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
寇准抗辽的故事
宋太宗驾崩以后,由他的第三个儿子赵恒即位,史称宋真宗。
宋真宗是一个软弱的皇帝,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期在北宋以北的辽国掌权的巾帼英雄萧绰萧太后。
宋真宗即位以后没过几年,萧太后便亲自领二十万大军前来攻打北宋。
眼见辽军节节胜利,直奔北宋的都城开封而来,北宋国内掀起了巨大的恐慌一浪一潮,朝中重臣纷纷主张妥协退让,甚至提出了迁都的建议。
在这样的情况下,软弱的真宗皇帝简直不知所措,只得向当朝宰相寇准征求意见。
寇准是朝中重臣之中唯一的主战派,当下他便对真宗说道:“向皇上提议迁都之人,实在罪不容诛!”他还说,眼下军情紧急,要想力挽狂澜,便需要真宗御驾亲征。
宋真宗最终接受了寇准的意见,准备亲自上前线,鼓舞将士们的士气。
寇准的主战派以少胜多,力挫北宋朝中为数众多的妥协派。
其实,早在宋太宗在位期间,寇准就已入仕为官。
寇准家境贫寒,他的父亲曾是后晋时期的进士,学识渊博,父亲死后,母亲并未放松对寇准的教育。
寇准十分聪明伶俐,而且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少年时代的寇准便已熟读《春秋三传》,这也成了他入仕为官的启蒙教材。
寇准十八岁就考取了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
他为人正直,绝不趋炎附势,在为官期间深得民心,并获得了宋太宗的赏识。
他经常对宋太宗直言进谏,这使得宋太宗对他愈发欣赏,还将他比作唐太宗时期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徵。
宋太宗在位时,朝中发生了两起受贿案件,获罪的两名官员一个被处死,一个被施以杖刑,并被罢免了官职。
然而,比较两人的罪行,情节严重的居然是被轻判的后者,他的名字叫王淮。
没过多长时间,王淮便官复原职,又过上了从前的逍遥日子,这全赖他有个做参政的兄长王沔。
寇准在得知这件事以后,始终无法释怀。
第二年春季,出现旱灾,寇准便借机对宋太宗说,朝中量刑不公,所以上苍才会用旱灾来警醒世人。
宋太宗问他时,寇准便让宋太宗传召王沔等大臣过来,随后便将去年那两起受贿案件的处理情况禀明了宋太宗,包庇亲弟的王沔因此获罪。
此事过后,宋太宗将寇准调入掌管军政大权的枢密院中担任要职。
宋真宗即位后,北宋军队接连两次被辽军击败。
在此次萧太后率领辽军攻打北宋之前,当朝宰相李沆和毕士安联名向宋真宗举荐了寇准。
毕士安对真宗说道:“寇准为人耿直,嫉恶如仇,对国家又忠心耿耿。
不管遇到多么危急的情况,他都能够当机立断。
现在辽国大举进攻我国,放眼天下,能够保护我大宋的便只有寇准一人。”
宋真宗接纳了毕士安的建议,很快便将寇准册封为宰相。
寇准也果然不负众望,在辽国大军压境之际,先是成功说服了宋真宗御驾亲征,随后又将主和派的首脑人物王钦若调去了前线,以免他再向真宗灌输妥协求和的思想。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侦察与考量过后,寇准制定了完整的抗辽方针,并开始准备迎战辽军。
一个月后,辽军攻下河北的大片领土,进入了澶州,与北宋的都城开封隔河相望。
宋真宗明白,若不马上履行自己先前对寇准的承诺,御驾亲征,北宋必将亡于辽军的铁蹄之下。
鉴于此,尽管朝中很多大臣依然对寇准的提议持反对意见,但真宗还是力排众议,亲自北上。
然而,在抵达韦城时,真宗又胆怯了。
因为当时不断有紧急军情从前线传回来,说辽军已经越一逼一越近了,一些大臣趁机怂恿真宗放弃亲征,暂时躲到金陵去。
寇准对真宗说:“眼下已到了只能进,不能退的关键时刻。
陛下一身为一国之君,若在此刻临阵脱逃,将士们的士气必将大受打击。
如此一来,何谈挽回败局的可能一性一?但若是陛下亲临前线,将士们必将士气倍增,转败为胜便指日可待。
”时任殿前都指挥使的高琼,也帮忙劝说真宗继续前行,两人总算说服了真宗。
可是,在抵达澶州南城后,真宗依旧胆战心惊。
当时澶州被黄河分割为南城和北城两部分,宋军正在北城抵御辽军的进攻。
然而,真宗却只想停留在较为安全的南城,根本没有勇气渡过黄河,进入危险的北城。
无论寇准怎样劝说,真宗都拿不出勇气来。
寇准只得向高琼求助,两人一起去面见真宗。
高琼对真宗说:“陛下要是想逃到一一江一一南避祸的话,军中的将士是不会追随陛下的。
因为将士们的父母、妻子、儿女都留在开封城,他们绝对不能丢下自己的至亲,躲到一一江一一南去。
所以,陛下还是打消了后退的念头,马上渡过黄河,到澶州北城去吧!”
此时陪在真宗身旁的还有一名枢密院事,名叫冯拯。
冯拯厉声责备高琼对真宗无礼,高琼却道:“冯大人身居高位,所凭借的不过就是写文章的本领。
如果你写一首诗就能成功击退辽军的话,那么又何须将士们在战场上拼死厮杀?”
说完这话,高琼也不理会真宗是不是愿意,直接就叫人驾车将真宗送往澶州北城。
正在北城抗辽的将士一见到真宗真的出现在城楼上,马上欢欣鼓舞,士气大增。
北宋军队一扫先前的颓势,在抗辽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没过多久,宋军将领张环又在阵前将辽军大将萧挞凛一箭射死,辽军士气大落,一蹶不振。
宋辽两军就此进入了对峙状态,萧太后遂向真宗提出了议和的要求,这个提议正合真宗心意。
寇准坚决反对议和,朝中的妥协派见状,便污蔑他有起兵谋反之心。
对于一名朝廷重臣来说,这种污蔑无疑是最不能承受的。
即便耿直如寇准,最后也不得不对这些败类妥协。
北宋最终与辽国定下了“澶渊之盟”,其中有一条规定北宋每年都要向辽进贡大量的财物。
这对北宋而言,明显是不平等的,当初寇准也曾对此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无奈当时以他一人的力量,已经无法再与宋真宗以及朝中的妥协派抗争。
接下来,北宋与辽国进入了长时间的和平共处阶段。
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澶渊之盟”对宋辽双方所起到的约束作用;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寇准的坚持,让北宋军队在先前的这场战争中狠狠还击了辽军,从而使得辽国再无勇气大举入侵北宋。
其后,寇准在朝中不断遭到排挤,两年之后,被一逼一辞去了宰相一职。
十余年后,寇准再度入朝,担任宰相。
这一回,他依旧没能摆脱被排挤的命运。
几年后,寇准遭到贬黜,流落到衡州,在忧郁与病痛的折磨下去世。
他的妻子宋氏将他的灵柩运回洛一陽一,一路上有很多百姓在地上插上竹子,祭拜寇准。
传说这些竹子都活了下来,长成了一片竹林,被称为“相公竹”,“寇公祠”就建在这片竹林旁边。
明朝文人戴嘉猷路过此地时,曾写下“万古忠魂依海角,当年枯竹到雷一陽一”这样的诗句,来歌颂一代名相寇准。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有巢氏构木为巢的故事 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故事 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黄帝战蚩尤的故事 尧舜禅让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 商汤灭夏的故事 武王伐纣的故事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管鲍之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