故意制造种种困难,借此胁迫孙中山妥协;革命一党一的一些主要领一导一人,在右倾妥协势力包围和影响下,也动摇后退;许多独立省拥兵自重,无意北伐。

在内外交迫下,不但使北伐半途而废,孙中山也“心灰意冷”,再次被迫表示,只要得到清帝退位的确切消息,袁世凯公开宣布赞成共和,他就立即辞职,由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得到孙中山让权的诺言后,又迫使临时政一府承认了关于大清皇帝退位后之《优待条例》,便一逼一迫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六岁的小皇帝溥仪,在养心殿下诏宣布退位。

13日,袁世凯通电南京临时政一府,声称“共和为最良国体”,作出了“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见于中国”的虚假保证。

同日,孙中山提出辞职咨文。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随后,又选黎元洪为副总统。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曾想以奠都南京、袁世凯到南京就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条件来约束袁世凯的独一裁野心,保证在中国推行资产阶级民一主政治。

但在袁世凯的欺骗恫吓下,上述目的均未实现。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职,其他一些同盟会领一导一人也“相率下野”。

在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下,软弱的资产阶级节节退让,由无数革命志士流血牺牲换来的新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仅仅存在三个月,即被扼杀了。

政权落到了袁世凯手里,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近代战争史》史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当汉一陽一激战之际,苏浙联军正会攻南京《中国近代战争史》第四节 苏浙联军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临时政府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