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白话文
王敬弘传
王敬弘,琅王牙临沂人。
因为他和高祖的名相同,所以以字称呼。
曾祖王訥,晋骠骑将军。
祖父王胡之,司州刺史。
父亲王茂之,晋陵太守。
敬弘年轻时就有清淳的美誉,始任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
一性一情恬淡宁静,喜欢游览山水。
任天门太守。
王敬弘的妻子是桓玄的姐姐。
敬弘到郡县去时,其时桓玄镇荆州,桓玄送信给敬弘请他到府上拜访。
王敬弘到了巴陵,对人说:“桓玄邀请我,只是要和他姐姐相聚罢了,我不做桓家的入赘女婿。”
于是他派另一条船将妻子送到江陵。
妻子住在一娘一家,王敬弘几年也没有去接她。
郡里无事,便尽情游山玩水,往往一连数日不归,心情非常高兴。
转任桓伟的安西长史、南平太守。
后辞去官职,住在作唐县境内。
桓玄辅佐国政及后来篡位屡次征召他,他都不答应。
高祖任命他为车骑从事中郎、徐州治中从事史、征西将军道规的咨议参军。
当时主簿宗协有高远的志趣,道规常常一并邀请宗协、王敬弘二人。
有一次他们饮酒大醉,敬弘醉后失礼,道规就又让他回来重新开宴。
敬弘被召为中书侍郎,才携带家眷从作唐回到京城。
一段时间后,转任黄门侍郎,没有接受,仍被任命为太尉从事中郎,出朝任吴兴太守,过去他住在余杭县时就想着这一职务。
不久他又被征召为侍中。
高祖西讨司马休之,敬弘任使节慰问军队,通事令史潘尚在半道上生了病,敬弘用一条船送他回京城,生死不明,有关当局奏请朝廷免去敬弘的官职,被批准。
他还没有脱一去朝服,恰逢大赦而复职。
宋初建时他任度支尚书,调任太常。
高祖登基,敬弘补任宣训卫尉,加散骑常侍。
永初二年(421)转任吏部尚书,常侍之职不变。
敬弘每次被征召,即使是祗奉一类的官职,上任后如又要退任,他立即解去官职,高祖赞赏他的志趣。
又被任命为庐陵王的老师,加散骑常侍,他自称无德才不配做王侯的老师,坚决辞谢不接受,又被任命为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未接受。
太祖即位,又让他任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夏王师。
元嘉三年(426)任尚书仆射。
刚开始不懂关署文案。
有次参加判案,皇上问他一件疑案,敬弘回答不出来。
皇上变了脸色,问有关人员:“为什么不将案卷交给仆射?”
敬弘说:“臣已拿到案卷读了,却弄不明白。”
皇上非常不高兴。
元嘉六年(429)调任尚书令,敬弘坚决辞谢,上表皇上请求回到东部,皇上难以定夺。
改而任命他为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分给他随从二十人。
敬弘辞去侍中、特进,并请求减去一半随从,未被允许。
等到敬弘回东部时,皇上亲自到冶亭为他饯行。
元嘉十二年(435)他被任命为太子少傅。
敬弘到京城上表谢绝,皇上不允许。
他一次又一次上书,最后终究没有接受。
他回东部后,皇上经常不预先通知,就亲自去看望他。
元嘉十六年(439)朝廷又让他任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不变。
他又到京城上表谢绝,重新回到东部。
元嘉二十三年(446),朝廷又再次任命他前次的官职,他又上表辞谢。
次年,敬弘死于余杭舍亭山,时年八十八岁。
朝廷追赠他原先的官职。
谥号为文贞公。
王敬弘身材矮小,但姿态方正端庄,桓玄称之为“弹棋八势”。
他所住的舍亭山,溪流环绕,极具登山临水的美景,当时人都称他王东山。
太祖曾向他请教朝廷政事得失成败的关键,敬弘答道:“天下有道,普通老百姓不会议论政事。”
太祖极其推崇他的话。
敬弘身边总是使唤两个老婢女,头梳五条辫子,身穿青纹裤袄,脸涂朱粉。
他的女儿嫁给尚书仆射何尚之的弟弟何述之,敬弘曾到何家去看望女儿,恰好何尚之不在家,就寄宿在尚之的房一中。
不久尚之回来了,敬弘让两个婢女守在门外不让尚之进来,说:“天正热,不能相见,你可以暂且走开。”
尚之就到其他房间去住。
敬弘儿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替他请求任朝请,并写信给恢之说:“秘书郎名额有限因而有竞争,朝请则没有名额限制,所以没有竞争。
我想让你处在没有争斗的地方。”
太祖为此而赞许他。
敬弘一年见儿孙不超过一两次,见一次也总是一天时间。
恢之曾经请假回来看望他,敬弘限定一天见他,而恢之到那天假期快满了,恢之请求回朝廷,敬弘喊他,恢之已到了门口,敬弘又不见他了。
恢之在门口跪拜辞别,流泪而去。