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世范
世范卷中 处己·君子有过必改
【原文】圣贤犹不能无过,况人非圣贤,安得每事尽善?人有过失,非其父兄,孰肯诲责;非其契爱,孰肯谏谕。
泛然相识,不过背后窃讥之耳。
君子惟恐有过,密访人之有言,求谢而思改。
小人闻人之有言,则好为强辩,至绝往来,或起争讼者有矣。
【译述】圣贤尚且不能没有过错,何况一般人不是圣贤,怎么能够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呢?一个人犯了过错,不是他的父母兄长,谁肯教诲责备他呢?不是他情意相投的朋友,谁肯规谏劝告他呢?关系一般的人,不过是背地里议论议论他罢了。
品德高尚的君子惟恐自己犯有过错,暗暗察访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听到这些议论就会感谢别人,并且考虑改正过错。
品德低下的小人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就爱强行替自己辩解,以至于断绝了朋友的交往,还有人为此而对簿公堂。
【评析】俗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是看一个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怎么样。
有的人“闻过则喜”,知错就改,有的人刚愎自用,不知悔改。
遍观古今,不论开明君主,贤达人士,凡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往往都能知错必改,而那些文过饰非,不知悔改的人,往往注定要成为失败者。
楚汉相争,刘邦的势力不及项羽强大,但刘邦经过四年奋战,最后消灭项羽,建立刘汉王朝。
刘邦胜利的因素很多,但他知错就改的精神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
刘邦知错就改的事例很多,聊举几例。
据《史记》记载,刘邦攻入秦都咸一陽一后,看到“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于是就要“留居之”想好好享受一番。
如果此时刘邦真的在秦宫室住下来,那他可就犯了严重错误,因为那样做他就会失去民心,得不到百姓拥护,让项羽有隙可乘,如此一来,在楚汉战争中失败的就可能不会是项羽而是他了,然而刘邦必竟有着知错就改的精神,在樊哙和张良的力劝下,他打消了这个念头,还军霸上。
后来他以此为借口,在鸿门宴上指责项羽,说得项羽犹疑不定,从而逃避了一场杀身之祸。
刘邦与郦食其商量如何消弱项羽力量,郦食其劝他刻印授与六国后人,使六国各复其国。
张良闻听此事后,马上向刘邦陈说了八条不能刻印的理由,条条中肯,刘邦认识到了这种做法的错误,马上“令趣销颖销毁了这些印章。
与刘邦相反,项羽就是一个刚愎自用不知改过的人。
亚父范增屡次进谏,他都不予采纳,最后中了刘邦反间计、让范增告老还乡,从而失去了他最重要的一个谋臣。
最终导致了他在楚汉战争中的失败。
《论语》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也就是说一个人犯了错误如果不求改正,那就真正是犯了错误。
《论语》中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这是一个极其恰当的比喻,说明了一个极为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能够及时改正,那他一样能爱到大家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