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
吉州窑为何停烧?
吉州窑,又称永和窑,坐落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西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一性一瓷窑。
产品有青釉、一乳一白、黑釉、彩绘、绿釉和黄釉等釉瓷。
器型已发现120余种。
从造型、纹样、釉色到烧造工艺,兼具江西景德镇、福建建窑、浙江龙泉、河北磁州和定窑等窑系风格。
彩绘笔法娴熟,生动活泼,富于民间生活气息。
黑釉瓷运用复杂的窑变技巧,纹饰绚丽多彩,清新雅致,剪纸贴花更别开生面,在中国陶瓷史上诚可谓独树一帜。
产品极负盛誉,行销国内外。
据文献资料记载,吉州窑始烧于晚唐五代,兴盛于宋元之际,元末终烧。
瓷业的兴旺带来了市镇的繁荣,商客络绎不绝,当年曾出现了“辟坊巷六街三市”的繁荣景色。
“百尺层楼万余家”,“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宴舞”,便是当时永和镇的真实写照。
吉州窑到后来停烧衰败。
《景德镇陶录》云:“永和昔有五窑。”
后来这五个有名望的瓷窑全都倒塌,余留下了24处堆积物,当地人称之为“窑岭”。
对“窑岭”,后人有过真切的记述:“吾乡永和,有宋之名镇也。
地脉自娑山扶舆磅礴而来,至此为一大停蓄,宋时曾置陶场于此,所出陶器皆极古雅,今虽久废,人亦时有掘得者,而废窑则累累然罗列其地,如山,如阜,如冈,如陵,不知者多误为邱阜焉。”
(见永和窑岭《曾氏族谱》)六街三市(即莲池街、锡器街、瓷器街、茅草街、米市街、鸳鸯街,上市、中市、下市),72条花街,现在仅仅还有两条街残存。
至于吉州窑为什么会衰败停烧,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谁讲得清,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民间传说。
在永和,凡35岁以上的人,有口皆碑,流传着神话般的传说故事。
民谣:“先有永和镇,后有景德镇。”
传说:南宋时,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母亲,身怀文天祥时,临到分娩前一天,还坚持到永和窑上点火为炊,引起了窑工的不悦。
一天早晨,她大腹挺挺,姗姗而来,正跨入窑门准备点火,一个窑工立刻奔过来,带有挖苦似的说道:“你就天天上我们窑上点火!”文天祥的母亲是个一精一明的女人,听到窑工话中带刺,感到人格受到侮辱,激起心中的怒火燃一烧,连忙将手缩回,以牙还牙地回答道:“好!你们烧龙烧凤,我也不再来点火了!”说完立即离去。
话音刚落,只见山摇地动,窑中龙飞凤舞,“轰”的一声巨响,顷刻间,永和所有的瓷窑全都倒塌,金凤岭由永和这一边,倾倒到赣江东岸去了,窑工们惊恐万状,纷纷拔腿北逃。
文天样的母亲回到文家庄——永和砂窟村,一跨进大门,就生下了文天祥。
人们纷纷议论着,说文天祥出世是“仙人”下凡。
这当然是神话传说。
从此,永和瓷窑再也烧不成了。
二、百姓推断。
当地老百姓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吉州窑停烧,一则是窑场敖近没有瓷土可取;二则是尹家、窑门村旁那口老的画水塘水质变坏,画不上釉彩。
三、历史推理。
从中国历史角度来分析,吉州窑停烧期间,正值金兵南下进犯,金军渡江南侵,沿途掠夺烧杀,几次经过吉州。
永和在吉州上游赣江之畔,亦未能幸免,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窑工要躲避拉丁抓夫之害,有的只好弃窑北逃。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是此情的写照。
四、文天祥带兵抗金,窑工投戎从军。
五、资料查阅。
除了明代手抄本《东昌志》外,那就要算《景德镇陶录》(简称《陶录》)。
《陶录》记云:“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后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一穴一逃之饶,今景德镇窑工,故多永和人。”
用科学的尺度来衡量,这个记载可靠一性一也不一定准确。
瓷土人窑后能否烧制成为玉?未必。
即使烧成了玉,为何要害怕,甚至害怕到封窑逃走的地步呢?何况,这事也还属于传说。
以上几点,仅仅只能作一个方面的参考旁证。
因此,吉州窑停烧衰败,究竟是什么原因?尚有待查考。
(曾广禄)
有没有过尧舜禅让? 周太王亶父号“古公”吗? 武王伐纣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过西域吗? 太伯是吴国的开创者吗? 越王勾践是否夏禹的后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北朝17位帝后为何出宫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终还是被害身亡? 崇祯皇帝死于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