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
第10回 杨遇春卖武逢主 僧燕月行凶遭戮
诗曰:君臣已自如鱼水,奸贼何劳起毒心。
佛地扫除谓污秽,石莲花放圣人临。
话说天子打发最平走后,与日清算还店钱,取了行李,出门顺着大路,欲往镇一江一 游玩,岂知走了半天,问及土人,始知前面是临青,若到镇一江一 须回旧路才是。
他父子二人将错就错,就先到临青一游,再到镇一江一 便了。
即望临青赶来。
该处是中州到南京必由之路,热闹虽不及诸仙镇,也比别处不同,沿途另有一番景象。
早行晚宿,走了二天,进了临青界内,只见六街三市,店铺整齐,商贾往来,贸易极大。
来到大街,投万安客店住宿,次日起来,梳洗已毕,随向各处游玩,这且不表。
再说现在两广总督杨寿春,原籍浙一江一 余抗人,由两榜出身,莅任清显,位列封疆大臣,洁己爱民,清廉勤慎。
家有弟遇春,懒一习一 诗书,弃文就武,好一交一 天下英雄,虽则武艺精通,有万夫之勇,只因性喜嫖赌,不务正业,流落江湖之上,卖拳度日。
是日天气清明,正在关帝庙前打拳,想众人帮助他盘费,他到底公子出身,不惯江湖事例,未曾拜候当地上棍,因此得罪了临青一位无赖姓段名德,诨名小霸王。
他当场吩咐看的不许打彩于他。
遇春不知就里,耍了半天拳棍,用尽平生武艺,不但一文没得,就连彩也没有一人喝。
只得说道:“小弟偶经贵地,缺少川资,故略呈技艺,欲求各位见助一二,不意贵镇虽大,并无好义之人,如以小弟拳技荒疏,不足观看,何妨哪位同弟一角。”
段德喝道:“你这要拳友,全不知江湖规矩,自古道入山要拜土地,出外要靠贵人,汝到我本境卖武,也不来拜我,我不开口,谁敢喝彩,今看你这个声口,还欲与你老爷试试手段不成么?”
遇春道:“即是如此,小弟不敬了,敢问仁兄高姓大名,贵居何处?改日登堂谢罪如何。”
段德道:“天下走江湖的朋友,哪一个不知我是小霸王段德,方才你大大夸口,欺我本境无人,我若不将你当场打死,不为好汉。”
说罢照胸一推山掌,打将下来。
遇春是会者不忙,忙者不会,见他来得凶猛,叫道:“来得好!”就左手往上一挑,架过他的掌,趁势飞起左脚,正踢在段德小肚之上。
段德踢离数尺,跌倒在地,满面羞惭,忍着痛跳将起来,拼命扑上,再欲争斗。
适天子也在人丛之中,与日清同看,见此人才能出众,相貌魁梧,虎背熊腰,威风凛凛,声似洪钟,语言有理,耍了半天,无人喝彩,正要上前问明姓名厚赠他盘川。
见此情景即与日清上前拦住道:“壮士高姓大名,仙村何处?本地无相助之人,何必计较?小弟有白银二十两,送作路费,祈为笑纳。”
此际日清也将段德功开。
段德见那客人送他二十两川资,圆睁怪眼喝道:“你这个客人,特意与俺作对,要在我临青地方称凶么?”
说着一面走,一面指手画足骂道:“总叫你两个认得俺老子手段就是了。”
圣天子因为闹过许多惊险之事,所以忍耐得住,只是付之一笑,即拉着遇春道:“我们三人且到前面酒店,慢慢细说如何?”
遇春深深致谢,十分感激,忙将武具收了,速步同走,不多远已至酒楼。
抬头一看,招牌写的“得月楼”。
三人分宾主坐下,即刻酒保送上茶来,问:“客官用何酒菜?”
日清道:“你店中有上等酒菜,备一席便了。”
小二连忙答应下去,陆续先后搬上。
圣天子持杯说道:“壮士如此英雄,何不投身营伍,为皇家出力,而徒浪迹江湖,殊为可惜。”
遇春长叹一声道:“某本籍浙一江一 余杭,姓杨名遇春,祖父以来,世代簪缨,家兄寿春,现在两广总督,因自己懒于读书,性好拳勇,结一交一 天下英雄,不久竟把那家资散完,学就一身武艺,只因遇强遭祸,兼为狎邪之游,素为家兄所责,只得改换名姓,流落江湖,不得不以卖武为生,今长者下问,不敢虚言,有负雅意。
不知二位高姓大名,仙乡何处,为何到此?”
天子知他是寿春之弟,十分欢悦,就将私下江湖游玩,实对遇春说知,嘱其不可张扬。
遇春且惊且喜,拜倒在地,口称:“小臣有眼无珠,望陛下恕臣死罪。”
天子扶起,重新施礼,再倒金樽,直饮至夜,即还了酒钱,三人一同回寓不表。
再说段德是日回家,用药敷好伤处,遂着手下徒弟们打探,知他三人同寓万安客栈,就与各门徒计议,诈称请杨遇春到家教一习一 拳棍,预先埋伏打一手,及绊足索,把他擒住,送本县,诬说他捉得汪洋大盗,我再亲见县主,作为证人,本县向来与我相好,定能将他极刑拷打,问成死罪,如此办法,不怕他三头六臂,插翅都难飞去。”
众门人都道:“好计!”即刻去骗,段德分布各人安排停当,明日绝早,门徒到万安栈来请遇春,正是:
挖下深坑擒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
天子日清遇春三人在店一宿无话,次日起身,梳洗已毕,正欲一同前去各处游玩,忽见店主引进两个大汉来,说是拜访师父,遇春忙出迎见礼,彼此通过姓名,一个姓林名一江一 ,一个姓李名海,二人也回问了三位姓名,因道:“昨日与李贤弟在关帝庙前,看见老师耍弄拳棒,十分一精一妙,意欲请回家中,训一习一 技艺,若蒙允许,按月每人送教金三十两,其余食用衣物,均由某等兄弟供给,未知可以俯从否?”
遇春未及回言,天子答道:“既然如此,杨兄不妨在此少留,俟我镇一江一 回来,再作计议,但不知尊府在于何处?回时可来拜讯。”
二人道:“小可寓所,去此不远,一问店主便知。”
遇春只得应允,遂取了包裹行李铁棍,作别而去。
天子同日清前往玩耍,游到申牌时分,方才回店。
于路上风闻,知小霸王捉了昨日卖武之人,送往临青县,严刑讯实乃是福建海洋大盗头目,现已收禁,候详军门办理。
回来急忙根究店主,方知前日早上二人就是段德的徒弟设计请去的,店主因惧祸,故不敢直言,此际天子问明端的,不禁大怒,即刻飞奔临青县大堂而来,将鼓乱击。
县主贾到化正在晚饭,忽闻鼓声如雷,早有街役报称有一汉子鸣冤,求老爷定夺。
县主即升座大堂,只见击鼓之人,气宇轩昂,知非等闲之辈,随问道:“有甚冤情快把状词呈上。”
天子一看这县主,虽为民父母,却遇事贪财,兼好酒色,形如烟鬼。
随说道:“我无状词,只因友人杨遇春与段德恶棍口角,被他捆送台下,陷他海洋大盗,收禁牢中,特来保他,愿县主勿信此无赃无据一面之词,释放无辜,实为公便。”
县主喝道:“你姓甚名谁,是该犯何亲,敢来保他?本县已经通详备宪,要起解赴省,岂有轻放之理?汝必同他一一党一 ,姑念无知,从宽不究,还不退下出去?”
天子大怒骂道:“朝廷法律,获盗凭赃定罪,今你这贪一官贪功枉法,我高天赐虽非遇春亲眷,亦是朋友,怎肯容你把他不白致死?而且你知他是何人,乃两广总督杨寿春之胞弟,寄迹江湖,学习 武艺,因而至此,伊兄若然知道,亦未必干休。”
知县拍案大骂道:“大胆花口,敢在公堂之上藐视本县,自古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难道他是总督之弟,本县就怕他不成?”
喝令:“左右,拿下!”早有个倒运差役,上来动手。
天子一拳一脚,如踢绣球一般。
趁势上前,公案内把知县提了下来,笑道:“你这狗官,是要生是要死?”
此时贾知县如杀猪一般,大叫:“好汉饶命!”天子喝道:“要我饶你快放杨遇春出来!”县主要命,叫手下到监,放了遇春,来到大堂。
天子见遇春并无伤处,把知县放下,骂道:“暂寄你这狗头在头上,日后来取。”
二人正欲出署,早有本城文武各官,闻县衙中抢劫犯人,忙点齐兵差行役,带了军兵前来擒捉,本衙差役,也由内与知县一齐追出,前后追杀,好不厉害。
岂知他君臣二人,哪里放在心上?早被遇春打倒两个,夺了军器,一路杀出,犹如虎入羊群,那兵役跑的跑,躲的躲,走个干净。
杀得各家闭户,路少行人,因此并未打死兵役,不过打伤二三十人。
走出城外,正遇见周日清,打了包裹行李在此停候。
三人同行,望着镇一江一 大路而来。
再言内外各官,一面申文报省,一面悬赏捉人,医治打伤兵役。
且说天子与日清退春三人,走了约三十余里,天色已晚,投入恒泰寓内,此地名为瓜州,乃镇一江一 丹徒县界,前临扬子一江一 ,对河就是扬州。
一江一 都甘泉两县所管,是往南京必由之路。
宿了一宵,次日三人到了镇一江一 南门外,找了一个连升栈住下。
次日起来,日清因感冒风寒,腹中作疼,肚泻不止。
天子令遇春入城,请了一个郎中前来看视。
郎中道:“不过外感,只要疏解,安息二天,并无大碍。”
天子是最好游乐之人,哪里耐得烦在店里守候,路上闻说石莲寺最灵验,有一朵石莲胜景,立心要去游玩,就留遇春在店调理日清,独自一人望该寺而来。
已有辰牌时分,只见市井繁华,人烟稠密,此寺却在城外,不用进城,到了寺外,只见一小沙弥,年约十五六岁,生得姿色美丽,体度轻盈,犹如绝色佳人一般,观其动静毫无男子风气,再复留心细辨,喉无结骨,决是女子无疑。
这小沙弥回身见有人看他,急忙回身向内了。
天子方才进二层山门,仰见两旁四大天王金身,都是丈余高大,倒也打扫洁净。
望后一看,放生池中,夹一条雨道,直达宝殿,青松白鹤,连接池边,正欲举步入内,早见当家和尚,领了一班僧人,迎了出来,引至客堂,见礼献茶。
和尚欠身问道:“不知大檀越驾到,有失迎迓,敢问尊姓大名,仙乡何处?”
天子道:“小可顺天人,姓高名天赐,打断老禅师静功,休得见怪,素知宝刹石莲胜景,天下所无,求和尚指示一观。”
和尚即着那个小沙弥引到各处游玩。
天子来到正殿,参过三宝,跟小和尚到后花园而来,过了几个佛堂,由殿侧月门入后园中,只见四围花果,香气袭人,菩提棚下,异鸟飞翔,忽见池塘之中,朱漆栏杆,围着一朵斗大石莲花。
那小沙弥指道:“这里便是。”
只见此莲,约高丈余,梗如中碗之粗,四面山石,形容酷似莲叶,或高或低,天然围护,十分奇异。
正在赞叹之际,只见石莲根,起了一阵怪风,只见石莲望着天子,连点二十四下,犹如朝参一般,忽然霹雳一声,爆开一朵千层石莲花,比前大了数倍。
天子且惊且欢,只见小沙弥双膝跪下,将头乱点,口称:“万岁,搭救一奴一家蚁命。”
天子急忙扶起,说道:“你果然是女子,快把冤情报上,我自然设法便了。”
小沙弥哭诉道:“本寺主持燕月和尚,十分凶恶,收集亡命之徒为僧,出外抢劫资财,遇有美貌少一妇 ,设法带至寺中,收入地牢之内,次第奸滢。
如若不依,他就杀死,历年如此,现今还有三十余名妇女,收在牢内。
一奴一家姓潘名玉蝉,父名德辉,母亲何氏,乃广西梧州府苍梧县人,贸易至此,前年父亲亡故,棺木寄停在此,母女二人奔驰千里,欲运柩回乡安葬,就在此寺打斋。
贼僧见一奴一美丽,把母亲踢死,弃一尸一灭迹,逼一奴一成亲,一奴一家宁死不从,蒙神圣托梦云:‘石莲花开时,万岁到此,救你脱离。
’因燕月贼僧,容一奴一守孝三载,方与他成亲,将我削了头发,作为小沙弥。
因为不是本处人,别无亲故,初时尚怕我逃走,近来已不疑心,故得出入自如,总求万岁天恩,救我三十余人蚁命。”
天子听了大怒,方欲开言,遥见燕月手拿缘簿,走将进来,随忍口不言。
小沙弥迎上,诉说石莲花之事,燕月大惊,暗思昨夜土地报梦,说今日午时三刻,圣驾私行到此,石莲花放,嘱我千析不可起心杀害。
今见小沙弥眼尚盈盈,料必被他识破,所以哭诉怨苦。
我若不杀了他,他决不饶我。
莫如骗他上楼,结果了他。
随笑口相迎道:“恭喜大檀越洪福齐天,石莲花放,深为可贺。”
旁有僧人奉上香茶一盅,主持把缘簿持上,“请施主薄助香资。”
天子一面逊道:“小可何德何能,蒙老和尚称许。”
即在珠袋内取出一粒明珠,放在香盘之内。
燕月忙打一稽首,口称:“阿弥陀佛。”
合掌致谢。
随即令斋筵设在楼上。
小沙弥大惊,就知他要害圣驾。
此楼乃谋人性命之所,造得凶险,内有生死机关,若非寺内门徒,必然错踏路,遭他陷害,尚幸潘玉蝉追随燕月,也一习一 了一身武艺,当下回到自己房中,取了两付兵器,结束停当,藏了双刀铁尺,紧随师父,相机暗助万岁。
再表燕月见门徒来报:“斋筵已备,请施主上楼赴斋。”
假意小心,殷勤引路。
天子已尽悉伊滢恶之事,圣心大怒,只因独自一人,恐众寡不敌,反为不便。
哪里还有心吃斋?再三推言有事,改日再来。
燕月道:“大檀越即有公干,不便久留,略饮三杯水酒,少尽诚心。”
天子只得望楼上而来,沿途只见都是小巷,弯弯曲曲,难认出路,只是潘玉蝉紧随身旁,因此放胆上前,到得楼上,只见四处密不通风,正中排一席斋筵,遂分宾主坐下,燕月有心把他灌醉,方才下手,谁知天子略为应酬,酒不沾唇,坐了一刻,即起告辞。
燕月见此情形,早知被他识破,诈称解手,取出戒刀,发起暗号,合夺三十余僧,俱拿军器赶上楼来。
天子此时,手无寸铁,正在慌张之际,见小沙弥将刀高举,叫:“万岁,跟一奴一出去!”天子大喜,接了双刀,大骂:“秃贼,你恶贯满盈,死在目前!”燕月和尚切齿咬牙大骂:“贱婢!我不杀你,不消此恨。”
喝徒弟们紧守要路,谅二人插翅也难飞去。
一边举刀望玉蝉劈来。
玉坤铁尺相迎,天子将手中刀一展,忙杀上前,各僧人亦刀棍乱杀,这些贼秃哪里是天子对手?早被他伤了几个,只有燕月戒刀厉害,二人且战且退,下得楼来,路口分岐,难以认识,且要隘均有贼僧把守,幸玉蝉识惯,不致踏错坑内。
燕月在后紧追,前后夹攻极力死战。
眼看天色已晚,黑暗中又要防其暗算,一时间又杀不出去。
且说店中周日清吃药后身子渐爽,尚未痊愈。
见主上往石莲寺至晚不回,即命遇春前往找寻。
遇春随即访到寺前。
直入正殿,不见一人,好生奇怪,遂向后殿而来,正往里走,碰着一个僧人,满身鲜血,遇春见了,心知主上在内,忙上前一把提起这受伤僧人,喝道:“你干得好事,快快招来!”僧人高叫:“好汉饶命,这不干小僧的事,乃燕月老和尚,决意杀害高天赐,反被他杀害寺人不少,我如走得迟,命都送了,求好汉饶命。”
遇春问:“高客人现在何处?引我去便放你!”遂放下寺僧,命他引路。
大步飞奔,来到夹巷之中,早见几个僧人,例关棚门,持军器极力顶住,只听里面叫杀之一声 ,就把引路僧人踢开,扑上前,又将守门贼僧打散,急忙开了棚门,看见天子与一小沙弥同众僧巷战被困,随大吼一声,如空中霹雳:“俺杨遇春来了!”
天子一见棚门开了,遇春杀来,大喜,就拼命杀入。
各人哪里抵挡得住?燕月早被遇春夺了军器,劈倒在地。
各僧跪下求饶,天子喝叫各僧打开地牢,随进一间小室,陈设一精一雅,桌上摆一铜磐,一僧将磐敲响,有女子自内推开座中字画后面门户,将画卷起如帘一般,三十余名妇女从夹墙走出来。
潘玉蝉说明,那些女子犹如遇赦一般,叩激活命之恩。
天子吩咐遇春及玉蝉,找寻麻绳把未伤奸僧捆起来,其中死伤约廿余名,跪下哀求。
又下圣旨二道,一道予地方官,将石莲寺僧一概正法,所收各妇女有父母翁始者领回,寺内现存银两,酌量远近,分给川资。
另潘玉蝉自愿为尼,特给银二千两,以奖其功,拣清静庵堂,安顿她出家。
如无亲人领,每人给银五十两,当官择配,其石莲寺即由该县主招禅林僧人主持,除分给外,余存赃物银两,缴存库中,以备济荒,钦此。
遇春办完此事回京,将第二道旨一交一 大学士刘墉,将遇春由军机处记名,以提镇补用,钦此。
当下遇春叩谢天恩,回京不表。
天子恐文武各官前来接驾,急忙回店吩咐店主道:“有人来访,你说我已赴南京去了。”
随同日清投别店住宿。
后来各文武官及遇春等遵旨办理到店缴旨,已经不遇,遇春只得回京而去。
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