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肠之病理上,泻之一字。实为常见之病态,此泻症姑以中医之虚《止园医话》病理学合参卷 六、泻

止园医话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止园医话

止园医话 - 病理学合参卷 六、泻

止园医话

病理学合参卷 六、泻

在肠之病理上,泻之一字。

实为常见之病态,此泻症姑以中医之虚实二字说明之。

凡实证之泻,大约多在热性病之过程中(此在西医多包括于肠炎类;其危及生命,则多由于肠穿孔,因而诱起腹膜炎[满腹皆肿]所致),其症之来源,或由于热及饮食物之积聚不下,因而诱起腹泻(西医病菌说属之),腹痛或胀或后重(下坠)为一定现象。

所泻之物,或极臭之稀屎或水,或红白脓样物(痢疾),重则尽泻似脓血或血水之物(已近穿孔期)则危险至矣(凡泻症皮肤发热者,均较重之症,小便短赤亦必然。

)。

此症治法,必须参合该症之原病(例如伤寒、温病、痢疾等,皆有泻症。

)而施以治疗,大法不外用,泻药,忽速刷清其肠胃之积垢,使其通利(消炎)。

中医治此症,则于泻下药中,往往加以甘寒、苦寒、清热、利小便之品,颇为灵妙。

然其泻药中,只有大黄、芒硝、瓜蒌等数味,不如西药之种种泻药,各有作用,例如甘汞乃有杀菌性之泻药,对于赤痢,甚为相宜‘此只论药性,不可误解。

)依余之经验,对于热性病之泻症,虽系同一治疗目的(泻下),然用泻剂之时期及种类,则颇有分别。

大率泻症未作之前(限于伤寒、温病),于相当时期(例如应下之象俱备)例用泻药,以资通利,西医惯用甘汞,然此时甘汞效力,实不如大黄、芒硝,再佐以苦清热(例如黄芩等)、护阴(例如生地等)等药,面面周到,收效亦速。

若既经中药汗下之后,内热仍盛,仍泻极臭之稀粪,若再服大黄、芒硝,反致伤胃,不但病者服药困难,而且效验不能如预期之圆满。

在此时期,硫苦一味,竟有不可思议之妙用(甘汞绝无大效),此药若在便结之前,绝无大效,而此时用之,则恰当其可,不可轻视、赤痢一症,以用甘汞为最相宜,然当大热、潮热之讨,屡服甘汞,则非所宜(谨防其速发作用,诱起口炎),硫苦、人工盐等,更无济于事。

而中药中之白头翁汤(应作重剂,,稍加熟军、丹皮等药(重则用大黄、芒硝,不必迟疑)其效如神。

不出三、:五剂,必获大效,实超过于各种西药之上也,此皆历经比较之所得,愿学者遇此场合一斌之(此段专论泻症,若便秘之症用泻药,必须掉换试服,不可拘泥于一种泻剂,大宁西药优于中药,不可不知。

)。

又大黄对于胃溃疡,绝不可用,以此药刺激性太大,反致诱其速溃。

此虽不在于拐症范围以内,兹因论泻剂,故连类及之。

(俗称心口疼,多系胃痛,但此症应与绞心症(心痛)鉴别,凡无胃病各症状者(例如吞酸等),即应注意诊断,盖心痛忌泻剂也。

)凡虚证之泻,诊断上不难认定,中医因无细菌学,姑不论其病原菌为若何(例如肠结核杆菌等)?兹但就其泻症之病象,加以说明。

大凡虚泻多系衰弱久病之人,然以实证日久,屡服苦寒及泻药,渐渐转变为虚泻者亦有之。

例如伤寒、温症、疹痢之后,日渐衰弱;消化不良,往往演成虚泻。

粗工临症,拘于既往各症多系实热,往往以余热未尽;病后劳复之理想,模棱立方,或则顾虑与个人以前立论处方前后矛盾,明知一误再误,不肯改弦易辙。

此辈论症用药,看似不离本题,实则已与奉病大相径庭,此等见解,万不可存。

须知病现虚象,即宜补养,症现极虚,即宜峻补,已往之病,尽可抛开,随机应变声为能手以上数语,系指自始认症,抑无错误者而言,非学问经验兼富者不能。

若诊断不确,用药忽泻忽补,忽凉忽热,则是毫无知识,何足云医。

四十年前,余曾治一秦妪,初病本系霍乱(系另医诊治),数十日后,(已成虚证),余临诊时,已通体皆凉,脉停汗出,急以大剂参、芪、桂、附,大补元阳,竟得回生。

继续服药至十余日,又现虚热象,结果又以生地、寸冬等滋阴药而治愈。

设当危急之时,仍用治霍乱之方,而不用大热之药,则无以回将散之元阳,其后若见阴虚,仍再继续用温补,必致津液日涸,仍不免于死亡。

此症演进凡三变,而症状各相反,医者若存顾全自己论症,始终丫致,不相矛盾之私见,表面上用药及治法,一贯无误,然此症必无生理。

书云,医者意也,其是之谓乎此秦姓住德州柴市街略南,为秦德纯君之家族,记得介绍余者,友张松泉、徐仲甫两先生也。

凡虚泻之症,大率身体瘦弱,皮肤苍白,腹部凹陷,不腹痛或有隐微之痛,脉多细弱无力或小数,舌多无苔,小便清利,普通多无高热(与后有热者参看),斯泻之粪多稀溏,或稍有白油样之物(不可误认为痢疾),或完谷不化,一日三五次至七八次者居多,尤以下半夜或晨间,必泻一二次(有五更泻、鸡鸣泻等俗名信)。

愈泻愈弱,则虚证毕现,例如盗汗、喘息、身肿以致于死。

此种泄泻,中医多责之睥虚,相火衰弱,故多以健脾(白术、山药、茯苓等)、补气(参、芪等)、补相火(补骨脂,肉苁蓉等)、补阳(南子、肉桂等)、收涩(桑螵蛸。

粟壳等,以上等药皆历经试验有效者,等药治疗之,强半有效,药力持续甚久,因而根本治愈者颇多。

西药中之硝酸苍铅、单那尔并、阿片末等,对此症更易见效,但比较效力持续之时间略短,且长时间服用西药之阿片等,又恐慢性中毒成瘾,故余每遇此症,必连用数日西药后,即惭渐改用中药,收效之佳,不可思议(西药则渐减,中药必用大量方可。

)然此皆指普通之虚泻者而言,若系肺结核末期之泻(肠结核),中药内之桂;附、参、芪,万不可用,西药收敛剂用之,亦只生效一时(此时只有用西药之一法)无济于事也。

更有阳虚发热之虚泻,及小儿慢惊风(此症多由疹后、痢疾或吐泻症转来)之虚泻,皆有发热,则中药补剂有唯一之特效,西药不能望其项背也(阿片不可用于小儿,注意切记)。

以上阳虚之泻,参看前论阳虚发热,兹不复述。

又有胎前患泻症者,治最棘手,应参看后列王姓医验。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止园医话》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在肠之病理上,泻之一字。实为常见之病态,此泻症姑以中医之虚《止园医话》病理学合参卷 六、泻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